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十二章 马尔代夫海域(1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马尔代夫位于斯里兰卡南方的海域里,被称为印度洋上人间最后的乐园。马尔代夫由露出水面及部分露出水面的大大小小千余个珊瑚岛组成,整个地区其实就是一片岛屿,国家全名为马尔代夫共和国。群岛由北向南经过赤道纵列,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礁岛群岛地带。一千多个岛屿都是因为古代海底火山爆发而形成,有的中央突起成为沙丘,有的中央下陷成环状珊瑚礁圈,点缀在绿蓝色的印度洋上,像一串串的宝石,海水清澄,煞是美丽。每一个珊瑚礁岛的面积不会超过两平方公里,就算是商业中心兼其首都的马累,面积也只有1.8平方公里大,环岛散步也用不了四十分钟。

马尔代夫群岛是群岛国家,娱乐也以水上活动为主,潜水是最佳选择,此外,划水、冲浪、帆板等都是紧张刺激的运动;还可以乘坐独木舟或快船游览小岛;在深夜或者凌晨乘独木舟钓鱼,乘玻璃钢底船潜入海底看鱼,体验完全不同的经历。

(一)郑和的马尔代夫

郑和船队在完成了对古里的三次探险后,休整一年。

1413年,朝廷命令郑和进行第四次“西洋”远航。为能圆满完成远航探险任务,郑和到处收罗人才。甚至赶往西安,礼聘通晓天方国语的大清真寺掌教哈三担任翻译。1413年10月,郑和率船队趁东北季风刮起,顺风南下,第四次远航“西洋”又拉开了帷幕。

这次航程比以往三次都远,除了东南亚各国外,还到了溜山等地。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是一个岛国,其间岛屿众多,海流复杂,船只路经此地,必须十分慎谨,一旦遭遇风暴,走偏了航向,就有触礁覆舟的危险。郑和的船队凭着多年航海经验摸索着通过了溜山,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1415年8月12日)回国。

这是郑和的第四次下西洋,他开辟了从溜山前往东非的航线。

1、溜山

(1)马欢《瀛涯胜览》中的溜山国

自苏门答刺开船,过小帽山投西南,好风行十日可到。其国番名牒干,无城郭,倚山聚居,四围皆海,如洲渚一般,地方不广。国之西去程途不等,海中天生石门一座,如城阙样。有八大处,溜各有其名:一曰沙溜,二曰人不知溜,三曰起泉溜,四曰麻里奇溜,五曰加半年溜,六曰加加溜,七曰安都里溜,八曰官瑞溜。此八处皆有所主,而通商船。再有小窄之溜,传云三千有余溜,此谓弱水三千,此处是也。其间人皆巢居穴处,不识米谷,只捕鱼虾而食,不解穿衣,以树叶遮其前后。设遇风水不便,舟师失针舵损,船过其溜,落于泻水,渐无力而沉,大概行船皆宜该防此也。

牒干国王、头目、民庶皆是回回人。风俗纯美,所行悉遵敎门规矩。人多以渔为业,种椰子为生。男女体貌微黑,男子白布缠头,下围手巾。妇人上穿短衣,下亦以阔布手巾围之。又用阔大布手巾过头遮盖,止露其面。婚丧之礼悉依回回敎门亲矩而后行。

土产降真香也不多,椰子甚广,各处来收买往别国货卖。有等小样椰子壳,彼人旋做酒锺,以花梨木为足,用番漆漆其口足,甚为希罕其。椰子外包之欀,打成麄细绳索,堆积在家,各处番船上人亦来收买,卖与别国,造船等用。其造番船,皆不用钉,止钻其孔,皆以此索联缚,加以木楔,然后以番沥靑涂缝,水不能漏。其龙涎香,渔者常于溜处采得,如水浸沥靑之色,嗅之无香,火烧惟有腥气,其价高贵,买者以银对易,海彼人采积如山,罨烂其肉,转卖暹罗、榜葛剌等国,当钱使用。其马鲛鱼切成大块,晒干收贮,各国亦来收贩他处,名曰海溜鱼而卖之。织一等丝嵌手巾,甚密实长阔,绝胜他处所织者。又有一等织金方帕,与男子缠头,价有卖银五两之贵者。

天之气候,四时常热如夏。其土地甚瘠,米少,无麦,蔬菜不广,牛羊鸡鸭皆有,余无所出。王以银铸小钱使用。中国宝船一二只亦到彼处,收买龙涎香、椰子等物,乃一小邦也。

(2)费信《星槎胜览》中的溜山国

其中有溜山,有锡兰山,别罗里起程南去,海中天巧,石门有三,远远如城门,中过舶。溜山有八,曰沙溜、官屿溜、壬不知溜、起来溜、麻里溪溜、加平年溜、加加溜、安都里溜,皆人聚居,亦有主焉,而通商舶。其八处地产龙涎香、乳香。货用金银、色段、色绢、磁器、米谷之属。传闻有三万八千馀溜山,即弱水三千之言也。亦有人聚,巢树穴居。不识米谷,但捕海中鱼虾而食。裸形无衣,惟结树叶遮前后也。若商船因风落溜,人船不得复矣。

诗曰:溜山分且众,弱水即相通。米谷何曾种,巢居亦自同。盘针能指侣,商船虑狂风。结叶遮前后,裸形为始终。虽云瀛海外,难过石门中。历览吟成句,殷勤献九重。

2、马尔代夫

马尔代夫

溜山国,为15世纪马尔代夫群岛古国,其地为今马尔代夫。14世纪初叶汪大渊曾到此地,在所著《岛夷志略》作北溜,当时尚无国王,只是一个渔港,出产椰子索、鱼干、贝壳等货物;与乌爹、朋加拉等地商人交易,以贝壳交换大米。《明史》作溜山国,永乐十年(1412年),郑和出使溜山国,永乐十四年(1416年)溜山国王亦遣使朝贡,此后三次朝贡。明宣德五年(1430年),郑和再次出使溜山国。随郑和出使的马欢在所著《瀛涯胜览》有专章《溜山国》。溜山国的国王、头目、和国民都信奉伊斯兰教。气候炎热,土地贫瘠,无麦,少米,有牛、羊、鸡、鸭。民以渔业为生,兼种椰子树。椰子有多种用途:当地人将椰子壳旋成酒盅,配上花黎木足,酒盅口足都涂漆,标致实用。椰子壳皮,可以搓成粗绳,等候别处商船收购,运往别国卖作造船用。商船不用钉,只用椰子绳将船板捆系,再涂上土沥青防漏。此地还出产龙涎香、鱼干、丝嵌手巾、织金方帕等。渔民将捞获的海贝堆积如山,任贝肉腐烂,然后收集贝壳,贩卖他国作货币用。

(1)出海远航的中转站

马尔代夫历史悠久,大事频繁,除了16世纪被葡萄牙短暂占领外,它一直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中期成为英国的保护国,在1965年获得完全独立,同一年加入了联合国。该国实行联邦制,被选举的总统为国家元首。

公元前5世纪雅利安人来此定居。公元1116年建立了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苏丹国,前后共经历了六个王朝。自1558年始葡萄牙对其实行殖民统治。在塔库鲁法努领导下,马尔代夫人民举行了起义,1573年光复祖国。18世纪又遭荷兰入侵。1887年沦为英国保护国。1932年,马尔代夫改行君主立宪制。1952年成为英联邦内的共和国。1954年马议会决定废除共和国,重建苏丹国。1960年英、马协定规定英租用甘岛基地30年。1965年7月26日马尔代夫宣布独立。1968年11月11日改为共和国,实行总统制。

虽然官方历史记载马尔代夫起源于12世纪,但文学作品和考古却发现马尔代夫的历史可追溯到先伊斯兰教时代。马尔代夫曾是那些出海远航的伟大探索家们的中转站,这远远早于欧洲航海史。

(2)伏在水下的山脉

有记载第一次提到马尔代夫是在二世纪希腊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地理学家托勒密的著作中,其中他提到了斯里兰卡西面1378个小岛的地方,指的就是马尔代夫。自从那时起,许多航海家不断提及马尔代夫:9世纪的波斯商人Suleiman曾横跨印度洋,他写到:“在这个名为Herkend的洋面上有将近1900个岛屿,统治者是一个女人,财富不可记数”。底比斯人Scholasticus曾航行到印度马拉巴尔海岸,他提到了“一千个小岛“和那里“险恶的环境”:因为那里的磁石海岸会导致铁皮船触礁沉没。14世纪末的Pappus Alexandria提到了Taprobane岛和1370个相临的岛屿。他还曾跟随郑和的远航队在1433年到达东非,他在他的海岸调查中证实,商船来到马尔代夫进行贸易,购买这里的绳子。明朝时,中国人非常熟悉这些岛屿,称这里为“伏在水下的山脉”(流沙),并记载了这里的气候、地理和风土人情。

(3)失落的天堂

马尔代夫环形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