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24.战神——刘裕(1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刘裕(363.4.16—422.6.26),字德舆,小名寄奴。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据《宋书。武帝本纪》记载,刘裕是汉高祖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并详细记载了他家族显赫的世系表:“交生红懿侯富,富生宗正辟强,辟强生阳城缪侯德,德生阳城节侯安民,安民生阳城釐侯庆忌,庆忌生阳城肃侯岑,岑生宗正平,平生东武城令某,某生东莱太守景,景生明经洽,洽生博士弘,弘生琅邪都尉悝,悝生魏定襄太守某,某生邪城令亮,亮生晋北平太守膺,膺生相国掾熙,熙生开封令旭孙,旭孙生混,始过江,居晋陵郡丹徒县之京口里,官至武原令。混生东安太守靖,靖生郡功曹翘,是为皇考。”不过这里面的可信程度尚待考证。据《宋书。武帝本纪》记载,刘裕生于兴宁元年三月壬寅夜,即公元363年4月16日。出生时,其母即死,其父刘翘因家境贫寒,便想将刘裕抛弃。与刘裕同郡的刘怀敬之母,是刘裕的从母,当时生刘怀敬尚未满月,闻此事,便前去阻止了刘翘,“断怀敬乳而乳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一》)。

刘裕长大后,“雄杰有大度,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伟,不事廉隅小节”(《南史。武帝本纪》),对继母也孝谨称著(其继母生有二子,为刘道规、刘道怜)。但仅识文字,以卖履为业。因为刘裕喜欢赌博,所以被邻居们看不起。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竟当上了开国皇帝,所以有人将此称为“寒人掌权”。刘裕初为冠军将军孙无终司马。在淝水之战后,东晋外部威胁暂时消除,孝武帝满足偏安局面,摄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政刑谬乱,朝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朝政腐败,不断爆发流血斗争。浙东地区赋役苛重。新安太守五斗米道教主孙泰,企图利用传道聚众反抗东晋朝廷,被司马道子诱杀。其侄孙恩逃入海岛翁州(今浙江舟山群岛),聚众百余人,伺机复仇。隆安三年(399年)十月,孙恩乘朝廷强征“乐属”(晋廷征调浙东诸郡免奴为客者以充兵役),引起浙东社会骚乱之机,登陆攻克上虞(今属浙江),袭会稽(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参见孙恩起义)。十一月,俘杀会稽内史王凝之,自称征东将军。一时会稽、吴郡、吴兴、义兴、临海、永嘉、东阳,新安等八郡(今江苏、浙江境)纷起响应,旬日之间,义军发展至数十万。晋廷急命卫将军谢琰、辅国将军刘牢之率领北府兵前往镇压。时刘裕在刘牢之手下参府军事,也随军参战。十二月,刘牢之至吴,义军缘道屯结,刘牢之命刘裕率数十人侦察义军的行动,正遇义军数千人。刘裕“即迎击之,从者皆死,裕坠岸下。贼临岸欲下,裕奋长刀仰斫杀数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贼皆走,裕所杀伤者甚众”(《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一》)。

刘牢之之子刘敬宣见刘裕久去不返,怕被义军所困,便率兵寻找。却见刘裕一人驱逐数千名义军,众人叹息不已,刘敬宣遂率军出击,大破义军,斩获千余人,又乘胜追击,义军兵败,孙恩退回海岛。刘裕在其军事生涯的第一次作战中,便以勇猛的精神,以少胜多,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也在军事史上写下了传奇的一笔。孙恩败退海岛后,东晋统治者仍不放心,怕其东山再起,于是任命谢琰为会稽内史都督五郡军事,率徐州部众,镇守东土。谢琰是东晋著名大族,孝武帝马司曜时宰相谢安之子。淝水之战中,和其从兄谢玄一起立下大功,被封为望蔡公。朝廷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谁知谢琰“及至郡,无绥抚之能,而不为武备”(《晋书。谢安传》)。将帅们都进谏说“强贼在海,伺人形便,宜振扬仁风,开其自新之路”(《晋书。谢安传》)。谢琰却颇不以为然,他认为:“苻坚百万,尚送死淮南,况孙恩奔衄归海,何能复出,若其复至,正是天不养国贼,令速就戮耳”(《晋书。谢安传》)。众人见他执意不听,也就不再进言了。隆安四年(400年)五月,孙恩从浃口(今浙江镇海东南甬江河口)登陆,攻克余姚(今属浙江)、上虞,进而进攻邢浦(今浙江绍兴东)、会稽,转攻临海,与晋军激战,卫将军谢琰被部下张猛杀死。谢琰的失败意味着东晋士族已无力控制局面。从此,北府兵权尽入刘牢之、刘裕等人的手中。十一月,晋宁朔将军高雅之大败,孙恩军追击至山阴。东晋朝廷大震,再命刘牢之统率北府兵、都督浙东五郡兵对义军反扑。孙恩为避其锋芒,再退入海岛。刘牢之屯上虞,派刘裕守句章城。句章城小,士兵只有数百人。

作战中,刘裕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当时晋军军纪律混乱,士卒暴掠,甚为百姓所苦。只有刘裕常身的部队号令明整,所到之处,甚得百姓拥护。刘裕此时已受到刘牢之的赏识。隆安五年(401年)二月,孙恩第三次率义军自浃口(今浙江镇海东南甬江入海口处)登陆,攻句章(今浙江宁波南鄞江南岸),不克。刘牢之率晋军反击,孙恩退走入海。三月,孙恩攻海盐(今属浙江)。刘裕追而拒之,在海盐旧治筑城。孙恩来攻,城内兵力甚弱,刘裕乃选敢死之士数百人,脱甲胄,执短兵,击鼓而出。义军一时没有戒备,又不知刘裕真实意图,士气被夺,皆弃甲而逃,义军将领姚盛被斩。刘裕虽屡破义军,但仍是众寡不敌。为此,刘裕于一天深夜令部下偃旗匿众,装出撤离的态式。翌日清晨,先让老弱病残者登城上镇守。义军不知刘裕底细,便向刘裕部下打听刘裕情况。部下故意回答说:“夜已走矣”(《宋书。武帝本纪》)。义军轻信其言,争相入城。刘裕趁其无备,率军奋战,义军大败。孙恩知城不可破,乃向沪渎进军。刘裕遂弃城而追。海盐令鲍陋遣其子鲍嗣之率吴兵1000,请为前锋。刘裕说:“贼兵甚精,吴人不习战。若前驱失利,必败我军,可在后为声援”(《宋书。武帝本纪》)。但鲍嗣之未纳其言。是夜,刘裕多设伏兵,兼置旗鼓,但由于兵力不足,所以每处不过数人。翌日,义军万余人与鲍嗣之部交战,刘裕率伏兵尽出,举旗鸣鼓,虚张声势。

义军以为四面皆有伏兵,遂退军。鲍嗣之趁势追赶,战死。刘裕且战且退,义军兵盛,刘裕部死伤将尽,至伏兵处,刘裕令部下脱取死人的衣服,以示闲暇。义军见刘裕忽然停止不前,怀疑仍有伏兵,不敢进攻。刘裕趁义军迟疑之际,大呼而战,气色甚猛。义军以为中计,引军而退,刘裕则率军徐徐而归。五月,孙恩攻克沪渎,杀守将吴国内史袁崧,斩4000人。是月,刘裕于娄县破义军。六月,乘胜沿长江而上,袭取丹徒,拥众10余万,楼船千余艘,军容极盛。时晋廷兵力空虚,内外戒严,急调兵遣将防卫京师。刘牢之自山阴引兵攻打义军,但未至而义军已过山阴,便令刘裕自海盐驰援京师。时刘裕部不满千人,倍道兼行,与义军一起进抵丹徒。刘裕部兵少且疲,而丹徒守军也没有斗志。孙恩指挥数万义军抢占镇江之蒜山,刘裕率领所部奔击,大破之,投崖赴水死者甚众。孙恩失利,退至船上,欲恃其兵众,整兵直攻建康。晋后将军司马元显率军拒战,屡被打败。义军因战船高大,逆行慢,数日才进至白石垒(今南京市西),贻误了战机。刘牢之等得以率军尾追而来。孙恩遂放弃攻建康,分兵袭取北岸之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杀3000人。孙恩率主力北取郁洲(今江苏连云港市东云台山,当时隔江在海中),晋将高雅之被擒。八月,刘裕为建武将军、下邳太守,率水军追孙恩至郁洲,二军激战,孙恩又失利,损伤惨重,被迫沿海南撤。十一月,刘裕追孙恩至沪渎、海盐,又破之,斩俘以万数,孙恩只得第四次撤回海岛。东晋下令严密封锁沿海,加强守备。义军给养不继,发生饥馑和灾疫,死者大半,元气大伤。为摆脱困境和继续发展,元兴元年(402年)三月,孙恩再率义军登陆攻临海(今浙江临海东南章安镇),被临海太守辛景率军击溃,死亡惨重,孙恩恐被俘,投海自尽。余部数千人在孙恩妹夫卢循率领下继续坚持抗晋斗争。早在隆安三年(399年)十二月至四年春,桓玄出兵袭占江陵(今属湖北),此后势力大增。桓玄是东晋权臣桓温之子。桓温一生跋扈,位极人臣。桓玄长大后,也“常负其才地,以雄豪自处,众咸惮之”(《晋书。桓玄传》)。因为朝廷忌恨桓家势力过大,故一直疑而未用。桓玄二十三岁时,才拜为太子洗马。太元末年,出补义兴太守。为此桓玄常有郁郁不得志之感。有一次,他登上高处感叹道:“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于是弃官而去。后来在东晋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桓玄逐渐崭露头角,地位日趋显赫。他都督荆、襄、雍、秦、梁、益、宁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后桓玄又上疏固争江州,于是都督八州及杨豫八郡,复领江州刺史。这以后,桓玄“树用腹心,兵马日盛”(《晋书。桓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