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25、勿造谣中伤(1 / 1)

原文

凡大人度量生成与小人之心志迥异。有等小人,满口恶言,讲论大人,或者背面毁谤,日后必遭罪谴。朕所见最多。可见,天道虽隐而其应实不爽也。

——康熙《庭训格言》

白话

高尚之人的胸怀、器量和卑贱小人的心志完全不同。有一种小人,满嘴讲的是恶毒的语言,对高尚的人常常说三道四,或者背后诽谤中伤,这种人日后必定会遭到报应、惩罚。这种事我见得多了。由此可见,天道虽然隐秘,但对善恶人的报应却是不会有差错的。

家训史话

孔融在10岁时,和父亲一起来到洛阳。当时,洛阳有个叫李元礼的人,官至司隶校尉,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他多才多艺,道德高尚,前来拜访他的人有很多。但是,只有他家的亲戚和才华出众的社会名流,守门人才给通报。孔融几次央求父亲带他去见见李元礼,父亲生怕他不懂事,得罪李元礼,所以一直没有同意。

这一天,孔融瞒着父亲一个人来到李家的门口,冲着守门人行了个礼,用充满童真的声音说:“李大人是我的亲戚,我要进去见他。”

守门人见他长得乖模乖样,一举一动都十分得体,确是个书香人家子弟,就进去通报李元礼。

孔融被请进客厅,李元礼并不认识他,就问道:“你真是我的亲戚吗?”

孔融答道:“说来话长,过去您的祖先老子和我的祖先孔子有师生关系,因此我和您自然也是老世交了。”

见这个孩子这么从容不迫、能说会道,在座的宾客都感到非常惊诧。李元礼禁不住连声赞道:“好口才,真是个神童啊!”

这时,手下人进来禀报:大中大夫陈韪到。陈韪大摇大摆来到客厅,听见大家正在赞扬一个不知名的孩子,他感到非常好奇,忙向人们询问事情的缘由。人们把孔融的话告诉他,陈韪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伶俐,并不意味着长大以后会有出息。”

大家都觉得他说的话没有道理,但碍于情面又不好回驳他。堂上的气氛一下子凝固了。

“我想,陈大人在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伶俐的吧。”孔融不慌不忙地回敬陈韪说。

陈韪想:这不是用我的话来回击我吗?说我小时候聪明不就是说我现在是个没出息的笨蛋吗?不由得脸色通红。

大家见这位大官尴尬地站在那儿发愣,心中不由尽皆暗自发笑。

古训今鉴

康熙在这里用“善恶有报”的道理,讲述为人处世的法则,那些对高尚之人进行恶毒攻击、造谣中伤的人,一定会受到老天的惩罚。尽管这里不乏迷信色彩,但康熙的用意,显然是让儿孙们亲君子、远小人;另一方面,也是对那些喜欢以下攻上、多有怨言的下人的威吓。

人们常言:口是心灵的大门,假如大门防守不严,内中机密就会全部泄露;意志是心灵的双脚,意志不坚定,就可能会像跛脚一般走入邪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稳私,不愿人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人知不妙。但事情往往出乎人的意料,有时你认为信得过的人可能偏偏与你不善;眼下是你的知己,随情况变化就可能为敌。故有“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民谚。

身为领导,为人守信,不仅仅是一个品德问题,正如康熙在这篇庭训中告诫儿孙的那样:为人要言而有信,要能够保守秘密。这样,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而别人也才会为你尽力、效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