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一节 金榜作文(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小朋友们,我叫仙人掌。别看我的样子长得不怎么出奇,但用途可大啦。

我先向你们介绍一下我的样子吧。

我是一种奇特的热带植物。我的茎是深绿色的,扁平如五指并拢的手掌。我全身长满了一簇簇棕色的硬刺,又短又密,这就是我的叶——防身武器。如果谁碰到我,他准会咧嘴叫痛。

我虽然没有婀娜多姿的身躯,不能使人一见就心生爱慕,但我的用途可不小。有一次,我的小主人的手不小心被蜜蜂蜇了,又疼又难受。她便找到我,把我剪下一片,加矾捣碎,敷在了被蜇的地方。过了一会儿,她就不疼了。你看,我多神啊!怪不得人们都夸我是“天下第一神医”。

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生命力顽强,无论有水还是没水,无论天热还是天冷都不在乎。我最不怕酷热。

有一次,小主人放暑假,跟随爸爸妈妈到外地旅游,一直没人给我浇水,临走时还把我放在阳台上。我每天都要面对烈日的考验。后来,小主人旅游回来了,她以为我早就干渴死了,可走到阳台上一看,我居然还活着。小主人惊叹不已,高兴地拍着手叫了起来:“太好了,太好了!我的仙人掌还活着呢!”

我从不和月季、牡丹等艳丽多姿的花比美,也不向小主人索取任何东西。我总是和那些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价值的植物相比,看谁的生命力顽强,谁对人类的贡献大……

亮点评析

本文运用拟人的手法,采用第一人称,从三方面介绍了仙人掌的特点。一是外形特点:茎是暗绿色的,扁平如五指并拢的手掌;全身长满了棕色的硬刺,又短又密。二是功能特点:消炎解毒。三是生活习性:不怕酷热,生命力强。全文层次清晰,语句通顺,用词也比较准确。

揭开蜜蜂冬眠的秘密

湖南 余兴超

刚看完一本科技书,我心里突然冒出个念头:做个实验,把蜜蜂放在冰箱里冻,来证实《冬眠》一文所说的对不对?

我把那只早上被我“俘虏”的蜜蜂,连瓶子一起放进寒气逼人的冰箱,只见它一会儿上爬下滑,一会儿又拍打着翅膀向上飞,我关上了冰箱门。《冬眠》中的一句话又在耳边响起:如果你在7月份把动物放在冰箱里,它在那样的三伏天也会冬眠的。

今天天气出奇的热,穿着短裤、背心仍在冒汗。天气条件跟书上说的大同小异。我好奇地将耳朵贴在冰箱上,“嗡嗡、嗡嗡”,开始还能依稀听见蜜蜂的扑翅声,接着又断断续续传来几声。可声音越来越轻,时间间隔也越来越长。大约过了两三分钟,最后什么声音也没有了。

我轻轻地打开冰箱,生怕吵醒它。只见瓶中的蜜蜂六只毛茸茸的脚还在一动一动,翅膀已有点僵硬了。我揉了揉蹲了好几分钟的脚,又将温控器从“3”调到了“7”。

我坐在椅子上,焦急地等待着。钟“滴答滴答”地响着,过得真慢。结果将会怎样?我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唉,难熬的十分钟终于过去了。我兴冲冲地打开冰箱门,取出瓶子,蜜蜂已经不会动弹了。

我把它放在烈日下晒,如果不再复活,说明是冻死了;如果重新复活,说明蜜蜂在低温下也会冬眠。

太阳毒辣辣地炙烤着。我大汗淋漓,心里却盼着太阳再大点,好让蜜蜂苏醒。突然,蜜蜂的脚抖动了一下。“复活了,复活了!”我原来想“算了”的念头顿时烟消云散。可再观察,蜜蜂却没再动一下,我失望地悻悻离开。“唉,斯特恩也太没水平了,还说能苏醒的。”我自言自语道。

过了几分钟,我准备把这只“冻死”的蜜蜂扔掉。这时,奇迹出现了:蜜蜂竟在拍打翅膀,似乎刚刚睡醒一样。

啊,太棒了!我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起来。我终于做了一个蜜蜂冬眠过程的成功实验。

实验证明:低温是促成动物冬眠的主要原因。

亮点评析

本文开头先交代动手做实验的原因,结尾呼应开头,把实验证明的结果点出来。这样首尾呼应,使习作的结构比较严谨。

这个实验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大功告成的,其中还经历了一点点曲折。小作者还把奇热的天气和“我”焦急烦躁的心情写进去,就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一次奇妙的小实验

辽宁 顾真俨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快步走进自然实验室。我们注视着门口,因为今天这节课要做一个小实验。

不一会儿,老师拿着备课本,大步流星地走进教室,手里握着一只红壳鸡蛋。同学们的目光都集中在那只鸡蛋上,我想:一只鸡蛋能做什么实验?

老师走到讲台边,把鸡蛋举得老高,神秘地说:“今天我们做个实验,谁能把这个鸡蛋捏碎,谁就能得到这块瑞士手表。”同学们一听“哗”地一声,叫了起来。同学们兴奋地举起手,老师不解地问:“我们班男同学中谁的力气最大!”大家的目光都落在了小邓的身上,他大摇大摆地走到讲台前,接过老师手里的鸡蛋,叉开两腿,摆出一副架势,胆小的小红躲到桌子底下去了,生怕蛋清、蛋黄飞到她身上。小邓咬紧牙关,使劲地捏。他的脸涨得通红,可是鸡蛋丝毫无损,他无可奈何,灰溜溜地走下来。老师说:“什么大力士,不过如此!”我喊叫着:“我一定能捏碎!”老师把目光移向了我。我胸有成竹地走上去,接过老师手中的鸡蛋,心里默默地念道:鸡蛋,鸡蛋!帮帮我的忙吧!我使出吃奶的力气捏,可就是捏不碎,我也叹着气走了下来。老师乐呵呵地说:“谁还不服气,再来捏呀!”接下来的同学都没有捏碎。老师笑着问:“你们知道鸡蛋为什么捏不碎吗?”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还是老师说破了其中的奥秘:问题出在鸡蛋的形状上,鸡蛋是椭圆的,捏的时候,力量平均地分布到蛋壳的每个部位,所以不会碎。

我今天真是大开眼界,原来一只小小的鸡蛋也蕴藏着这么大的科学道理啊!

亮点评析

本文通过对整个事件的详细描述,揭示了其中的道理。结尾一句简洁、含蓄、意味深远。本文对“捏鸡蛋”一段的描述,用词准确、生动、有趣,为文章增色不少。

娃娃晴雨计

北京 潘荣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的发明和创造,但是有些发明和创造始终还是让人们有些不太方便。今天,我就想出一个理想小制作,它就是——“娃娃晴雨计”。

在科技月活动中,老师号召我们每人做一件科技制作,于是,我就想出了我的理想小制作——“娃娃晴雨计”。回到家中,我找出了一些小材料。“娃娃晴雨计”得先做一个小布娃娃,我从衣柜中翻出一些布,又到邻居家扯出一团棉花,在妈妈的帮助下,做成了一个可爱的小布娃娃,我还特地给这个小布娃娃加上了五官。下面该制作晴雨计的主要部分纸兜子,做这个小纸兜兜要用一种化学的原料,叫做二氧化钴,我跑了几个化学商店才找到了二氧化钻,然后,把一张白纸剪成一个小兜兜,再把二氧化钻倒入碗中,用水泡化,溶液是红色的。把纸兜放进溶液中浸泡一会儿,拿出来晒干后,挂在娃娃上,试验了几天。天气虽然有变化,但纸兜始终不变色,这是为什么呢?我一想,原来大白纸是不吸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我决心重做,我买了一张吸水纸,又照样剪了一个小纸兜,又放在二氧化钻中浸泡几分钟,放在小娃娃上。第二天早晨,我先跑出去看天气,嗯,今天是阴天,再看看小纸兜是红色的,“成功了,成功了!”我高兴得跳起来了。科学真是奥妙无穷呀!

亮点评析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娃娃晴雨计”的制作方法,分两步完成:第一步,先做娃娃。介绍了原料,特别突出了加五官这一内容。第二步就是真正的做晴雨计了。制作原理是二氧化钻在不同的天气状况下颜色会不同。所以首先要买二氧化钴,然后制成液体,再浸泡纸,将纸做成娃娃的小兜兜即可。制作中还有点小挫折,但主人公没放弃,终于经过思考,一个既科学又实用的小制作完成了。

我做生物“琥珀”标本

黑龙江 郭嵩

琥珀是远古时期的树脂变成的化石,里面常会藏有小虫小草。它们保存在琥珀里成了标本,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我们也可以模仿琥珀,制作用松香保存的生物标本。我介绍一个制作“秘诀”,供同学们参考。

首先要用硬纸板制成各种形状的模子,如方的、圆的、扇形的,等等。模子里的灰尘要刷干净,化松香的标本也要洗净,松香挑选干净透亮的。这样,制作的“琥珀”生物标本才会清亮透明,没有污点。

把松香放在小杯子里烧化后,慢慢倒进模子里,约占三分之一,再把植物或昆虫放在上面,然后继续倒松香。注意要先往标本上倒,不能先倒旁边,不然,标本会被挤出来。

倒了松香后往往会起气泡。这时,只要倒一点点酒精,泡泡就消失了。注意酒精不能倒多,不然会起一道道波浪形的皱纹。

松香凝固了,再轻轻把模子拆掉(不能太用劲,免得松香裂开,前功尽弃),一块晶莹透明的“琥珀”生物标本就制成啦!

亮点评析

会不会有小读者对“琥珀”标本比较陌生呢?出于这个考虑,郭嵩小朋友决定开篇先简要介绍关于琥珀的知识。这样一来,又解决了如何开头的问题,真是一举两得。这篇文章按照制作的先后顺序来写,并尽量把每一步的制作过程和注意要点写清楚了。本文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所使用的语言也比较清晰和简洁。

科学小试验

上海 李全宝

星期天上午,爸爸把我和弟弟叫到客厅,指着桌上摆着的一个透明的杯子和一枚扣子,说:“咱们现在做一个科学小游戏,名字叫做‘听指挥的扣子’。”“什么,听指挥的扣子?”我奇怪地问爸爸,“扣子既没有大脑,又没有感官,怎么会听指挥?”“对呀,扣子根本不会听指挥,爸爸在哄咱们。”弟弟也疑惑地说。爸爸微笑着说:“你们待会儿就知道了。”

游戏开始了。爸爸把扣子掷入杯中,扣子向下沉去,一直沉到杯底。我和弟弟目不转睛地望着杯底,扣子像累了似的,懒洋洋地躺在杯底睡大觉。爸爸满不在乎地看着杯底,摆出稳坐钓鱼台的架势。一会儿,他胸有成竹地站起身,冲着扣子招招手说:“扣子,快上来!”刚才还在睡觉的扣子像听到了命令似的,晃晃悠悠地从杯底向上浮起来。“哟,扣子真听话了?”我和弟弟异口同声地说。我刚要说什么,爸爸又对扣子挥挥手,说:“扣子,下去吧!”于是扣子就慢慢地向杯底沉了下去。弟弟惊讶得张大了嘴。

“这是什么道理?”我和弟弟不约而同地问。爸爸说:“扣子刚沉下去,是由于自重力。下沉时,石灰末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变化,放出了二氧化碳,生出的小气泡聚集在扣子表面,气泡多了,浮力变大,扣子便升了起来。等扣子升到上面,石灰末与稀盐酸接触面积就变小,气泡随之减少,浮力也变小,这时扣子的自重力就会大于浮力,于是它又下沉了。经过多次试验,还可看出,要让扣子听指挥就要掌握好扣子上浮下沉的时间。”“哟,我又懂得了一个科学道理。”我说。“是呀!科学可是个宝啊,你们从小就应该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爸爸语重心长地说。

亮点评析

本文的选材挺有趣的,是关于“听指挥的扣子”的实验,让人看了开头就顿生好奇之心。不过题目就平淡了点,如果改为《听指挥的扣子》,会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扣子怎么会“听指挥”呀?在第三个自然段里,小作者给出了科学的解释。在写实验过程时,他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扣子,如说扣子“像累了似的,懒洋洋地躺在杯底睡大觉”等,让文章显得比较生动有趣。

制作小泥盘

河南 孙音

“丁零零……”啊!又到兴趣小组的活动时间了,我像一只快活的小鹿,从楼上飞也似的冲下楼去。

到活动室,看到同学们都已经坐在椅子上了,我赶紧跑进去,找了个位子也坐了下来。

这时,老师给了我一团泥,里面还夹杂着一些小石子、草根。我不解地问:“这……这是……”还没等我把话说完,老师就说:“一会儿就知道了。”他接着说:“你们现在去教学大楼后面的空地上,把泥团里面的杂物都拣出来。”大家听了,都跑去找干净的地方。我也挑了一块地方,拣了起来。

不一会儿,脏东西被我拣光了。我得意地走到老师面前,说:“老师!瞧呀!我完成了!”老师看着说:“哈!还早着呢!我们要把它打软,敲成一个圆圆的、表面光滑、厚一厘米的泥盘,等它干了以后,在上面画刻,再涂上水彩颜料。”“哦!原来制作小泥盘也这么复杂呀!”我叹了口气。老师告诉我:“要有信心,坚持到底!”

我听后又挺起了腰杆,开始做泥盘的第二道工序——把泥打软。我用力敲着打着,我的手打红了,可我没泄气。接着我又用棒小心地滚呀滚呀,直到把盘面滚得平平的、光光的。我把泥盘模型带回家,在窗台上晾了一个星期。

泥干了,我打算在上面画一只可爱的大熊猫,可怎么画也画不好。我好火呀,真想把泥盘打碎,但一想起老师的话:要有信心,坚持到底,我就安下心来。我翻箱倒柜,找出了一年级的美术课本,手握小刀,照着样,在泥盘上画刻起熊猫来。刀刮泥盘时常常发出令人肉麻的“吱吱”声,泥盘很硬,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行。不一会儿,我的手酸了,但我还是坚持刻呀画呀。熊猫耳朵最难刻,开始我把耳朵刻成了一个大大的三角形。我左看右看总觉得不是样儿。后来,我把耳朵改小了一些。嘿,这样一改,一对小巧玲珑的耳朵就刻好啦!

最后一道工序是上颜色。由于我涂色时认真仔细,熊猫黑白分明,栩栩如生,十分讨人欢喜。

我端详着自己的“杰作”,爱不释手,心里像吃了蜜一样。

亮点评析

看了这篇习作才知道制作一个小泥盘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把泥团里面的杂物都拣出来”,要敲敲打打,晾干,还要“刻呀画呀”。好不容易完成这些过程,看着劳动成果,“我”心里自然“像吃了蜜一样”了。

在写制作小泥盘的过程中,小作者加入许多“我”的心理和动作描写:“得意”——“叹了口气”——“又挺起了腰杆”——“好火呀”——“坚持刻呀画呀”,把“我”的形象较立体地表现出来了。

文章也很有条理,从制作小泥盘的缘由,到拣杂物,到打泥盘,到晾干,最后到刻泥盘和上颜色,小作者有条不紊地把整个过程展现在我的面前。

学炒菜

河南 李佳

星期天,我要向妈妈学炒菜,妈妈说:“就炒土豆丝吧!”我同意了。

妈妈先让我选择四五个土豆放进盆里,接半盆清水用刷子刷洗干净后,再用清水冲几遍。我把土豆放在切菜板上切,一刀厚一刀薄,还有的半片厚半片薄。妈妈又说:“你切的时候要注意,别把刀抬得太高,抬高了会切着手的。”我照妈妈的话小心地切着,可是切下来的土豆片特别厚。妈妈又做样子给我看,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切了一会儿,果然比刚才好多了,然后把片叠起来切成丝,又切了点葱和辣椒。妈妈拿来炒锅,倒入油,在火上加热。不一会儿油就热了,我把葱放入锅里,把土豆丝放在水里泡一下赶紧捞出,放人锅里炒。妈妈让我拿来醋瓶往里倒了点醋,然后又放了些酱油和盐。又炒了一会儿,拌匀后,把土豆丝盛进盘子里。我端着自己炒的土豆丝高兴极了。拿筷子夹了一点尝尝,啊!真好吃。妈妈爸爸尝了都说味道好。听到他们的赞扬声,我心里真说不出的高兴。

亮点评析

本文其实也可看成是程序说明文,介绍了炒土豆丝的制作过程。

小作者按炒土豆丝这道菜的制作过程为序,先洗,然后切土豆丝、葱,然后热油,再然后泡土豆丝并捞出放入锅,最后放调味品、出锅。这样不仅使文章显得有条有理,而且也可以使读者学会做这道菜。

苏州菜艺(节选)

陆文夫

苏州菜的第二个特点便是新鲜、时鲜,各大菜系的美食无不考究这一点,可是这一点也受到了采购、贮运和冷藏的威胁。冰箱是个好东西,说是可以保鲜,这里所谓的保鲜是保其在一定的时间内不坏,而不能保住菜蔬尤其是食用动物的鲜味。得月楼的特级厨师韩云焕,常为我的客人炒一只虾仁,那些吃遍中外的美食家食之无不赞美,认为是一种特技,可是这种特技有一个先决条件,那虾仁必须是现拆的,用的是活虾或是没有经过冰冻的虾。如果没有这种条件的话,韩师傅也只好抱歉:“对不起,今天只好马虎点了,那虾仁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看来,这吃的艺术也和其他的艺术一样,也都存在着普及与提高的问题。饭店里的菜本来是一种提高,吃的人太多了以后就成了一种普及,要在这种普及的基础上再提高,那就只有在大饭店里开小灶,由著名的厨师挂牌营业,就像大医院里开设主任门诊,那挂号费当然也得相应地提高点。烹调是一种艺术,真正的艺术都有艺术家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集体创作与流水作业会阻碍艺术的发展。根据中国烹饪的特点,饭店的规模不宜太大,应开设一些有特色的小饭店。小饭店的卫生条件很好,环境不求洋化而具有民族的特点。像过去一样,炉灶就放在店堂里,文君当炉,当众表演,老吃客可以提了要求,咸淡自便。那菜一只只地下去,一只只地上来当然就不成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拿起筷子来:“请,趁热。”每个小饭店只要有一两只拿手菜,就可以做出点名声来。当今许多有名的菜馆,当初都是规模很小;当今的许多名菜,当初都是小饭馆里创造出来的。小饭馆当然不能每天办几十桌喜酒,那就让那些欢喜在大饭店里办喜酒的人去多花点儿气派钱。问题是那些开小饭店的人又不安心了,现在有不少的人都想少花力气多赚钱,不花力气赚大钱。

苏州菜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任何传统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这些年来苏州的菜也在变,偶尔发现有川菜和鲁菜的渗透。为适应外国人的习惯,还出现了所谓的宾馆菜。这些变化引起了苏州老吃客们的争议,有的赞成,有的反对。去年,坐落在察院场口的萃华园开张,这是一家苏州烹饪学校开设的大饭店,是负责培养厨师和服务员的。开张之日,苏州的美食家云集,对苏州菜未来的发展各抒己见。我说要保持苏州菜的传统特色,却遭到一位比我更精于此道的权威的反对:“不对,要变,不能吃来吃去都是一样的。”我想想也对,世界上哪有不变的东西。不过,我倒是希望苏州菜在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注意向苏州的家常菜靠拢,向苏州的小吃学习,从中吸收营养,加以提炼,开拓品种,这样才能既保持苏州菜的特色,而又不在原地踏步,更不至于变成川菜、鲁菜、粤菜等等的炒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