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十七章 振民育德 报效乡梓(1 / 2)

这次,北京世界华人文化院协助我的家乡——高阳县板桥村建立一个图书馆(或叫作板桥书屋),捐赠了价值近15万元的图书,作为既是“世华院”院长又是板桥村农民的儿子的我,欣喜心情溢于言表。

记得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有部风靡一时的电影,片名叫《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影片里的插曲中有句“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歌词,我认为这句歌词有点阿Q精神,因为别人对你的那个“家乡好”的认知标准肯定不同,所以说颇有点“自我感觉良好”。如果叫我匡正,会改成“谁不希望家乡好”。因为每一个家乡人甚至是旅居海外的游子,无不希望生于斯养于斯和祖脉相连的家乡变得无比美好。

说起促使我萌生向家乡捐书、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尽些绵薄之力的想法,是两年前我们高阳县政协以李长乐主席为主编的编撰了一部50余万字的《高阳历代名人录》。我从这部书中,不仅得知“高阳自颛顼帝初国起,迄今已有近5000年的文明史”;而且我们高阳是物华天宝,地灵人杰。既是闻名遐迩的“纺织之乡”和“戏曲之乡”,又是享誉中外的“华侨之乡”。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实业家等比比皆是。在这本“大部头”的书中,自颛顼帝起至公元2003年止,共收录了高阳历代名人566位。如在抗日战争中壮烈殉国的第一位爱国将领佟麟阁、唐代大画家许昂、清代三朝阁老李鸿藻、1912年发起并后来促成邓小平等“赴法勤工俭学”的奠基人李石曾、卓越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流芳百世的一代名将孙岳,等等。我也滥竽充数地被列入其中。但是,按照此书的遴选标准,称得上“名人”而没有被收录的虽不能讲是“挂一漏万”,但可以肯定地说,遗漏的人数一定不会太少。高阳县大约有177个行政村,就按566位名人计算,应该平均每个村有三个“名人”。遗憾的是,我们板桥村被辑录在案的却只有我一个。其实,我算不上什么“名人”,我之所以被选录,或许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可是,我们县有个叫孟仲峰村的,却出了许多“名人”,仅如今在北京工作又与我的知名度差不多的就有好几位。这不禁使我时常思考:板桥村恐怕不会比孟仲峰村小,可为什么不像人家那样人才济济呢?接着,我又对自己后来走上文学之路做了进一步的思考。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人后来成就一番事业,与童蒙教育十分密切。那么,追溯起来,我的童蒙启迪来自两点:一点是我的幼年特别爱看连环画(俗称小人书),因为找不到别的书读。我的同班同学李会来那时家里也有不少连环画,我们两个就交换着看,从中了解不少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故事;另一点是我们村有个说评书的先生,叫什么我记不起来了,几乎每天晚饭后都在现在的村委会所在地(那时是一个很大的操场)说书,什么《三侠五义》、《胡家将》、《杨家将》等等,我每天都不落地听,而且他说到多晚我就听到多晚。以上两点,可以说是我的文学启蒙,对于我后来创作长篇小说等获益匪浅。同时,还有一个情况对我颇有触动。前些年我与我爱人到她姨父、也是我的小学老师张品卿家,却发现这位几乎一辈子以教书育人为职业的老秀才家里却看不到一本诗歌、小说、传记之类的书。由此可以断定,我们村其他人家也未必会有什么像样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