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20、二十一世纪的挑战(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最近,大气平流层的臭氧被人造的氟氯化碳破坏引起了世人高度的注目。一向被认为非常安定而对健康无害的氟氯化碳,没想到扩散到平流层,被紫外光分解而产生氯原子之后,竟给臭氧层带来这么大的问题。直到最近一直没人会想像到在南极的平流层在冬天竟会产生巨大的“臭氧洞”。幸而,经过科学家的研究与呼吁,十年前世界上的许多工业化的国家共同签署了“蒙特利尔公约”,大量减少氟氯化碳的产生与使用,情形已不再继续恶化。不过如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恢复臭氧层防止紫外光渗透的功能,我们还得要继续不断地努力下去。即使我们今天完全停止排放氟氯化碳,目前留在大气中的这些化合物,也要等到四、五十年后才会消失掉。相对于平流层的臭氧在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破坏,在对流层也就是在地平面上经由氧化氮的光化学催化产生的臭氧,对人体的健康却有很大的害处。最近的测量已显示,在工业化的北半球,已经围绕着地球形成了一环。臭氧的问题与酸雨及二氧化碳等气体促成的温室效应都是超越国界的问题,只靠世界上的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努力是根本无法解决的。

随着人类活动的国际化之后,还有一件值得大家关心的事,是世界各地不同的疾病可能很快地传染到全球各地。每天繁忙的飞机载满了旅客与货物飞越海洋与大陆到世界各地时,导致疾病的微生物、细菌与病毒也不可能局限于某地区。况且我们还得记住,人类是无时无刻不与这些小东西的演化在竞争。从演化的观点看,有较长的生命周期的人类不一定占有优势,微生物、细菌与病毒的生命周期往往是几个小时或几天,而且暴露在辐射或化合物环境下时,很容易引起突变。

从上述的讨论中可以很显然地看出,人类的将来确实是筑构在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的体系中,每个国家与地区相互依赖将变得很重要。而且不管我们愿不愿意,会发现我们生活的天地确实是整个地球,我们都将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而且地球上各地人民的命运将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面对着这么一个情况,尤其是面对全球性的困境,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不能够再像以往一样,在强烈的竞争中盲目地走下去。许多事是我们必须立即着手改进的,特别是能源的使用与它对环境恶化带来的一些问题。为了能够使整个世界永续发展下去,我们必须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发展新的能源,以减少我们对矿物燃料的过度依赖,并且仔细权衡人口政策与人类的活动对生态与环境造成的影响。

但是,另一件似乎是更重要的事是,居住在工业化国家的人们要认真地面对一个问题:如果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像我们这样生活,我们的地球承受得了这种负担吗?最近,世界各国为了在以高科技为后盾的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都在努力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希望能在短暂的时间内赶上先进国家。但是如果先进国家走过的路,或是目前正在走的路,不是一条全世界能够永续发展的康庄大道,那么未开发或开发中的国家紧紧跟在先进国家的后头努力追赶,就似乎毫无意义。因为这一段辛苦追赶的路程,很可能是人类共同走向灭亡的路程。

1997年12月在京都召开的有关全球温室效应的会议里,曾有了些共识。工业化的国家将努力在2010年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到比1990年还少5.2个百分点,这虽是很好的起点,但欧美国家的往回走,并不意味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也就跟着冻结,如果在2010年地球上60多亿的人口,平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全部达到工业化国家1990年的水准,那么我们的地球确实是承受不了的,温室效应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二次大战之后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汽车与摩天大楼为象征,是发展中的国家人民最羡慕也最想追赶的目标。于是我们看到发展中国家,一旦经济有些进步,伴随着高楼大厦而来的是交通的阻塞与空气的污染。我们必须认清楚美国人口虽只占有全球人口的5%,他们却在消耗着全球30%以上的能源。

1997年京都的会议似乎非常明确地告诉世人两件重要的信息:第一个信息是我们的地球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地开发,也不可能无限地吸收人类生活产生的种种污染;第二个信息是从二氧化碳的排放来说,在将来到2010年时,必须转回到过去的1990年的标准,这不也告诉我们,工业化国家走过的路似乎走过了头,的确不是整个人类永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十几年前随着第三世界科学院的成立,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家们较有密切的来往,他们在南半球面对着的许多共同的问题,往往不是北半球的已开发国家有兴趣的问题,更不能指望已开发国家能够接济他们走出困境。他们也了解,如果真要赶上西方国家,他们必须在教育与科技研发上更加投入,而且要走出自己的一条可行的路,不是盲目地跟着走。如果世界各地的人们立足在各地不同的生态与环境中,而在解决衣食住行的种种问题时,各自走出一条能永续发展的路,那么全世界的永续发展才会落实。将来站在世界的前端,引导全世界往前迈进的国家,一定是为人类永续的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国家。这些国家不一定是目前已开发的工业国家,也可能是目前正在迎头赶上的开发中的国家。如果大家认同我们居住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的这一个事实,那么我们就得学会常常把全球的利益挂在心上,为此着想,为此行动。

此外,还有一件事情我们必须努力克服。几百年来,人类累积的科学知识是全人类自由分享的,现在的科学家们大都也坚信科学研究所得的知识是属于全人类的。但是我们都知道,在目前的社会里,当有人把累积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并把它应用到社会性的生产后,它就成为经济竞争中的基础与利器。知识产权与专利的保护变成很重要的一件事。知识的分享便止于所谓“竞争前”的技术,而完全不适用于“有竞争力的技术”。当然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它的确有它的历史意义。长期以来,科学知识的探求与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带来彼此之间很大的矛盾。可是最近我们却看到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距离,或者说,是科学发展与技术的时差是愈来愈短了。有关汽车的科学研究到市场上的销售也许花了好几十年的时间,电子计算机花了五年,但微处理机却只花了十八个月。在某些科学的领域里,我们已经不知道基础科学的研究与技术的发展应用之间如何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