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52)考察书院街(1 / 3)

李司令走后,小海随即开始着手了解书院街的情况,为书院街的改造做准备。

古城曾经是世界上最繁华、最国际化的大都市,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打磨,昔日的辉煌已渐渐走远。但无论经过多少岁月,总会留下一些耐人寻味的痕迹,而书院街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书院街起源于关中书院,而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关中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据历史记载,关中书院是明朝一个姓冯的高官,因直言不讳,说皇帝“沉溺酒色,荒与朝政”,被革职回家,从而潜心学业,创立了关中书院。

后来,明朝大太监魏忠贤为了排除异己,铲除了一帮反对自己的文人,关中书院被拆除,直到康熙年间才重新修复。

明代以后,关中的历届科举考试都在这里举行,考生们的吃饭,住宿都在这条街上。那脍炙人口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依然在这里。

关中书院不是空谈的象牙塔,也不是苟且专营的名利场,他是一些有文化的血性男儿的精神祭坛,在这里他们讽刺朝政,裁量人物,针砭时弊,风雨飘摇中为有一片晴朗的天空而大声疾呼,曾经是多少人向往,羡慕之所在。

书院街的起初形成是一些人拿了宣纸到后面的书院石碑上拓了拓片来卖,生意很红火。后来又有人拿出自己的字画,家里收藏的古董来卖,于是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这么一条街。书院街也因关中书院而具有了浓重的文化气息。

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房屋年久失修,街道灰暗破败。尤其是经过动乱年月的反资、破四旧的折腾,原有的商家已无影无踪,商铺成了民房,原来宽阔的街道也被搭建起来的民房占去了一大半,留下一条勉强能穿行的扭扭歪歪,坑坑洼洼的小路。乱建的房屋,横七竖八,垃圾胡乱堆放,污水乱流,下雨天一片泥泞,暑天苍蝇乱飞,乱糟糟,一片荒凉。要不是街口那个石头起的高大门楼,谁也不会把这条街和文化联系起来。

小海亲自去查看了好几次,只觉得脏、乱、差,和我们生气勃勃的改革开放大环境极不相符,应该改造。可怎么改造,自己也想不出好办法来,更不知市委市政府有什么打算。

思来想去,小海想起当初刚参加工作,在市政府后勤处工作时,和他在一个办公室工作过的,臭老九笔杆子孙文静。

孙文静是研究经济学的专家,还出过国,问问他,也许他会要好的想法。想罢,小海给市政府后勤处的肖茹打了一个电话,询问孙文静的情况。肖茹说,孙文静已经平反,回到了学校,现在是古城交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并告诉了他孙文敬的电话和地址。

在后勤处下放时,小海是对孙文静最尊敬最关心的一个人,所以在电话里,当孙文静一听是小海时,表现得很热情。听了小海的想法,更是满口答应立即帮小海看看,想想办法。

小海和司机一起到古城交通大学接来孙文静,和孙文静一起详细察看了书院街的情况。

看完之后,孙文静对小海说,书院街是个很有历史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地方,不但要改造,而且要好好开发,这里将来可是寸土寸金呀。

孙文静还说,从商业价值上来说,书院街靠近市中心,人员流动性大,交通方便,将来一定是商家必争之地。从历史角度去考虑,书院街历史悠长,过去是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后面又有历史博物院(关中书院),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有很强的号召力。还有一点也不能忽视,那就是我们古城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古都,地下的王公贵族古墓不知有多少,流落民间的文物、古董车载斗量,不可胜数。如果把这几点结合起来,把这里建成一个古文化市场,那前途将不可限量。

孙文静还说,我小时候和我父亲曾经到国外考察过,我看见过国外的商业街、步行街之类的街市,都很有特色。我们不妨把这里建成一个仿古街,所有的商铺都建成仿古的形式,那不仅有古文化气息,也使得古文化市场更名副其实。搞好了,说不上这里会成为关中,西北甚至全国最大最有名的古文化市场也不一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