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三篇 做一名“节能型”员工:让节约成为你的职业精神(2 / 3)

吉拉德领着这位夫人从一辆辆新车面前慢慢走过,边看边介绍。来到一辆雪佛莱车前时,他说:“夫人,您对白色情有独钟,瞧这辆双门式轿车,也是白色的。”就在这时,助手走了进来,把一束玫瑰花交给了吉拉德。他把这束漂亮的鲜花送给了这位夫人,再次对她的生日表示祝贺。

那位夫人感动得热泪盈眶,非常激动地说:“先生,太感谢您了,已经很久没有人给我送过礼物。刚才那位福特车的经销商看到我开着一辆旧车,以为我一定买不起新车,所以在我提出要看一看车时,他就推辞说需要出去收一笔钱,我只好上您这儿来等他。现在想一想,也不一定非要买福特车不可。”就这样,这位妇女在吉拉德这儿买了一辆白色的雪佛莱轿车。

一件小事被乔·吉拉德做得极其完美,同时也为他赢得了业绩。

因此,不要小看一件平凡的小事,只要有益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无论多么小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全力以赴。用小事堆砌起来的事业大厦才是坚固的;用小事堆砌起来的工作才是真正有质量的。所有的“不平凡”,都是由许多个“平凡”累积起来的。

作为一名“节能型”员工,只有把众多的细小之事做好,不让企业因为这些小事受到损失,就是最实际、最可行的节约之道。

第八章视节约为己任,从要我节约到我要节约

“一粒一粟当知来之不易”——节俭是每一个人的事

很多公司在创立之初,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受累,大有“粉骨碎身浑不怕”、“万水千山只等闲”之气势。可一旦事业有成,往往就松懈了下来,开始追求排场与奢华,花起钱来大手大脚,一掷千金,一点都不心疼。他们错误地以为,这样才能与公司的名气和规模相匹配,才能吸引高端的客户与人才。结果,不少管理人员贪图安逸,追求享受,公司内部竞相攀比,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许多经济成果就这样被白白糟蹋了。

著名的德隆集团为了融资,在某省会城市租了五层楼,以四星级宾馆的标准进行了豪华装修,每年房租就高达1000万元,而里面的工作人员只有80多人。他们开出的融资回报率是年息18%,据此估算,德隆在此地融资的成本在20%~30%年息左右,所以其年收益必须要达到50%以上。结果,德隆很快就为这份奢侈付出了代价,不久就烟消云散了。

奢侈就像一杯含有剧毒的“美酒”。有些企业效益好一点,企业领导就头昏脑涨,大肆挥霍,摆谱、显阔气,不是大吃大喝,就是购买豪华小汽车,建造豪华办公楼。企业的奢侈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金、资源,同时还形成了一种奢侈、浪费的风气,结果导致许多企业走上了破灭的不归路。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曾提出了著名的“破窗理论”,即如果有人打破了建筑物一扇窗户的玻璃,打破玻璃者未受到惩罚,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修理的话,一些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户玻璃,最终将造成千疮百孔、积重难返的局面。

彩虹集团是我国第一只彩管的诞生地,是国内建厂最早、规模最大、目前效益最好的彩管制造企业,也是世界彩管业中配套最全的企业。据统计,在中国拥有彩电的家庭中,每四户就有一户使用的是“彩虹”牌彩管。

2001年,面对彩电彩管市场的严峻形势,彩虹集团发动全体员工开展了“抓质量,降成本,反浪费,求节约”的活动,以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管理水平。

彩虹集团下属各单位积极响应公司号召,全面实施成本控制工程,要求人人养成精打细算的习惯,把成本控制工作贯穿于各个环节之中,不断增加利润。

2001年,彩虹集团节约13亿元,占全年实现利润近50%。2002年,通过开展全员参与的成本管理活动,采购成本同比降低88%,计114亿元;生产成本同比降低1758%,计178亿元。

此外,彩虹集团还举办挖潜增效成果展,79项成果参展,6400人参观,大力宣传了各单位、各方面的好经验、好方法,启发了员工,鼓舞了员工士气。在连续两年开展的“智慧献彩虹”合理化建议活动中,共提出建议4万多条,已采纳3万条,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始终做到成本最低”,成为彩虹员工工作中谈论最多的话题。

节能工作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涉及人、物、管理等诸多方面。为搞好节能工作,很多企业都制定了有目标、有管理、有考核的较为完善的节能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在企业能源节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长流水”、“长明灯”现象在一些企业里依然存在。

为什么总有人有意无意地成为第一个“打破玻璃者”?“破窗理论”提醒我们抓节能工作必须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既要及时修理“第一块被打破的窗户玻璃”,又要给第一个“打破玻璃者”以警示,采取措施防范再有人打破玻璃。如果缺乏节约能源的责任心,或者碍于情面不给浪费能源者任何警告惩罚,容忍“第一块玻璃”被打破,那么就会给周围的人一种打破“一块玻璃”无关大局的暗示,从而纵容更多的人加入“破窗者”行列。这样,再好的节能管理制度也会形同虚设,起不到警戒约束作用。每一名员工都应该以节约为荣,杜绝一切浪费,并将节约转化为自觉行动,这样,企业与员工才能共同得到发展。

节约创造价值,节省就是赢利

——扭转淡薄的节约意识

节约,是一种生产力。有了节约,少了浪费,自然就可省出相当一部分的资源、能源,这实际上也就是在创造价值。反之,如果只注重生产、发展,而忽视了节俭,尽管产出很高,但开支、浪费也大,那社会财富又怎么能积累起来呢?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商业社会里,就算是从很小的地方去节省,积少成多,最后节省出来的东西也是可观的,甚至可能成为赢利和亏本的区别。

法国作家大仲马曾精辟地说:“节约是穷人的财富,富人的智慧。节约是世上大小所有财富的真正起始点。”

犹太人有世界公认的经商天赋,但是如果说他们的财富完全来自于天赋,是不确切的。除天赋外,犹太人的财富可以说是来自俭朴和勤奋。犹太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早在几千年前,就有摩西率领犹太人走出埃及的记载;在“二战”中,犹太人又惨遭屠戮。苦难的生活使犹太人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在犹太教的教义里,有这样一句话:“俭朴使人接近上帝,奢侈让人招致惩罚。”这可谓是犹太人生活的准则。

犹太人凭着节俭,以及过人的经商天赋,虽然经受了许多苦难,但是在“二战”以后,他们很快就在落脚地“发家致富”,拥有了巨额财富。卡特总统的财政部长布鲁门切尔就是用十几年时间白手在实业界打出一片天地的,40岁时已成为著名的本迪克斯公司的老总。

在对犹太民族怀有偏见的人看来,犹太人无法摆脱掉“吝啬”的指责。实际上犹太人是对奢侈的东西吝啬,他们应当被称为“节俭家”。我们看一下犹太人商店陈列的廉价品就知道了。一般的犹太人消费的就是那些廉价品,比如说没有香料的肥皂和没有牌子的化妆品、餐具。无论是在芝加哥、纽约,还是在洛杉矶,只要犹太人逛街,他们总会买价廉物美的货品。

犹太人把“俭朴使人接近上帝,奢侈让人招致惩罚”的理念深深地刻进了自己的骨髓里。

在悉尼奥运会期间举行的一个由世界各地传媒大亨参加的新闻发布会上,人们突然发现,坐在第一排的美国传媒巨头NBC副总裁麦卡锡突然蹲下身子,钻到桌子底下去了。大家目瞪口呆,满脸疑惑,不知这位大亨为何在大庭广众之下会有如此不雅之举。过了一会儿,麦卡锡从桌子底下钻了出来,看着众人满脸的惊疑,扬了扬手中的雪茄说:“对不起,我的雪茄掉到桌下了。我的母亲曾告诉我,要珍惜自己的每一分钱。”

美国连锁商店大富豪克里奇,他的商店遍及美国50个州的众多城市,他的资产数以亿计,但他仍非常节俭。有一次,他想要去看一场歌剧,在购票处看到一块牌子上写道:“下午5时以后入场半价收费。”克里奇一看表是下午4时40分,于是他在入口处等了20分钟,到了下午5时才买票进场。

从麦卡锡和克里奇身上,我们看到了犹太人节俭的思想。愈是富有,愈要有节俭思想,愈要有良好的教养,愈要有本民族的传统美德。

犹太人在商业上获得的巨大成功,得益于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养成了节约的习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犹太人踏上北美大陆时,大多穷困潦倒,一贫如洗。当时上岸的移民平均身带15美元,而其中犹太人只带10美元。

贫穷的犹太人的唯一办法是投资10美元,成为流动的街头小商小贩。他们用5美元办执照,1美元买篮子,剩下4美元办货。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如戈德曼、莱曼、洛布、萨斯和库恩家族等,都是从沿街叫卖的小本经营发迹的。这种发家致富的途径和方式,对犹太人而言,其实是轻车熟路。

经过几代之后,犹太人的形象大变。作为一个群体,犹太人已争取到了更高的生活水准和收入,在发达国家中,犹太人是富中之富。从职业公布上看,在美国,犹太人除商业、金融业外,也大多从事“白领”职业,如律师、医生。

曾经有人为犹太人画了两幅绝妙的肖像:“现在让我们来观察一下现实的、世俗的犹太人的世俗基础是什么呢?实际需要。犹太人的世俗偶像是什么呢?做生意。他们的世俗上帝是什么呢?金钱。”

犹太民族是个幽默而机智的民族,他们满嘴是精明而风趣的笑话,但是从不调侃金钱。

有一次,劳布找格小婷借钱。“格小婷,我眼下手头拮据,能借我1万先令吗?”“亲爱的劳布,可以借。”“那你要百分之几的利息?”“9!”“9?”劳布叫了起来,“你发疯了,你怎么向一个教友要9%的利息呢?上帝从天上看下来时,他对你会有什么想法?”

“上帝从天上看下来时,9像个6。”

劳布无言以对。

犹太人几乎用很随意的口气,像谈论邻人一样谈论上帝。但他们对金钱永远是极其认真的。

因为金钱对犹太人而言,是比天国的精神上帝更为实在的世俗上帝。对注重现实生活的犹太人而言,对必须靠钱生活的犹太人而言,是世俗上帝——金钱——得以使他们的肉体生存,也只有在世俗上帝保证肉体生存之后,他们才能膜拜精神上帝,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因此,对犹太人而言,钱居于生死之间;在他们的生活中,钱处于中心地位。他们隐藏着内心的苦楚和悲凉,精心侍奉他们的世俗上帝。

犹太人将节约作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他们曾因为这种方式渡过难关,他们也因为这种方式而成为百万富翁,这就是他们拥有经商天赋的奥秘。

节约是一种美德,更是员工爱企业如家的重要表现,是企业对每个员工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每一个员工都要向犹太人学习,让节约成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使公司和自己变得更加富有。

讲排场、耍阔气、爱摆谱

——改善铺张浪费的工作作风

创业容易守业难。一些企业企业之初筚路蓝缕、以君山林,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大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英雄气概。然而,一旦事业有成,便大摆阔气,花钱如流水。有些企业为了追求表面的风光,不惜血本,疯狂造势,大肆宣传和广告,完全不考虑成本和效益。这种狂热的做法使无数企业饮恨退出了市场。

说到不惜血本的造势,就不得不提及当年的央视“标王之争”。

1995年秦池酒厂以6666万元中标。在当时,6666万元意味着三万吨白酒,足以把豪华的梅地亚中心淹没到半腰。1996年梅地亚中心再次召开广告招标大会,厂长姬长孔说,“1995年,我们每天向中央电视台开进一辆桑塔纳,开出一辆奥迪,今年我们每天要开进一辆豪华奔驰,争取开出一辆加长林肯。”最后秦池以3212118亿元成为“标王”,那时的广告投标就如脱缰的野马,让人无从驾驭,到了发热、发狂甚至发疯的地步。一个外国记者问秦池老总3212118亿是怎么算出来的,他说:“这是我的手机号码”。投资的随意性由此可见一斑!3212118亿元相当于1996年全年利润的64倍,结果第二年秦池便一蹶不振,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同样的悲剧也曾在爱多身上上演。

在秦池以32亿余元天价中标后,第二年11月8日梅地亚中心再次广告招标,爱多的老总胡志标和步步高的老总段永平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后胡志标以21亿的天价成为“标王”。紧接着,爱多又找到成龙拍了个“爱多VCD,好功夫”的广告片。成龙开价是450万,相当于爱多的全部利润。不仅如此,1997年,爱多的老总胡志标喜结连理,给全国各地的爱多经销大户和各个媒体的知名记者送了一份喜帖。喜帖上还贴了2张百元大钞,讨一个“两人圆满”的彩头。胡志标和他的秘书、总裁助理林莹举行了一场轰动的婚礼,138万响的鞭炮,18辆车牌号码连在一起的白色奔驰车,1000多位身份显赫的贵宾。这样奢侈的结果,就是两个月之后,爱多爆发严重危机,随后轰然垮台。胡志标也因为奢侈所造成的资金紧张,不惜铤而走险,进行金融诈骗,最后落了个锒铛入狱的下场。

盲目的攀比、一味的奢华,使得许多明星企业由盛转衰,由强变弱,甚至消失得无影无踪。无数企业似乎无法逃脱“富不过三代”的宿命,它像一条咒语一般缠绕在许多中国企业,尤其是家庭企业身上。

讲排场、要阔气、爱摆谱,这样的铺张浪费只会无故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让企业背负起沉重的债务,挫伤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严重的有可能导致企业一蹶不振、濒临破产,几十年的辛劳付之东流。因此,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员工,都应该认识到大兴奢侈之风给企业所带来的隐患,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力戒奢侈之风,倡导建立起节俭的企业文化,以保持企业持久、健康地发展。

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节约从细节小处着手

企业生存如居家过日子,企业员工若不会精打细算,不能量入计出,不能开源节流、杜绝浪费,企业的利润就无法增加。

一位优秀的企业员工必然会以节约为己任。他脑海中存在“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有节约的习惯,会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像关心自己的家一样关心企业,从而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双赢”和共同发展。

艾玛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文化公司工作。她工作认真又踏实,同事们刚开始对她的印象都挺好。可不久,同事们发现她有一些奇怪的举止:她从来不用公司的一次性纸杯和筷子,总是自备水杯和筷子;她拒绝吃用泡沫塑料饭盒装的盒饭,总是自备餐具;她经常拿用过一面的纸起草文件,而且经常提醒同事也要这样。每天下班,她都要确认所有的电源开关都关闭后才会回家。

许多同事都有点受不了艾玛,认为她是在装腔作势。后来,有人忍不住把她的“怪癖”报告给了公司老总。

同事们都以为老总会制止艾玛,谁知老总只把艾玛找去谈了一次话,然后就什么也不提了。半个月后的公司例会上,老总突然宣布:艾玛的那一系列原来被同事看成“怪癖”的行为,现在被列入《员工准则》,要求成为每位员工主动完成的事情。同事们大吃一惊。不过在新制度施行一个月后,他们惊讶地发现当月的办公费用竟然节约了许多,同事们便开始理解艾玛了。

如果公司员工欠缺成本意识,就会无形中提高企业的经营成本。如果员工没有成本意识,那么对公司财物的损坏、浪费就会熟视无睹,让公司白白遭受损失,这样自然就会使公司的开支增加,成本提高。

一个优秀的员工会对勤俭节约始终身体力行。他们倡导艰苦奋斗,提倡勤俭节约,可别小看上文中艾玛的节俭行为,在她行为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无数优秀、闪光的品质,例如,敬业、责任、感恩这样的优秀员工怎么能不得到老总的青睐呢?这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个员工立身做人的需要。

小马在一家汽车公司上班,他的工作是负责焊接车底盘的部件。整个车间是流水作业,车底盘由传送带自动输送,在他这道工序停留4分钟,他必须在4分钟内用6根焊条焊接完所有部件。公司一直为自己的自动生产线而自豪,以为省时、省工、省料,而小马却认为在他这道工序上还可以改进,于是他每天观察自动生产线的传送,计算焊条的用量,并思考改进焊接的办法。

有一天在上班的路上,他突然想到一个好主意:如果能将焊接点击次数减少,是不是能节省点成本呢?于是,他利用业余的时间认真研究,终于找到一种比原来少点击7次的焊接方式。每个底盘少点击7次,看上去微不足道,但一天下来仅他这一个岗位便可节约3根焊条,整个车间一天便可节约300根焊条。公司对他的技术革新非常满意,给了他很高的评价。不久,焊接部主任退休,公司领导便提拔小马做了主任。

可见,一旦某位员工养成了克勤克俭、不畏劳苦、锲而不舍的工作品性,无论他从事什么行业,都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要我节约”到“我要节约”

——让节约成为无意识的习惯

为企业节约每一分钱是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也是员工的责任,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更应视节约为己任。

每一名对企业有责任感的员工,都会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会尽最大努力完成自己的每一项工作,把浪费降低到最低限度,小心地使用设备和服务设施,高效率地利用好自己的时间。这样,不论是开动一台机器,还是进行一次车间服务,或者是在办公室打一封信件,他都会最大限度地节约每一分钱。

广东一家服装公司要参加一次大型的展会,需要一批宣传资料。老板叫来秘书小艾,请她尽快去联系印刷厂印制宣传材料。

小艾听到吩咐后并没有马上去执行,而是对老板说:“上次展会还剩下好多资料,可以用那些吗?”

老板回答:“你找出来核对一下,看看内容是不是一样。”

小艾便找出资料进行核对。

过了一会儿,小艾又找到老板。

“老板,我核对过了,绝大部分内容都一样,只有一个电话号码变了。”

“那就去重印吧!”老板回答道。

小艾还在想这件事,她一直都觉得可惜,这么多资料,只因为一个电话号码的改变就不能用了。重印不仅要花费一大笔钱,还要花费时间。

“难道真的没办法再用上这些资料了吗?”小艾想。

无意间,她看见了桌上的一份资料。这份资料是老板开会时用的,因为老板临时改变了一个数据,于是她用一个改正纸把数据改了过来。

突然,她灵机一动,那些宣传材料上的电话号码不也可以用印有新号码的不干胶纸改一下吗?只要贴得整齐,是不会影响美观的。

于是,她马上到老板办公室,向老板请示。

老板有点不放心,问:“那样能行吗?”

“我仔细点,不会影响阅读的。”

“好,你去试试吧!”

两个小时后,小艾把整理好的材料给老板过目。现在,在原先那个电话号码上,是一条不干胶,上面是一个工整的新电话号码,看起来一点也没有不协调的感觉。

老板赞扬了小艾一番,并立即开了一个小型会议。在会上,老板说:“小艾的创意非常妙,虽然节省的钱不多,但是可以看出她已经将节约当成了自己的责任,主动去想办法为公司节约。如果大家都能像她那样视节约为己任,那么公司就不愁没有大的发展了。”

当然,为企业节约只靠一名员工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每一名员工都视节约为己任,才能为企业、为公司赢得利润。不仅如此,员工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因为你的努力早已被老板看在眼里,公司赢利自然也不会亏待你。

小马在一家规模不算大,被一些人称为“工作室”的小公司上班。算上老板,公司也就10多个人,可是公司里的员工都非常卖力。老板是一个和他年纪相仿的中年人,对待下属一直比较“人性化”,也就是说老板和每位员工都没有那种上下级的关系,彼此之间显得没有什么拘束。

公司的员工很注重节约办公用品,就以易耗损品——笔的使用为例,公司从来都没有出现过那种一次性的水笔,取而代之的是圆珠笔,都是那种可以换笔芯的。公司里如果谁的圆珠笔用完了,便可以到公共的“用品配给区”换笔芯。在小马的公司里,很难见到一支崭新的圆珠笔,通常情况下,上场“打仗”的都是那些“伤兵残将”。

在其他方面,员工都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办公用品,公司因此节省了大量的资金。老板在每次过节的时候,给大家分发一些福利,过年放假的时候,老板还会多开出一个月的工资,以此回报员工们的努力和节俭。

每一名员工做的这些似乎都是一些小事,却会对一个企业的成败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能学会节约,那么,日积月累,将会给公司造成巨大的财富。

第九章节约为公司,也是为自己,

让节俭成为你的职业精神

“聚沙可成塔,积水可成渊”

——节约从踏实工作开始

俗话说:“聚沙可成塔,积水可成渊。”就节约来讲,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要想倡导节约之风,践行节约的美德,这就要求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厉行节约之风发扬到工作中去,从踏踏实实的工作开始,不然我们又何谈节约?

工作中,有很多人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拼搏,开拓进取,但毋庸置疑,也有许多人整天无所事事,消耗了公司的资源却没有为公司创造效益。不干事的人无非几种类型:一是因为理想不坚定,责任心差,工作没有动力,没有目标,不想干。二是因为不注意学习,面对困难和问题时不注意调查研究,在遇到考验时不知所措,不会干。三是不能吃苦,不愿付出艰辛,不愿承受压力。四是作风敷衍,应付了事。为了交差,能少干点就少干点,应付得过去就算了,工作没有实效。

在大庆喜喷工业油流的关键时刻,王进喜从玉门来到了大庆。面对莽莽荒原,面对冰冷的机器,面对严寒饥饿,他走下车门的第一句话不问吃、不问住,而是问井场在哪里。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没有地方住,王进喜就和工人干打垒,建起临时住所;没有粮食,就去挖野菜,到地里拣白菜帮和甜菜缨子吃;没有吃饭的工具,就在野外席地而坐,铝盔当饭盒。关键时刻,解放军来了,石油专家来了,全国各地的支援来了。全国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经济困难,每人每月节约1斤粮食支援大庆。但是大庆工人每天要抬100多斤的卡瓦,没有充足的食物,他们哪里有力气呢?没粮食,他们就提出“五两保三餐”的口号,他们的家属率先走上荒原,开始了“五把铁锹闹革命”。她们说:“铁人能人拉肩扛,把油井打起来,我们也能人拉犁杖把地翻出来!”

王进喜更是带头克服困难,他一家人住在干打垒里面。没粮吃却拒绝上级分给他的面粉。公家分给他的车只能干部工人用,家人不能乘坐,妻子病了,他让儿子骑自行车把妈妈送去医院。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王进喜还说:“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