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文后说明(2 / 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要特别感谢于赓哲老师和天冬、沙漠豪猪老师,前一位给我指引了查找文献的方向和建议,后两位则在博物学方面提供了专业意见。本来我作为感谢,要把他们都写入文中。他们在听了我的创作理念后,果断转了五块钱过来,以换取不出场。啊,靠双手的辛勤劳动来赚取酬劳真开心啊!

与之相对的,我还有一个住在广州的好朋友,叫赵辛民,感情好到不用谈钱,我们的情谊你们也看到了。

另外要表扬下半枝半影同学,我本来只打算写四章。但她看完第一章后,断言这个体量没六章不能尽兴。果然如她所料,真是目光如炬。

杨贵妃吃的荔枝到底从何处而来,历来有三种说法:岭南、福建,以及四川涪州。关于这三者的辨析,很多学者已有专业文章。如于赓哲老师的《再谈荔枝道:杨贵妃所吃荔枝来自何方》、惠富平及王昇的《奇果标南土——中国古代荔枝生产史》等,这里就不赘述了。

晚唐时候有一个叫袁郊的人,其所撰《甘泽谣》中讲了个故事:“天宝十四载六月一日,贵妃诞辰,驾幸骊山,命小部音声,奏乐长生殿。进新曲,未有名。会南海献荔枝,因名《荔枝香》。”——在所有的唐代荔枝史料中,这是最具画面感的一条。小说非论文,便任性地采用了这个说法,顺便把天宝十四载六月一日这个设定也用进去了。只可惜我对骊山实在没兴趣,所以还是让贵妃在城里直接把生日给过了……

关于岭南荔枝道的路线,我是用鲍防的《杂感》和清代吴应逵《岭南荔枝谱》里提供的路线为参考,综合卫星地图研判而成。至于文中所提及的诸多保鲜方式,其实皆取自从宋代到清代的各种记载,如瓮装蜡封,隔水隔冰,竹箨固藏,截枝入土,小株移植等。考虑到中国古代科技差异不大,唐朝纵无记载,也并非不可能实现。

主角的来历,是我在一本敦煌写经卷子的末尾名录里,找到一位武则天时代的“司农寺上林署令李善德”,职位差不多,名字风格也符合,索性拽他到天宝末年来客串。

最后说个好玩的事。林嗣环在《荔枝话》中提到过在福建有个风俗:“荔熟时,赁惯手登采,恐其恣啖,与之约曰:‘歌勿辍,辍则弗给值。’”意思是说,为了防止摘果工人偷吃,雇主会要求他们一边唱歌一边摘。我干脆把这个风俗挪到峒人头上了。

马伯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