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一章 中国孩子,你并不靠英语吃“国际饭”(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中学阶段的外语学习从质和量来说 , 都会远远超过前面的低龄阶段,但是年龄段超出了本书的核心范围,这里就不予以深入展开了。

到了初中的后期,孩子们陆陆续续学了差不多七年的英语了。人世间的事情过了七年,似乎就注定了一个“分”字,而这个“七年之痒”时期的关键词就是一个“分”字,应试和实际使用英语的学习目标的冲突到了这时已经不可调和了。

在扭曲中学习,不但谈不上投入产出比,而且还可能发生背道而驰的事情。准备高考是在中国要面对的实际问题,不管将来高考改革的结果会怎样,就该按应试的路子来,实际使用的方面留待以后再依据人生的发展来定了。打算出国的,趁着孩子还在能够迅速接纳新事物的年龄段,尽量多接触原版的阅读和视听,多了解外国的文化,要知道将来真的到了国外,最大的障碍并不是语言,而是文化差异。跟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认同度越高,将来的语言学习和掌握就会越快、越好(可参见第五章第三节《不吃火鸡学不好英语》)。这时的这个“分”字,是在大方向上帮助年龄敏感期的孩子解决英语学习原动力的问题。

第五部 :不到长城不言勇——高中时期

孩子开始学习英语之初,目标就应该一路看到高中结束,外语学习到了这个时候,也一定要划上一个阶段性的句号,要投身于出国深造或是在国内的相关职业中去实际使用外语了。追求到高中外语可以实际使用的目标需要勇气,给没完没了的学习画上一个句号也需要勇气。没有这样的勇气,就会变得永远在学、永远不能用,外语当然就成了人生最大的痛苦了。

第四节 中国孩子,你并不靠英语吃“国际饭”

作为一个中国孩子,将来能吸引跨国公司的是对中国的了解,以及通过母语功底建立起来的世界观、知识面、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一切使之成为有价值人才的基本因素。英语,不过是脖子上挂的那个能打开电子门禁的IC 卡工作牌,确保你能在公司里通行无阻而已。

从幼儿园到高中,甚至再到大学,一个中国孩子英语学习之路似乎是那么漫长。一个人从零起点开始学一门外语到学成,需要多长时间呢?这倒真是一个无法明确回答的问题。第二语言最终达到的水平,人和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大,对于这样一个完全不可能一刀切的时间长度,就只能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大致的平均了,这时在西方文化里别具神秘意义的数字“七”就出现了。学好一门外语,大致要“七年”时间。

在这方面也有一些专门的研究,比如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一位 Collier 教授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一位 Cummins 教授,就专门致力于这样的研究。他们的做法是选取大量各个年龄段的新移民学生的资料做分析,几乎每个研究都要涉及千位以上的学生人数,得出的结论相当有分量。这些学生的英语需要多少年才能达到周围母语学生的平均水平呢?大致的统计结论是 4 ~ 8 年左右,或者再放宽一点,5 ~ 10 年。这样,这个神秘数字“七”就变得更有意思了,大概就是平均值。

这个神奇神秘的“七年”,虽然不能像实验室数据那么精准,但是对于设计大纲和教师掌握课堂还是有很大价值的,所以时常被美国大中小学的老师挂在嘴边,作为评估美国无处不在的英语非母语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参考标志。比如说有的学生来到美国不到七年,他们的英语可能就还有不到位的地方,作为合格的教师就要有这样的敏感和理解,在合适的地方帮助这些学生,而不是去提一些他们完成不了的苛求。

前文提出的中国孩子学英语的目标和“七年之痒”的线路图,一方面是要进一步明确外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大家能够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时间目标,并不是学得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好,要在适当的位置划上阶段性的句号,而不要在永远学习而又永远不能用的痛苦中挣扎。

其实我们做父母的这一代人对于英语学习之苦抱怨的根源,就是在学了没有用这一点上,如果也像欧洲国家的大多数学生,或是来到中国的留学生一样,学上个大约七年的外语就可以实际使用了,像出国旅游、交换留学什么的,到了 18 岁就能背着包周游世界了,这个抱怨就不会有多少了。

学好英语需要多少时间,还有一个不能以实验室的精度来衡量、但是被广泛提及和应用的数据,就是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这个观点源自 2007 年的一期《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的一篇文章,在 2008 年出版的《异数》(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一书中得到了极度的发挥,提出要在像体育、乐器、外语这样的技能型学习方面成为专家,需要投入一万小时的学习。要留意,这里的专家可是一个比前文提及的把托福、雅思考到大学入学的分数要高得多的标准。如果坚持每天学习一小时,达到一万小时要 27 年,够漫长的。如果每天学四个小时呢,这是相当大的强度了,要七年。这样学七年而达到精通,似乎是个差不多的投入要求。

把“专家”一词拿出来说,还是想说明外语学习是一件“艺无止境”的事情,与其无止境地去追求精通成为“专家”,不如尽快进入能够实用的阶段。这里,我们的视野不妨再放宽一点,跨过英语本身去看一下。

现在的世界,全球一体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在地球迅速“变小”的同时,中国跟世界的交流与互动也越来越密切,中国孩子有大量的机会出国留学、留在国外工作,在国内的也将面临更多机会进入外企、跨国公司工作,或是具有更多的国际商贸机会。在这里,我们姑且先不去用“走向世界”这样的豪言壮语,而只是把所有这些国际交流带来的工作和生意机会称为“国际饭”。因为存在着地域和文化的差别,这些“国际饭”一般具有相对丰厚的收入和面向世界的开阔视野,使得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憧憬着能让自己的孩子将来吃上“国际饭”。那么,作为一个中国孩子,靠什么优势来竞争到一碗“国际饭”呢?

靠学好英语,很多人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人们都希望通过掌握英语这门世界上最通行的语言来有效地跟上国际化的脚步、融入世界。中国目前出现的对孩子英语的无限投入,其实就指向了一个主要目标 :学好英语将来好吃上“国际饭”。

如果我们能够冷静地思索一下这个“不假思索”的问题,看看如果一个中国孩子的英语学得好极了,就真能够成为对国际企业(不论国外公司还是设在中国的分公司)有吸引力的人才吗?就能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占得先机吗?

一个中国孩子,把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之后,其英语水平恐怕也就达到美国一个大学生的平均水平。好不容易才达到平均水平的一个人,能算得上什么人才,能对国际企业有多大的贡献,又怎么能够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占得先机呢?

完全不必沮丧,成功的例子俯拾皆是,只是成功的利器不是英语,而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的母语文化!

既然是“国际饭”,各国各民族之间的地域、语言和文化的多元性就是这碗饭的根本。如果跨国公司寻找的只是英语好的人才,他们当然是回到英语国家去找了。作为一个中国孩子,将来能吸引他们的却恰恰是对中国的了解,以及通过母语功底建立起来的世界观、知识面、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一切使之成为有价值人才的基本因素。英语,不过是确保这些跨国人才能够一起共事的一个交际载体,就像许多写字楼里的职员脖子上挂的那个工作牌,是一个有自己的名字和照片、能够打开电子门禁的 IC 卡,确保你能在公司里通行无阻而已。

因为英语教育在东亚国家的地位很重,我在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应用语言学系求学时,就有不少来自日、韩和中国台湾的同学。我们这些非英语母语的学生,对于班级讨论和今后科研出版的贡献,难道是因为在英语上超过了美国本土学生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我们各自的母语文化的视角。我们可以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和发表意见,这就是我们的价值。如果这些外国学生回到自己国内去教英语,而我们的美国同学也来做外教,那么我们的优势又是在英语上超过那些美国本土同学吗?当然也不可能。我们的优势依然是自己的母语,以及对操着同样母语的学生的了解。所以,即使是这样一碗窄到专吃英语的“国际饭”,都还得靠母语和母语文化。

我自己离开学校后一度选择了下海经商,搭上了中国迅速向世界输出低价工业品的顺风船。在国际商贸的谈判中,我吃的还是语言饭。经常有人问我 :“那些 ABC (出生在美国的中国人,American Born Chinese)的英文是不是比你好?”

除去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和视野的开阔程度以外,他们的英语是比我好,那是他们的母语。可是,在国际贸易的商场上,他们完全不对我构成威胁。中方老板的一言一语、一个犹豫所传递的“隐性”信息,这些“ABC”们是完全抓不住的,他们的中文能力不够。不错,他们或许更懂得美国、更具有美国人脉、更能拿到美国的订单,但是在那些层面上他们要竞争的是同样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人,而不是来竞争我的这碗饭。是优秀的英语水平帮助我打开了商贸上进入美国的门,但是我吃这碗国际饭的核心竞争力,还是我中文的优势。

我们把情况再往极端扩大了来看,一个中国孩子,不会外语,扎实的母语基础依然可以助其成才,我们那些不会多少外语而走遍天下的浙商们就可以在美国收购银行。再说大一些,如果这个孩子将来成了国家重要领导人,出门就可以带上最优秀的职业翻译,而且还可以是一个翻译团队。

可是反过来,外语学成了,能靠它吃饭吗?最专业的外语饭不过是职业翻译和关于外语的研究与教学了。没有扎实的母语背景,一个中国孩子这碗“外语饭”

又怎么能吃得好呢?

我在这里毫无保留地主张加强孩子的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学习。这里的出发点,还不是时常会听到的汉语和汉文化五千年的“博大精深”。人类语言是平等的,都有它们不可替代的美。还记得都德《最后一课》里所描述的普鲁士枪口下法语的“美”吗?我要指出的是,学好了母语,不但有助于孩子的全面成长,而且从技术角度说,还是孩子将来学好外语的第一利器,这一点将会在第四章里展开讲述。

我们这些一心希望孩子将来走得更高更远的父母们,心里一定要有一个数,中国孩子再怎么学英语,也学不成美国孩子,而且美国本身也不缺美国人。既然学的是外语,就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一点,将来孩子要发挥的优势,是他们外语和母语的能力之和。孩子学英语,要目标明确、高投入产出比地去学,而不是永无止境地去消耗时间、精力和金钱。这是全书从应用语言学角度给中国孩子英语学习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