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二章 哈佛博士想去卖药 :天下有没有“最好的”外语教学法?(3 / 3)

抓住了系统“偏误”、“中介语”这些不同于母语习得的关键特点以后,第二语言习得获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并且迅速成为了跨学科的应用语言学的核心内容。从广义的角度说,应用语言学跟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神经生物学密切交叉,从多元的角度揭示了人类习得第二语言的自然过程和规律,而不再像它的近亲传统语言学那样,专注于语言结构本身或是大脑语言机制的研究。

既然第二语言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而且学习者最终达到的水平不一样,那么什么样的因素在影响外语的发展速度和最终水平就是研究的核心所在。这些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年龄、性别、学习动机、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教育背景、语言学习环境、教学方法及教材使用方法、母语和认知发展水平、学习的时间长度和强度,等等。在大量可变因素存在的情况下,研究和解释学习者的成功或不成功,进而得到一些人类语言习得规律性的结论,就是第二语言习得,或是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追求的目标。

在狭义的角度上,应用语言学等同于“外语教育学”,更专注于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在引入第二语言习得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后,因人而异的学习者中心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得到了进一步明确,伴随着诸如“偏误”、“中介语”这些第二语言发展独有概念的引入,课堂上的语言操练是否能够改善学习进程、反复纠正学生错误是否能帮助他们更快地解决系统偏误,以及语言考试怎样反应学习者实际中介语的水平等课题,都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论,受到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的全面影响。

既然学科自身的研究已经揭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比较复杂,而且每个学习者最终到达的水平差异明显,第二语言教学界也就慢慢地明确了一个共识,就是没有必要再去追求某一个“最完美”、“最正确”的教学方法了。外语学习是一个跨学科的立体过程,不能寄希望于某一个方法就能解决一切,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左右,“综合选择学习策略”这样的教学法思路被正式提出来了,就是明确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学习策略,还要根据内因外因的变化来及时调整选择。在过去大约三十年的时间里,第二语言的教学研究面对了人是在社会中学习语言这个现实,综合考虑了各项影响习得的因素,追求提高语言习得的效率,而不是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开人类大脑语言机制之谜,获得“最佳”方法。

自乔姆斯基时代出现以后,美国在人文领域占据了世界的统治地位,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我们的研究和应用方向上也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深深的美国烙印。

其中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二战”后的美国再也没有大规模学习外语的需求了,相反,不停接纳新移民的局面,使得各级学校中针对新移民在美国环境中学习英语的需求一直很旺盛。这样,外语教学法中除了情景交际法在欧洲还在结合着后起的构建主义心理学发展和演变以外,其他所有的故事,就都是英语在母语国家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了。

在美国和与美国在文化教育方面融合度很高的加拿大,集中针对非英语母语的移民孩子在学校怎么学英语的问题而展开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里,对外国文化的敏感不再得到体现。比如,在美国所广泛采用的内容交际法,就直接瞄着帮助学生融入美国正常的学校生活和学习,作为在美国的英语第二语言的教学效果可能是很明显的,但是如果应用到其他在自己国家学英语的情况,就出现了相当的距离。一些非英语母语的国家,比如德国和日本,也有一定的相关研究,他们关心的焦点,是在他们自己的国家教育体制下和本国母语环境中学生怎么学英语的问题,多少可以弥补一些源自美国的研究在自己国家和文化环境里的缺失。可惜的是,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空白,我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至今还被称作“对外汉语教学”,保留着当初归属于外事口的痕迹,就是学科缺失的一个佐证。

因为来自美国的研究没有太多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具体情况,中国自己在这方面又出现空白,缺乏完善的学科建设和自主科研的积累,暴露出的最大弊端,就是我们不能通过揭示和尊重中国孩子所特有的英语学习规律,来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有效提高学习效率。除了学校教育在大纲层面上有限的一些系统以外,学生、父母和校外培训机构都是在困惑中一边过河一边摸石头,不管是谁摸到一块就会欣喜若狂,大家竞相效仿,可并不知这块石头会否把人带进激流险滩或是错误方向。本书余下的篇幅将会具体讨论目前中国少儿英语教学里流行的一些说法和做法,在探讨中会时时注意把跟每一个说法、做法相对应的科研成果分析到位,把结合中国社会和文化特点的变异因素考虑透彻,希望借此从科学的角度把中国孩子学习英语的真相展示给天下父母。

因为“第二语言习得”这个表达会贯穿全书,在这里进一步澄清一下“习得”

这个目前中国少儿英语里的高频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出国的时候,中文里还没有见到过“习得”这个术语,这显然这是后来从英语“acquisition”翻译过来的。

现在中国好多人都把“习得”挂在嘴边,有时还要刻意去和“学得”做区别,好像“习得”就比“学得”或是“学习”要高明一点。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么辛苦去区分,英文“acquisition”本身是“获得”的意思,用在儿童学母语的情况是指自然获得、而不是通过有意识的专门学习来掌握一门语言的口头语。可是,在第二语言里这样的区分没有太大意义。一方面,把学习者扔到英语国家街头去“自然获得”这个概率极小,现代社会几乎都是在学校环境里学习的,而且还离不开书面语。另一方面,有关中介语的研究证明了,在自然环境中和在学校环境中学习者表现出来的中介语发展过程和速度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应用语言学界对于“习得”的使用就是一个统称,可以包括自然的获得,也可以包括学校的学习,除了要专门强调自然获得的极少数情况外, “习得”(acquisition)和“学习”

(learning)这两个术语即便在学术论文中都是互换使用的,不做专门的区分。

跟随领域里英文术语的使用习惯,我个人行文里使用的“习得”也是统称,跟“学习”一词互换使用。同时也真心希望看过本书的父母或其他英语学习者,从此不再去刻意区别“习得”或“学习(学得)”这对术语了。这对术语说起来挺时髦,可是做起来根本就无从下手,我们面对的基本上都是学校背景里的外语学习,只要心里明白现在的外语教学讲究以学习者为中心,不要再去认为强行灌输、机械操练这类效果有限的“学得”是获取外语的最佳方法就足够了。认认真真地进行最高投入产出比的外语学习才是正路,想通过“窍门”不劳而“自然获得”,那仅仅只能是幻想。

韩博士特约专稿 : “神奇”的英语教学法?

核心提示 :韩祎 , 留美科学博士,现在国内开展一些以英语为核心的青少年教育培训工作。这篇来自韩博士新浪博客的专稿,记录了北京一名重点中学初三的学生在课外跟随韩博士学习以后,在很短的时间里英语成绩从年级的中等跃居前茅的过程。在我和韩博士的交流中,韩博士还特别强调了全面的教育理念才是关键,而不是只要局限在一次考试得全年级第一,或是中考英语取得好成绩上。如果我们集中来看涉及英语教学法的方面,可以明显看到韩博士是在进行成功的综合运用。她的课程在用英语学习历史和理性思维,这实际上正是最先进的“内容交际法”的使用。进行有实际内容的交际,会比流于表面、有口无心地模拟型交际有效很多。她有效处理好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包括让孩子自己选择课后的阅读书籍这样的具体做法,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这是人本主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关键操作。作为对照,文中提到了学校老师在用全英语授课,而孩子听不懂所以进步有限这个现象,这也正好说明了任何一种方法,如果不了解其中的教学法原理或不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只是为了操作去操作,效果就不会很好。因篇幅限制,专稿对原文略作删减。

韩博士新浪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drhan123这学期我的培训营里来了一位初三的女孩子 H。她的父母找到我时,告诉我她将面临中考,而英语是她的弱项。我只问了一个问题 :“孩子的上进心如何?”

家长说没问题,孩子很上进。她在北京一所著名中学的初中分部上学,除了英语外,各科成绩平均排在 550 人中的前 30 名左右,证明了她的上进心和智力水平。

但是她的英语只排在中等水平。她的中考目标是考上这所中学的高中部,而中等水平的英语将使得她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虽然 H 的上进心使得她马上能成为我的学生,但 H 的父母也懂得英语学科的落后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H 妈妈问我,H 跟我只会有一个学期,那么她的英语真的会大幅提高吗?中考真的会考出好成绩吗?大家都知道我的课不直接应试。“会的,而且会在应试上有突出表现。”我毫不犹豫地告诉家长。我这可不是随便拍着胸脯承诺。事实上,我的信心不仅因为这些课程是我个人过去二三十年的结晶(远远超越英语学科本身),也来自我过去学生的突出表现。就说大家最在乎的考试成绩吧,一般来说,5 ~ 6 周后,期中考试名次会有明显提高,期末时名次将有大幅提高。在北外附小这个英语有竞争力的学校,学生们的考试名次还能从中上提高到前几名甚至第一名。一般学校更不该是个问题。因为我的学生经常要在小学五年级通过PET之类的国外统一考试,这个难度比中考要高得多,某些方面甚至超过现有高考的难度。

这样的提高到底对孩子有什么特殊要求吗?没有,我的要求很简单。第一,每周跟着我的 4 课时要认真听讲,不要全想别的去了。最好参与讨论 ( 这事儿不能强迫)。第二,我留的每周几小时的快乐阅读和技能练习一定要完成,周末有空看电影建议看英文电影,如此而已。

学期开始了。一见 H, 她给我的深刻印象就是可爱的性格 — 温顺可是又不失活泼。不过令我没有预料到的是,H 的课外时间比我想象的还少得可怜。星期一到星期四,她经常做学校的作业到晚上十一点,孩子连八小时睡眠都不能保证。

所以我留的阅读和练习她基本上只有周末才可能真正问津,连看电影的时间都没有。

课间,我私下问 H 为什么在学校英语成为弱项。她说 :“那种学语言的方式让我觉得特别……”她做了一个表情,大概是表示学校的方式不太明智(多聪明的孩子!),“再有,我上课听不懂,因为老师整堂课全说英语。”据 H 的父母讲,老师说 H 的英语成绩上不去的重要原因是上课不注意听讲……听不懂还怎么注意?真有意思。老师不知道孩子听不懂吗?

课间,我让孩子们挑他们自己喜欢的英文原版书带回家阅读。H 兴高采烈地借了一本封面上画着动物的书。显然她是个 Animal Lover。

第二周课间,我抽空问 H 过去一周感觉如何。她兴奋地说 :“我在学校上课一下全听懂了!而且阅读答题这个弱项马上得到了改善。”

我的天!这效果也太“神奇”了些,毕竟只过了一周。一方面,我放了心,知道一旦她上课全能听懂后,最起码学校考试成绩会开始逐步提高。中考的英语难度又没有多高,中考目标有了保障,家长也就放了心。但是另一方面,我马上就想道 :虽然我精心设计的课程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但是毕竟只过了一周而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镐刨下去,刨得再深也撬不动那么多冰啊。

很多环节还来不及见到如此“神奇”的效果。那么到底是哪一个环节成为开启H 最关键的那把 Magical Key ?我觉得是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

课后,我和孩子的爸爸(瑞爸爸)分享这件事,并问他觉得什么是这把神奇钥匙。瑞爸爸和我一样,当年是北大英语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毕业后到美国读博并带本科生。我们在美国十几年的工作一直都要求相当高的英语水平。在国内,我并不是很容易能找到讨论英语教学设计的人,而瑞爸爸是我的宝贵资源。这话听起来也许有些骄傲,但确实是真话。不仅是英语,其实各科的精英老师数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受教育群体的需要。

“是心理!”瑞爸爸毫不犹豫地得出同样的结论。

不知道 H 和她的父母以前有没有意识到,学校的英语教学方式使她对英语有了抵触情绪。越抵触,越感觉没有希望,越学不进去……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阅读是弱项,学校平常读的那点儿小短文真不能算阅读。哪个孩子都不可能靠那点儿阅读大幅提高英语。

遇到我,H 觉得看到了一线光明……

有些刚刚接触我博客的读者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我的课程有“世界历史”和“理性思维”的主题?因为这是我和瑞爸爸为 H 专门设计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学生虽然每周跟着我的时间有限,但我也要让他们吃上这份“营养餐”。

“历史观”和“理性思维”是成为国际化人才必备的训练,而且这些方面的训练应该从十岁左右的年龄开始。这些在今天的西方教育中都被视为最基本的人文教育,是把一个孩子教育成“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两个主题中,历史观是我们中国古人非常擅长的(我们那时的教育在国际上可是特别先进)。可是现在国内的普遍现象是不重视历史课,更不要提思考。我们这个课所教授的“理性思维”是西方文化教育精华,所以从古至今在国内都相对比较缺失。

这也是我们中国自明朝以来科技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的重要原因。

像 H 这样的学生,从小在父母指导下学习中国经典,爱阅读、爱历史,上我的课,她总是特别认真投入地听讲。英语教学,不该是整天围绕着那点儿生活英语小短文,对吗?我们孩子们的智慧实际上比那个层次不知要高多少。但是,如果我们家长和老师不去开启这个智慧之门,什么时候这扇门才能找到打开的机会呢?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快到期末了。上周,H 的妈妈开心地告诉我,孩子的英语周测考了几乎满分,这是她英语上从未考出过的好成绩。我跟孩子一了解,这项周测是专门考阅读的,正是 H 以前的弱项。这次,H 考了全年级第一名!

我们经常把教师这个职业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父母也一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嘛。像很多家长和老师们一样,我也在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