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三章 少儿英语学习 :不领先,真的会输在“起跑线”上吗?(2 / 3)

第三节 孩子从小学外语最大的益处是什么?

从小学习外语的最大益处竟然不在语言本身,而在孩子智力发展和全面成长的方面。如果单从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看,过早开始学外语,学习的速度不会加快,学习的困难程度不会减少,反而学习的年头会被拉长,最终达到的水平是否会更高一些,在科研方面也没有明确的结论。

从前面两节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们对于“关键期”的考虑更多地集中在神经心理学或是人类学的层面,是在探讨人类大脑中通过进化而固定下来的一种语言机制,主要关注的是婴幼儿的母语发展情况。真正到了外语教学的层面,应用语言学关注的核心,是什么样的因素在左右第二语言习得的速度和最终结果,年龄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本节和下一节里,我们就从年龄因素对于外语学习的影响这个角度入手,看看从小学外语的益处与弊端。

在应用语言学方面,经过了几十年集中研究社会心理等各方面因素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以后,科研的核心趋势在向大脑的语言机制方向回归,像我过去的系主任一心泡在脑神经实验室里就是一例。进入新世纪以来,神经语言学方面连续发表重磅的科研成果,其中一项研究证明,早期学习外语的孩子脑灰质密度明显增加,这就是对从小学外语有益于孩子大脑和智力的发展这个命题的科学证据。脑灰质负责人类包括记忆、话语、感官知觉在内的信息处理,灰质密度增加对于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智力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进而可以帮助他们在今后的所有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其实,有这样一条益处就已经足以支持孩子得法地早学外语了。

第二到第五条命题则是父母的错觉大于孩子的收益了,而且错觉的程度是一条比一条深。关于第二条,“早学能学成一口纯正的语音”,固然已经是外语教学界的共识,可惜这一条有科学依据的命题却不大符合中国的国情。

中国没有实际的英语口语交际环境,老师和父母的口音本身也不纯正,这样孩子最终出来的必定是中式口音,问问周围已经出过国的人,或是有孩子出国的家庭,自然就会明白这一点。同时英语又很像汉语的普通话,本身就是一个带口音的语言,许多人说话都有口音,而口音并不代表一个人的语言水平高低。这一点上最典型的个例就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了,他 13 岁到美国,哈佛毕业,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他说的英语德语口音很重,现在从一些影视资料里还可以清楚地听到。如果美国社会简单地用他的口音去否定他的英语水平或是个人能力,他就不可能有机会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了。所以,中国的父母们并没有必要纠结于孩子有绝对标准口音这一条并不太可能实现的益处。

第三条,“学外语的路很长,早开始才有足够的时间学成”。外语学成需要很长时间不假,可是学习效果并不和投入的年头和时间直接成正比。从中国的教育体系里一路往下看,过了四级、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等,一路学、一路考,可是一路下去英语并不一定真正能用。过度地拉长外语学习会导致时间成本的无效浪费。如果按照第一章“七年之痒”的外语目标和线路图来看,小学中高年级也就是 9 ~ 10 岁开始,到 16 ~ 17 岁能学到托福、雅思达到出国留学水平,时间的长度上就足够了。

第四条,“在人类大脑学习外语的时间窗口关闭前学成”。这个命题在第一节里已经讨论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这个窗口期或是关键期无法得到有效证明。

第五条,“小孩子学外语不费劲,比大了容易学”。非常出乎我的预料,调查中选择这一条的比例排在第二位,远远超过了前面 “窗口期”的一条,看来父母们好多都已经了解了“窗口期”的命题科学含量不高。可是这个建立在错觉上的“不费劲”的命题,就不太容易辨别了。说孩子不费劲,证据是什么呢?往往是一些很表面的现象给人的错觉,比如孩子语音地道、开口说说唱唱的没有顾忌等。还有就是大人对他们的期望值低,一些很幼稚甚至不合适的语言现象,大人都能够接受,不去计较,会说个小猫小狗的大人就特别满足,这样似乎显得孩子学习好像很容易,没有错误。其实要是低龄真能不费劲地学出来的话,父母们也就不用在今后这个班那个班地送了。

第六条,“小孩子学习外语的速度快,能够尽快学成”。说小孩子学得快,是一个完全的伪命题,所以现在关于英语早教的争议里,即使再力推早教的声音,也不在年龄小就可以学得更快上面多渲染,因为大家都看到了外语学习的路很漫长。

语言学界这方面的科研很多,也比较容易做,只要做不同年龄组的对比研究就可以了。我在第一章里讨论一个人学成一门外语要多长时间的时候,提到过美国 Collier 教授的对比统计研究。她的研究都是以千位数以上美国在校学生的数据为基础,结论也不是年龄越小的学生需要的学习时间就越短,却是 8 ~11 岁的年龄组最快,而 5 ~ 7 岁组平均要比 8 ~ 11 岁组多用 1 ~ 3 年的时间,这个平均 1 ~ 3 年可不是一个很小的差别呀。当然她的研究里 12 ~ 15 岁组比 5 ~ 7岁组还要再慢一些,这个局部结论又涉及到另一个跟孩子学外语密切相关的话题,就是出国留学。如果选择初中这个年龄段送孩子出国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青春期的孩子经历这么大的环境变化,包括语言在内各方面的压力都太大了。

还有一个潜在的益处在统计表里没有列出,这个益处是说早学外语最终达到的水平会高一些。这里科研上的困难是要一路跟踪到很多年以后才能说明问题,而这很多年里,可变因素太多了,不太容易把年龄因素的影响单独分析出来。当然,更重要的是对于大多数中国孩子来说,学外语不是为了移民去生活在英语国家,需要追求英语的完全融入,他们甚至于连基辛格博士那样带着口音的高水平都没有必要非得去追求。如果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在实用层面上的实际使用,就没有必要把这个看不太清楚、最终也不一定能够追求得到的完美英语水平,纳入低龄学英语的益处来考虑。

当然,我在调查里也没有列出诸如“开阔眼界”、“更好地了解世界不同文化”

这一类的益处,这些是学习外语,特别是学成外语的好处,如果年龄大一些也可以学好外语,这些益处就不归从小早学外语所独家拥有。

在这篇调查博文发出以后的大半年时间里,随着和读者的互动,我慢慢地又体会到了一条中国孩子早学外语的益处。最有意思的是,这一条我在专业领域里从来没有听到过,跟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学规律也没有什么关系,但却跟目前的国情直接相关,具有绝对的中国特色。我们现在在幼儿英语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了许多优秀的英语绘本和其他音像、文字材料,这些绘本和材料都经过多年的沉淀,其语言和内容的精彩,加上绘画和制作水平的高超,是目前贫瘠的中文幼教材料完全没法比的,而且这个差距也不是靠有限的翻译作品可以解决的。早学英语现在成了中国父母育儿的一个核心内容,它给中国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内容、不同角度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这一点在下面一章讨论绘本作用时还会继续展开。

最终的结论很有意思,从小学习外语的最大益处竟然不在语言本身,而在孩子智力发展和全面成长的方面。幼儿的外语学习可以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目前中国从西方照搬过来的幼儿英语课堂,可以给孩子和父母提供认识世界和接触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机会,这样的益处自然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如果能够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外语,孩子会得到许多“诗外功夫”的收获,这些“诗外功夫”将来不但会大大加速第二语言的掌握,而且本身就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曾经为死学外语而吃尽了苦头的父母们,不要去指望奇迹会出现在“低龄”这个因素上。如果单从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看,过早开始学外语,学习的速度不会加快,学习的困难程度不会减少,反而学习的年头会被拉长,最终达到的水平是否会更高一些,在科研方面也没有明确的结论。为了学外语而去死学,不论学习者年龄多小,都同样不符合第二语言习得的科学规律。

第四节 孩子从小学外语会有弊端吗?

我在这里提出一条目前中国孩子从小学外语的重大弊端,叫作“生命成本”太高。

早早地开始外语学习,最终却不一定能得到一个积极的产出结果,把孩子有限的生命和时间不明智地投入到过早、过度的英语学习之中去,生命成本的代价会很大。

说到孩子从小学外语的弊端,估计大多数人从来都没有想过,总是感觉多学多好、早学早好,可实际生活中对于孩子外语学习效果不好的困惑,却又是时常能够听到的。仔细找一找,以下几条算是经常听到的孩子从小学外语的弊端 :

1. 学外语会影响到(耽误或干扰)孩子母语的发展。

2. 给年幼的孩子带来太大的学习负担。

3. 小时候学得不准或学得不对会影响到将来的正确掌握,所谓基础打歪了。

幼儿阶段学外语会影响母语的发展这样的说法时有听到,现在是有一些声音倡导孩子应该先学汉语,甚至于还出现了停止外语课“救”汉语的论调。实际上,人类的语言和文化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选择。但人类的基因里已经具有了习得环境语言为母语的潜质,不论是什么人种的新生儿,会自然习得出生地的环境语言为母语。因此,出生在中国的孩子会自然学成汉语,非要说从小学外语影响了孩子的汉语学习就禁不起推敲,所以这样的提法往往会从很多角度被驳倒,导致了这类的呼吁起不了多大作用。

从同样的逻辑角度来看,许多让孩子拼命早学外语的父母们,同样是没有处理好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是因为种种原因赋予了英语远远高于汉语的社会价值取向,似乎会了英语就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这同样是没有考虑到孩子语言发展的自身特性,第二语言最终能够达到的水平是千差万别的,外语学习既干扰不了母语的发展,也不可能达到母语的水平。

如果从纯粹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问题,早学外语会不会对母语有影响呢?研究记录到的影响或干扰有,但都是局部的、暂时的,不会在最终的语言系统方面造成任何硬伤。比如“双母语”的孩子开口说话要慢一些,其强势语言发展也要比同龄人慢一些。再比如,这些孩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表现出大脑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现象,说话反应速度要略慢一些,我自己儿子的这一点就很明显。这些局部的表现不会对孩子的第一或第二语言系统造成多大的影响,比如在中国闽粤一带方言比较复杂的地区,孩子从小长大会说几种话的情况就很普遍、很自然。

按照神经语言学方面最新公布的一些科研成果来看,不同的语言系统在大脑中存在的位置并不完全一致,多语言的存在会对大脑的语言能力,甚至整体的认知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具体到有不少父母提到的汉语拼音跟英语的混淆,也是阶段性的局部现象。

许多采用拼音文字的西方国家,也存在多种官方语言的情况,比如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并没有见到孩子长大后把英语和法语字母混淆起来的。孩子一下子接触到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这两套拉丁书写系统,有一点短暂的困惑不奇怪,特别是如果孩子的年龄还偏小,对这些符号的抽象处理能力就会更弱一点。其实如果不要太心急,巩固住一套再学第二套,就会发现二者之间实际上是可以互相借力的,学第二套时要容易很多。

说到前面列出的第二条弊端,“给年幼的孩子带来太大的学习压力”,这似乎不是语言学的命题,过早、过度学习也不仅仅只存在于幼儿英语学习中,是现代中国普遍存在的一个不健康现象,不在我们要专门讨论的范围之内。

第三条弊端说怕把基础打歪了是一个十分荒唐的命题。这个论调一般来自一些英语教学机构和少数完美主义的父母,可以武断一点推断,持这样观点的人自己本身不是外语的过来人,不知道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是怎么回事。语言的第一特征是交际性,学外语要能交际,要能看得懂书、听得懂话,要能表达自己。

如果一味比着电子词典、语法书上的“标准”去给孩子“打基础”,就剥离了语言的交际性,这样的语言学习就是中国几代人学英语,却始终都处于一个堂吉诃德式的“屡败屡战”状态的根源。

我在这里提出一条目前中国孩子从小学外语的重大弊端,叫作“生命成本”

太高。金融投资里面有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的考虑,股票下跌赔钱的情况姑且不说了,如果大盘上涨而投资人的股票不涨,虽然没有直接赔钱,却也是白白地消耗了时间和资金,也不能算是成功的投资。前一节里我们已经指出,从小学外语“学习的速度不会加快,学习的困难程度不会减少,反而学习的年头会被拉长,最终达到的水平是否会更高一些,在科研方面也没有明确的结论”。这样,早早地开始外语学习,最终却不一定能得到一个积极的产出结果,把孩子有限的生命和时间不明智地投入到过早、过度的英语学习之中去,生命成本的代价会很大。

虽然说外语幼教打开了孩子了解世界的窗口,提供了接触西方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机会,可是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少儿英语学习益处本身,就是一个痛苦和无奈的命题。我们舶来的那些幼儿英语项目,绝大多数是在教英语母语孩子读书认字和认识世界的,所有那些教学方法和材料,其实本应该对应于我们的母语教学。孩子不在语文上打好基础,不能形成有效的阅读能力,知识面、理解力和分析批判能力从哪里来?我们的母语教育在这方面已经很薄弱了,再让孩子早早地分出精力去学习未必见效的第二语言,在时间上再度对母语学习形成“挤出效应”,这是不是在浪费孩子的生命成本呢?

中国有句老话叫“技多不压身”,许多父母就是本着这个原则,把孩子推进了各类的早教班。可是现在的时代节奏太快,已经不再是想学什么“手艺”都有时间精力去学的年代了,一定要考虑和权衡生命成本。如果孩子学个围棋、钢琴什么的,做父母的或许还有一份现实的清醒,没指望孩子能几万里挑一成为职业棋手,或是成为马友友级别的大师。可是到了外语学习上,人们似乎就失去了这份清醒,就指望孩子能“完全”学出来,还要纯正不带口音。我们身边或许会有神童,可是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孩子来说,从小学习外语在外语水平自身上不会有什么特别明显的收获。再结合我们在第一章提到的中国孩子靠母语吃“国际饭”

的命题,那么在孩子最需要发展母语能力的幼年时期,过多地把时间和精力从母语发展分流到没有明显学习效果的外语学习方面去,付出的生命成本实在太大、太不值得了。

所谓从小学外语的弊端,竟然也和其益处一样,没有落在外语语言本身。说到底,就是目前的中国把外语学习过度“妖魔化”了。

第五节 应该怎样应对不同年龄段的外语起步

三岁之前的宝宝完全没有必要刻意去学没有语言环境的外语,不会有太高的效率,也不是一个明智和上算的选择。在学前阶段,孩子本身没有太大的必要学外语,但是在中国目前“全民英语”的大环境里,学英语又是回避不掉的,所以需要父母们处理好英语学习跟孩子全面成长之间的关系。到了学龄后,要在充分尊重孩子选择的前提下,想方设法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于英语世界的好奇,一方面不要再惦记着回去补低幼的东西了,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听说读写并进、互相促进的原则。

在把年龄作为影响第二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放在外语学习的大画面里分析过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针对三岁前、学龄前和上学后这几个不同的具体年龄段,英语起步应该抓住哪些关键点。

针对三岁以下的宝宝,我们不妨先往后撤一步,在不涉及外语因素的考虑下,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一下 0 ~ 3 岁宝宝母语发展的客观过程。

一、0 ~ 5 个月,哭和喉咙里发声。因为宝宝还不能有效控制唇和舌,所以就直接发出了一些喉音,在英语里叫作“coo”,更多用来说鸽子发出的咕咕声,和周围语境里语言的声音相差也比较大。

二、5 ~ 7 个月,宝宝开始发出辅音,一些类似单音节词的发音开始出现,这是语言学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三、7 ~ 9 个月,宝宝开始出现类似单音节词的一些“咿咿呀呀”。这个阶段不妨看作宝宝能够真正用语言交流之前最后的彩排,他们是否可以有效控制“第一个”词的发音、是否可以准确联系这个词的意义还不好判断。结合前面提到的库尔博士的研究来看,这时的婴儿开始了听力的辨音统计,对母语声音的分辨能力开始迅速发展。

四、9 ~ 12 个月,宝宝还不能完全控制发音,会去刻意模仿成人的发音,会出现一些自创的词汇并伴随自创声音。对比库尔博士的研究来看,这时宝宝大脑里的“文化滤网”已经开始形成,他们会逐步变得只对母语的声音敏感。

五、一周岁,有意义的第一个词应该明确出现,能听懂、会说,在发音和意义上都已经有效固定了。这又是一个重要的语言学里程碑。

六、一岁半,会说很多不成句的话,类似成人的对话,只是这些说出的东西成人听不懂。

七、两周岁,听力理解能力迅速进步,能够把两三个词汇串联起来使用,形成一个“迷你”句子,这是能用语言明确表达需求的一个标志,是语言学上重要的里程碑。

八、两岁半,词汇量迅速增长,不再说没有意义的声音了,所有说出的话都有交际意图,语言表现出“电报句”的儿童语法特征。

九、三周岁,词汇量迅速扩展,按英语里的研究能够达到一千左右,语法大约达到成人口语语法水平。这时孩子说出的话陌生人也能听懂 80% 以上,这又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

上面概括的 0 ~ 3 岁宝宝语言发展的几个重要里程碑是跨语言、跨国籍和跨人种的,在各个语言中出现的顺序和时间基本一致,可以说是人类物种适者生存的一种进化结果。这个阶段如果加入人为的、非自然语境里的外语学习,只要这样的学习跟孩子通过语言来表达自我、获得生存的本能需求之间没有太大的关系,就不会有太高的效率,所以也不会是一个明智和上算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