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十二卷 木部(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桐叶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恶蚀疮着阴。消肿毒,生发。

木皮【主治】 治五痔,杀三虫。疗奔豚气病。沐发,去头风,生发滋润。治恶疮、小儿丹毒,煎汁涂。

【附方】 1.手足浮肿。桐叶煮汁浸泡,同时饮少许汁。汁中加小豆效果更好。2.痈疽发背(大如盘,臭腐不可近)。将桐叶在醋中蒸过贴患处。退热止痛。逐渐生肉收口,有特效。3.头发脱落。用桐叶一把、麻子仁三升,加淘米水煮开五六次,去渣,每日洗头部,则头发渐长。4.跌打损伤。桐树皮去青留白醋炒,捣烂敷涂。5.眼睛发花,眼前似有禽虫飞走。桐花、酸枣仁、玄明粉、羌活各一两,共研末,每服二钱,水煎,连渣服下。一天服三次。

梧桐

【集解】[弘景说]梧桐皮白,叶似青桐,而果子肥大可以吃。[颂说]《遁甲书》载,观梧桐可知日月正闰。它生有十二叶,一边各六叶。从下数一叶为一月,至上共十二月,有闰十三叶的,多余的小叶生在哪里,就是闰几月。所以说:如果梧桐不生叶,天下就会改变。[宗奭说]梧桐四月开小花,嫩黄色,犹如枣花。枝头长出丝,落到地上后成为油,沾在衣服上就成了污渍。五、六月结果,人们摘来可炒着吃,味道像菱和芡,这就是《月令》里的“清明桐始华”。[时珍说]梧桐处处都有,树似桐而皮总是青色,其木无节笔直生长,纹理细而木质紧密,叶似桐而光滑有尖。梧桐的花蕊细,坠下如百霉。它的荚长三寸左右,由五片合成,长老后就裂开像箕一样,种子长在荚上面,多的五六颗,少的两三颗。种子的大小如胡椒,皮有皱纹。罗愿《尔雅翼》载,梧桐多阴,青皮而木质白,似青桐而种子多。其树容易生长,乌鸦衔的种子落到地上以后就能发芽生长。但是在晚春长出的叶子,早秋即凋落。《诗》说,梧桐多向阳生长。《齐民要术》载,生长在山石之间的梧桐树,做成乐器音色更加响亮。

木白皮【主治】 烧存性,研末和乳汁,涂须发变黄赤色,可治肠痔。

叶 【主治】 治发背,将叶烤焦研末,用蜜调敷,干即换。

子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捣汁涂于头部,拔去白发根,必然生出黑发来。和鸡蛋烧存性,研成末掺,治小儿口疮。

油桐

【释名】亦称虎子桐、荏桐、罂子桐。

【集解】 [藏器说]油桐生于山中,树似梧桐。[时珍说]冈桐即白桐中之紫花者。油桐枝、干、花、叶与冈桐相似但小,树生长也较迟,花微红。果实大而圆,实中有二子或四子,大如大风子。肉白色,味甘而催人吐。也有人称为紫花桐。人多有种植,榨油,以制家具或造船。

桐子油 【气味】 甘、微辛、寒,有大毒。

【主治】 疥癣虫疮肿毒。敷恶疮,宣水肿。涂汤火疮,吐风痰喉痹,诸疾。以子研末,吹喉中取吐。

【附方】 1.痈肿初起。用桐油点灯,放入竹筒内,烟熏患处,出黄水即消。2.血风臁疮。用胡粉煅过,研细,调桐油做成膏,摊纸上贴患处。3.脚肚癞疮。用桐油、人乳,等分敷擦,数次即愈。4.酒齄赤鼻。用桐油调黄丹、雄黄涂擦。5.冻疮裂痛。用桐油一碗、发一绺,熬化。收瓶中,以温水洗患处令软,然后擦药。

楝(liàn)

【释名】 亦称苦楝。实名金铃子。[时珍说]楝叶可以练物,故谓之楝。子似小铃,熟则黄色,因此得名。

【集解】 [别录说]楝生于荆山山谷。[恭说]有雌雄两种:雄者无子,根赤有毒,服之使人吐;雌者有子,根白有微毒。入药当用雌者。[颂说]楝实以蜀川地为最佳。木高丈余,叶密如槐而长。三、四月开红紫色花,芬香满庭。实如弹丸,生青熟黄,十二月采。根采无时。[时珍说]楝生长很快,三五年即可做椽。子如圆枣,以川中者为佳。

【气味】 苦,寒,有小毒。

【主治】 温疾伤寒,大热烦狂,除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主中大热狂,失心躁闷,做汤浴,不入汤使。入心及小肠,止上下部腹痛,泻膀胱。治诸疝虫痔。

根、木皮〔主治〕蛔虫,利大肠。苦酒和,涂疥癣甚佳。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小儿壮热,并煎汤浸洗。

实〔主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除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主中大热狂,失心躁闷。止上下部腹痛。泻膀胱。治诸疝虫痔。

【发明】 [元素说]热厥暴痛,非此不能除。[时珍说]楝实导小肠、膀胱之热,因引心包相火下行,故为治心腹痛、疝气要药。

根、木皮 【气味】 苦,微寒,微毒。[大明说]雄者根赤有毒,吐泻杀人,不可误服。雌者人服食,每一两可入糯米五十粒同煎,杀毒。

【主治】 蛔虫,利大肠。苦酒和,涂疥癣甚佳。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小儿壮热,并煎汤浸洗。

【附方】 1.热厥心痛(或发或止,身热足寒,长期不愈)。先灸太溪、昆仑两穴,引热下行,然后内服“金铃散”。用金铃子、玄胡索各一两,共研末,每服三钱,温酒调服。2.小儿冷疝,气痛、阴囊浮肿。用金铃子去核五钱、吴茱萸二钱半,共研末,加酒、糊做成如黍米大的丸子。每服二三十丸,盐汤送服。3.疝气肿痛,阴囊偏坠。用楝子肉五两,分五份:一份用补骨脂二钱炒黄,一份用小茴香三钱、食盐半钱同炒,一份用莱菔籽一钱同炒,一份用牵牛籽三钱同炒,一份去头足的斑蝥七枚同炒。炒后,分别拣去食盐、莱菔、牵牛、班蝥,只留补骨脂、茴香,与楝子同研末,加酒、面糊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五十丸,空心酒送服。又方:用楝子经酒润过,取肉一斤,分四份:一份用小麦一合、斑蝥四十九个同炒熟,去蝥;一份用小麦一合、巴豆四十九枚同炒熟,去豆;一份用小麦一合、巴戟肉一两同炒熟,去戟;一份用小茴香一合、食盐一两同炒熟,去盐。再加酒炒过的补骨脂一两、广木香 (不见火)一两,一起研末,酒煮面糊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五十丸,空腹盐汤送服。一天服三次。又方:用楝子四十九个,分七份:一份用小茴香五钱同炒,一份同补骨脂二钱半同炒,一份用黑牵牛二钱半同炒,一份用食盐二钱同炒,一份用萝卜子二钱半同炒,一份用巴豆十四个同炒,一份用去头足的斑蝥十四个同炒。炒后,分别拣去萝卜子、巴豆、斑蝥三味,另加入青木香五钱,南木香、官桂各二钱半,各药共研末,酒煮面糊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三十丸,饭前盐汤送服。一天服三次。4.脏毒下血。将苦楝子炒黄并研末,加蜜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十至二十丸,米汤送服。5.腹中有虫。将楝实在苦酒中浸一夜,棉裹好,塞入肛门内。一天换两次。6.小便如膏,排出困难。用苦楝子、茴香等分,炒研末。每服一钱,温酒送服。7.小儿疳疾。用苦楝子、川芎,等分研末,加猪胆汁调成丸子,米汤送服。8.消渴有虫。用苦楝根白皮一把,切细,焙干,加麝香少许,添水两碗,煎至一碗,空心服下。打下虫后,其渴自止。9.小儿蛔虫。将楝木皮削去苍皮,加水煮汁,随小儿年龄适量饮用。又方:将楝木皮研末,米汤送服二钱。又方:用苦楝皮二两、白芜荑半两,共研末,每取一二钱,水煎服。10.小儿诸疮(恶疮、秃疮、蠼螋疮、浸淫疮等)。将楝树皮或枝烧灰敷疮上。如是干疮,则用猪油调灰涂擦。11.蜈蚣或蜂蜇伤。根白皮和楝树枝叶捣汁擦。

【释名】 [时珍说]按《周礼》外朝之法,面三槐,是三公之位。槐者,同怀。以此怀念来人之意。

【集解】 [颂说]处处都有,四、五月开黄花,六、七月结果,可在七月七日采摘嫩果捣汁煎,十月份采摘老果做药用。[时珍说]槐树在季春五日时长得很像兔子的眼睛,十日时像鼠的耳朵,十五天后就开始有槐树的样子了,三十天后叶子已长成形。初生的嫩叶可以炸熟,用水淘洗后食用,也可以作为饮料代茶,或者采槐子种在畦田中,采摘苗来吃也很好。其花未开时,形状如米粒,炒过又经水煎后呈黄色,味道很美。槐结的果实成荚,荚中的黑子如连珠状。

槐花〔主治〕各种痔疮、心痛目赤、腹泻、便血,驱腹脏虫及皮肤风热。

槐角〔主治〕一切风、筋脉抽掣以及牙关紧闭,或者四肢不收和周身皮肤异常像有虫爬行。

槐实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主五脏邪热,止涎唾,补绝伤,火疮,妇人乳瘕,子藏急痛。久服明目益气,头发不白,延年益寿。治五种痔疮及瘘,在七月七日摘取槐实,捣成汁用铜器装,每日煎制成米粒大小的丸,放入肛门中,每天换三次药即可愈。还能堕胎及催生。

【发明】 [颂说]摘取嫩槐角做汤代替茶,主治头风,明目补脑。扁鹊明目使发不落法:十月上巳日,取槐子去皮后,放入新瓮中,密封十四日。第一天服一枚,以后每日加一枚,至十日后,又从第一枚开始服用,周而复始,人便可在夜里读书,延年益气。[时珍说]《太清草木方》载,槐是虚星的精华,十月上巳日采子服用,可祛百病,长寿通神。《梁书》说,庾肩吾经常服用槐果子,已七十几岁了,发鬓仍然是黑的,眼睛能看小字,这是槐子产生的养生效果。

槐花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炒熟后研成末服用可治各种痔疮,心痛目赤,腹泻、便血,驱腹脏虫及皮肤风热。另外,炒香后经常咀嚼,治疗失音以及咽喉肿痛。还可治吐血、鼻出血、血崩。

叶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采嫩芽吃,治邪气产生的绝伤及瘾疹,牙齿诸风。煎汤治小儿惊痫、壮热、疥癣及疔肿。

枝 【主治】 洗疮肿及阴囊下湿疹。八月折断大枝,等到长出嫩蘖,煮汁酿酒,治疗大风痿痹很有效。

【发明】 [颂说]刘禹锡在《传信方》中,把硖州王及郎中的槐汤灸痔法记载得十分详细。先用槐枝煎的浓汤洗痔,再以艾灸七壮,直到有知觉为止。传说王及素有痔疾,上任西川安抚使判官时,骑骡子进入骆谷,突然痔疾发作,形状似胡瓜,热气如火,到了驿站便摔倒在地,身体僵硬。邮吏使用这个方法灸到三五壮时,王及忽然觉得有一道热气进入肠中,继而大泻,先是血后是粪便,疼痛难忍,但泻后“胡瓜”便消失了,于是骑上骡子继续赶路。

木皮、根白皮 【主治】 治中风及皮肤恶疮,浴男子阴疝肿大,浸洗五痔、恶疮和妇人阴部痒痛。煮汁漱口可治口腔溃疡。

槐角 【主治】 治一切风、筋脉抽掣以及牙关紧闭,或者四肢不收和周身皮肤异常像有虫爬行。

【附方】 〔槐实〕 1.肠风泻血。用槐角去梗,炒一两,地榆、当归酒焙、防风、黄芩、枳壳麸炒各半两,共研末,加酒、糊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五十丸,米汤送服。此方叫作“槐角丸”。2.大肠脱肛。用槐角、槐花等份,炒末,蘸羊血炙熟吃(将猪肾去皮蘸末炙熟吃亦可),以酒送服。3.内痔、外痔。用槐角半两,捣成汁,晒稠,取地胆为末,同煎成如梧桐子大的丸。每服十丸,水送下。地胆末可用苦参末代替。4.目热昏暗。用槐角、黄连去须各二两,共研末,加蜜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二十丸,浆水送服。每天两次。5.大热心闷。用槐角烧为末,酒送服一匙。

〔槐叶〕 1.肠风痔疾。用槐叶一斤,蒸熟晒干,研末,煎饮代茶。久服可明目。2.鼻气窒塞。水煮槐叶,五升煮成三升,加入葱、豉调和,煎饮。

〔槐枝〕 1.风热牙痛。将槐枝烧,烙痛处。2.血崩、白带。将槐枝烧灰,每服一匙,饭前酒送服。一天服两次。3.阴疮湿痒。将槐枝煎水热洗。

〔槐花〕 1.鼻血不止。用槐花、乌贼骨等分,半生半炒,研末,吹入鼻内。2.吐血不止。将槐花烧存性,加麝香少许,研匀,糯米汤送服三钱。3.咯血、唾血。将槐花炒过、研细,每服三钱,糯米汤送服。服药后须静卧一二小时。4.尿血。将槐花炒、郁金煨各一两,共研末。每服二钱,淡豉汤送下。5.便血。将槐花、荆芥穗,等分研末,酒送服一匙。又方:用槐花、枳壳等分,炒存性,研末,水送服二钱。6.妇女漏血。用槐花烧存性,研末。每服二三钱,饭前温酒送服。7.中风失音。炒槐花,三更后仰卧嚼咽。8.痈疽发背(凡中热毒,头晕眼花,口干舌苦,心惊背热,四肢麻木,觉有红晕在背部)。用槐花一堆,炒成褐色,泡好酒一碗中,趁热饮酒,汗出即愈,如未退,再炒一服。9.疔疮肿毒。用槐花(微炒),核桃仁二两,放入酒一碗中煎开多次后热服。疮未成者二三服,疮已成者一二服,即可见效。10.白带不止。用槐花炒、牡蛎煅,等分研末。每服三钱,酒送服。

〔木皮、根白皮〕 1.中风身直,眼能转动。将槐皮(黄白者)切细,加酒或水六升,煮成二升,分次服。2.风虫牙痛。将槐树白皮一把,切细,加酪一升煮过,去渣,放少许盐,含漱。

荚蒾(jiá mí)

【释名】 又称羿先。

【集解】 [恭说]荚叶似木槿及榆,作小树,其子两两相对,而色赤味甘。陆玑诗疏云:檀、榆之类也。所在山谷有之。[藏器说]生北土山林中。皮堪为索。

荚蒾

枝叶 【气味】 甘、苦,平,无毒。

【主治】 三虫,下气消谷。煮汁和米做粥,喂小儿吃。做粥,灌六畜疮中生蛆,立出。

秦皮

【释名】又称石檀、盆桂、苦树、苦枥等。

【集解】 [颂说]今陕西州郡及河阳亦有秦皮。其木大都似檀,枝干皆青绿色。叶如匙头许大而不光。并无花实,根似槐根。俗称白桪木。

秦皮〔主治〕风寒湿痹洗寒气,除热,目中青翳白膜。疗男子少精,妇人带下,小儿痫,身热。

皮 【气味】 苦,微寒,无毒。

【主治】 风寒湿痹洗洗寒气,除热,目中青翳白膜。久服,头不白,轻身。疗男子少精,妇人带下,小儿癫痫,身热。可做洗目汤。久服,皮肤光泽,肥大有子。明目,去目中久热,两目赤肿疼痛,风泪不止。做汤,浴小儿身热。煎水澄清,洗赤目极效。主热痢下重,下焦虚。同叶煮汤洗蛇咬,并研末敷之。

【发明】 [时珍说] 秦皮,色青气寒,味苦性涩,乃是厥阴肝、少阳胆经的药。故治眼病、惊痫,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崩带,取其收涩也。又能治男子少精,益精有子,皆取其涩而补也。故老子说:天道贵涩。此药乃服食及惊痈崩痢所宜,而人只知其治目一节,几于废弃,良为可惋。

【附方】 1.赤眼生翳。秦皮一两,水一升半,煮七合,澄清。日日温洗。一方加滑石、黄连等分。2.眼暴肿痛。秦皮、黄连各一两,苦竹叶半升,水二升半,煮取八合,食后温服。3.赤眼睛疮。秦皮一两,清水一升,白碗中浸,春夏一食顷以上,看碧色出,即以箸头缠绵,仰卧点令满眼,微痛勿畏,良久沥去热汁。日点十度以上,不过两日瘥也。4.血痢连年。秦皮、鼠尾草、蔷薇根等分,以水煎取汁,铜器重釜煎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丸,日二服。稍增,以知为度。亦可煎饮。5.天蛇毒疮。似癞非癞。天蛇,乃草间花蜘蛛也。人被其蜇,为露水所濡,乃成此疾。以秦皮煮汁一斗,饮之即瘥。

合欢

【释名】亦称合昏、夜合、青裳、萌葛、乌赖树。[颂说]崔豹在《古今注》里说,想帮助别人摆脱烦恼和怨忿,就把合欢送给他,种植在庭院中,可以使他心情愉快。故嵇康《养生论》载,合欢蠲忿,萱草忘忧。

【集解】 [恭说]此树叶似皂荚及槐,很小。五月开花呈红白色,上面有丝茸。秋天结果成荚,种子极细薄。一般都生长在山谷之中,现在西京富贵人家的山池里也有种植。[颂说]合欢的枝很柔软,叶细小而繁密,枝相互交织在一起,每当风吹来时,又自行解开,互不牵缀,但夜晚又合在一起。嫩芽叶煮熟后淘净,可食。

合欢

皮〔主治〕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轻身明目,心想事成。煎膏,消痈肿,续筋骨,杀虫。

花〔主治〕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轻身明目,心想事成。煎膏,消痈肿,续筋骨,杀虫。活血,消肿止痛。

木皮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主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轻身明目,心想事成。煎膏,消痈肿,续筋骨,杀虫。活血,消肿止痛。

【附方】 1.肺痈唾浊。取合欢皮一掌大,加水三升,煮至一半,分两次服。2.跌打折骨。合欢皮,把粗皮去掉,炒黑,取四两,与芥菜子炒一两,共研末,每服二钱,睡前温酒送服,另以药末敷伤处,能助接骨。3.小儿撮口风。用合欢花枝煮成浓汁,滑洗口腔。4.中风挛缩。用合欢枝、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各五两,生锉;另取糯米五升、黑豆五升、羌活二两、防风五钱、细曲七升半。先以水五斗煎五枝,取二斗五升浸米、豆蒸熟,加曲与防风、羌活,照常法酿。密封二十日后,压汁饮服,每饮五合,常有酒气即可,不宜过醉致吐。

皂荚

【释名】亦称皂荚、鸡栖子、乌犀、悬刀。

【集解】 [时珍说]树木高大,叶像槐叶,刚长出的嫩芽,可以用来作为蔬菜吃,最佳。

皂荚 【气味】 辛、咸,温,有小毒。

【主治】 通关节,利九窍,散淤积疮块,止腹痛。治疗风痹引起的活动不便和肌肉坏死,风头泪出,不思饮食;还可去痰杀虫,杀精,堕胎。另外把它浸泡在酒中,再煎成膏涂在帛上,能敷贴一切肿痛。在潮湿久雨时,和苍术一起烧烟,〔可以辟瘟疫和邪湿气。若单独烧烟,可以熏久痢脱肛。搜肝风,泻肝气。通肺及大肠气。治咽喉痹塞,痰气喘咳,风疠癣疥。

【发明】 [时珍说]庞安时《伤寒总病论》讲,元祐五年,自春到秋,蕲、黄两地都流行急性咽喉肿痛,十死八九,黄州潘昌言用黑龙膏方救活了几十人。这种方可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咽喉肿痛,具体方法是:用大皂荚四十挺切开,加水三斗,浸泡一夜后煎至一斗半,再放入人参末半两和甘草末一两,煎至五升,去渣,倒入无灰酒一升,釜煤二匕,煎至如饧,然后装入瓶中封好,埋在地下一夜。每次温酒化下一匙,或者扫入喉内,以取尽恶涎为宜。随后含甘草片。孙用和《家传秘宝方》也载,凡是有人突然中风,昏昏如醉,形体不收,口角流涎,如不及时治疗,病情会加重。此症风涎潮于上,胸痹气不通,宜用救急稀涎散救治。用肥厚没被虫咬的皂荚四挺,去黑皮,加白矾一两,制成末。每次用半钱,病重的一钱,温水调和后灌服。

皂荚刺〔主治〕通关节,利九窍,散淤积疮块,止腹痛。治疗风痹引起的活动不便和肌肉坏死,风头泪出,不思饮食。治咽喉痹塞,痰气喘咳,风疠癣疥。

子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炒后,舂去赤皮,用水泡软,再煮熟,糖渍而吃,可疏导五脏热气。嚼食,可治痰膈吐酸,还有活血润肠的作用。

【附方】 〔皂荚〕 1.中风口噤(涎潮涌上)。用皂荚一挺,去皮,以猪油涂,炙成黄色,研末,每服一钱,温酒调服。体壮者可服二钱,以吐出风涎为度。2.中风口歪。用皂荚五两,去皮,研末,加陈年老醋调匀,左涂右侧,右涂左侧。药干再涂。3.中暑不省。用皂荚一两(烧存性)、甘草一两(微炒为末),以温水调一钱灌下。4.喉痹封口。将皂荚生研末,取少许点患处,同时以醋调药厚涂项下。不久,病处裂破出血即愈。5.咽喉肿痛。用皂荚一挺,去皮,米醋浸、炙七次,勿令过焦,研末。每次少许放入咽,吐涎则痛止,病渐愈。6.风邪疾。用皂荚烧存性四两,苍耳根、茎、叶晒干四两,密陀僧一两,共研末,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以朱砂为衣。每服三四十丸,枣汤送服。一天服两次,病稍减,只服二十丸。此方叫作“抵住丸”。7.咳逆上气、唾浊,不能睡卧。用皂荚炙,去皮、子研末,加蜜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一丸,枣膏汤送服。白天服三次,夜间服一次。8.痰喘咳嗽。用长皂荚三条去皮、子,一荚中装半夏十粒,一荚中装巴豆十粒,一荚中装杏仁十粒。用姜汁制杏仁,麻油制巴豆,蜜制半夏。再一起火炙至黄色,研末。每次用一字,放在手心,于睡前以姜汁调服。有特效。9.牙病喘息,喉中有声。将肥皂荚两挺,酥炙取肉,研末,加蜜做成如豆大的丸子。每服一丸,以微泻为度,不泻再服。一天服一次。10.腹部肿痛。将皂荚去皮、子炙黄研末,加酒一斗,煮开以后饮服。一天服三次。11.二便不通。皂荚烧过,研末,稀饭送服三钱,立通。又方:将皂荚炙过,去皮、子,研末,加酒、面糊成丸子。每服五十丸,酒送服。又方:用皂荚烧出烟,放在桶内,人坐桶上受烟熏。12.黄肿气喘。用皂荚无蛀,去皮、子,醋涂,炙焦研末,取一钱,加巴豆去油、膜七枚,以淡醋研,好墨和成如麻子大的丸子。每服三丸,饭后陈橘皮汤送服。一天服三次,隔一日增药一丸,以愈为度。13.身面突肿。将皂荚去皮炙黄。锉取三升,放酒—斗中浸透后煮沸。每服一升,一天服三次。14.脚气肿中痛。将皂荚、赤小豆,共研末,酒醋调匀贴患处。15.突然头痛。用皂荚研末,吹入鼻中,令打喷嚏。16.风热牙痛。用皂荚一挺,去子,装满盐,再加少许白矾,黄泥封固,火煅后研末,每日擦牙。17.风虫牙痛。将皂荚研末涂齿上,有涎即吐去。18.肠风下血。用长皂荚五挺,去皮、子,酥炙三次,研末,精羊肉十两,细切,捣烂,和皂荚末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二十丸,温水送服。19.脱肛。用无蛀的皂荚五挺,捶碎,加水揉取汁浸患处,自收上。收后以热水烫腰肚上下,令皂荚气行,则不再脱肛。另外还需用皂荚去皮,酥炙为末,加枣肉和成丸子,米汤送服三十丸。20.肾囊偏痛。用皂荚连皮研末,调水敷涂痛处。21.肛门肿痛。用皂荚炒焦、水粉炒,等分研末,热醋调匀,摊贴患处,频频以水潮润。又方:用皂荚七片,煨黄,去皮,出火毒后研末。每服五钱,空心温酒送服。22.妇女催乳。将皂荚去皮,蜜炙,研细,酒送服一钱。23.疔肿恶疮。用皂荚去皮,酥炙焦,研末,加麝香少许,调匀后涂患处,几天后疮根拔出。24.小儿头疮。将皂荚烧黑为末,剥去疮痂敷涂。几次即愈。25.足上风疮(甚痒)。皂荚炙热后烙患处。26.大风诸癞。用长皂荚二十条,炙过,去皮、子,以酒煎稠,滤过。冷后,加入雪糕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五十丸,酒送服。27.肾风阴痒。用稻草烧皂荚,烟熏十多次,痒即止。

〔子〕 1.腰脚风痛,不能履地。用皂荚子一千二百个,洗净,以酥少许熬香,研末,加蜜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三十丸,空心以蒺藜子、酸仁汤送服。2.大肠虚秘,时泻时秘。治方同上,服至百丸,以通为度。3.下痢不止。将皂荚子瓦焙为末,加米糊和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四五十丸,陈茶送服。4.肠风下血。用皂荚子、槐实各一两,加籼谷糠炒香,去糠,研末,每服一钱,陈粟为汤送服。此方叫作“神效散”。5.里急后重。用无蛀的皂荚籽(米糠炒过),加枳壳炒过,等分研末,以饭和末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三十丸,热汤送服。6.小儿流涎,脾热有痰。用皂荚子仁半两、半夏姜汤泡七次一钱二分,共研末,加姜汁调成如麻子大的丸子。每服五丸,温水送服。7.妇女难产。吞皂荚子二枚。8.风虫牙痛。将皂荚子研末,棉裹弹子大两颗,醋煮热,交替熨患处。每日可熨三五次。

〔皂荚刺〕 1.小便淋闭。用皂荚刺烧存性、补骨脂,等分研末,酒送服适量。2.肠风下血。用皂荚刺灰二两,胡桃仁、破故纸炒、槐花炒各一两,共研末。每服二钱,米汤送服。3.伤风下痢(风伤久不愈,下痢脓血一天数十次)。用皂荚刺、枳实麸炒、槐花生用各半两,共研末,加炼蜜做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三十丸,米汤送服。每天服二次。4.胎衣不下。将皂荚棘烧成灰,研末,酒送服三钱。5.乳痈。将皂荚刺烧存性一两、蚌粉一钱,共研末,每服一钱,温酒送服。6.疮肿无头。将皂荚刺烧成灰,研末,酒送服三钱,另嚼葵子三五粒,患处如针刺即见效。7.大风疠疮。用黄檗末、皂荚刺灰各三钱,研匀,空心酒服。服药后,吃粥两三天及补气药数剂。如四肢浮肿,用针刺出水再服,忌一切鱼肉和引风之物。8.背疮不溃。用皂荚刺麦麸炒黄一两、绵黄芪焙一两、甘草半两,共研末。每服一钱,以酒一碗,乳香一块,煎七分,去渣趁热下。

无患子

【释名】又称木患子、肥珠子、油珠子、菩提子、鬼见愁。

【集解】 [时珍说]生长在深山中。树很高大,枝和叶都似椿树枝、椿树,但其叶对生。五、六月开白花,结大如弹丸的果实,形似银杏及苦楝子,生青熟黄,老时有皱纹,黄时肥如油炸的形状,味辛且硬。它的蒂下有两个小籽,相互连接托着果实。果实中有一颗非常坚硬的核,呈黑色,似肥皂荚的核,而且正圆如珠。壳中有仁似榛子仁,可以炒着吃。崔豹《古今注》载,世人相传用此木制成的器具可以驱鬼神,道家的禳解方中也用到它。又可取出子来做念珠,故有无患、鬼愁、菩提等名。现在的人多在十月采摘果实,煮熟后去核,捣和麦面或豆面,作为洗澡去污垢的药物,与肥皂相似。《山海经》载,如今武当山所出产的一种果子也叫鬼见愁,实际上是树荚的子,其形正如刀豆子而呈褐色,但却不是无患子。

子中仁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煨来吃,可辟恶气,去口臭。

子皮 【气味】 微苦,平,有小毒。

【主治】 咽喉肿痹,研后纳入喉中,立开。

无食子

【释名】又称没石子、麻荼泽。

【集解】 [恭说]生长在西域的沙漠之地,树像柽,波斯人把它当果子吃。[禹锡说]段成式《酉阳杂俎》载,无食子出自波斯国,称为摩泽树,高六七丈,树围八九尺,叶似桃树叶但略长。三月开白花,花的中心微红。子呈圆形如弹丸,生青熟黄。其树一年长无食子,一年长拔屡子,果如手指大小,长三寸,子仁如栗黄可食。[时珍说]《一统志》载,无食子,出产于大食国各地。树像樟,果实似中国茅栗。

子 【气味】 苦,温,无毒。

【主治】 能益血生精,和气安神,乌须发,可治肠虚冷引起的腹泻,赤白痢,肠滑。还可治阴疮阴汗。

【附方】 1.血痢不止。没石子一两为末,饭丸小豆大。每食前米饮下五十丸。2.小儿久痢。没石子二个,熬黄研末,做馄饨食之。宫气方。产后下痢没石子一个,烧存性,研末,冷即酒服,热即用饮下,日二。3.牙齿疼痛。棉裹无食子末一钱咬之,涎出吐去。4.口鼻急疳。没石子末,吹下部,即瘥。5.大小口疮。没石子炮三分,甘草一分,研末掺之。月内小儿生者,少许置乳上吮之,入口即啼,不过三次。6.足指甲肉刺。无食子三枚,肥皂荚一挺,烧存性,为末。醋和敷之,立刻见效。

诃黎勒(hē lí lè)

【释名】 也叫诃子。

【集解】 [颂说]生长在岭南一带,广州最多。花呈白色。果子的形状似橄榄,呈青黄色,果皮连着肉,七月、八月成熟,以六棱的为最好。《岭南异物志》载,广州法性寺有四五十株。子很小而味不涩的诃黎勒都有六个棱。每年州里的贡品,只用这个寺庙里的诃黎勒。寺里有口古井,树根蘸水,水味不咸。每当果子成熟时,如有贵客来到,院僧就用它煎汤来筵请客人。方法是:用新摘的诃黎勒五枚,甘草一寸,切破,汲井水同煎,颜色如新茶。现在这个寺被称为乾明古寺,尚在,还存有六七株旧树。南海一带仍留有用此汤招待贵客的习俗。诃黎勒未成熟时随风飘落在地上的称为随风子,晒干后收起来,以小的为最好,当地人认为它特别珍贵。

【气味】 苦,温,无毒。

【主治】 治冷气,下食。破胸膈气滞,通利津液,化痰下气,消食开胃,调中,除烦。治心腹胀满,霍乱,呕吐,五膈气等病症。疗肺气不足所致的气喘以及胎动欲生,胀闷气喘,妇女非经期阴道流血,流产。长期服用还可使头发由白变黑。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二三枚效果特别好。

【发明】 [时珍说]嵇含《草木状》载,用此果制成饮料经常饮用,可使白发变黑。[慎微说]《广异记》里说,高仙芝在大食国得到了诃黎勒,长三寸,将其擦抹于肚下,便觉腹中疼痛,随后腹泻十几次,怀疑是诃黎勒在作怪。后来大食国长老告诉他,人带上此物,一切病皆可消除,腹泻排出的是体内恶物。仙芝于是把它看作珍宝,后来被诛杀,诃黎勒也就遗失了。

叶 【主治】 治气滞,消食化痰,止渴及泄痢,煎来饮服,功用同诃黎勒。[时珍说]唐代包佶写有诗歌《病中谢李吏部赠诃黎

勒叶》。

核 【主治】 磨白蜜注入目中,去风赤涩痛。

【附方】 1.下气消食。用诃子一枚,研末,另以水一升,在瓦器中煎开几次后下药,再煎开几次,加少许盐饮服。又方:夜含诃子一个,天明时嚼咽。又方:用诃子三枚,包湿纸中煨熟。去核细嚼,牛乳送服。2.久咳。用生诃子一枚,含口内咽汁。咳止后,口味很差,不想吃东西,可煎槟榔汤一碗,立即开胃。3.呕逆不食。用诃子皮二两,炒过,研末,加糊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二十丸,空腹开水送服。4.小儿风疾闭,语音不畅,气促喘闷足动摇。用诃子半生半炮,去核、大腹皮等分,水煎服。此方叫作“二圣散”。5.气痢水泻。用诃子十枚,面裹煨熟,去核,研末,一次服完,稀饭送服。方中也有加入木香的。又方:用诃子、陈橘皮、厚朴各三两,捣碎,筛过,加蜜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二三十丸,开水送服。6.赤白下痢。用诃子十二个,六个生用,六个煨熟,去核焙干,研末。赤痢用生甘草汤下,白痢用炙甘草汤下。不止,再服。7.男子下疳。用大诃子烧灰,加入麝香少许,先以淘米水洗患处再擦药,或以甘草、荆芥、黄檗、马鞭草、葱白煎汤洗亦可。

榉(jǔ)

【释名】也叫榉柳、鬼柳。

【集解】 [恭说]山中处处有,多长在溪水旁边。叶似樗而狭长,大的高五六丈,有二三个人合抱那么粗,果实如榆钱的形状。乡下人采其叶做甜茶。

叶 【气味】 苦,冷,无毒。

【主治】 做为饮料能凉心肺。用盐捣烂后贴可治火丹及肿烂恶疮。

木皮 【气味】 苦,大寒,无毒。

【主治】 夏天煎饮可去燥热。可治时行头痛,热结在肠胃。有安胎、止妊妇腹痛的作用。还有疗水气和断痢的功能。

【附方】 1.通身水肿。用榉树皮煮汁每日饮服。2.毒气攻腹,手足肿痛。用榉树皮和槲树皮煮汁。煎至饴糖状,另以桦皮煮浓汁调匀饮服。3.双目发红。用榉皮(去粗皮,切)二两,古钱七个,同放入一升半水中,煎取七合,去渣,趁热洗眼。

【释名】也叫小杨、杨柳。

【集解】 [颂说]现在处处都有,俗称杨柳,其种类不止一种。蒲柳就是水杨,枝条刚劲有韧性,可以做箭杆,多长在河北。杞柳则长在水边,叶粗而白,木质纹理微赤,可以做车轱辘。现在的人取其细小的枝条,用火烤软,弯曲制成箱箧。[时珍说]将杨柳纵横倒顺而插都能生长。初春生柔荑,随后开黄蕊花,到春末叶长成后,花中便结细小的黑子。花蕊落下时产生的絮如白绒,随风而飞,沾到衣服上能生虫,飞入池沼中就化为浮萍。古代人在春天常取榆木和柳枝。陶朱公说,种千株柳树,可供给足够的柴炭,其嫩芽可以做汤代茶饮。

柳华 【释名】 也叫柳絮。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止血,治风湿性关节炎及四肢挛急活动不利、膝关节疼痛、风水黄疸及金疮恶疮。

叶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治天行热病,阴虚发热,下水气,解丹毒,治腹内血,止痛。煎水洗可治漆疮及恶疥疮。煎膏可续接筋骨,长肉止痛。另外,服用它还能治金石发大热毒,除汤火气入腹及疔疮。

枝、根白皮 【主治】 治痰热淋疾、黄疸白浊。煮酒后用来漱口还可治牙齿痛,做浴汤可治风肿发痒。

【附方】 〔柳华〕 1.吐血咯血。将柳絮焙过,研末,米汤送服一钱。2.刀伤血出。用柳絮包敷即可痊愈。3.大风疠疮。用杨花四两,捣成饼,贴壁上,干后取下,泡淘米水中一时,取出焙干,研末,取二两,加白花蛇、乌蛇各一条(去头尾,酒浸用肉),全蝎、蜈蚣、蟾蜍、雄黄各五钱,苦参、天麻各一两,共研末,水煎麻黄取汁,与各药同熬,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温酒送服。一天服三次,以愈为度。

〔柳叶〕 1.小便白浊。用清明柳叶煎汤代茶,以愈为度。2.小儿丹毒。用柳叶一斤,加水一斗,煮取汁三升,洗患处。一天洗七八次为宜。3.眉毛脱落。用垂柳阴干,研末,放在铁器中加姜汁调匀,每夜涂抹眉部。4.无名恶疮。用柳叶或皮,水煮汁。加少许盐洗患处。5.漆疮。用柳叶煎水洗。

〔枝、根白皮〕 1.黄疸初起。用柳枝煮浓汁半升,一次服下。2.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病似反胃噎膈。取新柳枝一大把,熬汤,煮小米做饭。加酒、面做饭滚成珠子,晒干,装袋中悬挂通风处。用时烧滚水随意下米,待米浮起看无硬心则为熟。一次吃完。稍久,面和米就会分散开,这样制成的米,叫作“络索米”。3.走注气痛(身上忽有一处如被人打痛,痛处游走不定,有时觉痛和极冷)。用白酒煮杨柳白皮,趁热熨痛处。4.风毒肿痛。治方同上。5.项下瘿气。用柳根(水边露出者)三十斤,加水一斛。煮取一升,泡糯米三斗,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适量。6.齿龈肿痛。用垂柳枝、白杨皮、槐白皮、桑白皮等分,煎水,热含冷吐。又方:用柳枝、桑枝、槐枝,煎水熬膏,加姜汁、细辛、川芎末,调匀擦牙。7.风虫牙痛。用杨柳白皮一小块含嚼,取汁渍齿根,几次即可痊愈。又方:用柳枝一握,锉碎,加少许盐,浆水煎含,甚效。8.耳痛有脓。把柳根切细,捣烂,封贴痛处,药干即换。9.漏疮肿痛。用柳根伸出的红须每日煎水洗。10.乳痛初起。将柳根皮捣烂,包布中,火上烤热熨患处。布冷即换。11.反花恶疮(肉翻出如饭粒,根深脓溃)。用柳枝叶三斤,加水五升煎汁二升,再熬成糖稀状。每天涂擦三次。12.背起丹毒。用柳木灰加水调涂。13.汤火灼疮。用柳皮烧灰涂擦。亦可用根白皮煎猪油涂擦。14.痔疮如瓜,肿痛如火燎。用柳枝煎浓汤洗后,艾灸三五壮,大泻脓血即可愈。

白杨

【释名】也叫独摇。

【集解】 [宗奭说]陕西很多地方都有生长,某些地方居民修的房顶,多数是用的这种树木。只要土地适宜,它的根不论季节和零整,入土就能存活,所以容易种植。风刚吹到,叶的响声便像大雨声。如果风微小时,其叶子稀少的地方,就往往会独自摇动,因其蒂长而叶重宽大,显得虚张声势。[时珍说]白杨树高大。叶像梨树叶而肥大有尖,叶面青色而有光泽,叶背白,有锯齿。木质细白,性坚直,用来做梁拱始终不会弯曲,与栘杨是一个种类的两个品种,治病的功效大致相仿。嫩叶也可以用来救饥荒,老叶可以作为制酒的曲料。

木皮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用酒浸泡后服用,可治毒风脚气肿,四肢活动不便以及痰癖等症。掺杂五木制成汤水,浸泡被损伤的地方。和酒一起煎服,去风痹瘀血、跌打损伤引起的血肿,痛不可忍以及皮肤风痒肿。煎制成药膏,可以接续断了的筋骨。煎汤每天喝,可止孕妇腹泻。煎醋后含漱可止牙痛。煎成浆水加盐后含漱,可治口疮。

白杨

枝 【主治】 主消腹痛及嘴唇疮。

叶【主治】 治龋齿,煎水含漱。

乌木

【释名】 也叫乌文木。

【集解】 [时珍说]出于海南、云南、南番。叶似棕榈,木漆黑,体重坚致,可制箸及器物。《南方草物状》说,文木树高七八丈,色正黑,如水牛角。

【气味】 甘、咸,平,无毒。

【主治】 解毒,主霍乱吐利,取屑研末,温酒服。

【释名】 也叫零榆。

【集解】 [颂说]处处都有。三月生荚,古代的人常采集核仁做成细羹吃,如今已没有这种吃法了,只把老的果实做成酱来吃。《尔雅》载,榆的种类有几十种,叶子都很像,只是树皮以及树木的纹理不同。刺榆有针刺如柘,其叶如榆,煮成蔬菜羹胜过白榆。荒年时有农民取这种皮来磨成粉,把它当粮食吃,对人体无害。[宗奭说]榆皮,是初春先长的荚。嫩时收贮来可作为羹食。古时候人们缺少食物时,多用它来充饥。[时珍说]榆嫩叶经炸、浸、淘过后可以吃。三月采摘榆钱可做成羹,也可以收藏到冬天用来酿酒,煮了晒干可以做成酱,就是榆仁酱。

白皮 【气味】 甘,平、滑利,无毒。

【主治】 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气。长期服用,断谷,轻身不饥,效果特别好。可疗肠胃邪热气,消肿,又治小儿头疮。通经脉。捣汁,可敷癣疮。滑胎,利五淋,治咳喘、失眠。生皮捣烂,和三年醋渣,敷急性红肿炎症或乳肿,每天换六七次,有效。

叶 【主治】 嫩时做羹或炸着吃均可。主消水肿,利小便,下石淋,压丹石。煎汁,洗酒渣鼻。与酸枣仁等份混合后用蜜糖制成丸,每天服用,可治胆热虚劳失眠。

荚仁 【气味】 微辛,平,无毒。

【主治】 做成细羹吃可使人多睡,有催眠作用。和牛肉一起做成羹食,主治妇女白带增多。

子酱 【主治】 似芜荑,有助肺、下气、助消化的功能。还能增进食欲,主治食欲不振、胸痛、腹痛、腹胀,除各种寄生虫。

【附方】 1.齁喘不止。将榆白皮阴干,焙干研末,每天清晨和晚上用末二钱、水五合,煎成胶状服下。2.虚劳白浊。用榆白皮二升,加水二斗,煮成五升,分五次服下。3.小便时觉得气胀而排尿困难。用榆枝、石燕子煎水,每日饮服。4.五淋涩痛。将榆白皮阴干、焙研,每取二钱,加水五合,煎如胶,一天服两次。5.口渴多尿。用榆皮二斤,去黑皮,加水一斗,煮成二升。每服三合,一天服三次。6.身体突然浮肿。将榆皮捣末,同米煮粥吃,以小便能畅为效。7.早产后流血不止。用榆白皮、焙了的当归各半两,加生姜水煎服。8.头、身长疮。将榆白皮研末,调油涂擦。9.火伤成疮。嚼榆白皮敷涂。10.背疽。用榆根白皮,切细,清水洗净,捣烂,调香油敷擦,留出疮头透气。药干则以苦茶润湿,若药已不黏,需另换新药。11.胆热虚劳不眠。用榆叶、酸枣仁等分,加蜜做成丸子,每日服适量。12.酒齄鼻。榆叶煎汁常洗。

芜荑(wú yí)

【集解】 [颂说]生长在路边,以太原的为最好。大致与榆类相同而且差别很小,其果实成熟得较早,略比榆钱大,味臭。郭璞《尔雅》注释道,无姑,即是姑榆。生于山中,叶圆而厚,剥取皮合叶渍,味辛香,这就是指的芜荑,可采摘果实阴干后备用。现在的人又多取来制成粉末,作为一种调料,陈年的最佳。人们收藏很多,用盐渍后,最宜作为食品。[时珍说]芜荑有大小两种:小的是榆荚,揉开取仁,酝酿做酱,味极辛,但人们习惯将它同其他物质掺和,不可不择去杂物。

芜荑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治五脏中邪气,散皮肤骨节中运行的毒,化食,除寄生虫。主积冷气,腹部结块胀痛。经常吃这种果子,治各种痔疮,杀中恶虫毒,增强抵抗力。治肠风痔瘘,恶疮疥癣,妇人子宫风虚,小孩疳泻冷痢,加诃子、豆蔻效果会更好;和猪油可捣涂热疮;和蜜能治湿癣;和沙牛酪或马酪,可治一切疮。

【附方】 1.脾胃有虫,食即痛,面黄无色。用芜荑仁二两,和面炒成黄色,研末。每服二匙,米汤送服。2.杀体内寄生虫。用生芜荑、生槟榔各四两,研末,加蒸饼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二十丸,开水送服。3.脾胃气泄。用芜荑五两,捣末,加饭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日饭前空心服三十丸,久服可安神保健。4.婴孩惊风后失声。用芜荑、神曲、麦蘖、黄连各一钱,分别炒过,共研末,加猪胆汁调糊做成如黍米大的丸子。每服十丸,木通汤送服。5.虫牙作痛。将芜荑仁放蛀齿孔中,很有效。

苏方木

【释名】又称苏木。[时珍说]海岛有苏方国,其地产此木,故名。

【集解】 [恭说]苏方木自南海、昆仑来,而交州、爱州亦有之。树似庵罗,叶若榆叶而无涩,抽条长丈许,花黄,子青熟黑。其木,人用以染绛色。[时珍说]按嵇含《南方草木状》说:苏方树类槐,黄花黑子。煎汁忌铁器,则色黯。暹罗国人当柴用。

【气味】 甘、咸,平,无毒。

【主治】 破血。产后血胀闷欲死者,水煮五两,取浓汁服。妇人血气心腹痛,月经不调,排脓止痛,消痈肿扑损瘀血,女人失音血噤,赤白痢。虚劳血癖气壅滞,产后恶露不尽,心腹绞痛及经络不通,男女中风,口噤不语。并宜细研乳头香末方寸匕,以酒煎苏方木,调服。霍乱呕逆,水煎服。破疮疡死血,产后败血。

【附方】 1.产后血运。苏方木三两,水五升,煎至二升,分服。2.产后气喘,面黑欲死。用苏木二两,水两碗,煮一碗,加人参末一两服。随时加减,有神效。3.破伤风病。苏方木为散三钱,酒服立效。此方名“独圣散”。4.脚气肿痛。苏方木、鹭鸶藤等分,细锉,加淀粉少许,水二斗,煎一斗五升,先熏后洗。5.偏坠肿痛。苏方木二两,好酒一壶煮熟,频饮立好。

苏方木

棕榈

【释名】也叫栟榈。

【集解】 [颂说]多出产于岭南、西川地区,现在江南一带也有。高一二丈,无枝条,叶大而圆,犹如车轮,萃于树梢。根部有皮重叠而裹,每皮一匝为一节,一般二旬采一次,皮又向上长。六七月开黄白花,八九月结果,果实作房如鱼子,呈黑色。九十月采树皮。[藏器曰]可做成绳子,放入水里千年不烂。以前有人挖坟得到一根绳索,已经生了根。岭南还有桄榔、槟榔、椰子、冬叶、虎散、多罗等树木,叶都跟棕榈相似。[时珍说]棕榈以川、广最多,现在江南也有种植,但很难生长。刚长出的叶如白及叶,二三尺高,树梢有很多大如扇的叶子,向上耸立,四面散开。树干笔直无旁枝,每向上长一层即为一节。树干赤黑布满筋络,适宜做钟杵,也可做其他器物。皮上有丝毛,错纵如织,剥取皮则缕缕解开,可以用来编织衣、帽、褥、椅等等,用途很广。每年必须剥皮两三次,否则树就会死,或者不再生长了。三月于树端茎中长出几个花苞,花苞中有排列成行的细子,这是花结的果,形状如鱼腹子,叫作棕鱼,也叫棕笋。逐渐长出的花苞会形成呈黄白色的花穗。结实累累,大如豆,生黄熟黑,非常坚硬。有人说:在南方这种树有两种,一种有皮丝,可制绳子;一种小而无丝,只有叶子可做扫帚。它的子叫棕鱼,都认为有毒,不可以吃,而广、蜀的人蜜煮醋浸后用来供佛,寄往远方,苏东坡也写过吃棕笋的诗,是关于怎样消毒的。

笋及子花【气味】 苦、涩,平,无毒。

【主治】 治涩肠,止泻痢、肠风和白带过多,还可养血。

皮【主治】 止鼻出血、吐血,破腹部结块,治肠风、赤白痢、白带过多,烧存性用。主治金疮疥癣,亦可生肌止血。

【附方】 1.鼻血不止。用棕榈烧灰,吹入流血的鼻孔内。2.血崩不止。用棕榈皮烧存性,空腹淡酒送服三钱。3.下血不止。用棕榈皮半斤、栝楼一个,烧成灰。每服二钱,米汤调服。4.泄痢。将棕榈皮烧存性,研末,水送服一汤匙。5.小便不通。将棕榈皮烧存性,水、酒送服二钱即可。

乌桕(jiù)木

【释名】 [时珍说]乌桕,因乌鸦喜食其子,因此得名。陆龟蒙诗“行歇每依鸦臼影,挑频时见鼠姑心”中“鸦臼”一作“鸦桕”,也指乌桕。鼠姑即牡丹。

【集解】 [恭说]生于山南平原湿地。高数仞,叶似梨、杏。五月开黄白色细花。子黑色。[藏器说]叶可染皂。子可榨油,燃灯极明。[宗奭说]叶如小杏叶,微薄而绿色稍淡。子八、九月熟,生青熟黑,分三瓣。[时珍说]南方平泽很多。今江西人种植,采子蒸煮,取脂浇烛出售。子上皮脂胜于仁。

乌桕木

根白皮 【气味】 苦,微温,有毒。[大明说]性凉,慢火炙干黄后可用。【主治】暴水,癥块痈结积聚。治头风,通大小便。解

蛇毒。

桕油 【气味】 甘,凉,无毒。【主治】涂头,白发变黑。服一合,令人下利,去阴下水气。炒子做汤亦可。可涂一切肿毒疮疥。

桦木

【释名】[时珍说]画工以皮烧烟熏纸,作古画字,省作桦字。

【集解】 [藏器说]桦木像山桃,皮可为烛。[时珍说]桦木生于辽东及临洮、河州、西北等地。木色黄,有红色小斑点,能收肥腻。皮厚而轻虚软柔,皮匠家用来衬靴里、制刀靶之类,谓之暖皮。胡人尤其看重。以皮卷蜡,可做烛点。

木皮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诸黄疸,浓煮汁饮。煮汁冷饮,主伤寒时行热毒疮,甚佳。即今豌豆疮。烧灰合他药,治肺风毒。治乳痈。

桦木

巴豆

【释名】也叫巴菽、刚子、老阳子。[时珍说]出于巴豆,因此得名。

【集解】 [别录说]生于巴郡川谷。八月采,阴干用,去心、皮。[颂说]今嘉州、眉州、戎州都有。树高一二丈。叶如樱桃而厚大,初生,后渐黄赤,至十二月叶渐凋,二月复生,四月旧叶落尽,新叶生齐,花微黄色,发成穗。五六月结实作房,生青,八月熟而黄。一房有三瓣,一瓣一子,共三子,子有壳。

【修治】 [弘景说]巴豆最能有助于泻痢,新者尤佳,用之去心、皮,熬令黄黑,捣如膏,乃和丸散。[时珍说]巴豆有用仁者,用壳者,用油者,有生用者,麸炒者,醋煮者,烧存性者,有研烂以纸包压去油者。

【气味】 辛,温,有毒。[元素说]巴豆属阴,性熟味苦,气薄味厚,体重而沉降。[时珍说]巴豆气热味辛,生猛熟缓,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之药。它不去膜伤胃,不去心作呕,以沉香水浸后则能升能降,与大黄同用泻人反缓,因其药性相畏之故。

【主治】 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疰邪物,杀虫鱼。疗女子月闭,不利丈夫,除斑蝥蛇虺毒。可炼食,益血脉,令人色好,变化与鬼神通。治十种水肿,痿痹,落胎。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主喉痹牙痛,通利关窍。

【发明】 [元素说]巴豆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世以巴豆热药治酒病膈气,以其辛热能开肠胃郁结也。但郁结开而亡血液,损其真阴。[藏器说]巴豆主癥癖痃气,痞满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取青黑大者,每日空腹服一枚,去壳但勿令白膜破,作两片(并四边不得有损缺)吞,以饮压令下。少顷腹内则热如火,利出恶物。[时珍说]巴豆峻用则有戡乱劫病之功,微用则有抚缓调中之妙。

【附方】 1.一切积滞。用巴豆一两、蛤粉二两、黄檗三两,共研末,调水做成如绿豆大的丸子。每服五丸,水送服。2.宿食不化,大便闭塞。用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同煮三日三夜,研烂,合酒微火煎至能团成丸子,做成如豌豆大的丸子。每服一丸,水送下。想呕吐者服二丸。3.水蛊大腹,皮肤色黑。用巴豆九十枚去皮、心,熬黄、杏仁六十枚去皮、尖,熬黄,共捣成如小豆大的丸子。每服一丸,水送下,以泻为度。4.心痛腹胀,大便不通。用巴豆二枚去皮、心后熬黄、杏仁二枚,棉包捶碎,以热水一合,捻取白汁取下。5.食疟、积疟。用巴豆去皮、心二钱,皂荚去皮、子六钱,捣烂和成如绿豆大的丸子。每服一丸,冷汤送服。6.积滞泄痢,腹痛里急。用杏仁去皮、尖、巴豆(去皮、心)各四十九个,同烧存性,研成泥,溶蜡和成如绿豆大的丸子。每服二三丸,煎大黄汤送服。隔日一服。 7.气痢赤白。用巴豆一两,去皮心,炒过,研末,加熟猪肝和成如绿豆大的丸子。空心米汤送服三四丸。8.泻血不止。去皮巴豆一个,放入事先开了小孔的鸡蛋中,纸包好,煨熟。去豆吃蛋,病即止。体虚的病人分作两次服。甚效。9.夏月水泻不止。用巴豆一粒,针头烧存性,化蜡和成一丸,水送服。10.小儿吐泻。用巴豆一粒烧存性,化蜡豆大一块,滴水中,一起捣匀做成如黍米大的丸子。每服五至七丸,莲子灯心汤送服。11.干霍乱病(心腹胀痛,吐泻不出)。用巴豆一枚,去皮心,热水研服,能吐泻好见效。12.寒痰气喘。用青橘皮一片,包巴豆一粒,麻线捆好,烧存性,研末,加姜汁和酒一杯,慢慢饮服。有特效。13.舌上出血。用巴豆一枚、乱发一团(如鸡蛋大),烧存性,研末,酒冲服。14.中风口歪。用巴豆七枚,去皮,研烂,左歪涂右手心,右歪涂左手心,再以热水一杯放在涂药的手上,不久,口即复原。15.小儿口疮,不能吃乳。用巴豆一粒,连油研烂,加黄丹少许,剃去小儿囟门头发,把药敷贴好,待四边起小水泡,即用温水洗去,再用菖蒲汤洗,便不会长成疮。16.疥疮搔痒。用巴豆十粒,炮黄,去皮、心,研末,加酥和腻粉少许,把疮抓破擦上。注意本剂不得近目及肾囊。如必须在这些部位擦药,须先用黄丹涂过。17.一切恶疮。将巴豆三十粒,麻油煎黑,去豆,以油调硫黄、轻粉末,频涂疮处。18.痈疽恶肉。将巴豆仁炒焦,研成膏药点痛处,能解毒;涂瘀肉上,腐处自消。方中加少许乳香亦可,此方叫作“乌金膏”。19.疣痣黑子。用巴豆一钱石灰炒过、砒一钱、炒过的糯米五分,共研末,点患处。

大风子

【释名】[时珍说]能治大风疾,因此得名。

【集解】 [时珍说]大风子,今海南诸国皆有。实状如椰子而圆。其中有核数十枚,大如雷丸子。中有仁白色,久则黄而油,不堪入药。

【气味】 辛,热,有毒。

【主治】 风癣疥癞,杨梅诸疮,攻毒杀虫。

【发明】 [时珍说]大风油治疮,有杀虫劫毒之功,不可多服。用之外涂,功不可没。

【附方】 1.大风疮裂。将大风子烧存性,和麻油、轻粉研匀涂疮上。另外还用大风子壳煎汤洗浴。此方亦可治杨梅恶疮。2.大风诸癞。用大风子油一两、苦参末三两,加少量酒,和糊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送服。同时用苦参汤洗浴。3.手背皴裂。用大风子捣烂涂擦。

橉(lìn)木

【释名】又称橝木。

【集解】 [藏器说]橉木是江南深山中的大树。树有数种,取叶厚大白花者入药,自余灰入染家用。

橉木

木灰 【气味】 甘,温,小毒。

【主治】 卒心腹癥瘕,坚满痃癖。淋汁八升,酿米一斗,待酒熟,每温饮半合,渐增至一二盏,即愈。

猪腰子

【集解】[时珍说]生于柳州,蔓生结荚,内子大若猪肾,状酷似,长三四寸,色紫,肉坚。

【气味】 甘、微辛,无毒。

【主治】 一切疮毒。研细,酒服一二钱,并涂。

石瓜

【集解】 [时珍说]石瓜生于四川峨眉山中及芒部地方。树干高直,树端挺叶,肥滑如冬青,状似桑。开浅黄色花。结实如缀,长而不圆,壳裂则子见,状似瓜,坚硬如石,煮液黄色。

【气味】 苦,平,微毒。

【主治】 心痛。煎汁,洗风痹。

相思子

【释名】 也叫红豆。[时珍说]《古今诗话》载,相思子圆而红。古时有人戍边而亡,其妻思念他,在此树下哭死,因此得名。

【集解】 [时珍说] 相思子生于岭南。高丈余,白色。叶似槐,花似皂荚,荚似扁豆。子如小豆,半截红半截黑,被人用来镶嵌首饰。

【气味】 苦,平,有小毒,吐人。

【主治】 通九窍,去心腹邪气,止热闷头痛,风痰瘴疟,杀腹脏及皮肤内一切虫,去蛊毒。取二七枚研服,即当吐出。

【附方】 1.瘴疟寒热。相思子十四枚,水研服,取吐。2.解中蛊毒。用未钻相思子十四枚,杵末。温水半盏,和服。欲吐抑之勿吐,少顷当大吐。轻者服七枚。有奇效。

相思子

木之三 灌木类

桑、奴柘、柘、楮、枳、枸橘、栀子、酸枣、白棘、胡颓子、蕤核、金樱子、山茱萸、郁李、鼠李、女贞、卫矛、冬青、山矾、梫木、南烛、五加、枸杞(地骨皮) 、杨栌、石南、牡荆、蔓荆、栾荆、紫荆、木槿、扶桑、木芙蓉、山茶、蜡梅、黄杨木、伏牛花、密蒙花、木绵、柞木、卖子木、木天蓼、接骨木、檧木、木麻、大空

【释名】子名葚。[时珍说]桑字象形。

【集解】 [时珍说]桑有好多种:白桑,叶大似掌而厚;鸡桑,叶和花较薄;子桑,先长椹而后生叶;山桑,叶尖而长。用种子栽种的,不如压条分栽的。桑若产生黄衣,称作金桑,是树木将要干枯的表现。

桑根白皮【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治伤中,五劳六极,消瘦,脉细弱,可补虚益气,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腹胀,利水道,敷金疮。治肺气喘满,虚劳客热和头痛,内补不足。煮汁饮利五脏。加入散用,下一切风气水气。调中下气,化痰止渴,开胃下食,杀肠道寄生虫,止霍乱吐泻。研汁可治小儿天吊惊痫及敷鹅口疮,效果佳。

皮中自汁 【主治】 治小儿口疮白,拭擦干净后涂上即愈。另外涂金刃所伤燥痛,一会儿血止,用白皮裹伤口更好。涂蛇、蜈蚣、蜘蛛蜇伤有效。取树枝烧汤,治大风疮疥,生眉、发。

桑葚 【主治】 单独吃可消渴,利五脏关节,通血气。晒干制成末,做成蜜丸每天服,使人不感到饥饿,还可以镇魂安神,令人聪明,头发不白,延年益寿。捣汁饮可解酒毒。酿成酒服,利水气消肿。

【发明】 [时珍说]桑葚有乌、白两种。杨氏《产乳》载,不能给孩子吃桑葚,使小儿心寒。陆玑《诗疏》里说,鸠吃桑葚,过多会醉伤。《四民月令》里说,四月适宜饮桑葚酒,能解百种风热。其做法是:桑葚汁三斗,重汤煮到一斗半,放入白蜜二合,酥油一两,生姜一合适当煮后,用瓶装起来。每次服一合,和酒一起饮。也可以用桑汁熬烧酒收藏起来,经过几年后,其味道和药力会更好。史载魏武帝的军队缺乏食物,得到干桑葚以充饥。金末大灾荒时,人们都吃桑葚,得以存活的人不计其数。由于湿桑葚可以救灾度荒,平时应及时采摘收藏。

桑白皮〔主治〕伤中五劳六极,消瘦,脉细弱,可补虚益气,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等。

枝〔主治〕寒热出汗。汁能解蜈蚣毒。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止霍乱腹痛吐下。治金疮以及小儿口腔溃疡。

叶 【气味】 苦、甘,寒,有小毒。

【主治】 主除寒热出汗。汁能解蜈蚣毒。煎浓汁服,可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止霍乱腹痛吐下,也可以用干叶来煮。炙热后煎饮,能代茶止渴。煎饮可以利五脏,通关节,下气。而嫩叶煎酒服,能治一切风。蒸熟捣烂治风痛出汗及扑损瘀血。揉烂可涂蛇虫咬伤。研成汁治金疮以及小儿口腔溃疡。

【附方】 〔桑根白皮〕 1.咳嗽吐血。用新鲜桑根白皮一斤,浸淘米水中三夜,刮去黄皮,锉细,加糯米四两,焙干研末。每服一钱,米汤送服。2.消渴尿多。用入地三尺的桑根,剥取白皮,炙至黄黑,锉碎,以水煮浓汁,随意饮,亦可加一点米同煮,忌用盐。3.产后下血。桑白皮,炙过,煮水饮服。4.月经后带红不断。锯桑根取屑一撮,酒冲服。一天服三次。5.跌伤。用桑根白皮五斤,研末,取一升,煎成膏,敷伤处,痛即止。6.刀伤成疮。用新桑白皮烧灰,与马粪调匀涂疮上,换药数次即愈。7.发枯不润。用桑根白皮、柏叶各一斤,煎汁洗头,有奇效。8.小儿流涎(脾热,胸膈有痰)。用新桑根白皮捣取自然汁饮服。9.小儿丹毒。用桑根白皮煮汁洗浴,或研末,调羊膏涂擦。10.石痈(坚硬,不作脓)。用桑白皮阴干为末,溶胶和酒调涂,以痈软为度。

〔桑葚〕 1.水肿胀满。用桑心皮切细,加水二斗,煮至一斗,放入桑葚,再煮取五升,和糯米饭五升酿酒饮服。此方叫作“桑葚酒”。2.结核。用黑熟的桑葚二斗,取汁,熬成膏。每服一匙。白汤调服。一日服三次,此方叫作“文武膏”。

〔桑叶〕 1.青盲洗法。取青桑叶焙干研细,煎汁趁热洗目,坚持必见效。有患此病二十年者,照此洗浴,双目复明。2.风眼多泪。取冬季不落的桑叶,每日煎汤温洗。3.眼红涩痛。桑叶研末,卷入纸中烧烟熏鼻,有效。4.头发不长。用桑叶、麻叶煮淘米水洗头。七次后,发即长。5.吐血不止。用晚桑叶焙干,研末,凉茶送服三钱,血止后,宜服补肝、肺的药物。6.肺毒风疮。将好桑叶洗净。蒸熟一宿,晒干,研末,水调服二钱。7.痈口不收。用经霜黄桑叶,研末敷涂。8.汤火伤疮。将经霜桑叶烧存性,研末,油调敷涂。数日可愈。9.手足麻木,不知痛痒。用霜降后桑叶煎汤频洗即可。

〔桑柴灰〕 1.目赤肿痛。用桑灰一两、黄连半两,共研末。每用一钱,泡汤澄清后洗眼。2.身面水肿,坐卧不得。用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每饥时即食豆,不喝豆汤。3.白癜风。用桑柴灰二斗,蒸于甑内,取锅中热汤洗患处。几次即可愈。4.头风白屑。用桑灰淋汁洗头即可。5.麻风。用桑柴灰热汤淋取汁洗头,再用大豆磨浆洗,用绿豆粉泡熟水洗。三日一洗头,一日一洗脸,不过十次即见效。

奴柘(zhè)

【集解】 [藏器说]生江南山野。似柘,节有刺,冬不凋。[时珍说]此树似柘而小,有刺。叶亦如柞叶而小,可饲蚕。

刺【气味】 苦,小温,无毒。

【主治】 老妇血瘕,男子痃癖闷痞。取刺和三棱草、马鞭草煎如稠糖。病在心,饭后服;在脐,空心服。当下恶物。

【集解】 [时珍说]处处山上有。喜丛生。干疏而直。叶丰而厚,团而有尖。叶饲蚕,取丝做琴瑟,清响胜常。

木白皮 东行根白皮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妇人崩中血结,疟疾,煮汁酿酒服,主治风虚耳聋,补劳损虚羸,腰肾冷,梦与人交合泄精者。

【附方】 1.洗目令明。柘木煎汤,按日温洗,自寅时起至亥时止。2.小儿鹅口、重舌。柘根锉五斤,水五升,煮二升,去滓,煎取五合,频涂即可。

楮(chǔ)

【集解】[别录说]原长在少室山,今处处都有。八九月可采摘果实。[恭说]楮有两种,一种皮有斑花纹,称为斑谷,现在人们用皮来做帽子;一种皮白无花纹,枝叶大而类似。叶子像葡萄叶,呈瓣状而有子的为最好。楮初夏长出大如弹丸的果实,呈青绿色,到六、七月逐渐变为深红色后就成熟了。八九月采摘,用水浸泡后去皮、瓤,取出中间的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谷田久废必生构。叶有瓣的为楮,没有瓣的是构。陆氏《诗疏》载,江南人绩其皮可织布。捣烂后可造纸,几丈长,光泽很好。还可将它的嫩芽当咸菜吃。现在楮纸用得最多,而楮布则不多看见了。[时珍说]楮、谷同种,不必分别,只分雌雄即可。雄的皮有斑纹而叶没有桠杈,三月开花长穗,如柳花状,不结果,其花可采来吃;雌的皮白而叶有桠杈,开碎花,结的果实如杨梅,半熟时用水洗去子,蜜煎成果吃。两种树都容易生长,叶上多涩毛。南方人剥皮捣煮造纸,也可缉练为布,柔软而易朽烂。裴渊《广州记》载,南方取谷皮熟捶后织成粗布,再用来制毡,很温暖。其木腐后生出的菌耳,味道很好。

楮实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治阴痿水肿,益气生肌明目。常服使人耐饥饿,轻身不老。还有壮筋骨、助阳气、补虚劳、健腰膝、益颜色的功能。

【发明】 [颂说]仙方中只服其果实。果实正红时,收子阴干筛末,用水服二钱匕,经常服有益身体。《抱朴子》里说:服用赤色的楮木果实,老人可变成少年,令人目明耳聪。道士梁须七十高龄,服用后身体更加强壮,到一百四十岁时还能行走如飞胜于马。

叶 【气味】 甘,凉,无毒。

【主治】 治小儿身热,不长肌肉。可做浴汤。又主恶疮,生肉,治刺风引起的全身发痒。治鼻出血数升而不止,捣汁三升,再三服用,稍后即止。叶嫩的时候可食,去四肢风痹,腹泻便血。炒研和面做馄饨,主水痢,利小便,去风湿肿胀白浊,治疝气和癣疮。

树白皮 【主治】 逐水利小便,治水肿气满、咽喉肿痛。煮汁酿酒饮,治水肿入腹,短气咳嗽。做成散末服,治下血血崩。

皮间白汁 【主治】 治癣,敷蛇、虫、蜂、蝎、犬咬伤。此外,它还叫五金胶漆,能合朱砂成团,现在的人用来粘贴金箔。古代粘贴经书的方法是:用楮树汁和飞面调成糊来粘纸,永远不会脱落,胜过胶漆。

【附方】 〔楮实〕1.水气蛊胀。用楮实一斗、水二斗,熬成膏;另以茯苓三两、白丁香一两半,共研末,将膏和末调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从少到多,服到小便清利、腹胀减轻为度,后服“治中汤”续治。忌食甘苦峻补药物及发物,此方叫作“楮实子丸”。2.肝热生翳。将楮实子研细,饭后以蜜汤送服一钱。一天服两次。3.喉痹喉风。采楮实阴干,每取一个研末,水送服。病重者可服两个。4.目昏难视。用楮实、荆芥穗各五百枚,共研末,加炼蜜做成如弹子大的丸子。每嚼服一丸,饭后服,薄荷汤送服,一天服三次。

〔楮叶〕 1.老少瘴痢,日夜百余次。用干楮叶三两,熬后捣末。每服一匙,乌梅汤送服。一天服两次。2.脱肛。将楮叶阴干研末,每服二钱,米汤调服。3.小便白浊。将楮叶研末,加蒸饼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三十丸,开水送下。4.全身水肿。用楮枝叶熬叶成膏,每服一匙,空心服。一天服三次。5.虚肥面肿(但脚不肿)。用楮叶八两,加水一斗,煮至六升,去渣,用汁煮米粥,常食勿绝。6.中风不语。用楮枝叶锉细,酒煮沫出。随时饮服适量。7.吐血、鼻血。用楮叶捣汁一二升,随时温饮适量。8.目翳。用楮叶晒干,研末,加麝香少许。每取黍米大一团点眼内,翳自脱落。9.疝气。将楮叶、雄黄,等分研末,加酒、糊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五十丸,盐酒送服。10.癣疮湿痒。将楮叶捣烂敷涂。11.痔瘘肿痛。将楮叶半斤捣烂敷涂。12.蛇咬伤。将楮叶、麻叶一起捣烂,取汁渍伤处。

〔树白皮〕 1.肠风下血。用秋季楮皮阴干研末,酒送服三钱,或加入麝香少许。一天服两次。2.血痢、血崩。用楮树皮、荆芥,等分研末,冷醋调服一钱。血崩,煎服。3.浮肿。用楮白皮、猪苓、木通各二钱,桑白皮三钱,陈皮、橘皮各一钱,生姜三片,加水二盅煎服。一天服一剂。4.膀胱石水(四肢瘦削,小腹胀满)。用楮根白皮、桑根白皮各三升,白术四两、黑大豆五升,加水一斗,煮成四升,再加清酒二升,煮成三升。每服一匙,一天两次。5.目中翳膜。将楮白皮晒干,烧灰,研末。每次点少许,一天点三五次即可。

枳(zhī)

【释名】子名枳实、枳壳。

【集解】 [志说]原长在商州川谷。[颂说]现在洛西、江湖州郡等地皆有,以商州的为最好。树木像橘但稍小,高五七尺。叶如橙,多刺。春天开白花,秋天长成果实,在九十月采摘的为枳壳。现在的人用汤泡去苦味后,蜜渍糖拌,当作果品。

枳实 【气味】 苦,寒,无毒。[元素说]性寒味苦,气厚味薄,浮而升(微降),阴中

之阳。

【主治】 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长肌肉,利五脏,止痢,益气轻身。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消胀满,止溏泄,明目。解伤寒结胸,主上气喘咳,肾内伤冷,阴痿而有气。消食,散败血,破积坚,去胃中湿热。

果〔主治〕除寒热结,长肌肉,利五脏,止痢,益气轻身。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消胀满,明目。

枳壳 【气味】 苦、酸,微寒,无毒。

【主治】 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肠风痔疾,心腹结气,两胁胀虚。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止呕逆,消痰,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癥结痃癖五膈气及肺气水肿,利大小肠,除风明目。

【附方】 〔枳实〕 1.卒胸痹痛。枳实捣末。汤服方寸匕,每日三次、夜一次。2.产后腹痛。枳实麸炒、芍药酒炒各二钱,水一盏煎服。亦可研末服。3.奔豚气痛。枳实炙后研末。饮下方寸匕,日三次、夜一次。4.妇人阴肿、坚痛。枳实半斤碎炒,绵裹熨。5.大便不通。枳实、皂荚等分,研末,制饭丸,米汤送服。6.肠风下血。枳实半斤麸炒,黄芪半斤,研末。米饮非时服二钱匕。7.小儿头疮。枳实烧成灰,猪脂调涂。

〔枳壳〕 1.伤寒呃噫。枳壳半两,木香一钱,研末。每白汤服一钱。2.老幼腹胀,血气凝滞。用此宽肠顺气,叫四炒丸。商州枳壳(厚而绿背者,去穰)四两,分四份,一份与苍术一两同炒,一份与萝卜子一两同炒,一份与干漆一两同炒,一份与茴香一两同炒黄。去四味,只取枳壳研末。以四味煎汁煮面糊和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饭后米饮下五十丸。3.消积顺气。枳壳三斤去穰,每个入巴豆仁一个,合定扎煮,慢火水煮一日。汤减再加热汤,勿用冷水。待时足汁尽,去巴豆,切片晒干研末,醋煮面糊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三四十丸。4.顺气止痢。枳壳炒二两四钱,甘草六钱,研末。每沸汤服二钱。5.肠风下血。用枳壳烧黑存性五钱,羊胫炭为末三钱,和令匀,五更空心米饮服。6.痔疮肿痛。用枳壳煨熟熨之,七枚立定。又一:枳壳末入瓶中,水煎百沸,先熏后洗。7.怀胎腹痛。枳壳三两麸炒,黄芩—两,研粗末。每月旺钱,水—盏半,煎一盏服。若胀满身重,可加白术一两。8.小儿惊风。枳壳去穰,麸炒、淡豆豉等分,研末。每服一字,甚者半钱,急惊薄荷自然汁下,慢惊荆芥汤入酒三五点下,日三服。9.牙齿疼痛。枳壳浸酒含漱。10.风疹作痒。枳壳三两,麸炒研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温服。11.利气明目。枳壳麸炒一两为末,点汤代茶饮。

枸橘

【释名】也叫臭橘。

【集解】 [时珍说]枸橘处处都有。树、叶与橘相同,但干多刺。三月开白花,青蕊不香。果实大如弹丸,形如枳实而壳薄,不香。人家多收种为藩篱,或收小实,伪充枳实及青橘皮出售。

叶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下痢脓血后重,治喉瘘,消肿导毒。

橘核 【主治】 肠风下血不止。与樗根白皮等分炒研,每服一钱,皂荚子煎汤调服。

树皮 【主治】 中风强直,不得屈伸。细切一升,酒二升,浸一宿。每日温服半升即可。

栀子

【释名】也叫木丹、越桃、鲜支、卮子。[时珍说]卮,酒器也。卮子像它,因此得名。

【集解】 [颂说]今南方及西蜀州郡都有。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开白花,皆六出,芬香异常。夏秋结实如诃子,生青熟黄,中仁深红。[时珍说]卮子叶如兔耳,厚而深绿,春荣秋瘁。入夏开大如酒杯的花,白瓣黄蕊。随即结实。皮薄,子细,有须,霜后收。蜀中有红卮子,花烂红色,实染物呈赭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