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2.糖尿病(1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本病发病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胂瘤,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三大疾病。目前全世界约有糖尿病患者一亿人,并有日渐增多的趋势。我国卫生部己将本病列为重点疾病之一。本病以中年以上为多见,少数为青少年患者。由于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受到遗传、体质、代谢、免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患病个体的差异性很大。治疗上,现代西医学自1921年发现胰岛素以来,对治疗糖尿病是一大贡献。但由于原发性糖尿病病因未明,至今仍无特效治疗措施。

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病范畴。本病在《黄帝内经》中称为“消瘅”。根据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历代医籍中尚有“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称。《内经》的消渴记载,散见于十四篇之中,对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则及预后等都分别作了论述。之后,辨证论治出自于《金匮要略》;证候分类始子《诸病源候论》;体系形成于唐末,为后世医家研充消渴病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现代运用中医药对糖尿病患音进行临床治疗,最早见于1954年。多病例(29例)观察的首次报道在1977年。此后,本病的中医治疗开始引起中西医界广泛注意。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大量的治疗病例和临床总结性资料不断隔现。根据初步统计,累汁多样本报道的病例己超过8000例。集40多年的临床观察和资料积累,中医在探索和总结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遣方用药、并发症的治疗等方面,均取得可喜的进展。不少研究者还对糖尿病人做了治疗前后血糖、尿糖、糖耐量试验等对照检查。大量研究成果表明,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不仅临床疗效满意,而且颇有独到之处。目前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含论治,疗效多在85%以上。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进一步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如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联系的研究;老年人及老年人前期糖尿病辨证分型与胰岛素释放曲线关系的探讨;有关调整脂质代谢紊乱的研究;单方草药的研究,以及寻找降糖、降脂的有效方药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等等。从中探索临床规律,为中医更有效地治疗本病提供了某些客观依据。

本病是综合性的致病因素,尤与嗜酒、喜食膏腴和过度精神紧张有关,三者综合发病者较多。不论情志、房劳、厚味、嗜酒等因素,其造成消渴病的主要病理机制为积热伤阴,阴虚火旺,耗损肺、脾(胃)、肾诸脏,热伤肺阴,肺液干涸,敷布失职,多饮而烦渴不止;邪伤胃阴,胃火炽盛,消谷善饮,肌肉消瘦;热邪伤肾,肾阴亏虚,精气不足,固摄失权,精微不藏,多尿而频,或有甜味,或如脂膏。此三者其始虽异,其终则同,最后损伤肺、胃、肾阴液,而致成本病。现分述如下:

燥热内生长期过食甘肥,醇酒厚味,以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易致消渴。亦有意欲长寿,或快情纵欲,长时服用温燥壮阳之剂,或久病误服温燥之品致使燥热内生,阴津亏损,发为消渴。

五志化火长期过度精神刺激,情绪紧张,五志过极,火热内生,灼阴伤肺而失治节;亦有忧愁思虑,情怀不畅,心气郁结,郁而化火,心火亢盛,致心脾精血暗耗,肾阴亏损,水火不济,发为本病。

肾阴亏虚先天禀赋不足,肾脏素虚;或病后阴血亏衰,火旺阳亢,消灼阴津;或因房室不节,劳伤过度,伤耗阴津,肾阴亏损。阴虚火旺,上蒸肺胃,遂致肾虚、肺燥、胃热发为消渴。

(1)分型治疗

① 燥热炽盛

治法: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党参15克,甘草6克,粳米30克,黄芩10克,地骨皮15克,天冬15克,麦冬15克,天花粉15克,玄参10克,栀子10克。

加减:烦渴频饮者,倍生石膏、天花粉、天菱冬用量;胸闷暧气,脘腹作胀,加玫瑰花、佛手花、川楝子;肠腑热结,大便秘结选用郁李仁、瓜蒌仁、火麻仨、大黄;气短懒言,自汗神疲,脉细弱,合生脉散;肌肤并发痈、疮疡者,酌加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鸭跖草、败酱草等。

用法:每日1剂,生石膏打碎先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白虎加人参汤、玉女煎、麦门冬汤、消渴汤、玉泉丸、玉液汤、千金黄连丸、增液承气汤、竹叶黄芪汤、五味消毒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