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五节 改革开放成就举例(1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1.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工程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毛泽东和周恩来亲自批准建设的,于1970年12月30日动工修建。它是万里长江上的一座重大水利工程,主要由拦河坝、发电站、船闸、泄洪闸、冲沙闸和鱼道等建筑物组成。1981年1月4日,葛洲坝截流成功。1981年年底一期工程通航,二号船闸闸室长280米,宽34米,可通过万吨级船队,闸室充水泄水、闸门开关全部实现自动化。大江截流以后,建设者们不断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施工进度,仅用4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大江挡水建筑物。1988年12月30日,葛洲坝工程全部竣工。该坝全长2521米,坝顶高70米,控制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每年平均发电量相当于1949年全国总发电量的3倍。葛洲坝工程的建成为三峡工程建设、为实现20世纪末我国电力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做出了巨大贡献。

2.和平利用核能:中国建成第一座核电站

核能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早在1970年2月,周恩来在听取了有关部门的汇报时说,要从根本上解决上海缺电问题,还要靠核电。这就首次提出了发展核电的设想。

1991年12月15日0时15分,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杭州湾畔的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试验一次成功。秦山核电厂满功率发电后,每年可向华东电网送核电15亿千瓦小时。它的并网发电成功,是我国和平利用核能的重大成就,对解决中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能源供需不平衡的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秦山核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和安装的30万千瓦的核电站。目前世界上核电站虽然有近400座,装机容量3亿多千瓦,但真正能够自己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却是凤毛麟角,特别是第一座核电站就由自己设计建造的国家除了苏联、美国、英国、加拿大外,中国是第五个。中国克服了重重困难,独立自主地建成了秦山核电站。

秦山核电站是我国核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核能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和和平利用核能的重大突破,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从此结束无核电的历史。

3.南北大动脉:京九铁路通车

修建北京至九龙的交通线是中国几代人的夙愿:早在元代就有了从元大都直至九龙的南下驿道;近代以来,孙中山、毛泽东都曾为这一工程提出过计划;进入20世纪90年代,富强起来的中国人民终于实现了这一愿望,一条纵贯南北、绵延数千公里的现代化铁路干线——京九铁路出现在华夏大地上。

京九铁路北起北京西站,跨越京、津、冀、鲁、豫、皖、赣、鄂、粵9省市的98个市县,南至深圳,连接香港九龙。包括同期建成的天津至霸州和麻城至武汉的两条联络线在内,全长2553公里。

这条南北大动脉是中国的骄傲。它于1993年4月20日全线正式开工,原定5年完成,后改为3年完成,后来提前于1995年11月16日全线铺通。京九铁路具有工程艰巨、工期紧张、技术要求高、项目管理复杂等特点,铁路建设者们用不到3年的时间就全线铺通,铺通之后9个月就配套建成,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铁路建设史上都是极其少见的。

京九铁路北起京津,南连深圳、港九,两头都是工商业中心城市,天津、深圳和九龙都是通向世界的国际大港。京九铁路北接京山、京通、京原、京秦、丰沙等铁路干线,中间与石德、新兖、陇海、深阜、阜淮、合九、武九等铁路交叉相连,特别是通过津霸、麻武联络线分别与京沪、京广两条大干线相连,南端与广梅汕铁路共线,编织成一幅完整的全国铁路网络;京九铁路跨越黄河、淮河、长江,又与东江和赣江毗邻,因而铁路水运纵横交错,呈鱼骨状辐射全国,通向世界。

京九铁路的开通运营,对缓解南北运输紧张状况,改变铁路运输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完善网络布局,加快沿线革命老区的脱贫致富,以及适应对外开放,维护港澳地区稳定和繁荣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一个伟大工程。

4.千秋大业:兴建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

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长江中下游的洪水主要来自宜昌上游,三峡工程选址宜昌,截江建坝,削峰滞蓄,用巍巍大坝缚住洪水猛兽,三峡工程建成以后,荆江河段防洪标准可以从约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这可避免荆江南北两岸的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等地区发生毁灭性灾害,也可以避免因溃口造成人口大量死亡、社会不安定以及瘟疫流行、社会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恶化等带来的间接损失。“天下平,百姓宁”的美好愿望将得以实现。

三峡工程的年平均发电量为847亿度。三峡电站主要电华中、华东和重庆地区,供电距离400—1000公里,全部属于经济供电范围。它把华中、华东和西南联成跨几个大区的大电力系统,还具备了北联华北、西北,南联华南,最终构成完整的联合电力系统的条件。各大区联网,可取得地区之间的错峰效益、水电站群的补偿调节效益和水火电容量的交换效益。这大大促进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及全国联合电力系统的形成。三峡电站的发电量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煤的发电量,同时还可以产生代替火电的巨大环境效益,每年可以大量减少由火电产生的废气、废渣及废水的排放量,从而大大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三峡工程将显著改善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长江航道。3000吨级的客轮和10000吨级的船队可直达重庆港。船舶拖载效率提高,每瓦动力的载量可以提高到2.72—5.44吨,耗油量可以减少30倍。由于流速降低,又可以全线夜航,航行时间大大缩短,运输成本可降低35%—37%。航运条件的改善为促进江海联运和长江流域内水运系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峡工程的工期为17年。现在一期、二期工程已经完成,三期工程正在紧张地进行着。“高峡出平湖”的预言很快就会变为现实。

5.青藏铁路通车

青藏铁路起自青海省西宁市,终抵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于2001年6月29日正式开工建设,全长1142公里,铁路于2006年7月1日9:00全线通车。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为960公里,最高点为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垭口,平均海拔4500米,穿越多年冻土地带550多公里。无论是海拔高度、高海拔地区总里程,还是冻土段里程,都位居世界第一。青藏铁路沿线常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空气中的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一半。因此,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艰巨,要求很高。

在“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精神的鼓舞下,十多万青藏铁路建设者以敢于超越前人的大智大勇,拼搏奉献,坚韧不拔,开拓创新,顽强攻关,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攻克了“三大难题”,使得西藏这个曾经是中国唯一不通火车的省级行政区,彻底告别了没有铁路和火车的历史,拥有了一条世界一流的钢铁大动脉。它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上,遥遥领先于世界上所有的高原冻土铁路。

6.高科技发展之路——“863”计划

“863”计划,是指我国实施的高科技发展计划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该计划是在中央财政支持下的我国国家级科技计划之一,它是在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关键时期,我国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肩负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历史使命。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这一建议引起了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他为此做出特别指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根据邓小平的批示,国务院从1986年4月开始组织制定计划纲要工作。同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纲要》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了对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防御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1996年7月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863”计划确定了上述7个高技术领域和十几个重要主题,90多个专题,560多个课题。计划“七五”期间先投资10亿元,到2000年总投资约100亿元。“863”计划的目的是:在今后的15年内,在几个重要的高技术领域,积极跟踪国际水平,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并力争在我们有优势的地方有所突破。“863”计划的总方针是:军民结合,以民为主。发展高技术,主要是为了用于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准备后劲;跟踪先进的防御技术,以增强自己的防御能力。

1996年初,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对已经实施10年的“863”计划进行评估并写出了评估报告。1996年4—5月,“863”计划实施10周年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863”计划实施10年来的工作,研究部署了“九五”高技术发展的总体战略。“863”计划实施10年已取得1200多项成果,其中560项达到国际水平,540项获得国家或部委奖励,244项获得外国专利。我国在农作物的培养、生物工程疫苗和药物、血友病的生物治疗、智能理论、CIMS总体集成技术、深水下机器人、光电子材料、具有中文信息处理能力的智力接口、新一代光纤通信的基础器件、对自然形体大气湍流适应校正等研究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863”课题的主要成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