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2心灵的安居工程(1 / 3)

2心灵的安居工程

敬祖几乎成了生活目的,人们由

此也获得了创造生活的巨大动力。

赣南山歌《过山溜》唱道——

阿哥出门过广东,

打只山歌显威风;

隔山老虎跟我走,

搞到钱来敬祖宗。

这首山歌恰到好处地印证了我的感觉:人们好像是为祖宗而活着,为血脉相传的人丁兴旺的期冀而活着,为世代相托的光耀门第的理想而活着。

会昌的庄埠圩就诞生在人们孝敬祖宗的那份真挚情感中。那里有一座非常壮观的墓冢,墓冢两边甚至还建有可供人休息的厢廊。墓中葬着明代状元罗洪先的高足胡夷简。胡夷简曾以贡元身份,被朝廷任命为广东惠州长乐知县,“后升任云南宾州知州不就”,回到家乡胡家村后,他为弟子乡人讲学,清贫一生,死后被祀为乡贤,葬在村外数里远的高坎处。据说,其子为其守陵三年,搭茅庐于墓侧,不料,乡人及外地朋友前来凭吊者络绎不绝,以致濂江岸边竟渐渐有了茶肆、酒楼、客栈、商铺……三年守陵结束,那里竟形成了一个新的圩市。不知道是对先贤绵延不绝的缅怀之情召唤着店家商贩,还是那些店家商贩支撑着那份持之以恒的孝心。

这个传说让我相信,许多村庄大概正是为了陪伴和守护祖先的魂灵而形成的。新建县璜源村旁,有明宁王朱权墓。朱权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十三岁封藩于大宁,世称宁王。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改封南昌。他神姿秀朗,慧心聪悟,一生致力于研读著述,并多有成就。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朱权自建生坟,并屡次前往游览。其墓前原有南极长生宫,左有泰元殿和冲霄楼,右有旋玑殿和凌江楼,宫前则有醉仙亭和一对近七米高的八棱形符表,上刻道家符箓。墓室隐于山中,系采用青砖砌成卷拱结构,分前室、次前室、中室和后室四部分。前室用自来石顶住,二门无自来石。中室之后,有卷门通后室。后墙正中有一壁龛,两旁用红石做八棱柱,柱下有础,础上有正心枋,枋上有斗拱,以支持出檐。由于朱权晚年学道,道冠道袍入殓,口含一枚金钱,体压大小金钱二行,每行六枚,其他随葬品,有金、银、铜、锡、玉、瓷等器物,有些珍品已由故宫博物院收藏。故此墓被人称做“江南第一大地下皇陵”。

而现有上千人口的璜源村朱氏,来历充满神秘色彩。说其神秘,这是因为,五百多年前留在此地守墓的,到底是家奴还是部队,村名是否有暗示墓主人身世的寓意,并没有确切的说法。不论究竟若何,守墓者并非朱权的血统,为表达对主人的忠孝,也为了攀龙附凤,均改姓为朱,是极有可能的。人们繁衍生息而成了村庄,并世世代代秉承祖训,守护宁王墓。

有意思的是,如今的村民仍然以朱权后裔为自豪,他们翻出隔了好几代才开始修的《朱氏八支宗谱》作佐证,称朱权是自己的老祖宗。

让人费尽思量的朱氏宗祠缄口不语,表情里却是一派王者的孤高、王者的冷峻。

璜源村朱氏的传奇并非特例,宗族的历史中不知藏有多少感人至深的秘密。那样的秘密既然已经融化在血脉里流淌了千年,企望在民间探究,其结果只能是无解了。

寻乌县吉潭潘氏一脉,开基于南宋末年,其先祖潘任,是文天祥部下的将军。南宋灭亡时,潘任闻讯率军寻找皇室后裔无望,在寻乌解散了队伍,便与儿子隐居寻乌项山,不久郁郁而终,葬于上车村乌石岗。潘氏宗祠的后侧方不远处,就是潘氏祠坟地界。那儿立有潘任墓等祖墓。

永丰县的沙溪泷冈,有座西阳宫,是欧阳修父母的坟院。那是一座三殿并列的古建筑群,前有一座高大的拱门,顶上书有“西阳宫”三个大字。其右侧为泷冈书院,左侧是欧阳文忠公祠,里面雕龙画栋,飞檐流翠,气势颇为壮观;公祠旁有被历代文史学家称誉为“千古至文”的《泷冈阡表》碑亭,碑亭为双层楼阁。碑的正面刻有《泷冈阡表》,背面刻着《欧阳氏世系表》,至今已近千年。听说,在西阳宫内,欧阳氏后人曾兴建了一幢“荻楼”,取欧母“画荻教子”的典故以昭示后辈。可惜,由于年久失修,“荻楼”早已坍毁。

“画荻教子”的故事说的是,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因为无法供他上学,他的母亲便自己教儿子。买不起纸笔,她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

欧母去世后,欧阳修从河南颍州将其母的灵柩,连同二十多年前去世的胥、杨两位夫人的遗骸一同运回了故乡沙溪,与其早年去世的父亲安葬在一起。他本想在故乡多住一段时间,但因其岳母去世,只好又匆匆北上悼祭。离乡时,他尚未修建父母的坟院,本以为很快就能回乡办理此事,但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于是,欧阳修只好委托家乡的亲友修建一个道观,请道士祭奠亡灵和洒扫墓地。但在动工挖墙基时,却挖出了一口大钟,上有“唐贞观己丑西阳观钟”之字,发现这里早先就有个“西阳观”。刚开始,欧阳修想沿用原名,但因其父名为“欧阳观”,为避讳而弃之。他的好友、时任宰相韩琦说,道家的宫、观之名相近,就叫“宫”吧。而“宫”是帝王的住所,不能随意安名,经奏请皇帝批准后才叫“西阳宫”。从此,西阳宫就成了欧阳修父母的坟院。

传说当年欧阳修安葬了母亲后,曾指着近旁的一个山冈说,死后他要安葬在父母身边。在宋嘉祐年间,欧阳修因惦念父母的坟茔,曾七次向朝廷奏请,要求回江西南昌任职,但都未能准奏。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欧阳修安葬母亲后,就开始动笔写作《泷冈阡表》,初名是《先君墓表》,表现其父的廉、孝、仁,其母慈爱善良的美德,后来他遭贬山东青州,又在那里进行了精心修改。一篇千余字的阡表,历时二十年才脱稿,此时他已六十四岁。个中缘由,欧阳修在阡表中有所交代:“非敢缓也,有所待也。”原来,他是等待着皇帝为自己的祖先诰封。写好后,欧阳修找了一块青州墨绿色大碑石,请工匠在正面刻上他亲自手书的《泷冈阡表》。

《泷冈阡表》是欧阳修为追怀父母养育之恩而写下的一部“动人悲戚、增人涕泪”的家史。因为该阡表叙事怀人,情深意长,动人心扉,民间便创造了一个动人的传说:在把阡表碑用船运回沙溪行至鄱阳湖时,忽然风浪骤起,一只乌龟浮出湖面,朝船上吐了一张写有“龙王借表”的纸条后隐去。为了行船安全,欧阳修忍痛把阡表碑推入湖中,霎时湖上风平浪静。回到沙溪后,他一直为失碑而闷闷不乐。有一天,只见院中的鱼塘里浮出一只大乌龟,背上驮着一块石碑,近前一看,正是阡表碑。欧阳修喜出望外,正要拜谢时,不料乌龟因劳累过度而死。他伤感不已,遂将鱼塘改名“放生塘”。如今,阡表碑上仍可见斑斑痕迹,相传那是龙王读表时感动得手舞足蹈而留下的龙爪印迹。

其实,欧阳修并没有亲自护送阡表碑回永丰。完工后,他本打算择日运送回乡,可遇上王安石变法刚开始而无法脱身,只得托请部下和亲友运回沙溪。该碑石上下漆黑,除了《欧阳氏世系表》下部有五十余字剥蚀不能辨认外,其余字迹清晰,整个碑石保存完好,均为正楷、阴文、直书,字体端庄稳重,雄健有力。

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欧阳修在河南颍州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因为欧阳修当过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按当时规定,大臣去世,只能在京城五百里之内安葬,所以他被葬在河南新郑(今新郑辛店乡欧阳寺村)。欧阳修有四个儿子,名发、奕、棐、辨。除欧阳棐的子孙留守河南颍州祭祀祖坟外,其余子孙都先后回到了故里。留在河南新郑祭扫墓地的后裔,形成了一个村庄,如今已发展成了当地的一个旺族。而故里子孙繁衍不盛,一些欧阳氏子孙后来又陆续向周边的吉水、新余、兴国、宜黄、抚州和乐安等地迁徙,这样,永丰沙溪反而没有欧阳修的嫡裔了。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永丰人聂豹巡按江南,见河南颍州有欧阳修的嫡裔而故里独缺,便请欧阳十六世孙欧阳云回故里,建祠宇置田业以奉供祖祀,但仅传了四代就又绝嗣了。到了清康熙年间,吉安、抚州等地的欧阳修子孙经反复考察,推欧阳奕二十四世孙、吉水尚华的欧阳玘迁往故里沙溪居住,这一支也就成了沙溪故里目前唯一的欧阳修嫡系子孙。领着我前往欧阳修父母墓地的,正是欧阳修的三十五代孙女,叫欧阳水秀。她告诉我,她家多少代都是一脉单传,因为当年人们推欧阳修后裔回迁故里时,皇帝曾发话,说去一个就可以了。也许,那位天子当时是有口无心,不承想,那金口玉牙随便一张,也是天意。

欧阳修父母的葬地在一座丘陵之上,四面青山环绕,朝向重重叠叠、有如蟠龙状的大山,阳光下、岚气里,那山势在明明暗暗的变化之中起伏腾跃,煞是生动,真如蟠龙一般。欧阳修父母的合墓为清乾隆年间重修,墓碑两侧有联云:“阡表不磨崇国范,古坟犹带荻花香。”这座合墓的一侧还有胥、杨两位夫人的合墓,碑上的对联则称:“洛池不见青春色,泷冈似有古韵声。”算一算她们的年龄,果然,都是青春早逝。

在一片油茶林里,不知欧阳修若能如愿,他会选中哪一方土地作为自己永远的眠床呢?

因为那篇《泷冈阡表》,在我眼里,缭绕在文忠公祠里的香烟,已不仅仅是后世对欧阳修的膜拜之情,而且还是一颗千古不泯的孝心,与父母的魂灵厮守在一起。

为了守陵人和凭吊者,胡夷简的墓前竟成了新的圩市;为了守护宁王墓,竟有了充满神秘色彩的璜源村;为了祖居地香火不绝,沙溪村的历史居然充满了悲壮意味!眺望广阔的乡间,更普遍的情形是,许多族姓的迁徙,因为择址开基的祖先在那里入土为安,而画上了句号。

一座座村庄守卫着一座座、一片片祖先的坟茔。甚至,它们有的干脆把祖先的墓地拥在怀里……

村庄的怀抱,冬日的暖阳,温暖了一座祖先的坟墓。它的旁边,村人在撑起的竹篙上晒着被褥,前面的祭坛上,有一群嬉戏的孩子。啃着甘蔗的孩子,有的倚着墓碑,有的骑在祭坛上,他们就像被慈祥的老人拥在怀里。

——原来,历史和现实可以如此亲近,祖先和后世不过一墙之隔!

这是我在泰和蜀江村中所看到的情景。此墓为宋淳祐甲辰年(公元1244年)四世祖欧阳国辅的墓葬,一道新修的墓墙把明成化年间欧阳熙为四世祖立的望碑嵌入其中,前有一座皇冠形祭坛。望碑为红石,祭坛坛基也是用红石砌成的,坛基的三层石阶早已被磨得没了棱角,显然,一代代的孩童都少不了到这儿攀爬玩耍。墓老了,他们一个个也就长大了。

这座墓葬旁边就是祠堂,叫复亨堂,墓葬是祠堂的左邻。复亨堂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享堂上方“复亨堂”三字,系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手书真迹,大门之上高悬着“三世宪台”、“兄弟尚书”、“父子进士”等三块牌匾,放达的笔墨间充满了代不乏吏的自豪。

蜀江村欧阳氏的开基祖是宋南渡建炎年间进士欧阳德祖。祭祀始祖的宗祠曰崇德堂,村庄的布局正是以崇德堂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崇德堂始建于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坐北向南,由探花解元台、前院、门廊鹊巢宫、过道、正祠、敕书阁六个部分连成一个整体。祠堂前院上首的探花解元台,台高一米二,东南西三面有磨平青砖砌成的围墙,绘有各种图案花纹,南面为照壁,上书“景运重新”四字;台的东西两面各有一座拱门,左右竖有探花、解元旗杆石各两块,台基用红石砌起。宗祠门廊为阁楼式造型,门廊高五米多,前有栅栏,大门悬挂“朝天八龙”匾;廊上首鹊巢宫高九米,鹊巢宫下南面镶嵌“五经科第”牌,北面镶嵌“宫保尚书”牌。

跨进大门朝里望去,只见层层叠叠的牌匾,“进士”、“举人”、“奕世翰林”、“封荫”、“鸣阳三凤”、“崇德堂”等等,纷纷跃入眼帘。悬挂于中大门上的“进士”匾,赫然列出了二十一位进士的姓名、科第年代和职务,其中,包括让蜀江欧阳氏永远夸耀不已的“朝天八龙”。因古人别称状元为龙头,所谓“朝天八龙”,乃指在三十年内俱登科进士、且官职显赫的八兄弟。他们中具有代表性的名人有欧阳铎、欧阳德等,《明史》中称欧阳铎:“铎有文学,内外修洁,仕虽通显,家具萧然。”欧阳德则是著名的理学家,一生致力于理学研究,并广设义学。

崇德堂正祠内分神龛、上廊、天井、下廊四部分。正祠后的敕书阁是珍藏诏书、诰敕、官帽、官服、祭器和文书谱牒、经典著作的地方,阁内还设有教室。

过去,蜀江村每逢春秋都要在崇德堂举行祭祀活动,全宗各房支每十六年轮流主持一次春秋大祭典,仪式非常隆重。平时,每逢正月十三至十六闹元宵,或男婚女嫁、做寿辰办酒宴,也都在祠内进行,历代相传。关于祭祖的规矩,各地都有定制,比如,钓源的祠祭规定:“祠堂之祭,自祖考以上及于始祖,无世次之限而不嫌于远,非庙寝之制而不病其偕,冬至祭祀立位式,正中香案安设弘玄考妣专主,左边香案安设效公所下,至福禄二公祖考妣主,右边香案安设王辰祖考妣主,再左簪缨龛下设香案一,再龙节孝龛下设香案一,左右大龛下设香案四,两厢设专席六,香案左三右三。侑食时,主祭者至各香案侑食。”樟山文石的族规则规定:“敬祖立庙首重祀典,本祠春秋两祭,惟冬祭定以十二月初三日黎明行礼,凡属各户,务宜届期齐集祭典,永为定规;祭不尚奢,惟取洁以致敬,每年春、秋、冬三祭大典,先期沐斋,对联、采缎、刚鬣、祭筵五席,鸡、肉、鱼三器,糕、饼、粿三样,茹酒、羹饭,香烛、花爆、钱纸等项,务宜齐备恭至,肃维致享,以秩献礼,毋得陨越。”仅由这些文字,也可感受祭祀场面的盛大和庄严。

蜀江村近年重修的崇德堂,几乎被族人布置成了一座族史展览馆。在两幅喷绘的展板上,祖先的德行得到了高度概括,这就是:以学立身,以民为本,以俸兴教,以廉为吏,以孝为先,以乡为根,以宗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