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四辑困境中的崛起之道(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宋君派人去郑国,告诉各位大臣宋国将派兵送回公子突,那时宋国正强盛,郑国哪里是它的对手,所以大臣们纷纷倒戈拥护公子突。太子忽见大势已去,便跑到卫国避难去了。这年秋天,公子突回国即君位,是为厉公。

宋国一面派人来称贺,一面索要厉公应诺的城邑和粮食。厉公当时许诺城邑时,并未打算真给宋国,如今他刚即位为君,就拱手送出六座城邑,怎么向群臣交代,他自己又如何立得住脚呢?所以他假意说要与卿大夫们商量,城邑的事情暂缓,先送点粮食。

宋君一看厉公反悔抵赖,十分生气,联合齐国准备攻打郑国。郑国与鲁国联合起来抵抗,打败宋齐联军,城邑的事也就没人再提了。

宋国乘人之危,制造事端威胁利诱,妄图坐收渔人之利,白得好处。郑厉公在紧迫形势下,假意承诺,取得宋国支持,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后过河拆桥,一反前诺,既保全了国土,又夺得了君位。

对付乘人之危之人,就该走诺而不行的“流氓路线”,反正自身已处安全地带。中国历史上另一人物刘邦,可谓把“流氓路线”走得炉火纯青,最终身为“伟丈夫”的项羽被他打败,虽是情理之外,却也在意料之中。

《史记》载:项羽问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其赖跃然纸上。后来双方盟约鸿沟为界楚汉讲和,项羽把刘邦的父亲、妻子放了,引兵东归,刘邦突然毁约,以大兵随后攻之,把项羽逼死乌江。刘邦之无赖可见一斑。

楚、汉两军对峙的时候,项羽曾把刘邦的父亲捉到军中,想以此要挟刘邦。一次,两军对阵,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推到阵前说:“你如果不撤兵,我就把你父亲烹煮了。”刘邦竟然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们俩曾经结拜为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爸爸就是我爸爸,你若把你爸爸煮了来吃,请把肉汤分一杯给我喝。”

君子一般不是“流氓”的对手,前者拘泥刻板,后者灵活现实。前者被道义束缚,后者可以在不触犯道德底线的情况下为所欲为,这样,君子总是按常规出牌,而“流氓”总是神出鬼没,出人意料。所谓“流氓路线”,即不循章法,抛开顾虑,百无禁忌。如此行事,守,对手不知从何下手;攻,对手自然不堪一击。

放“小”才能抓“大”

德川家康是丰臣秀吉所信任的五大老之一,丰臣秀吉临终托孤,希望家康能好好辅佐他的儿子丰臣秀赖,并且让家康和另外一些人,写下了宣誓向秀赖效忠的文书。然而丰臣秀吉死后不久,德川家康就举兵向阙,逼得秀赖母子自杀。这似乎是背信弃义,有亏名节,然而,家康对秀吉晚年的托付有另外的想法。丰臣秀吉当年是心中有天下的大智者,只是到了晚年,意志变得薄弱起来,将天下变成了自己的感情寄托,传给儿子。如果是在秀吉中年,他绝不会为一己之私传将军之位。于是,讨伐家康就成了有违常理的事情。

有一句名言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意即成大事者必须抓住主要矛盾,认准大方向,着力于解决主要问题,而对于与大局无关的细枝末节问题可以忽略。在生活中,许多人足够心细和成熟,对任何事都深思熟虑,却事业无成。一些功成名就的人,往往只关注自己事业领域内的事情,摸透做精,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反而马虎。

梁国有一位君王,很想把国家治理好,做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于是他每日勤于政事,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比如他制定了严格的法律,规定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甚至连人们在大路上走路的姿势都有严格规定。

虽然他非常认真负责地管理国家,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老百姓怨声载道,社会秩序混乱不堪。梁王非常苦恼,却又无计可施。他听说杨朱满腹经纶,就向杨朱请教。

杨朱对梁王说:“你看见过放羊的情景吗?有一堆羊群,如果让一个小孩拿着鞭子守护着,要羊向东,羊群就向东,要羊向西,羊群就向西。可是,假如让尧帝来把每只羊都牵上,还让舜帝拿着长长的鞭子跟在后面,羊反而就不好放了。而且我还听说过这么一句话:能吞下大船的鱼不在支流中浮游,鸿鹄只在高天上飞,不会落在低矮的屋檐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们志向高远。黄钟大吕这样的乐器不和繁杂的乐音合奏,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那是高亢的乐律。所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今天君王你身居高位,想成就大业,可是事无巨细,什么小事都管,结果适得其反,做出越俎代庖的事来,使本来应该管的事反而没有管。你说这样怎么能把国家治理好呢?”梁王听了翻然醒悟。

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在其职谋其政。作为君王,治理国家应该从大处着手,如果不论事情大小都事必躬亲的话,往往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只要把自己应做的做好,就非常不容易了。所以,一个拥有大局意识的人做任何事都要从大处着眼。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管他多么努力、多么勤奋,都不可能把一生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好。事事都想做好,反而事事都做不好。一生中只要做好几件重要的事,你的人生就是成功的。纵观古往今来的成功者,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