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4章 醉来写景天地阔(2 / 3)

仙迹犹在。仙气氤氲。传说虽然只是传说,却给诗人们提供了开阔的想象空间,古往今来,关于道人仙迹的民间传说是閤皂山诗词的重要题材来源。然而,还有大量有关仙迹的传说,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蕴有诗情画意,更在于它们印证了樟树“医道同源”的历史。閤皂山中的仙迹多与葛玄有关,譬如,葛玄炼丹汲水处的丹井,采药洗药处的洗药池,制药粉碎处的捣药臼,藏药处的石室,立坛炼丹处的卧云庵等。相传,葛玄在捣药炼丹时,有一次把一粒粟米大小的药末遗留在臼里,被鸟啄吃了,鸟居然通了灵性,长生不死。每逢夜深月明的时候,便叮当作响,像用杵捣药,此鸟便被叫作捣药鸟。

真个是醉来写景天地阔!出身世家望族的葛玄,曾从左慈传道,受太清、九鼎、金液等丹经,道法高深,精于丹术。他继承了秦汉以来上层社会中存在的修身养性、长生成仙等思想,主张“导引”、“炼丹”、“断谷”、“养生”等。在葛玄的道教理论中,仍保留了大量符箓治病和巫祝祈祷等原始道教中的道术成分。在閤皂山的漫长岁月里,他删集《灵宝经诰》,撰成《祭炼大法》《生天宝箓》和《灵符秘诀》等道家秘箓,成为道教早期文献,奠定了灵宝派的理论基础。到了晚年,他虽致力于炼丹修身,仍陆续撰成《道德序》《清静经》《步虚经》等多种道教典籍,进一步阐发了灵宝道派清心寡欲、存神安形、断谷行气、导引健身等思想,建立道场醮法和道场音乐《步虚经》,宣扬灵宝通义,广收门徒,有弟子多达五百余人。

葛玄在閤皂山的卧云庵修炼九转金丹,据说“时有瑞气祥光,映照山谷”。越三载,大丹成熟,遂于洞口金沙池中“浴丹”。其泉忽然涌涨,金沙沸腾。葛公曰:“是丹火力尚炎,未可便服。”遂藏之东岩石室中,以得醮谢天地,然后服之。葛仙凡经二十二处修炼,未见功效,惟于閤皂山方得成就,遂作《流珠歌》,此作又名《丹成颂》。歌云——

流珠流珠,役我形躯。奔驰四海,历览群书。披寻不悟,情思若愚。焚遍金石,烧竭汞珠。赀财荡尽,抱膝长吁。吾年六十,功效踌躇。赖师指点,元气虚无。窈窃中起,恍惚中居。真阴真阳,一吸一呼。先存金鼎,次认玉炉。离火激海,坎水升虚。玉液灌溉,洞房流苏。天机真露,万类难如。真人度人,要大丈夫。天长地久,同看仙都。念兹在兹,语吾论吾。

作者在此诗中概括了自己倾尽毕生孜孜以求“丹成”的艰辛历程,金丹炼成后给人的启迪,真的是“天机真露,万类难如”。看来,指望得道成仙,果然需要“焚遍金石”的修炼!想要做个仙人,也挺不容易的。

葛玄在閤皂山还采药施诊,普济众生。閤皂山附近民间至今仍有故事流传。相传,葛玄炼丹时,常在山崖谷壑采药,并在庵前溪中洗涤。炼丹之余,常与樵夫、农妇共话桑麻,相互辨认药物。有一次,时逢盛夏,葛玄连日守在丹炉前,烟熏火燎的,忽然觉得浑身燥痒难耐,生出许多红疹来。恰巧有一樵夫伐薪而来,得知葛玄不适,便在山中采来土茯苓、葛根,让葛玄汲清泉之水共煮后沐浴。葛玄依法洗涤之后,果然痊愈。而在閤皂山时疫流行之际,山民呕吐腹泻者甚多,不多日便虚脱而死。一时间,“野有遗体,户有哀声”,葛玄知道后,忙采药练成金丹,广施普济,又教山民采药煎服,金丹草药都很奏效,山民们死里逃生。

虽然葛玄没有传世的医药著作,但是药都樟树一直尊称其为樟树第二代药王。因为,葛玄在樟树活动的最重要影响,就是开启了樟树“医道同源”和“医药百源”的先河。

葛玄的灵宝派为再传弟子侄孙葛洪所继承。葛洪,自号抱朴子,道教理论家、丹术家、医药学家、化学家、药剂学家。他十三岁丧父,家道中落,十六岁开始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二十岁左右,曾去参与剿灭农民暴动,虽功成却未能发迹,这对年轻的葛洪是个不小的打击。在此前后,葛洪拜叔祖葛玄的弟子郑隐学习《九丹》《金银液经》及《黄白中经》等炼丹术,受正一法文、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洞玄五符等秘箓,尽得灵宝道派真传。《道藏》载:“(玄)得其炼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就隐学,悉得真谛。”后来,葛洪又在广州“师事南海太守鲍玄,玄亦内学见洪深重,以女妻洪。洪传其立。”其妻名鲍姑,精灸术。后来,葛洪回到故乡句容,以平定农民暴动旧功被录,封侯食邑,辟为掾属、主簿之类的佐吏官职。其时葛洪年过五十,已淡于名利,一心炼丹祈祷:“将登名山,服食养性。今将遂大志,委桑梓,适嵩岳,以寻方平、梁父之轨。”因而固辞不就,辗转于山林之间,追寻叔祖等神仙遗迹。他在《抱朴子?金丹篇》中有一段自述云:“往者上国丧乱,莫不奔播四出。余周旋于徐、豫、荆、襄、江、广数州之间,阅见流秽俗道士数百人。”在江西,他先后到过豫章西山、萍乡武功山、新淦的百丈峰和玉笥山等地访仙炼丹,《江西通志》《武功山志》《新淦县志》都有明确记载。这些地方几乎都是葛玄炼丹旧地。就是说,在这段时间里,葛洪一直在追寻叔祖的遗迹。萍乡《武功山志》载,宋代赵仪可著《葛仙坛记》云:“葛仙名洪,晋勾漏令,学仙于此。丹成往閤皂山去,此其遗迹也。”相传閤皂山旧有葛仙祠(又名仙人庵),即后人为纪念葛洪入山而兴建的。祠内原有葛洪塑像。元末明初,曾任临江府通判的陈谟有《葛仙祠留题》诗云:“思忆仙人葛稚川,旧祠冠服尚巍然。罗浮自爱留丹灶,勾漏定闻有洞天。江右蛟龙青草里,淮南犬吠白云边。嬉游得似无为好,冷眼乾坤八十年。”诗中的“罗浮”即广东罗浮山。葛洪晚年乞为勾漏令求丹砂,及广州而止于罗浮山,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享年八十。

葛洪一生著述计有《玉函煎方》五十卷,《神仙服食方》十卷,《序房秘术》一卷,《太清神仙服食经》一卷,《肘后备急方》四卷,《金匮药方》一百卷以及《抱朴子》等。今仅存《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抱朴子》对道教理论有重大贡献,因此,素有“小《道藏》”之称。全书分为内篇二十篇、外篇五十篇。外篇表达了葛洪有关政治、礼教、学风及生活修养等“应世经络”的儒家思想;内篇可谓集道教神仙思想及方术之大成,举凡金丹轻举、药物养身等等,无不毕备,是灵宝道派(金丹道)的理论基础。内篇还是现存较早且较完整的一部炼丹术著作。其中记载了铜青、矾石、白矾、青石、雄黄、雌黄、磁石、云母等二十多种炼制丹药的矿物药原料和三十多种炼丹方法,并首先提出了“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原成丹砂”这个化学反应的可逆性问题。并记载了松柏脂、茯苓、地黄、麦冬、黄连、黄精、石苇等数十种可以延年益寿的植物类药材。这些药材在閤皂山中大多可以找到,也是今日常用的植物类药材。樟树民间至今仍很重视茯苓糕、茯苓粥之类既膳既药的食物,作为健脾壮肾之良方。樟树古代炮制药材,习惯上推崇于火,有“逢子必炒,药香溢街”之说。炒制药材有黄、焦、炭、黑的要求。而要达到这个要求,全靠控制火温的功夫。据说,这一实践即源于抱朴子阁炼丹术中的“文武”之法:“九转之丹者,封涂之于上釜中,糠火,先文后武,其一转至九转,各有日数多少,以此知之耳。”樟树药界一直沿用葛洪所传方法炼制“黄升丹”、“白升丹”,作为中医外科临床的升降药。所以,《抱朴子》是体现葛洪“儒道双修”、“以神仙养生为内,以儒术应世为外”观点的一部著作。

而《肘后备急方》则是中国早期医书,收集了当时许多民间的经验和验方,介绍了许多简易的外治法,如针法、灸法、拔罐、推拿、热熨、蜡疗等。这些方药和外治法,都很适合于农村穷苦百姓的需要,也为道徒研究医药方剂开了先河。《肘后备急方》被樟树药界奉为炮制典范,几乎所有樟帮药材店号都有二十四字的炮制规范:“遵《肘后》,辨地道;凡炮制,依古法;调丸散,不省料;制虽繁,不惜工。”并制成匾额,高悬于店堂之中,以昭示世人。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遵《肘后》”,可见恭敬之虔。

葛洪发展了灵宝派修身养性、断谷导引、炼丹成仙的思想,剔除了葛玄著作中的灵符秘诀之类的道术成分,提倡修炼金丹,白日飞举,药出养生延寿,将道教神仙方术理论推向了顶峰,形成了以炼丹成仙为主要内容的“丹鼎派”,葛洪成为“神仙道教”的代表人物。因为他的《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中医界称葛洪为名医、医学家,药学界称葛洪为药学先驱者、药剂学家、化学家,他又是我国炼丹术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人物,其对炼丹方法的具体著述对后来的炼丹家影响很大,创立了早期化工工业的业绩,所以,历代印染、酿造、颜料等行业均奉葛洪为祖师。同时,《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被樟树药帮奉为药材炮制的典籍,影响樟树药业达千余年之久。毫无疑问,葛洪自然要被樟树药帮尊称为樟树第三代药王。

除“二葛”而外,另一位对樟树医药业产生影响的神仙道派人物是许逊许真君。据清代同治年间《清江县志》记载,许逊曾在樟树崇贞观、玉虚观、昭仙观等地进行过修炼。在栖梧山玉虚观时,授王朔以修炼之术,遗香茅一根,谓“植之,久服可延年益寿”。并云:“甘能养肉,辛能养节,苦能养气,成能养骨,滑能养肤,酸能养筋。和以苦酒,可以长生。”后来王朔果然得道成仙。这是樟树最早的有关药物性味与治病关系的记载。据说直到清朝末年,在玉虚观附近仍然可以掘到香茅。

俗话说:十道九医。道士讲修炼,而修炼离不开了解人体的奇经八脉、气血运行、阴阳调和、药草疗养等情况,这就促成了道士们自觉研习医术的传统。此外,道教认为修炼成仙必须广行善事,积功累德,只有功德圆满,才能得道成仙,而行医施药正是积德的重要内容,这也促使道教中人去研习医术,并将方药纳入道法之中,去实现其济世利人的理想。由于道教与医药的密切关系,历代道士中名医辈出,医学成就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