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11章 独酌忆墨庄(2 / 3)

如此看来,“墨庄”并非只是对某处建筑的命名了,这个雅号后面当有动人的来历和深沉的寄寓。是的,在江西,我听见许多流光溢彩的村庄以“墨庄刘”为标榜,渗透族谱和牌匾的,分明是与生俱来的骄傲——墨庄,原来是众多刘氏村庄的冠冕。

吉水进士邹元标曾在一篇谱序里写道:“语云:‘爱身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睦族。’则百千世之下,吾姓皆吾祖宗之一人,亿万人皆吾祖宗一人之心。不烦礼而肃,不烦型而威,不烦告诏而化,此大顺之道也,大夫其晰此义矣。”对于“墨庄刘”,那一人之心应该就是“墨庄夫人”以诗书传家的殷殷之情。

墨庄的来历,与刘式及其妻陈氏有关。墨庄刘氏源出彭城,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楚元王刘交的家族世居彭城,设彭城郡,立彭城堂。西晋末年,刘交的第十八代孙刘遐出任安城太守。由于当时五胡乱华,彭城一带陷于兵荒马乱之中,所以刘遐任职期满后就没有返回故乡,而在安福县山庄乡笪桥村刘家港定居下来,形成了以安成为堂号的“笪桥刘氏”。唐代末年,笪桥刘氏的后裔刘逵迁居新喻县荻斜村,形成后来的新喻刘氏。

刘式就是刘逵的孙子,字叔度,他自幼好读书学习,少年时在白鹿洞书院就学,弱冠成年后隐居庐山,博览诗书文献,潜心钻研儒家经典,五六年不归,南唐末年高中明经科第一名,新喻刘氏因此声名鹊起。宋朝统一南唐,刘式也随南唐后主李煜归于宋朝,并以其学识和才干受到宋朝廷的重用,官至刑部员外郎。刘式创主辖支收司,令在三司下设都磨勘司,奸吏畏服,而此举为朝廷财税作出巨大贡献。其法谓“三年磨勘之法”,人尊称刘式为“刘磨勘”。后来,因当时一位盐运使指使他人诬告刘式藐视朝廷,遭免职。不久,刘式郁恨而死,年四十九。

刘式治家的要诀是读书、藏书。刘式娶陈氏为妻,生有五个儿子。明隆庆《临江府志》载:“刘式妻陈氏,自幼贤慧。郎中卒,或劝陈多置产为长久计。陈叹曰,丈夫官司贫,藏书数千卷遗后,此‘墨庄’也,孙二十五人,皆雍容及第,缙绅称郎官家。”说的是,刘式辞世时,儿女均未成人,家无余财,“独有图书数千卷”。为儿女计,有人好意劝陈氏将刘式数千卷藏书和家中部分添置,一概变卖,连带平日积累,买田置产,以贻子孙。可陈氏却说:“吾夫生平廉节,念念藏书为‘墨庄’,以昭示子孙,何以田为也?”。她不变“墨庄”为田庄,告诫儿子“此乃父所谓‘墨庄’也”,“今贻汝辈为学殖之资,能遵是训,则吾子也”。遵照丈夫的遗愿,她把藏书作为传家宝保存了下来,“以昭示子孙”,希望五个儿子都在墨庄安心耕读。结果,诸子谨守父母教诲,都先后中了进士,此事在刘氏家族和当地传为美谈。后宋真宗为刘式平反昭雪,追赠为礼部尚书,并封陈氏为“墨庄夫人”。新喻刘氏家族也从此以“墨庄”为堂号,被称为“墨庄刘氏”。明萧良有撰《龙文鞭影》搜罗典故,内有“刘氏墨庄”一条,专记此事。此书后成为蒙学读物,墨庄之名广播人口。刘式终其世不遗田庄,唯遗诗书以训子孙之事,被作为藏书、读书而成名家的显例,千古传诵。

刘式的后人刘椿到宜丰附近任职,偶见天宝辛会天生船形地貌,便定居于那里,遂形成天宝的墨庄刘氏。仰望那座墨庄阁,岳飞也许是触景生情,感慨自己的母亲与墨庄夫人有太多相似之处,才欣然命笔的吧?天宝刘氏宗祠昭公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因风蚀兵燹,几废几立。公元1941年重建后,时至如今,也已破败。我到得门前,却无法入内。但见周边散落着一些硕大的柱础。听说,里面藏有清代宰相朱轼的“江省名宗”赠匾,想必,里面充溢着辛会刘氏作为“墨庄刘”的无比自豪。凭着“忠孝廉节,诗书礼乐”传家,人们以耕读为荣为乐,“绿野有秋皆稼穑,青灯无夜不诗书”,便是村人日常生活情景的生动写照。有首诗则真切地描绘了当年此地人文鼎盛的壮观场面:“名人巨公常满座,珠玉文章生咳唾,细草汀洲骏马嘶,黄榜旌旗高轩过。”曾经的骄傲跃然纸上。

在漫长的岁月中,墨庄刘氏后裔纷纷迁徙他处,而在现属樟树市黄土岗镇的荻斜村,仍有上千人口。这个黄土岗,也算是在当地颇负盛名的酒乡,不过,它出产的却是冬酒。农历冬至过后,黄土岗镇的每家每户都要酿造冬酒。黄土岗冬酒色橙黄、味纯醇,尤其是烫后斟出的热酒,热腾腾,黄澄澄,香喷喷,尝一口甜蜜蜜,叫人喝了又想喝,是冬春两季的壶中佳品。黄土岗酿造冬酒有较长的历史。解放前的黄土岗老街“傅太兴”号酒店,每天都要摆十多桌酒碗接待四方来客,若逢农历二、五、八当圩日,一天就要卖酒三四百斤。黄土岗冬酒是纯糯米酒,用当地产糯米、优质地下水和特制酒药制作,以老街附近几个村庄酿造的为最好。如今,当地有黄岗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黄岗冬酒,其商标命名为“墨庄”。时值十一月中旬,樟树乡间处处有谷酒飘香,许多的乡村作坊邀我品酒。然而,黄土岗却无奈。黄土岗的冬酒正封缸发酵,尚未酿熟呢。

荻斜村也无奈。偌大一个村庄,有价值的古民居几乎荡然无存,墨庄祖祠是新建的,传说由岳飞题写的“墨庄”匾也未能留下来,人们凭记忆仿岳飞手迹制作了一块匾,供奉在祠堂上方。能够见证岁月沧桑的,大约就是宗谱和眺望在村口的一棵古樟了。

尽管如此,“墨庄刘”却是同宗同谱的人们的精神旗帜,它飘扬在历史深处,召唤着万人之心,哪怕天各一方。以“家藏万卷书,文风冠当代”的墨庄刘,其后裔嗜学成风,久绵不息。其长子刘立本继承父亲传统,晚年居住苏州,筑室曰宝书阁,“聚书数千卷”,对子孙曰:“此先子所以教后嗣者也。吾尝以此事亲,以此事君矣。行年八十,无悔于心者,今以遗汝。”此事在当地传开,并记录以资借鉴。

而在老家的墨庄,经北宋末年的战乱,书册散亡。但其后人仍念念不忘,时局转安以后,刘式玄孙刘滁“节食缩衣,悉力营聚”,重建墨庄,并请江南徐兢、钱唐吴说,各以所善篆楷书写“墨庄”,题其藏书之室。刘滁任建安丰国监的监官时期,“在建安买书五百策”,其子靖之、清之继续保藏增益书册,后来重又达到数千卷。

官绅士大夫之中有以蓄书为荣之风,由读书而中举出仕,变民户为官户,光宗耀祖,号称“书香门第”,对社会影响至深至广,民间于是有“耕读传家久”的坚定信念。耕是致富之基,读是发家之要,而书是到达彼岸之舟桥。北宋时代的书籍印刷仍不发达,一般人不易买到,能买到国子监刻印的书,更令百姓惊讶而钦羡。故此,大家族而能致力于藏书,可谓地方文化昌盛的表现。

刘滁妻赵夫人,“贤而有文”,她手写经史以教儿女。刘滁的友人教他的儿子靖之,而靖之每天回家,自己转而教他弟弟清之。在北宋、南宋更代时期,衣冠子孙或坠失其绪,衰败失传了,刘滁夫妇独能“兢兢追诵先世之意”,他们的儿子又能绍述其志,有闻于世,故而受到社会敬重。北宋时有人编撰了《墨庄陈夫人贤惠录》,该书流传至长沙。欧阳守道从刘氏裔孙手中看到这本《贤惠录》,评曰:“江西名家刘、欧阳最居先,皆有贤母,陈夫人以墨庄教子,郑夫人以荻书教子。陈夫人有墨庄,故诸子之为学也易,郑夫人唯荻书,故六一公长成,借书于邻李氏子家,是则欧阳难也。此他日六一公记事有疑,所以多质于公是。”他在比较中突出了墨庄育人的优势。

受业于兄长的刘清之,从小勤学于墨庄,博极书传,不专习科举之业,以力行切己、省察性情、希慕圣贤为务。他中进士后,本准备再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及见朱熹,悦服其教诲,遂尽焚备考文字,潜心于道义。在浙江建德县任主簿,建议让民户自己实报其田产,确定税额,“由是赋役平,争讼息”。调吉州万安县丞,时值大旱,他徒步阡陌,与农民接触,故而“凡所蠲除,具得其实”。又建议说:眼下有粟之家闭不肯粜,招致“窥伺攘夺者众也”,不如将全县均分为八,使有粟者分赈其乡,“官为主之,规画防闲”。任衡州知州时,他逐一革除弊政,立下“究心于所职,无负于吾民”的为官守则,并以身作则,终于改变衡州“兵无粮,官无俸,上供送使无可备”的困境,使郡计渐裕,民力稍苏。

刘清之尤其重视教化,每月与诸生讲学,作《谕民书》推行儒学伦理,衡州民“家有其书,非礼之讼,日为衰息”。又增筑“临蒸精舍”,扩充州学。由于他不向上司献媚,遭湖南长官厌恶,被诬以劳民伤财,论罢。后来,他再回故里,建“槐阴精舍”,接待求学者,渡过约二十年的讲学岁月。他告诫弟子:不要攀慕名流,满足于念书读文章,行悖其言,而应该像曾子、颜子那样规范视听言动,心忧朝政。刘清之对诸生讲学的方法是:先儒经正文,次训诂音释,再介绍前人的议论,现今学者的解说,然后指出能为今用的所在,即所谓“人君治天下,诸侯治一国,学者治心、治身、治家、治人,确然皆有可举而措之”的内容。这种讲学,不仅在教学原则与方法上是优秀的,而且其主导思想是古为今用,追求的是“内圣”与“外王”统一、个人修身与国家治理结合,具有很现实的积极意义。

朱熹应刘清之请求写《刘氏墨庄记》,阐扬刘氏四五代人前后接力藏书的本意,在于“耕道而得道,仁在夫熟之而已”,“非祖考之贤,孰能以诗书礼乐之积,厚其子孙;非子孙之贤,孰能以仁义道德之实,光其祖考”,他们不是追求高官厚禄,不是为着“出于青紫车马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