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一百零五章 战前(上)(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表面上看,浅水清在暗地里给对手下绊子,找麻烦,不让对方有休息的机会,同时削弱他们的战前准备,但更主要的目的,浅水清是在通过这种行为观察对手的指挥效率,执行能力,及各分级指挥官的能力水准,还有各部队战士间的配合能力,通过他们的组织行动,寻找对方的薄弱点。

而现在,通过如今这一系列军事反应,浅水清找到了他目前最需要的一样东西,指挥效率的时间差。

一般来说,当一支部队的人数控制在一千人以下时,指挥效率是最强的,几乎不需要传令兵,指挥官通过本身的呼喊就能完成自己的指挥。

一千人到五千人的规模,需要三到五个传令兵来为其完成作战指挥意图的传达。

当规模上升到万人时,传令兵开始出现建制,指挥官将对成批的传令兵发出指令,然后由他们将具体作战命令进行传达。

此时传令机制尽管依然是:指挥官--传令兵--作战部队这一模式,但此时此一机制的基本限额已经达到最大化,再往上攀升,就要进行多级传令。也就是命令一级接着一级的本书paóShu8.,此时的传令效果就会出现大大的降低,甚至会出现内容上的理解障碍。

当规模上升到三万人左右时,这种传令体系就演变成了总指挥官--传令兵--作战指挥官--传令兵--作战部队。

当规模上升到十万人左右时,传令体系演变成中枢指挥--传令兵--分级指挥--传令兵--作战指挥--传令兵--作战部队。

当规模上升到三十万人左右时,这种传令体系又加了一层甚至可以说是多层。

随着人数的增加,战场范围的扩大,距离与传令层次的多级化,使得战斗中指挥官指挥意图的贯彻能力随之而大大下降。

那个有趣的击鼓传话的游戏,就是让数十个人坐在一起,第一个人说一句话,然后传到第二个人耳中,依次传下去,传到最后一人耳中时,内容往往已经变了样。传令系统的分级越多,效率也就越低,误解军令的机会也会随之大增。显示在行军上还好一些,很多事情就算听不明白,也可大致猜测出指挥官的意图。一旦在战事发生期间,战场范围囊括数十上百里地,周围喊杀震天,血光遍野,各种战术选择的几率大增,猜中指挥官作战意图的可能也就大降,反过来听错传令,误解其意的事情更是会常有发生。

再考虑到指挥官由于其视野所限,收集到的信息不足,需要不停地有人向其作出汇报,其汇报系统与传令系统一样,需要层层递入,这样一来,这种综合信息的处理能力就会越发降低。

尽管人们在后来发明了旗语,击鼓,鸣金等多种指挥作战方式来大大提高指挥效率,但是由于其自身条件的限制,只能表达出有限的含义,主要用于事先约定好的作战计划的实现,仅能表达最简单的指挥意图,而不适用于战场突变情况下,内容更加具体的信息传递,因此传令兵依然是冷兵器时代的主要信息传递模式,尤其是复杂信息的传递。

后世的军事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一次针对性很强的数字模拟演算,即冷兵器时代的大规模会战,以五万人为基础,人数每上升一倍,战场范围随之扩大一倍,其指挥效率就要下降两倍,人数上升到十五万人以上,信息的接收与命令的传达就会形成两个单独的时间区域,他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会进一步加深这种指挥上的效率低级化,而并非简单的相加。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有多一两个指挥官在后面起着起哄架秧子的热闹,指挥官作战意图的全面贯彻就彻底成了一句空谈,到时就真正是神经反应缓慢的巨人,被一个年轻力壮的小矮子尽情调戏,直至打倒在地的结果。

因此很多人认为,封建时代的冷兵器作战,即便是再天才的指挥官,其真正有效的指挥半径亦只有身边的五十米范围,离此距离越远,指挥官的指挥能力就越是下降,指挥效果就愈是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人数较少的精兵战胜人数较多的杂兵,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