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正文 第四章 心中有爱相守华工——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1 / 3)

爱是世界上最柔软但却是最巨大的力量。懂得感恩的人,胸中有大爱的人,才是一个性格完善的人。

——王迎军

王迎军,1954年出生,河北唐县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带头人。

王迎军1978年从华南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本科毕业,1981年和1997年先后获得该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年1月至7月受聘日本姬路工业大学客座教授,1998年10月至1999年3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进行高级访问研究。2011年12月,王迎军成为华南理工大学校史上的第一位女校长以及当时39所“985”重点高校中唯一女校长。

王迎军曾主持并完成国家863项目、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省部级重点、重大科技项目等60余项。2008年获广东省首届“自主创新”十大女杰称号。2012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努力做一名好校长

最熟悉的新校长

40年,弹指一挥间,韶华远去,彼时的懵懂少女用温柔的智慧与深沉的爱游历过人生的大半光阴。一个普通女人的40年,大概是结婚生子,围着锅台炉灶,围着丈夫孩子。这样的生活在平常人眼中平庸得不足称道,而在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看来却是奢望的幸福时光。她是母亲,但是她的爱给了太多拥有母亲的孩子却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她是妻子,先于真正的丈夫,于20岁那年,“嫁”给了华南理工大学,辅佐这位只比她年长两岁的“丈夫”,谱写了高等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与国同生”,这不仅是一所大学与一个国家在时光隧道的偶遇,更是一所大学被一个国家授予的最神圣的荣光。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作为华南理工大学前身的“华南工学院”整合华南地区工科学院及专业应运而生。然而,若要挖掘华南理工大学的历史沿革,却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乃至清末时期。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1930年成立的广东国民大学工学院、1930年成立的岭南大学工学院、1931年成立的中山大学理工学院和1940年成立的广州大学理工学院,都成为了华南理工大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史称“甲工”),最早可追溯至1910年清政府创办的教育机构—广东工艺局。

在中国,无论哪个历史时期,工业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南方工业的智库也非“华工”莫属。这就好像南方武功,旧时重拳重腰身,却不知站稳脚下才是基石,而自黄飞鸿开创“佛山无影脚”便拳脚共举。“华工”在南方众多高校中便有着“黄飞鸿”一般的地位。这样的一所名校,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此时此刻,谁来作为“掌门人”接印华南理工大学,谁来把握南方工业智库在新时期的发展方向呢?

2011年12月,当王迎军第一次以“校长”的身份站在华南理工大学面前,殊不知她已经成为了华南理工大学的“第一”与“唯一”—校史上第一位女校长以及当时39所“985”重点高校中唯一的女校长。

疑问?疑问?疑问?外界观察这位女校长的眼光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疑问”两个字。这其中有对“王迎军”这个铿锵有力的名字背后的女性角色的好奇,也有对女校长的性别身份管理以工科见长的高等院校的审问。然而,王迎军即使被外界全然陌生的视角反复进行“审视”与“考问”,仍然保有着知识女性的智慧与泰然。这种淡定全部来源于华工以她最坚实的后盾力量给予王迎军的最温暖的期望—“我们相信你一定能当个好校长,你要注意身体。”

在华工学习工作了近40年,王迎军从稚嫩走向成熟,陪伴着建校至今62年的华南理工大学走过了大半历程,见证了这40年的风雨征程。1978年,22岁的王迎军从华南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本科毕业,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国家对于高精尖专业人才的需要激励她继续留在华工攻读该专业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上世纪90年代,最时尚的就业选择莫过于“下海”。1993年,王迎军被公派日本访问研究归来。曾经与她共同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的同学纷纷转换成了“商人”身份,只有王迎军独自一人默默地坚守在科研岗位。与此同时,佛山的很多陶瓷企业,也想出重金邀请王迎军加盟。是走?是留?是继续从事科研工作,还是下海经商?这种看上去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其实早已在王迎军心中有了清晰而明确的答案。

坚守,就坚守在华工!经过不懈的科研努力和教学探索,王迎军迎来了人生和事业的辉煌,她先后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从学生到教师,再到学校的主要领导,她是最熟悉华工教育教学的人,她是最熟悉华工过去与未来的人。而对华工人来讲,王迎军更是他们最熟悉的自己人。

美国的教育家克拉克·科尔说过:“大学校长应当是这样的人:既坚定但又不失礼貌,对别人敏锐,对自己迟钝;既看到过去又展望未来,而且牢牢地扎根于现在;既富于幻想又明智稳重;既和蔼可亲又深思熟虑;既深知金钱的价值,又承认思想无法用钱买到;既勇于幻想又谨慎从事;既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又能大胆作为;既有广阔的视野又能有意识地寻根究底……”

“努力做一个好校长”,这成为了王迎军上任后时刻萦绕于心的头等大事,她为自己提出了一个最起码的要求—“讲政治的教育家和懂教育的政治家”,这不仅是王迎军对自己校长工作的严格要求,更是在当今大学体制下,各位高校掌门人的共同勉励。作为一名校长,也许学术上并不是最优秀的,但是一定要凝聚最优秀的生源和师资力量,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条件、搭建更好的平台去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让学生在学校能够全面成长并且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这个大师稀缺的时代,大学教育的未来到底指向何方?“大学向学术的回归”成为了众说纷纭的社会期待中呼声最高的一个。王迎军的角色转换恰巧暗合了外界对新时期大学走向的期待—从党委书记到校长,从着眼于学校整体的办学方向和发展大局,进行一定的党管教育,到着手于具体、直接的工作,并且更倾向于学术研究和教学。在我国高校中,从党委书记到校长的角色转换并不多见。然而,这种职位变化在王迎军看来只是一种偶然:“对于大学来说,书记和校长都很重要。在我们现有的体制下,大学校长不是完全职业化的。现在的书记、校长大部分都是从优秀的科学家和教师中选拔出来的,完全不懂教育和学术不行,外行领导内行会有点困难。所以很多书记也是从教育系统甚至教学、科研一线产生的。”

新的开始,新的生活,王迎军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起点—教职员工的知心人,学生的关爱者,学校发展的推进者。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一个学校的领导者,只有精益求精,每天提高自己的教育和教学技巧,只有把教育和教学以及研究和了解儿童这些学校工作中最本质的东西摆在第一位,他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成为一个有威信的、博学多识的“教师的教师”。王迎军便是从这个高起点开始了新的校长生涯。

工作再忙,家访也要坚持下去。

6月,是收获的季节,毕业的季节。2012年6月,王迎军刚刚担任校长不久,就要送走她任上的第一批毕业生。回想34年前,王迎军也像现在这些即将离开学校步入社会或者选择进一步深造的学生一样,对未来有激情、有向往,有困惑也有迷茫。如今,看着即将离开学校的他们,王迎军心里也是感慨良多。毕业典礼,这很有可能成为学生们学生生活的最后一页,王迎军不想让他们带着遗憾离开校园。

爱默生说:“美丽的女性实际上是诗人,她能驯服野蛮的同类,在她周围的人们心里播下温情、希望和雄辩的种子。”王迎军在华工播下的种子,如今已经结出硕果。

2012年华南理工大学共有9500多名学生毕业,王迎军坚持亲手为每位毕业生授予学位。“祝贺你!”这简短的三个字王迎军连续说了9500多次。毕业典礼一连开了15场,连续五天,每场两个小时。王迎军身着大红色校长袍,面带微笑、慈祥地给每一位毕业生拨穗、授予证书,就这样迎接着、目送着这些满怀学校的期待、社会的期待的莘莘学子离开他们的母校、离开华工。

9500多次相同的语言,相同的动作,相同的神情。“不管是第一个学生还是最后一个学生,我都一视同仁,因为毕业只有一次,这是他们一辈子最珍贵的回忆。”当一场典礼结束,王迎军仍然是微笑着,却不顾及自己早已汗流浃背,嗓音沙哑。一名不懂汉语的外籍博士更是在全场学生面前跪谢母校校长,语言的“感谢”太过单薄,他入乡随俗,用大礼来表达心中感激之情。

“爱是世界上最柔软但却是最巨大的力量。懂得感恩的人,胸中有大爱的人,才是一个性格完善的人。”这也许是王迎军最后一次与这些孩子见面了,她眼中闪烁着离别的不舍,也有对他们未来发展的期许。场下的学生们仰望着这位鬓角已有些许白发的校长,回想自己这四年的青葱岁月—在华工的这四年是值得的,因为有这样一位母亲,她以女性独有的爱与温暖,让华南理工大学这所以理工专业为基石的硬朗名校处处洋溢着温情与感动。

在毕业离别之前,王迎军还想多看看这些在华工立志成才的孩子们。她决定,进行毕业生家访。

2012年的端午节,对电力学院本科毕业生夏智勇一家有着特别的意义。在校期间表现优秀的夏智勇以优异的成绩成功应聘于南方电网公司,同时凭借较强的综合能力击败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众多名校的研究生,拿到了香港中华电力有限公司当年在祖国内地唯一的一份聘用函。梦想照进现实,这让当年支持夏智勇选择报考华南理工大学的夏爸爸激动不已。更令夏爸爸夏妈妈高兴的是,王迎军校长为了了解毕业学生及其家庭的情况,特意牺牲端午节假期前来拜访。

夏爸爸一见到王迎军,就握住她的手连声致谢:“谢谢华工,谢谢王校长!”然后,拉着王迎军坐下,聊起了家常。夏爸爸更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当年坚持让面临很多选择的孩子报考华工的理由告诉她:“因为华工培养的学生好、就业好,能找到好工作!”而王迎军听到的一次又一次的感谢印证了当年夏爸爸的选择是正确的!

校长的角度,母亲的温度,华南理工大学的校长家访前所未有,这是王迎军独创的。这独创的背后,有着王迎军对学生教育的“不放心”,对家长向学校认可度的“不放心”。

6月的广东,天气愈发炎热,王迎军顶着烈日前往机械学院本科毕业生凌志云所住的番禺区凌边村。在这个每年只有三四个孩子考上大学的村子里,凌家的姐弟俩凌志云和凌少云很是争气,先后考入了华南理工大学。凌家并不宽裕,父母靠承包鱼塘和打零工来供姐弟俩读书。凌爸爸贴心地端上了消暑解热的凉茶递给王迎军。凌爸爸承包的鱼塘每日都离不开人手打理,即便是这样,凌爸爸还是会经常花两个小时转三次车为孩子们送去自己煲的凉茶。如今,王迎军手上端着的这杯凉茶,就如同每日凌爸爸送给孩子们的凉茶一般,这其中有父母对孩子的爱与企盼,也有这个家庭对于学校的认可和感谢。她细细地品了一口手中的凉茶,感动地说:“你们是非常了不起的父母!”

姐弟俩体恤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说:“父母没有读多少书,是农民,但我们为有这样的父母感到骄傲,我们要让他们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王迎军握着凌家父母的手,望着去年顺利毕业并从事企业研发工作的姐姐少云,以及今年已经获得保研资格的志云说:“感谢你们为华工输送这样好的孩子,你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孩子们的心愿也很快会实现。”

凌晨三点,王迎军又一次修改毕业典礼致辞。她把自己家访中的感触字字句句写在演讲稿中。她在致辞中感慨地说:我觉得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我认为,懂得感恩的人,胸中有大爱的人,才是一个性格完善的人。爱是世界上最柔软但却是最巨大的力量。华南理工大学作为全国重点研究型大学,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有大爱、敢担当、能创新的社会精英和国家栋梁之才。

“工作再忙,家访也要坚持下去。”2013年毕业季,王迎军又开始了她的家访之行。

“我了解新灼,他还没有女朋友。”一进屋,王迎军校长就与何新灼的父母拉起家常,轻松的开场白,惹得一屋子的人都不禁哈哈大笑起来。“都说今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年,但是华工的学生就业不难!”王迎军说起新灼的就业历程,就像在讲述自己家孩子的事情:他为了等到梦想已久的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的offer,毅然婉拒了多家大型企业的橄榄枝。王迎军笑着说:“我们的学生不仅成绩好,还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品。学生综合能力强,迈入社会后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感到无法应付。”

综合排名连续三年专业第一的郑惠婷,不仅获得学校“十大三好学生标兵”,还被成功保送成为何镜堂院士的硕士研究生。“我就是要来感谢你们,感谢你们培养了这么好的孩子,”王迎军校长握着郑惠婷父母的手恳切地说,“一个自立自强、人格全面发展的好孩子不一定需要优越的生活环境、富裕的家庭。拥有了自立自强的人格,就不会自卑自负,将来一定会大有所为!”

从小到大学生都怕家访,华工的学生却最期待王迎军的家访。王迎军没有校长架子,与父母聊天也没有对学生的苛责,但又绝不是逢场作戏的敷衍,每每与学生、与家长聊起学习与生活,深深的了解、中肯的建议、殷切的企盼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自己成长的重视与期待。

王迎军的梦想很大,她希望能让每一个华工学子成长成才。王迎军的梦想也并不大,她只是每一天用自己的思想和脚步,用自己在华园的每一分每一秒悉心浇灌着这些即将走上社会的栋梁之材,帮助他们砥砺一等品行、探求一等学问、创立一等事业、成为一等人才。

没有距离,更没有“心墙”

“和同学们一起过青年节,我很高兴!最愿意听到你们的声音。”和大多数老师一样,王迎军生活中最灿烂的时光,就是与学生们在一起的分分秒秒。王迎军虽然已经不再年轻,但是经常和学生们在一起,心里却充满活力。没有校长的架子,没有古板生硬的问候,有的只是亲切、轻松的沟通与交流。“用‘五四青年节’做会议的主题就很好,不要有任何约束,大家畅所欲言,随便谈。”2012年5月3日,在励吾科技楼的会场,王迎军和来自不同学院的20名本科生研究生坐在一起畅谈“五四”。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学校领导以及高校教师,您的每一样工作都做得很好,能和我们谈谈您的感受么?”面对学校研究生会主席、2010级硕士研究生周雨同学提出的问题,王迎军笑着回答说:首先三个身份的目标不矛盾,都是要实现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社会功能,而担任校长只是意味着有更多的责任,同时也需要依靠优秀的工作团队。同学们对个人的发展要有清醒的认识,第一要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选择工作时既不要轻易放弃专业,更要有长远的眼光,有更多的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第二选择了一份工作,就要干一行爱一行。

2009级国防生李阳,向王迎军述说了自己投笔从戎的报国理想和对当前物质社会的现实状况的困扰与思考。学生的思考,让王迎军深有感触:一个人证明自己的方式不是只有物质,而是可以用很多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最重要的是生活要有尊严。我们应该平静、乐观地看待生活,要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勇于承担、善于坚持,在不断的磨炼中成熟成长,践行对人民、对国家的大爱。

从空间距离到心理距离,也许是因为王迎军曾与她面前的这些学生一样在华工学习过、生活过,她与学生们之间的交流有着多重身份的含义。谈学术,她是权威;谈学校,她是校长;谈生活,她是大师姐。王迎军就像是高尔基笔下的女人—对世界来说是母亲。不仅因为母亲生儿养女,更重要的是因为她教育人,把生活的快乐带给人。

这并不是王迎军担任校长以来与学生们的第一次零距离接触。王迎军刚刚上任时,就在2012年春节前夕,与留校学生一同过了个幸福年。在北校区第六饭堂和南校区第二饭堂举办的2012年留校学生新春联谊会上,王迎军不仅致了新年祝辞,而且亲切地与同学们一起欣赏精彩的表演,共贺新春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