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七卷草部3(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主治】主利九窍,通血脉。排脓治血症,止鼻血吐血,产后心腹疼痛。产妇可以当作蔬菜吃,效果很好。

子〔主治〕治妇人三十六种疾病。

【附方】1.产后水肿,血虚浮肿。用泽兰、防己,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醋酒送下。2.小儿褥疮。由大人嚼泽兰心把疮周围封起来。很有效。3.疮肿初起。把泽兰捣烂封住,有效。4.损伤淤肿。治法同上。5.产后阴翻(产后阴户燥热,变成翻花状)。用泽三四两,煎汤熏洗。二三次后,再加枯矾一起煎洗。

马兰

【释

名】也称紫菊。

【集解】[时珍说湖泽潮湿的

地方多有生长。二月份长苗,赤茎,白根,长叶子有刻齿状,像泽兰但不香。南方人多采摘来晒干作为蔬菜。进入夏天就可高达二三尺,开紫花,花谢根,叶

【气味】味辛,性平,无毒。

【主治】主破淤血,养新血,止鼻衄、吐血、外伤、便血、疟疾,解饮酒过多引起的黄疸及各种菌毒、药毒。生捣为末,治蛇咬伤。另可治各种疟及腹中急痛,痔疮。

【发明】[时珍说马兰,味辛,性平,能入阳明血分,故能治血,与泽兰功效同等。如今人们用来治疗痔漏,据说有效。春夏取新鲜的,秋冬取干的,不用盐醋,白水煮来吃,并且喝其汁。或用酒煮焙研,糊丸,用米汤送服,天天服用。外用则用它来煎水,放少许盐,天天熏洗患处。《医学集成》里说,治痔疮,可用马兰根捣烂敷患处,看见肉长平了,立即取下它,稍一迟缓,恐怕肉会多长出来。

【附方】1.诸疟寒热。用马兰捣汁,再加一点水,发病日早晨服。药中亦可加砂糖。2.绞肠痧。用马兰根叶在口中细嚼,将汁咽下。3.打伤出血。用马兰、旱莲草、松香、皂树叶(冬日无叶,可用树皮)共研细,搽入伤口。4.喉痹口紧。用马兰根(或叶)捣汁,加几滴醋滴入鼻孔中,或灌入喉中,日出,口自开。5.水肿尿涩。用马兰、黑豆、小麦,加酒、水各一杯,煎成药一杯,饭前温服。6.丹毒。用马兰、甘草,磨醋搽患处。7.痔漏。春夏取生马兰,秋冬取干马兰,白水煮食,连汁喝下。又方:马兰,酒煮,焙、研后加糊做成丸子。每天服适量,米汤送下。另用马兰煎水,加一点盐。每天熏洗患处。

香薷

【释名】也称香、香茸、香菜、蜜蜂草。

【集解】[时珍说香薷有野生,有家种。方茎,尖叶,有刻缺,很像黄荆叶但要小些。九月份开紫色花抽穗。有细仔细叶的,高只有数寸。中州人在三月份种植,称它为香菜,常用来充当蔬菜。

【气味】味辛,性微温,无毒。

【主治】止鼻衄。有调中温胃,顺气,散水肿,祛热风的功能。主治腹痛、腹泻、呕吐、呃逆症。春月里煮来代替茶喝,可以不生热病。含汁漱口,除口臭。杵成末水服,止鼻血。主脚气寒热。

【发明】[震亨说香薷属金与水,有彻上彻下的功能。解暑,利小便。用叶子浓煎制成丸服用,清肺热。

【附方】1.伤暑(暑天卧湿当风,或生冷不节,头痛发热,转筋,干呕,四肢发冷等)。用香薷一斤、厚朴(姜汁炙过)、白扁香薷豆(微炒)各半斤,锉散。每服五钱,加水两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后服下。连进二服,很有效。此方名“香薷饮”。方中的扁豆,可用黄连(姜汁炒)代替。2.水肿。用干香薷五十斤,锉入锅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浓煎,浓到可以捏丸时,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药量可以逐日加一点以小便能畅为愈。此方名“香薷煎”。又方:香薷叶一斤,水一斗,熬烂,去渣,再熬成膏,加白术末七两作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米汤送下。此方名“深师薷术丸”。3.心烦胁痛。用香薷捣汁一二升服。4.鼻血不止。用香薷研末,水冲服一钱。

假苏

【释名】也称姜芥、荆假苏芥、鼠蓂。

【集解】[颂说到处都有生长。叶子像落藜且细,初生长的假苏有辛香味可以吃。[时珍说荆芥原是野生,现在为世人所用的,大部分是栽培的。二月份播下种子,生长出的苗茎方叶细,为淡黄绿色。八月开小花,作穗状花房,花房像紫苏。花房里有细小的子,像葶苈子一样。其苗炒来吃,辛香可口,也可用来做生菜。

茎、穗

【气味】味辛,性温,无毒。

【主治】主散淤血,除湿痹,祛诸多风邪,通利血脉,助脾胃。主治各种寒热风症,比如口面歪斜,周身麻痹,劳渴出虚汗,头痛,背脊疼痛等病症,另可治淋巴结核及皮肤疮肿。助消化,解酒醉。做菜时生的熟的都可以吃,还可煎茶来喝。用豉汁煎服,可治严重的伤寒,能发汗。也是治疗妇女血症及疥疮的重要药物。产后中风抽搐、身体强直,研成粉末用酒送服。可散风热,清醒头目,利咽喉,消除疮肿,治项强、眼中黑花及阴部生疮、吐血、衄血、下血、便血、痔漏等。

【发明】[时珍说荆芥反鱼蟹河豚的说法,本草医方中并没有这么说,然而稗官小说里,则往往有记载。据李延飞《延寿书》中说,凡是吃一切没有鳞甲的鱼,忌吃荆芥。吃了黄鳝鱼后再吃它,使人吐血,唯有地浆可以解。与蟹同吃,可以动风。还有蔡绦在《铁围山丛话》里记载,他住在岭峤,看见吃了黄鳝鱼又吃荆芥的人,立即就死了,甚于钩吻。洪迈的《夷坚志》里说吴国人魏几道吃了黄鳝鱼汤后,又采摘荆芥和着茶一起喝,一会儿脚发痒,上至心肺,乱走,急忙服药,过了两日才治好。陶九成在《辍耕录》里说,凡是吃了河豚鱼,不可以服荆芥药,因其作用相反,江阴曾有一儒者因此而丧命。《韦航纪谈》载,凡服荆芥这味药,忌吃鱼。古人杨诚斋曾见一个人因此而立即死亡。李时珍评价:荆芥是日常使用的药物,由于作用如此相反,所以详细描述,告诫用者其副作用。又据《物类相感志》说,河豚和荆芥一起煮三五次,更换水后就没有毒了。这种说法与其他书所述的不同,大抵养生者,宁可信其有毒而引以为戒。

【附方】1.风热头痛。用荆芥穗、石膏,等分为末。茶调下。2.风热牙痛。用荆芥根、乌桕根、葱根等分,煎汤随时含漱。3.小儿惊症。用荆芥穗二两、白矾(半生半枯)一两,共研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黍米大,朱砂为衣。每服二十丸,姜汤下,一天服二次。4.一切偏风(口眼歪斜)。用青荆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起研烂,取汁浓煎成膏。将药渣去掉三分之一,将三分之二晒干为末。以膏和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开水送下,早晚各服一次。5.中风口噤。用荆芥穗研细,取二钱,酒送服。此方名“荆芥散”。6.产后中风(手足抽筋,角弓反张,不省人事)。用荆芥穗子,微焙为末。每服三钱,酒或童便送下。口噤则挑齿灌入,齿紧则由鼻灌入。此方名“华佗愈风散”,还有“如圣散”、“举卿古拜散”(亦即荆芥散之意,因举卿切音为荆,古拜切音为芥。这是用切音隐语来为药方名)等名。7.产后血眩(精神昏冒)。用荆芥穗一两三钱、桃仁五钱(去皮尖,炒),共研为末。每服三钱,水送下。如喘,加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炒)各三钱。8.产后下痢。用荆芥穗四五枝,烧存性,不能触油火。烧好后加麝香少许,以热开水调下。9.口鼻出血如泉涌。用荆芥烧存性,研细。每服二钱,陈皮煎汤送下。二服可愈。10.吐血不止。用荆芥连根洗过,捣汁半碗服下。服干穗末亦可。又方:荆芥穗为末,生地黄汁调服二钱。11.尿血。用荆芥、缩砂,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糯米汤送下,一天服三次。12.血崩。和荆芥穗在麻油灯上烧焦,研细。每服二钱。13.痔漏肿痛。用荆芥煮汤,每日洗痛处。14.大便下血。用荆芥(炒)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妇女用酒送下。又方:荆芥二两、槐花一两,同炒,研细。每服三钱,茶送下。15.瘰疬溃烂(牵连到胸前两腋,结块大如茄子)。用荆芥根下段剪碎,煎汤热洗。洗后,见破烂处有紫黑点,以针刺破,让恶血流出。另用樟脑、雄黄,等分为末,麻油调匀扫烂处出水。次日洗过又扫,直至病愈。16.疔肿诸毒。用荆芥一把,切细,加水五升煮成一升,分为两次冷饮。17.各种疮疥。用荆芥研末,加地黄自然榨汁熬膏,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茶或酒送下。18.脚丫湿烂。用荆芥叶捣烂敷上。19.头目诸疾(眼疾,风气头痛,头昏目眩等)。用荆芥穗为末。每服三钱,酒送下。

20.小腹急痛,癃闭不通。用荆芥、大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温水送下。小便不通者,大黄用量减半;大便不通者荆芥用量减半。此方名“倒换散”。

薄荷

【释名】也称蕃荷菜、南薄荷、金钱薄荷。

【集解】[颂说到处都有生长,茎叶像荏而略微尖长些,是治风寒的必要药,所以人们多栽种它。还有一种胡薄荷,与此相类似,但区别在于味道不太甜,生长在江浙一带,那里的人多用来当茶饮,俗称为新罗薄荷。还有一种石薄荷,生长在江南的山石之间,叶子略微小些,到冬天呈紫色,也可以生吃。[时珍说薄荷,人多有栽种。二月份宿根长出苗,清明前后可分薄荷植。方茎赤色,其叶子为对生,初时形状不长而且叶梢是圆的,长成后就变成尖形。吴越、川蜀的人多用来代替茶叶。苏州所产的,茎小而且气味芬芳,江西和川蜀的稍粗。药用薄荷以苏州出产的为最好。《物类相感志》记载,凡收薄荷,必须隔夜用粪水浇灌,雨后再去收割,则性凉,反之则性不凉。野生的,茎叶气味都相似,唯独在苏州城黉宫前有几十亩土地所种的是龙脑薄荷,名震天下。其芬芳之妙,与其他地方的完全不同。如果离开本地,其香味愈清洌。现在的人常把它加进糖果里和制成糕点来食用。

茎、叶

【气味】味辛,性温,无毒。[甄权说同薤作成齑粉吃。病刚好的人不要吃它,否则会使人虚汗不止,瘦弱的人长期吃它,则动糖尿病。

【主治】主通利关节,发毒汗,除体内毒气,散淤血,祛风热的作用。治诸多风邪导致的伤寒发汗,胸腹部胀满,腹泻,消化不良,煮成汁服用,能发汗。长期做菜生或熟吃,却肾气,祛邪毒,除劳气,解劳乏,使人口气香洁。煎汤可洗治膝疮。四季都可以吃。另可治因中风而失语、吐痰及各种伤风头脑风,是治小儿风涎的要药。榨汁服,可去心脏风热及口齿诸病。治淋巴结核疮疥,风隐疹。捣成汁含漱去舌苔语涩。用叶塞鼻,止衄血。涂蜂螫蛇伤。

【发明】[宗奭说猫吃了薄荷会醉。[时珍说戴原礼氏治疗猫咬伤,取它的汁涂在伤口上有效,是因它们相互制约的缘故。[陆农师说薄荷,猫、狗及虎的酒;桑椹,鸠的酒;芮草,鱼的酒。《食医心镜》里写道,薄荷煎豉汤,暖酒和饮、煎茶、生吃都可以,比菜更有益处。

【附方】1.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风热)。用薄荷研细,加炼蜜和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噙含一丸。用白砂糖调丸亦可。2.眼睑红烂。用薄荷在生姜中浸一夜,取出晒干,研为末,泡热激发洗眼。3.瘰疬。用新薄荷二斤,捣烂取汁,皂荚一个,水浸去皮,黑牵牛(半生半炒)各一两,皂荚仁一两半,一起捣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煎连翘汤送下。4.鼻血不止。用薄荷汁滴入鼻中,或以干薄荷水煮,棉球裹汁塞鼻。5.血痢不上。用薄荷叶煎汤常服。6.火毒成疮。用薄荷煎汁随时涂搽。

积雪草积雪草

【释名】也称胡薄荷、地钱草、连钱草、海苏。

【集解】[别录说生长在荆

州川谷。[恭说叶子呈圆形大

小如铜钱,茎细而刚劲,蔓生。

[颂说现在到处都有生长。八九月份采摘苗叶,也能当做生菜吃,与薄荷相似,但味不太甜。生长在江浙一带的,那里的人多用来当作茶,俗称新罗薄荷,又叫连钱草。《庚辛玉册》里说:地钱,是阴草。生长在荆楚、江淮、闽浙一带,多在宫院寺庙砌缝中,叶圆似钱,引蔓伏地而生,香如细辛,不见它开过花。

茎、叶

【气味】味苦,性寒,无毒。

【主治】主大热,恶疮痈疽,全身皮肤发红、发热。捣成汁服,主治热肿丹毒。主暑热,小儿寒热。腹内热结,捣汁服。单用可治颈淋巴结核及溃烂、鼠漏。皮肤肿毒,并且可治风疹疥癣。治风气攻胸,做成汤来喝,立即见效。研成汁点红眼病也好。

【附方】1.热毒痈肿。秋后收积雪草阴干为末,水调敷。2.治女子小腹痛。用夏五月采的积雪草,晒干,捣筛为末,每次服二钱,以好醋和匀,服用。

紫苏

【释名】也称赤苏、桂荏。

【集解】[颂说到处都有,以背面都呈紫色的为最好。夏天采摘茎叶,秋天采摘种子。有几种:水苏、鱼苏、山鱼苏都属荏类。[时珍说紫苏、白苏,都在二三月份下种,或者往年种子在地里自己生长。其茎方,叶圆而有尖,四周有锯齿。土地肥沃的正、背面都是紫色。土地瘠瘦时叶的正、背面都是白色的,即白苏,就是荏。采嫩紫苏的叶和着蔬菜吃,或用盐和梅汁制成酸菜吃,很香。夏天其叶可做成汤来喝。五六月份连其根一起采收,用火煨其根,阴处晾干,则经过冬天叶子也不会落。八月份开细紫花,后形成穗状花房,如荆芥穗。九月半枯时收种子,种子细如芥子但色为黄赤色,也可以榨取油,称荏油。《务本新书》里道,凡是低畦空旷的地方都可以种植紫苏,以遮拦六畜。收摘种子打出的油,用来点灯很明亮,或熬出油用来保存器具。《丹房镜源》中说:紫苏子油能使五金八石变软。《沙州记》里说:乞弗虏之地,不种植五谷粮食,只吃紫苏子。故王祯说,紫苏有遮紫苏护的功能,又有作灯油的用途,不可缺少。现今有一种花紫苏,其叶细齿密纽,好像是用剪刀剪成的一样,香味、颜色、茎、子与紫苏并无不同,人称回回苏。

茎叶〔气味〕味辛,性温,无毒。〔主治〕主解肌发表,散风寒,下气除寒,补中益气,通畅心经,益脾胃,其子功效更好。主治一切寒气造成的病症,如心腹胀满,开胃下食,止脚气和腹泻,通顺大小肠。煮成水喝特别好,与橘皮相适应。另有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解鱼蟹毒的作用。治蛇、犬咬伤。用叶子作汤来吃,可解一切鱼肉毒。

【发明】[机说宋仁宗命令翰林院斟定汤药,并上奏说:紫苏煎汤第一,用它能散胸膈浮气,但多饮则会泄人真气。[宗奭说紫苏,其气味芳香,其味微辛、甜,能散风寒。现在的人早晚都喝紫苏汤,并没有好处。医家所说芳草易导致富贵病,原因就在此。如人体脾胃有寒渴后容易使人产生腹泻,往往还察觉不到。

子〔气味〕味辛,性温,无毒。〔主治〕主下气,除寒温中,益五脏,补虚劳,润心肺,研成汁煮粥长期吃,能使身体强壮。可治腹泻、呕吐、反胃,利大小便,消痰止咳嗽,平肺气喘急,顺气治风邪,利膈宽肠,解鱼蟹毒。

【附方】1.治疯狗咬伤。紫苏叶嚼烂后敷涂在伤口上。2.治食蟹中毒。紫苏煮汁饮二升。3.治腹泻霍乱胀痛。用生紫苏捣成汁后喝最佳。干紫苏煮汁也可。

4.治吐血不止。紫苏不拘多少,放入大锅内,加水直至煎干,去滓后熬膏,将炒熟的赤豆捣为末和成梧子大小的丸,每次用酒冲服三五十丸。5.治刀疮出血不止。将嫩紫苏叶、桑叶同时捣烂后贴伤口。6.治蛇咬人。紫苏叶捣汁后敷于伤口。7.治突然呃逆不止。将紫苏汁煮成浓汁,一次服三盏即止。8.治乳腺炎。紫苏煎汤频服。同时捣烂敷于乳房。9.治梦中遗精。紫苏子一升炒研细为末,用酒冲服一钱,每日一次。10.治筋寒症。此症因内寒湿气入于经络,致四肢挛急,脚肿不可落地。用紫苏子二两擂碎,水三升,研取汁,将粳米二合,加前汁作粥煮食,妙。

11.治食蟹中毒。紫苏子煮汁喝。

【释名】也称白苏。[颂说苏有数种:有水苏、白苏、鱼苏、山鱼苏。阴干。

【集解】[弘景说荏状如苏,高大白色,不甚香。其子研叶〔气味〕味辛,性温,无毒。〔主治〕调中,去臭气。捣敷虫咬及男子阴肿。调气,润心肺,长肌肤,益颜色,消宿食,〔主治〕咳逆,下气,温中补体。生食,止咳润肺。蒸熟日干,舂取米食,补中益气,通血脉,填精髓。止嗽。

【附方】1.男女阴肿。男子:荏叶生捣,和醋封。女人:荏叶和醋生捣,以棉裹,置阴内,三四次即可。2.蛇虺中人。荏叶烂杵,和猪脂,薄敷患处。

水苏

【释名】鸡苏、香苏、龙脑薄荷、芥蒩、芥苴。

【集解】[颂说处处都有,多数生长在水边。[时珍说三月份长出苗,方茎中空虚。叶子像紫苏叶稍长一点,齿密一些,正面有皱呈青色,对节生长。气味很辛烈。六七月开花成穗像紫苏的花穗,水红色。花穗中有细子,形状像荆芥子。可以播种且容易成活,隔年的根也能长出苗。肥沃土地上的苗高达四五尺,南方人多用来当做菜,或用来煮鸡。长江以北的地方很多,然而人们不吃它。茎、叶

【气味】味辛,性微温,无毒。

【主治】主下气,助消化。可除口臭,去邪毒及体内一切恶气。长期服用可通神明,轻身耐老长寿。另可治吐血衄血、妇科出血、血性白带、便血及肺痿病。酿成清酒和酒煮汁常服,治头痛目眩及产后抽搐。当做菜吃,能消除胃里的酸水。

【附方】1.漏血。用水苏煮汁一升服。2.吐血、下血。用水苏茎叶,煎汁服。3.吐血咳嗽。用水苏焙干研细,每服一钱,米汤送下。4.鼻血不止。用水苏五合,香豉二合,同捣烂,搓成小团,如枣核大、塞鼻孔中,鼻血即止。又方:水苏二两,防风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温水送下。同时以水苏叶塞鼻。又方:水苏、生地黄,等分为末,冷水送服。5.鼻渊(鼻渊俗名脑漏,鼻中不断流水、流脓,或脓中带血)。用水苏叶、麦门冬、川芎、桑白皮、炙黄芪、炙甘草、生地黄(焙),等分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人参汤送下。6.风热头痛(热结上焦,致生风气,痰厥头痛)。用水苏叶五两、皂荚(炙,去皮,去子)三两、芫花(醋炒焦)一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饭后服,荆芥汤送下。7.突然耳聋。用水苏叶生捣,棉裹,塞耳内。8.头生白屑。用水苏煮汁或烧灰淋汁洗头。9.蛇虫咬伤。用水苏研末,酒冲服。并以敷伤处。

荠苧

【释名】也称臭苏、青白苏。

【集解】[时珍说处处平地都有生长。叶子像野生紫苏但要长一点,有毛气臭。味道不是很好。茎、叶

【气味】味辛,性温,无毒。

【主治】主寒气泻痢。生吃可除去胃里的酸水。捣碎敷蚁瘘有效。

【释菊花名】也称节华、女节、女华、女茎、日精、更生、傅延年、治蔷、金蕊、阴成、周盈。

【集解】[别录说原产在雍州的沼泽地带和田野。

[颂说处处都有栽种,但以南阳菊潭的为佳。初春遍地生细苗,夏季茂盛,秋季开花,冬季结子,种类特别多。只有茎紫的气味芳香,叶厚而柔软,嫩时可食。花稍大,味很甜的为真菊。其茎青而大,叶细,气味浓烈,似蒿艾。花小味苦的,叫苦薏,即野菊。还有白菊,茎叶都相似。仙家的经验认为菊有妙用,宜常服。[时珍说菊的种类,共有一百多种,宿恨自己生长,茎、叶、花、色,各不相同。宋朝刘蒙泉等人,虽然都有菊谱,也不能详尽记载。其茎有株蔓、紫赤、青绿之殊;叶有大小、厚薄、尖秃之异,花有千叶单叶、有蕊无蕊、有子无子、黄白红紫、杂色深浅、大小之别;味有甘、苦、辛之辨。还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大概只有单叶的味甘的菊才能用来泡茶和入药。如《菊谱》中所记载的甘菊、邓州黄、邓州白、红菊。甘菊原产于山野,现在的人都栽种。它的花细碎,品位不太高,花蕊类似蜂窠,中间有细子,也可以菊枝压在土中种植。嫩叶和花都可炸食。白菊花稍大,味不很甜,也在秋季采收。无种子的菊,称为牡菊。将它烧灰撒在土中,能杀死青蛙这是物性相制的原因。

花、叶、根、茎、实〔气味〕味苦,性平,无毒。[时珍说根据《博物志》所说,菊有两种,苗花一样,仅味道稍有不同。味苦的不能食用。范致能在《谱序》中称只有甘菊可食用,也可入药。其余黄菊白菊都味苦,虽不可食,却可做药用。治头痛,白菊尤其好。根据上述两种说法,得知菊类自有甘苦两种。作食品必须用甘菊,入药则各种菊都可以,但不得用野菊,即苦薏。真菊延年,野菊损人,正如黄精益寿,而钩吻杀人一样。〔主治〕治各种风症及头眩肿痛,流泪,死肌,恶风及风湿性关节炎。长期服用利血气,轻身延年益寿。治腰痛无常,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还可治头目风热、晕眩倒地、脑颅疼痛、全身浮肿,用菊作枕头可明目。生熟都可食。能养目血云翳膜,主用于肝气不足。

白菊〔气味〕味苦、辛,性平,无毒。〔主治〕治风眩,能使头发不白。可用来染胡须和头发。同巨胜、茯苓制成蜜丸服用,去风眩,延年,益面色。

【发明】[时珍说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饱经露霜,备受四季之气。叶枯不落,花槁不谢。味兼甘苦,性平。过去人们认为它能除风热,益肝补阴,殊不知它得木水的精华尤其多,可补肺肾二脏。补水能制火,益金能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来治头及眼的各种风热,疗效甚佳。黄菊能滋阴,白菊能壮阳,红菊能行妇人血,都可入药。神仙都懂得这个道理,何况人呢?它的苗可作蔬菜,叶可生吃,花可做糕饼,根及种子可入药。装入布袋内可作枕头,蜜酿后可作饮品,菊的全身都是宝。古代圣贤将菊比作君子,神农将它列为上品,隐士将它放入酒中,文人墨客将它落下的花瓣拿来食用。费长房说饮菊酒九日,可以避邪。《神仙传》载,康风子、朱孺子都因服了菊花而成仙。《荆州记》载,胡广因久病而羸瘦,饮菊潭水便健康长寿。菊花如此贵重,岂是群芳能相比的?钟会《菊有五美赞》说,圆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冒着霜雪开花,真君子也。杯中体轻,神仙食也。《西京杂记》载,采集菊花的茎叶,混杂在高粱米中酿酒,到第二年九月就可饮用。

【附方】1.服食甘菊。《玉函方》载王子乔养颜延寿方:用甘菊,在三月的前五天采它的苗,叫玉英;六月的前五天采它的叶,叫容成;九月的前五天采它的花,叫金精;十二月前五日采它的根茎,叫长生。将上述四物一起阴干一百天后,各取等分,捣杵千次后成末,每次用酒送服一钱。或者将蜜炼熟后做成梧桐子大的蜜丸,用酒送服七丸,每日三次。服百日后会身轻面润,服一年令白发变黑。服二年,齿落更生。服五年,八十岁的可返老还童。2.服食白菊。《太清灵宝方》引:九月九日采菊花二斤,茯苓一斤,一同捣碎后筛出末。每次服二钱,温酒调下,一日三次;或者用炼过的松脂,和末做成鸡蛋大的丸,每次服一丸。久服令人延年益寿。3.治痘疮入目生翳。用白菊花、谷精草、绿豆皮各等分捣成末,每次取一钱,用干柿饼一个,淘粟米水一盏一起煮,待水煮干时吃柿饼,每日三个。少则五七日,多则半月见效。4.治饮酒过量,大醉不醒。将九月九日采的真菊研末,饮服一方寸匕。5.治妇女阴肿。用甘菊苗捣烂熬汤,先熏后洗。6.治疔肿恶疮垂死之症。用菊花一把,捣汁一升,入口中即活。这是神验方。冬月采根用。7.治膝关节肿大疼痛。用菊花、陈艾作护膝,长期使用则自愈。8.治风热头痛。用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为末,每次服一钱半,用茶调下。

【释著名】[时珍说蓍作耆,老人历年多,更事久,事能尽知。

【集解】[别录说原产于偏僻的山谷。[颂说今蔡州上蔡县的白龟祠旁也有,像蒿一样成丛生长,高五六尺,一根生有一二十茎,多的有五十茎,一抽茎便直条生长,所以不同于各种蒿。秋后在枝端开花,红紫色,形状如菊花。结的果实如艾实。《史记·龟策传》载,只有千年龟,才能游弋在莲叶之上。蓍有一百茎,而共系一根。它所生长的地方,无虎狼,无毒螫,是因为下有神龟守卫,上有云气覆盖。如天下和平,帝王得道,则蓍的茎长可达一丈,所以说它是神草。因此占卜之人取它来做道具。

叶、实〔气味〕味苦、酸,性平,无毒。〔主治〕主腹腔内各种积块,益气,润肤,明目,令人聪慧先知,久服轻身不饥不老。

【附方】治肋下硬块。用蓍叶、独蒜、穿山甲末,同盐醋捣成饼,根据块的大小贴用,每过两炷香的时间更换一次。积块便化成血水,从大便泻出。

【释名】也称冰台、医草、黄草、艾蒿。

【集解】[颂说到处都有,但以覆盖在道上及向阳的为最好。初春遍地生苗,茎似蒿,叶背呈白色,以苗短的为良。[时珍说用来灸百病尤其好。近来以蕲州的艾为最好,成为当地的特产,人们极为看重它,称为蕲艾。艾多在山上及平原地区生长。二月宿根重新生苗成丛状生长,它的茎直生,为白色,高四五尺。叶向四面散开,形状似蒿,分为五个尖,桠上又有小尖,叶面青色背面为白色,有茸毛,柔软而厚实。七八月,叶间长出穗如车前穗。开小花结果实,累累盈枝,内有细子,霜降后开始枯萎。都是在五月五日收割茎,晒干后收叶。李月池赞道: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荆楚岁时记》载,在五月五日鸡未叫时,采集像人形的艾,收藏好以备灸病,非常灵验。当日采的艾作为门神,悬挂在门上,以避邪气,称作“艾虎”。叶

【气味】味苦,性微温,无毒。

【主治】灸百病。也可煎服。主吐血腹泻,阴部生疮,妇女阴道出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生育艾能力。煎时不要见风。捣汁服,止伤血,杀蛔虫。主鼻血下血,脓血痢,可水煮也可制丸、散。止崩血、肠痔血,金疮,止腹痛,安胎。苦酒作煎,治癣极效。捣汁饮,治心腹一切冷气鬼气。治带下,止霍乱转筋,痢后寒热,治带脉为病,腹胀腰疼,温中逐冷除湿。

【发明】[诜说春季采嫩艾做菜食,或者和面粉作成弹子大小的馄饨,每次吞三五枚,然后再吃饭,治一切恶气。长期服用可止寒痢。又可将嫩艾作成干饼,用生姜煎服,止泻痢及产后泻血,非常有效。

【附方】1.流行伤寒(头痛,大烧,脉盛等)。用干艾叶三升,加水一斗,煮成一升,一次服完。出汗为好。2.妊中作寒(大烧,发斑一由红变黑溺血)。用艾叶一团,如鸡蛋大,加酒三升,煮成二升半,分两次服。3.中风口歪。用五寸左右的小竹筒一根,一头插入耳内,四面以面密封,一头以艾灸之七壮。患右炙左,患左灸右。4.中风口噤。用熟艾灸承浆穴与颊车穴,各五壮。5.咽喉肿痛。用嫩艾捣汁,细细咽下。又方:用艾叶一把,同醋捣烂,敷喉部。6.癫痫诸风。用熟艾灸前后阴之间。灸数随年岁增减。7.小儿撮口脐风。用艾叶烧灰。满填脐中,外用布缚定。或用蒜盖脐部,隔蒜用艾绒灸之。8.肛烂(病人齿失色,舌变白,喜睡如痴,或下痢。肛被虫蚀,烂见肠了,便难救。此病古称狐惑)。用艾在管中烧着,熏下部令烟直达患处。艾中加少许雄黄,罂中烟熏,效果更好。9.头风面疮,痒出黄水。用艾二两,加醋一升,煎成浓汁,摊纸上贴,一天换二三次。

10.蛔虫病(心痛如刺,口吐清水)。用白熟艾一升,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内服,能把虫吐出。又方:取生艾捣汁,天明时,先吃一点香甜食品,随后服艾汁一升,可把虫打下。11.白痢。用陈艾四两、干姜(炮)三两,共研为末,加醋煮陈米糊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12.久痢。用艾叶、陈皮等分,煎服。也可用这两味药共研为末,加酒煮烂饭成丸子。每服二三十丸,盐汤送下。13.痔疮。先用槐柳汤洗过,再以艾灸七壮。血秽泻后即愈。14.妊娠下血。用艾叶三两,川芎、甘草各二两,当归、地黄各三两,芍药四两,放入水五升、清酒五升中煮成三升,再加阿胶二两令化尽。每服一升。日服三次,此方名

“胶艾汤”。15.胎动(或腰痛,或抢心,或下血,或倒产,子死腹中)。用艾叶一团,如鸡蛋大,加酒四升煮成二升,分两次服。16.妇女崩中,血出不止。用熟艾一团,如鸡蛋大,阿胶(炒为末)半两,干姜一钱,水五碗,同煎服(先煮艾、姜至二碗半,倒出药汁,加阿胶化开,分三次服,一天服尽)。17.产后下血。用干艾叶、老生姜各半两,煎浓汤服。18.忽然吐血。用熟艾三团,加水五升煮成二升,服。又方:熟艾烧灰。取二钱,水送服。19.盗汗不止。用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加水一杯煎至八分,临时温服。20.火眼肿痛。用艾烧烟,将碗盖住,过会,刮取碗内烟煤,以温水调匀洗眼,水中加一点黄连汁更好。21.脸上黑痣。用艾灰、桑灰各三升,淋水循环几次取汁,浓煎成膏。常取少许敷痣上,能使痣烂脱。22.鹅掌风。用艾四至五两,加水四至五碗,煮五六滚,倒入大口瓶内,将手心放在瓶口上,让热气熏。水冷,热后再熏。极为有效。23.小儿烂疮。用艾叶烧灰敷搽。24.背疮初发。在患处先贴上湿纸,先变干的地方是疮头,用艾灸,不计次数。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毒即消散。如不散,也不能内攻了。此方被赞为神方。25.虫蛇咬伤。用艾灸几次,有效。26.风虫牙痛。化蜡少许,摊在纸上,铺艾一层,卷纸成筒,烧烟熏鼻。又用口吸烟气,即可止疼消肿。

茵陈蒿

【释名】[藏器说它虽蒿类,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因陈。

【集解】[弘景说到处都有。像蓬蒿但叶片要紧细些,秋后茎枯萎,经过冬天也不会死,到了春天又重新生长,以前的人多把它移植来当蔬菜种。洪舜俞在《老圃赋》中说,酣糟紫姜之掌,沐醯青陈之丝,说的就是茵陈蒿。现在淮扬人在二月二日仍要摘野茵陈苗和以粉面,作成茵陈饼来吃。茎叶

【气味】味苦,性平、微寒,无毒。

【主治】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令容颜白皙悦泽。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热去腹块,通关节,去滞热伤寒。

石茵陈治天行时疾狂热,头痛头昏,瘴疟。女人下腹结块胀痛和的损乏绝。

【附方】1.大热黄疸。用茵陈切细煮汤服。生食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痒疟,利小便。此方名“茵陈羹”。2.遍身风痒。用茵陈煮浓汤洗浴即愈。3.疬疡风病(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用茵陈蒿两把,加水一斗五升,煮成七升,先以皂荚汤洗,再以茵陈汤洗。隔一天洗一次。4.风疾挛急(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缩)。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匀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5.遍身黄疸。用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6.眼热红肿。用茵陈蒿、车前子等分,煎汤,以细茶调服数次。

青蒿

【释名】也称草蒿、方溃、香蒿。

【集解】[别录说到处都有。[保升说高四尺左右,嫩时可以青蒿用醋腌成酸菜,味道很香美。《诗经》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说的就是它。[颂说青蒿在春天长非常细小的苗叶,可以吃。到了夏天便长到四五尺高。秋天开细小的淡黄花,花下结子像粟米般大小。茎叶烤干后可以作饮品,香气尤佳。[宗说在春天,青蒿发芽得最早,人们采寻它来做蔬菜,味道极美。

【气味】味苦,性寒,无毒。

【主治】主疥瘙痂痒恶疮,杀病虫,积热在骨节间,明目;又治夏季持续高烧,妇人血虚下陷导致出血,腹胀,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捣成汁服用。也可以晒干制成末,将小便加入酒中和末服。补中益气轻身,补疲劳驻颜色,长毛发令发黑亮不衰老,兼去叉发,杀风毒。治胸痛黄疸,生青蒿捣成汁服用,并把渣贴在痛处。又治疟疾寒热。把生青蒿捣烂敷贴在金疮上,可止血止疼。把它烧成灰,隔纸淋汁,和石灰煎,可治恶疮、瘪肉、黑疤。

【发明】[时珍说《月令通纂》载,伏内庚日,取青蒿悬在门庭内,可辟邪气。阴干后碾成末,在冬至、元旦,各服二钱,有良效。

子〔气味〕味甘,性冷,无毒。〔主治〕明目开胃,炒后食用。治劳瘦,用健壮人的小便浸润后服用。可治恶疮、疥癣、风疹,煎水洗患处。治鬼气,把它碾成末,用酒送服方寸匕。

【附方】1.痨病。用青蒿锉细,加水三升、童便五升同煎至一升半,去渣留汁再煎成膏,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时及卧时各用温酒送下。2.虚劳盗汗,烦热口干。用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加人参末麦站冬末各一两,熬至能捏丸时,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饭后服,米汤送下。此方名“青蒿丸”。3.疟疾寒热。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捣汁服。4.温疟(只热不冷,痰多)。用青蒿二两,在童便浸过,焙干,加黄丹半两,研为末,每服二钱,白开水调下。

5.赤白痢。用青蒿、艾叶等分,同豆豉捣作饼,晒干。每用一饼,以水一碗半煎服。此方名“蒿豉丹”。6.酒痔便血。用青蒿叶或青蒿茎,研为末。便前用冷水,便后用水酒调服。7.刀伤。用青蒿捣封伤口,血止即愈。又方:用青蒿、麻叶、石灰等分,一起捣烂晒干,临用时研成末搽伤处。8.牙齿肿痛。用青蒿一把,煎水漱口。9.耳出脓汁。用青蒿末棉裹塞耳中。10.鼻中息肉。用青蒿灰、石灰等分,淋汁熬膏点息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