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参考文献(3 / 3)

[221]Wilson, J.& Stapleton, K.2010.The big story about small stories:Narratives of crime and terrorism[J].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 14(3): 287-312.

[222]Wodak, R.2001.What CDA is about: A summary of its history, important cepts and its developments[A].In R.Wodak & M.Meyer (eds.),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Londo

n: Sage: 1-31.

[223]Wodak, R.2006.Mediatioween discourse and society: assessing itive approaches in CDA[J].Discourse Studies 8(1): 179-190.

[224]Wodak, R.et al.2009.The Discursive stru of National Identity (2nd ed.)[M].Edinburgh: Edinburgh Uy Press.

[225]Wodak, R.& Ludwig, Ch.1999.Challenges in a ging World: Issue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M].Vienna: Passagenverlag.

[226]Wolf, H.G.& Polzenhagen, F.2003.ceptual metaphor as ideological stylistic means: An ex

emplary analysis[A].In R.Dirven, R.Frank & M.Putz (eds.),itive Models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Ideology, Metaphors and Meanings[C].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47-276.

[227]Wolfers, S., File, K.& Surr, S.2017.“Just because he''s black”:Identity stru and racial humour in a German U-19 football team[J].Journal matics 112(4): 83-96.

[228]Wolfram, B.& Hoffmann, C.2011.“Three men using our toilet all day without flushing — This may be one of the worst sentences I''ve ever re

ad”: Quoting in CMC[A].In J.Frenk & L.Steveker (eds.), Anglistentag Saarbr ü 2010 Proceedings[C].Trier: Wissenschaftlicher Verlag Trier: 433-447.

[229]Wortham, S.2001.Narratives in A.A Strategy for Researd Analysis[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30]Wortham, S.& Gadsden, V.2006.Urban fathers positioning themselves through narrative: An approach to narrative self-stru[A].In A.De Fina, D.Schiffrin & M.Bamberg (eds.), Discourse and identity[C].Cambridge: Cambridg

e Uy Press: 314-341.

[231]Yamashita, T.1998-1999.strastive analysis of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in Japanese and Amerieer reports[J].Intercultural unication Studies VIII-2: 177-191.

[232]Yuan, Z.M.2018.Expl ese college students'' stru of online identity on the Sina Microblog[J].Discourse, text & Media 26(6): 43-51.

[233]Yuki, M.2003.Intergroup parison versus intragroup relationships: A cross-cultural examination of social identity theory in north Ame

ri a Asian cultural texts[J].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66(2):166-183.

[234]Zimmerman, D.H.1998.Identity, text and iion[A].In taki & S.Widdibe (eds.), Identities in Talk[C].London: Sage Publications:87-106.

[235]巴赫金,1998,巴赫金全集(第1-6卷)[M],钱中文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36]蔡琰、臧国仁,2020,想象与创造性想象:新闻叙事思维再现的蓝图[J],《国际新闻界》(6):6-13。

[237]陈鹤三,2011,再论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层面——进化心理学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启示[J],《外语研究》(4):23-29。

[238]陈建平,2017,中英美大学机构身份的话语建构策略比较[J],《现代外语》(1):24-36。

[239]陈兰,2013,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和归宿[M],北京:法律出版社。

[2

40]陈新仁,2004,论语用平衡[J],《外语学刊》(6):42-47。

[241]陈新仁,2009,新编语用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42]陈新仁,2013,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外语研究》(4):27-32。

[243]陈新仁,2014,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关键问题与主要路径[J],《现代外语》(5):702-710。

[244]陈新仁、李梦欣,2016,学术语境下的身份冲突及话语策略——基于学术会议主持人话语的分析[J],《外语研究》(2):16-22。

[245]陈新仁,2018,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46]陈治安、彭宣维,1994,人称指示语研究[J],《外国语》(3):28-34。

[247]邓绍根,2016,“党媒姓党”的理论根基、历史渊源和现实逻辑[J],《新闻与传播研究》(8):5-14。

[248]邓志勇,2011,修辞理论与修辞哲学:关于修辞学泰斗肯尼斯·伯克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49]邓志勇,2015,当代美国修辞批评的理论与范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5

0]邓志勇,2016,新修辞学的体验观——兼论新修辞学与认知语言学的交集[J],《当代修辞学》(3):40-49。

[251]丁彩霞、黄岩,2014,基于未来归属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农业经济》(1):108-109。

[252]董平荣,2012,多重身份关系在机构会话中的再现与重构[J],《外语教学》(1):51-55。

[253]董小玉、胡杨,2011,新生代农民工的大众媒介形象建构[J],《新闻界》(2):8-10。

[254]杜骏飞,2004,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55]方晓恬、窦少舸,2018,新生代农民工在网络游戏中建构的身份认同——基于对13位《王者荣耀》新生代农民工玩家的访谈[J],《中国青年研究》(11):56-61。

[256]费尔迪南·德·索绪尔,高名凯译,1980,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257]费尔克拉夫,殷晓蓉译,2003,话语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

[258]冯承才,2021,社会排斥和自我认同: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存困局研究[J],《社会发展研究》(1):162-186。

[259

]符小丽,2016,话语—历史分析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宿州学院学报》(3):57-60。

[260]付义荣,2015,新生代农民工的语言使用与社会认同——兼与老一代农民工的比较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29-39。

[261]淦未宇,2018,身份认同、情感承诺与新生代农民工离职意愿——基于组织支持视角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刊》(2):36-49。

[262]高小丽,2012,转述言语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J],《外语学刊》(5):37-40。

[263]高亚东、曹成刚、刘瑞、岳彩镇,2016,新生代农民工农民身份认同与自我和谐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36-39。

[264]谷小娟、李艺,2007,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J],《外语学刊》(6):101-108。

[265]郭晓科、李欢,2012,“走转改”:新闻人民性的回归和升华[J],《新闻研究导刊》(9):52-55。

[266]郭未、鲁佳莹,2020,流动中的小镇青年:心怀远方还是惦念故乡——基于CMDS 2016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67-73。

[267]郭旭魁,20

16,新生代农民工在微信同乡群中自我身份的建构[J],《当代青年研究》(2):24-29。

[268]杭慧,2014,自我认同视角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以非语言生为调查对象[J],《黑龙江史志》(15):388-389。

[269]何荷、陈新仁,2015,网店店主关系身份建构的语用研究[J],《现代外语》(3):347-356。

[270]胡晓红,2008,社会记忆中的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困境——以S村若干新生代农民工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9):42-46。

[271]华莱士·马丁,伍晓明译,1990,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72]黄东英,2016,新闻学实用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73]黄进,2010,价值冲突与精神皈依——社会转型期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74]黄敏,2020,议题关联与关系建构——《纽约时报》有关中国扶贫报道的媒体网络议程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21-36。

[275]黄晓英、杨跃,2012,基于网络语料库WebCorp的话语历史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5):31-35。

[2

76]纪卫宁,2013,维也纳学派的批评话语分析思想论略[J],《当代外语研究》(3):14-17。

[277]蒋庆胜,2019,近十年语用身份研究:五种路径与方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57-63。

[278]金梦玉,2001,网络新闻实务[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79]金苗、熊永新,2003,美国25家日报要闻版伊拉克战争报道新闻构架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3):70-82。

[280]鞠玉梅,2003,肯尼斯·伯克新修辞学理论述评——戏剧五位一体理论[J],《外语学刊》(4):73-77。

[281]鞠玉梅,2004,语篇分析的伯克新修辞学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

[282]鞠玉梅,2010,伯克的隐喻观研究[J],《当代修辞学》(4):45-52。

[283]鞠玉梅,2011,社会认知修辞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84]鞠玉梅,2012,伯克修辞学的核心思想研究——兼与现代汉语修辞学思想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4):1-6。

[285]鞠玉梅,2017,肯尼斯·伯克修辞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286]鞠玉梅,2020,辞屏建构的中非往来:《经济学人》中非关系报道话语分析[J],《当代修辞学》(1):50-61。

[287]兰良平、韩刚,2013,教师身份构建——课堂提问遭遇沉默的会话分析[J],《外语界》(2):59-68。

[288]李彪,2020,亚文化与数字身份生产:快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土味文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15-120。

[289]李彬,1993,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

[290]李成团、冉永平,2012,他人身份的隐含否定及其人际和谐的语用取向[J],《中国外语》(5):34-40。

[291]李国祥、罗万纯,2010,走近新生代农民工[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1):31-39。

[292]黎红,2015,从被动到自觉:新生代农民工的语言环境与同化路径研究——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的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6672。

[293]李会民,2012,《批评话语分析方法》(第2版)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1):108-112。

[294]李俊奎,2016,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与影响因素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6。

[295]李科,2019,中国网络媒体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96]李克、李淑康,2012,批评转喻分析与辞屏研究[J],《外语教学》(4):27-31。

[297]里蒙·凯南,姚锦清、黄虹伟、傅浩、于振邦译,1989,叙事虚构作品[M],上海:三联书店。

[298]梁海英,2014,医患会话中医生的多重身份建构[J],《外文研究》(3):24-31。

[299]梁海英,2020,叙事语篇中身份建构研究的多元功能视角[J],《外语教学》(1):17-21。

[300]林大津、谢朝群,2003,互动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J],《现代外语》(4):410-418。

[301]林晓兰、杨发萍,2017,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结构张力——基于2013年七城调查的数据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37-44。

[302]刘爱玉,2012,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1):112-118。

[303]刘传江,2006,第二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C],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

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北京,第1017-1021页。

[304]刘传江、程建林,2009,双重“户籍墙”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J],《经济学家》(10):66-72。

[305]刘传江、程建林、董延芳,2009,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306]刘立刚、段豪杰,2013,共享传播:社会化媒体的权力与权利重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73-75。

[307]刘立华,2015,语体变异研究的范式流转[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95-99。

[308]刘林平、王茁,2013,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80后农民工与80前农民工之比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136-150。

[309]刘文宇、李珂,2017,报刊和微博中老年人身份建构差异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6):71-80。

[310]刘晓丽、郑晶,2013,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5-50。

[311]刘亚猛,2004,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M],北京: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12]刘亚猛,2008,西方修辞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13]楼毅,2015,基于Fairclough三维框架对米歇尔·奥巴马身份建构的研究——以米歇尔·奥巴马2012年民主党大会演讲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1):50-53。

[314]卢冲、伍薆霖,2019,收入差距、社会支持与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J],《人口与发展》(4):65-77。

[315]卢海元,2004,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前言)[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316]陆佳怡、仇筠茜、高红梅,2019,零度控制与镜像场景:公民新闻的透明性叙事[J],《国际新闻界》(5):39-59。

[317]陆俭明,2008,汉语修辞研究深化的空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28-33。

[318]罗兰·巴特,1989,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A],胡经之等,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二卷)[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74-306页。

[319]罗竖元,2018,社会网络、身份认同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危机[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95-1

05。

[320]罗霞、王春光,2003,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动选择[J],《浙江社会科学》(1):109-113。

[321]马景秀,2007,术语规范与新闻话语的修辞建构[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3):31-36。

[322]马景秀,2009,从神话到动机——新闻话语的“戏剧五位一体”批评分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3):15-43。

[323]钱伟刚,2007,第四媒体的定义和特征[M],《新闻实践》(7):45-46。

[324]钱毓芳,2010,语料库与批判话语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3):198-202。

[325]邱海颖,2017,德国国家身份构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326]屈毅,2021,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创业选择影响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3):89-93。

[327]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2010,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A],王振川主编,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年鉴[C],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第585页。

[328]热拉尔·热奈特,王文融译,1990,叙事话语与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29

]任育新,2012,顺应论视角下学术建议互动中的身份建构研究[D],南京大学。

[330]任育新,2016,学术会话中人称代词身份建构功能研究[J],《外语研究》(2):23-28。

[331]尚智慧,2011,新闻语篇的对话性及其对意识形态的构建[J],《外语与外语教学》(4):43-47。

[332]沈诗杰,2018,东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因素探析——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为中心[J],《江海学刊》(2):229-237。

[333]盛光华、张天舒,2015,新生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识别与分析[J],《青年研究》(6):55-64。

[334]史苏,2020,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价值依归[J],《人民论坛》(14):82-83。

[335]时闻、刘润泽、魏向清,2019,政治话语跨文化传播中的“术语滤网”效应与术语翻译策略反思[J],《中国外语》(1):79-88。

[336]宋辰婷、王小平,2014,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关系与自我认同[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5):47-52。

[337]宋华明、汤秋芳,2011,从对未来的归属透视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

[J],《农村经济》(5):116-120。

[338]孙文中,2020,承继式累积:新生代农民工的购房型社会融入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121-130。

[339]孙亚,2011,教育公平话语的积极隐喻分析——以《同在蓝天下——怎么看教育公平》为例[J],《华文教学与研究》(3):86-95。

[340]孙亚,2013,隐喻与话语[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341]孙咏梅,2013,研究生导师组集体身份的话语建构研究:以导师组“我们”的使用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6):11-14。

[342]谭学纯,2015,中国修辞学:学科之问和学术之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44-47。

[343]谭学纯,2016,问题驱动的广义修辞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344]唐斌,2010,《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

[345]唐岚,2009,新世纪初西方主流媒体对华报道的变化——批评话语分析视角[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6):108-112。

[346]唐青叶,2012

,弱势群体身份表征的积极话语分析[J],《当代外语研究》(9):10-14。

[347]唐荣堂、童兵,2018,“传播即权力”:网络社会语境下的“传播力”理论批判[J],《南京社会科学》(11):109-114。

[348]唐兴军,2014,信任缺失: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建构与政治认同[J],《当代青年研究》(3):17-22。

[349]唐兴军、王可园,2014,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困境探析——基于信任的视角[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104-110。

[350]田笑、黄金声,2015,建构观下课堂会话身份研究——从Zimmerman会话身份理论到对外汉语示范课堂[J],《华文教学与研究》(4):66-76。

[351]王春光,2001,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3):63-76。

[352]王春雷,2015,国家中心主义视角下的农民工身份城市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103-110。

[353]汪徽、张辉,2014,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兼评van Dijk的《话语与语境》和《社会与话语》[J],《外语

研究》(3):13-19。

[354]王加林,2009,香港回归前后香港政府施政报告对香港人身份的话语建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355]王铭玉,2004,语言符号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56]王婉婉,2019,从“文化消费”到“身份建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文化策略[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67-70。

[357]王毅杰、赵晓敏,2020,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微观因素及其变化——基于2010年和2017年的比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17-126。

[358]王治河,1999,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359]王志伟,2012,从戏剧主义与术语视屏看博克的语言哲学思想[J],《外国语文》(4):58-62。

[360]吴东英、李朝渊、冯捷蕴,2016,新媒体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当代语言学》(4):514-531。

[361]吴玉彬,2013,消费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阶级意识个体化研究[J],《青年研究》(2):31-39。

[362]吴予敏,2001,帝制中国的媒介权力[J],《读书》(3)

:7480。

[363]习近平,2006,干在实处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364]夏丹、廖美珍,2012,民事审判话语中人称指示语的变异与身份建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119-124。

[365]项蕴华,2013,维也纳学派语篇—历史分析方法及其在中国的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104-108。

[366]项蕴华、张迈曾,2005,下岗女工身份构建的叙事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154-158。

[367]萧净宇,2001,巴赫金语言哲学中的对话主义[J],《现代哲学》(4):63-66。

[368]萧净宇,2007,超越语言学——巴赫金语言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69]谢金文,2019,新闻学通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70]辛斌,2003,语言 语篇 权力[J],《外语学刊》(4):1-6。

[371]辛斌,2006,福柯的权力论和批评性语篇分析[J],《外语学刊》(2):1-6。

[372]许传新,2007,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及影响因素分析[J],《学术探索》(3)

:58-62。

[373]许佳佳,2019,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心理困境与突破路径[J],《农业经济》(4):58-60。

[374]许家金、李潇辰,2014,基于BNC语料库的男性女性家庭角色话语建构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10-17。

[375]徐金燕、蒋利平,2018,社会污名和歧视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兼析几类因素的中介作用[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6):52-61。

[376]徐延辉,2019,社会经济保障与农民工的身份认同[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102-111。

[377]杨嫚,2011,消费与身份构建:一项关于武汉新生代农民工手机使用的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6):65-74。

[378]杨敏、符小丽,2018,基于语料库的“历史语篇分析”(DHA)的过程与价值——以美国主流媒体对希拉里邮件门的话语建构为例[J],《外国语》(2):77-85。

[379]杨娜、吴鹏,2012,基于语料库的媒介话语分析——以《纽约时报》对华妇女报道为例[J],《国际新闻界》(9):48-58。

[380]杨奇光、常江,2017,

搭建中国国际话语平台的民间力量及其实践路径[J],《对外传播》(5):7-9。

[381]杨同卫、康兴娜、陈晓阳,2011,论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困境及应对措施[J],《经济纵横》(8):79-81。

[382]杨政怡、杨进,2021,社会资本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研究——基于人情资源和信息资源的视角[J],《青年研究》(2):17-31。

[383]姚喜明、王惠敏,2009,论肯尼斯·伯克语言观中的术语视界[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22-130。

[384]闫晓庆,2015,农民工还是新工人——新生代农民工日常生活与社会变迁[J],《青年探索》(1):81-86。

[385]尹希文,2021,职业培训对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影响的机制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61-69。

[386]于国栋,2010,机构性谈话的会话分析研究[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22-25。

[387]俞林、印建兵、孙明贵,2019,新生代农民工市民转化能力结构模型构建与测度[J],《经济体制改革》(1):88-94。

[388]俞吾金,2009,意识形态论(修订版)[M

],北京:人民出版社。

[389]袁靖华,2015,边缘身份融入:符号与传播——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调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390]袁潇,2018,“准现代性”:手机使用与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认同[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23-129。

[391]袁影、蒋严,2009,论“修辞情境”的基本要素及核心成分——兼评比彻尔等“修辞情境”观[J],《修辞学习》(4):1-8。

[392]袁周敏,2011,顺应论视角下医药咨询顾问语用身份建构的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

[393]袁周敏,2013,商务会话中咨询顾问身份建构的动态性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6):89-96。

[394]袁周敏,2016,身份的界定、问题与建议[J],《外语教学》(4):20-23。

[395]袁周敏,2020,商务会话中专家身份建构的指称策略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22-28。

[396]袁周敏、陈新仁,2013,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4):518-530。

[397]袁周敏、张砚妮,2019,商务电话会话中专家身份建构的弱化策略

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6):19-29。

[398]岳中志、彭程、徐磊,2011,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人口》(6):96-100。

[399]章柏成,2014,遮蔽与突显——高校英语教师学术身份的隐喻建构[J],《当代外语研究》(7):32-39。

[400]章柏成,2017,中国大学机构身份的话语建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123-129。

[401]张斌华,2016,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语言使用、态度及认同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3):30-39。

[402]张春龙,2011,现代性与边缘化:新生代农民工特点、问题及出路探讨[J],《中州学刊》(2):98-102。

[403]张国良,2012,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404]张辉、江龙,2008,试论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J],《外语学刊》(5):12-19。

[405]张辉、杨波,2008,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其应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7-14。

[406]张蕾,2017,新闻语篇隐喻的身份构建功能——以中美媒体

第一夫人表征对比研究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58-62。

[407]张淑华,2017,新生代农民工偏差行为的心理基础——身份认同视角[J],《心理研究》(2):36-41。

[408]张淑华、范洋洋,2018,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对内隐群际攻击性的影响:内隐集体自尊的调节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3):371377。

[409]张淑华、王海雯、刘芳,2017,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分化的认知基础——社会比较策略视角[J],《心理与行为研究》(2):258-263。

[410]张玮、谢朝群,2016,驾校冲突话语中的规约化不礼貌程式与身份建构[J],《中国外语》(6):45-52。

[411]张雨林,1984,县属镇的农民工:吴江县的调查[A],江苏省小城镇研究课题组,小城镇大问题(第一集)[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第286-296页。

[412]赵建国、周德水,2018,养老保险、定居期望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J],《农业技术经济》(10):36-47。

[413]赵林静,2009,话语历史分析:视角、方法与原则[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3):87-91。

[414

]赵凌,2013,媒介·话语·权力·身份:“农民工”话语考古与身份生产研究[D],浙江大学。

[415]赵毅衡,2011,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416]郑立华,2010,试论交际身份的转换[J],《外语学刊》(1):71-75。

[417]钟兰凤,2010,话语与身份:赛博空间的教师形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418]周鑫宇,2016,定位理论视角下的外交演讲与国家形象构建[J],《中国外语》(6):19-23。

[419]周莹,2009,青年与老一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代际比较研究——基于w市调查案例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3):54-58。

[420]朱力,2010,“农二代”的希望之路[J],《人民论坛》(4):44-45。

[421]曾庆香,2005,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42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课题组(课题组成员:王俊秀、周迎楠、崔雨晴),流动的“新市民”,离融入城市还有多远——新生代农民工生活与心态调查,https://m.gmw./baijia/2020-10/09/34248931.h

tml,2020年10月9日。

[423]周红英,2014,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语言学方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9-25。

[424]周贤润,2018,从生产主体到消费主体:消费认同与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建构——基于珠三角地区的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8):157-165。

[425]祝克懿,2009,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新闻叙事范式比较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95-101。

[426]祝克懿、盛若菁,2009,《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叙事范式的解读[J],《修辞学习》(6):70-72。

[427]总政治部宣传部编,2013,网络新词语选编(2012修订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428]邹晓美、高泉,2010,农民工权利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429]邹煜、张茹淇、程南昌、滕永林,2020,政务微博话语与服务型政府形象建构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10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