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33章 照太子说的办!(1 / 1)

翌日,朝堂上。

当朱标将增加一场大考,以及这场大考的考试方式说出来的时候,整个朝堂瞠目结舌。

鸦雀无声。

在场的都是昨天刚刚阅完卷的三品以上大臣,歇了一晚上后,又都缓过来了。

可现在,刚刚缓过来的他们,又被太子的话给惊到了。

好大胆的法子!

不仅要史无前例的增加一场大考,而且这场大考的方式更是闻所未闻。

众大臣表情各异,有惊愕,有傻眼,有思考……

短暂的安静之后,是议论纷纷。

大家都是经年老臣,自然理解太子的意思和意图。

经过一开始的震惊之后,细细一想,便能够发现,此法虽然新奇,但却非常的有效,而且挑不出任何毛病来。

非要说有毛病,那便是太大胆了,竟然完全跳脱了传统的文化。

对此,当然有墨守陈规之辈。

刑部尚书钱塘第一个站了出来。

钱塘出了名的铁胆,硬骨头,不怕死,更是孔孟思想的坚实拥趸。

当初朱元璋一怒之下将孟子搬出文庙的时候,钱塘直接来了一个抬棺进谏:“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

最终,一向雷厉风行,杀人不眨眼的朱元璋竟是放过了他。

所以,只要钱塘在朝中一日,他就不会视而不见,只要他看朱元璋和朝廷哪里做得不好,他就要说,就要讲。

钱塘站出来问道:“此法是殿下想出来的?”

“不是。”

朱标摇头:“是我的一个朋友。”

“那就对了。”

钱塘点头,他相信熟读儒家经典的太子,是想不出这样的法子的。

“臣斗胆请问,殿下认为农耕知识,还有什么母猪的产后护理,这是读书人该做的事情吗?这是读书人该去学习的知识吗?用这个来考核读书人,那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钱塘直言直语,而朱标也不恼,微笑问道:

“那我请问钱老,这些录取的进士,是为朝廷所用的,朝廷让他去赈灾,如果他连河堤是什么,连赈灾粮食的好赖都分不清,他如何能够做好赈灾工作?朝廷让他为一方父母官,他如果连最基础的农耕知识都不懂,又如何做好民生工作?”

“退一万步讲,如果没有农耕,你每个月领的俸禄,从何而来?你且说说,农耕知识如何无用?”

“这……”

面对朱标的反问,钱塘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想了一会,钱塘解释道:“臣不是说农耕知识无用,臣只是说,读书人有读书人的考量,用这些知识考量他们不合适。”

朱标微微一笑,道:

“你熟读孔孟之道,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既然民为贵,那老百姓们从事的知识,难道就比孔孟经典低贱了吗?”

“我……”

一向伶牙俐齿的钱塘,此刻竟是说不出话来。

朱标仍旧侃侃而谈: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曰:‘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尚且如此,我们读书人,又有何功德,去轻视农桑?”

“农桑乃立国之本,我朝录取进士,考核这些知识,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朝堂之上,一众大臣不约而同的纷纷点头。

钱塘此刻,已是满脸羞愧之色。

他是孔孟的忠实拥趸,所以当新增的考试完全摒弃了孔孟之学的时候,他第一时间肯定是反对的。

但经太子这么一说,他发现自己错了。

“老臣惭愧!”

钱塘耿直如铁,有错就认,挨打就立正,大大方方的认错。

见到钱塘低头,朱元璋暗自得意,嘴角已经压不住的上翘。

当初他虽然放过了钱塘,但心中没有生气那是不可能的,况且钱塘这人硬气得很,难得见他这么服气的低一次头,而且还是向太子低头。

“瞧瞧,瞧瞧!”

朱元璋笑呵呵的道:“太子说得多好啊!民桑乃立国之本,咱就是民桑出身,知道咱以前种地的时候,最讨厌的是什么人吗?”

“最讨厌的就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官!”

“咱标儿说得对,种地都不会,谈何体恤民情?谈何搞好民生?谈何做好一方父母官?”

“太子英明!”

群臣不约而同的高呼。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问道:“谁还有什么意见没有?”

“臣无异议!”

刘基第一个站了出来。

“臣等亦无异议!”

钱塘和众臣跟着也站了出来。

“好!”

朱元璋笑道:“既然大家都没有意见,那就照太子说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