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32章孤独的中国 永远“不合格”的中国(1 / 2)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就是一个永远不及格的坏学生。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时的西方人认为中国是一个贫穷、破烂、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对西方世界构成一种威胁。而俄罗斯的前身苏联,也将我们视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跟班和小弟,对我们的旅顺港提出领土要求,并试图建立联合舰队,与美国进行阵营上的对立。

在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及 60 年代初,中国开始既不靠西方,也不靠东方的苏联,选择了自主独立的发展道路。那时的艰难可想而知,我们除了苏联援助的 158 个项目外,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原有的旧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留下的落后产能,与世界工业发展的节奏很难匹配。就连我们的小邻居朝鲜和蒙古,都过着相对优越的生活。朝鲜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蒙古的大街上跑着嘎斯车,使用着苏联的产品,而我们只能捧着一个“破烂的大瓷碗”,在旁边默默喝着自己勉强维持生命的“粥”。

70 年代初期,我们终于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1972 年,随着基辛格通过叶海亚渠道与中国接触,尼克松访华,我们与西方阵营那种绝对的对立,从意识形态、文化和社会制度上的绝对对立,开始逐渐走出来。但苏联仍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虎视眈眈,中华民族并未获得应有的安全感。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我们开始教训对我们挑衅的越南。同时,我们与美国以及西方的合作窗口逐渐打开,我们真正走向世界,那时的中国,底子仍然非常薄,只能承接世界上最脏、最累、最苦、污染最重的活。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就像土地上的长工,干着最卑贱的活,付出最艰辛的努力,只能用 1 亿件衬衫来换一架飞机,只能在低端产业链中苦苦挣扎,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劳工,在整个世界的分工体系中处于最底端。在那时,他们认为中国只是一个地位低微的劳动力密集型大国,普通的大国而已。

但是中国没有选择,只能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一步一个脚印地负重前行。从最底端、最苦、最累、最脏的活中,慢慢完善我们的工业体系。其实,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并非国家发展中最重要的环节,科学技术才是关键所在。当时,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中国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开始奋发图强,自我提高,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技术水平。

我们努力的过程,在西方国家眼中,不过是一个乡巴佬的挣扎而已。想要做出一些成绩,还得依靠他们,仰仗他们,需要他们的技术。于是,到处卡我们的脖子,以“巴桶”为代表的一些世界规则,就像绳索一样套在我们的脖子上,使我们进行产业升级的道路异常艰难。

尽管在西方人眼中,我们只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普通国家,但我们从未忘记努力。那时的他们,第一是嫌弃我们的落后,但又需要我们廉价的产品。因为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欧美已经基本放弃了自己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美国和西欧。在他们的结构设计中,只要把握住先进技术和高端产业,就可以把利润微薄的所有中端及低端产业都推向中国。因为中国是一个稳定的政治体,拥有充沛的劳动力和良好的社会组织性,于是他们把我们从一个长工升格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仆人”。

在他们眼里,我们的价值就在于我们勤劳肯干,能高效率地生产出他们所需的生活必需品而已。在心理上和技术层面上,他们认为我们第一不可能超越他们,第二我们的发展是仰赖他们的市场,第三他们可以用技术壁垒和扭曲的汇率来进行剥削和压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