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考点九 辽、宋、夏、金、元(1 / 3)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1、阶段特征: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民族活跃的时期,具体可分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西夏的对峙;元朝的统一等三个阶段。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是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我们知道“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的宋朝(960年-1279年):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是古代文明的成型时期。

2、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宋太祖)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定都东京(开封)。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局部统一。(注意:北宋完成的是局部的统一)

(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宋太祖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注意三个方面,注意区分)宋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相权膨胀、藩镇割据、武将干政的经验与教训,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但中枢权力分割过细,降低了行政效率,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①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面收权: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更戍法”);削实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掌地方性政权,设通判监督地方。地方设路、州、县三级);制钱谷(由转运使负责,将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外)运送到京师或指定地点);强复审(死刑需报中央复审核准,强化中央对地方司法权的掌控)

②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在中央设二府三司,分割相权(中书门下(东府,掌最高行政权);枢密院(西府,调兵权);户部司、度支司、盐铁司。三司使分割财权);在地方设转运使和通判监督地方。

③抑制武将势力膨胀: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制定了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武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以看出,北宋政治的特点:重文轻武。

4、重文轻武:(北宋政治的特点)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弊端重现,北宋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逐渐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科举制的完善与文官体制的发展,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偏重文治,民风文弱军力不振君臣畏战,在军事上积贫积弱。

北宋王朝,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却形成了“三冗”两积的不利局面,造成统治危机。所以,有宋一代,人们作出这样的评价: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面对积贫积弱的政局,北宋统治者进行改革,主要包括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两次。

5、庆历新政: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一次以整顿官僚机构(整顿吏治)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宋仁宗动摇,很快归于失败。

(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宋神宗的时候又任命王安石变法)

6、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达到了富国目的,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北宋之后的南宋偏安江南:

7、靖康之变与南宋的建立: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之后,赵构即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8、岳飞抗金:南宋初年,金军大举南下,岳飞率领“岳家军”北伐收复大片失地,取得郾城大捷等重大战果。宋高宗和权臣秦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秉承崇文抑武国策,视岳飞等拥有兵权的武将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

9、宋金议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称为“岁贡”,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世为侄国”)。

作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辽夏金元(916年-1368年)积极学习中原汉人的经济方式、制度与文化,分别在不同的时期建立本民族政权,长期与两宋形成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