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211节(1 / 3)

有道理,这样做之后,十几二十年之后,就能差不多看出效果来,起码大汉新出生的一代,文化素质会高出不少来,到时候呢,朝廷也就不愁没人可用了!

当然,识字的人多了,如果不能够给他们用武之地的话,那么,同样会是一个会引发社会矛盾的源头。后世为什么大家都要关注大学生就业率,而为什么宋朝那会儿,明明已经冗官了,但是科举还得继续进行,甚至科举录取的人数还要增长?哪怕没有足够的官位安置他们,许多人只能候补,不过照样拿工资!造成了财政上头的巨大压力也没有对此进行改革,比如说减少录取率什么的,事实上就是为了减少社会矛盾。

别以为民间说什么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就觉得读书人干不了什么事情,事实上,许多事情,还真的就只有读过书的知识分子才干得出来。历史上,农民起义其实未必有多可怕,这些人呢,其实算是比较可悲的一个阶层,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被逼到了绝路上,最终呢,却因为缺乏知识,或者说是,缺乏知识分子阶层的支持,最终呢,只能为王前驱。

正儿八经通过农民起义还成功了的,还就是一个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呢,在起事过程之中,也是因为元廷对于汉人的压迫,杜绝了汉人精英分子的上升通道,所以,这些人最终抛弃了元廷,选择了那个时候是个泥腿子,却是积极向着知识分子靠拢的朱元璋。毕竟,元廷可以依靠蒙古人中的贵族治国,而改朝换代之后,不管皇帝是个什么样子,他们都是需要依靠士人治国的。

所以呢,读书人多了,他们如果不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那么,他们就会是典型的不稳定因素。说不得,就像是宋朝的时候,有科举不得志的人跑去投奔辽国,投奔西夏一样,像是现在,要是那些读书人感觉自己得不到重视,一肚子的学问都没有用处,那么,他们很有可能,就会投奔匈奴。

因此呢,舒云便提出了科举,或者说,不是科举,而是公务员考试,直接从读书人中挑选基层公务员。

汉室的政治制度其实跟后世是比较像的,比起其他时代来说,秦汉的时候,是做到了政令下乡的,不像是后来,政令压根只到县这个级别,其他的,就是依靠当地的士绅大族自制了。这也算是儒家的锅,儒家就喜欢搞这种宗族自治的勾当。而沿袭了秦法的汉律,本质上还是法家的思想,讲究的是大政府,对于基层也要又足够的控制力。

如此呢,自然导致了其实汉室的官吏数量同样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因此,如今呢,完全可以通过简化版的公务员考试,从读书人中挑选出基层的官员出来,这些基层的官员呢,又需要设立监察机构,对他们进行监察,有本事的,自然可以晋升,没本事的,尸位素餐的,甚至是贪污腐败的,自然该让贤的让贤,该问罪的问罪,给后来人腾出空间来。

总之,只要财政足够给力,那么,汉室完全可以利用公考的士子制造出一个庞大的官僚阶级出来。

舒云呢,提出了这个公考的概念之后,朝堂上头为此争执了很长时间,汉室如今的官员选拔,压根没有一个成例,主要的官员呢,多半就是当年推翻秦朝,开辟新朝的功臣,其他的呢,自然就是这些功臣的手下,同乡,另外一些呢,就是各个学派举荐上来的人,在地方上名声越大,越容易受到举荐入朝为官。

但是,后续就有些问题了,总不能以后朝廷的官职,还被这些群体垄断吧,所以呢,刘邦之前就积极鼓励地方上头举荐贤才,可惜效果并不好,如今如果可以通过考试,就能选拔出合适的人才来,刘邦自然是乐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