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45节(1 / 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当时的林小桥一心只想着赚钱,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现象。

后来,林小桥暗自庆幸,老天爷真是帮了她,如果没有那笔卖福果儿的钱,她们或许分家以后就要睡草棚了。

再说说那笔银子,现在已经被她们花的七七八八,只剩下一百多两了,林小桥自然不能在家等着坐吃山空了。

于是她便开始研究起了自个儿的新吃食——馓子,打算用它再赚上些银钱,多买些田地,也试试做上一回小地主婆的滋味。

说起这馓子,它也叫“细环饼”,“寒具”,具历史记载,始于北朝,历史非常悠久。原是安徽一带儿的特色小吃,用来过节时分,祭祖和馈赠好友之用的。后来便被广为流传,各地都有,老少皆宜,成为一种大为流行的食品。

林小桥去了镇上几次都没有见过,也向李氏,郑寡妇等人打听了一番,这馓子在这个不知名的朝代,应该还未曾出现过。

这馓子是用水和面,搓成细条,牛结成环钏形状,油炸而成的。它的口感很好,馓条纤细,酥脆可口,咸淡适中。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写诗赞美馓子的做法,写道: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这首“寒具诗”把馓子的风味特色,形态特征描写的淋漓尽致。咏的如此清妙深婉,足以可见它的历史多么久远,其传承的文化传统又是多么的深远……

由于馓子似有一定的药用效果,所以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馓子的做法: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索索扭捻成钏之形,油煎食之。

前世的林小桥便较为好这一口,几乎看到就会买,也曾经自个儿在家里试着炸过,感觉味儿还是不错的,就是卖相上头有些对不起观众。

所以,这回她就着重于尝试着把那卖相做好看一些。

这馓子的做法说简单也挺简单的,说难可是它也是有些难度,如果能够做到以下几点,便可以说是成功了。

其一便是色泽,一定得炸成金黄色,这就需要火候的掌握了。

其二便是形状,馓条必须得纤细整齐,无明显搭头和并条,一定得是细细的一条一条的。

其三便是馓条的条身,断面有孔,条身没有面快和杂质。

其四,也是最后一点,便是它的口感,必须要香味纯正,酥脆爽口。

林小桥经历了数次实验,糟蹋了几乎十来斤面粉,挨了李氏多次数落之后,终于做出了“色香味”俱全的馓子。

于是,她献宝似的拿去给众人一一尝了,包括陈学文母子二人也送去了一些,大家吃完之后,均说口感酥脆很好,卖相也是十分不错。

得到众人的肯定之后,林小桥便跟李氏等人说了自个儿打算做着,去镇上卖卖试试。

众人都没有提出啥子反对意见,李氏便要求跟着林小桥一起去卖,因为她不太放心她们两个女孩子。

林小桥想想也是,她和林小溪毕竟只是小丫头,难免会受到排挤,如果李氏也在场的话,旁人多少会忌惮一些吧,便点头欣然同意。

于是母女三人便一块儿商议了价钱,准备在中秋节之后去西街集市上卖馓子!

不过在这之前,她准备多炸上一些馓子,送到云来酒楼,让那个“好吃鬼”少爷——秦业也尝尝自个儿的新吃食……

第二天,林小桥就带着自个儿昨天炸好的馓子,去了云来酒楼找秦业。

刚一进门,就有个热情的伙计迎上来跟她打招呼,林小桥说明了来意,小伙计便引着她找了个偏僻的位子坐下,随后去请秦业。

不晓得这是周掌柜的吩咐,还是因为秦业的缘故,现在云来酒楼的伙计们再不复从前的眼高于顶的模样儿,看到林小桥更是热情万分,每回她来,这些伙计招待的都挺周到的。

林小桥坐下不到片刻,秦业便风风火火的走过来了,依然面若冠玉,唇红齿白,一身白衣长袍,嘴角荡漾着的笑容,显示他此刻心情极好,一派意气风发的模样。

一见到林小桥,便是双眼明亮,笑容更甚,不待坐下,便嬉皮笑脸的主动打着招呼:“小桥妹妹,总算想起来找我了啊?是不是又带了什么好吃的了,速速交出来啊!”

林小桥看他那耍猴的样,忍不住“噗嗤”笑出了声,嗔道:“原来你是要我的好吃的啊,看你那猴急的样,哪里还像个大家少爷啊?没有好吃的,就不许我过来找你玩了啊!不过啊,我这回还真的是给你送新鲜吃食来的,你帮我尝尝看啊,给我提点啥子意见,这吃食我打算拿到镇上来卖的。”说着便拿出自个儿新做的馓子。

秦业一看到那馓子,稍微扫了扫,就确定自个儿以前没有吃过,所以便迫不及待的拿了一根放到嘴里尝尝,吃完了一根便又去拿了一根嚼着。

林小桥瞅着他的面色,也瞧不出来他是喜欢吃,还是不喜欢吃。

只得出声问道:“秦业哥哥,这馓子味道如何啊?”

秦业看了她一眼,实诚的说道:“这叫馓子啊?名儿真挺奇怪的!口感还是不错的,不过——。这个给那些闺阁小姐或是小孩子吃吃还不错,像我这样的男主顾,就不太适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