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128节(1 / 3)

以通过,爱新觉罗·载湉后来正式下诏,以李鸿章的“并裁”方案实施,康有为弄的这个轩然大波总算有惊无险地就这么“揭”过去了。

康有为惹了这么大的乱子,让李鸿章给平息掉了,但这仍然没有改变康有为对李鸿章的成见,甚至徐世昌和康有为说了孙纲在朝鲜所采取行动的苦衷后(这个徐大翰林还真是个讲信用的人),康有为也没有改变对孙纲的看法,说孙纲“巧言强辩,混淆视听”,而且当梁启超表示想去见一见这位“斐声海内”的“少年能臣”时,康有为居然勃然大怒,身为学生的梁启超对老师敬畏惯了,吓得大气不敢出一声,但他看过孙纲给爱新觉罗·载湉写的那个“《海权论(大纲)》”,坚信孙纲不是象康有为想的那样,正好孙文来了,因为孙文也是广东人,他和孙文“一见如故”,谈得极是投机,知道孙文和孙纲的关系后,“求为引见”,孙文慨然答应,就把梁启超给领来了,梁启超正愁自己的官话说得不好,恐怕和孙纲沟通困难,还在那里忐忑,却没有想到孙纲居然先来了。

“吾师万事纯任主观,自信力极强,而持之极毅。其对于客观的事实,或竟蔑视,或必欲强之以从我(说白了就是死要面子不认错)。”梁启超对孙纲说道,“对大人或有不当之见。还请大人不要见怪。 ”

“那倒不算什么。”孙纲笑着说道,“只是我自己不怪他,怕其他人就不一定能象我这样了。”

梁启超听了也是一脸苦笑,但康有为毕竟是他的老师,在这个“天地君亲师”为大地时代,作为学生的梁启超,也是无能为力的。

两人一谈之下。颇有相见恨晚之意,孙纲和梁启超就“变法”的许多问题交换了看法。孙纲告诉梁启超,“法”的确该变,这一点没有错,但不能这么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搞“一刀切”,譬如病人得重症是应该下猛药,药效猛可以,但如果下手太急的话。病治好了,可病人也死了,那样地结果又有什么用呢?

孙纲对目前“变法”的看法是,中国当前极需要一个和平地环境来发展综合国力,旧法当变,也确实是刻不容缓,就象康有为和梁启超一贯主张的那样,应该“开启民智”。唤醒民众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中国“暮气沉沉”的现状。

但开启民智光兴办学堂其实是很不够的,最主要的一点康有为和梁启超及众多的维新人士其实都没有想到,可对从后世穿越过来地孙纲来说,这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孙纲提出来的就是。开放舆论。

大清王朝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由于壁垒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不光平头百姓不能随便上书言事,连品级较低的官员也是不行,由此不但造成“下情无以通上,上情亦不能达下”的局面,也使得民众的思想被禁锢,这才是造成中国目前“万马齐喑”的真正原因。

大清王朝地整个国家官僚机构根本不象一些西方国家那样,它没有民间舆论的监督和制约,虽然设了科道御史言官用以对各级官员的行为进行纠察监督和批评。而且监督和批评还常常发生作用。但实际上这个“国家监察机构”也是在大清王朝的官僚体系内当中的一员,根本不可能做到在“体制内”实行完全意义上的监督。历史表明,能够作到真正的监督的力量只能来自于民间舆论。

但是目前的大清朝还是一个封建专制国家,根本不可能做到完全开放民间舆论(西方的德国和俄国也是一样),孙纲的意思是可以促成朝廷开放一部分舆论(在那个“防汉”的心理下,想要全部开放是不可能的,朝廷也绝对不会允许),即允许民众在各种报纸上发表言论,“评议时政”,朝廷对此可以采取“言者无罪”的态度,官员们可以被告知要多注意这些言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说得对就听,不对的也不用大惊小怪,民众不明白的可以向民众解释或者在报上反驳不同观点。这样一来,在整个社会上形成一种“言论自由”地风气,民众对国家大事地关心自然就会促成民智的觉醒,同时官员们在逐渐意识到了民间舆论地力量后,也会自觉不自觉的“收敛”自己的行为,无形当中就会减少贪腐现象的出现,促进国家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