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三十二章 春种秋收(三)(2 / 2)

油炒块垒是一种穷饭富吃的典型,按照当地人说“这是吃到挨刀处了。”

骂人话,意为奢侈至极了。

“挨刀处”指喉咙,杀猪放血一般先用刀捅这里。

还有一种叫“二莜面”,莜面与高粱面按比例混合而成的。

蒸制出来发红,涩口难咽,是大多数人家主粮之一。

胡麻是一种油料作物,适宜在凉爽、半干的气候生长。

胡麻起源于西亚,传说是张骞带回的,因源于胡地,称之为胡麻,别称亚麻。

一同带回来的还有胡萝卜、胡椒、胡瓜(黄瓜)、胡桃(核桃)和胡豆(蚕豆)等。

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山西、甘肃、宁夏、NMG等地。

胡麻开一种淡蓝色的小花,成片种植花期时,大地若绿毯镶蓝,煞是好看。

胡麻浑身都是宝,麻子榨油,麻饼喂牲口。

胡麻秸秆(胡麻柴)可沤麻,是最好的天然纺织原料之一。

冬天塞土豆窖过年拢旺火都少不了一把胡麻柴。

油坊古来就是个好地方,吃得好油水足是很多饥肠辘辘的人们向往之地。

不过也是一个重体力活儿。

胡麻油压榨由胡麻籽的精选、炒熟、磨碎、蒸制、踩踏、包裹、压榨和沉淀等几道工序组成。

精选就是胡麻收获后晾干,利用二细筛筛除细土,再用簸箕簸去胡麻壳皮。

最后人工翻检出大点的土块和杂物,留下光洁润滑的胡麻籽。

胡麻籽在油坊用专用炒锅(形制和炒莜麦的基本相近)炒制,这个工序要把握好火候。

胡麻籽欠火,出油率不高,味道欠佳。

胡麻籽糊了,出来的油色泽发黑口味发苦。

火候需要恰到好处,出来的胡麻籽颜色焦亮,籽粒爆圆将裂是上品。

磨碎是用机器完成的,这是通电后才引进的,原来都是人推石磨碾压粉碎。

机器磨出来的胡麻籽成膏状,油亮发黑,浓香扑鼻,烫手,工人管这个叫油石。

油坊的香气吸引了很多孩子驻足。

有脸面可以进去讨要一个丸药大小的“油石蛋蛋”,趁热吃下,香浓可口。

刚刚的父亲每年到了榨油季就从队里出来参与榨油,属于公派,队里记工分儿。

期间可以吃几天好的,李之重前世粘刚刚的光,可以经常吃到“油石蛋蛋”。

磨好的油石加上大约百分之八的水搅拌再上笼蒸,油石加水主要是“以水换油”。

不加水的油石榨完后,油渣出不尽油,而加水的油石榨完后油渣内含油较少。

这是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的。

只知其现象,不知其道理,就连油房的大师傅也不懂其中奥妙。

油石需要蒸制半个小时左右,晾至温热不烫时,用铁锹铲到一个水泥平台上铺开。

工人们光脚上去不停踩踏,直至油石如面有了筋道感停下。

工人们把直径五十公分高八公分的笼圈平放在地上。

再把备好的笼布(麻布)铺在里边,然后加满油石。

用木锤子砸实油石砣。

包油石砣的是一条粗麻绳,从油石砣下边押好绳头,再往油石砣上一圈儿一圈儿紧紧缠绕。

同步把笼圈从上退出,缠到上边把绳头押好,照此共包十五个油石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