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中国象棋发展史(一)(2 /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周朝代,武帝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由此,象棋发展进入童年期。

后周武帝依当时的象棋编制《象经》,有日月星辰之象,象戏名称由此而来,称为北周象戏,后来演变的唐代宝应象棋,形式为八乘八的黑白棋盘,棋子为立体造型。释念常《佛祖通载》卷二二,记载:“始以车、马、将、卒代日、月、星、辰者,岂异人乎,正牛僧孺耳”。

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 76 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结合能见到的北宋初期饰有“琴棋书画”四样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棋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铜质棋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而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在宋代,现代的象棋型式才被制定,象棋发展也正式渡过童年期,进入争鸣期,宋代也是一个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

宋代的理学家程颢有一首咏象棋的诗:“大都博奕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车马尚存周戏法,偏神兼备汉官名。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却凭纹愁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他诗中还没提到炮,炮这兵种是最后加入的,当然是要在中国人将火药大规模用于战争之后,才会反映在象棋上。

北宋当时的象棋有大象戏与象戏,皆已有炮棋子。象戏更为接近代象棋的形式,有 枚棋子,盘大定为纵十路横九路,将帅待在九宫之正中,没有士而有偏、俾两棋子,之后象棋更平民化,不少文人雅士都喜爱下象棋,下象棋者更成为一种职业。

北宋末,象棋定型为近代模式: 枚棋子,黑、红棋各有将(帅)1个,车、马、炮、象(相)、士(仕)各个,卒(兵)5个,象棋发展渡过短暂的争鸣期,进入高潮期。

至南宋,象棋一词才开始指的中国象棋。

南宋时,象戏已成为象棋的形式,将帅待在九宫底,已有士这棋子,而且象棋“家喻户晓”,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

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者和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

南宋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等多种象棋著述,《事林广记》更是记载了最早的两局完整的象棋棋谱和最古老的排局“二龙出海势”。

高潮期后,象棋在经历了非常短暂的中落潮,又在元明清进入鼎盛期。那时候,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金鹏十八变》、《橘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象棋谱》等。杨慎、唐寅、郎英、罗颀、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显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