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624章 臣节扫地(2 / 3)

他也立即举荐了德州籍前朝大学士谢陞等四十余位高官,而鞑子也立即让他们以原官仕清。

谢陞等之前本来是举兵诛伪拥明的,可在王永鳌的出面招抚下,得到鞑子安抚承诺后,他们最终选择了归附新朝,于是乎东昌、临清等地次第而平。

所以山东在清入关后,在镇压顺军以及地方盗匪这块,比任何一个省份,都要来的迅速,孙之獬等山东籍前明官员,纷纷入朝接受招抚授职,并迅速出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为满清招抚各地。

山东的名门望族大户,自然也是纷纷归附新朝,并借清军之势,迅速的扫荡了山东地方上的顺军余部,以及盗匪和那些奴变的奴仆等。

这种选择,无疑首先还是因为自身利益,顺军本来攻下北京后,取山东是不费一兵一卒的,但是他们后来在山东与在北京一样拷掠,甚至还放纵甚至挑起奴变,完全把旧有秩序打破,甚至把这些士绅豪强逼对了对立面,逼的他们起兵诛伪。

他们反抗顺军,也还有忠效明朝之意。

但经历了顺军的劫掠后,这些山东望族对于接着入关的清军,反而表示了支持,最主要的还是清军对他们的招抚策略,保护他们的地位和财产。

如果当初大顺入山东后不拷掠压迫他们,他们大多数人可能也乐得拥护新朝,并在新朝做官的。

面对顺军拷掠,奴变打击,陷入焦头烂额中的山东士族选择了跟满清联手镇压顺军、奴变军,重新恢复地方秩序,甚至是必然选择。

清军南下后,山东仍然此起彼伏的义军,其实许多都是奴变而来。

比如谢迁,他原本就是韩氏的奴仆。

经历了大明崇祯帝自缢,北京沦陷,顺军南下拷掠,奴变动荡,清军南下安抚等这些后,山东的士族名门其实就撕裂了。

大部份转而归附了新朝,只有少部份南下去追随正朔,也有一些看破红尘,归隐山门。

比如当初与谢陞他们一起组织义军诛伪的德州在籍御史卢世㴶,积极参与诛伪,但在谢陞等归降清军后,他却以病重为由辞去了清朝给予的原官待遇,但其实他一直在家好好的。

而新城王氏、滨州杜氏都曾经满门忠烈抵抗清军,所以清军南下后,他们都以奉养老人等理由,拒绝出仕。虽然两族在去年的科举中,也都鼓励年轻后进去参加科举,其根本原因,也是这些家族都是以科举起家的,如果不参加科举,没有了举人进士这些功名,家族就会迅速衰弱,尤其是许多士绅特权保不住。

他们也许不想马上出仕,但却不想家族失去士族地位,其内心也是非常矛盾的。

甚至可以想象,当老一辈人逝去后,年轻一辈又还会有几个再执著那些呢。

就好比滨州杜漺,他父亲杜若昧就是在崇祯十五年那场抵抗清军的战斗中死于清军刀下,他当时二十一岁,也参与了那场战斗,但在顺治三年,为父守孝期满的他,却参加了山东的乡试,中举人,第二年又去北京参加会试,中进士。

其实据说杜漺其实是不肯在父亲尸骨未寒的情况下出仕清朝的,但是家族却劝说他去考科举。

家族的利益,生存的压力,让滨州杜氏不可能就此放弃科举,他们的地位必须依靠科举取得功名,然后进入官场,才能维持的住,否则失去这些,那就成了乡下土财主,到时就是任人宰割的。

为了家族,杜漺万分犹豫下,最终还是妥协赴京,最后名列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乱世的动荡,让杜漺明白自己的责任,在那几年,奴仆叛变,盗贼蜂起,不法之徒趁火打劫,杜漺被迫携全家背井离乡,避难海上,二哥在路上感染风寒,一病不起,杜漺承担起照顾母亲和兄弟的责任,船上物资短缺,阴寒湿冷,颠沛流离,毫无保障,这一切都让他印象深刻。

田园荒芜,田地被奴仆佃户抢占,田租无着,牛羊散失,甚至连祖宅都让人占去。后来清军南下,家乡才恢复些定稳,杜漺也得以回到家乡,甚至收回了田地祖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