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序言:路线的选择(2 / 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409年冬,法显先渡海往狮子国游学,两年后终于在此踏上归程,搭乘的是载客二百余人的大商船。途遇大风,在海上漂流了九十天,到了南海的耶提婆(爪哇)搁浅,在此滞留五个来月,直到412年夏,得以乘上另一商船,再次泛海,本预期五十天航达广州,不料航行一个多月,又遇暴风雨,迷失方向,船员认为载沙门不利,拟将法显置留海岛,幸仗义者反对,方免难。历经两月余的漂流,就在粮尽水绝之际,眼前终于出现了一片陆地,上来打听,竟是崂山! 去国一别,十四年了。

海路,说九死一生也不为过,中间葬身鱼腹的只有大海知道,法显能免,只是天佑毅者罢了。是以此间僧伽提婆、鸠摩罗什、昙无谶、菩提留支(等还是取道西域前来。到了玄奘,干脆来回都走陆路。所以海路很难说就较陆路好,(若非中土历来海禁,很可能随着船业发展,航道的开辟,海路很快会成为真正理想的选择)但无论如何,在他们的眼里,绕北路也好,海也罢,吐藩直路却都从不作考虑。到底是何原因?

就在玄奘西行后的14年,即公元641元,文成公主入藏。送亲队伍西行六千余里,而至逻些(拉萨),此时,玄奘尤身在印度。窃以为,由逻些此去恒河流域,不会再难于长安至逻些了,地理、海拔俱与前参差可比,越过大雪山(喜马拉雅),便是一路长驱的平原了,长约四千余里。事实上梵风东渐,天竺、吐藩的僧侣亦早有往来。何以法、玄诸僧就不作直道想?

他们怕的是恶劣的地理气候么?羌塘高原确实可畏,但北中线就好吗,不要说大漠了,沙碛地上很多时候就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至于葱岭,整体海拔都不在青藏之下,诸山口可能更高。又以文成公主的送亲队伍来说,人员组成不乏侍婢、艺人、工匠,这些人尝且可行,以法显、玄奘们来说,就再没理由办不到。

他们怕得是劫掠么?羌塘人迹罕至,商队不通,跟本不可能有职业盗贼团伙。至于一般牧民,民风尽管粗旷,即便到后来唐吐交恶,也不可能就形成全民性的仇视,况且,佛教东渐,对青藏影响更大,是以对求道僧侣,不可能会有所为难。相反,北中路丝路是成熟的商道,劫掠的危险要大得多,真切的多。而且,西域除去盛唐时候有短暂的稳定外,更多是部落林立,诸强虎伺(突厥、吐谷浑、大食),兵乱对商侣威胁相当大。

那最后究竟是什么让僧侣却步?今人详考之,发现竟然是补给!

按沈括《梦溪笔谈》的计算方法,一个全职民伕,顶多背六斗米,每人每天吃两升,一次可以维持三十天。问题法显、玄奘不是民伕,而且还有衣物、度牒、书籍等物件,最重要的是还要带水!所以按折半带三斗米,走十五天算应合理。即使雇民伕,或有善信愿随行,也不可能再多,这些人也要吃饭,有时侯还要分粮让其半途折返。如用牲口的话,骆驮可驮三石,骡马可驮一石五斗,但牲口要驮工管,也要备水备草料,人力物力大为膨胀,难切僧侣的实际。在高原上前行,他们只能用蛙跳方式,前进一段,便要停下来补给、休整、以及宏经布道。北路虽有种种不足,但在蛙跳距离上,比如十五天,找到绿洲、人家、城镇,还是大概有保证的(只能说大概了)。然而在羌塘,根本没有可能实现这样的计划,只有大队人马、游牧部众才能实现长途的行进。对法显、玄奘们来说,日月山,便是尽头。

今人知道,大海才是文明的出路,但无疑我们是错过了,尽管我们本不乏探险开路的伟大先锋。由此可见,玄奘西游穿行北路和中路有其必然性:一是佛经大都来自西域而非来自南方;二是从丝绸之路的僧侣口中得知求取真经的最佳路线乃是此路;三是西行途中的许多国家信奉佛教,可以得到他们的照顾;四是玄奘的名声传于西域而在南方影响较小,这无形中也会提供许多方便之处。

§§第一篇 西行,从新疆到阿富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