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九章 江西行短章(十三则)(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如今的黄洋界,松柏苍郁,遮天蔽日,仿佛不似以往险要。可是,站在山崖往下俯视,依然山势陡峭,易守难攻。在海拔1343米的山顶,完好地保存着当年红军修筑的工事和架设的大炮,并修有一座颇有气势的横碑和一座竖碑,分别镌刻着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西江月·井冈山》和朱德题写的“黄洋界”、“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的手迹,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氛围。

黄洋界,军民胜利的象征。

黄洋界在宣告:夺取政权,离不开人民群众;掌管政权,同样不能与人民群众相悖!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颠朴不破的箴言。

大井领略读书石

位于茨坪西北五公里处的大井,四周山环岭绕,中间低矮平坦,状若一口大井。这里原是王佐领导的农民自卫军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驻札于此。如今有修缮的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的旧居,以及红军战士的住房和红军医务所门诊室等。

倘若讲大井的毛泽东旧居与井冈山其它地点的旧居有什么区别,那就是这幢被称之为“白屋”的旧居因有44个房间和5个天井而气派了许多。至于毛泽东在“白屋”中居住的房间,其面积大小和床帷摆设没有多大差别。因此,参观“白屋”并没有掀起我游兴的波澜。

然而,当我步出“白屋”,眼帘却像照相机揿下快门一样将前方不远的一块石头摄入并立刻定格。

这块顶部为平面但并不高大的“读书石”,据介绍是毛泽东在“白屋”居住时经常坐在此石上看书。可想而知,那时战斗频繁,“白屋”又是红军的指挥中枢,屋前一定行人如梭。毛泽东在此看书,足见其是多么的聚精会神。由此不禁使人联想,毛泽东并没有进入过高级学府,也没有令人刮目的显赫文凭,但他却具有经天纬地之才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雄才大略,盖其原因,除了他具有出类拔萃的天赋,更重要的是善于学习。

谈到学习,毛泽东有句至理名言:“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毛泽东这个定论,不正是今天应该由“知本位”转到“智本位”的经典注脚么?

感悟失落在水口

位于茨坪9公里处的水口,以气势壮观的水口瀑布而闻名,自然也就成了我们这次井冈山游览的一个应到之处。

从水口售票处到水口瀑布,要穿行一条约一公里多长的亚原始森林峡谷。只见峡谷两侧,山峰对峙,峰峦陡峻,奇石跌宕,苍松高耸,老树古藤,翠鸟啁啾,谷底溪水明澈,岩壁杜鹃花如焰似霞,可谓处处是景,步步入画,不由令人大为惊叹:想不到井冈山还有如此神奇的山水景观。这里的美景,较之我到过的几座名山大川毫不逊色,并且各有千秋。

我们沿由大井、小井两条溪流交汇而成的河流顺势而行,先是来到水口瀑布的源头,觉得水面并不宽阔,而且水波不兴,没有什么奇异之姿。可是,当我们沿阶而下,还没有到达谷底,却变得如同万军阵中,人喊马嘶,鼙鼓千面,号角齐鸣,巨大的声浪震聋发馈。置身观望处,冷雨扑面,白雾蒸腾,不多时便通身如浴。凝目仰视,从崖口倾泻而下的水流,如万骏狂奔,江河倒挂。数十米宽横空飞落的水帘,大小不一,形态有别,有的状若银龙拖练,有的似崩云卷雪,有的像碎石摧冰,集合分散,飞舞翻滚,其壮观气魄无可匹敌。由是,不禁使余想起司马迁的切腹之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

可见,失落也是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

流金飞丹油菜花

三月末的北京,寒风料峭,乍暖还寒。而属于南方的江西大地,却被如油的春雨润得酥软如胰,山峦上五颜六色的山花,一族簇地点缀在绿树中,似彩霞飘曳;清新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负离子,行进间好似置身于广阔无垠的氧吧,满眼的灿烂,一腔的陶醉。

然而,在我们出入井冈山地界,除了青山绿水,田畴里便是一片片黄灿灿的油菜花。过去我也曾到过江南一些省市,但从未见过这样大面积且长势如此茂盛的油菜地。京承君见我对油菜花如醉如痴,便告之司机停车,在油菜花地里走走,并留影存照。当我零距离地观看油菜花,才发现种植油菜花的土地呈血红色,那原来看到的油菜花上空流金飞丹,是红土地经阳光的照射与油菜花交映产生的混合霓光。

“人们称江西为‘红土地’,是一语双关。一层是指本意,即江西的土地是一色的红土壤;另一层则是象征意义,即江西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付出巨大牺牲,土壤是被烈士的鲜血染红的。”京承君意味深长地告之。是呀,有关资料显示,仅在井冈山武装斗争中,江西人民死于蒋介石“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宁可错杀一千决不放过一个”的五次围剿中,就牺牲25.3万人之多。同时,在江西诞生了红军、红都、红区、红色政权、红色党旗、红色军旗,等等。

金色油菜花,抒发着对春天的礼赞;殷殷红土地,培育着老区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红土地上的油菜花,一种民族图腾的象征,一种生命质地的交响。

黄洋界有棵大槲树

在井冈山险峻雄蛾的黄洋界哨口地域的一个山道拐弯处,半山坡矗立着一棵高大的槲树。这棵槲树因从根部分离出两个几乎同样粗大的树干,笔直挺拔,孪生兄弟般并肩而立,威风凛凛,气宇轩昂。槲树下方,壑谷幽潭,云雾缭绕,恍若仙境。

同行的江西省政协常务副主席韩京承君以东道主的身份叫司机在盘山路旁停下来,饶有兴致地陪同我拾阶而上,来到槲树旁,指着树两边依稀可辨的羊肠小道言道:1928年冬,蒋介石为铲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调集粤、湘、赣三省的3万多部队,一面向井冈山大举进攻,一面对井冈山实行铁筒般的经济封锁。当时,红军的处境正如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描述的,物质生活十分菲薄,粮食奇缺,战斗频繁,处境极为艰难。那么,红军靠什么维持不蔽,与数倍于我的敌军鏖战不怠,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靠共产党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官兵一致,同甘共苦。毛泽东和朱德一个是新组建的红四军的党代表,一个是军长,虽军务繁忙,但他们却经常身穿布衣,脚蹬草鞋,头戴斗笠,挽着裤腿,沿着这条陡峭而湿滑的小路,肩扛毛竹扁担,与兵士从山下往山上挑粮,一路气喘吁吁,一路挥汗如雨。这棵槲树,就是毛泽东和朱德挑粮歇脚的地方。兵士们见毛泽东和朱德身先士卒,干劲倍增,比着赛着地多挑粮,从而粉碎了敌人的封锁与进攻。故而,面前这棵槲树,俨然似一座无形而又有形地镌刻着毛泽东和朱德躬身励行的高尚风范的丰碑,并构成一道令世人驻足仰慕的靓丽风景。

就在我虔诚地以一个老军人的立正姿态拜谒巨人般肃立在槲树下,蓦地发现在树的根部有一个盆口大的洞,胸膛顿觉像被什么利器猛地刺了一下似的一阵巨痛,情不自禁地趋步向前,蹲下身子仔细观察,发现这个洞似乎是被什么虫子蛀空的。因为,在洞的下面堆积着一层厚厚的小米粒般黑乎乎的细末。不知怎的,我痴痴地盯着这个被蛀蚀的树洞,竟然想到,今天距当年毛泽东和朱德挑粮的时光已经跨越了77个春秋,共产党像这棵槲树一样长大长粗了,已成为统领13亿人民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执政党。但是,随着岁月的年轮和地位的变化以及社会的演变,共产党内部像这棵槲树一样在根部出现了一个被蛀蚀的洞。一些腐败的领导干部失去了人民公仆的本色,吃、喝、嫖、赌、贪,“五毒”俱全,肆无忌惮地挥霍民脂民膏,委实为人民大众所不齿,极大地损害了共产党健康的肌体。但是我相信,随着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发韧,其管理部门一定会对大槲树倍加呵护;而共产党也会通过诸如时下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以及不断完善的党规党纪,其“内伤”将得到卓有成效的疗治。

想到此,我激情满怀地向黄洋界这棵大槲树郑重地行标准的军人注目礼,火辣辣又湿润润的目光,饱满着深情的缅怀、真挚的崇敬和殷切的祝福。

正是:

千载不尽英雄泪,

万古流丹烈士魂;

今日动歌红土地,

继往开来待后人。

写于2005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