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一节 “希望工程”,希望中的爱(1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情系中华”,这含义深沉又笔力遒劲的四个字,既是当今中国一位身世不凡的人物给“华联会”的题词,也是对“华联会”会长张曼新的勉励与奖赏。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宁夏日报》在“西部周末”版头版头条位置,用小孩子拳头般大的黑体字标题《三十万捧出侨领爱国心》,刊登了张曼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芦草洼吊庄兴建“曼新希望小学”的报道。

报道说:“匈牙利华侨领袖张曼新先生十一月十九日来到自治区政府外办会议厅,打开手提箱,拿出一叠叠美元、奥地利先令、人民币,共折合人民币三十万元,捐给泾源县芦草洼吊庄,用于兴建一所‘曼新希望小学’”。

报道强调指出:三十万元,对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中的亿万富翁来说,不过是‘毛毛雨’,而对从一九九二年起就全身心地为匈牙利乃至欧洲华人事业忘我工作不索取分文薪水的张曼新先生来说,就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

“为了凑足这三十万元钱,十一月十八日,张曼新将他五年前在银川市内蒙饭店置下的四套甲级客房全部抛出,卖了十二万元人民币。”

报道着重介绍说在‘曼新希望小学’捐款仪式上,因患重感冒嗓音有些沙哑的张曼新动了真情:‘我是喝黄河水成长起来的,宁夏是我的第二故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不久前,当他得知宁夏只有三四所希望小学,远远少于其他省区时,他决心在第二故乡兴建一所希望小学。他希望这所学校能使那些最贫困的学龄儿童受益;他希望这所学校能真正充满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考上初中、高中乃至大学。”

报道接着说:“有关部门把这所‘曼新希望小学’安排在回族聚居的泾源县草洼吊庄,当前去考察的张曼新看到有的儿童光着脚走到四五公里外的学校读书,得知还有数百名学龄儿童失学时,心里非常难过。他呼吁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伸出援助之手,改变祖国贫困地区教育的落后状况,他希望国内先富起来的个体经营者向失学的孩子们献出爱心。他激动地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头等大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说起张曼新与“希望工程”的渊源,那是一九九四年他与“华联会”一些伙伴们应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四十五周年华诞期间。

金色十月的北京,到处呈现着秋的丰硕。重峦叠障的香山满山如火的红叶,秋阳下气势雄伟、豪华壮丽的故宫和天安门城楼的红楼黄瓦与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和毛主席纪念堂的庄严肃穆交映生辉,还有迎风猎猎的节日的红旗,无不象征着辉煌的收获,令人心里感到喜悦和充实。

然而,当参加国庆节观礼的张曼新和他的伙伴们来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办公室,心立刻像被掏空了,又似一种空落之后的沉重,那沉重的感觉似铅砣样的大山,压抑得胸口发闷,还有一种酸酸的苦涩。

只见橱窗里的图像上一个黑白色调反差极其鲜明的小女孩,蓬松的头发裹着一张圆圆的发白的小脸,小脸上一双大大的充满饥渴的眼睛,稚嫩的小手握着一支铅笔,仿佛在无言唱着“我要上学”这样一支既现实又古老的悲凉凄婉的歌,铁勾子一样死死地勾住人们的心,使人怦然心动。

张曼新觉得两条腿顿时变得沉重了,心房像压上大山似的发闷。

张曼新一行受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徐永光的接待。

张曼新在秘书长徐永光的介绍中听到两组令人震憾和惊悸的数字:即我国现有近二亿文盲,全世界每四个文盲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近十年来,我国平均每年至少有一百万儿童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如果说张曼新听完这两组数字心里只是异常沉重的话,那么当他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便抑制不住的热泪盈眶了。

在中国西北部的康乐县,有一个名叫马义梅的小女孩。义梅虽然已经十一岁了,可是身材矮小,头发稀疏,脸色焦黄,看上去像城市里的七八岁的孩子。小义梅虽然人小,个子也小,但她对上学却充满执著的向往。她知道,由于家里贫穷,父母不能给她支付上学的钱,便常常伤心地哭。一天,她听说村外有一个私人办的砖厂,每当出砖时需要把烧好的砖从窑里搬到窑外,搬十二块砖给一分钱,便决意去搬砖。大人们从窑里往外搬砖,一次可以挑几十块,可她一次才能搬动三块,往返四次才能挣到一分钱。小义梅为了给自己挣上学的钱,咬着牙,搬呀搬,在刺骨的寒风中,手冻得像红萝卜似的,不知跌过多少跤,不知脚被砖砸过多少次,也不知膝盖被磕肿了多少回,但她为了上学,从来不哭,也不喊累。当她参加完搬砖,把挣到的钱放在一个香烟盒里,高高兴兴地跑到学校,一见老师,高兴地喊老师,我挣到钱了,我要上学!说着,她把香烟盒里的硬币倒出来,一数,一共才八角五分钱……在场的老师们看到马义梅因搬砖冻得红肿的两只手,看到因跌跤额头上被磕破的伤痕,以及那充满要上学的渴求的目光,都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