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九死而不悔(代序)(1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高明学

西西弗神犯了诸神的律条,宙斯罚其苦役:把一个巨大的石碾推上山顶,让它滚下来,再推上去,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西西弗神昂扬地迎受了它。在石碾滚下山时,他朝山下走,才得以休息。就在这时,他产生了一个警醒世人的哲学:“不要以为这是苦役,否则,你将倒下,永远爬不起来。你有创造力,那么,穷尽它。”

——题记

不知是说书先生的“西河大鼓”、“评书”,还是流传于民间的《杨家将》、《封神演义》、《三侠五义》;不知是庙会地摊上说书人口中的《水浒传》、《今古奇观》,还是同事朋友家中的《乾隆下江南》、《官场现形记》;不知是鲁迅、曹雪芹,还是高尔基、契诃夫。总之,有根看不见的红丝线,执拗地牵动着刘战英灵魂深处的某根东西,使得三十多年前正在天津新安电机厂当锻工的十五岁的他,竟如痴如醉地做起文学的梦来。

锻工——这个整日价抡圆了膀子打铁的营生,似乎与文学这个娇丽柔美的灰姑娘相去甚远,或者说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刘战英毕竟成功了,毕竟从“打铁的”走向了文学家。然而连接于其间的竟然是瑰丽多姿、绚烂眩目的梦!

梦,是追求,追求亦梦。不知是谁给梦下了这样的定义,也不知这个定义里有多少弗洛伊德先生、萨特先生、叔本华、罗洛、梅先生阐释梦的成份。然而,对当时正值青春年华的刘战英来说,他只是记住了高尔基的话:“文学是历史的伴侣。”历史对于一个文学家不就是自己励精图治的足迹吗?刘战英为了追踪人生,透视生活,观照自己,则“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始终初衷不改,无怨无悔。于是,他的生活便充满了艰辛,充满了苦难,当然,也领略了常人无从领略的成功者的欢喜,以及停立于高山之巅临接长风般的悠远情致。

这不仅是文学之梦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人格高下的分野就在于此。一个朔风怒号的冬夜,完工后的工友们有的下棋,有的小憩,而刘战英却在锻工炉旁,拉过一条长凳,就着炉里的火光,躺在凳上看《红楼梦》。看得入神,看得痴迷,看得飘飘欲仙,炉内炭火熊熊,窗外雪花飞扬,腹内饥肠辘辘,身上腰酸背疼,他浑然无知。正当他在怡红院、潇湘馆自由徜徉,随着贾宝玉、林黛玉亦喜亦悲亦歌亦叹的时候,忽觉左腿肚子上“嘶啦”一声锐响,剧疼箭一样穿透心扉。他蓦然惊醒,情不由己地惨叫一声,情不由己地滚落下凳。低头一瞧,左腿小肚子处正摇摇曳曳地升起一股青烟,棉布和人肉的焦糊味混合在一起。他一时没了主意,竟冲刺般将小腿伸到水龙头下一阵狂冲……当他拖着结了冰的棉裤和灼烫似烙的腿走向宿舍时,他的心依然沉浸在《红楼梦》的那山那水那人那情之中。曹雪芹用“一把辛酸泪”,写下了“满纸荒唐言”,刘战英的读书“痴”,又有“谁解其中味”!

接下来刘战英便投军从戎,来到北京军区空军唐山基地场务连。他企盼在军营的优越环境里锻冶人格,续写文学之梦。可是,那年月严格得近于刻板的连队生活,“大比武”,学雷锋做好事,争创“四好连队”、争当“五好战士”,学“毛选”,记心得,讲用会,“一对红”等等,等等,令他疲惫不堪,难以招架。加之文学著作被打入冷宫,哪还有名作可读?于是,情牵魂绕的文学之梦便愈加强烈,追求和希冀充满了焦灼和悲苦的意味。不久,他从连队直接调到基地政治部宣传文化科任职。文化科,对于一个崇尚文化的人来讲,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去处。对于刘战英无疑是提供了一个实现文学之梦的天地。也许,它还是一个人生的契机,是他迈向文学之路的第一个阶梯。

他因而暗自欣喜。

他给自己定了极为苛刻的学习计划。工作之余,他揣上笔记本,一头扎进图书室。图书室里灰尘味和纸张的干腐味刺鼻。然而,他正是从这些蒙满灰尘的书堆里,在开掘自己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