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二章 老实人的态度(3 / 3)

保持做人的本色,就是不要丢掉自己真实的一面,用你真实的一面去体察,你就能够透过肤浅的表象,看到一个人的实质。

随着我们自己变得越来越真实,我们看到表面之下的灵魂,不再担心年龄、外表和日渐稀疏的头发。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了精神的美,那是由亲密而生的温暖所滋养的。

一个人最为看重的幸福和成功只能从自己生命的本色里去获得。富翁看重金子,而本分的庄稼人却看重脚下那片拴紧他们灵魂的土地,因为他们深信“泥土里面有黄金”。

失去本色的人生是灰色的、无光泽的人生。做人,就应该保持自己的本色。

“满意”和“得意”这两个词都表示人们对外事外物一种愉悦的肯定态度,但是两者有程度上的区别,如同一杯水,只要还在杯子里,多满都可以,一旦流出来,结果就不同了。因此,得意多少常有点贬义色彩,含有讥讽之意。人们常说某某春风得意,自鸣得意,洋洋得意,得意忘形,皆属此类。

可是在现实中,还真有老实人分不清该是满意还是得意。

电视剧《过把瘾》中有一个意大利人,娶了一个漂亮的中国姑娘做太太。席间,他对客人说“我很得意”,站在一旁的新娘连忙纠正道:“是满意。”这位老外不得不为自己打圆场说道:“你们中国话非常难,弄不好就是不满意了。”

像这位老外犯这样的错误,我们并不在意,老外毕竟是老外。可有时我们自己竟然也搞不清到底是满意还是得意。

老实人为什么会得意呢?也许是比别人在人生境遇中顺一些,也许是得到了满足,或者取得一些小小的成功,然而,最为根本的是浅薄。因为自己的浅薄,竟以为自己通晓了一切,无所不能。

曾经有一位俄国青年,会写几首诗,竟忘乎所以地把大诗人普希金也不放在眼里了,他居然当众问普希金:“我和太阳有什么共同之处呢?”普希金轻蔑地回答道:“无论是看你还是看太阳,都不得不皱眉头。”

浅薄的人受不得赞许,哪怕是一点点,也会自鸣得意、自我膨胀起来。

有一位画家画好了一张画后,拿到邻居家去征询意见。这位邻居是位鞋匠,看了看画后,指出画上的靴子少了一个纽扣。画家很感激,马上改正了自己这一疏忽。不料,鞋匠却得意起来,郑重其事地对整个画指指点点,横加指责,弄得这位画家哭笑不得。

得意和尊卑贵贱并没有关系,但在浅薄的人看来,只要我比你有那么一点所谓的尊贵,那也能成为我得意的资本,不少人都有这种心理。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在一个破旧的街区,住着三个女人,经常在一起聊天。一个女人说:“我的丈夫真棒,是火车司机。”另外一个女人赶紧说道:“火车司机算什么,我男人是列车长,专管你男人。”第三个女人不甘示弱,得意地说道:“我男人扳道叉的,让火车朝哪条道上开,就得朝哪条道上开。”一列火车成全了三位女人的虚荣心,使她们在这廉价的得意中快活着。

老实人一得意,就感觉自己站在了人生的高处,不知道天高地厚了,这是狂妄的表现。

在老北京城的一条街上住着三个裁缝。甲裁缝在自己的橱窗上挂出一块招牌,上面写道:全北京最好的裁缝;乙裁缝看到了立刻也打出一块招牌,写的内容是“中国最好的裁缝”;丙裁缝看了两个人的招牌,仔细想了一下,也打出一块,上面写道:此街最好的裁缝。

古人云:“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月盈则亏,满则招损,春风得意之时,不要留下得意忘形之态。

人是很怪的。有的人依恃着自己的才能、学识、金钱等,目空一切,狂妄自大。“狂”其实是不好的,要不得的,它的本意指狗发疯,如狂犬。做人如果与“狂”相结合,便会失去人的常态,便会产生不文雅的名声。

一般来说,人们称狂妄轻薄的少年为“狂童”,称狂妄无知的人为“狂夫”,称举止轻狂的人为“狂徒”,称自高自大的人为“狂人”,称放荡不羁的人为“狂客”,称狂妄放肆的话为“狂言”,称不拘小节的人为“狂生”……

《三国演义》里有一个祢衡,堪称“狂夫”。他第一次见曹操,把曹营中勇不可当的武将、深谋远虑的谋士,人人贬得一文不值。他贬低起人来,如数家珍,如“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诏,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槽,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徐晃可使屠猪杀狗,夏侯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

祢衡称别人是酒囊饭袋,称自己却是“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岂与俗子共论乎!”更有甚者,当曹操录用他为打鼓更夫时,祢衡击鼓骂曹,扬长而去。对这种人,曹操自然不肯收留。祢衡又去见刘表、黄祖,依然边走边骂,最后被黄祖砍了脑袋,做了个无头“狂鬼”。

狂妄与无知是联系在一起的,“鼓空声高,人狂话大”。但凡狂妄的人,都过高地估计自己,过低地估计别人。他们口头上无所不能,评人评事谁也看不起,总是这个不行,那个也不中,只有自己最好;在他们眼里,自己好比一朵花,别人都是豆腐渣。

有的人读了几本书,就自以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无人可比,现时的文学大家、科学巨匠全部不在话下;有的人学了几套拳脚,自以为武功高强,身怀绝技,到处称雄,颇有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气势。然而,狂妄的结局就像祢衡那样,是自毁,是失败。

人们常说:“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自己有无本事,本事有多大,别人都看得见,心里都有数,不用自吹,更不能狂妄。没有多少人乐意信赖一个言过其实的人,更没有一个人乐意帮助一个出言不逊的人。不论是庄子还是老子,都劝人要以谦抑为上,不可自作聪明地显示、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实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人妒忌。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不怕真小人,就怕伪君子。有些人坏,坏在了明处,坏得敢作敢为,这种人不那么可怕。最可怕又可恨的人是表面对你好,背地里想尽办法污蔑你的声誉、损害你的利益,而你呢还傻乎乎地把他(她)当成好人。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日常的做人做事、与人交往中,谨慎一些,警醒一点,留个心眼,做人要多想几步,凡事多长点心眼。脑袋长在头上不是用来看的。

李和刘差不多同时受雇于一家公司,开始时大家都一样,从最底层干起。可不久,李受到总经理的青睐,一再被提升,而刘却像是被遗忘了一般,还在最底层混。

终于有一天,刘忍无可忍,向总经理提出辞呈,并痛斥总经理用人不公,辛勤工作的人不提拔,反而重用那些吹牛拍马的人。

总经理听着,他了解这个小伙子,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了点什么。

总经理说:“刘先生,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卖什么的。”刘很快从集市上回来说,刚才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一车大约有多少袋,多少斤?”总经理问。刘又跑去,回来说有40袋。“价格多少?”刘再次跑到集市上。总经理望着跑得气喘吁吁的他说:“请休息一会儿吧,看看李是怎么做的。”

说完总经理叫来李,对他说:“李先生,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卖什么的。”李很快从集市上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4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还带回几个让总经理看。这个农民一会儿还将弄几箱西红柿上市,价格也还公道,可以进一些货。想这种价格的西红柿总经理大概会要,所以带回来几个西红柿做样品,还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总经理看了一眼红了脸的刘,说:“请他进来。”

小王是某公司的一名销售员,每天早上闹铃一响,便从床上挣扎着爬起来,脑子里第一个感觉就是:痛苦的一天又开始了。她早饭也顾不上吃,便匆匆忙忙地挤上公交车向公司赶去。跨入公司大门,连洗手间都没来得及去,就被经理叫去会议室布置工作……一天的痛苦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小王上午拜访客户,一连遭到拒绝和冷遇,心情坏到了极点,仿佛世界末日到了。下午四处转了转,等到下班后回到公司胡乱在工作报表上划了几笔,便草草交差了事。回家后一看日历,总算又过了一天!想出去吃饭,钱包里的钱已所剩不多,想到离上个月发工资只过了半个月,止不住地唉声叹气。

她只将工作当作生存的需求,从来不花时间学习,思想消极,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从来不好好去研究自己推销的产品和竞争对手的产品,从来不反省自己和公司那些优秀员工间的差距,不知道自己一天都在做什么,不去想为什么会遭到客户的拒绝和冷遇,不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每当朋友问起,只会说,“单位不行”、“现在做销售哪有那么容易,混一天是一天呗!”

到了月底一发工资,看着一起进公司的员工越拿越多,自己却越来越少,脸上挂不住,在经理明为鼓励实是指责的话语下,她很生气地炒了老板的鱿鱼。如此,几年下来换了五六个公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就这样流逝了。结果年龄越来越大,越来越缺少从零开始的资本,使自己最终一事无成,生活得一穷二白。

有句古语,叫做“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人心难测。

姜华为人挺好,能力也佳,却总是仕途不顺。

他自己也纳闷:“有人跟领导搞不好关系所以才不被提拔,我跟领导关系倒是不错,怎么也不起作用呢?”

星期天,他正烦着,见儿子和同学下跳棋,就凑过去解闷儿。

儿子总是输,于是他帮儿子出主意:“你不会给自己多搭几座桥吗?”(搭桥——下跳棋的一种捷径,每搭一座桥,就可以连跳好几步,事半功倍。)

棋局大有起色,姜华得意洋洋,就势教导儿子:“生活就跟下棋一个道理,学会给自己多搭几座桥,多寻求一些帮助和捷径,路才好走。”儿子连连点头。

儿子的同学笑而不语,移动两个棋子儿,就把儿子刚设好的棋路给堵死了。于是,棋局又一次急转直下,儿子又输了。

儿子的同学得意地说:“看到了吧,这就叫拆桥,桥搭得再好,碰上一个拆桥的,你就输定了。所以,要赢棋不但要搭桥,还要防着别人拆桥,关键时刻还要学会拆别人的桥,这才能走得比别人快呀!”

姜华大怔,接着大悟,然后仰头长啸。

半年后,姜华仕途畅通,势如破竹无人能阻。

现实中,很多人都拆别人的桥,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日常的做人做事、与人交往中,谨慎一些,警醒一点,留个心眼,防着别人拆你的桥是非常必要的。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一只小鸟飞到南方去过冬。

半路上,天很冷,小鸟几乎冻僵了。于是,它飞到一大块空地上。一头牛经过那儿,拉了一堆牛粪在小鸟的身上,冻僵的小鸟躺在粪堆里,觉得很温暖,渐渐苏醒过来。它温暖而舒服地躺着,不久唱起歌来。

一只路过的野猫听到声音,走过去看个究竟。循着声音,野猫很快发现了躺在粪堆里的小鸟,把它拽出来吃掉了。

有时候,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不是每个往你身上拉大粪的人都是你的敌人,也不是每个把你从粪堆里拉出来的人都是你的朋友。最重要的是:“当你躺在‘粪堆’里时,最好把你的嘴闭上。”

老实人往往在安逸中忘记危机的存在,意识不到危机就潜伏在四周,并已经造成了十面埋伏,却还乐悠悠地混日子,或者苦闷地思索——怎么总是这么倒霉、背运?

当我们在苦思时,也许已经有人笑里藏刀,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给我们设了陷阱、下了绊子。当我们在悠闲度日时,也许已经有人正循着声音,伺机一口咬死我们。

利益当头,大家可以公平竞争,各自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虽然是竞争中的对手,但是正因为此,才促进了双方的提升,是真正的朋友。能有这种心境,能做到如此的人,必定能有一番作为。

心理学家指出,如果一个人能够把应该是什么和实际是什么这两样东西区分开来,那么,这个人就开始走向成熟了。

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实人在为人处世以及人际关系方面,其实是不成熟的,甚至可以说比较幼稚。

因为老实人常常不能够正确区分应该是什么与实际是什么这两样东西,而且对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别不能坦然地接受。进一步说,老实人对待社会运行与发展的规律不能实事求是,或不承认现实的合理性,或者把现实理想化,而这正是他们受到现实的冷遇和打击的重要原因。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社会运行与发展不仅仅依靠道德的力量,在实际的发展中还遵循一些现实的原则。老实人往往认识不到,或者不能正确理解这种现实法则,一味地固守和坚持道德标准,因而导致了心理上的某些偏差。

事实上,只有理解了现实法则与道德法制的基本内涵和相互关系,我们才能真正看清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真面目,才能实事求是地指导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就拿行善这件事来说,如果对方是个恶人,你就不能对他施以简单的好心肠,纵容坏人的结果是使自己成为帮凶。“农夫和蛇“的故事所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老实人往往是以一种毫无保留的态度完全接受道德标准,这样的老实人,其实是以一种理想化的方式来理解和观察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因而总是在现实中碰壁。

有些老实人也已经认识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但他们视道德准则为理所当然的“善”,并极力排斥社会现实法则,视其为理所当然的“恶”。他们往往不能容忍和接受现实道德标准的任何突破和弱化,他们往往会以一种情绪化的厌恶态度来对待社会现实法则,这样,他们不仅限定了自己的行为范围,而且限定了自己的交际范围,在做事过程中也总是处于一种孤立无助的境地。

有一则脑筋急转弯说:“一个人要进屋子,但那扇门怎么拉也拉不开,为什么?”回答是:因为那扇门是要推开的。

生活中老实人会犯一些诸如此类只知拉门,不知推门的错误。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老实人遇事爱钻牛角尖,不会变通。有时候,周围的环境变了,老实人却不知变通,还在固执一端,钻牛角尖,认死理,结果却闹出笑话来。

《吕氏春秋》里记载:楚国有一个人搭船过江,一不小心,身上的剑掉进了河里。同船的人都劝他下水去捞,但他却不慌不忙,从身上拿出一把小刀,在剑落水的船边刻个记号,有人问:“做什么用啊?”他回答说:“我的剑就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我作个记号,等会儿船靠岸时,我就从这个做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把剑找回来。”船靠岸时,他就这样去找剑,结果自然没有找到。

刻舟求剑,是一种刻板的、不知变通的思维方式。老实人的思想就像那把剑,环境的大船已经变了,而他却还在那里原地不动。

变则通,通则久。只要学会变通,许多事情都能变不可能为可能,变坏事为好事。

一个犹太人走进纽约的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大模大样地坐下来。

“请问先生有什么事情吗?”贷款部经理一边问,一边打量着来人的穿着:豪华的西服、高级皮鞋、昂贵的手表,还有镶宝石的领带夹子。

“我想借些钱。”

“好啊,你要借多少?”

“1美元。”

“只需要1美元?”

“不错,只借1美元。可以吗?”

“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再多点也无妨。”

“好吧,这些担保可以吗?”

犹太人说着,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堆股票、国债等等,放在经理的写字台上。

“总共50万美元,够了吧?”

“当然,当然!不过,你真的只要借1美元吗?”

“是的。”说着,犹太人借了1美元。

“年息为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归还,我们可以把这些股票还给你。”

“谢谢。”

犹太人说完,就准备离开银行。

一直在旁边冷眼观看的分行长,怎么也弄不明白,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来银行借1美元!他慌慌慌张张地追上前去,对犹太人说:“啊,这位先生……”

“有什么事情吗?”

“我实在弄不清楚,你拥有50万美元,为什么只借1美元?要是你想借30、40万美元的话,我们也会很乐意的……”

“请不必为我操心。只是我来贵行之前,问过了几家银行,他们保险箱的租金都很昂贵。所以嘛,我就准备在贵行寄存这些股票。租金实在太便宜了,一年只需要花6美分。”

贵重物品的寄存按常理应放在金库的保险箱里,对许多人来说,这是唯一的选择。但犹太商人没有困于常理,而是另辟蹊径,想到把证券等锁进银行保险箱的办法,从可靠、保险的角度来看,两者确实是没有多大区别,除了收费不同。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为了借款而抵押,总是希望以尽可能少的抵押争取尽可能多的借款。而银行为了保证贷款的安全或有利,从不肯让借款额接近抵押物的实际价值,所以,一般只有关于借款额上限的规定,其下限根本不用规定,因为这是借款者自己就会管好的问题。

老实人往往直眼、直脑袋、直嘴巴,不懂得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换一种思维解决问题。世事总是复杂而又充满妙趣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变通,经常变换角度,转换思维地去应对现实,一切皆会迎刃而解。

思维的独创性是创新思维的根本特征,创新就是要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过程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信息重新组合,从而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产生新成果。这样的突破常规的例子数不胜数。

暑假前,16岁的佛瑞迪对父亲说:“我要找个工作,这样我整个夏季就不用伸手向你要钱了。”不久佛瑞迪便在广告上找到适合他专长的工作。第二天上午8点钟,他按要求来到纽约第42街的报考地点,可那时已有20位求职者排在队伍的前面,他是第21位。

怎样才能引起主考者的特别注意而赢得职位呢?佛瑞迪沉思良久后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了几行字,然后把纸折得整整齐齐交给秘书小姐,恭敬地说:“小姐,请你马上把这张纸条交给你的老板,非常重要!”“好啊,先让我来看看这张纸条……”秘书小姐看了纸条上的字后不禁微笑起来,并立刻站起来走进老板的办公室。结果,老板看了也大声笑了起来。原来纸条上写着:“先生,我排在队伍的第21位。在您看到我之前,请不要做任何决定。”最后,佛瑞迪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这份工作。

很显然,这是佛瑞迪善于思考产生的效果。佛瑞迪的故事和成功经验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会动脑筋思考的人总能把握住机会,并妥善地解决问题,成功离不开睿智的创意。

想改变世界,很难;要改变自己,则较为容易。如果你希望看到世界改变,那么第一个必须改变的就是自己。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某些观念和做法,以抵御外来的侵袭。当自己改变后,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跟着改变了。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还赤着双脚走路。

有一位国王到某个偏远的乡间旅行,因为路面崎岖不平,有很多碎石头,刺得他的脚又痛又麻。回到王宫后,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将国内的所有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他认为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还可造福他的人民,让大家走路时不再受刺痛之苦。

但即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也筹措不到足够的皮革,而所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更不知有多少。虽然这件事根本做不到,甚至还相当愚蠢,但因为是国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摇头叹息。一位聪明的仆人大胆向国王提出建言:“国王啊!为什么您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头牛,花费那么多金钱呢?您何不只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呢?”国王听了很惊讶,但也当下领悟,于是立刻收回成命,采纳了这个建议。据说,这就是“皮鞋”的由来。

与其改变全世界,不如先改变自己——将自己的双脚包起来。

一只公鸡早晨起来报晓,天亮,被主人捉住杀了。第二天,又一只公鸡起来报晓,天亮,又被主人捉住杀了。这样的情形,一连持续了五天,这个人连续杀了五只公鸡。

邻居不解,问:“这些公鸡每天报晓都挺准时的,你杀它们干什么?”

那人说:“早晨我有晚起的习惯,它们却叫得很早。”

邻居说:“这不是它们的过错,报晓是公鸡的天职。”

那人说:“这个我不管,我需要的是和母鸡交配的公鸡,而不是报晓的公鸡。”

邻居说:“可公鸡是不能不报晓的,你难道不能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吗?”

“这个很难,”那人说,“我曾想割掉它们的嗓子,后来又想扎上它们的嘴,可是这样太麻烦,而杀它们却很省事。”

“那你为什么不改变一下睡觉的习惯呢?”邻居疑惑地问。

“改变我的生活习惯,这怎么可能呢!”那人说,“我有这个习惯已几十年了,怎么会为几只公鸡而去改变呢?再说我是主人,它们应该符合我的需求,它们的行为与我的习惯发生矛盾时,受损失的只能是它们,怎么会是我呢?”于是那人一直保持杀鸡的习惯。

老实人中间有太多根本不愿改变的人,即使他们目前的努力并不奏效。老实人害怕改变。有时候,他们甚至为自己的局限辩解说:“我向来如此”,或者“我不是那块料”,“我向来都有不同的做法”。

有不计其数的例子显示,不愿尝试新的事物,或是不愿尝试不同的做法,可能会妨碍你达到成功的机会。给你的顽固列个清单:你的生活中是否有任何地盘只因你向来如此做,就继续这么做的?

“保持开放的心胸”无疑是一句过度滥用的话,然而,很少有老实人真的能够保持开放的心胸。相反,他们却习惯固守古老陈旧的陋习。如果老实人能抛开恐惧,有勇气改变,就不必继续为不良的结果而烦恼了。

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段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过限制,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国家,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

现在在我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亚历山大大帝说过:“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老实人虽然无法改变环境,但是完全可以改变自己。老实人绝不能等着成功和机会的到来,而是要让它发生。老实人要做一个在生活、工作各个方面都积极主动的人。

老实人必须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只有一个主动改变,主动进步的人,才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抛弃,才能够在任何环境下、任何单位里都得到重视和尊重。

以前有个年轻人总是怀才不遇,慨叹自己生不逢时。为了排解自己心中的苦闷,他去求教一位智者。

年轻人对智者说:“为什么我总是感到自己无法融入社会呢?”

智者把他带到厨房,往锅里倒入水,然后放入一个胡萝卜和一个鸡蛋。等水烧开又煮了十分钟,智者捞出了胡萝卜和鸡蛋,分别放入两个碗里。

智者问年轻人:“它们现在有什么不同?”

年轻人不解地说:“没什么不同呀,都被煮熟了。”

智者说:“胡萝卜和鸡蛋面对的都是开水,但是它们的反应就各不相同了。胡萝卜入锅前是坚硬的,但是煮过后,就变软了。而鸡蛋入锅前是易碎的,经过水煮后,它从里到外都变硬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面对不可以改变的环境时,要像鸡蛋一样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做到与时俱进地融入并适应这个环境,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改变自己并不是要放弃原则,让自己随波逐流,更加圆滑和世故。达尔文说:“适者生存”。我们改变自己是为了使自己多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更加适应这个环境,为自己的成功创造更多的机会。我们所有的改变都是为了以后自身有个更好的发展。

也就是说,当希望影响或改变他人的时候,如果他人无法接受,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首先改变自己为人处世、说话办事的方式、方法,而不是强迫他人改变。因此,对别人要抱着诚挚、宽容的胸襟,对自己要怀着自我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当希望别人改变某种看法时,最好的做法是先改变你自己。

老实人应记住: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我自己!

罗斯福总统对于他的反对者,往往会和颜悦色地说:“亲爱的朋友,妙哉妙哉,你到这里来和我争执这个问题,真是一个妙人!但在这一点上,我们两个的见解自然不同。让我们来讲些别的话题吧!”于是他会施出一种诱惑的手段来,使对方放弃自己的意见,而去接受他的观点。

这是一个好方法,无论那些成功人士采用什么方式去驾驭别人,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第一步是积极主动适应对方,是迎合他人。

当你碰到了任何一种反对意见,你就应当先自己想到:“关于这一点,我能不能在不涉及原则和底线的情况下做出某些让步呢?”为了使人家顺从你,你就应当积极主动适应对方,做出某些积极性的让步。

如果你碰到了对于你的意见和做法十分反对的人,那么最聪明的方法还是把这个问题延缓下去,不求立马解决,这样既可以使对方得到重新思考的机会,又使自己有重新决策的时间。

聪明人不求改变他人,而是同意对方的主张,不管他的意见是如何可笑,如何愚笨,如何浅薄,都会礼貌地回答他,无条件地赞成他的意见,佩服他的见识和聪明。你要获得胜利,唯一的方法就是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对方。

往往自己目前只要做出一点点让步就可解决的矛盾,却要在将来付出巨大的牺牲乃至生命是非常不值得的。在人生旅途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是你去适应别人还是别人适应你,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个人不可能总是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即使是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环境也会时常发生变化,如果不会适应变化的环境,只能归于失败。

举个浅显的例子。假如你想去东北开个菜馆,你可以不全卖东北菜,但最起码的东北四大炖菜你要保留,并且一定要请当地人做菜,假如你想靠什么徽菜或粤菜以及川菜在东北站稳脚跟,那你就此打住吧。因为东北人最爱吃的就是炖菜,哪怕是东北乱炖也比你那精工细作更符合当地人的口味。另外,再加上东北人炖菜实惠,而南方菜系讲究味道,分量较少,自然难以被东北人接受。再比如,因为东北人豪爽、讲义气,所以你只要服务态度好,他下次肯定还会光顾你的菜馆;而假若你态度太差,即使给他一定的打折,他也未必再来,因为他会认为你不够义气。

同样道理,你要想在四川开菜馆,假若川菜不十分拿手的话,你一定会亏得血本无归。由此可见,适应环境和适应别人多么重要。所以,无论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上,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而忽视对方。很多时候,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适应对方。

《如何使人们变得高贵》一书中说:“把你对自己事情的高度兴趣,跟你对其他事情的漠不关心互相做个比较。那么,你就会明白,世界上其他人也正是抱着这种态度!”这就是说,要想与人相处,成功与否全在于你有无偏见,能不能以包容的心理,理解别人的观点。

一对小夫妻常为吃梨子发生争吵。妻子怕皮上沾了农药有毒,一定要把果皮削掉,而丈夫则认为果皮有营养,把皮削掉太可惜。因为他们常吃梨子所以也就常争吵。

有一次,这对小夫妻争吵时,被他们的老师碰上了。老师了解实际情况后,对那位妻子说:“你先生这么多年都吃未削皮的梨子,身体还很健康,你担心什么?”老师又对那位丈夫说:“你太太不吃皮,你嫌她浪费,那你就把她削的果皮拿去吃了,不就没有事了?”

夫妻二人听着听着低下了头。

老师接着说:“由于不同的家庭环境以及不同成长过程的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会有所不同。因此,你们不要勉强对方来认同自己的习惯,同时你们也要体谅和适应对方的习惯。”

听了这几句话,夫妻二人恍然大悟。

偏见往往会使一方伤害另一方,如果另一方耿耿于怀,那关系就无法融洽。反之,如果受伤害的一方具有很大的度量,能从大局出发,这样会使原先持偏见者,在感情上受到震动,导致他转变偏见,正确待人。

一个年轻人因受不了妻子近来变得忧郁、沮丧,常为一些小事对他吵吵嚷嚷,甚至打骂孩子。他无奈之下只好躲到办公室,不想回家。

有位经验丰富的长者,见他这样,就问他最近是否与妻子争吵过,年轻人回答说:“为装饰房间争吵过。我爱好艺术,远比妻子更懂得色彩,我们特别为卧室的颜色大吵了一架,我想漆的颜色,她就是不同意,我也不肯让步。”

长者又问:“如果她说你的办公室布置得不好,把它重新布置一遍,你又如何想呢?”

“我绝不能容忍这样的事。”青年回答说。

长者却解释说:“办公室是你的权力范围,而家庭以及家里的东西则是你妻子的权力范围,若按照你的想法去布置‘她的’卧室,那她就会和你刚才一样感觉受到侵犯似的。在布置住房上,双方意见一致最好,不能用苛刻的标准去要求她,要商量,妻子应该有否决权。”

年轻人恍然大悟,回家对妻子说:“一位长者开导了我,我百分之百地错了,我不该把我的意志强加于你。现在我想通了,你喜欢怎样布置房间就怎样布置吧,这是你的权力。”妻子听后非常感动,两人言归于好。

其他人际关系也和夫妻生活一样,对那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只有采取豁达宽容的态度,才有助于矛盾的解决。世界本来就很复杂,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思想也都有。如果事事要求别人按你的想法去做,那只能失去朋友,自己堵住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