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PART3 有一种境界叫放下——放下是富有的开始(3)(2 / 3)

看到人家结婚,车如龙、花似海,浩浩荡荡,既体面,又气派。想想当年自己,几斤水果、几斤糖,糊里糊涂就和自己的男人圆了房,心里就屈。

看到人家朝有提拔,暮有进步,今日酒吧,明日茶楼,而自己却是总在原地打转,窝在家里,像只冬眠的熊,心里就酸。

看到人家逢年过节,送礼者踏破门槛、挤裂墙,而自家却是“西线无战事”“顿河静悄悄”,心里就妒。

看到人家儿成龙、女成凤,而自家小子又倔又犟没出息,心里就怨……看看别人,比比自己,往往就在这比来比去中比出了怨恨,比出了愁闷,比掉了自己本应有的一份好心情。

凡事总是与别人比较,或许是人的一种天性。看到人家好,人家强,凡夫俗子,哪个不心动?就算是道人法师,也要三声“阿弥陀佛”,才能镇住自己的欲望和邪念。生活的差别无处不在,而攀比之心又难以克制,这往往给人生的快乐打了不少折扣。但是,假如我们能换一种思维模式,别专拣别人的强项、优势去比自己的弱项、劣势,那样我们活得就轻松了许多。要把眼光放低一点,学会俯视,多往下比一比,生活想必会多一份快乐、多一份满足。正如一首诗中所写:“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头轻些儿。”再说骑大马的感觉也并不一定就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也许跨着驴子,优哉游哉,尚能领略一路风光,更感悠闲、自在。

理性地分析生活,我们也会发现:其实,终其一生,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公正的,没有偏袒。人生是一个既短暂又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所拥有和承受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是一样的、相等的。这既是自然赋予生命的权利,也是生活赋予人生的权利,只不过每个人享用、消受的方式不同而已。这不同的方式,便演绎出不同的人生。于是,有的人先苦后甜;有的人先甜后苦;有的人大喜大悲、有起有落;有的人安顺平和、无惊无险;有的人家庭不和,但官运亨通;有的人夫妻恩爱,却事业受挫;有的人财路兴旺,但人气不盛;有的人俊美娇艳,却才疏德亏;有的人智慧超群,可相貌不恭……正如古人所说,“佳人而美姿容,才子而工著作,断不能永年者”。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永远的输家,这一如自然界中,长青之树无花,艳丽之花无果,雪输梅香,梅输雪白。

有一个妇人,年轻的时候,貌美如花,贤惠能干,可嫁人10年就死了3个丈夫,当年一双水灵灵的眼睛硬是被泪水泡得混浊痴呆。当她的第三个丈夫撒手而去的时候,她发誓不再嫁人。她拉扯着儿女守寡至今,现在已经60多岁了。几十年来,村子里的人压根儿就没见她笑过,大家同情她、可怜她,说她命真苦。可就是这么个命苦的人,养的一儿一女却格外争气,双双考取名牌大学,并且都在京城成家立业。两兄妹亲自开着轿车回来,把母亲接到北京。那会儿,老人僵硬的苦脸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乡亲们也第一次向老人投去羡慕的眼光,大家都感慨地说,真是苦尽甘来。是啊,也许这就是生活,有苦有甜,有悲有喜,有山穷水尽之时,也有峰回路转之日。

有些人羡慕那些明星、名人,认为他们日日沉浸在鲜花和掌声中,名利双收,世间苦痛都与他们无缘。其实名导谢晋的儿子是弱智;美国总统里根曾几度风光,晚年却备受老年痴呆症的折磨……俗话说,人生失意无南北。确实,宫殿里有悲哭,茅屋里有笑声。只是,平时生活中,无论是别人展示的,还是我们所关注的,总是其风光的一面,得意的一面,这就像女人的脸,出门的时候个个都描眉画眼、涂脂抹粉、光艳靓丽,这全都是给别人看的。回到家后,一个个都素面朝天。这就难怪男人们感叹:老婆还是别人的好。于是,站在城里,向往城外,而一旦走出围城,才发现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

幸福的人不会为了幸福去追求那些他们不该拥有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学着从自己的拥有中获得幸福,学会满足的艺术,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我们就能变得快乐。

放下攀比心,不把幸福定位在别人身上

荀子说:“人生而有欲。”因为人是一种生命,生命自然有欲。有欲无欲是生命与非生命的分别。欲是生命之所以成为生命的本原。所以说,人的欲望是天生的。但凡是生命,都有其群体。有群体便有个体的差异与不同,便有攀比和嫉妒的欲望,于是便产生虚荣心了。所以说,虚荣心总是与攀比、嫉妒等相伴而生的。

有虚荣心的人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喜欢攀比,他们习惯以别人优裕的生活境遇来和自己作比,总是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没完没了地攀比,也产生没完没了的烦恼。

某机关有一位小公务员,过着安分守己的平静生活。有一天,他接到一位高中同学的聚会电话。十多年未见,小公务员带着重逢的喜悦前往赴会。昔日的老同学经商有道,住着豪宅,开着名车,一副成功者的派头,让这位公务员羡慕不已。自从那次聚会之后,这位公务员重返机关上班,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整天唉声叹气,逢人便诉说心中的烦恼。

“这小子,考试老不及格,凭什么有那么多钱?”他说。

“我们的薪水虽然无法和富豪相比,但不也够花了嘛!”他的同事安慰说。

“够花?我的薪水攒一辈子也买不起一辆奔驰车。”公务员懊丧地跳了起来。

“我们是坐办公室的,有钱我也犯不着买车。”他的同事看得很开。但这位小公务员却终日郁郁寡欢,后来得了重病,卧床不起。

有一项调查表明,95%的都市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在人的一生中,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有怀疑自己的时候,感到自己的境况不如别人。

这是为什么呢?潜藏在人心中的好胜心理、攀比心理是这一问题的根源。我们总把他人当作超越的对象,总希望过得比别人好,总拿别人当参照物,似乎没有别人便感觉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于是,工作上要和同事比:比工资、比资格、比权力;生活上要和邻居比:比住房、比穿着、比老婆,就连孩子也不放过,成了比的牺牲品。既然是比,自然要比出个高下,比别人强者,趾高气扬;不如别人者便想着法子超过他,实在超不过便拉别人后腿,连后腿也拉不住者便要承受自卑心理的煎熬。

如果我们能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和别人比较,不如别人时便积极进取,争取更上一层楼;比别人强时便谦虚谨慎,乐观待人,岂不更好?

在一家公司当干事的老王,因为自己被少评一级职称,少长两级工资,便耿耿于怀,终日喋喋不休,有时甚至出口大骂,发展到精神失常的状态。朋友劝其想开些,他根本听不进去,不久便得绝症去世了。细想起来,实在不值得。如果早早自我调节,看到人家事业有成时,如果自己从中看到了努力的方向,脚踏实地,好好工作,也许下一次涨工资的就是自己了。总之,如果能及时调整心态,结局就不会如此了。

所以人比人是不是能气死人,就看我们怎么比,看我们能否调整自己的心态。

事实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强,胜过别人。太要强的人,一味和比自己强的人比,结果由于心灵的弦绷得太紧了,损耗精神,很难有大的作为。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全人类的充沛精力要是都集中在一个人的头颅里,这种状况如果延续下去,就会是文明的末日。”俗话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也都有自己的短处,一个人只要在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中有所成就便不虚此生。千万不要因看到别人的一点长处就失去心理平衡。每一个人把自己该做的做好是最重要的,最好不要与别人比高低。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就像人的手指,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它们各有各的用处,各有各的美丽,我们能说大拇指就比小拇指重要吗?

其实,最好的处世哲学还是不与人比,做好自己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干吗要和别人比呢?如果心里难受,实在要比的话,倒不如把自己当作竞争对手,和自己的昨天比,这样既不会沾惹是非恩怨,自己还能更上一层楼,岂非自求多福?

当然,比也并非是百害而无一利,它在形成竞争,推进社会前进中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如果大家都不争先,都去争“后”,那么社会如何发展进步呢?

但是,不要过分地和别人攀比,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我们有我们的目标,幸福的形式是多样的,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鞋的人知道,别人都是不知情的旁观者而已。同样的道理,别人的痛苦我们感受不到,我们看到的别人所谓的幸福可能只是一种假象。一个住别墅的商人可能欠债百万;一个开奔驰跑车的企业家可能已经濒临破产;一对手挽手走进饭店的夫妻可能刚刚协议离婚……所以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定位在别人身上,实实在在地过自己的日子吧!

与羡慕说再见,羡慕他人不如欣赏自己

羡慕是一种非常令人不快的情感。当我们完全被羡慕的情感所淹没,心中感到刺痛时,我们的感觉非常不好,自己像处于绝对的“劣势”,并且相信,与别人相比,我们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而且连任何改变这种状况的可能性都不存在。

这种感觉伤害了自我价值感,不论承认与否,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失去了平衡,必须重新进行调整。这种伤害使我们生气、恼怒,并产生破坏性,但这一切都不是公开的,而是隐秘的。

羡慕总是这样一种形象:阴沉着脸,生活空间没有阳光,没有温暖和感动,时刻为焦虑所煎熬,想要把他人的东西或者有利条件据为己有。长此以往,生活在羡慕之中的人容易滋生嫉妒。

上帝是不公平的,于是便有了贫穷与富贵、善良与邪恶、美丽与丑陋、成功与失败、幸福与不幸。上帝又是公平的,它给了你金钱,往往就要夺走你的真诚与善良;它给了你成熟,往往就要夺走你的年轻和纯真;它给了你美貌,往往就要夺走你的智慧和毅力;它给了你成功,往往就要夺走你的健康和幸福……其实,羡慕别人所得到的,不如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如果发现自己身上开始有了羡慕甚至是嫉妒的苗头,不妨用用下面的处方。

处方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所谓的成功并不是和别人进行攀比,成功有好多种:改善生活、体现自身价值、为他人做贡献等。因此,当发现别人在某一方面超过你的时候,你一定要告诉自己,自己肯定也有某一方面是超过他的。这表面上看是在安慰自己,可实际上是让自己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就能在别人有成绩时,肯定别人的成绩,并且虚心地向对方学习。

处方2:树立健康的竞争心理

如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当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的时候,不要盯着别人的成绩怨恨,更不要企图把别人拉下马。如果你这样做了,就表明你的竞争心理是不健康的。

在自己不如别人的时候,你可以往后看看,后面还有很多不如你的人,这样心理上就会平衡一点儿。当然,这种方法并不是很好,对自己的成功没有什么好处。正当的策略和手段,是在“干”字上狠下功夫,努力努力再努力,直到你成功的那一天。

处方3: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总是会胸怀宽阔,做人做事光明磊落,即便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也不会眼红,会衷心地表示祝贺。而心胸狭窄的人,则恰恰相反,表面上是祝贺,而实际上是嫉妒,恨不得把对方的成绩毁得一干二净。

一条河隔开了两岸,此岸住着凡夫俗子,彼岸住着出家的僧人。凡夫俗子们看到僧人们每天无忧无虑,只是诵经撞钟,十分羡慕他们;僧人们看到凡夫俗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十分向往那样的生活。日子久了,他们都各自在心中渴望着:到对岸去。

终于有一天,凡夫俗子们和僧人们达成了协议。于是,凡夫俗子们过起了僧人的生活,僧人们过上了凡夫俗子的日子。

没过多久,成了僧人的凡夫俗子们就发现,原来僧人的日子并不好过,悠闲自在的日子只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便又怀念起以前当凡夫俗子的生活来。

成了凡夫俗子的僧人们也体会到,他们根本无法忍受世间的种种烦恼、辛劳、困惑,于是也想起做和尚的种种好处。

又过了一段日子,凡夫俗子和僧人们各自心中又开始渴望着:到对岸去。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便想去一个新的地方,生命大抵如此。正是因为太熟悉了,也就忽略了它的美。当我们到了对岸,才知道原来我们待着的地方,是那样的美丽。

总是在羡慕别人,这大概是人们的一种共同天性,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小孩子仰慕大人的成熟稳重,大人也会顾念小孩子的清纯率直;女孩子向往男孩子的坚强豪放,男孩子也会偷偷艳羡女孩子的娇嗔灵动;普通人往往钦慕名人的卓越尊显,名人又何尝不垂涎普通人的平凡自适……可以说,羡慕往往都是相互的,孩子往往羡慕大人,大人也往往羡慕孩子;普通人往往羡慕名人,名人也往往羡慕普通人。我们在羡慕别人的时候,自己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

不要只知道羡慕别人的成功,要学着欣赏自己。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任何时候都不要因自己的位置炫耀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要因别人的位置贬低别人。与其羡慕他人,不如多欣赏自己吧!

第7章 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放下偏见世界更多姿多彩

偏见是指根据一定表象或虚假的信息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的现象。

世上有很多争端来源于偏见,人们总是以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于同一个事物很多人往往只看他们想要看到的内容而忽略其他方面。任何偏见都是过时的真理的残余,应该记住,思想解放,人的精神才富有,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放下偏见,你的人生将会变得宽阔坦荡;放下偏见,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多姿多彩!

偏见是堵墙,让你看不到墙外绝美的风光

所谓偏见,指的是人们对某事持有的某种观点或信念,而这种观点和信念其实并不符合客观事实或与逻辑推论相违背。它带有很强烈的个人色彩。

当我们看到别人第一眼的时候,有的人热情,有的人冷漠,就凭着第一感觉,对某些人就产生疏离之感。这就让我们对某些人产生了偏见,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何况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性格呢!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优点,怎么能以一个表象就否定了他人呢?或许他那时低落的情绪、黯然的表情,是因为他遇到了不愉快的事呢!不要让偏见蒙蔽了我们的双眼。

偏见如一堵墙,执有偏见的人只看到墙,而不承认墙那边有土地、花朵以及河流。持有偏见想法的人常说:“墙上怎么会有花朵和河流?”于是他们变得更加固执己见,排斥他人的观点和做法,将自己与周围的人和成功远远地隔开。

偏见的危害是极大的,它不仅会蒙蔽你的双眼,影响你的判断,左右你的步伐,甚至会令你排斥真相和正确的观念。偏见更是一种愚昧,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也没有什么有力的逻辑或理论,它仅仅只是一种感觉和认知。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犹太人、黑人、女性……无数人遭受着“偏见”所带来的伤害。同样是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一些人却被贴上“下等人”的记号。他们曾经被大量杀害、被当成奴隶,而今,他们在“人人平等”的呼声中昂首挺胸地站立起来,但隐性歧视依旧存在。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不应该再让偏见蒙蔽了我们的双眼。

赖斯在上大学时,有一次在大学课堂上,教授说:“黑人的智商显然比白人低。”话一出,赖斯立即就站出来,激动地说:“这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黑人与白人一样努力,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

这就是赖斯。最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满怀着要“捍卫肤色的自尊”的使命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女国务卿。

她的成功对于那些正在为消除偏见而奋斗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令人鼓舞!我们也应该在努力突破偏见的同时,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世人,证明给那些持有偏见的人看。

除了上述这些偏见,还有一些是来自自身缺陷的偏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每个人都有缺陷,有缺陷才可爱。

文学家弥尔顿是盲人,大音乐家贝多芬是聋者,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是哑者,如果用“上帝咬苹果”的理论来推理,他们也都是由于上帝特别喜爱,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的缘故。

帕格尼尼,4岁时出麻疹,险些丧命;7岁时患肺炎,又几近夭折;46岁时牙齿全部掉光;47岁时视力急剧下降,几乎失明;50岁时又成了哑巴。上帝这一口咬得太重了,可是也造就出一位天才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3岁学琴,即显露出天分;8岁时已小有名气;12岁时举办首次音乐会,即大获成功。之后,他的琴声几乎遍及世界,拥有无数的崇拜者,他在与病痛的搏斗中,用独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满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个世界。著名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他是“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

擦去界线吧!片面悲观地看待缺陷,终将使你的人格不尽完整。我们应该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些,消除偏见。要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为自己的心灵留一方净土——那就请远离偏见吧!

寻根溯源:偏见是我们认识上出现了障碍

产生偏见的一个普遍的原因是逻辑推理的错误,是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方都是不利的,严重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甚至是职业发展前景。

小吴在一家公司做部门经理,就任3个月后,感觉与总经理老赵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困难,因为他提的一些建议常常引不起赵总的注意,随之产生不被重用的想法。所以在权衡一段时间之后,决定离职而去。可是当他向赵总提出辞呈时,却又被赵总极力挽留了下来,这让他颇为疑惑:“难道赵总自己没觉得两个人沟通有问题吗?”小吴心想即使自己留下来也要留个明白,为此,他决定要好好找赵总问个清楚。

小吴向赵总坦承自己为是去是留进行了艰苦的思想斗争,为此事甚至失眠两个月了,再这样下去,怕自己会崩溃,所以才决定辞职。没想到赵总却是一副优哉游哉的模样回答他:“我承认跟你意见有些不同,不过我听了你的意见后,不管你的意见有没有价值,我觉得你是用心的主管,也很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很庆幸你不是唯唯诺诺的‘马屁精’,所以我要极力挽留你。但是我也承认自己的不足,缺乏和部属之间进行积极的沟通,以至于产生了不该产生的隔阂。”

听了赵总一番话,小王突然豁然开朗,觉得自己很渺小。实际上,很多时候,很多问题都是源于我们的一种偏见。比如,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如果父母是机关工作人员、科技人员、老板,便人前人后夸耀;如果父母是农民、下岗工人,便羞于提起。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偏见。

父母是我们的光荣,没什么敢不敢提的。是他们养育了我们,他们没什么不好的。他们始终都是最好的!

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等级差别。各种正当职业都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要有人去做,都要做得好。我们应摈弃世俗的偏见,凭自己的实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偏见往往产生于误会。因为误会,可能郁闷,可能愤怒。缺了理解,缺了换位思考,于是产生误会的“因”,偏见这个“果”便出来了。偏见一旦形成,便会在实际的生活中发挥它的负面作用。可能你不了解一个人,一个好心的人,由于某件事情,你便对他下了判断,这是误会的开始。接下来,可能就看他什么都不顺眼了,于是形成了偏见。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应该公正、客观地去对待一切,摒弃偏见至关重要。

摘下自己的有色眼镜,不以偏见看人

生活中,不少人都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在看别人时,总看见不好的一面,总指责别人身上的缺点;看自己时,却总是看到优点。有时人们看到他人身上的缺点时,并不一定就是那个人所具有的。也就是说,人们往往带着一种偏见看待别人。如果一个人在头脑中对他人已经有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观念,那这种观念就会被强加到他人身上,一时是很难改变的。但这种偏见在他看来,却认为是极其客观的。

偏见限制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戴上有色眼镜,用一种先入为主、僵化的观念去看事看人,结果必然是伤害。

一次,上课铃响了。王老师又开始了例行的“监督”工作,同学们都很快跑回教室。过了一会儿,上课的老师也进了教室,第二遍铃响过后,王老师的目光刚要移开,突然看见他们班颇为顽皮的男同学小明跑进教室。他当时就想:“这小子肯定是课间跑操场上玩去了,才会上课迟到!这是我亲眼所见,准没错!”一下课,王老师就走进教室,把小明叫到讲台前,严厉地批评他上课迟到。平日里大大咧咧的小明这下可急了:“您冤枉人,我根本没玩!下课,同学们围着数学老师问问题,然后数学老师又叫我帮她把作业本抱到办公室去,这才晚的!”王老师当时脑中“轰”的一下,是呀,自己怎么忘了,为了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他和数学老师商量好让他当数学课代表的呀!从那儿以后,一连几天那个男生都不爱搭理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