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PART3 有一种境界叫放下——放下是富有的开始(3)(3 / 3)

这是王老师的亲身经历,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孩子的心是稚嫩而脆弱的,伤害了就很不容易愈合。作为教师,每当在批评学生之前,一定要先问问自己,事情搞清楚了吗?事实是这样吗?我批评得有理有据吗?千万不能凭主观想象就做出草率判断可见,一个人的偏见是非常强的,以至于很难用事实去反驳他。这种人往往无法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事物,他们坚持的是非此即彼。

尽管偏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它却是人们互相交流的一个重大障碍。在它的影响下,可能原本会成为好朋友的两个人却反目成仇。如果一个人想要与他人有一个和睦友善的互动关系,就需要放下这种偏见,放下那种先入为主的不良观念。要放下偏见,就需要承认别人的优点,就需要从实际的生活中学会观察,从多个角度去考量一个人或一件事。冷静自己的头脑,倾听别人的言论,客观地分析,才能摘下偏见的眼镜。

在一所小学里,有一个班长欺负了班上一个同学。这个同学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老师一听就说:“你说其他人欺负你,我还相信。说他欺负你,这不可能!”偏见对于普通人还可以理解,但连有一定知识修养的老师都有这样的问题,可见带有偏见的印象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在对他人尚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之前,不要随意地让自己设想的情景固化你的头脑。

除了偏见能引起一个人对他人的误解,爱批评的心态同样左右着人的大脑。有的人认为批评了别人就能抬高自己的地位,就能显示自己的派头。其实不然,表面上批评他人好像是占了便宜,但实际上却显出批评者是一个没有风度的人,显出他是一个患得患失的人,根本就没有达到一种豁达的境界。得失对其来讲,显得非常重要。

当一个人学会放下偏见,放下对别人的批评,那他就在修养上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就有了一种开阔的眼界,就能敞开胸襟接纳所有的事物,就能让自己活得比别人更有滋味,就能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可以亲近的人。但凡想有大作为的人,都必须通过这一关,都应该放下心中抱怨别人的包袱。他不能一味地关注他人的失败,而不顾自己的发展。

让偏见止于理解,偏见少一些理解多一些

我们往往有一个通病,就是对他人苛刻,对自己宽容。比如,别人硬要那么做,叫“冥顽不化”,你自己硬要那样做,却是“意志坚定,有想法,有主见”;别人花钱,叫作“奢侈浪费”,你若花钱,只是“慷慨解囊”;别人动作大意,叫作“动作粗鲁”,你若同样行动,却是“不拘小节”;别人态度温和,是因为“懦弱无能”,你若态度温和,便是“文雅敦厚”。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很多。现代人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去看待他人或判断某事。结果,滋生恨与恶。

芳芳是一个性格特别倔犟的女孩,她的父母在她上高中的时候离婚了,从此她跟着自己的母亲生活。不久母亲另嫁,她被迫接受一个跟自己毫无关系的继父。虽然继父对芳芳不是很好,但她很满足,因为母爱的存在大于一切。随后在她上高中的第二年,母亲有了和继父的孩子叫胖胖,从此那个伟大的母爱被一分为二。芳芳的心里很不是滋味,特难受,她觉得母亲在生了弟弟后不爱她了,于是,和母亲之间产生了一种隔膜,时间越长,隔膜越厚。最终她离家出走了。

她这一走,就是几年。几年过去后,芳芳长大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当上了母亲,她渐渐体会到了做母亲的辛苦,慢慢学会体谅母亲,想到当初自己因为母亲有了胖胖而离家出走这么多年,没有和母亲取得联系实在不应该。于是她写信给母亲,回信的是芳芳的继父,继父在信中说:“芳芳,看到你的信我真的很高兴,真的希望你的母亲也能看到。但是,你妈在你离家出走的那天到处找你,那天下着大雨,你妈回来淋得很湿,然后就生了一场大病。我带她到各个医院看,都治不好,再加上她的心脏也不好,不久便去世了。她在最后一刻还在喊着你的名字……”当芳芳看到这里的时候,她的眼泪不停地向下流,她仿佛听到了在大雨倾盆的街道上,母亲焦急的喊声……她痛恨自己的无知、自己的任性、自己的自私,她此时多么悔恨自己没能早一点儿站在母亲的位置去想问题啊!那样的话,母亲也不至于过早地永远离开她了。

是啊!我们总是心存偏见地看待一些事情,就像芳芳固执地认为母亲不爱自己了。其实很多偏见都是自己想当然的,毫无根据。生活中我们应该去体谅别人,去理解别人,这样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这个社会是需要理解的,我们应该宽容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理解是一种高尚的善意,它使我们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思考。用一种善意的方式去处理人际关系,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的心灵渴望。理解是吹开花朵的温柔的清风;是吹落阴云的温润的雨花;是容纳大树也容纳小草的田野;是接受百鸟飞翔、欢迎风筝飞舞、允许阳光普照或暴雨倾盆的天空。

停止偏见,学会换位思考,多为他人想一想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主人捉住猪,猪大声嚎叫并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它的嚎叫,就说:“你也太夸张了吧,他常来捉我们,我们并不像你那样大呼大叫。”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倘若我们善于站在别人的位置上看问题,发表见解时,就能从内心深处理解别人,更接近或符合事实,也就容易取得人家的信任,使别人易于接受你的意见,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偏见、误会、矛盾就会少很多了。

换位思考是指双方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换位思考是做人的一种气度,更是做人的一种境界。在出现争执的时候,才不会总觉得都是别人的错误,自己是对的。凡事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想一想,或许有些矛盾就会避免,真的希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达到一种和谐的程度。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中进步,在进步中提高。学会换位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和谐。

现实生活中有时找熟人或朋友办事难免有办不成、办不好的时候,这时往往从自己的“心情”出发就会对对方埋怨甚至认为是对方对自己有偏见,这样既伤了双方的感情又失去了朋友,要是和对方换位想一下就不会伤和气了。

随着婚姻自由度的提高,婆婆与媳妇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长辈想找个合自己心意的媳妇,但是又不能包办婚姻。晚辈,要找个情投意合的妻子,又不能不顾及父母的意愿。人生难得两全其美,两代之间的思维偏差很容易导致“媳妇对婆婆有怨言,婆婆看媳妇也不顺眼”的局面。其实,这就是偏见。我们应该努力消除这种偏见,做到“家和万事兴”。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很多婚后爆发的婆媳矛盾,都是双方没有重新认清自己的角色而造成的。许多新媳妇很容易将婆婆与自己妈妈比较,感觉婆婆对自己不贴心,只顾疼爱自己的儿子。有些婆婆却把媳妇当成了保姆或者有一种“多年媳妇熬成了婆”的想法,然后狠狠地教训媳妇,觉得对方不够勤快、孝顺。这些矛盾的形成,都是因为没有认清自己在新家庭中的角色转变,当了媳妇就不再是自家娇生惯养的女儿了,而是另一个家庭的女主人,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你照顾。所以,当了儿媳妇,就要替两家着想,要努力做到公平公正,不要一家人说两家话。

其实,站在不同的高度,处在不同的环境,人们的收获与理解也各不相同。没有经历就没有发言权,做什么事情时都要换位想一下,人们就会心平气和,事情就会朝着“阳光”的方向发展了,所以停止偏见,学会换位思考吧。

第8章 低调做人,把姿态放到最低处,将事业做到最高处

一个人如果太看重自己,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股自傲的霸气填满胸中,很容易走向偏执狂妄的误区。因此,一个人无论怎样红极一时,如众星捧月;无论怎样素净质朴,如深山一隅的小草,都要心怀别太把自己当回事的意识,这是内心祥和、物我两忘的表现,是一种修养,一种胸怀,更是人生境界的极致。

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达到此种境界,为人便能善始善终,既可以让人在卑微时安贫乐道、豁达大度,也可以让人在显赫时持盈若亏、不骄不狂。

做人要低调:狂傲丢性命,自负遭人妒

生活中,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每一个人的能耐总是十分有限,没有一个人样样精通。所以,人人都可以在某些方面成为我们的老师。当自以为拥有一些才艺时,你要记住,你还十分欠缺,而且会永远欠缺。正所谓学业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定不要自命清高,狂傲自负,不然,成功将与你无缘。

自负的人通常是相当自恃、有野心和难以相处的,而且对自己的成就感到相当骄傲,尽管他们表现得很有自信,但是他们仍然会对形势估计不足而犯下大错。一个骄傲自负的人常会认为,世界上如果没有了他,人们就不知该怎么办了。殊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这样的人总免不了失败的命运,因为骄傲,他们就失去了为人处世的准绳,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如东汉的祢衡。

祢衡很有才华,但性情高傲,总是看不起别人。当时,许都是新建的京城,贤人达士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汇集。有人向祢衡说:“你何不去许都,同名人陈长文、司马伯达结交呢?”祢衡说:“我怎么能去同卖肉打酒的小伙计们混在一起呢?”又有人问他:“荀文若、越稚长将军又怎么样呢?”祢衡说:“荀文若外貌长得还可以,让他替人吊丧还行;越稚长嘛,肚子大,很能吃,可以让他去监厨请客。”

祢衡和鲁国公孔融及杨修比较友好,常常称赞他们,但那称赞却也傲得可以:“大儿孔文举,小儿杨祖德,其余的都是庸碌之辈,不值一提。”祢衡称孔融为大儿,其实他比孔融小了将近一半的年龄。

孔融很器重祢衡之才,除了上表向朝廷推荐之外,还多次在曹操面前夸奖他。于是曹操便很想见见祢衡,但祢衡自称有狂疾,不但不肯去见曹操,反而说了许多难听的话。曹操十分恼怒,但念他颇有才气,又不愿贸然杀他。但后来,祢衡屡次侮辱曹操以及他手下官员,最终被杀。

有一个成语叫“虚怀若谷”,意思是说,胸怀要像山谷一样虚空。这是形容谦虚的一种很恰当的说法。只有空,我们才能容得下东西;而自满的话,我们除了自己之外,容不下任何东西。

有一个自以为是的暴发户,去拜访一位大师,请教修身养性的方法。

但是打从一开始,这人就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大师在旁边一句话也插不上,于是只好不断地为他倒茶。只见杯中的水已经注满了,可是大师仍然继续倒水。

这人见状,急忙说:“大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为什么还要继续呢?”

这时大师看着他,徐徐说道:“你就像这个杯子,被自我完全充满了,若不先倒空自己,怎么能悟道呢?”

生活之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变作一个注满水的杯子,容不下其他的东西。因而,学会把自己的意念先放下来,以虚心的态度去倾听和学习,我们会发现大师就在眼前。

谦虚是深埋在地下的甜根,一切神圣的美德和成功都从那里萌发。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虚怀若谷,谦虚谨慎。而不学无术、一知半解的人,却常常骄傲自大,自以为是,好为人师。谦虚是一种品德,是进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

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就要把锋芒藏起

“人不知,而不慢,不亦君子乎!”可见人不知我,心里很不高兴,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年轻人,总是希望在最短时间内使人家知道你是个不平凡的人。想让全世界都知道,当然不可能,使全国人都知道,还是不可能,使一个地方的人都知道,也仍然不可能,那么至少要使一个团体的人都知道吧!要使人知道自己,当然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有从言语行动方面着手,于是便容易露出言语锋芒、行动锋芒。

锋芒是刺激大家的最有效方法,但若细细看看周围的同事,若是为人处世经验老到的同事,他们却与你完全相反。“和光同尘”毫无棱角,言语如此,行动亦然,个个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才,谁知他们的才智,颇有位于你之上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谁知其中颇有善辩者;好像个个都无大志,谁知颇有雄才大略而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锋芒,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了的旁人便成为他们的阻力,成为破坏者;行动锋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会成为他们的阻力,成为他们的破坏者。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坏者,在这种情形下,你的立足点都没有了,哪里还能实现你扬名立身的目的?

陈先生在年轻时代以具备有三种特长而自负: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在学校读书时已是一员狠将,不怕同学,不怕师长,以为他们都不及他,初入社会还是这样骄傲自负,结果得罪了许多人。不过,他很快觉悟,一经好友提醒,便连忙负荆请罪,倒是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无心之过仍然难免,结果还是遭受了挫折。俗语说,“久病成良医”,他在承受了许多痛苦的教训后,才知道言行锋芒太露,就是自己为自己前途所安排的荆棘。有人为了避免再犯无心之过,就故意效法金人之三缄其口,即使不能开口,也是多方审慎,虽然“矫枉者必过其正”,但是要掩盖先天的缺点,就不能不如此。因此,若听见旁人说你世故人情太熟,做事过分小心,不但不要见怪,反而要感到高兴才是。

当然也许你会说,采用这样的办法不是永远无法被人知道吗?其实只要一有表现本领的机会,你把握住这个机会,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你。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满意。你有真实的本领,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要赶快进行预备。《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

锋芒对于你,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别人必将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更多,而锋芒就是人额头上的角啊!

因此,想要在事业上一展才华的人,要记得千万别锋芒太露。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有被埋没的危险

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耸立云端;海不解释自己的深度,并不影响它容纳百川。低调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品格,是一种境界。

有位社会学家说过,人一生中要依靠两件事来确立根基:一件是做人,一件是处世。而历览古今,纵观中外,最能保全自己、发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人生之道便是:高标处世,低调做人。所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正是这一标准的生动注解。

我们翻阅历史、注目现实时,往往还会发现:大凡高标处世者,其做人的基调都很低;大凡低调做人者,其处世的标准都相当高。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因果:越是低调做人者,往往越能成就大事;越是功成名就者,往往越是低调做人的典范。

孔子曾经讲了孟之反的故事:在整个军队打了败仗的时候,孟之反敢于整肃军队列阵,并为整支军队断后,可见其勇气与才能。但是,安全回城之后,当大家都赞扬孟之反时,孟之反却鞭打着自己的马,谦虚地表示:“不是我特别勇敢,实在是我的马不超前啊。”

孟之反的勇敢有目共睹,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趾高气扬、大彰其能,相反,他选择了低调。在现代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具有这样的雅量与谦卑的品格呢?低调是一种谦虚谨慎的生活态度,诗人鲁藜写道:“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一个人越低调,就越能被人看重;而高调之人,则多半会为人所鄙弃。

吴王乘船在长江中游玩,登上猕猴山。原来聚在一起戏耍的猕猴,看到吴王前呼后拥地来了,立即一哄而散,躲到深林与荆棘丛中去了。但有一只猕猴,想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它在空地上得意地扭转身体,旋转够了,又纵身到树上,攀援腾荡。吴王看这猕猴如此逞能,很是不舒服,就弯弓搭箭射它,那猕猴从容地拨开射来的利箭,又敏捷地把箭接住。吴王脸都气红了,命令左右一齐动手,一时间箭如风卷,猕猴无法脱逃,立即被射死了。

吴王回头对他身边的人说:“这灵猴夸耀自己的聪明,倚仗自己的敏捷傲视本王,以致丢了性命。要以此为戒呀!可不要用你们的姿态声色骄人傲世啊!”

古今中外,一些过分张扬、锋芒毕露之人,不管功劳多大,官位多高,最终多数不得善终,这是尽人皆知的历史教训。吴王箭射灵猴的故事留给人们的启迪正在于此。

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孔融能诗善文,曾任北海相,时称“孔北海”。汉献帝时,曹操让他到朝廷任少府,掌管御衣、宝货、珍膳等事。孔融向来对曹操的许多政策持讽刺、反对的态度。曹操同袁绍官渡大战前夕,曹操为了稳定后方,曾下令对建安五年以前的诽谤言论从宽赦免不予追究,以后再有诽谤的,“以其罪罚之”。孔融以才自恃,根本不予理睬。

后来,曹操为了节约粮食,支持战争,曾全面下令禁酒。孔融反对禁酒,并写了一篇专讲饮酒好处的文章,以此与曹操唱对台戏。公元208年,孔融还当着孙权使者的面,当庭诽谤曹操,使曹操非常难堪,大丢面子。后来,曹操深感孔融妨碍他的统治,盛怒之下,就找个借口把孔融杀死了。

《后汉书》在评论孔融时,说孔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意思是孔融落得那样的结局原因在于他自恃才高八斗,处处自视高人一等,以至于最终丢了脑袋。

与以上事例恰恰相反,低调做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事业。

低调做人,还是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胸襟、一种谋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态。欲成事者必须要宽容于人,进而为人们所容纳、所赞赏、所钦佩,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坚固,才能有繁枝茂叶,硕果累累。倘若根基浅薄,便难免枝衰叶弱,不经风雨。低调做人就是在社会上加固立世根基的绝好姿态。学会低调做人,就是要不喧闹、不娇柔、不造作、不故作呻吟、不假惺惺、不卷进是非、不招人嫌、不招人嫉,即使你认为自己满腹才华,能力比别人强,也要学会藏锋。而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是很肤浅的行为。

花要半开,酒要半醉,要学会韬光养晦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能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克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学会低调地为人处世。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无比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切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否则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吧。

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第一个项目是击剑格斗。众将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斗来冲去。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来,参加下一轮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