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四章 能像学母语一样学外语吗 :什么是外语学习的第一利器?(2 / 3)

“启蒙”是什么意思?字典解释大约有两重意思,一是教育童蒙使他们明白事理,二是向大众普及新知、使社会接受新事物。所以“启蒙”一词的核心意思就是教授基本的、入门的知识,使人摆脱童蒙或愚昧。说到“启蒙教育”,大约就是和童蒙、私塾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的,是说一个孩子长大到了可以上学的年龄,就要送到私塾先生那里去学习识文断字和做人的道理。这两种学习的结合点就是《三字经》《千字文》这些启蒙经典,一边教孩子认字,一边帮他们打开认识世界的心灵之窗,让他们逐渐能够通过识字看书的系统学习来长大成人。

当然,启蒙一词的语义在现代汉语里有所扩散,用到了“英语启蒙”、“数学启蒙”还有“启蒙教练”这样的语境中去,这本身是语言约定俗成特性的自然表现,无可厚非。可是,“英语启蒙”这个表达让我别扭到说不出口的程度却另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有一个强烈误导效应,在潜意识中混淆了孩子的第二语言学习跟母语学习之间的不同特性。

传统意义上,一个孩子走进私塾开始接受启蒙教育,从“上大人、孔乙己”

开始学写字,从“人之初、性本善”开始背诵经书,这里的基础是什么?除了认知能力以外,还有孩子们已经建立起来的母语听说能力。不要小看了这点语言能力,到了这个年龄段,一个人的母语体系已经完全建立,特别是语法和语音体系已然完善,一个孩子正是到了这个阶段才去开始接受“启蒙”,去认字和学道理的。

再看我们现在广义上所说的、针对孩子零起点水平教育的“英语启蒙”就很清楚了。外语的语音、语法这些系统孩子大脑里没有,所以简单地像母语那样学识字、学阅读、长词汇、长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会有问题的。现在英语早教的起步阶段,流行的方法和材料主要就是平移国外针对母语孩子的内容,特别是其中“英语拼读法”(phonics)的教材。这些教材是在通过“拼读法”的规则去帮助孩子们准确地念出每个词来。在启蒙识字年龄的母语孩子,念出了一个词的声音,就和口语里这个词的意思挂上钩了,也就是认识这个单词了,他们的学习过程基本上就和过去中国孩子通过学习《三字经》《千字文》来识字、读书、懂道理的传统启蒙做法一致。而对于中国孩子呢?英语是外语呀,就算是掌握了拼读法的基本规则把单词念出来了,仍然不懂意思呀!关于“英语拼读法”(phonics)跟中国孩子英语学习的关系问题,因为涉及面太广,我将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专门处理。

在这里把它拿出来做例子,是为了提醒大家看清一个关键的问题,这个在美国小学使用的学习英语的“神奇”方法,和中国传统上用《三字经》教童蒙识字的启蒙有一个很关键的共同点,就是孩子的口头语言系统已经建立起来了,孩子是在开始学识字、学阅读,这完全是立足于母语发展规律的一个教育环节。如果没有了母语口头语言系统已经建立这个前提,这样的“蒙”是启不了的。

把视角颠倒一下看问题,可能会好理解一些。如果一个人没有及时获得有效的启蒙教育,结果会怎么样?这些人长大了就是文盲。文盲怎么办?可以扫盲。

针对成年人扫盲最成功的案例,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性的大规模扫盲运动,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充分肯定。等到中国开始比较成规模地接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留学生的时候,教师的主力自然都来自传统的中文专业,其中一些人对建国初期轰轰烈烈扫盲运动的巨大成功还记忆犹新。而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盛行一时的“听说法”教学流派又主张“听说先行”,于是让学生先学会“说话”、再集中“扫盲”,就成了当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有趣的尝试。效果怎么样呢?现在完全听不到这样的做法了,效果一定不怎么样。

这套方法效果不佳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母语群体里接受扫盲的对象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口头语言体系这个特点,扫盲识字对于他们来说,积累一个字多一个字,到了一定的量就“脱盲”了。而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一方面要学认字,一方面还要学习这个字是怎么用的、表达什么意思,还要对付它的发音,更惨的是在比较低级的阶段,还不能通过有效使用语言去巩固记忆,一边学还会一边忘。这个时候再给他们大剂量的“扫盲”任务,只能是把他们压垮,根本就谈不上有效习得。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已经享受不到母语发展中口头语言自然习得的先天优势,成年人采用“扫盲”的路子学外语走不通,等于是给了我们一个放大镜,好把这一点看得更清楚。

“英语启蒙”这个中文表达,在笼统指向学校正式英语教育之外开始的零起点英语学习的同时,也在潜意识里悄悄地把人们的理解引向了童蒙进入学堂学习识字的层面,有意无意地就把学校教育的模式加到了低龄孩子身上,给他们定时定量地进行所谓的英语“输入”,并且希望这样的努力可以像学堂的教育一样扫除孩子第二语言的童蒙,却忽视了人类婴儿是从环境中自然习得母语口语这个生物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民间现在局部存在的拼命强调早教,甚至早到母语能力完善之前就开始的做法,太像全民“大炼钢铁”了。再怎么指望“人定胜天”,在孩子语言发展的问题上,“大跃进”的做法也不可能逆转人类千百万年进化而来的语言形成机制。

第四节 外语学习进程需要遵循“听 – 说 – 读– 写”的顺序吗?

“听说读写”同时展开的做法在零起点的“外语教学”里占了绝对主导,对于已经形成了对书面语言这个主要学习介质依赖性的学习者来说,更没有必要刻意压制他们某一项技能的早期起步。

“听说读写”说起来很上口,实际上是指一门外语的四项基本技能,在要求更高的情况下,还会加上翻译技能,说成“听说读写译”。在本书最后一章讨论“英语拼读法”(phonics)的内容时,还会提到外语学习中另外一项常常被忽略的基本技能,就是发音。可是如果现在去走访一下正在带孩子学外语的中国父母们,恐怕十个里有九个半会铁定地认为“听 – 说 – 读 – 写”是学习外语的顺序。

我每次提到国外的第二语言教学操作,是听说读写同时展开、互相促进这样一句共识性的表达时,都难免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跟国内的父母们解释。甚至会有人跟我说,孩子英语起步就听说读写并进是一个“很高”、“很难做到”的目标,或者干脆会有人嘲笑我不了解中国的现实。

一个基本的教学操作,怎么会成为了一个很难做到的目标,或者成为不了解中国实际的表现了呢?原因就是大家内心已经认定了学习外语要遵循“听 – 说 –读 – 写”的顺序,要“听说先行”,甚至要按照现在中国流行的做法,先做“听力积累”。如果建议说“读写”可以同时开始,那不是一下子越过了“听”和“说”

两个阶段了吗?感觉目标太难的逻辑大概就在这里了。至于没有跟着大量的声音一起去说要先做“听力积累”,就是不了解中国的国情,这正是在中国少儿英语习得的真相被“人言”掩盖的一个表现。等看完这一节里对于第二语言听说读写关系的分析,以及点到的大家在实际操作中离不开书面语读写环节的现实,估计大家也就会跟我一样,对那些不明真相的说法莞尔处之了。

忽视了母语和第二语言的不同,去用人类婴儿先听再说、然后进入阅读写作这样的自然顺序去类比外语起步的过程,是学外语非得按照“听 – 说 – 读 – 写”

的顺序进行,非得先做“听力积累”这样的观点流行起来的根本原因。其实婴儿的早期语言发展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还伴随着人类其他机体功能的同时发展。

比如,在听力理解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听觉能力自身的发展,说话慢于听力又受制于婴儿发音器官自身的发育和对发音器官控制能力的发展,而书写能力又受制于手部肌肉群和对肌肉群控制能力的发展。阅读的情况比较隐性一点,关键是受制于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母语中,学习阅读是耗时最长的一个环节。如果我们专注于第二语言的发展来看,要是孩子四岁起步,母语的听说能力已经具备,要是六七岁起步,母语的读写能力也有了一些基础,在孩子说话或写字的生理机能已经发育到位的情况下,学外语是不是还非得要像不会写字的孩子那样只做听说,或是干脆像不会说话的孩子那样只攻听力呢?这恐怕是个非常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吧。

听和说之间可以互相促进大概是没有争议的。第二语言学习里,听和说就如同一张纸的两个面,是分割不开的。因为学习者的大脑里存在听力的“文化滤网”,外语里的很多音是听不出来的。听不出来就说不出,听不准就说不准,这是一个面。可是千万不要忽视了另一个面,就是对于听的音是否准确、听的语义到底懂了没有,是要在说的过程中去校正的。所谓在交际中学习外语,就是要不停地从交际对象的反馈中来验证和校对自己对于语言内容的掌握。当一个第二语言学习者不再在交际中校正自己,语言水平的进步就要停止了,这是他们的中介语进入“化石化”状态的一个标志。很多海外华人在美国生活了一辈子而英语水平并不高,就是因为“化石化”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上了。如果拿大人自己做例子去假设一下,学外语只让你坐在那里听,不让你模拟和尝试开口说话,会是什么感觉?语言的交际性又到哪里去了呢?

再看读和写,这是书面语。在人类语言里,书面语是第二性的,是通过后天学习而发展起来的,也不是每个人都会的,有文盲存在。不过我们应该看到,现在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已经完全离不开书面语了,甚至对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智力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也都基本上是依据他们的书面语能力做出的。

读和写之间的相互促进似乎也是没有争议的。对于零起点的外语学习起步阶段,不要一下子就把读和写理解为是最高深水平的阅读和写作,会认字母“a”、会写字母“a”,这也是读和写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暂时隔离开还不会拿笔的低幼情况,以会写字的人的外语学习为例,从学字母开始,就只让你看、不让你写,难道效率会高吗?可以说从学第一个字母“a”的书面语符号开始,读和写就是交织在一起的,一直到很高的水平以后,甚至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的境界,它们都在交织发展、互相促进。

到了读写和听说之间的关系这个层面上,涉及了口头语和书面语之间关系的问题,就有些复杂和抽象,理解起来要费点力了。有外语教师反映,听力“输入”

扎实的学生,写作中语法准确度明显高,这算是口头语促进书面语水平的一个侧面。而读写能力对于听说能力发展的促进也是比较明显的,至少通过读写掌握的大量词汇和句法结构,对于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会是有帮助的。

拿书面语能力更成熟的成人做比较就看得更清楚了。如果要学习个什么新的语言内容,一点书面的阅读材料都不给你,不但学习的速度和效率不会高,自己心里还会很不踏实。比如我在不少场合接触到的对汉语完全不了解的外国人,跟我学个一句两句“你好”、 “谢谢”之类的话以后,就要我教他们汉语的“字母系统”,也就是说不知道一个语言怎么书写心里实在不踏实。现在国内父母针对小童英语起步的操作中,虽然说只能是没有选择地“抓听力”,但是好些父母对于动画片要去找字幕、对于绘本要去查字典这样的做法,也正是离开书面语就不踏实的心态表现。学习者心里不踏实绝对不利于他们最高效率地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所以对于已经有了一定母语读写能力的孩子,如果非要只在口头语的听和说上下功夫,本身就不会是高效率的外语学习。

再进一步说到目前国内英语早教里,所谓从听力入手、进行“听力积累”这个被明确提出而且被广泛采用的民间操作模式。我已经多次提到,当代中国如此低龄的英语早教,既找不到已有科研理论的指导,又看不到靠得住的实践积累,那么这些个关于“听力积累”的方法和操作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呢?遍览目前流行的所有做法,大致可以推断出“美丽版”和“技术版”这两种来源。

完全抱着一份美好愿望,比照婴儿学母语的“听 – 说 – 读 – 写”过程,让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去做英语的“听力积累”,然后就“静待花开”,这是“美丽版”。使用平移进来的“英语拼读法”(phonics)教材时,勤于钻研的技术派人士发现了中国孩子不具备英语口语听说能力这个技术断层,就提出了孩子在开始学习“拼读法”之前要先 “积累听力”的建议,这是“技术版”。其实,如果孩子的英语教育早到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开始了,那么小的孩子除了“积累听力”

还能干什么呢?这句话实际上是我在一个小童妈集中的地方听到的一种自嘲的解释。这个别无选择的现实操作,不知道有没有承载交际意义地去“听”,就如同“非典”、“禽流感”来临时喝板蓝根一样,也不知到底有没有用,反正别人在做,咱们也没落下,图个心理安慰而已。

最直接能够证明学习外语不需要“听力先行”的例子,就是看一下插班到美国小学的新移民孩子的零起点英语课程是怎么安排的。教学设计都是按照听说读写同时展开来做的,根本就不存在“积累听力”的做法,而且学习的重心还明显落在学校环境里最重视的阅读环节上。即便是以这样的原则操作,在前面提到的那些针对新移民孩子多少年能够掌握英语的大规模统计研究中,都还能看到一个现象,就是这些孩子的听说能力会很快跟上,而对他们将来人生更关键的、读写分量重得多的学术英语,却有一个大约两年的明显滞后期。

“听说领先”的操作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听说法”一起退出核心舞台的,它做得再好,到后面“读写跟上”时,还会面临一个上一节提到的“扫盲”困难的巨大障碍,所以从效率的根源上被否定了。“积累听力”就更片面了,笃信和追随一定要先“积累听力”这个做法的父母们应该退后一步,看到孩子外语发展过程的全貌,而不是被低龄孩子的听力甚至口语的局部进步这样的“小节”一步一步牵着鼻子走。适当年龄开始的外语起步,孩子本身已经有能力调动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资源来学习了,对于已经形成了对书面语言这个主要学习介质依赖性的学习者来说,完全没有必要刻意压制某一项技能的早期起步。

最后还要点明的一点是,所谓听说读写的同时展开,在教学设计和操作上也是有不同时间阶段的特点和侧重的,不是一个平均使劲儿的概念。针对过去中国传统教学中听力环节比较薄弱的特点,做一定的矫正,增加听力的分量也是合理有效的操作。可是始终不要忘记,第二语言要学到能用才能站得住,没有口语交际的语境,真要把口头语的听和说学到能用,是很困难的,而且想用都没有用的地方。可是如果孩子能够完整地读懂书就大不一样了,这是在积累知识、提高思辨能力的同时,实实在在地在使用英语,是一个最现实的“能用”的目标。孩子能够读懂原版书,能够享受到里面的知识和乐趣,他们的英语就能站得住了。

第五节 母语 :人类习得第二语言的第一利器

把自己的母语能力一股脑儿地迁移到外语里去,大量依赖自己的母语迁移来选择词汇和语法去构成英语句子,然后在交际中通过对方的反馈来做调整和校正,这是人类习得第二语言的最基本策略。

看到这个标题,大概有人会有感慨,每一个第二语言学习者都拥有的母语也能算利器?母语怎样能够帮助一个人学习第二语言呢?

其实本章说到这里,才算是真正说到母语这个重要因素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前面四节主要的篇幅在于解释第二语言和母语的不同,是在费力地甄别目前中国儿童英语学习里普遍存在的混淆和误解,希望通过这样的甄别和澄清能够提醒父母们在孩子的外语学习上,尽量回避那些误解和弯路。

我们用最简单的常识去想一想,第二语言学习和母语学习之间最大的不同点会在哪里呢?答案多简单呀 :学习第二语言时,大脑中已经有一套完整的语言系统了,那就是母语。这一套已经存在的语言系统,就像一个很有灵气的幽灵一样随时随地伴随着第二语言出现,只要谈及第二语言的学习或学习方法,就要把学习者已经存在第一语言系统的这个既成事实随时考虑在内。

一般来说,人们注意到的都是母语给第二语言学习带来的麻烦,术语叫作“干扰”(interference)。比如在中国人学英语时,如果碰到“China”开头的辅音/t∫/ 和“English”结尾的辅音 /∫/,因为汉语里没有这一组气流从舌页和上颚之间发出声音的“舌页音”,我们就会用汉语里相近的音去替代。老会有人问我 China开头的那个音该念“吃”呢还是“七”呢,实际上都不是。汉语里“知、吃、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