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四章 能像学母语一样学外语吗 :什么是外语学习的第一利器?(3 / 3)

一组使用的发音部位是舌尖,“鸡、七、西”一组使用的部位是舌面,而英语应该用的舌页位置却偏偏是在二者之间。因为耳朵里的“文化滤网”,我们分辨不出来母语里不存在的语音,自然就会用母语里的近似音去替代。在舌页音这个局部上,中国的北方人就会往“吃”的方向走,南方人就会往“西”的方向靠,这样在发“China”和“English”这两个音时,就会出现我对中式发音的一个描述,叫作不是“柴”了就是“稀”了。这个例子里表现出的就是发音方面的母语干扰,也是一般人意识到最多的干扰情况。

语音上的例子比较直观,语法上的例子也很容易分析比较,另外,在词汇、语用和交际文化等个各方面出现的干扰,研究和记录也都很翔实。因为人们看到了以上种种的母语干扰,有人就会认为外语学习吃力的原因就是来自母语干扰,甚至于有的教学法中就严格禁止使用母语。可是,如果我们放宽视野看看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和母语接近的外语学起来就容易,比如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系关系很接近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语之间,或是波斯语和南亚普遍使用的乌尔都语之间,它们之间互相就可以大致听懂,学习起来就十分容易。同样,中国人学日语,对于书写中涉及的汉字,比起英语母语的学习者来,就不知道要容易多少倍。这个现象说明一个人从母语里带到外语里的,不仅仅只有那些负面的干扰,语言之间相同的部分同样被带过去了。母语和外语相同的程度越高,能够带过去直接使用的内容就越多,外语学习就越容易。因为这些带过去的内容在两种语言里相同,听起来很顺耳,很多人对于这样不知不觉带过去可以直接使用的内容就没有意识到,反而倒是那些妨碍交际的地方处处引起注意。

现在应用语言学领域里普遍使用一个叫“迁移”(transfer)的术语,这个从心理学借用过来的术语比较中性,不再像“干扰”那样第一眼看到就给人带来消极负面的解读。迁移可以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的那些母语和外语相同、可以直接带入第二语言的内容,而且“正迁移”带来的第二语言学习效率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了重视。“负迁移”就是母语和第二语言不同地方给第二语言造成的“干扰”,不过在“迁移”开始普遍使用以后,“干扰”这个带有强烈负面色彩、不符合美国以积极鼓励为主要教育激励手段的词汇,就已经很少出现了。

了解了“正迁移”这个概念以后,我们再来看一个“正迁移”的具体例子。

下面是一个到美国不久的五年级中国孩子用英文给我留的一张便条 :

“Uncle,today afternoon I can with you together go beach.”

这么简单一张条子,我看了好一会儿才明白过来,然后就会心地笑出声来了。

看懂它的办法是一一对应地翻译回中文,这一下表达得就很清晰了 :

“叔叔,今天下午我能跟你们一起去海边。”

让我笑出声来的不是孩子的写作,而是在我耳边响起了前些年在中国的商场里,老能听到的一张我不知道名字的英语教学光碟里的一句歌谣 :“来是 come,去是 go”。这张便条里像“come”和“go”这样一个一个的单词都在了,但是这样一个词一个词比照着汉语堆砌出来的英语,要是换一个不懂汉语的人来看,怕是无法理解的。

不错,便条里的英语表达是第二语言水平不高的表现,要是只着眼于负面的东西,可以说这张便条里的英语受到了汉语的干扰,有的人还会把句子里表现出的汉语语序以及“uncle”这样不地道的称呼,跟那虚无缥缈的“汉语思维”挂上钩。

的确,这个孩子的英文底子是很薄,便条是孩子第一次敢于直接写作业之外的英文。孩子是怎样完成这第一次的写作表达的呢?就是把自己的母语能力一股脑儿地迁移到了外语里去了。要注意,如果这个孩子的年龄再小几岁,还不具备中文写作能力的话,这张便条是写不出来的。也就是说,迁移中不光是母语的具体内容,像词汇、称呼、语序等,和母语语言相关的其他技能,比如这里的写作技能,也会被迁移到第二语言里去。

孩子完全依赖母语迁移写出的这个英文便条会有一些表达不到位、影响交际的地方。语言使用中一旦交际不能完成了,就一定要去调整表达。也正是在这样的调整中,几次下来相关的外语内容就掌握了,这就是所谓的在实际使用中学习外语。在这个调整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懂汉语的老师帮助一下这个学生,在相关的词义和语法(语序)上做一些指点,进步的速度会更快一点。这时,如果孩子的汉语能力扎实,对于词义、语序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一些,对外语学习的帮助也就会更大。

口语表达对母语迁移的依赖也很重,我们基本上的处理策略就跟写上面那张便条一样,大量依赖自己的母语迁移来选择词汇和语法去构成英语句子,然后在交际中通过对方的反馈来做调整和校正。如果有机会看一下刚到美国、文化水平不高的新移民的英语表达,风格就会跟上面那张便条一样。国内偶尔走红的那些在景区销售纪念品、会好多门语言的大妈们之类,也必然是依赖的这个方法。就景点销售而言,交际的内容很窄,反复调整后就很容易在局部形成流利的交流了。

我们前文提到的“柴”和“稀”的情况,就是用母语里相近的音去替代自己耳朵无法分辨、母语里不存在的外语音,这是在发音方面依赖于母语迁移的例证。 “柴”

也好、“稀”也好,这都是能够迅速开口说话的最有效语言策略。口音中出现中式英语痕迹是中介语的一个必然过程,每一个学英语的中国人都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理由去五十步笑百步。如果不能尽量地利用母语迁移来开口,然后在交际中去修正,再怎么去死啃教材和听力,最终的哑巴英语都是跑不掉的。

正迁移还会发生在第二语言之间,就是可以从一个人的一门外语迁移到另外一门,所以说语言都是相通的、相辅相成的。我在美国有过短暂的韩语学习经历,韩语里“洗澡”的发音就类似于英语的“shower”,音译词,这时我的听力理解就来自英语这门外语里的迁移。而说到“图书馆”这个词时,分明就是汉语“图书馆”的发音,我的理解来自母语迁移。可是我注意到有两个老美学生在哪儿会心地互相“挤眼”,难道他们也会汉语吗?下课一问,原来他们会日语,是从日语迁移过去的!这些语言之间共性的互相迁移,加上突破了一门外语的心理优势,会使得第二门、第三门外语的学习变得容易很多。

因为学习第二语言时无时无刻都要碰上母语这个“幽灵”,有的时候我们把外语学习过程描述为在大脑中建立母语的“映射”(mapping),就是说学习者已经建立的知识、概念甚至语法结构,不是再去从头学的,只是要跟大脑里已有的东西对应上就行了。在语言迁移的同时,一些表面上看不到的、立足于母语水平建立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等,也在向第二语言里迁移。我们在做外语的听力和阅读理解时,也是在做这些知识结构的映射。我们平时所说的看自己专业内的外语文献比较容易,其实不是语言内容变容易了,而是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迁移,使得整体的映射容易建立了。我们带着孩子读英文绘本或是看原版卡通时,有时做一些中文讲解,就是借助孩子的中文水平在帮助他们建立这个映射。这时,如果学习者自身母语的水平越高,通过母语建立起来的知识面越扎实,能够正迁移过来的东西就会越多。从这个意义上看,母语水平就是一个人外语水平的“天花板”,母语水平越高,将来外语的水平才可能越高。我们千万不要把学外语首先要学好母语这样的说法,当成唐僧念经般的废话去对待,学好母语是在为将来的外语学习磨砺剑锋、准备“诗外功夫”。

第六节 引进的英文绘本和分级读物真正的作用是什么?

从绘本,到初级读物,再到章节书,面对如此庞大的少儿英语图书系统,我们在追捧之余,想到过这些图书的功能是什么吗?它们是在帮助英语母语的孩子学会阅读。

英文绘本和分级读物很丰富,具有大批久经市场考验的优秀经典作品,体现了西方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卓越成果,是国内对应年龄段的中文读物所望尘莫及的。通过各种渠道大量引进的英文绘本和分级读物,已经成了伴随着中国孩子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了,有关英文绘本和分级读物的解读和操作建议比比皆是,其中也不乏非常高水平的精品。那么在我们这样一本探讨英语学习理念的书中讲到绘本和分级读物,能有什么样的独特视角呢?

看看话题出现的位置,是在讨论母语和外语关系的一章里,显然这是一个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是目前要看清中国少儿英语真相最缺乏的一个视角。

为了能够有效讨论这个话题,我们先要梳理一下英语童书的相关概念和分类。

因为童书的市场很大,国外各个出版社掌握的尺度也不一样,这里的介绍和分类依据美国写作协会的写作要求指南,算是一种最中性的标准了。

只要一本书的插图部分在讲述书中的故事里占有重要的比重,就是“绘本”(picture books)。顺着年龄来看,绘本可以有婴儿书、小童书(1 ~ 3 岁)和面对4 ~ 8 岁孩子的绘本故事书(picture story books)。其中,小童书多取材于孩子熟悉的日常生活内容,或是一些帮助孩子建立颜色、形状等概念的内容。因为这些生活内容和概念跨文化的共性很大,书籍的设计和安排在材质、会发声、书页能够折叠、隐藏或跳出等方面很传神,很能抓住孩子的特点,英语部分又不很难,大人有信心对付,所以这一年龄段的绘本目前中国的爸妈们用起来最有成就感,亲子之间从这一阶段的绘本里得到的乐趣和收获也是最大的。绘本故事书里有瞄着 4 ~ 8 岁这个年龄段中的低龄部分的,故事情节简单,字数控制在 1000 字以内,经典名作《饥饿的毛毛虫》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但是也有一些非故事类的绘本,比如科学类的书籍,会发展到 2000 字左右的篇幅,目标读者可以包括 10 岁的孩子,我们有些中国父母碰到这样的绘本时,就会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英语有点力不从心了。

章节书(chapter books)面对 7 ~ 10 岁的年龄段 , 供孩子们自主阅读使用,一般长度在 45 ~ 60 页之间,分成很短的章,每一章只有 3 ~ 4 页,句子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且往往在故事情节最紧张的地方结束一章。所有这些处理都是为了适应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语言水平和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长度。

绘本和章节书在 7 ~ 9 岁这个年龄段出现了交叉和重叠。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智成熟到可以开始启蒙脱盲了,学校教育也按部就班地展开了,于是阅读能力的分化就比较大,各人的要求也不尽一致。结果在学生、家庭、学校、出版市场各方面合力的作用下,在绘本和章节书之间又集中出现了一类叫 “简易读本”(easy readers)的书。

简易读本面对的 是 6 ~ 8 岁、刚刚开始自主阅读的孩子,每一页都有彩色插图,不过画面的面积小一些,每一页的文字平均在 2 ~ 5 个句子,句子也不复杂,故事情节简单,情节靠具体的动作行为和对话展开。到了再大一点的年龄段——6 ~ 9 岁,“过渡书”(transition books)或是“早期章节书”(early chapter books)

有时也被专门分成一类。它跟简易读本写作风格类似,书里有画幅较小的黑白插图,但每隔几页才出现,文字内容增加。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刚刚开始出现自主阅读,需要比较多的台阶和拐杖来帮助,美国比较通行的分级阅读在这个时段使用得最为广泛,国内一般泛称的“分级读物”也多半指向这些初级读物或过渡书,有些时候也依中国台湾的叫法称作“桥梁书”。

从绘本到初级读物,再到章节书,面对如此庞大的少儿英语图书系统,我们在追捧之余,想到过这些图书的功能吗?它们是在帮助英语母语的孩子学会阅读。

学会母语阅读本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私塾时代的中国,能走到这一步的中国人可只是幸运的少数。在现代教育水平如此发达的美国,在孩子自然习得母语口头语的同时,从婴儿绘本开始到章节书,从父母到将来的学校和社会,一起要投入九到十年的努力,才能做到认字脱蒙。人家在学母语,我们在追外语。如果清楚了母语和外语的本质差异,特别是第二语言一生都未必能够完善的特点以后,是不是大家就会和我一样,越看到美国教授母语阅读的这些材料的发达,越看到国内父母用这些材料追求孩子早期英语进步的热情,就越从心底爬出一种毛骨悚然的冰凉感呢?

怎么办?这么多国内还无以替代的优质童书资源我们就不用了吗?要用!不过可真要保持一份清醒,以科学的头脑来用。

在婴幼儿阶段,甚至到了早期故事绘本阶段,事情都比较好办。语言的内容比较简单,大人不会过多地陷在英语本身里面。我们要的是借助绘本的优秀内涵,借鉴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国外先进教学方法和理念,展开新型的亲子育儿,就是突出我们在第一章里勾勒的线路图里的“甜”字。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目前中国的民间开始出现一些综合利用绘本价值而看淡英语的家庭育儿模式,比如我在网上已经注意到了沪江网上有一群“彩虹妈妈”,樱桃亲子营里有一个“童伴同行司令部”,就是由若干个家庭组织的亲子英语阅读活动。他们在周末或节假日选好一个场地,确定一个绘本主题,大家带书去由爸妈甚至还有孩子们轮流进行朗读,有时还有准备好的道具,比如蔬菜、昆虫等。这样的做法在把英语放到了背景位置上的同时,又充分利用了优秀英语绘本这个资源,让孩子能跟其他孩子和大人进行交流,长知识、长语言、长社交能力,实在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安排。这样的活动,目前还有往小学年龄段发展的趋势,比如上海的 Dora 妈妈组织的“家门口的图书馆”,就办得有声有色,很值得关注和借鉴。

难一点的是到了大童或是学龄前后这个阶段。很多父母在带着孩子追所谓的“桥梁书”,或是专注于分级阅读。分级能给爸妈们带来系统性,能帮助孩子建立一个一个的“分目标”,让他们更有成就感,更容易坚持。单纯从这个角度看,分级阅读系统可让人们跟着一级一级地往前走,缓解一下看不到系统和尽头、靠摸着石头过河所带来的困惑。可是,源自母语的阅读分级在中国孩子身上的问题,还是会透过母语和外语的差异折射出来的。从母语角度来说,孩子语言大概的发展速度差不多,阅读材料的分级比较好处理。可到了第二语言里,语言发展的进程却有很大差异,起步的时间早晚也不同,这时让孩子来跟母语的分级,心智水平和语言水平的匹配上就不那么整齐划一了,容易出现较大偏差。源自母语的分级阅读材料并不能解决第二语言里的分级问题。

我们在借鉴分级读物时,还需要了解一个重要的文化背景,就是美国的教育非常讲究尊重个性,分级的首要目的是因人制宜地授课,而不是倒过来用这些级来“一刀切”学生。用我儿子 Tommy 的二年级课程为例,他们大量地倚重一套学区统一购买的分级阅读软件,软件库里存有大量的文章,都已经分好了级,简单说,一年级就是“1 级”,二年级就是“2 级”,如果二年级进行到第 7 个月,这时的分级就是“2.7 级”。每篇文章读完,有一组 5 个或 10 个阅读理解的测验题,测验给出成绩,学校设定的目标是 85% 的正确,是一个略微有点高的数字。

为了保证阅读测试的准确性,学校对于软件使用的设置是只能在学校使用,家里只可以看到统计结果。

其实都不是,孩子是自己自由选书的!孩子自己没有动力、没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怎么能够谈得上有效阅读呢?他们自主选书,老师要提供的是与学生针对所读材料进行的交际,包括引导班上同学之间进行交际,以确保最有效地完成语言学习。一个有经验的老师,还应该能从这些交际和其他各方面的综合表现里观察到孩子的特性。比如我儿子属于勇于尝试、不求甚解、也不怕做错题的学习风格,他会去贪难度,选一些 5 级的书,这样就把他的分级得分拉高了,所以应该针对他的这些学习特点,给以相应的帮助和支持,未必需要过于计较他的分级是否达到了三年级。有了分好级的一个阅读资源库,孩子们就可以自己抱着电脑,依照自己的兴趣展开个性化阅读。这也是人本主义教育的精髓。

考虑到第二语言起步的复杂性,再看到美国教学中学习者中心的处理风格,我们应该能够明白一点,把分级看得很严格、当成条条框框来执行,是中国教育文化的表现方式。能理解意思、享受乐趣的阅读才最重要。就像我儿子那样,最先从阅读食品包装中体验到阅读的成就感,也是很大的成功。那些分级读物最大的优势就是资源量大,在一个大致的分级范围里,总归能够选择到适合自己孩子的东西。分级不过是提供一些辅助信息而已,学会有效阅读才是真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