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五章 学校、社会英语环境不好,能在家创造一个双语环境吗?(2 / 3)

听到一个这么“幼稚”的说法,第一感觉当然是狂笑,可是我看到儿子脸上的表情不对,他是有话要说。而且凭他的年龄,这么“幼稚”的错误似乎也不太应该了。于是我给他一点引导,让他有机会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他的解释更有意思 :老羊才有牛奶,小羊没有!

Tommy 显然是没掌握汉语双音节词的构词特点,意识不到“牛 + 奶 \u003d 牛奶”

和“羊 + 奶 \u003d 羊奶”这样的构词法,他是把英文“milk”这个词和从小在汉语里会说、日常生活里从冰箱里拿出来喝的“牛奶”联系在一起了。在他的语言系统中,“milk”就等于“牛奶”,“牛”和“奶”两个字在他的意识里不可分开。自从到了美国以后,Tommy 显然再也得不到足够的汉语语言和相应的社会文化接触了,虽然跟爸爸妈妈以及其他一些中国人偶尔进行汉语沟通,但是他已经失去了社会性的汉语语境。像“羊奶”或“山羊奶”这样的表达如果回到中国,他到那个肠胃不好、喝羊奶的小朋友家玩的时候,大人之间讨论羊奶有什么好处这些背景性的语境,就足以帮助他自然学会这些表达了。

作为对比,再看一个 Tommy 在英语语境自然习得的例子。有一本他很喜欢的经典英文绘本叫《古纳什小兔》(Knuffle Bunny) ,书在故事开始之前还有三幅图画,在跟绘本配套的 DVD 里,以父女对话的形式针对这三幅画做了一点发挥。对其中一幅爸爸妈妈背着宝宝出门散步的图片,小主人公的描述是“They\u0027re giving thebaby a ride.”(他们背着宝宝走。)

“Ride”这个英文词的语义比较广泛,汉语里没有很合适的词可以对应,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比较容易理解“骑马”、 “骑车”里“骑”的这层意思,对于“乘公交”、“搭便车”里用“ride”、甚至过山车和乘坐过山车都可以用“ride”,程度低一点的学习者就不一定掌握了。动画片中出现的父母背着孩子上街的行为,我自己就绝对产生不了用“ride”的语感。因为儿子很喜欢这本书,我们有反复读反复看的经历,在 DVD 里听到这个表达之后,我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试探过Tommy,他对这里“ride”的理解和使用完全到位,今后根本不必再去跟他多说什么。

一个对于说汉语的人来说十分难“搞”的词,他就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发展起来了,这就是从语境中自然“捡”起语言的一个极好例证。

不说跟“泡”在英语环境里的华人相比了,就是跟 Tommy“无源之水”的汉语环境相比,在中国国内幼龄开始英语学习的孩子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能接触到英语的时间和数量、涉及英语文化的深度和层次却还远远不及 Tommy 的孤岛语境,毕竟在他的孤岛里,在柴米油盐层次的汉语还是在承载实际交际意义的。还记得我们在前一章提到的“小海归”和“小归海”的故事吗?脱离了语境的语言发展是逆水行舟,非常吃力的。下面几节我们就来逐条分析和判断几个我们能在国内给孩子营造的“小语境”,看看它们能否或怎样提高孩子英语学习的效率。

第三节 创造出来的家庭双语环境,利大还是弊大?

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营造的所谓语言“小环境”,完全不可能去和承载着吃喝拉撒睡这些生存本能的交际功能的母语环境抗衡。非要去追求“人定胜天”的事情,就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弊端。

没有语境的第二语言学习会很吃力,道理估计所有人都明白。怎么办?我们现在的爸妈们,绝对是一切为了孩子的,社会和学校的大环境不好,咱们在自己家创造“小环境”。于是,读英文绘本、学英文儿歌童谣、用英文做游戏、拼命收集原版音像和图书、收集国外小学教材、上全外教班、带孩子出国旅行等等的努力就都出现了,都算是创造英文环境的一部分吧。

在创造环境的努力中,比较有特色的要属创造一个“家庭双语环境”的做法了。

极端一点的就是在家里拼命地放音频,让孩子分分钟听到英语,甚至于上厕所的时间也不放过,希望借此来创造出一种能够完全让孩子“浸入”的语言“小环境”。

也有人尝试雇了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到家里来,不停地跟孩子说英语。还有少数有英语特长,或是有强烈的学习和使用英语内在欲望的父母,在凭借着自己的专长和能力,尽量只跟孩子说英语,希望这样能给孩子创造出家庭的“小语境”。

这里关于“语境”的理解,在技术层面出现了偏差。关于语言的事情谁都能说上两句,说的人多了,到最后约定俗成的语义就会产生漂移。语境是什么呢?

是语言得以完成交际的环境,其实是一个综合因素,包括身边的语言使用环境,也包括话语前后的上下文,还包括跟交际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我们的语言交际,就是在这样一个综合语境中完成的。所以,学校的英语课再怎么不好,它也是一种必然的语境,我们大量的英语学习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中完成的,甚至还能产生出不少中国人完全没有困难,而外国人听不懂的英语表达。

现在我们大家嘴里所说的“语境”,其实悄悄割断了跟语言交际性之间的关系。我们把语言学习的过程大致就理解成了往孩子脑袋里“灌水”,灌进去是清水就是清水,是脏水就是脏水,要是灌进去的是英语那就是英语了。关于这个灌水式“输入”的概念,在下一章的第二节还会详细展开,不过跟随着这个灌水式“输入”而理解的“语境”,也就成了周围的水。可就算是“泡”在英语国家的环境里又怎么样?我们前文刚提到很多华侨多年也“泡”会不了多少英语,而现在我们也不难看到好多“海归”的英语水平也都不咋样,这学英语的过程显然还不是一个腌泡菜的过程,“泡”进去就行了。这里要特别阐明的观点是,中国英语不差语境,从书籍到互联网、从音频到视频、从中教课到外教课、从出国到海归,我们什么都不差。中国英语,差的是交际,差的是在“吃火鸡”这样的文化认同过程中实际使用、并在使用中掌握语言。

先看一下随时给孩子播放英语视频来营造英语“小环境”的做法。幼龄孩子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语言是人类的本能,环境里任何一个看似不相干的语言现象,都是孩子语言学习的输入内容,涉及吃喝拉撒睡的每一个语言使用细节,都是孩子在借助语言而成长的关键一步,承载着无以替代的交际内涵。而我们在家里给孩子播音频这样的做法,恰恰缺少的就是这样跟吃喝拉撒睡直接相关的生存本能,缺少了语言的社会性积淀。如果音频不参与交际,孩子的大脑甚至有可能把它当作背景噪音来处理了,前面库尔博士的实验提到只听音频的对比组是不能从音频中习得语言的,也就是这个道理。不然的话,我的那位系主任也就用不着老琢磨着去卖药了,开个装修公司就行了,在每家每户做装修的时候,把音响装到每一个房间,包括超市、公园,甚至公厕这些公共场所也都装上,然后二十四小时播放英语,不是就解决了英语学习的问题吗?

创造家庭英语“小语境”里最有技术含量的做法,就是家中的父母,或是父母中有一方英语水平很高,坚持跟孩子用英语进行沟通。交际的问题解决了,这样的孩子出来跟其他孩子见面,或是把音频视频晒到网上,英语水平的确要比绝大多数同龄孩子高,而且可能还高不少,多少有些让人羡慕。但是也有些爱动脑筋的父母,看到这样背景出来的英语水平很高的孩子以后,就会去问孩子的汉语水平怎么样?我听到过最令我吃惊的回答,竟然是“我很少”或是“从来没有跟孩子用汉语沟通过”,而且还不是一个两个这样操作的父母的答案!这是在图什么呢?大人自然是汉语强过英语,周围的现实语境又是汉语,非要把汉语人为地隔离开不用,那么所有的语言交流,包括通过语言传达的细腻情感和丰富的知识,甚至就是对大脑皮层的刺激本身,不是就隔了一层了吗?整个儿就是在隔靴搔痒了。这样的双语成长,不说英语水平不够的爸妈模仿不了,就是在高手的实际操作中,如果不能很好地来把握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平衡,也会是弊大于利。芝麻西瓜之间的关系多么明显呀。

美国小学对于完全不会或几乎完全不会英语的新移民父母,有一条怎么去帮助孩子提高英语水平的建议,就是让他们在家里尽量使用自己的母语跟孩子多沟通,千万不要因为自己不会英语,就缺失了跟孩子的语言交流。多了母语的交流,孩子的大脑才能得到充分的语言刺激,他们的外语也才能学得更好。这条建议值得我们国内的父母认真思考,我们在中国,难道还要人为地拿没有生命的音频,去挤占自己最拿手的母语交流吗?

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营造的所谓语言“小环境”,完全不可能去和承载着吃喝拉撒睡这些生存本能的交际功能的母语环境抗衡,如果希望借此解决中国孩子的英语问题,更多就是“人定胜天”的味道了。非要去追求“人定胜天”的事情,就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弊端。

教育是社会性的行为,百年树人的事情不是一家人自己就能完成的。全盘否定体制教育,进而把一切的教育交给家庭,由做爸妈的一肩挑起,肯定不会是将来成熟的中国教育体系的出路。别的学科我不好多说,就外语而言,交际是第一要素,而交际必须在社会环境中完成。我们让孩子学外语,本身是想赋予他们将来的人生一个国际化的视野,如果就是嫌社会不好、嫌学校不好、嫌培训班不好,干脆把个社会化的语言学习行为收缩到家庭里来进行,在外语学习的功效方面,就算有所帮助,效率也一定是极低的,根本不值得去考虑。

第四节 外教能解决中国孩子多少问题?

外教的功能是试金石,他们能够给学生提供真刀真枪使用外语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际使用中有效掌握学到的外语。但是在针对中国孩子特点的系统性教学方面,他们远远赶不上中教的作用。外教只能是配合着中教解决中国学生的英语问题。

在家里尝试过营造英语“小环境”以后,有些父母还是担心自己营造的这个“小环境”不够“正宗”,会耽误孩子英语的进步,于是又把目光转向了外教,希望通过真正的外国人给孩子提供最真实的语境,帮助他们尽快学好外语。那么,外教到底能解决中国孩子英语学习的多少问题呢?

现在的人们恐怕已经无法想象这样的故事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深圳,有精明的成人英语培训机构从香港弄过来两名外教,把这俩白种人往东门的商业街上一搁,报名的人竟然排起了大队,造成了围观和拥堵。道理很简单,当时的深圳蒸蒸日上,人人都有很多潜在的机会,又都希望提高自身的素质来增加自己的机会,所以成人培训比较走红。而当时很罕见的外教一出现,给了人们一个希望,就是在学习“原汁原味”的外语以后,可以解决掉自己多年难以解决的外语水平问题。

现在外教的使用普遍多了,深圳东门那样的轰动效应不会再有了。那么这些外教带来的原汁原味的英语、带来的真实英语语境,解决了中国学生的问题吗?

答案应该不太乐观,不然大家的英语学习早就不会这么累了。

外教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是“原汁原味”的交际。如果只是地道的英语本身,原版的书籍和音像就已经是了。外教跟中国学生之间没有了共同的汉语这个介质,就使得学生必须使用英语来交际。由外教带来的英语语境对于参与交际的要求,比海外华侨消极地“泡”着的英语语境要高很多。

既然交际的问题解决了,那是不是中国孩子外语学习的困难在外教这里就能解决了呢?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外教带来的“交际语境”有很大的局限性。真实的社会语境是形形色色的,而到了外教这里,学生面对的就只是一个人,语言交际的社会性、多样性得不到体现。更重要的是,跟外教在一起多半是教学场景,没有实际生活的变化,时间长了,师生双方有了一定的互相了解之后,有实际意义的交流很快就会“用完”,特别是这时如果孩子年龄小、社会阅历不多,双方停留在互相问候这样层面交流的可能性就很大,所以有时候会听到爸妈反应,孩子一段时间的外教课上下来,还是停留在说“你好”的阶段,这就不奇怪了。

要想突破这样的局限,外教需要有专业水平,教学需要有系统管理,要能看到学生第二语言发展的全貌,才能分寸得体地对学生予以引导。这说起来轻松,可实现起来谈何容易呀。就在我开始准备这部书稿的时候,媒体曝出了一名英国的儿童性侵逃犯“潜伏”在北京多年做英语外教的新闻,这事一捅开自然是一场轩然大波,种种关于外教不合格的报道纷至沓来。说来也很奇怪,我们在关于母语和第二语言关系的那一章里已经提到过,中国文化对于外语不敏感,人们似乎从来就没有想到过第二语言教学是一项专门的职业。在我们招收汉语留学生的早期,强调的是教师思想过硬、对学生生活要照顾好这样的一些概念,那么按照这样的理解,个别院校就能做出调校医院里“根正苗红”的护士去教留学生汉语的安排。同样的道理,中国人如此奋力地学英语,却不认为英语需要专业的教师来教,是个洋面孔就都可以当外教。这样对于在华外教的专业水平,我们基本上是指望不上的。在中国大学以外的教学单位,对外教的有效教学管理也基本上是空白,就算是有些外教具备一定专业水平,他们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在教学上很难体现出系统性和延续性。

跟外教这个群体相反,偏偏中教老师们都有相关的专业和职业背景,有大纲和学校的统一管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长年的、代代相传的经验积累,能够从众多孩子横向的表现中,总结出有针对性的办法。我们现在有一个倾向,就是在全面否定体制教育的同时,否定中教老师,说他们的英语口音不地道,还有其他的错误等等,不能给孩子提供最真实、最原汁原味的英语环境,认为我们这么多年外语学得累,学成中式英语、哑巴英语,就是因为跟着中教学习造成的。这纯粹就是属于吐沫淹死人的情况。中教的问题不在于自身的英语水平,就是本书前前后后提到好多次的命题,外语学习的过程不是往脑袋里“灌水”的过程,灌进脏水就脏了。中教的弱点在交际。因为中教和中国学生之间,有共同的母语,有相似的英语中介语,还有相通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所以中教和学生之间的所谓“英语”交际,往往在无意之间就会通过这些共同点去完成,而不是真正“原汁原味”地在使用英语。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英语语言本身就容易和交际剥离开来,英语学习就会被弄成死读、死背的局面。

母语造成了师生之间英语交际的效率和真实性问题,但同时也提供了有效的课堂交流这个拐杖。除了能用共同的母语以外,中教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优势,就是明了中国学生学英语的难点在哪里,在学生利用母语的“迁移”这个最重要学习手段的层面,能给学生提供的帮助是外教绝对没法取代的。即使换成受过最专业训练的英语第二语言教师,他们精通教学法、了解英语习得的全过程、知道怎么照顾第二语言学生的特点,但是他们不可能对汉语语言有太深的了解,基于汉语“干扰”所产生的一些中介语的特点,他们远远不如中教那样能把握得住。

比如我在 UCLA 的一位老师兼同事,她的英语第二语言的发音课非常有名,出版的关于发音教学的专著在业内也很有影响,可是她总要跟我讨论一件事,明明学生英语口音的特点是源自于母语的,为什么其他国家人的特点表现得很有规律,而中国学生却是乱的呢?哈哈,她哪里知道问题出在中国方言的复杂性上呢?在我的耳朵里听,不但很有规律,而且学生大致来自哪个方言区都能判断出来。所以,即便是双方专业背景相当,外教在针对中国孩子特点的系统性教学方面,远远赶不上中教的作用,他们只能是配合着中教解决中国学生的英语问题。

可是不要小看这个“配合”功能,用得好了,带给中国孩子的帮助也是无可替代的。外教除了外语以外,跟中国学生没有其他有效的交际手段,如果学生表达不到位,他们就会听不懂,不可能去迁就中国学生的中介语。因此他们最大的长处,就是一名真实的母语人,是我们学习外语的试金石。所谓在使用中学外语,关键就是拿自己的中介语到母语人身上去试,如果能够顺利完成交际了,这个表达就成立了,相关语言也掌握了。如果交际有困难,就必须要调整,这个调整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没有这个用和试的过程,哪怕就是像那些海外华侨一样完全“泡”在英语环境里,也不会有多少效果。身在中国的学习者怎么去试呢?

就要在外教身上来试了。

以后如果我们自己有机会再去上外教课,就要记住了拿他们当试金石用,拿各种各样没有把握的表达往他们身上扔,看他们的反应。我们现在的习惯是把外教当成“磨刀石”,拿自己有把握的话去跟他们说,一方面想表现出自己的水平,另一方面指望那些话越磨越“锋利”,自己的英语水平就提高了。把外教当作磨刀石,就浪费了他们能够带来的交际语境了,多少有点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