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五章 学校、社会英语环境不好,能在家创造一个双语环境吗?(3 / 3)

孩子怎么办?他们在外教课上不可能有这样的意识和能力控制自己。跟成年人相比,孩子没有太多的顾虑,比较敢于开口交际,也比较愿意表现自己。面对一名外教,他们可以出于内心本能地去交流,不论这个交流是在用英语、汉语还是语言以外的介质。这样的做法等于是在自然地拿外教当试金石用,这也正是他们能够更快学会口语的一个优势。如果我们让孩子去上外教课,就一定要尽量把这样的课当作真正使用外语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际使用中有效掌握学到的语言。

第五节 国际学校 :飘零的文化孤岛

与主流社会隔绝、宗旨是保证学生到达美国(或类似国家)的同龄教育标准的孤岛学校,其教师对于已经在中文环境里成长了好多年的中国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完全不敏感,可以说是把孩子们赖以成长的语言和文化土壤从脚下抽走了。

在尝试了家里创造“小环境”和找外教之后还是“意犹未尽”,感觉孩子的英语还是没有到位,现在有少部分家庭又开始瞄上了国际学校,希望通过国际学校的学习来彻底解决孩子的英语问题。可是真正进了国际学校之后,除了高额的学费以外,其他一些问题也会跟着显露出来,比如发现孩子的中文太弱还要课后再补中文,就是一个很无奈的困惑。时常会有人来问我关于孩子从小上国际学校的事,甚至包括国际学校的语境是汉语的还是英语的,这样的语境好不好这一类的问题。刚刚接触这样的问题时,我实在有些惊讶,还不敢一下子贸然作答。

我一直以为国际学校是办给外国孩子的,跟国人无关,就在几年前,考虑到自己的儿子有可能在国内上学,还对国际学校进行过详细的了解和调查。现在大家都在讨论送孩子去国际学校的事情,我就很惊讶自己的无知和落后了,难道国际学校不再“国际”,而是对所有人开放了?于是上网查了一下,“国际学校”主要还是指由外籍人士开办、仅招收外籍学生的学校,而且在其他的相关搜索条目下,或多或少也都提到对于中国籍学生的一些限制,也就是说我对于国际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外国孩子的理解没有太大的偏差。但是在网上同时也看到关于怎么去上国际学校,尤其是怎么“绕道”入学,还有去国际学校的利弊是什么的讨论还挺热闹,看来还真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这样做了,于是我开始的那一份惊讶逐步变成了惊愕,继之以一种无法克制的恐惧。

比界定国际学校是什么语言环境更重要的一点,是先要明白那些学校本身是一种文化的孤岛。

我在没有“归海”之前住在深圳,为了考虑儿子的小学安排,专门去看过当地相当有名的一家国际学校。按照美国的义务教育法,孩子如果到了学龄而没有得到应得的教育,父母或监护人就要承担法律责任。什么是“应得的教育”?如果我们选择进入中国的学校,证明起来就要费点事,而进入我们去看的那一所按照美国教育要求设立的国际学校,就能简单有效地达到要求,这是我当时去看这间学校的主要目的。

国际学校最关键的特点就是临时性和过渡性,里面的外国孩子多半是不打算长久待下去的。他们所希望保持的是自己国家原有的语言和文化,目的是孩子回国后不至于掉队。在汉语汉文化的包围之下,这些学校就成了苦苦飘零的文化孤岛。

孤岛文化是封闭的、静态的,不能像它的宗主文化那样与时俱进。比如我们海外的华人文化,就是一种孤岛文化,在拼命想保留住原有文化的过程中,失去了前进的生命力,不可避免地会停留在一个相对陈旧的时代。美国本身在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之后,某些方面就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孤岛,比如英尺、英磅和华氏温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现在就只在这个孤岛中还保留着了。

国际学校这样的孤岛从资源上来说也会很孤立,就像无后方的作战一样,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和补给。教育是个全社会的事情,先不说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是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的,就算在中国,遭到百般诟病的现有教育体系还是有国家的基本拨款支持,还是有全民的关注,还是有大多数以教育为己任努力工作的教职工以及他们多年积累的经验。这些,孤岛学校都不具备。

国际学校的师资来源会是最大的问题,很类似在前一节里提到的在华外教水平不高的情况,像美国本土那样,招聘教师要求相应的职业证书和基本上具有硕士学历这样的操作,就成了很难实现的奢望。我认识一名美国来的医生,在国际学校兼职教数学,还挺为自己的数学水平自豪的。我在国内主持英语教育机构时,聘来的外教里就有在我去看过的那家国际学校任职的教师,而且还有一人身兼好几门科目的情况。就算现在一些高额收费的国际学校,或是一些中外合作的学校可以统一组织国外教师来华任课,可是这些老师同样存在一个延续性的问题,一般一两年就要回国,而且一旦回国,新接手的人就很难有机会再跟他们沟通。没有延续性,老师和学校对学生成长的关心和了解又能有多少呢?

说到最关键的语言学习,国际学校的设计是针对外籍孩子的,而不是针对英语学习的,更不是针对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它们各个科目的老师,甚至包括英语老师,很可能对非英语母语学生的特点不敏感,并不知道应该怎么样照顾他们。我儿子现在就读的美国公立学校,对于学生里的“英语语言学习者”(ELL),不但联邦、州这两级政府有专款拨到学校用于配置老师和购置资源,而且全校每一位老师也都受过相应培训,得过专门证书,懂得怎么在普通课堂上照顾他们的特点。加拿大比较流行的语言沉浸式(Language Immersion)教学,用学生的第二语言教授各个科目时,他们的教师都是双语的,教材也根据学生的第二语言程度做过改写,有效地照顾到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美国的沉浸式教学项目的教师也需要有专门的证书,本来去年儿子学校有了一笔专门经费,可以开一个沉浸式的实验班,却因为聘不到“英语 - 汉语”的持证教师,而“英语 - 西班牙语”

的课又没有足够的人报名而流产。现在国内存在的这些孤岛式的国际学校,完全不可能有能力,也不会有太多兴趣来做这些方面的准备和处置,所以它们的英语课设置,不会存在多少第二语言的有效设计。

还有更令人毛骨悚然的说法,就是要在 5 ~ 12 岁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里“及时”把孩子送进孤岛里去。语言的关键期不必再说了。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才能开始有效地依托第一语言来学习生活上的自立、学习人际交往准则、学懂学校的规矩、学会学习的方法。如果这时去到一个与主流社会隔绝、宗旨是保证学生达到美国(或类似国家)的同龄教育标准的孤岛学校,其教师对于已经在中文环境成长了好多年的中国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完全不敏感,可以说是把孩子们赖以成长的语言和文化土壤从脚下抽走了。孩子们还学什么、怎么学呢?

我在美国有一个挚友,他的太太是菲律宾裔,说一口美式英语,不带一点口音,可是别人跟她打交道处处都感觉有点别扭。很多人很奇怪,深究其原因,原来她在菲律宾美军基地的国际学校上学,上到十七岁才到的美国,她对美国文化的理解有大量的缺失,而且身边没有同一文化背景下一起长大的知心朋友,既靠不上菲律宾普通孩子的生活,又不是真正的美国生活,虽然还有一个美国的生父,但是进入到美国社会生活以后,自然地处处碰到困难。生存尚且困难,更难谈得上出类拔萃了。我们那些被送进孤岛的中国孩子,特别是很低年龄被送去的孩子,势必就要面临这样文化认同方面的飘零和困惑,最后的结果是双语,还是无语呢?

如果是现在出现的有一定变通的“国际学校”,不再是以不同母语为背景的国际学生为主,而是以支付了高额学费的中国学生为主体,学校没有那么强烈的过渡性和飘零感了,情况会好一点吗?如果这个班上学生的母语全是汉语,把学校的大门关上在里面学习英语国家的教材,这就如同一个英语语言的“集中营”,与世隔绝,难怪孩子们出来之后又要迫不及待地补汉语呢。语言是社会性的,脱离了社会背景而打造出来的“小语境”,效率不高不说,影响孩子长远竞争力的副作用还不会小。

我对国际学校有一个比喻,虽然有点不雅但是应该十分恰当 :它的最大功能就好像一个“公共厕所”。我不是说它脏或者臭,现在豪华干净的高档厕所也有的是,只是说它的功能,就是给那些有情况非要解决不可的人提供一个最基本的服务。它的服务对象还特别复杂,基本上就是谁来都可以,无法根据具体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而且这些复杂的对象还在不停地来来往往之中,所以服务也谈不上什么延续性。

飘零的文化孤岛,无后方的作战,公共厕所式的服务,再加上高额的收费,这样还偏偏有一些父母想着法子绕着道儿要把孩子往里送。有这样的财力,完全可以送孩子出国深造,或是进入一个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学习。现在留学和移民的大门都是敞开的,一定要有真正面对世界的勇气和心态。

第六节 原版阅读 :中国还有一个真实外语语境的存在!

如果能够完整地读下一本书来,哪怕就是专门针对孩子的简易读本或是故事绘本,孩子关注的是书的内容,这就是在实际使用语言了。这时的英语学习,就是最好的在使用中学习的过程。这么多的“精神食粮”、 “进步阶梯”又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英语交际语境。

就在我们吃尽了没有语言环境的苦头,开始苦苦求索甚至营造语言“小环境”的时候,却偏偏忘却了原版阅读这个在中国现实社会里实际使用英语的交际行为。

既然阅读是承载实际意义的交际行为,原版阅读材料就是一个真实的外语语境。

前文里我们反复提到,所谓语境是语言交际赖以完成的环境。上下文就是这样一种语境,或者叫“狭义语境”。任何一个词、一句话,离开了上下文都没法去承载交际功能。一本书或是一份完整的阅读材料里以书面形式出现的语言,都是完整而高效地组织在上下文的语境中的。如果再考虑到一本书的故事情节或主题思想,以及要理解这些情节和思想可能涉及的外围背景知识,原版阅读提供的还是一个独立完整的语境,是完成阅读理解所必须依赖的。进入到互联网时代的今天,阅读的互动性也大大提高了,不说网络上书写内容的往来,就算是单向阅读,因为可以跳跃性地选择一段内容来读,这就加入了阅读者自身的理解和个人的知识兴趣背景,就是互动的交际。这样,所有的英文原版书籍和实时存在的互联网,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真实、最靠得住的英语环境。虽然从孩子的角度说,受制于他们的知识面和社会阅历,在互联网上有选择性地阅读不太现实,但他们也有上网使用一些学习型网站,甚至玩游戏的机会,这时出现的英语,包括说明和指令,其互动性都是很强的。

如果能够完整地读下一本书来,哪怕就是专门针对孩子的简易读本或是故事绘本,孩子关注的是书的内容,这就是在实际使用语言了。这时的英语学习,就是最好的在使用中学习的过程。如果这样的操作理念在教学中得以体现,就是前面几次提到的目前美国最主流的“内容交际法”的基本精神。

现在信息来得快,我们有些好钻研的爸妈了解到,美国的“内容交际法”是通过用英语来学习学校实际课程,进而帮助新移民孩子学习英语,于是就忙着给孩子去学国外的课程,恐怕碰到的局面就会是数学太简单,历史和科学课里的英语根本对付不了。这样的做法理解太窄了,走偏了。所谓“内容交际法”,是要以内容为重,在实际使用中学习外语,这里的内容必须适合孩子的水平,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同时让他们享受到智力挑战的成就感和乐趣,而不是具体强调学什么东西。在比较广泛的范围里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针对内容进行原版阅读,才是靠谱的做法。

我们在探讨学龄儿童英语起步时,提到阅读和词汇量关系的问题,我们也经常听到阅读最长词汇量这样的说法。阅读怎么能长词汇量呢?关键就是这个真实的书面交际语境。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出现几次以后,它的意义就能被掌握。

这时,在美国教学界的实际操作中,那个神奇而又神秘的数字“七”又出现了,也就是一般的操作原则,出现七次就能掌握学习内容了。当然这是一个大概,不会有人真去掐着手指头数。

怎么才能让一个生词在不同语境中尽快出现七次呢?造句是一个方法,当然,这个做法的有效语境在句子的范围内,还要设法把更大范围的上下文语境和背景中的交际语境包含进来。有些来中国学汉语的西方留学生之间互相传授一个方法,就是把要学习的词汇写在一个小本子上,然后上街找人说话,把这些词汇搁进自己的话里去,反复练几次,就能掌握了。不说我们没有这样的社会环境去练习,就是有,多数中国孩子的性格也不会喜欢那样去做。就算喜欢,那也不是一个多高效率的做法,你一天才能去跟多少人攀谈,能让一个生词碰到多少次有实际交际意义的使用语境呢?这时,最终的答案不是明摆着的吗?阅读!阅读能够最高效地提供这样的语境。书中自有黄金屋。

好多人总是弄不明白,自己也没少阅读,怎么词汇量就不见长呢?真是阅读了很多而词汇量没有上来吗?我们这些总是自称自己“读写能力还可以”的中国人,英语阅读的能力到底怎么样呢?用一个我在国内做讲座时非常喜欢用的例子。

我自己是一个铁杆儿的金庸迷,在美国念书的时候,国内一个铁哥们儿听说我生活艰苦,就寄了一整套三联的金庸全集给我,四十本。我有时在学期的间隙就看看这些金庸书,不知不觉中好几遍就看下来了。讲座中我每次请教台下的听众,除了教科书以外,完完全全看过一本像金庸小说那么厚的英文原版书的,有多少呢?可以想象,举手者寥寥。这还能谈得上什么阅读能力!

死啃死背教科书那不叫阅读,它承载的交际意义十分有限,相应对于大脑的刺激和挑战也十分有限。我们好多孩子在做的点读、跟读更不叫阅读,那更多的是在听说层面。没有阅读学出来的英语叫什么呢?叫“文盲英语”!

可能有一个一直压抑着的疑惑要爆发了 :我们大人吃了“哑巴英语”这么多苦头,难道还要让孩子去抓阅读吗?是的,在过去外语教学“听说”环节偏弱的背景下,人们多强调一点听说没有错。可是这个强调,不能因为目前中国的英语早教早到了孩子生理、心理上还不具备“读写”能力的年龄,就变得顺理成章,只去强调“听”了。我们来客观地分析一下“哑巴英语”的要害在哪里。说,其实一点都不难,瞎哼哼乱比画能够达到交际目的就行了,几乎可以说谁都会说。

中国英语的哑巴,表层上的问题是卡在听力上了,别人说的听不懂,没法应对,自然就哑巴了。可是更深层的问题,是我们的英语学习中从来就没有关注过语言的交际性,总是觉得自己要先去背,背会了多少单词多少句型以后再出来说,根本还没上阵呢就先怯场了。要明白语言就是用来交际的,并不需要等到完美了才能拿出来用,我们的口语也可以像一些其他文化里的人那样,一上来就满大街乱跑乱说。因为受到口头语只能一个音一个音出现这样一个“线性特点”的制约,受到声音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和在大脑中短期记忆的时间制约,听和说注定了不会很复杂,这也是为什么“听”会是一个最先被“突破”或是被“打通”的环节。

如果一个人能阅读,只要生理上没有障碍,打通听力开口说话就是自然的事情,不可能成为“哑巴”。而反过来,会说话的文盲可不少。如果看一下后记里记录的我在美国读书的起步过程,看看阅读给我带来了多大的麻烦,而同时另一个推论不难反过来得出,我的“听说”并没有太大的生存问题。实际上,在讨论听说读写关系问题的那一节,我们就已经明确,阅读会大大促进口语和听力的发展。口语要摆脱瞎哼哼乱比画的水平,肚子里的“墨水”才是根本。

中国的英语教育在内容上缺失的是真正的阅读,在方法上缺失的是在交际中学语言、在使用中学语言的概念。过去的“哑巴英语”、“文盲英语”的共同成因,就是在英语学习中割裂了语言的交际性,我们总是试图把语言割碎,然后背熟吞下去,变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阅读,大量、无压力的自愿阅读。

在中国这个没有直接口语交际语境的学习环境里,我们现在有机会接触到这么多优秀的原版英文童书,还有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写作的简易读物、章节书等。这么多的“精神食粮”、 “进步阶梯”又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英文交际语境,我们太应该正视这个语境了,干吗非得要“战天斗地”地去折腾那些非真实的“小环境”呢?

阅读为王。这句话在第二语言学习里怎么说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