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七章 Phonics 和中国孩子的英语(3 / 3)

把它们整理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它们都记住了,凭视觉一眼看上去就懂,不需要再去通过拼写和读音的细节“解码”,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阅读效率。

认为抓住语言所承载的意义比弄清楚语言自身拼写发音的细节更重要,这正是整体语言法的基本精神,所以“sight words”在英语里又叫“整词”(WholeWords)。我们认识汉字,难道不正是通过视觉,以整个一个字为单位来进行的吗?

符合汉语的阅读习惯,又符合我们背单词的学习习惯,“sight words”的学习就很容易被中国人接受,在“言必及 phonics”的今天,甚至演变成了拼读法学习的一个必需环节了。

跟“sight words”的命运相反,很多技术派人士提倡的“音素意识”(phonemicawareness)在中国就没有太多响应,因为它找不到跟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点。面对中国孩子不会英语口头语这样的拼读法硬伤,民间的变通是往听音频方向走,毕竟听力理解的完成涉及了语言的交际层面,这样孩子才可能深入下去。而到了“音素意识”这里,本义是让已经会说话的孩子能够明确意识到语言里能够区别意思的那些声音(音素),为下一步能把音素独立分出来,进而可以开始用拼读法规则把音和字母联系起来做准备。这也是一个“从下往上”的做法,细到语言的元音辅音。不说它自身在美国遭到的质疑了,如果外语孩子还不能有效地用英语口语交流,我们偏偏要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不能完整表达意思的一些元音、辅音,这样的操作为什么走红不了,已经没有必要多解释了。

虽然说我在字里行间的很多地方,已经明显表露出了对拼读法的具体规则没有多少“内心欲望”,可我还是时常会被问到拼读法到底有多少条规则,或是孩子应该学会多少条这样的问题。我想,只有那些真正具有内心欲望的技术派人士,才会在多少条规则上一钻到底,甚至于如数家珍般地立即列出若干条来。我在这里,可不想继续沿着讨论具体规则、零割英语的方向走,而是要带着大家换一个思路看问题,从不同的视角总结出几条针对中国孩子的拼读法学习规则。

第一,拼读法的规则永远有特例。这其实是美国绝大多数教授拼读法规则的文章或教材里提出的第一条规则,把某一个方法“神奇化”在实事求是的美国是完全没有市场的。

第二,拼读法的规则太多,不可能也没必要非得都去掌握。这样也就没有必要非去讨论到底有多少条规则了,国内一些关于哪一套具体教材里的规则更全面、更正宗的争辩,也就毫无意义了。

第三,拼读法的规则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也是可以慢慢总结出来的。都不说大量的规则本身跟发音、语法、构词法的各项规则之间有交叉,就是国内现在普遍建议的拼读法学习要跟大量的阅读相结合这一点,本身就在说明阅读中可以归纳和解决规则的问题。

说到底最关键的就是 :我们学习的是语言,不是总结出来的语言规则。

第六节 Phonics 和中国孩子的英语

其实幼儿外语教学课堂里的生动表现,来自西方先进的幼儿教育,而不是拼读法本身。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英语只是一个局部构成,所以我们应该看淡英语。同样,在孩子的英语教育过程中,拼读法也只是一个局部构成,我们同样应该看淡拼读法。

我们看到了拼读法在中国生根开花的过程 , 实际上就是一个跟中国英语教学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它跟中国旧有的外语学习方法和理念能够找到共鸣点的地方,才能真正被接受和推广。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只是旧有方法被贴上了拼读法的新标签而已,好些不是拼读法的功能或功劳,也都被归入了拼读法的光环。

最有代表性的表现,就是我们好多爸妈有这样的一个错觉,认为拼读法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与传统教学方法比,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天壤之别。

其实幼儿外语教学课堂里的生动表现,来自西方先进的幼儿教育,而不是拼读法本身。拼读法因为过于强调语言细节,提倡反复操练、用记忆的方法学习繁杂的规则,过于看重评估和考试的效用,因此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也扼杀了阅读自身的乐趣,这本是它遭到整体语言法猛烈攻击的主要地方。对于拼读法比较有研究的人,就会发现它的教材或课堂教学的处理,都在拼命隐藏教学内容枯燥这个弱点,把枯燥的规则用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的,比如儿歌游戏之类的方法表现出来。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不涉及拼读法的传统教学也从童谣儿歌绘本入手,孩子也是在蹦蹦跳跳的互动中学习,然后从识字、阅读简易读物,直到进入章节书的阅读,在得到阅读的乐趣以后,英语水平就会突飞猛进。这样的课堂里,生动性一点不会少。

在耀眼的光环之下,人们对于拼读法的应用基本上就是一招 :“乾坤大挪移”,把国外拼读法的教材、配套的多媒体教辅,以及相关教学方法直接“平移”

到中国来。这样的平移,相关的出版、培训公司会不遗余力地支持,甚至会为我们点缀上一些第二语言的色彩。的确,拼读法的教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其他系统所无法匹敌的,是一项优质的资源。但是,我们自己心里需要十分明确的是,专注于母语孩子学龄前后学习认字和阅读的拼读法,本身没有把第二语言习得这个较长时间过程里的相关特点纳入考虑,怎么“移”也移不进来的。

最关键的着眼点当然还应该是在阅读学习本身上,在这个“大挪移”的过程中,针对学龄儿童的拼读法学习被悄悄地移到了国内学前的年龄段。美国在总结为什么自己学生的阅读能力落后于全球最领先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时,注意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那些国家正式学习阅读大约在七岁左右,而美国现在以拼读法为主导的阅读学习,在“学前班”(kindergarten)五岁左右就开始了。如果孩子过早开始系统地处理抽象的符号和规则,他们的认知能力跟不上,处理就会变得很细节、很枝节,甚至很支离破碎。从阅读角度看,就会制约他们的分析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在今后阅读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会不足,总体上就会成为较弱的阅读者。所以,在最近这些年里,美国入学年龄较低的州都纷纷修改法律,推迟了入学年龄。而提出“音素意识”的一个作用,也是在推迟学前班孩子学习抽象规则的时间,而是要先从对声音的感性认识着手。国内一度传得沸沸扬扬的关于台湾“禁止英语早教”的说法,其实禁的是系统学习具体规则的早教,这显然也是基于同一原理从欧美国家借鉴过来的决定。

那么我们国内比较流行的,学习拼读法之前要先有一定的听说基础、先掌握几千个“听力”词汇这样的说法,是否能够解决问题呢?其实这也可以算是一个良性的变通,意识到了学习拼读法规则解决不了孩子的阅读问题,就实实在在回到听和说这样具有交际内容的环节。不过有趣的是,这个变通和晚一点出现的大量阅读分级读物的变通,都是为了学习拼读法而做出的,就没有意识到,它们本身就已经是在交际中学英语了,本身就是“真神”了,不需要再去“找个外来的和尚念经”了。

还想完全换一个角度来拓展一下大家的思路,这个角度来自于国内对整体语言法的一些批评。我非常欣慰地听说,目前在中国已经有了打出“整体语言”旗帜的英语幼教机构了,应该为他们正面提出孩子绝对不需要学习拼读法的勇气喝彩,这至少可以让中国的父母听到不同的声音,让中国的孩子得以有不同经验的尝试!秉承本书不去过于推崇某一个具体方法的基本原则,我在这里也不去评价这些具体的整体语言教学。不过这时用本书的科学视角来审视一下坊间针对他们的一些批评,比如孩子说话很流利但是发音很差、语法错误很多等,倒是很有意思。发音和语法都跟拼读法无关,自然也不能把帽子扣到整体语言方法上去,孩子的这些表现,都是第二语言中介语里所不可避免的正常表现。如果说整体语言班上的学生真的给人们以这样的印象,是说明他们在实际交际方面的步子迈得快了,因为步子快,表现出来的发音和语法问题,可能会显得比其他一些保守地跟着拼读法教材在慢慢听原版音频的孩子多一些。交际是第二语言学习的生命线,交际的步子快,是把学习精力从各种规则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获得的一种回报,这实际上是传递出了高效率外语学习的一个信号。至于怎样平衡交际和错误,或是交际和操练之间的关系,那只是次一个层面上具体教学方法的考量了。

本章最后,还要打开部分读者一直在嘀咕的一个心结。不是说没有最好的外语教学法吗?怎么听说这个拼读法在美国是总统“钦定”的“最佳”方法呢?

教无定法,这是一定的。一个小学的阅读教学方法,能够牵动全民、涉及国会和总统吗?事情自然不会这么简单。我们在第四节里提到,美国阅读大战分歧的根源,来自拼读法和整体语言法这两种不同阅读教学方法背后不同的心理认知模式。两种模式代表了人类两种不同的世界观,无法终极调和,最后由美国的选举文化折射了出来,形成了一场牵动每个选民的大战。这场大战,其实更是一场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纷争。

撇开意识形态之争直到不谈,单看阅读教学部分。美国小学的阅读教学最早传承于传统的拼读法,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由于苏斯博士这样采用“整词” (WholeWord)的著名系列读物的出现,开始明显倒向“整词法”,不过到了 60 年代,又随着畅销书《为什么强尼不会阅读》(Why Johnny Can\u0027 t Read)回到了拼读法上。

到了 80 年代初,美国和加拿大的学术界开始向拼读法宣战,更尊重学习者个性和自由的整体语言法,在随后大约十年里成为了主导美国的阅读教学法。这之后才是十年之久的阅读大战,和在 2001 出现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联邦教育法案,法案中明确了“阅读第一”的地位以及用拼读法教授阅读的措辞。

一旦形成了法律,执行起来可就是直线型、大力度的了,联邦政府每年的直接投入就是数十亿。到了这个层面,就看不到不同理念争论的历史问题了,也看不到要在当时流行的整体语言法之中,加入拼读法进行平衡教学的痕迹,不是拼读法的东西依法就已经不符合政府采购的招标标准了。可是,这样大力度执行下来的结果呢?

怎么办?钟摆必然要往另外一个方向摆了。经过了这几年的筹备和运作,美国从 2014 年秋季起第一次使用全国统一教学大纲,叫作“共同核心”(CommCore),这是一场全国性的教育大改革。新大纲自然不会只采用简单地否定拼读法这么一个低级的视角,而是重新强调理解力和创造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全面废除通行了十几年的选择标准答案的考试,彻底告别考试的“涂圈圈”

时代。新的考试将要大量出现开放式、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这样的考试,不但是在英语阅读考试中要更强调理解、更看轻细节,在所有其他科目的考试中,对于阅读理解本身的要求,也一下子提高了不知道多少倍。

如果我们一味地把目前少儿英语教学里能有的光环都加给拼读法,这样的光环会掩盖住拼读法本身的功能,“吗啡”的幻境也就会再次出现,一时止痛但是却忽略了病痛本身的问题所在,最终是会影响英语学习效率的。在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英语只是一个局部构成,所以我们应该看淡英语。同样,在孩子的英语教育过程中,拼读法也只是一个局部构成,我们同样也应该看淡拼读法。

李丽华老师特约专稿 :英语学习教材杂谈

核心提示 :李丽华,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现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公共英语教师,从事过大学英语专业语音、语法、综合阅读等课程教学,业余时间从事少儿英语教学十五年以上,出版有《机灵狗故事乐园 ABC 级学习使用方案》一书,曾以“喜欢英语”、“绿袖子”

等 ID 出现于几大儿童教育论坛。本篇专稿选自李丽华老师新浪博客,初看上去就是一篇普通的教学手记,朴实无华。细品之下,李老师已经把自己对于拼读法规则的理解全部融通在教学设计之中了。文章涉及了中国孩子英语起步的特点和各种困惑,从《机灵狗》这样一本以拼读法为主线编写的英语入门教材着手,不是一味地去强调具体的规则细节,而是涉及了听说读写和语法各个层面的综合设计,包括应该配合主教材使用的各种辅助语言材料,从零起点入门开始一路考虑到了跟《新概念英语》的衔接,甚至于把孩子大学以后的学术英语发展都纳入了视线,是一个把以拼读法为主线的教材和中国孩子英语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案例。本文从文字编辑角度做了少量修改。

李丽华老师新浪地址 :http://blog.sina.com.cn/worldwideyes

《机灵狗》是一套 phonics 拼读配合阅读的书。ABC 级讲的是全部 26 个字母的发音。第一级是在复习 ABC 级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常用字母组合的发音,比如 oa, oo, ai, ee, wh, th, ch, sh 等。第二级是在第一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更多的字母组合,以及巩固前两册中讲过的字母发音。第三级算是一套对前两级的总结阅读书。总体来讲,《机灵狗》里讲的都是字母和字母组合的规则发音,不很规则的发音还需要在进一步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和巩固。

所以我不建议《机灵狗》ABC 级学一半就学别的。我的做法是,每级《机灵狗》学 2 个月左右。用《机灵狗》做比较系统的 phonics 拼读指导,在使用《机灵狗》时配合比较合适的同步阅读。我用的是《体验英语少儿阅读文库》中的分级读物,以及像“RAZ 系列”这样的国外分级阅读网站里的读物来配合,不过这些分级读物在使用时需要家长挑选。

当然,我在领孩子学的时候,还用了一套哈卡特公司的拼读拼写的练习册,并在 Hooked on Phonics 里面选了些练习做巩固训练。总体来讲,效果还是不错的。

我觉得大家要是想用什么,应该对要用的书有透彻的了解,对教学整体有个规划,不能今天觉得这个好就用这个,明天别人说那个好就用那个。

还要再接着说,《机灵狗》不是词汇学习书,也不是句型学习书,而是语音意识培养书。里面所有的词汇和句型都是为培养语音意识服务的,所以里面配合的听音 CD ,一定要听,家长还要把每册书中侧重的音素给孩子强调一下,以引起注意。

体验英语第一级开始的内容有点难,不适合配合《机灵狗》ABC 来用。我认为怎么也得学完 ABC 级再用,如果有更简单的东西,最好还是先用更简单的东西,比如“RAZ”阅读里的简单故事,这样在读书时,孩子可以实践拼读,达到逐渐熟练的程度。

一旦孩子掌握了拼读的技能,背单词就不是难事了。而且从拼读学习培养起来的阅读习惯,会让句型学习也变得简单。所以建议妈妈们不要太急功近利,不要以孩子能背多少单词,或能中英文对应出多少词汇来衡量孩子学习的成效。语言学习的初期,语言整体意识的积累才是最重要的。一旦语言意识培养出来,词汇量的增长会是成倍的。

我的教学方案是这么设计的。英语学习之初同步使用《机灵狗》和“3L英语”。

“3L 英语”是指由《新概念英语》作者亚历山大编写的 Look, Listen \u0026 Learn,国内通用的译名是《看听学英语》。因为这两套教材是国内能买得到的既便宜又系统的,编排又合理的教材。

我在给孩子教学的时候,同步进行语音和语法教学,同时配合书籍阅读。语音部分按照《机灵狗故事乐园》的语音出现顺序,使用哈卡特出版的 phonics 之类练习,还有学乐出版的 phonics 类练习,把《机灵狗故事乐园》作为 phonics 拼读教学的语言实践材料 。

语法部分以“3L”第一册、第二册,《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和第二册的语言现象为主线,配合哈卡特出版的 Language Art、Reading Skills,学乐出版的写作类指导等练习,巩固阅读和写作技能,同时也要求孩子一周读两本书(比如体验英语类、外研社《国家地理儿童版》等),孩子小的时候可以仿写,大了以后要翻译。

“3L 英语”的教材内容以一家姐弟二人 Sue、Sandy 的生活为中心,围绕他们有他们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邻居、朋友等。每篇课文是一个不同的生活场景,使用的语言也接近儿童的日常生活,生动有趣,语法进程较慢。每册书120 课,单数是课文,双数是练习。第一册可以学习到词性、主系表句型、主动宾句型、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和“be going to”句型等语法项目,第二册可以学习到五大句型、三大结构、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等时态项目。如果喜欢《新概念英语》,可以在《新概念英语》第一册中间开始接续,继续学习,学习心理上基本没有什么需要过渡的。

具体地说,《机灵狗故事乐园》4 级,每个级别使用大概 3 个月,这样,用一年的时间把 phonics 的基本发音规律学完。这期间同时使用的是哈卡特的Phonics consonants(全本),Hooked on Phonics(部分),Spelling Skills 1,2,3,学乐的 Phonics(四本书)等。因为有学习、有练习,还有阅读配合,孩子的拼读能力很强了。这期间,“3L”的第一册也基本学完了。

配合 3L 的语法线,使用 Language Art 足够了。因为“3L”的语法发展很慢,最初 30 篇的课文基本都是为了建立语感设立的。所以我们会感觉他里面的生词词汇多。但是要是不强调非要背单词的话,只要求课文读下来到读熟,因为有了拼读的心理基础,是很容易做到的。第一册结束以后,孩子的进步就是突飞猛进的了。因为教材中的词汇不再是障碍,而是前进的助力车了。

Language Art 里面的语法是从认识词性开始的。这对使用本族语的孩子重要,对我们也很重要。因为我们的英语学到最后是为了学术上的应用,还是需要有一定的语法技能来分析所读材料的。很多口语出色的孩子到了大学,不能阅读科技文献,问题就出在小时候,过分注重表达的培养,而没有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我认为,所有的英语学习都是为了将来从事的高端工作服务的。英语说得好的人,没有学术能力,做翻译都困难;但是英语说得一般而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强的人,却可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别说我有歧视,现实就是这样的)。我们见过英语说得一般但是学术能力强的人出国,一样可以做大学教授。

基本上学完“3L”第二册,哈考特的《拼写类练习》也都用完了,英语语音方面的基础也就告一段了。这个时候就可以用语义分类和构词来配合《新概念英语》增加词汇量,同时大量扩大阅读,这时故事类阅读比例要逐渐减少,加强学术性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这个阶段,建议使用《剑桥词汇》和汤姆森的词汇书做练习。使用外研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国家地理杂志》出版物做阅读材料和写作素材。同时还可以用广东出版的一套引进版的写作指导书,指导学术报告写作。

语法主线还是按《新概念英语》的一路学下来就行,不用拓展太多,但是基本句型,句型分析作为基本的的技能是一定要强化的。这个时候还可以找些比较好的听力材料来练习。可以是考试类的,也可以是小说阅读类的。比如《托福考试听力》,或《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的 BBC 朗读版。

我觉得孩子之所以会失去兴趣,是家长功利心太强,学习的项目和形式都太单一,还有就是缺乏挑战性。很多人觉得孩子天生好奇,而且会一直好奇。其实不是,好奇心是激发出来的,而且需要外部的刺激才能保持。而且我觉得挑起孩子的好奇,和保持他的好胜心不用很费心思。只要多用心,多观察孩子,多从生活中启发他们,他们就会有主动的求知欲。而且孩子小的时候还是综合培养孩子的能力,当他的知识面广泛,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时候,任何一点外部刺激都能从不同角度激发他们的强烈求知欲。 但是,如果把识字、学单词当成幼儿智力开发的唯一途径的话,孩子总有学厌的时候,而且这样的情绪还会扩大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迁移到其他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