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后记 美国顶尖大学的语言学博士是怎样炼成的?(3 / 3)

站在人类前沿的创新,如果在实验室里,导师有项目,大课题立好了,分给研究生的每一个具体的小课题就都是领域内创新的部分,所以理工科的博士生,可以拿着导师的助研金,做导师大项目里的一个分支,他们平均五年就可以毕业。

可文科怎么办?事情就难在这里了。一名学生选定一个课题,必须要把学科领域内涉及这个课题的所有已经发表过的文章全部看过并写出点评。不做到这一步,就不能让读者信服论文里的研究是前无古人的,就谈不上创新,论文就不能通过。

我就读的 UCLA 不是已经全美第一了吗,从教授到研究生大家直接就把做出领先全人类的科研当作自己本分。要想完成开题报告成为学位候选人,就必须严格地完成“读完领域内发表过的所有文献”这个终极任务。

UCLA 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需要通过一个口试。因为应用语言学是跨学科专业,我们的导师委员会要求由三位本系教授、一位语言学系教授、一位外系教授组成。前面所说的燃烧生命学过来的头几年的课程,就是围绕着开题报告的准备来设置的,从技术上说是要达到学校相关的学分要求,从内容上说是任课教师结合自己比较有心得的研究成果把领域里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文章引入学生视野的过程,这正是所谓的打基础。在完成这些指定课程所需要的三四年期间,自己论文的题目和大纲、跟哪几位导师等也就都逐步成型了。

口试不采用集中考试的方法,而是一个和导师委员会的教授们不停切磋的过程。切磋的内容首先就要涵盖阅读领域内所有已经发表的文献并写出书评这个部分,然后还要从方法论角度去论证论文研究将要采取的研究方法,再做一个小规模的实际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以证明研究的可行性和价值。

准备开题报告、完成口试的过程需要一到两年。每一次我自己觉得准备得差不多了,就召集委员会开会,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审查我的开题报告是否可以通过了,当然事先他们都拿到了我交上去的按照他们最新要求改过的文稿。排名数一数二的专业,都是泰山北斗级的教授,他们不能让学生拿出一份东西,同行们一看说这东西多年前我们早就搞过了,那这些导师们的面子往哪儿放呀?于是,会有委员问我,某某某哪年发表的叫什么什么的文章看过吗?自然不在我报告的书评部分,自然我也没看过。好,这篇文章有什么什么的意义,回去看吧,看完写进书评里。其他委员也是学富五车的呀,也不能在学问方面示弱、被其他委员看低呀。于是说,还有谁谁谁,什么什么文章看过吗?好,这下又一大堆文章!

再看再写,然后个把月以后再约委员们开会。也不知是荣誉的崇高、自豪的捍卫还是学识的炫耀,反正我又会领回一大堆文章书目。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里要把和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都看过,谈何容易呀。

这个一到两年的切磋过程就是一个无底洞,直到导师们觉得把我已经“搓”到快没人形了,才会抬手放我通过。等到所有导师都认为我的开题报告可以通过了,我们会设定一个日期举行正式口试,其实在 UCLA 到了这一步只是形式而已,是一个大家寒暄几句然后签名的仪式。是不是把领域内的文献都读完了呢?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实在不好说。但是有一句话可以挺直了腰板大声说,在当时,在我论文题目的范畴里,不会有人比我读得再多了!这至少是排名第一的专业带出的学生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