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八卷 草部(1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灵枢经》reference_book_ids":[7135754661377608741]}],"55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5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9,"start_container_index":55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4},"quote_content":"《拾遗录》reference_book_ids":[7248243522711587844]}],"11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4,"start_container_index":11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0},"quote_content":"《素问》reference_book_ids":[7135754661369236488]}],"33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3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0,"start_container_index":33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6},"quote_content":"《素问》reference_book_ids":[7135754661369236488]}],"83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3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74,"start_container_index":83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67},"quote_content":"《荆楚岁时记》reference_book_ids":[7213282763162520608]}],"86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6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1,"start_container_index":86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7},"quote_content":"《诗经》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810978438151,7071200634816449549,7070438698533293070,7152079239892700197,7078185810029202446]}],"96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6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4,"start_container_index":96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9},"quote_content":"《北户录》reference_book_ids":[7217730550851701797]}],"109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9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start_container_index":109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quote_content":"《异物志》reference_book_ids":[7178217470333815843]}],"15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9,"start_container_index":15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3},"quote_content":"《世说新语》reference_book_ids":[7267108881812163642,7155407612274543652]}],"241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1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6,"start_container_index":241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2},"quote_content":"《尔雅》reference_book_ids":[6883377560021896205]}],"204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04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9,"start_container_index":204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quote_content":"《枕中记》reference_book_ids":[6918027261488663559,6592179461741874179]}],"162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2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19,"start_container_index":162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15},"quote_content":"《神农》reference_book_ids":[717663093082659536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李时珍说:天造地化而生草木,刚与柔相交而成根蔓,柔刚相交而成枝干。叶和萼属阳,花和果属阴。草中有木,木中有草,草木又有五形、五气、五色、五味、五性、五用。

草之一 山草类

甘草、黄耆、人参、沙参、荠苨、桔梗、黄精、葳蕤、知母、肉苁蓉、列当、锁阳、赤箭(天麻)术、白术、苍术、狗脊、贯众、巴戟天、远志、淫羊藿、仙茅、玄参、地榆、丹参、紫参、紫草、白头翁、白及、三七

甘草

【释名】也称蜜甘、蜜草、美草、蕗草、灵通、国老。

【集解】 [别录说]甘草生长在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晒干,十日后便可以用了。[弘景说]今出于蜀汉中,都从汶山诸地中来。赤皮断理,看起来坚实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乃西羌地名。亦有似火炙干者,理多虚疏。又有如鲤鱼肠者,被刀破,不复好。[时珍说]现在的人以大径寸而结紧断纹者为佳,谓之粉草。其轻虚细小者,皆不及。

根 【修治】 [时珍说]炙甘草皆用长流水蘸湿,至熟刮去赤皮,或用浆水炙熟,不能酥炙、酒蒸。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敷金疮,久服轻身延年。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凡虚而多热者加用之。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生用泻火热,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热,缓正气,养阴血,补脾胃,润肺。吐肺痿之脓血,消五发之疮疽。解小儿胎毒惊痫,降火止痛。

甘草

甘草根〔主治〕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

梢 【主治】 生用治胸中积热,去颈中痛,加酒煮玄胡索、苦楝子,效果尤妙。

头 【主治】 生用能行足厥阴、阳明二经污浊之血,消肿导毒。主痈肿,宜入吐药。

【发明】 [震亨说]甘草味甘,大缓诸火,黄中通理,为厚德载物的君子。[时珍说]甘草外赤中黄,色兼坤离;味浓气薄,包容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的功劳;普治百邪,得王道之造化。辅君力而不告于人,敛神功而不归于己,可谓药中良相。然而,中满、呕吐、酒客之病,不喜其甘;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药性与之相反。这不就是迂缓不可以救昏昧,君子常被小人嫉妒的意思吗?[颂说]孙思邈《千金方》中说,甘草解百药毒。如中乌头、巴豆之毒,甘草入腹即能见效,验如反掌。大豆汁解百药毒,多次试之无效,加入甘草为甘豆汤,则效果奇特。

【附方】 1.伤寒咽痛。用甘草二两,蜜水炙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日服两次。2.肺热喉痛。用炒甘草二两、用淘米水浸过的桔梗一两,加入阿胶半片。每服五钱,水煎服。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用炙甘草四两、炮干姜二两,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几次服。小儿热嗽。用生甘草二两,在猪胆汁中浸五天,取出炙后研细,和蜜做成丸子,绿豆大。每服十丸,饭后服,薄荷汤送下。3.婴儿初生便闭。用甘草、枳壳各一钱,水半碗煎服。4.小儿撮口风。用生甘草二钱半,煎服,令吐痰涎。再以乳汁点儿口中。5.婴儿目涩。用甘草一指长,猪胆汁炙过,研细。以米汁调少许灌下。6.儿童遗尿。用大甘草头煎汤,每夜临睡前服之。7.小儿尿中带血。用甘草一两二钱,加水六合,煎成二合。一岁儿日服尽。8.小儿干瘦。用甘草三两,炙焦,研细,和蜜成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温水送下。日服二次。9.赤白痢。甘草一尺长,炙后劈破,以淡浆水一升半,煎至八合服下。10.舌肿塞口。用甘草煎成浓汤,热嗽,随时吐出涎汁。11.口舌生疮。用甘草二寸、粟米大小的白矾一块,同放口中细嚼,汁咽下。12.背疽。用甘草三两,捣碎,加大麦粉九两,共研细。滴入好醋少许和开水少许,做成饼,热敷疽上。冷了再换。未成脓者可内消,已成脓者早熟破。体虚的人可加服黄芪粥。又一方:甘草一两,微炙,捣碎,浸入一升水中,过一夜,搅水直至起泡,把泡撇掉,只饮甘草水。13.各种痈疽。用甘草三两,微炙,切细,浸入一半酒中;另取黑铅一片,熔汁投酒中,不久取出,反复九次。令病人饮此酒至醉,痈疽自渐愈。又一方:甘草二斤,捶碎,水浸一夜,揉取浓汁,慢火熬成膏,收存罐中。每服一二匙。消肿去毒,功效显著。14.初起乳痈。用炙甘草二钱,新汲水煎服。外咂乳头,免致阻塞。15.痘疮。用炙甘草、栝楼根等分,煎水服。16.阴部垂痈生于肛门前后。用甘草一两、溪水一碗,以小火慢慢蘸水炙之。从早上到中午,至水尽为度。劈开检视,甘草中心已有水润即可。取出细锉,再放入两碗酒中煎成一碗。温服。两剂之后,病热好转,但须经二十天,肿痛才会消尽。17.阴部温痒。用甘草煎汤,一天洗三五次。18.冻疮发裂。先用甘草汤洗过,然后用黄连、黄芩共研末,加水银粉、麻油调敷。烫火伤:用甘草煎蜜涂。

黄耆

【释名】也称黄芪、戴糁、戴椹、芰草、百本、王孙。

【集解】 [时珍说]黄耆的叶像槐叶但稍微要尖小些,又像蒺藜叶但略微要宽大些,为青白色。开黄紫色的花,如槐花般大小。结小尖角,长约一寸。根长二三尺,以紧实如箭杆的为好。嫩苗也可以食用。收取它的子,在十月下种,如种菜法也可以。

根 【气味】 甘,微温,无毒。

【主治】 痈疽、烂疮,排脓止痛,麻风病,内外及混合痔、瘘管,补虚,小儿百病。治妇人子宫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男人虚损,五劳瘦弱,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治发背。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腹内积块、淋巴结核、大脖子,非行经期间阴道内大量出血,湿热痢,产前后一切病,月经不调,痰咳,头痛,热毒赤目,治虚劳自汗,补肺气,泻肺火心火,益胃气,去肌热及诸经痛。

【发明】 [宗奭说]防风、黄耆,世间多相须而用。唐许胤宗初做官,任新蔡王外兵参军时,柳太后受了风邪,不能说话,脉沉且饮食不进。胤宗说:“既然不能服药,就只适宜用汤气蒸熏,药入皮肤的纹理,一周便可治愈。”于是就熬了几斛黄耆、防风汤,放在床下,气如烟雾,当晚柳太后便可以说话了。防风能制黄耆,黄耆得防风的辅佐,它的功效就愈大,这是相畏相使的缘故。人的口与地相通,鼻与天相通。口用来养阴,鼻用来养阳。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无形;地主浊,故口受有形且兼受无形。柳太后生了病不能说话,若服用有形之汤,功效缓慢作用很小,现在用药熬汤,汤气满室,那么口鼻都吸收了药效。如果不是聪明的人知晓这个道理,柳太后便不可能回生。

【附方】 1.小便不通。用绵黄芪二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小儿减半。2.酒疸黄疾(酒后寒,身上有赤、黑、黄斑)。用黄芪二两、木兰一两,共研细。每服少许。日服三次,酒送下。3.老人便秘。用绵黄芪、陈皮各半两,研细。另用大麻子一合,捣烂,加水揉出浆汁,煎至半干,调入白蜜一匙,再煮一次,把黄芪、陈皮末加入调匀服下。两服可通便。可以常服。4.肠风泻血。用黄芪、黄连,等分研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5.尿血沙淋。用黄芪、人参,等分研末。另用萝卜四五片,加蜜二两,稍稍炙过后,蘸药末吃下,用盐水送服。6.吐血不止。用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共研末。每服一钱,姜蜜水送下。7.咳脓咯血,咽干。用黄芪四两、甘草一两,共研末。每服二钱,热水送下。8.肺痈。用黄芪二两研细,每取二钱煎汤服。一天可服三四次。9.脚指甲边红肉突出成疽。用黄芪二两、蔄茹一两,醋浸一宿,加入猪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涂疮上。一天三次。10.胎动不安。用黄芪、川芎各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升。分次服下。11.阴汗湿痒。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效果显著。

茎叶【主治】疗渴及筋挛,痈肿疽疮。

黄耆

炙黄芪根〔主治〕补肺气,泻肺火心火,益胃气,去肌热及诸经痛。

人参

【释名】也叫黄参、血参、人衔、鬼盖、神草、土精、地精、海腴、皱面还丹。

【集解】 [别录说]人参又叫神草、地精。生长在上党的山谷和辽东等地。在二月、四月、八月上旬挖采它的根,用竹刀刮去泥土,然后晒干,不能见风。根像人形的有神性。[弘景说]上党在冀州的西南部,现在出产的人参,细长色黄,形状如防风,大多润泽甘美。人参的茎直长,其上四五片叶子相对而生,开紫色的花。高丽人作《人参赞》:三桠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椴树相寻。椴,音“断”。椴树的形状像梧桐,很大。在树荫覆盖处,人参生长较多。[时珍说]上党就是现在的潞州。当地人认为人参会给地方造成危害,就不再去挖取。现在所用的,都是辽参。高丽、百济、新罗三国,现在都归属于朝鲜了。但是人参仍然被运到中国来上市。也可收采种子,在十月下种,如种菜的方法。秋冬挖的人参坚实,春夏挖的便虚软,这并不是说长出的人参有虚实之分。辽参中连皮的黄润,颜色如防风;去皮的坚白如粉。假人参都是用沙参、荠苨桔梗的根来伪造的。沙参体虚无心而味淡,荠苨体虚无心,桔梗体实有心而苦。人参也像这样,但甘微带苦,自有余味,俗名叫金井玉阑。其像人形的,叫孩儿参,假赝尤其多。

根 【气味】 甘,微寒,无毒。

【主治】 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明目开心益智。久服可轻身延年。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腹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治五劳七伤,虚损痰弱,止哕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痰,治肺痿、痫疾、体虚、梦多而杂乱。止烦躁,变酸水。消食开胃,调中治气,杀金石药毒。治肺脾元气不足,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治男女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疟疾,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吐血咯血下血,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人参

根〔主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明目开心益智。

【发明】 [言闻说]人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甘补阳,微苦补阴。气主生物,本在天;味主成物,本在地。气味生成,是阴阳的造化。凉,是秋高清肃之气,属天之阴气,其性降;温,乃阳春生发之气,属天之阳气,其性升。甘的,是湿土化成之味,属地之阳,其性浮;味微苦的,是火土相生之味,属地之阴,其性沉。人参的气和味都薄。气薄的,生用下降熟用上升;味薄的,生用上升熟用下降。例如土虚火旺的病,就适宜用有凉薄之气的生人参,来泻火补土,这是纯用它的气。脾虚肺怯的病,则适宜用有甘温之味的熟参,以补土生金,这是纯用它的味。李杲对肝火、肾火伤脾,身热而烦,气高而喘,头痛而渴,脉洪而大的人,用黄蘖加人参来治。孙真人治疗因受暑热伤了元气,导致出汗,手足冰凉而无力的病人,用生脉散来泻火热救治肺肾之阴。用人参的甘寒气为君药,来泻火补元气;用麦门冬的苦甘寒气为臣药,来清肺而滋肾;再配以五味子的酸温为佐药,可生肾津而收耗气——这些都是补天元真气的方法,不是补热火的。白飞霞说,把人参炼成膏状服用,就可回元气于虚无之境。凡是病后气虚和气虚咳嗽的,都适宜服用。体内有火的,可以和天门冬膏一起服用。

【附方】 1.阴亏阳绝之症。用人参十两切细,加水二十碗浸透,以桑柴火缓煎成膏。每服一至三碗。持续服至病愈。2.胸中痞坚,胁下逆气抢心。用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各三两,加水八升,煎至三升。每服一升,日服三次。3.脾胃气虚,不思饮食。用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一钱、炙甘草五分、姜三片、枣一枚,加水二杯,煎至一杯,饭前温服。4.开胃化痰。用焙干的人参二两、姜汁浸后焙干的半夏五钱,共研末,和面揉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姜汤送下,饭后服,日服三次。药中加陈皮五钱亦可。5.胃寒气满,饥不能食。用人参二钱、生附子半钱、生姜二钱,加水七合煎成二合,调入鸡蛋清一个,空心服下。6.胃虚恶心,或呕吐有痰。用人参一两,加水二碗,煎成一碗,再加竹沥一杯、姜汁三匙。温服。此方最适合老人。7.反胃。用人参三两,切片,加水一升,煮成四合,热服。同时用人参汁加鸡蛋白、薤白煮粟米粥吃。8.妊妇腹痛吐酸,不能饮食。用人参、炮干姜,等分研末。加生地黄汁,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9.阳虚气喘,自汗盗汗,气短头晕。用人参五钱、熟附子一两,分为四帖。每帖以生姜十片,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10.喘急欲绝。用人参末煎汤,每服一茶匙。日服五至六次。11.产后发喘。用人参末一两,另用苏木二两,加水二碗,煎成一碗后,调参末内服。有特效。产后诸虚、发热、自汗。用人参、当归,等分研末;另以水三升,加猪腰子一个,糯米半合,葱白二个,煮米至熟。取汁一碗,将人参、当归药末调入煎汤,饭前温服。12.产后大便不通,出血很多。用人参、麻子仁、枳壳,共研细,加蜜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13.横生倒产。用人参末、乳香末各一钱,丹砂五分,共研细,加鸡蛋白一个,生姜汁三匙,搅匀后冷服。效果明显。14.肺虚久咳。用人参二两、鹿角胶一两,共研末,每服三钱。薄荷豉汤加葱送下。15.喘嗽咯血,脉弱无力。用人参末三钱,鸡蛋白调匀,清晨服下,服后即去枕仰卧。病不久者,一服可愈。久病者两服效果显著。以乌鸡蛋的蛋白调药,效果更佳。16.咳嗽吐血。用人参、黄芪、面粉各一两,百合五钱,共研末,滴水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饭前服,茅根汤送下。又一方:人参、乳香、丹砂,等分研末,加乌梅肉和成丸子,如弹子大,每天服一丸,开水送下。17.吐血下血,血如泉涌。用焙后的人参五钱、先蒸后焙的侧柏叶、烧过的荆芥穗各五钱,共研末。每取二钱加入面粉二钱中,以水调成稀糊吃下。18.鼻血不止。用人参、嫩柳枝,等分研末。每服一钱,日服三次。无柳枝可用莲子心代。19.阴虚尿血。用人参、黄芪,等分研末;另用红皮萝卜一枚,切成四片蜜炙,炙过再炙,以用尽二两蜂蜜为止。每服以萝卜一片蘸药末吃,盐开水送下。20.消渴。用人参末,蛋白调匀。每服一钱。日服三四次。又一方:人参、栝楼根等分,生研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饭前以麦门冬煎汤送下。日服两次。又一方:人参一两,雄猪胆汁浸后加炙的甘草二两,龙脑香半钱,共研末,调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嚼一丸,冷开水送下。又一方:人参一两,葛粉二两,共研末。同时,在猪汤一升中,加药三钱、蜜二两,慢火熬成膏子。每夜含咽一匙。三次见效。21.痢久晕厥,六脉沉细。用人参、附子各一两半,每次取半两,加生姜十片、丁香十五粒、粳米一撮,在水二碗中煎至一碗半,空心温服。22.噤口痢。用人参、莲肉各三钱,水煎成浓汤,一口一口细吞之。或加姜汁炒过黄连三钱同煎亦可。23.老人虚痢不止,不能饮食。用人参一两炒过的,去皮鹿角五钱,共研末,每服一茶匙,米汤调下。日服三次。24.伤寒坏症。用人参一两,加水二杯,煎至一杯,以井水浸冷后服下。不久,鼻梁出汗,即药效果显著。25.身体微热,烦躁,六脉沉细微弱。用人参半两,水煮,牛胆南星末二钱,热服。26.小儿风抽筋。用人参、蛤粉、丹砂,等分研末,加母猪血和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金银汤送下。日服两次。

芦 【气味】 苦,温,无毒。

【主治】 吐虚劳痰饮。

沙参

【释名】 也称白参、知母、羊乳、羊婆奶、铃儿草、虎须、苦心。

【集解】 [时珍说]处处山川平原都有。二月后出苗,叶如初生小葵叶,而团扁不光滑。八九月抽茎,高一二尺。茎上之叶,尖长如枸杞叶,小有细齿。秋月叶间开小紫花,长二三分,状如铃铎,五出,白蕊,有的花变白。结实,大如冬青实,中有细子。霜后苗枯。生沙地者根长尺余,大一虎口,生黄土地者短而小。根茎皆有白汁。八九月采者,白而实;春月采者,微黄而虚。

根 【气味】 苦,微寒,无毒。

【主治】 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疗胸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久服利人。主头眩痛,益气,长肌肉。去皮肌浮风,疝气下坠,治常欲眠,养肝气,宣五脏风气。补虚,止惊烦益心肺,并一切恶疮疥癣及身痒,排脓,消肿毒。清肺火主咳肺痿。

沙参

北沙参

南沙参

根〔主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

【发明】 [时珍说]人参甘、温,其体重实,专补脾胃元气,因而益肺、肾,适宜内伤元气者。沙参甘淡而寒,其体轻虚,专补肺气,因而益脾、肾,故适宜金能受火克者。一个补阳而生阴,一个补阳而制阳,不可不区分。

荠苨(qí nǐ)

【释名】 也称杏参、杏叶沙参、甜桔梗、白面根,苗名隐忍。

【集解】 [时珍说]周定王在《救荒本草》中叫作杏叶沙参,说它的叶似杏叶而略小一点,微尖且背面是白色的,边缘有叉牙。苗高一二尺,茎的颜色青白,末梢开五瓣白色的碗子花。根的形状像野胡萝卜,很肥实,皮的颜色灰黝,中间有白毛,味甜微寒。也有开绿花的。嫩苗可煮汤,用油盐拌食。根换水煮,也可以吃。人们将其蜜煎充当水果。陶弘景注释桔梗时,说它的叶叫隐忍,可以煮食,治疗蛊毒。江东人把它贮藏起来做酸菜,也可以煮食。有的人误认为桔梗苗就是荠苨苗,殊不知荠苨苗味甜可吃,桔梗苗苦不可以吃。

根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可解百药的毒性,杀蛊毒治毒蛇咬。利肺气,和中明目止痛。蒸后切碎煮成羹粥吃,或者做成酸菜吃,还能压丹石发动。治咳嗽渴饮多尿,疮毒疔肿,辟沙虱短狐毒。

【发明】 [时珍说]荠苨寒而利肺,甘而解毒,是药中良品,而世人却不知道使用,可惜!葛洪在《肘后方》中说道:用一种药就可兼解众药毒的,只有荠苨,喝二升荠苨的浓汁,或者将它煮熟后嚼吃,还可以散服。把荠苨草放入诸药中,毒性就自解了。《朝野佥载》记载,老虎中了毒箭,吃清泥而解;野猪中了毒箭,寻觅荠苨吃。动物尚且知道解毒,何况人呢?

隐忍叶 【气味】 甘、苦、寒、无毒。

【主治】 蛊毒腹痛、面目青黄、林露骨立,煮汁一二升饮。主腹脏风壅,咳嗽上气。

【附方】 1.强中、消渴。用猪肾一个,黑大豆一升,加水一斗半,煮成一半。去渣留汁,再加荠苨、石膏各三两,人参、茯苓、磁石、知母、葛根、黄芩、栝楼根、甘草各二两,同煮汁至三升。分三次服。又一方:荠苨、大豆、茯苓、磁石、栝楼根、熟地黄、地骨皮、玄参、石斛、鹿茸各一两,人参、沉香各半两,共研细,加煮烂的猪肚子,捣匀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服,盐水送下。2.疔疮肿毒。用生荠根捣汁内服,外用药渣敷疮。三次可愈。3.脸上黑泡。用荠苨、肉桂各一两,研细。每服一茶匙,醋汤送下。4.误食钩吻(其叶类似一种芹类)有生命危险。用荠苨八两,加水六升,煮成三升。每服五合,日服五次。

荠苨

桔梗(jié gěng)

【释名】 也称白药、梗草。

【集解】 [颂说]这种植物到处都有。根如小指大,黄白色春天长苗茎,高一尺多;叶似杏叶但稍长些,四叶相对而生,嫩时可煮食。夏天开小花,紫绿色,颇像牵牛花。秋后结籽。八月采根,其根有心。若无心的便是荠苨。

根 【气味】 辛,微温,有小毒。

【主治】 胸胁如刀刺般疼痛,腹满肠鸣,惊恐悸气。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下蛊毒,治下痢,祛瘀积气,消积聚痰涎,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治小儿真气衰弱及惊风,下一切气,止霍乱抽筋,胸腹胀痛。补五劳,养气,能除邪气,辟瘟,破腹内积块和肺脓疡,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利窍,除肺部风热,清咽嗌、胸膈滞气及痛。除鼻塞,治寒呕,口舌生疮,赤目肿痛。

芦头 【主治】 吐上膈风热痰实,生研末,白汤调服一二钱,探吐。

【附方】 1.胸胀不痛。用桔梗、枳壳等分。煎水二杯,成一杯,温服。2.伤寒腹胀。用桔梗、半夏、陈皮各三钱,生姜五片,煎水二杯,成一杯服。3.肺痈咳嗽。用桔梗一两、甘草二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温服。吐出脓血时,是病渐愈之象。4.喉痹。用桔梗二两,水三升,共煎成一升。一次服下。5.咽痛、口舌生疮。先服甘草汤,如不愈,再服桔梗汤。6.虫牙肿痛。用桔梗、薏苡,等分研末,内服。7.牙龈肿痛。用桔梗研细,与枣肉调成丸子,如皂荚子大。裹棉咬住,上下牙咬住。常用荆芥煎汤漱口。8.牙疳。用桔梗、茴香等分,略烧后研细敷患处。9.眼睛痛,眼发黑。用桔梗一斤、黑牵牛头三两,共研细,加蜜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温水送下。日服二次。10.鼻血不止、吐血下血。用桔梗研细,加水调匀。每服一茶匙,日服四次。药中加生犀牛角屑亦可。11.打伤瘀血。用桔梗末,每服少许,米汤送下。

根〔主治〕治下痢,消聚痰涎,除鼻塞,治寒呕,口舌生疮,赤目肿痛。

黄精

【释名】 也称黄芝、戊己芝、菟竹、鹿竹、仙人余粮、救穷草、米铺、野生姜、重楼、鸡格、龙衔、垂珠。

【集解】 [时珍说]黄精在山中野生。也可以把它的根劈成二寸长,稀疏种植,一年后就会长得极为稠密;种子也可以种植。其叶似竹叶但不尖,有两叶、三叶、四五叶,都对节而生。其根横着长,形状似葳蕤。民间多采摘它的苗,煮熟后淘去苦味食用,名叫笔管菜。昔日黄帝曾问天老:天地所生长的东西,有吃了能让人不死的吗?天老说,太阳之草名黄精,吃了可以长生。太阴之草名钩吻,不能吃,入口立刻会死。人们相信钩吻会杀死人,却不相信黄精能延寿,难道不奇怪吗?这是依据黄精与钩吻的良性和毒性而言,不是因为它们的形状相似说的。后世的人纷纷去辨别它们的形状,这是错误之举。黄精饼的制法:取一个瓮子去掉底部,把它放置在锅里,装满黄精,密封加盖,蒸到冒大气,晒干。这样反复蒸九次晒九次,如果是生的就会刺人的咽喉。黄精的根、叶、花、实都可以食用,但对生的是正精,不对生的叫偏精。

根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感到饥饿。补五劳七伤,助筋骨,耐寒暑,益脾胃,润心肺。补各种气虚,止寒热,填精髓,下三尸虫。

黄精

根〔主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感到饥饿。补五劳七伤,助筋骨,耐寒暑,益脾胃,润心肺。

【发明】 [时珍说]黄精吸取了戊己的淳气,是补黄宫的上品。土是万物之母,母得其养分,则水火既济,木金交合,使各种邪气自然消失,百病不生。《神仙芝草经》说,黄精能宽中益气,使五脏调良,肌肉充盛,骨髓坚强,力气倍增,多年不老,颜色鲜明,白发变黑,齿落再生。又能先下三尸虫:上尸虫叫彭质,喜好宝货,一百天可逐下;中尸虫叫彭矫,喜好五味,六十天可逐下;下尸虫叫彭居,喜好五色,三十天可逐下,都是发烂以后被排出体外。[禹锡说]《抱朴子》中说道:食用黄精的花,胜过食其果实;食用它的果实,胜过食用它的根。但是花最难得,十斛生花,干后只有五六斗。不持之以恒的人,是不能办到的。每日服三合,服十年,才能得到它的益处。黄精断食的功效比不上术,术饼让人肥健,可以负重涉险,但术又不及黄精甘美易食用,灾荒之年可以让人当成粮食吃。[慎微说]《稽神录》说,临川士家有一婢女,逃到深山中,久了,见野草枝叶可爱,就取根来吃,久久不觉饥饿。夜晚在大树下睡觉,听到草中有动静,以为是老虎来吃人,便爬上树躲避。到了天亮下地,身体竟忽然凌空而去,好像飞鸟。几年过去,家人砍柴看见了她,便去追,到了一悬崖边上,就下网围住她,她竟突然腾空飞上了山顶。有人说此婢女身上有仙骨,却不知道这不过是食用了灵药的缘故。于是用酒作诱饵放在她往来的路上,她果然来了,吃完后,终不能离去,便被擒住,后将真相都如实地说了出来。把所吃的草指给人看,原来就是黄精。

【附方】 1.补肝明目。用黄精二斤、蔓菁子一斤,共同九蒸九晒,研为细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常服可延年益寿。2.大风癞疮。用黄精去皮,洗净,取二斤晒干,放在米饭上蒸到饭熟时,保存好经常服食。3.脾胃虚弱,体倦乏力。用黄精、枸杞子等分,捣碎做饼,晒干研细,炼蜜调药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送下。

葳蕤(ruí)

【释名】 又称女萎、萎蕤、委萎、萎香、玉竹、地节。

【集解 】 [别录说]葳蕤生长在泰山山谷中。[颂说]现在的滁州、舒州以及汉中、均州都有。茎干强直,似竹箭杆,有节。叶狭长,表面白,里面却是青色的。它也类似于黄精且多须,大小如指,长一二尺,有人说可以吃。三月开青色的花,结圆形的果实。[时珍说]葳蕤,山中到处都有。其根横生,但比黄精稍微小些,黄白色,性柔多须,很难有燥性。其叶像竹叶,两两相对。可以采其根来种植,很容易繁殖。嫩叶和根都可煮淘食用。

根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中风急性热病,身体不能动弹,跌筋结肉,诸多不足。久服可消除黄褐斑,容光焕发,面色润泽,使身体年轻不易衰老。疗胸腹结气,虚热湿毒腰痛,阴茎受寒,及眼痛眦烂流泪。时疾寒热,内补不足,去虚劳客热。头痛不安,加量用,效果显著。补中益气,除烦闷,止消渴,润心肺,补五劳七伤虚损,腰热疼痛,天行热狂。服食不用忌讳。服诸石人有不适反应的,可煮葳蕤水喝。主风瘟自汗寒热,脾胃虚乏,男子小便频数,失精,一切虚损。

萎蕤

玉竹根〔主治〕疗胸腹结气,补中益气,除烦闷,补五劳七伤虚损,腰热疼痛。

【附方】 1.眼红兼有涩、痛。用葳蕤、赤芍、当归、黄连等分,煎汤熏洗。2.眼冒黑花,红痛昏暗。用葳蕤四两,每取二钱,略加薄荷、生姜、蜂蜜,同煎汤。睡前温服,日服一次。3.小便卒淋。用葳蕤一两、芭蕉根四两、滑石二钱,水煎,分三次服。4.小便涩,口干发热。用葳蕤五两,煎水服。5.痫后虚肿。用葳蕤、葵子、龙胆、茯苓、前胡,等分研末。每服一钱,水煎服。

知母

【释名】 也称连母、货母、地参、水参、水浚、苦心、儿草。又名儿踵草、女雷、女理、鹿列、韭逢、东根、野蓼、昌支。

【集解】 [别录说]知母生于河内川谷之中,二月、八月采其根部晒干即可用。[弘景说]如今产于彭城一带。形似菖蒲而柔润,极易成活,掘出随生,根须枯燥乃止。[颂说]现如今黄河沿岸怀、卫、彰德诸郡及解州、滁州也有知母。四月开青花如韭花,八月结实。

根 【修治】 [时珍说]拣肥润里白者,去毛切。如需引经上行则和酒浸焙干,引经下行则用盐水润焙。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多服令人泄。心烦躁闷,骨热劳往来,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烦。热劳传尸疰病,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安心,止惊悸。凉心去热,治阳明火热,泻膀胱、肾经火,热厥头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泻肺火,滋肾水,治命门相火有余。安胎,止子烦,辟射工、溪毒。

【发明】 [时珍说]肾苦燥,宜食辛以滋润。肺苦逆,宜食苦以泻下。知母之辛苦寒凉,下行则润肾燥而滋阴,上行则清肺而泻火,只须加用二经气分药即可。黄檗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

根〔主治〕消渴热中,补不足,益气。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安心,止惊悸。

【附方】 1.咳嗽有痰。用知母、贝母各一两,研细;巴豆三十枚,去油,研匀。夜里切生姜三片,二面蘸上药末,放在嘴里细嚼咽下,休息后次日必泻,痰嗽渐止。体弱者,可不用巴豆。2.妊娠不足月,腹痛欲产。用知母二两,研细,和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粥送下。3.紫癜风疾。用醋磨知母涂搽。4.甲疽(脚指甲边红肉突出成疽)。用知母,烧存性,研末敷患处。

肉苁(cōng)蓉

【释名】 也称肉松容、黑司命。

【集解】 [颂说]现在陕西的州郡较多产肉苁蓉,但都不及西羌界中所运来的,肉厚而力紧。如今的人又将嫩松梢用盐润后来假冒它,不能不辨别。[弘景说]代郡雁门并州,马多的地方生长肉苁蓉。据说是野马的精液掉落在地所长出来的。生长得像肉一样,用它做羊肉羹补虚乏极佳,也可以生吃。芮芮族居住的河南有很多,现在以陇西生长的为最好,形扁柔润,多花且甘;其次是北方生长的,形短而少花;巴东、建平一带也有,但却不好。

【气味】 甘,微温,无毒。

【主治】 治五劳七伤,补中,除阴茎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增强生育力,去妇女腹内积块。久服则轻身益髓,容颜光彩,益寿延年。大补壮阳,日御过倍。治女人非经期阴内大量出血,男子脱阳不举,女子脱阴不孕,润五脏,长肌肉,暖腰膝,治男人泄精带血,女子带下阴痛。

肉苁蓉

肉苁蓉〔主治〕治五劳七伤,补中,除阴茎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增强生育力,去妇女腹内积块。

【发明】 [颂说]西部的人很多都把嫩的肉苁蓉当作食物,刮去它的鳞甲,用酒浸洗去黑汁,切成薄片,和山芋、羊肉一起做羹,味道非常好,对人体大有益处,胜过服用补药。

列当

【释名】 又称栗当、草苁蓉、花苁蓉。

【集解】 [志说]列当生于山南岩石上,如藕根,初生时掘取阴干。[保升说]原州、秦州、渭州、灵州皆有列当。暮春抽苗,四月中旬采取,长五六寸至一尺左右,茎圆紫色,采取压扁曝干。[颂说]草苁蓉根与肉苁蓉极相类,刮去花压扁以代肉者,功力殊劣,即是列当。

根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男子五劳七伤,补腰肾,令人有子,祛风血,煮酒浸酒服之。

【附方】 阳事不兴。栗当好者二斤,即列当,捣筛毕,用好酒一斗浸之经宿,随性日饮之。

中部为列当

锁阳

【集解】[时珍说]锁阳产于肃州。陶九成《辍耕录》中记载,锁阳生鞑靼田地,野马或蛟龙遗精入地,久则发起如笋,上丰下俭,鳞甲栉比,筋脉连络,类似男阳,即肉苁蓉之类。有人说,当地淫妇,就而交合,锁阳一得阴气,勃然怒长。时人掘取洗涤,去皮薄切晒干,以充药货,功力过肉苁蓉百倍。时珍怀疑它自有种类,因为肉苁蓉、列当,也未必尽是遗精所生。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大补阴气,益精血,利大便。体虚者大便燥结,可以将它代替肉苁蓉,煮粥更佳。便不燥结者勿用。润燥养筋,治痿弱。

根〔主治〕大补阴气,益精血,利大便。润燥养筋,治痿弱。

赤箭(天麻)

【释名】 又称赤箭芝、独摇芝、定风草、离母、合离草、神草、鬼督邮。

【集解】 [时珍说]本经原本指的是赤箭,后人称之为天麻。甄权在《药性论》中说,赤箭芝的另一名叫作天麻。宋人马志重修本草,重出天麻,遂致分辩如此。沈括在《笔谈》中说:神农在本草中明言赤箭采根。后人觉得其茎似箭,疑当用茎,不以为然。譬如鸢尾、牛膝,皆因茎叶相似,其用则根,有什么可疑惑的呢?上品五芝之外,补益上药,赤箭为第一。世人困惑于天麻之说,遂停止用它治风热病,真是可惜。沈括此说虽是,但根茎合在一起可用。天麻子从茎中落下,俗名还筒子。其根晒干后,肉色坚白,如羊角的颜色,所以称呼羊角为天麻;蒸过后黄皱如干瓜,俗称酱瓜天麻,皆可用。有一种形尖而空,薄如玄参状者,不可用。

【修治】 [时珍说]这是一种治风痹药,故如此修事也。若治肝经风虚,洗净,以湿纸包,于糠火中煨熟,取出切片,酒浸一宿,焙干用。

赤箭 【气味】 辛,温,无毒。

天麻〔主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久服益气,轻身长年。

【发明】 [时珍说]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素问》中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天麻入厥阴之经而治诸病。按《罗天益》中所说: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今有长期服用天麻药,遍身发出红丹的人,是其祛风之验。

【附方】 1.消风化痰,清利头目,宽胸利膈。治心忪烦闷,头晕欲倒,项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2.肢节烦痛,皮肤瘙痒,偏正头痛,面目虚浮,并宜服之。天麻半两,川芎二两,为末,炼蜜丸如芡子大。每食后嚼一丸,茶酒送下。3.腰脚疼痛。天麻、半夏、细辛各二两,绢袋二个,各盛药令匀,蒸热交互熨痛处,汗出则愈。数日再熨。

还筒子 【主治】 定风补虚,功同天麻。

【附方】 益气固精,补血黑发益寿。有奇效,还筒子半两,芡实半两,金银花二两,破故纸酒浸,春三、夏一、秋二、冬五日,焙研末二两,各研末,蜜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温酒服下。

术(zhú)

【释名】 也称山蓟、杨桴、桴蓟、马蓟、山姜。

【集解】 [弘景说]到处都有,在蒋山、白山、茅山生长的为最佳。十一月、十二月采挖最好,多脂膏而甘,其苗可以当茶饮,味道很香美。[时珍说]苍术,山中到处都有生长。苗高二三尺,其叶环抱着茎梗生长在枝梢间,叶似棠梨叶,离地面近的叶,有三五个叉,都有锯齿状的小刺。根的形状像老姜,苍黑色,肉白有油膏。白术,人们大都挖它的根来种植,一年就长得很稠密了。嫩苗可以吃。多产于吴越之间。

白术

【气味】 甘,温,无毒。

【附方】 1.胸膈烦闷。用白术研细,每取一茶匙,白水送下。2.五饮酒癖。五饮指:留饮,水在胸部;癖饮,水在两胁下;痰饮,水在胃中;溢饮,水在五脏间;流饮,水在肠间。用白术一斤、干姜炮半斤、桂心一斤,共研末,和蜜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温水送下。3.四肢肿满。用白术三两,每服半两用口嚼碎,加大枣三枚,煎服。日服三四次。4.中风口噤,不省人事。用白术四两,加酒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5.产后中寒,遍身冷直,口噤,不省人事。用白术四两、泽泻一两、生姜五钱,加水一升煎服。头忽晕眩,四体消瘦,饮食无味,好食黄土。用白术三斤、曲三斤,捣碎筛净,加酒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日服三次。忌菘菜、桃、李、青鱼。6.中湿骨痛。用白术一两,加酒三杯,煎成一杯,一次服完。不喝酒的人,可用水煎服。7.小儿脾虚人瘦,不思饮食。用白术、白茯苓、白芍药各一两,甘草半两,加姜、枣煎服。皮疹:用白术研细,每服一茶匙,酒送下。8.自汗不止。用白术末,每服一茶匙,酒送下。盗汗:用白术四两,分别以一两同牡蛎炒,同石斛炒,同麦麸炒。共研末。服三钱,米汤送下。日服三次。9.产后呕吐。白术一两二钱、生姜一两五钱,加酒和水各二升,煎一升,分三次服。10.脾虚胀满。用白术二两、橘皮四两,共研末,加酒和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饭前服,木香汤送下。11.脾虚泄泻。用白术五钱、白芍药一两,共研末,加米饭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日服两次,冬月加肉豆蔻煨为末。12.久泻滑肠。用炒过后的白术、茯苓各一两,炒过后糯米二两,共研末,加枣肉拌食或做成丸子服下。13.小儿久泻。用炒过的白术二钱半,加半夏曲二钱半,丁香半钱,共研末,再加姜汁、面糊,做成丸子,如黍米大。按小儿年岁,酌量给服,米汤送下。14.肠风痔漏、脱肛泻血,长期不愈。用白术一斤,黄土炒过,研细;另用干地黄半斤,在饭上蒸熟。两药捣和,如太干,可加酒少许。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米汤送下。一日服三次。15.孕妇束胎。用白术、枳壳麸炒,等分研末,和饭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饭前服,温水送下。16.牙长不休。用白术煎汤漱口兼内服,效果显著。

苍术

【释名】 赤术、山精、仙术、山蓟[时珍说]异术言术者山之精也,服之令人长生辟谷,致神仙,故有山精、仙术之号。

【气味】 苦,温,无毒。

【主治】 风寒湿痹,死肌痉疸。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主头痛,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暖胃消谷嗜食。除恶气,主大风麻痹,心腹胀痛,水肿胀满,除寒热,止呕逆下泄冷痢。治筋骨软弱。明目,暖水脏。除湿发汗,健胃安脾,治萎要药。治湿痰留饮或挟瘀血成窠囊,及脾湿下流,滑泻肠风。

苍术

狗脊

【释名】 也称强膂、扶筋、百枝、狗青。

【集解】 [别录说]狗脊生长于常山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时珍说]狗脊有二种:一种根黑色,如狗脊骨;一种有金黄色,如狗形,皆可入药。其茎细而叶、花两对生,似大叶蕨,比贯众叶有齿,面背皆光。根大如拇指。

根 【修治】 [时珍说]今人只是锉、炒、去须用。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腰背强,关机缓急,周痹寒湿膝痛,颇利老人。疗失溺不节,男子脚弱腰痛,风邪淋露,少气目暗,坚脊利俯仰,女子伤中关节重。男子女人毒风软脚,肾气虚弱,续筋骨,补益男子。强肝肾,健骨,治风虚。

根〔主治〕腰背强,关机缓急,周痹寒湿膝痛,颇利老人。疗失溺不节,男子脚弱腰痛,风邪淋露,少气目暗,坚脊利俯仰,女子伤中关节重。

【附方】 1.男子各种风疾。用金毛狗脊,盐泥严封煅红,取出去毛。与苏木、萆薢、川乌头生用,等分研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盐汤送下。2.妇女白带。用金毛狗脊、白蔹各一两,鹿茸酒蒸焙二两,共研末,加艾煎醋汁,和糯米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3.固精强骨。用金毛狗脊、远志肉、白茯神、当归身,等分研末,炼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送下。4.病后脚肿。但节食以养胃气之外,再外用狗脊煎汤浸洗。

贯众

【释名】 也称贯节、贯渠、百头、虎卷、扁苻、草鸱头、黑狗脊、凤尾草。[时珍说]此草叶茎如凤尾,根只一条而联贯众枝,故草名凤尾,根名贯众、贯节、贯渠。

【集解】 [时珍说]多生山阴近水处。数根丛生,一根数茎,茎大如箸,其涎滑。叶两两对生,如狗脊之叶而无锯齿,青黄色,面深背浅。根曲而有尖嘴,黑须丛簇,亦似狗脊根而大,状如伏鸱。

根 【气味】 苦,微寒,有毒。

【主治】 腹中邪热气,诸毒,杀三虫。去寸白,破症瘕,除头风,止金疮。为末,水服一钱,止鼻血效果显著。治下血崩中带下,产后血气胀痛,斑疹毒,漆毒,骨鲠。

【发明】 [时珍说]贯众大治妇人血气,根汁能制三黄,化五金,伏钟乳,结砂制汞,且能解毒软化硬物。王海藏治夏月痘出不快,用快斑散。

贯众炭〔主治〕腹中邪热气,诸毒,杀三虫。去寸白,破症瘕,除头风,止金疮。为末,水服一钱,止鼻血效果显著。治下血崩中带下,产后血气胀痛,斑疹毒,漆毒,骨鲠。

花 【主治】 恶疮,令人泄。

【附方】 1.鼻血不止。用贯众根研末,取一钱,水冲服。2.诸般下血痔,下血、漏下血及肠风酒痢等。用贯众去掉皮毛,焙干,研细。每服二钱,空心服,米汤送下。或加醋糊和药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汤送下。或将药烧存性,研细,加麝香少许。每服二钱,米汤送下。3.妇女血崩。用贯众半两,煎酒服。4.产后流血过多,心腹彻痛。用状如刺猬的大贯众一个,全用不锉,只去毛,以好醋蘸湿,慢火炙令香熟,冷后研细。每服三钱,空心服,米汤送下。5.赤白带下。治法同上。对久病者亦效果显著。6.长期咳嗽,痰带脓血。用贯众、苏方木等分,每服三钱,以水一碗,生姜三片,煎服。日服二次。7.白秃头疮。用贯众、白芷,共研末,调油涂搽。8.漆疮作痒。用贯众研末,调油涂搽。9.鸡鱼骨鲠。用贯众、缩砂、甘草等分,研为粗末。棉包少许含口中,嚼汁呖下。久则骨刺随痰吐出。

巴戟(jǐ)天

【释名】 也称不凋草、三蔓草。

【集解】 [恭说]其苗俗名叫作三蔓草。叶似茗,经冬不枯。根如连珠,宿根青色,嫩根白紫,以连珠多肉厚者为胜。

根 【修治】 [敩说]用枸杞子汤浸一宿,待稍软漉出,再酒浸一伏时,漉出,同菊花熬焦黄,去菊花,以布拭干用。[时珍说]今法:以酒浸一宿,锉焙入药。若急用,只以温水浸软去心也可。

【气味】 辛、甘,微温,无毒。

【主治】 大风邪气,阴痿不举,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疗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补五劳,益精,利男子。治男子夜梦精泄,强阴下气,治风癞。治一切风,疗水胀。治脚气,去风疾,补血海。

【发明】 [好古说]巴戟天是一种肾经血分药。[权说]病人虚损,应加剂量。[宗奭说]有人嗜酒,日须五七杯,后患脚气甚危。有人以巴戟天半两,糯米同炒,米微转色,去米不用,大黄一两,锉炒,同为末,熟后以蜜制丸,温水服五七十丸,禁酒,遂愈。

根〔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举,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疗头面游风,补五劳,益精。强阴下气,治风癞。治一切风,疗水胀。治脚气,祛风疾。

远志

【释名】 苗名小草、细草。也叫棘菀、葽绕。[时珍说]服用此草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世说新语》中记载,郝隆讥笑谢安说,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记事珠》称它为醒心杖。

【集解】 [颂说]今天河、陕、洛西州郡都有。根形如蒿根,黄色。苗似麻黄而青,又如毕豆。叶似大青,略小。三月开白花。根长及一尺。[时珍说]远志有大叶、小叶二种,大叶者花红。

根 【修治】 [敩说]须去心,否则令人烦闷。用甘草汤浸一宿,曝干或焙干用。

【气味】 苦,温,无毒。

【主治】 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以轻身不老。利丈夫,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杀天雄、附子、乌头毒,煎汁饮之。治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迷,坚壮阳道。长肌肉,助筋骨,妇人血噤失音,小儿客忤。肾积奔豚。治一切痈疽。

叶 【主治】 益精补阴气,止虚损梦泄。

【发明】 [时珍说]远志入足少阴肾经,不是心经药。其功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因为精与志,皆藏于肾经。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主迷惑善忘。《灵枢经》说,肾藏精,精合志。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发枯槁脸色憔悴。又说,人之善忘,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不以时上行,故善忘。远志酒治痈疽,有奇功,也因补肾之力。

【附方】 1.心孔昏塞、善忘。取远志为末,冲服。2.胸痹心痛、逆气、膈中、饮食不下。小草、桂心、干姜、细辛、炒过的蜀椒各三两,附子二分炮,一起捣细加蜜和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米汁送下。日服三次。如不见效,可稍增加药量。忌食猪肉、冷水、生葱生菜。3.喉痹作痛。用远志肉为末,吹扑痛处,以涎出为度。4.脑风头痛。把远志末吸入鼻中。5.吹乳肿痛。用远志焙干研细,酒冲服二钱。药渣敷患处。6.一切痈疽。用远志放入淘米水中浸洗过,捶去心,研细。每服三钱,以温酒一杯调澄。清汁饮下,药渣敷患处。7.小便为浊。用远志,甘草水煮半斤,茯神、益智仁各二两,共研末,加酒糊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枣汤送下。

淫羊藿(huò)

【释名】 也称仙灵脾、放杖草、弃杖草、千两金、干鸡筋、黄连祖、三枝九叶草、刚前。

[弘景说] 服淫羊藿使人好为阴阳。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合百遍,因食此藿所致,故名淫羊藿。

【集解】 [颂说]江东、陕西、泰山、汉中、湖湘间皆有淫羊藿。茎如粟秆。叶青似杏,叶上有刺。根紫色有须。四月开白花,亦有紫花。碎小独头子。五月采叶晒干。湖湘出产的淫羊藿,叶如小豆,枝茎紧细,经冬不凋,根似黄连,关中呼为三枝九叶草,苗高一二尺许。根叶可一起用。《蜀本草》说出生处不闻水声者良。[时珍说]淫羊藿生于大山中。一根数茎,茎粗如线,高一二尺。一茎三桠,一桠三叶。叶长二三寸,如杏叶及豆藿,面光背淡,薄而细齿,有细微的小刺。

淫羊藿

根、叶〔主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坚筋骨。

【气味】 辛,寒,无毒。

【主治】 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坚筋骨。消瘰疬赤痈,下部有疮,洗出虫。丈夫久服,令人无子。丈夫绝阳无子,女人绝阴无子,老人昏耄,中年健忘,一切冷风劳气,筋骨挛急,四肢不仁,补腰膝,强心力。

【发明】 [时珍说]淫羊藿甘气香,温不寒,能益精气,乃手足阳明、三焦、命门之药,真阳不足者适宜。

【附方】 1.仙灵脾酒,治阳痿,腰膝冷。用淫羊藿一斤,酒一斗浸泡三天后,常饮服。2.三焦咳嗽,气不顺,腹满不饮食。用淫羊藿、覆盆子、五味子炒各一两,共研末,加熟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茶送下。3.目昏生翳。用淫羊藿、生王瓜即红色的小栝楼,等分研末。每服一钱,茶送下。日服二次。病后青盲得病时日不长。用淫羊藿一两、淡豆豉一百粒,水一碗半煎成一碗,一次服完。小儿雀目:用淫羊藿根、晚蚕蛾各半两,炙甘草、射干各二钱半,共研末,另取羊肝一块,切开,纳入上制药末二钱,把肝扎紧,和黑豆一合、淘米水一碗同煮熟。分二次吃完。4.痘疹入目。用淫羊藿、威灵仙,等分研末。每服五分,米汤送下。5.虚火牙痛。用淫羊藿粗末煎汤,不时漱口,很见效。

仙茅

【释名】 也称独茅、茅爪子、婆罗门参。

【集解】 [珣说]仙茅生于西域,叶子像茅。其根粗细有筋,或如笔管,有节纹理。花黄色多涎。蜀中诸州也有。今大庾岭、蜀川、江湖、两浙诸州也产仙茅。叶青如茅而软,且略阔,而有纵文。又似初生棕榈秧,高尺许。至冬尽枯,春初乃生。三月有花如栀子花。黄色,不结实。根独茎直,大如小指,下有短细肉根相附,外皮粗褐色,内肉黄白色。二月、八月采根曝干用。

【气味】 辛,温,有毒。

仙茅

根〔主治〕久服通神强记,助筋骨,益肌肤,长精神,明目。治一切风气,补暖腰脚,清安五脏。

【主治】 心腹冷气不能食,腰脚风冷挛痹不能行,丈夫虚劳,老人失溺无子,益阳道。久服通神强记,助筋骨,益肌肤,长精神,明目。治一切风气,补暖腰脚,清安五脏。久服轻身,益颜色。丈夫五劳七伤,明耳目,填骨髓。开胃消食下气,益房事不倦。

【发明】 [颂说]五代伪唐筠州刺史王颜说,因《国书》编录西域婆罗门僧服用了仙茅方,当时盛行。主治五劳七伤,明目益筋力。说,十斤乳石不及一斤仙茅,表其功力。开元元年婆罗门僧进此药,唐明皇服后效果显著,令当时禁方不传。天宝之乱,方书流散,上都僧不空三藏得到此方,遂传与司徒李勉、尚书路嗣供、给事齐杭、仆射张建封服用,皆效果显著。[时珍说]仙茅久服能够令人长生,其甘能养肉,辛能养节,苦能养气,咸能养骨,滑能养肤,酸能养筋,宜和苦酒服食,必效。

【附方】 壮筋骨、益精神、明目、黑须发。仙茅二斤,放入淘糯米水中浸五天,取出刮锉,阴干。另用苍术二斤,放入淘米水中浸五天,取出刮皮,焙干。取这样制过的仙茅、苍术各一斤,与枸杞子一斤,车前子十二两,白茯苓去皮。茴香炒、柏子仁去壳各八两,生地黄焙、熟地黄焙各四两一起研细,加酒煮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饭前服,温酒送下。日服二次。

玄参

【释名】 也称黑参、玄台、重台、鹿肠、正马、逐马、馥草、野脂麻、鬼藏。

【集解】 [弘景说]今出于近道,处处都有。茎部好像人参长而大。根甚黑,微香,道家常用。[颂说]二月生苗。叶似麻对生,又如槐柳尖长有锯齿。细茎青紫色。七月开花青碧色。八月结子黑色。又有开白花者,茎方大,紫赤色而有细毛,有节若竹,高五六尺。三月、八月采曝干。

【气味】 苦,微寒,无毒。

【主治】 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主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心腹痛,定五脏。久服补虚明目,强阴益精。热风头痛,伤寒劳复,治暴结热,散瘤瘘瘰疬。治游风,补劳损,心惊烦躁,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消肿毒。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发明】 [时珍说]肾水受伤,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发为火病,此时宜以水制火,故玄参与地黄同功。其消瘰疬亦是散火。

【附方】 1.颈部淋巴结核。玄参泡酒,每天饮食少许。效果显著。2.年久瘰疬。生玄参捣烂敷患处,一天换药两次。3.赤脉贯瞳。玄参研末,取淘米水煮的猪肝,每日蘸药末吃。4.发斑咽痛。玄参、升麻、甘草各半两,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温服。5.急喉痹风。玄参、鼠粘子半生半炒各一两,共研末,新汲水一碗调服,立愈。6.鼻中生疮。玄参末涂搽,或把玄参在水中泡软后塞入鼻中。7.小肠疝气。黑参炒过,做成丸子。每服一钱半,空心服,酒送下。直至出汗即为效果显著。

玄参

根〔主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主暴中风伤寒。

地榆(yú)

【释名】 也称玉豉、酸赭。

【集解】 [颂说]平原到处都生长地榆。原有的根在三月里长苗,独茎直上,高三四尺。三月叶子对分长出,似榆叶但稍狭窄、细长一些,像锯齿状,颜色为青色。七月开花如椹子,紫黑色。根外黑里红。[弘景说]地榆可用来酿酒。山野人在缺乏茶叶时,便采它的叶泡水喝,极为香美可口,叶还可以做饮食。把它的根烧成灰,能够烂石,故煮石方里古人经常使用它。

根 【气味】 苦,微寒,无毒。

【主治】 妇人乳产,痉痛七伤,带下五漏,止痛,止汗,除恶肉,疗金疮。止脓血,诸瘘恶疮热疮,补绝伤,产后内塞,可做金疮膏,消酒,除渴,明目。止冷热痢、疳痢有良效。止吐血、鼻出血、肠风,月经不止,非经期阴内大量出血,产前后各种血疾水泻。治胆虚气怯。地榆汁酿的酒,可治风痹,补脑。地榆捣成汁,可涂虎犬蛇虫咬伤。

叶 【主治】 做饮代茶,甚解热。

地榆

地榆炭〔主治〕妇人乳产,带下五漏,止痛,止汗,止冷热痢、疳积有良效。

【附方】 1.男女吐血。用地榆三两,加米醋一升,煮沸十多次,去渣汁,饭前热服一合。2.妇女漏下,赤白不止,人极黄瘦。治方同上。3.血痢不止。用地榆晒干,研细。每服二钱,掺在羊血上炙熟食下。又一方:单用地榆煎汤,每服三合。4.赤白下痢。用地榆一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半,去渣,熬成膏。每服三合,空腹服。日服两次。5.大便下血,长期不愈。用地榆、鼠尾草各二两,加水二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6.小儿疳痢。用地榆煮汁。熬如饴糖。服之效果显著。7.毒蛇螫人。用新地榆根捣汁饮下,并以搽伤口。8.虎犬咬伤。用地榆煮汁饮下,再以地榆末敷伤口。单用白开水冲服地榆末亦可。9.小儿湿疮。用地榆煎成浓汁,一天洗疮两次。10.小儿面疮,红肿烧痛。用地榆八两,加水一斗,煎成五升,温洗患处。

丹参

【释名】 也称赤参、山参、郄蝉草、木羊乳、逐马、奔马草。

【集解】 [别录说]丹参生于桐柏山川谷及太山,五月采根曝干。[颂说]今陕西、河东州郡及随州皆有。二月生苗,高一尺许。茎方有棱,青色。叶相对,如薄荷而有毛。三月至九月开花成穗,红紫色,似苏花。根赤色,大者如指,长尺余,一苗数根。[时珍说]处处山中皆有丹参。一枝有五叶,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毛。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细子。根皮丹而肉紫。

根 【气味】 苦,微寒,无毒。

【主治】 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养血,去心腹痛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渍酒饮,疗风痹足软。主中恶及百邪鬼魅,腹痛气作,声音鸣吼,能定精。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头痛赤眼,热温狂闷,破宿血,生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排脓止痛,生肌长肉。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

【发明】 [时珍说]丹参色赤苦,气平而降,为阴中之阳。是入手少阴、厥阴之经、心与包络血分药。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只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丹参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经脉,其功同当归、地黄、芎?及芍药。

【附方】 1.妇人经脉不调,产前胎动,产后恶血不下,冷热劳,腰脊痛,骨节烦疼等症。用丹参洗净,切片,晒干,研细。每服二钱,温酒调下。2.落胎下血。用丹参十二两,加酒五升,煮成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不能饮酒者,用水煎服。3.寒疝腹痛、小腹阴中相引痛。用丹参一两,研细。每服二钱,热酒调下。惊痫发热:用丹参、雷丸各半两,与猪油二两,同煎几次,去渣,取汁收存。用时,抹汁在身上。4.妇人乳痈。用丹参、白芷、芍药各二两,口咬细,醋腌一夜,加猪油半斤,微火煎成膏。去渣,取浓汁敷乳上。5.热油火灼,除痛生肌。丹参八两,锉碎,加水稍稍调拌,放入羊油二斤中煎过。取以涂伤处。

丹参

根〔主治〕心腹邪,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经脉。

紫参

【释名】 又称牡蒙、童肠、马行、众戎、五鸟花。

【集解】 [别录说]紫参生长于河西及冤句山谷中,三月采根,太阳一晒就会变成紫色。[时珍说]紫参根干紫黑色,肉带红白,状如小紫草。

根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疗肠大热,肠中聚血,痈肿诸疮,止渴益精。治心腹坚胀,散瘀血,治妇人血闭不通。治血痢、金疮,破血,生肌肉,补虚益气,除脚肿。

【发明】 [时珍说]紫参色紫黑,气味俱厚,阴也,沉也。古方中治妇人肠覃病的乌喙丸所用牡蒙,即此物。唐苏恭在王孙引、陈延之《小品方》的注释中提到牡蒙,正是紫参。王孙则止治风湿痹证,不治血病。故今移附于此。

【附方】 1.治痢下。紫参半斤,水五升,煎二升,入甘草二两,煎取半升,分三服。2.吐血不止。紫参、人参、阿胶炒等分,为末,乌梅汤服一钱。一方去人参,加甘草,以糯米汤服。3.脸上长酒刺。用紫参、丹参、人参、苦参、沙参各一两,为末,胡桃仁杵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茶服下。

紫草

【释名】 又称紫丹、紫芺、茈?、藐、地血、鸦衔草。

【集解】 [时珍说]栽种紫草,三月逐垄下子,九月子熟时除草,春节前后采根阴干,其根头有白毛如茸。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明;花过时采,则根色暗恶。采时以石压扁曝干。收时忌人溺、驴马粪及烟气,这样都会使草变为黄色。

根 【气味】 苦,寒,无毒。

【发明】 [颂说]紫草古方稀用。今医家多用治伤寒时疾发疮疹不出的人,以此做药,使其发出。韦宙《独行方》,治豌豆疮,煮紫草汤饮,后人相承用之,其效尤速。

紫草

根〔主治〕心腹邪气,补中益气,利九窍。本经:通水道,疗肿胀满痛。以合膏,疗小儿疮。治恶疮癣、斑疹痘毒,活血凉血,利大肠。

【附方】 1.消解痘毒。紫草一钱,陈皮五分,葱白三寸,新汲水煎服。2.婴童疹痘,三四日,隐隐将出未出,色赤便闭者。紫草二两锉,以百沸汤一盏泡,封勿泄气,待温时服半合,则疮虽出亦轻。大便利者勿用。煎服亦可。3.恶虫咬人。紫草煎油涂之。4.火黄身热,午后却凉,身有赤点。或黑点者,不可治。宜烙手足心、背心、百会、下廉。内服紫草汤:紫草、蓝靛一两,木香、黄连各一两,水煎服。

白头翁

【释名】 也称野丈人、胡王使者、奈何草。[时珍说]丈人、胡使、奈何,皆形容老翁之意。

【集解】 [别录说]白头翁生于高山山谷及田野中,四月采。[恭说]白头翁叶似芍药而大,抽一茎。茎头有一花,紫色,似木槿花。果实大者如鸡蛋,上有白毛,长寸许,皆朝下。弘景说近根有白毛,似乎不正确。[颂说]白头翁处处都有。正月生苗,丛生,状似白微而更柔嫩细腻。叶生于茎头,如杏叶,上有细白毛而不光滑。近根有白色茸毛。

白头翁

根〔主治〕疟疾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血止气,疗金疮。止鼻血。止毒痢。主一切风气,暖腰膝,明目消赘。

根 【气味】 苦,温,无毒。

【主治】 疟疾寒热,癥瘕积聚瘿气,逐血止气,疗金疮。止鼻血。止毒痢。主赤痢腹痛,齿痛,百骨节痛,项下肿瘤。主一切风气,暖腰膝,明目消赘。

【附方】 1.热痢下重。用白头翁二两,黄连、黄蘖、秦皮各三两,加水七升煮成二升。每服一升。不愈再服。妇人产后痢虚极者,可加甘草、阿胶各二两。2.下痢咽肿。用白头翁、黄连各一两,木香二两,加水五升,煎成一升半,分三次用服。3.肠坠偏肿、包痔肿痛、小儿秃疮。用白头翁根,捣敷患处。一宿作疮,半月愈。

白及

【释名】 也称连及草、甘根、白给。

【集解】 [别录说]白及生于北山川谷及冤句、越山。[颂说]今江淮、河、陕、汉、黔诸州的石山上皆生长白及,春生苗,长一尺许。叶有两指大,青色。夏开紫花。二月、七月采根。

根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除白癣疥虫。结热不消,阴下痿,面上皯皰,令人肌滑。止惊邪血邪血痢,痫疾风痹,赤眼癥结,温热疟疾,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扑损,刀箭疮,汤火疮,生肌止痛。止肺血。

【附方】 1.鼻血不止。用口水调白及末涂鼻梁上低处称之为“山根”的地方;水服一钱,立止。2.心气疼痛。用白及、石榴皮各二钱,研细,加炼蜜和成丸子,如黄豆大。每服三丸,艾醋汤送下。3.妇人阴脱。用白及、川乌药,等分研末,薄布包一钱,纳入阴道中,觉腹内热即止。每天用一次。4.疔疮肿毒。用白及末半钱,澄水中,等水清后,去水,以药摊厚纸上贴于患处。5.跌打骨折。用白及末二钱,酒调服。6.刀斧损伤。用白及、煅石膏,等分研末,撒伤口上。7.手足皲裂。用白及粉加水调匀,填入裂口。患处不能沾水。8.汤火伤灼。用白及粉调油涂搽。

三七

【释名】 也称山漆、金不换。[时珍说]时人称,三七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其实不然。又有人说,三七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金不换,言其贵重之意。

【集解】 [时珍说]三七生长在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采根曝干,黄黑色。团结者,状略似白及;长者如老干地黄,有节。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

根 【气味】 甘、苦,温,无毒。

【主治】 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擦,血即止。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虎咬蛇伤诸病。

【附方】 1.吐血咯血。用三七一钱,口嚼烂,米汤送下。2.赤痢血痢。用三七三钱,研细,淘米水调服。3.大肠下血。用三七研细,淡白酒调一至二钱服。三服可愈。4.妇人血崩。治法同上。5.男妇赤眼。用三七根磨汁,涂眼睛周围,很见效。6.无名痈肿,疼痛不止。用三七根磨米醋调涂;如痈已破,则用三七研细干涂。7.虎咬蛇伤。用三七研细,每服三钱,米汤送下。另取三七嚼涂伤处。

三七粉〔主治〕止血散血定痛。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虎咬蛇伤诸病。

根〔主治〕止血散血定痛。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虎咬蛇伤诸病。

草之二 山草类

黄连、黄芩、秦艽、柴胡、胡黄连、前胡、防风、独活、土当归、升麻、苦参、白鲜、延胡索、贝母、山慈姑、石蒜、白茅、水仙、龙胆、细辛、杜衡、及己、白前、徐长卿、朱砂根、白微、锦地罗、紫金牛、拳参、铁线草

黄连

【释名】 也称王连、支连。[时珍说]根连珠而色黄,故称此名。

【集解】 [别录说]黄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之阳,二月、八月采根。[颂说]今江、湖、荆、夔州郡也有黄连,以宣城九节坚重相击有声者为佳,施、黔者次,东阳、歙州、处州者又次。其苗高一尺以上,叶似甘菊,四月开花黄色,六月结实似芹子,色黄。江左者根若连珠,苗经冬不凋,叶如小雉尾草,正月开花作细穗,淡白微黄色。六七月根紧,始堪采。[时珍说]黄连,取蜀地黄肥而坚者为善。唐时以澧州者为上。有二种:一种根粗无毛有珠,如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黄色稍淡。各有各的用处。

根 【修治】 [时珍说]五脏六腑皆有火,平则治,动则病,故有君火相火之说。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治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研细调水和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末调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研细调水和炒。

根〔主治〕热气,目痛眦伤泣泪,明目,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主五脏冷热,久下泄痢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主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天行热疾,止盗汗并疮疥。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杀虫,羸瘦气急。治郁热在中,烦躁恶心,兀兀欲吐,心下痞满。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去心窍恶血,解服药过剂烦闷及巴豆、轻粉毒。

【发明】 [颂说]黄连治目方多,而羊肝丸尤奇异。今医家洗眼,以黄连、当归、芍药等分,用雪水或甜水煎汤热洗,冷即再温,益眼目,风毒赤目花翳,用之无不神效。因为眼目之病,皆是血脉凝滞使然,故以行血药合黄连施治。血得热则行,故乘热洗。[时珍说]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古方治痢:香连丸,用黄连、木香;姜连散,用干姜、黄连;变通丸,用黄连、茱萸;姜黄散,用黄连、生姜。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伏暑,用酒煮黄连。治下血,用黄连、大蒜。治肝火,用黄连、茱萸。治口疮,用黄连、细辛。皆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无偏胜之害。

【附方】 1.心经实热。用黄连七钱,加水一碗半,煎成一碗,饭后过一阵,饭前饭后温服。小儿减量。伏暑发热、作渴、呕吐及赤白痢:用黄连一斤,切小,加好酒二升半煮干,再焙过、研细,糊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日服三次。2.骨节积热,渐渐黄瘦。用黄连四分,切小,加童尿五大合,浸一夜,微煎三四沸,去渣,分二次服下。3.小儿疳热、遍身疮蚀、潮热、肚胀、口渴。用黄连五两,切碎,以水调湿,纳猪肚中,缝好,放在饭上蒸熟,连同少许饭捣烂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米汤送下。另服调血清心的药,使病速愈。4.消渴尿多。用黄连末和蜜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又一方:黄连半斤,酒一升,放在开水锅里,煮一伏时,取出晒干,滴水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破伤风病:用黄连五钱,加酒一碗,煎至七分,再加黄蜡三钱熔化后,趁热服。5.小便白浊。用黄连、白茯苓,等分研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以补骨脂煎汤送下。日服三次。6.痢症多血。用黄连一两,加水二升,煮成半升,露一夜,次日烧热后空心服。又一方:黄连一两,和鸡蛋白做饼,炙成紫色,研细,以浆水三升,慢火熬成膏。每服半合,温米汤送下。单以鸡蛋白调黄连末为丸服亦可。又一方:黄连二两,切碎,放在瓦上焙焦,加当归一两焙过,共研末,再加麝香少许。每服二钱,陈米汤送下。7.冷热诸痢。用黄连一两半、龙骨一两、大附子一个、干姜一两半、胶一两半,切细,加水五合,煮沸即停,稍冷再添水煮,如此反复九次,最后约得药汁一升,一顿服下。8.痢疾腹痛,里急后重。用黄连、木香,等分研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日服一次。9.痔病秘结。用黄连、枳壳,等分研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10.腹泄脾泄。用黄连一两、生姜四两,同以文火炒至姜脆。取出,把两药分开,各研末。腹泄用姜末,脾泄用黄连末。每服二钱,空心服,开水送下。此方亦治痢疾。11.吐血不止。用黄连一两,捣碎,加豉二十粒,水煎去渣,温服。12.眼目诸病。用黄连不限多少,捣碎,浸清水中六十天,然后单取汁熬干。另用艾铺瓦上,燃艾,把熬干的药碗,盖在艾上,受到艾的烟熏。艾烟尽后,刮取碗底药末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十丸,甜竹叶汤送下。13.眼睛红肿。用黄连锉碎,浸在鸡蛋清里,经过一夜,次日,滤去渣,以鸡毛蘸蛋清点眼。又一方:用黄连和冬青叶煎汤洗眼。又一方:黄连、干姜、杏仁,等分研末,用棉包裹浸入热水中,趁热闭目淋洗。14.双目痒痛。用黄连浸乳中,随时取汁点眼。15.泪出不止。用黄连浸水成浓汁搽洗。16.牙痛恶热。用黄连末搽痛处。17.口舌生疮。用黄连煎酒,时时含漱。18.小儿口疳。用黄连、芦荟,等分研末。每服五分,蜜汤送下。如是走马疳,可再加蟾灰等分、青黛减半、麝香少许。19.小儿耳后疮称月蚀。用黄连末搽敷。20.胎动出血。用黄连研末,每服一茶匙,酒送下。日服三次。21.妊娠心烦,口干不能睡眠。用黄连研末,每服一钱,清稀饭送下。22.痈疽肿毒。用黄连、槟榔,等分研末,加鸡蛋清调匀搽患处。疮已溃或未溃,皆可用此方。

黄芩(qín)

【释名】 也称腐肠、空肠、内虚、妒妇、经芩、黄文、印头、苦督邮。内实者名子芩、条芩、尾芩、?鼠尾芩。

【集解】 [颂说]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都有。苗长尺余,茎干粗如箸,叶丛生,类紫草,也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曝干。吴普《本草》云:二月生亦黄叶,两两四四相值。其茎空中,或方圆,高三四尺。四月花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二月至九月采。

根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痈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凉心,治肺中湿热,泻肺火上逆,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壅盛,上部积血,补膀胱寒水,安胎,养阴退阳。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黄芩

子〔主治〕肠壁脓血。

黄芩炭〔主治〕诸热黄疸,泻肺火上逆,疗上热,目中肿赤,安胎,养阴退阳。

【发明】 [元素说]黄芩有九大用处:泻肺热;上焦皮肤风热风湿;去诸热;利胸中气;消痰膈;除脾经诸湿;夏月须用;妇人产后养阴退阳;安胎。以酒炒则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下痢脓血,腹痛后重,身热久不能止者,须与芍药、甘草同用。凡诸疮痛不可忍者,适宜芩、连苦寒之药,须用其身梢及引经药。[时珍说]张元素说黄芩泻肺火,治脾湿;李东垣说片芩治肺火,条芩治大肠火;朱丹溪说黄芩治上中二焦火;而张仲景治少阳证小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黄芩汤,少阳证下后心下满而不痛泻心汤,并用;成无己言黄芩苦而入心,泻痞热。因为黄芩能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太阴少阳六经。黄芩气寒苦,色黄带绿,苦入心,寒胜热,泻心火,治脾之湿热,一则金不受刑,一则胃火不流入肺,所以救肺。肺虚者不宜,因为苦寒伤脾胃,损其母。少阳之证,寒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呕,或渴或否,或小便不利。虽然病在半表半里,而胸胁痞满,实兼心肺上焦之邪。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又兼脾胃中焦之证。所以用黄芩来治手足少阳相火,黄芩也是少阳本经药。

子 【主治】 肠澼脓血。

【附方】 1.男子五痨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女带下、手足寒热,宜服。随季节不同,黄芩、大黄、黄连三药的用量也不同。春季用量是:四两——三两——四两;夏季是:六两——一两——七两;秋季是:六两——三两——三两;冬季是:三两——五两——二两。配好后捣碎和蜜做成丸子,如乌豆大。每服五丸,渐增至七丸。日服三次。一月后病愈。久服使人健壮。2.肤热如火烧。用黄芩一两,加水二杯,煎成一杯,一次服下。3.吐血衄血或发或止。黄芩一两,研末,每取三钱,加水一碗,煎至六分,和渣一起温服。血淋热痛。用黄芩一两,水煎,热服。4.妇女绝经期已过,仍不断经。用黄芩心二两,浸淘米水中七天,取出炙干再浸,如此七次,研细,加醋加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日服二次。安胎清热。用黄芩、白术,等分研末,调米汤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下。药中加神曲亦可。5.产后血渴,饮水不止。用黄芩、麦门冬,等分研末,水煎,温服。灸疮血出、血出不止如尿,手冷欲绝。以酒炒黄芩二钱为末,酒服即止。

秦艽(jiāo)

【释名】 也称秦爪。

【集解】 [颂说]河、陕州郡多有秦艽。其根土黄色而相交纠,长一尺以上,粗细不等。枝干高五六寸。叶婆娑,连茎梗俱青色,如莴苣叶。六月中开花紫色,似葛花,当月结子。春秋采根阴干。

根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传尸骨蒸,治疳及时气。牛乳点服,利大小便,疗酒黄、黄疸,解酒毒,去头风。除阳明风湿及手足不遂,口噤牙痛口疮,肠风泻血,养血荣筋。泄热益胆气。治胃热虚劳发热。

秦艽

根〔主治〕除阳明风湿及手足不遂,口噤牙痛口疮,肠风泻血,养血荣筋。

【附方】 1.各种黄疸。用秦艽一两,浸酒半升中,空腹饮下。有酒量的人服后易见效。又一方:秦艽三两,牛乳一升,煮成七合,作两次服下。2.暴泻、大渴、大饮。用秦艽二两、炙甘草半两,每服三钱,水煎服。3.伤寒烦渴。用秦艽一两,在牛乳一碗中煎到六分,作两次服。4.急劳烦热。用秦艽、柴胡各一两,甘草五钱,研细。每服三钱,开水调下。5.小便艰难。用秦艽一两,水一碗,煎至六分,分两次服。又一方:秦艽、冬葵子,等分研末,每服一小匙,酒送下。6.胎动不安。用秦艽、炙甘草、炒鹿角胶各半两,共研末,每服三钱,又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又一方:秦艽、阿胶炒、艾叶,等分研末,每服三钱,以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7.疮口不合一切皆治。用秦艽研末敷上。效果显著。

柴胡

【释名】 也称地熏、芸蒿、山莱、茈胡、茹草。

【集解】 [别录说]《博物志》中讲,芸蒿叶似邪蒿,春秋发白芽,长四五寸,香荚可食。[时珍说]银州,即现在的延安府神木县,五原城是其废址。所出产的柴胡长一尺多,微微发白且柔软,入药非常好。其中似邪蒿的柴胡可以食用。

根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腹部胃肠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可以轻身明目益精,除伤寒胃中烦热,各种痰热结实,胸中邪气,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治虚劳发热,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劳乏羸瘦,下气消食,宣畅气血。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独煮服疗效较好。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髓,健忘,除虚劳,散肌热,去早晚潮热,寒热往来,胆瘅。妇人胎前产后各种热,腹部包块,胸胁痛。治阳气下陷,平肝胆热气,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鸣耳聋,各种疟疾及痞块寒热,妇人热入血室,月经不调,小儿痘疹余热,面黄肌瘦,腹部膨大。

柴胡

根〔主治〕腹部胃肠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苗 【主治】 卒聋,捣汁频滴之。

【附方】 1.伤寒余热。用柴胡四两、甘草一两,每用三钱,煎服。2.小儿骨热,十五岁以下小儿遍身如火,盗汗、咳嗽、烦渴,日渐黄瘦。用柴胡四两、丹砂三钱,共研末,拌猪胆汁和饭蒸熟,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一丸,桃仁、乌梅汤送下。日服三次。3.虚劳发热。用柴胡、人参等分,每服三钱,加姜枣同水煎服。4.湿热黄疸。用柴胡一两、甘草二钱半,白茅根一小把,加水一碗,煎至七成,适当分次服完。眼睛昏暗:用柴胡二钱半、决明子七钱半,共研末,人乳调匀,敷眼上。5.积热下痢。用柴胡、黄芩等分,半酒半水煎至七成,待冷定后空心服下。

胡黄连

【释名】也称割孤露泽。

【集解】 [恭说]胡黄连出波斯国,生海畔陆地。苗若夏枯草,[颂说]今南海及秦陇间也有。初生似芦,干后则似杨柳枯枝,心黑外黄,不定时月可收采。

根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补肝胆,明目,五心烦热,妇人胎蒸虚惊,冷热泄痢,五痔,厚肠胃,益颜色。浸人乳汁,点目甚良。治小儿惊痫寒热不下食,霍乱下痢,伤寒咳嗽温疟,理腰肾,去阴汗。

【附方】 1.伤寒劳复,身热,大小便赤如血色。用胡黄连一两,山栀子二两,去壳,入蜜半两,拌和,炒令微焦为末,用猪胆汁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用生姜二片,乌梅一个,温水浸半日去滓后服用,很有效。2.五心烦热。胡黄连末,米饮服一钱。3.小儿疳泻,冷热不调。胡黄连半两,绵姜一两炮,为末。每服半钱,甘草节汤送下。4.小儿自汗、盗汗,潮热往来。胡黄连、柴胡等分,为末,蜜丸芡子大。每用一二丸,水化开,入酒少许,重汤煮一二十沸,温服。5.小儿黄疸。胡黄连、川黄连各一两,为末,用黄瓜一个,去瓤留盖,入药在内合定,面裹煨熟,去面,捣丸绿豆大,每量大小温水下。6.婴儿赤目。茶调胡黄连末,涂手足心,即愈。7.痔疮疼肿,不可忍者。胡黄连末,鹅胆汁调搽之。

前胡

【集解】[大明说]越、衢、婺、睦生长的前胡都比较好,七、八月采,外黑里白。[颂说]今陕西、梁汉、江淮、荆襄州郡及相州、孟州都有前胡。春生苗,青白色,似斜篙。初出时有白茅,长三四寸,味很香,又似芸蒿。七月内开白花,与葱花相类。八月结实。根青紫色,与柴胡相似。但柴胡赤色而脆,前胡黄而柔软,是为不同。[时珍说]前胡有数种,苗高一二尺,色似斜蒿,叶如野菊而细瘦,嫩时可食,秋月开黪白花,类蛇床子花,根皮黑肉白,有香气为真。

根 【修治】 [敩说]事先用刀刮去苍黑皮并髭土,细锉,以甜竹沥浸润,日中晒干用。

前胡

根〔主治〕破郁结,开胃下食,通五脏,主霍乱转筋,骨节烦闷,反胃呕逆,气喘咳嗽,安胎,小儿一切疳气。

【气味】 苦,微寒,无毒。

【主治】 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能去热实,及时气内外俱热,单煮服。治一切气,破癥结,开胃下食,通五脏,主霍乱转筋,骨节烦闷,反胃呕逆,气喘咳嗽,安胎,小儿一切疳气。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

【附方】 小儿夜啼。前胡捣筛,密丸小豆大。日服一丸。

防风

【释名】也称铜芸、茴芸、茴草、屏风、百枝、百蜚。

【集解】 [颂说]汴东、淮浙州郡都生长防风。茎叶都是青绿色,茎色深而叶色淡,似青蒿但要短小些。初春时为嫩紫红色。江东宋亳人采来当菜吃,极爽口。[时珍说]防风生长在山石之间。二月采嫩苗当菜吃,味道辛甘芳香,也叫作珊瑚菜。二月和十月采根晒干,可入药。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大风,风眩痛,能除恶风风邪,目盲不能看物,风行周身,骨节疼痛,久服身轻。烦满胁风,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治三十六种风症,男子一切劳伤,补中益神,风赤眼,止冷泪及瘫痪,通利五脏关脉,治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治上焦风邪,泻肺火,散头目中滞气,经络中留湿。主上部见血。搜肝气。

叶 【主治】中风热汗出。

花 【主治】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经脉虚羸,骨节间痛,心腹痛。

子 【主治】 疗风更优,调食之。

防风

子〔主治〕疗风更优,调食之。

根〔主治〕大风,风眩痛,能除恶风风邪,目盲不能看物,风行周身,骨节疼痛,久服身轻。

【附方】 1.自汗不止。用防风,去掉芦头,按:芦头是指接近根部的叶柄残基,每服二钱,浮麦煎汤送下。又一方:防风用面炒过,猪皮煎汤送下。2.睡中盗汗。用防风二两、芎?一两、人参半两,共研末。每服三钱,临睡时服。3.消风顺气、老人便秘。用防风、枳壳麸炒各一两,甘草半两,共研末。每服二三匙,煎服。4.破伤中风、牙关紧闭。用天南星、防风,等分研末。每服二三匙。煎服。5.小儿解颅指囟门久不闭合。用防风、白及、柏子仁,等分研末,乳汁调涂囟门。一天换药一次。6.妇女崩中。用防风去芦头,炙赤为末,每服一钱,以面糊酒调下。更以面糊酒投之,此药累经效验。

独活

【释名】 也称羌活、羌青、独摇草、护羌使者、胡王使者、长生草。[时珍说]独活以羌中来者为良,故有羌活、胡王使者诸名。正如川芎、抚芎、白术、苍术之义,入药时微有不同。

【集解】 [颂说]独活、羌活生长在蜀汉一带的最佳。春生苗叶如青麻。六月开花成丛,或黄或紫。结实时叶黄者,是夹石上所生;叶青者,是土脉中所生。[时珍说]独活、羌活乃一类二种,生于别地者为独活,西羌者为羌活。王贶说,羌活须用紫色有蚕头鞭节者。独活极大,有臼如鬼眼。

根 【气味】 苦、甘,平,无毒。[元素说]独活微温,甘、苦、辛,气味俱薄,浮而升,为阳,足少阴行经气分之药。羌活温,辛苦,气味俱薄,浮而升,也为阳,手足太阳行经风药,并入足厥阴少阴经气分。

【附方】 1.中风口噤,通身发冷,不省人事。用独活四两,加好酒一升,煎半升服。又一方:独活一两,加酒二升,煮成一升;另用大豆五合,炒至爆裂,以药酒倒入,盖好。过一段时间,温服三合。2.热风瘫痪。用羌活二斤、枸杞子一斤,共研末,每服一茶匙。日服三次。3.产后中风,四肢抽筋,不能言语。用羌活二两,煎酒服。4.产后腹痛,甚至肠出。用羌活二两,煎酒服。5.妊娠浮肿。用羌活、萝卜子同炒香,只取羌活研细。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第一天服一次,第二天服二次,第三天服三次。6.关节疼痛。用独活、羌活、松节等分,酒煮过。每天一杯,空心饮。7.风牙肿痛。用独活煮酒热漱。又一方:独活、地黄各三两,共研末。每取三钱,加水一碗煎服,连渣服下。睡前再服一次。8.喉闭口噤。用羌活三两、牛蒡子二两,煎水一大杯,加白矾少许灌下。9.睛垂至鼻,大便下血,痛不可忍。用羌活煎汁服,几碗之后,病自痊愈。10.太阳头痛。用羌活、防风、红豆,等分研末。每取少许吸入鼻孔。

独活

根〔主治〕治诸中风湿冷,奔喘逆气,皮肤苦痒,手足挛痛劳损,风毒齿痛。

土当归

根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除风和血,煎酒服之。闪拗手足,同荆芥、葱白煎汤淋洗。

土当归

根〔主治〕除风和血,煎酒服之。闪拗手足,同荆芥、葱白煎汤淋洗。

升麻

【释名】 也称周麻。

【集解】 [别录说]升麻生益州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晒干。[弘景说]旧出宁州者第一,形细而黑,极坚实。今唯出益州,好者细削,皮大味薄,不堪用。[颂说]今蜀汉、陕西、淮南州郡都产升麻,以蜀川者为佳。春生苗,高三尺左右。叶似麻叶,并青色。四、五月着花,似粟穗,白色。六月以后结实,黑色。根如蒿根,紫黑色,多须。

根 【气味】 甘、苦,平、微寒,无毒。[元素说]温,辛微苦,气味俱薄,浮而升,为阳,为足阳明、太阴引经的药。得葱白、白芷,亦入手阳明、太阴。[李杲说]引葱白,散手阳明风邪。引石膏,止阳明齿痛。人参、黄芪,非此引,不能上行。[时珍说]升麻,同柴胡,引生发之气上行;同葛根,能发阳明之汗。

【主治】 解百毒,辟瘟疫瘴气邪气,蛊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久服不夭,轻身长年。小儿惊痫,热壅不通,疗痈肿豌豆疮,水煎棉沾拭疮。治阳明头痛,补脾胃,去皮肤风邪,解肌肉间风热,疗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牙根浮烂恶臭,太阳鼻血,为疮家圣药。消斑疹,行瘀血,治阳陷眩晕,胸胁虚痛,久泻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根〔主治〕解百毒,辟瘟疫瘴气邪气,蛊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消斑疹,行淤血,治阳陷眩晕,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附方】 1.豌豆斑疮。状如豌豆,有白浆,由头面传及躯体,不急救有生命危险。用蜜煎升麻,随时取食。另以水煮升麻,棉花沾药汁洗疮。2.突发肿毒。用升麻磨醋,随时涂搽。3.喉痹作痛。用升麻片含咽,或以升麻半两煎水服,引吐为效。4.胃热牙痛。用升麻煎汤,热漱并咽下。方中加生地黄亦可。5.口舌生疮。用升麻一两、黄连三分,共研末。绵裹药末含咽。6.热痱瘙痒。用升麻煎汤服并洗痱子。7.产后恶血不尽或经月半年。用升麻三两,加清酒五升煮成二升,分两次服下。8.解莨菪毒。用升麻煮汁,多服。

苦参

【释名】 也称苦骨、地槐、水槐、菟槐、骄槐、野槐、白茎,又名芩茎、禄白、陵郎、虎麻。

【集解】 [别录说]苦参生长在汝南山山谷及田野里,三月、八月、十月采根曝干。[时珍说]七八月结角如萝卜子,角内有子二三粒,如小豆而坚。

根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养肝胆气,安五脏,平胃气,令人嗜食轻身,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渍酒饮,治疥杀虫。治恶虫、胫酸。治热毒风,皮肌烦燥生疮,赤癞眉脱,除大热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杀疳虫。炒存性,米饮服,治肠风泻血并热痢。

【发明】 [元素说]苦参苦气沉纯阴,为足少阴肾经君药。治本经须用,能逐湿。[震亨说]苦参补阴气,若得之而致腰重,则是因其气降而不升,并非是伤肾之故。[时珍说]子午乃少阴君火对化,故苦参、黄檗之苦寒,皆能补肾,盖取其苦燥湿、寒除热也。热生风,湿生虫,故又能治风杀虫。唯肾水弱而相火胜者,用之相宜。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素问》载,五味入胃,各归所喜,久而增气,此乃物化之常。气增而久,则成为夭亡之由。王冰说,味入肝为温,入心为热,入肺为清,入肾为寒,入脾为至阴而兼四气,皆为增其味而益其气,各从本脏之气。故久服黄连、苦参而反热者,即属此类。气增不已,则脏气有偏胜,偏胜则脏有偏绝,故有暴夭。张从正也说,凡药皆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则五味各归其脏,必有偏胜气增之患。诸药皆然。

根〔主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养肝胆气,安五脏,平胃气,令人嗜食轻身,定志益精。

实 【主治】 久服轻身不老,明目。

【附方】 1.热病发狂。用苦参末,加蜜调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汤送下。也可用苦参末二钱,水煎服。2.伤寒结胸,伤寒流行时,感病四五日,胸满痛,大发烧。苦参一两,加醋三升,煮成一升二合,服后能吐即愈。3.谷疸食劳,头旋,心神不安发慌。苦参二两、龙胆一合,共研末,加牛胆调药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生大麦煎汁送下。日服三次。4.毒热足肿。用苦参煮酒多擦。5.梦遗食减。用白色苦参三两、白术五两、牡蛎粉四两,共研末;另取雄猪肚一个,洗净,在砂罐中煮烂,和药捣匀,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四十丸,米汤送下。每天服三次。久服能使身体转健,食量增加,不再梦遗。6.饮食中毒。苦参三两,苦酒一升半,煮成八合,分两次服,取吐即愈。7.血痢不止。用苦参炒焦为末,滴水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米汤送下。8.大肠脱肛。用苦参、五倍子、陈壁土等分,煎汤洗患处,并以木贼末敷上。9.齿缝出血。用苦参一两、枯矾一钱,共研末。一天擦齿三次,效果明显。10.鼻疮脓臭。用苦参、枯矾各一两,生地黄汁三合,加水煎浓,随时滴疮上。11.遍身风疹,痛不可忍,涎痰多,夜难睡。用苦参末一两,另用皂荚二两,在水一升中揉滤取汁,瓦器内熬成膏,和药末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饭后服,温水送下。12.大风癞疾即麻风。用苦参五两,切片,浸在酒三斗中,过一个月后,每取酒饮一合。一天三次。宜常服不断。又一方:苦参末二两,缝在猪肚子中煮熟,把药去掉。病人先饿一天,第二天早晨,饮清水一碗后,即取食猪肚,如吐出,须再吃。过一二时后,以肉汤调“无忧散”五六钱服下。有恶物排出时,即为见效。再服皂荚一斤去皮,去子,煮汁,汁中调入苦参末,另加何首乌末二两、防风末一两半、当归末一两、芍药末五钱、人参末三钱,一起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温酒或茶送下。日服三次。同时,还用麻黄、苦参、荆芥煎水洗癞。又一方:治大风癞及热毒、风疮、疥癣等,用苦参去皮,晒干一斤、枳壳麸炒六两,共研末,加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日服三次白天两次,夜间一次。肾脏风毒,心肺积热,皮肤疥癞,痛痒时出黄水。用苦参三十一两、荆芥穗十六两,共研末,滴水糊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茶送下。13.上下诸瘘或在颈部,或在下部。用苦参五升,在苦酒一斗中浸泡三四天后服下。14.瘰疬结核。用苦参末四两,加牛膝汁调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热开水送下。15.汤火伤灼。用油调苦参末敷伤处。16.赤白带下。用苦参二两、牡蛎粉一两五钱,共研末;另以雄猪肚一个,用三碗水煮烂后,再捣成泥,和药末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温酒送下。

白鲜

【释名】 也称白膻、白羊鲜、地羊鲜、金雀儿椒。

【集解】 [弘景说]白鲜到处都有,蜀中的为最佳。[颂说]现在河中、江宁府、滁州、润州都有白鲜。苗高一尺多,茎为青色,叶梢为白色而像槐树叶,也像茱萸。四月开淡紫色的花,像小蜀葵花。根似小蔓菁,宜在二月采,阴干。皮为黄白色,实心。当地人采摘它的嫩苗当菜吃。

根皮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治头风黄疸,咳嗽不止,女子阴道肿痛,肌肤麻木,关节肿痛,不能屈伸走路。疗四肢不安,因腹中大热饮水,引起胃气上逆而喉间呃呃做声的时令病,小儿惊风,妇人产后余痛。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肤冷麻木,解热黄、酒黄、谷黄、劳黄。通关节,利九窍,通小肠水气。天行时疾,头痛眼疼。

【附方】 1.产后中风,人体虚不能服用另外的药。将白鲜皮用新鲜的井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2.颈淋巴结核瘘管,已破出脓血。白鲜皮煮汁,服一升,马上就会吐出秽物。

白鲜

根〔主治〕治头痛黄疸,咳嗽不止,小儿惊风,妇人产后余痛。通关节,利九窍,通小肠水气。

延胡索

【释名】 也称玄胡索。

【集解】 [时珍说]今二茅山西上龙洞种。每年寒露后栽,立春后生苗,叶如竹样,三月长三寸高,根丛生芋卵样,立夏掘起。

根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破血,妇人月经不调,腹中结块,崩中淋露,产后诸血病,血运,暴血冲上,因损下血。煮酒或酒磨服。除风治气,暖腰膝,止暴腰痛,扑损瘀血,落胎。治心气小腹痛,有神。散气,治肾气,通经络。活血利气,止痛,通小便。

【发明】 [时珍说]玄胡索苦微辛,气温,入手足太阴厥阴四经,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

根〔主治〕妇人月经不调,腹中结块,崩中淋露,产后诸血病,血运,暴血冲上,因损下血。除风治气,暖腰膝,止暴腰痛,扑损瘀血,落胎。

【附方】 1.老小咳嗽。用延胡索一两、枯矾二钱半,共研末。每服二钱,软糖一块和药含咽。2.小便尿血。用延胡索一两、朴硝七钱半,共研末。每服四钱,水煎服。3.膜外气疼及气块。用延胡索研细,将猪胰一个,切成小块,炙熟蘸药末随时吃下。4.热厥心痛,身热足寒。用延胡索去皮、金铃子肉,等分研末。每服二钱,温酒或白开水送下。下痢腹痛。用延胡索三钱,米汤送下。5.妇女血气,月经不调,腹中刺痛。用延胡索去皮,醋炒、当归酒浸,炒各一两,橘红二两,共研末,酒煮米糊和药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服,艾醋汤送下。6.产后诸病,血污不净,产后血晕,腹满心梗,寒热不足,手足烦热等。用延胡索炒后研细,每服二钱,酒送下,甚效。7.小儿疝气。用延胡索盐炒、全蝎去毒,生用,等分研末。每服半钱,空心服,盐酒送下。8.冷气腰痛。用延胡索、当归、桂心,等分研末。每服三四钱,温酒送下。9.偏正头痛。用延胡索七枚、青黛二钱,牙皂去皮、去子二个,共研末,滴水和丸,如杏仁大。每次水化一丸,灌入鼻内。偏头痛,则在痛侧的鼻孔灌药。同时,令病人咬铜钱一个,当有涎汁大量流出,病即渐愈。

贝母

【释名】 也称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药实。

【集解】 [别录说]贝母生于晋地,十月采根曝干。[颂说]今河中、江陵府、郢、寿、随、郑、蔡、润、滁州都有。二月生苗。茎细,青色。叶青,似荞麦叶,随苗出。七月开花,碧绿色,形如鼓子花。八月采根,根有瓣子,黄白色,如聚贝子。

根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服之不饥,断谷。消痰,润心肺。末和砂糖丸含,止嗽。烧灰油调,敷入畜疮,敛疮口。主胸胁逆气,时疾黄疸。研末点目,去肤翳。以七枚做末酒服,治难产及胞衣不出。与连翘同服,主项下瘤瘿疾。

贝母

根〔主治〕伤寒烦热,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消痰,润心肺。

【附方】 1.忧郁不伸,胸膈郁积。用贝母去心,加姜汁炒后研细,再和姜汁、面糊做成丸子。每服七十丸。2.化痰降气,止咳解郁。用贝母去心一两、姜制厚朴半两,加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送下。3.小儿百日咳。用贝母五钱、甘草半生半炙二钱,共研末,加砂糖调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以米汤化服一丸。4.乳汁不下。用贝母、知母、牡蛎粉等分,研为细末。每服二钱,猪蹄汤调服。5.冷泪目昏。用贝母一枚、胡椒七粒,共研为细末,点眼。6.目生胬肉。用贝母、丁香,等分研末,加乳汁调匀点眼。7.衄血不止。用贝母炮过,研为细末。每服二钱,温浆水送下。8.小儿鹅口,满口白烂。用贝母去心,研细半钱,加水五分、蜜少许,煎三沸。取抹患处。9.乳痈初肿。用酒送服贝母二钱,另找人吮乳,使之通畅。10.紫白癜斑。用贝母、南星,等分研末。生姜带汁调药搽瘢上。

山慈姑

【释名】 也称金灯、鬼灯檠、朱姑、鹿蹄草、无义草。

【集解】 [藏器说]山慈姑生于山中湿地,叶似车前,根如慈姑。[时珍说]山慈姑到处都有。冬季生叶,如水仙花之叶而狭。二月中抽一茎,如箭杆,高尺许。茎端开花白色,也有红色、黄色,上有黑点,其花乃众花簇成一朵,如丝纽成。三月结子,有三棱。四月初苗枯,即掘其根,状如慈姑或小蒜,迟则苗腐难寻。根苗与老鸦蒜极相似。用时去毛壳。

根 【气味】 甘,微辛,小毒。

【主治】 痈肿疮瘘瘰疬结核等,醋磨敷。主疔肿,攻毒破皮,解诸毒蛊毒,蛇虫狂犬伤。

叶 【主治】 疮肿,入蜜捣涂疮口,候清血出,效。涂乳痈、便毒尤妙。

花 【主治】 小便血淋涩痛,同地檗花阴干,每用三钱,水煎服。

【附方】 1.面疱斑痣。用山慈姑根每夜涂搽,早上洗去。2.牙龈肿痛。用山慈姑的枝和根煎汤随时漱口,漱后吐出。3.痈疽疔肿。用山慈姑连根、苍耳草等分,捣烂。取好酒一杯,滤出药汁温服。或将两药干研成末,每服三钱,酒送下。4.风痰痫疾。用山慈姑一个,滴茶磨成泥。中午时以茶调匀服下,躺着晒一会儿太阳,即有恶物吐出,病自断根。如不吐,可喝一点热茶。5.一切疮毒,蛇虫毒,饮食毒,瘴气等。山慈姑,去皮,洗净,焙干,取一二两;川五倍子洗刷,焙干,取二两;千金子仁,研细,以纸压去油质,取一两;红芽大戟,去残茎,洗净,焙干,取一两半;麝香三钱。各药共研末,加浓糯米汤调和,细捣,做成一钱一锭的药剂。斟酌病情,或外治,或内服。

花〔主治〕小便血淋涩痛,同地檗花阴干,每用三钱,水煎服。

石蒜

【释名】 也称乌蒜、老鸦蒜、蒜头草、婆婆酸、一枝箭、水麻。

【集解】 [时珍说]石蒜到处都有。俗名叫乌蒜、老鸦蒜。春初长叶像蒜秧和山慈姑叶,背面有剑脊,在地里到处生长。七月苗枯萎了,才从平地上长出一根像箭杆的茎,长一尺左右。茎端开四五朵花,开六次,红色,像山丹花的形状而且花瓣较长。它的根形状像蒜,九月收采。其皮色紫赤,肉为白色,在收成不好的时候可以炸熟后用水浸过食用。

根 【气味】 辛,甘,温,小毒。

【主治】 敷肿毒,治疔疮恶核,可以用水煎服发汗和把石蒜捣烂敷在伤处。另外,中了溪毒的人,将石蒜酒煎,服下半升,使其呕吐,有较好疗效。

石蒜

【附方】 1.便毒诸疮。用石蒜捣烂涂搽。毒重者,把石蒜洗净,以生白酒煎服,汗出为好。2.产肠脱下。用石蒜一把,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去渣,熏洗患处。3.小儿惊风,大声一叫就死者。用麻线把手心脚心缠住,又在胁下缠一圈,然后以灯火照灼手足心。同时,用石蒜晒干、车前子,等分研末,水调匀贴手心。再在手足心、肩膀、眉心、鼻心等处以灯火照灼,可使病人复苏。

白茅

【释名】也称根名茹根、兰根、地筋。

【集解】 [颂说]白茅到处都有。在春天发芽,像针一样长在地上,俗名叫茅针。可以吃,对小儿特别有益处。夏天开白花,毛茸茸的,入秋就枯萎了。其根很洁白,六月采挖。[时珍说]茅有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数种。叶都相似。白茅短小,三、四月开白花成穗,结的果实小,它的根很长,白软如筋并且有节。味道甘甜,俗称丝茅,可以做成草席来遮盖东西和供祭祀时做蒲包用。它的根干了以后,晚上看上去有光,所以腐烂以后就变成了萤火。菅茅只生长在山上,像白茅但要长一些。入秋抽茎,开花成穗如获花。结的果实尖黑长约一分,粘在衣服上会刺人。其根短硬如细竹根,无节,微有点甜味。黄茅茎上长叶,茎下有白粉。根头有黄毛,根很短且细硬无节。深秋开花,穗像菅茅,可以编成绳索。香茅生长在湖南和江淮一带,叶有三脊,气味芳香,可以用来做垫子和缩酒。芭茅成丛生长,叶大小如香蒲,长六七尺,有二种。

茅根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茅根治疗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下五淋,除肠胃热邪,止渴坚筋,妇人崩中。久服利人;主女人月经不调,通小便赤涩如血,止吐血和各种出血,伤寒气逆上冲,肺热喘急,水肿黄疸,解酒毒。[时珍说]白茅的根,味道甘甜,能消除伏天的热气,利小便,故能够止各处血气上逆,喘逆消渴,治黄疸水肿,是非常好的药物。世人因为它的平凡而忽视了它,只知道服用苦寒的药剂,乃至冲了和气,这是因为不知道它的用处。

【附方】 1.温病热哕,伏热在胃,令人胸满则气逆,逆则哕,或大下,胃中虚冷。茅根切,葛根切,各半斤,水三升,煎一升半。每温饮一盏,哕止即停。2.反胃上气,食入即吐。茅根、芦根二两,水四升,煮二升,顿服得下。3.肺热气喘。生茅根一握,水二盏,煎一盏,食后温服。甚者三服止。4.解中酒毒,恐烂五脏。茅根汁,饮一升。5.小便热淋。白茅根四升,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适冷暖饮之。日三服。6.小便出血。茅根煎汤,频饮为佳。7.吐血不止。白茅根一握,水煎服之。妇人良方用根洗捣汁,日饮一合。

茅针(刚长出来的苗)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腹泻渴饮多尿,能祛瘀通小肠。治鼻出血及泻血,则水煮后服用。恶疮还未溃烂者,以酒煮服,一针一孔,二针二孔。生的揉烂,敷金疮可止血。

花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吐血出血和鼻塞。灸疮不合,刀箭金疮,敷上茅花可止血止痛。

屋上败茅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治突然吐血,可锉三升,酒浸煮一升服用。和酱汁研后,敷斑疮和蚕啮疮。

【附方】 1.妇人阴痒。墙头烂茅、荆芥、牙皂等分,煎水频熏洗之。2.大便闭塞,服药不通者。沧盐三钱,屋檐烂草节七个,为末。每用一钱,竹筒吹入肛内一寸即通。

根〔主治〕治疗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淤血血闭寒热,利小便,下五淋,除肠胃热邪,止渴坚筋,妇人崩中。

水仙

【释名】 也称金盏银台。

【集解】 [时珍说]水仙大都丛生在有水的地方。其根似蒜、薤而长,外有赤皮裹。冬月生叶,似薤、蒜。春初抽茎,如葱头。茎头开花数朵,大如簪头,状如酒杯,五尖上承,黄心,宛然盏样,其花莹韵,其香清幽。一种千叶者,花皱,下轻黄而上淡白,不做杯状。也有红花。

根 【气味】 苦,辛,滑,寒,无毒。

【主治】 痈肿及鱼骨鲠。

花 【主治】 做香泽,涂身理发,祛风气。又疗妇人五心发热,同干荷叶、赤芍药等分,为末,白汤每服二钱,热自退。

水仙

龙胆

【释名】 也称陵游。

【集解】 [颂说]龙胆的宿根呈黄白色,下抽根十余条,类牛膝而短。直上生苗,高尺余。四月生叶如嫩蒜,细茎如小竹枝。七月开花,如牵牛花,作铃铎状,青碧色。冬后结子,待苗枯后,俗称为草龙胆。又有山龙胆,苦涩,其叶经霜雪不凋。当地人用以治四肢疼痛。

【气味】 苦、涩,大寒,无毒。

【主治】 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久服益智不忘,轻身耐老。治小儿壮热骨热,惊痫入心,时疾热黄,痈肿口疮。客忤疳气,热病狂语,明目止烦,治疮疥。去目中黄及睛赤肿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退肝经邪热,除下焦湿热之肿,泻膀胱火。疗咽喉痛,风热盗汗。

【发明】 [元素说]龙胆苦寒,气味俱厚,沉而降,为阴,足厥阴、少阳经气分药。其用有四:除下部风湿;湿热;脐下至足肿痛;寒湿脚气。下行之功与防己同,酒浸则能上行,外行以柴胡为主,龙胆为使,治眼中疾必用之药。

龙胆

根〔主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

【附方】 1.伤寒发狂。用龙胆二钱研细,加入鸡蛋清。白蜜化凉水送二钱。2.四肢疼痛。用龙胆根切细,在生姜汁中浸一夜,焙干,捣为末。取一茶匙,水煎,温服。3.谷疸、劳疸。谷疸因多食而得,劳疸因过劳而得。用龙胆一两、苦参三两,共研末,加牛胆汁和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日服三次。如不愈,可稍稍增加药量。治劳疸,可增加龙胆一两、栀子仁三至七枚,以猪胆代牛胆和丸。4.一切盗汗。用龙胆研细,每服一钱,加猪胆汁三两滴入少许温酒调服。治小儿盗汗,可加防风。5.咽喉热痛。用龙胆磨水服。6.夏天目涩。用生龙胆捣汁一合,加黄连浸汁一匙,调匀点眼。7.眼中流脓。用龙胆、当归,等分研末。每服二钱,温水送下。8.蛔虫攻心,刺痛,吐清水。用龙胆一两,去头,锉碎,水二碗,煮成一碗。头天晚上勿进食,第二天清晨,将药一顿服完。9.尿血不止。以龙胆一碗,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次服用。

细辛

【释名】 也称小辛、少辛。

【集解】[时珍说]《博物志》中讲杜衡乱细辛,自古已然。叶似小葵,柔茎细根,直而色紫,味极辛者,为细辛。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滞结,除喉痹齆鼻不闻香臭,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添胆气,治嗽,去皮风湿痒,风眼泪下,除齿痛,血闭,妇人血沥腰痛。含之,去口臭。润肝燥,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起目中倒睫。

细辛

根〔主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发明】 [宗奭说]治头面风痛,不可缺此细辛。[元素说]细辛气温,味大辛,气厚于味,为阳,主升,入足厥阴、少阴血分,为手少阴引经之药。香味俱细,故入少阴,与独活相类。与独活相使,治少阴头痛如神。亦止诸阳头痛,诸风通用。辛而热,温少阴之经,散水气以去内寒。[成无己说]水停心下不行,则肾气燥,宜以辛滋润。细辛之辛,以行水气而润燥。[时珍说]气厚者能发热,为阳中之阳。辛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气惊痫者,皆宜用。口疮喉痹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热、发火郁之义。辛能泄肺,故风寒咳嗽上气者,也宜用。辛能补肝,故胆气不足,惊痫眼目诸病,宜用。辛能润燥,故通少阴及耳窍,便涩者宜用。

【附方】 1.中风,不省人事。用细辛末吹入鼻中。2.虚寒呕哕,饮食不下。用细辛去叶半两、丁香二钱半,共研末。每服一钱,柿蒂汤送下。3.小儿客忤,口不能言。用细辛、桂心,等分研末,每服少许放入小儿口中。4.口舌生疮。用细辛、黄连,等分研末,搽患处,漱去涎汁。治小儿口疮,可用醋调细辛末贴敷脐上。5.牙齿肿痛,口中溃烂。用细辛煎成浓汁,多次漱口,热含冷吐。6.鼻中息肉。用细辛末时时吹入。7.诸般耳聋。用细辛末溶在黄蜡中,团成小丸。每棉裹一丸,塞耳中。

杜衡

【释名】 也称杜葵、马蹄香、土卤、土细辛。

【集解】 [恭说]杜衡生于山的阴面,水泽下面的湿地。叶似葵,形如马蹄。根似细辛、白前。[时珍说]杜细辛,叶圆如马蹄,紫背者良,江南、荆、湖、川、陕、闽、广都有。取自然汁,可伏硫、砒,制汞。

根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风寒咳逆。做浴汤,香人衣体。止气奔喘促,消痰饮,破留血,项间瘿瘤之疾。下气杀虫。

杜衡

【附方】 1.风寒头痛,伤风伤寒,头痛发热。杜衡为末,每服一钱,热酒服下,少顷饮热茶一碗,催之出汗即愈。2.痰气哮喘。杜衡焙研,每服二三钱,正发时淡醋调下。3.喉闭肿痛,马蹄草,以根捣烂,水调服。即可见效。

及己

【释名】 又称獐耳细辛。

【集解】 [恭说]及己生于山谷阴虚的软地中。其草一茎,茎头四叶,隙着白花。根似细辛而黑,有毒。现在的人把它当作杜衡,其实不是。二月采根,日干。

根 【气味】 苦,平,有毒。

【主治】 诸恶疮疥痂瘘蚀,及牛马诸疮。皮肤虫痒,可煎汁浸并敷之。杀虫。

【附方】 头疮白秃。獐耳细辛,其味香辣,为末,以槿木煎油调搽。

白前

【释名】又称石蓝、嗽药。

【集解】 [弘景说]白前出于近道,根似细辛而大,色白不柔易折,气嗽方多用它。[志说]白前的根似白微、牛膝辈,二月、八月采,阴干用。

根 【气味】甘,微温,无毒。[权说]辛。[恭说]微寒。

【主治】 胸胁逆气,咳嗽上气,呼吸欲绝。肺气烦闷,降气下痰。

【发明】 [时珍说]白前色白而味微辛甘,手太阴药也。长于降气,肺气壅实而有痰者宜之。若虚而长哽气者,不可用也。

【附方】 1.久嗽唾血。白前、桔梗、桑白皮三两,炒,甘草一两炙,水六升,煮一升,分三服。忌猪肉、菘菜。2.久咳上气体肿,短气胀满,昼夜倚壁不得卧,常作水鸡声者,白前汤主之。白前二两,紫菀、半夏各三两,大戟七合,以水一斗,渍一宿,煮取三升,分作数服。禁食羊肉、饧糖大佳。

根〔主治〕主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呼吸欲绝。肺气烦闷,降气下痰。

炙白前〔主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呼吸欲绝。肺气烦闷,降气下痰。

徐长卿

【释名】也称鬼督邮、别仙踪。[时珍说]徐长卿,是人名。常以此药治邪病,所以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集解】 [别录说]徐长卿生泰山山谷及陇西,三月采。[保升说]徐长卿生于下湿川泽之间。苗似小桑,两叶相对。三月苗青,七月、八月着子,九月苗黄,十月凋。八月采根,晒干。

根 【气味】 辛,温,毒。

【主治】 鬼物百精蛊毒,疫疾邪恶气,温疟。久服强悍轻身,益气延年。又曰:石下长卿:杀百精益毒,老魅注易,亡走啼哭,悲伤恍惚。

【发明】 [时珍说]《抱朴子》中记载,上古辟瘟疫有徐长卿散,效果良好。

【附方】 1.小便不通。用徐长卿炙过半两,茅根三分,木通、冬葵子各一两,滑石二两,槟榔一分,瞿麦穗半两。每服五钱,水煎,再加朴硝一钱,温服。2.晕车晕船。用徐长卿、石长生、车前子、车下李根等分捣碎,取半合装在袋子里悬衣带上。

根〔主治〕久服强悍轻身,益气延年。

朱砂根

【集解】 [时珍说]朱砂根生于深山中,今只有太和山人才能采到它。苗高尺许,叶似冬青叶,背甚赤,夏月长茂。根大如箸,赤色,象似百两黄金。

根 【气味】 苦,凉,无毒。

【主治】 咽喉肿痹,磨水或醋咽之,甚良。

白微

【释名】 又称薇草、白幕、春草、骨美。

【集解】 [颂说]今陕西诸郡及舒、滁、润、辽州都有白微。茎叶俱青,颇类柳叶。六、七月开红花,八月结实。其根黄白色,类似牛膝而短小,人们在八月时采摘。

根【气味】 苦、咸、平,无毒。

【主治】 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疗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久服利人。风温灼热多眠,及热淋遗尿,金疮出血。

白微

【发明】 [好古说]古方多用治妇人,以本草有疗伤中淋露之故也。[时珍说]白微古人多用,后来的人们很少知道它。

【附方】 1.肺实鼻塞,不知香臭。白微、贝母、款冬花一两,百部二两,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2.妇人遗尿,不拘胎前产后。白微、芍药各一两,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3.金疮血出。白微为末,贴之。

锦地罗

【集解】 [时珍说]锦地罗出广西庆远山岩间,镇安、归顺、柳州皆有。根似萆薢及栝楼根状。

根 【气味】 微苦,平,无毒。

【主治】 山岚瘴毒疮毒,并中诸毒,以根研生酒服一钱匕,即解。

紫金牛

【集解】 [颂说]紫金牛生于福州。叶如茶叶,上绿下紫。结实圆,红色如丹朱。根微紫色,八月采根,去心曝干,颇似巴戟。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祛风痰,解毒破血。

拳参

【集解】 [颂说]生于淄州田野之中,叶如羊蹄,根似海虾,黑色,土人五月采之。

【气味】 缺。

【主治】 为末,淋渫肿气。

铁线草

【集解】 [颂说]铁线草生于饶州,三月采根阴干。

【气味】 微苦,平,无毒。

【主治】 疗风消肿毒,有效。

【附方】 1.男女诸风,产后风尤妙。铁线草根五钱,五加皮一两,防风二钱,为末。以乌骨鸡一斤重者,水内淹死,去毛肠,砍作肉生,入药剁匀,下麻油少许,炒黄色,放入适量酒煮熟。先以排风藤煎浓汤,沐浴头身,最后饮酒食鸡,发出黏汗即愈。如不沐浴,必发出风丹,乃愈。梧桐子大的丸子,以朱砂为衣,好酒每送服五十丸。2.目赤生翳。用初生婴儿的河车晒干,焙过,研细末,每日敷眼中,直至病愈。

铁线草

草之三 芳草类

当归、川芎(芎?)、蛇床、藁本、白芷、芍药、牡丹、木香、甘松香、山柰、高良姜、豆蔻、益智子、荜茇、肉豆蔻、姜黄、补骨脂、郁金、蓬莪荗、荆三棱、香附子(莎草)、瑞香、艾纳香、泽兰、茉莉、马兰、郁金香、石香葇、熏草(零陵草)、茅香、藿香、迷迭香、兰草、香藿、爵床、假苏、薄荷、积雪草、荠苧、苏、茬、水苏。

当归

【释名】 也称乾归、山蕲、白蕲、文无。[时珍说]古人娶妻,是为了传宗接代。当归调血,是女人的重要药物,有思念丈夫的意思,所以有当归这个名称,正好与唐诗“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又不归”的意思相同。李时珍说:当归原本并不是芹类,只因其花像芹,才得芹名。

【集解】 [颂说]长在川蜀、陕西等地,以川蜀出产的当归最佳。春天生苗,绿叶有三瓣。七八月份开花,花似莳萝,浅紫色,根呈黑黄色,宜在二、八月采后阴干。肉厚而不干枯的当归为最好。

根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及女人月经不调、不孕不育。诸恶疮疡金疮。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湿痹中恶、虚冷,补五脏,生肌肉。祛一切风寒,补一切血虚,补一切劳损。可治诸多疮疡、痈疽,排脓止痛。能破恶血,滋生新血。主瘘癖嗜卧,足下热痛。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腰溶溶如坐水中。

【附方】 1.血虚发热。用当归身二钱酒洗。绵黄芪一两蜜炙,水煎,作一次空心温服。一天吃两剂。2.失血过多(伤胎、产后、崩中、金疮、拔牙等出血过多,心烦眩晕,不省人事)。用当归二两、川芎一两,每用五钱,加水七分、酒三分,煎至七成。日服两次。3.衄血不止。用当归,焙干,研细。每服一钱,米汤调下。4.小便出血。用当归四两,锉碎,加酒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下。5.头痛欲裂。用当归二两,加酒一升,煮成六合饮下。日服两次。6.手臂疼痛。用当归三两,切细,酒浸三天后饮之。饮尽,再配药照饮,病好为止。7.久痢不止。用当归二两、吴茱萸一两,同炒香。去掉茱萸,单以当归研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8.大便不通。用当归、白芷,等分研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9.妇女百病。用当归四两、地黄二两,共研细,加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饭前服,米汤送下。10.月经逆行,从口鼻出。先以京墨磨汁服下,次用当归尾、红花各三钱,加水一杯半,煎至八成,温服。11.少女闭经。用当归尾、没药各一钱,共研末。红花泡酒送下,日服一次。12.妇人血气,脐下气胀,月经不调,常作呕,睡眠不好。用当归四钱、干漆烧存性二钱,共研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温酒送下。13.堕胎流血不止。用当归一两、葱白一把。每服五钱,加酒一碗半,煎至八成温服。14.妊娠胎动,腹痛,下血,口噤欲死。用当归二两、芎?一两,碎为粗末。每服三钱,以水一碗煎至将干,加酒一碗再煎沸后温服。过半小时,又服一次。不过三五服,即可见效。子尚活,可保胎;子已死,即产下。15.产后血胀,腹痛牵引到胁痛。当归二钱、干姜炮五分,研细。每服三钱,加水一碗,煎至八成,放少许盐醋,热服。16.产后腹痛如绞。用当归末五钱,白蜜一合,水一碗,共煎,分二次服。无效时,再服一剂。17.产后自汗、大热、气短、腰脚剧痛。用当归三钱,黄芪、白芍药酒炒各二钱,生姜五片,加水一碗半,煎至七成,温服。18.产后中风,口吐涎沫,手脚抽筋,不省人事。用当归、荆芥穗,等分研末。每服三钱,加水一碗半,酒和童便各少许,共煎至七成灌服。如能吞下,即可救。19.小儿胎寒,好哭。用当归末一小撮如小豆大以乳汁灌下,一昼夜灌三四次。20.小儿脐湿(或红肿,或出水,不早治,成脐风)。当归末敷搽,加一点麝香更好。又一方:当归末、胡粉等分,和匀搽患处。21.汤火伤疮溃烂。用麻油四两,煎当归一两至焦黄。去渣留油,加入黄蜡一两,搅成膏。等冷定后,取膏摊贴患处。

当归

川芎(芎?)

【释名】 也称胡?、香果、山鞠穷。

【集解】 [时珍说]川蜀地区气候温和,当地人大多种植栽苗,到了深秋茎叶也不枯萎。清明后,上年的根重新发苗,将枝分出后横埋入土,再节节生根。到了八月根下开始结川芎,便可以挖掘出来,高温蒸后就可以当成药物卖了。《救荒本草》记载,叶名蘼芜,像芹菜叶但比它略微细窄些,有丫杈。又像白芷,叶很细。一种像蛇床叶但比它粗些,嫩叶可以吃。

根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治中风后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属外伤及妇女月经不调导致的不孕。另可除体内寒气,主温中补劳、壮筋骨,通调血脉。治受寒后面部冷、流泪流涕、胸胁腹胀痛、半身不遂等病症。由于有散瘀血和破痈疗瘀毒积聚体内的作用,可治吐血、鼻血、便血等血症及体表痈痔疮结等病症,促进新生肉芽组织生长。止腹泻,补肝血,宽胸开郁。与蜜做成丸服,治风邪产生的痰症有特效。治牙根出血,含入口中即愈。

【附方】 1.气虚头痛。用川芎研细,每取二钱,茶汤调服。2.气厥头痛,妇人产后头痛。川芎?、天台乌药,等分研末。每服二钱,葱茶调下。又一方:加白术,水煎服。3.风热头痛。用川芎一钱、茶叶二钱,加水一盅煎至五成,饭前热服。4.偏头风痛。用川芎,锉细,泡酒。每日饮少量。5.头晕目眩。用川芎、槐子各一两,共研末。每服三钱,茶汤送下。又一方:川芎一斤、天麻四两,共研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弹子大。每嚼服一丸,茶汤送下。6.经闭验胎。取生川芎研细,空腹服一茶匙,艾汤送下。如觉腹内微动,则有胎;如不动,则无胎。7.损动胎气,或子死腹中。川芎研细,服一茶匙,酒送下。连服两剂,死胎即出。8.崩中下血,昼夜不止。用川芎一两,清酒一碗,煎至五成,慢慢饮下。又一方:与上方同,另加生地黄汁二合同煮。9.小儿脑热,好闭目,或太阳痛,或眼睛红肿。用川芎、薄荷、朴硝各二钱,共研末。每服少许吹入鼻中。10.齿败口臭。用水煎川芎,随时含嗽。11.牙齿疼痛。用大川芎一个,焙干,加入细辛,共研末擦牙。12.诸疮肿痛。用川芎煅后研细,加入适量水银粉,滴麻油调匀搽患处。13.产后乳悬(妇女产后,两乳变细、变长,有时垂到小腹,痛不可忍)。用川芎、当归各一斤,两相混合,取出半斤,切片,加水浓煎,随时饮服,不限量。另外的一斤半,锉成小块,于病人桌下烧烟,使其口鼻吸烟。药用尽,可再作一剂。

根〔主治〕治中风后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属外伤及妇女月经不调导致的不孕。另可除体内寒气,主温中补劳、壮筋骨,通调血脉。

蛇床

【释名】 也称蛇粟、蛇米、虺床、马床、墙蘼。又名思益、绳毒、枣棘。[时珍说]蛇虺喜卧于下食其子,故有蛇床、蛇粟诸名。叶似蘼芜,故称墙蘼。

【集解】 [弘景说]田野墟落甚多,花叶正似蘼芜。[保升说]叶似小叶芎?,花白,子如黍粒,黄白色。生下湿地,到处都有,以扬州、襄州者为佳。[时珍说]花如碎米积攒成簇。子两片合成,似莳萝子而细,有细棱。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疮。久服轻身。温中下气,令妇人子脏热,男子阴强。久服好颜色,令人有子。治男子女人虚湿痹,毒风阴痛,去男子腰痛,浴男子阴,去风冷,大益阳事。暖丈夫阳气,助女人阴气,治胯酸疼,四肢顽痹,缩小便,去阴汗湿癣齿痛,赤白带下,小儿惊痫,扑损瘀血,煎汤浴大风身痒。

蛇床

蛇床子〔主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疮。

【附方】 1.阳事不起。用蛇床子、五味子、菟丝子,等分研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日服三次。2.赤白带下,月经不来。用蛇床子、枯白矾,等分研末,加醋、面和成丸子,如弹子大,胭脂为衣,棉裹后纳入阴道中。一天换药一次。3.妇女阴部奇痒。用蛇床子一两、白矾二钱,煎汤常洗。4.产后阴脱。用布包蛇床子蒸熟后熨患处。又一方:蛇床子五两、乌梅十四个,煎水洗。一天洗五至六次。此方亦治妇女阴痛。5.男子阴肿、胀痛。用蛇床子研末,加鸡蛋黄调匀敷患处。6.脱肛。用蛇床子、甘草各一两,研细。每服一钱,白开水送下。日服三次。同时,用蛇床子末搽患处。7.痔疮。用蛇床子煎汤熏洗。8.小儿癣疮。用蛇床子末,加猪油调匀,搽疮上。9.小儿甜疮(疮连到头、面、耳边,流水,极痒,久不愈)。用蛇床子一两、水银粉三钱,共研末,调油涂患处。10.牙痛。用蛇床子煎汤,趁热漱口。11.冬季喉痹,肿痛不能下药。用蛇床子放入瓶中烧出烟,令病人口含瓶嘴吸烟,有痰吐出,病即渐愈。

藁(gǎo)本

【释名】 也称藁茇、鬼卿、鬼新、微茎。

【集解】[别录说]藁本生崇山山谷,正月、二月采根曝干,三十日成。

根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 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长肌肤,悦颜色。辟雾露润泽,疗风邪、金疮,可作沐药面脂。治一百六十种恶风鬼疰,主腰痛冷,能化小便,通血,去头风?疱。治皮肤疵裂、酒齄粉刺、痫疾。治太阳头痛巅顶痛、大寒犯脑、痛连齿颊。头面身体皮肤风湿。督脉为病,脊强而厥。治痈疽,排脓内塞。

【发明】 [元素说]藁本是太阳经风之药,其气雄壮,寒气郁于本经,头痛必用之药。头顶痛只有它才能除掉。与木香同用,治雾露之清邪集于上焦。与白芷同作面脂,治风,治湿,各从其类。

【附方】 1.大实心痛。已用过利药,用此清其毒。藁本半两,苍术一两,分两次服。煎两盅水为一盅,温服。2.干洗头屑。藁本、白芷等分,研末,夜擦晨梳。3.小儿疥癣。藁本煎汤沐浴,并以此洗衣。

白芷(zhī)

【释名】 也称白茞、芳香、泽芬、苻蓠、莞。叶的名字叫作蒚麻。

【集解】[别录说]白芷生长于河东川谷,现在江苏、浙江一带特别多。[颂说]白芷根有一尺多长,白色的,粗细不一样。枝干离地五寸以上。春天长出嫩叶很柔软,紫色的相对长出,有三指宽。花是乳白色。进入三伏后结子,立秋过后苗便枯死。二月、八月是采集的季节,晒干保存。现在人们用来当作调料,多用在肉食品中,除臭气,使食品变得味道香美。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女人白带多且带血丝,闭经后阴肿,受风头痛,流泪。能滋润肌肤,使它变得白嫩,面色红润,可用来做化妆品。治疗风邪、呕吐不止、两胁气懑、头昏眼花、红眼病以及眼球结膜增生。还可去面部的疤痕,补胎漏滑落,化瘀血,补新血,治乳疮、颈淋巴结核、肠风痔瘘、皮肤病。白芷能止痛排脓,止心腹血刺痛、妇女经常流血不止,及腰痛及子宫大出血等。解利手阳明经的头痛、中风寒热以及肺经风热、头面皮肤燥痒。治流鼻血,牙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带血,妇女血风眩晕,翻胃呕吐。能解砒霜毒、蛇毒、刀箭等金属伤后的毒。

叶 【主治】 作浴汤,去虫,去湿疹,瘙痒。

白芷

〔主治〕女人白带多且带血丝,闭经后阴肿,受风头痛,流泪。治疗风邪、呕吐不止、两胁气懑、头昏眼花、红眼病以及眼球结膜增生。能解砒霜毒、蛇毒、刀箭等金属伤后的毒。

【附方】 1.一切伤寒、风邪。用白芷一两、生甘草半两、姜三片、葱白三寸、枣一枚、豆豉五十粒,加水二碗,煎药服下取汗。不汗再服。 2.伤风流涕。用白芷一两、荆芥穗一钱,研细。每服二钱,茶送下。 3.偏正头风。用白芷炒二两五钱,川芎炒、甘草炒、川乌头半生半熟各一两,共研末。每服一钱,细茶薄荷汤送下。4.头晕目眩。用白芷洗晒后研细,炼蜜做成丸子,如弹子大。每嚼服一丸,茶汤或荆芥汤送下。5.风热牙痛。用白芷一钱、丹砂五分,共研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常取以擦牙,效果显著。又一方:白芷、吴茱萸等分,泡水漱口,吐去涎水。6.一切眼疾。用白芷、雄黄,共研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龙眼大,丹砂为衣。每服一丸,茶送下。饭后服,日服二次。7.口齿气臭。用白芷七钱,研细。每服一钱,饭后服,清水送下。

芍药

【释名】 也称将离、犁食、白术、余容。白者称金芍药,赤者称木芍药。

【集解】 [时珍说]古人说洛阳牡丹、扬州芍药甲天下。今药中所用,也多取扬州者。十月生芽,入春始长,三月开花。其品种有三十余种,有千叶、单叶、楼子之分。入药最宜单叶之根,气味全厚。根之赤、白,随花之色。

根 【气味】 苦,平,无毒。[元素说]芍药的根寒,味酸,气厚味薄,升而微降,属阳中之阴。[好古说]味酸而苦,气薄味厚,属阴,主降,为手足太阴行经药,入肝脾血分。[之才说]与须丸相使,与石斛、芒硝相恶,与硝石、鳖甲、小蓟相畏,与藜芦相反。

【主治】 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治脏腑拥气,强五脏,补肾气,治时疾骨热。妇人血闭不通,能蚀脓。妇人各种病,胎前产后诸疾,治风补劳,退热除烦益气,惊狂头痛,目赤明目,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泻肝,安脾肺,收胃气,止泄痢,固腠理,和血脉,收阴气,敛逆气。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太阳鼻血目涩,肝血不足,阳痿病苦寒热,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止下痢腹痛后重。

芍药

根〔主治〕强五脏,补肾气,治时疾骨热。妇人各种病,胎前产后诸疾,治风补劳,退热除烦益气,惊狂头痛,目赤明目等。

【发明】 [大明说]赤者补气,白者补血。[元素说]白补赤散,泻肝补脾胃。酒浸行经,止中部腹痛。与姜同用,温经散湿通塞,利腹中痛,胃气不通。白芍入脾经补中焦,为下利必用之药。而泄痢皆太阴病,故不可缺此。得炙甘草为佐,治腹中痛,夏天加少量黄芩,恶寒则加桂,这是仲景神方。其功用有六: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泄痢;和血脉;固腠理。 [时珍说]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后重散邪,能行血中之滞。

【附方】 1.腹中虚痛。用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夏月加黄芩五分,恶寒加肉桂一钱,冬月大寒再加桂一钱。2.风毒骨痛。用芍药二分、虎骨一两,炙后研细,装入布袋放在酒三升中泡五天。每次饮酒三合,一天三次。3.脚气肿痛。用芍药六两、甘草一两,共研末,白开水送下。4.消渴引饮。用白芍药、甘草,等分研末。每用一钱,水煎服,一日服三次,有特效。5.鼻血不止。用芍药研细,每服两匙,水送下。6.鼻血、咯血。用白芍药一两、犀角末二钱半,共研细,新水冲服一茶匙。直至血止。7.崩中下血、小腹疼痛。芍药一两炒黄、柏叶六两微炒。每服二两,加水一升,煮成六合。又一方:将上方中的两味药,共研末。每服二钱,酒送下。8.月经不停。用白芍药、香附子、熟艾叶各一钱半,水煎服。9.赤白带长期不愈。用白芍药三两、干姜半两,锉碎后,捣成末。每服二匙,空心服,水送下。日服二次。又一方:芍药炒黑,研末,酒送服。 10.鱼骨鲠喉。用白芍药嚼细咽汁。

牡丹

【释名】也称鼠姑、鹿韭、百两金、木芍药、花王。

【集解】 [颂说]今丹、延、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牡丹,其花有黄、紫、红、白各种颜色。这种叫作山牡丹,茎梗枯燥,黑白色。二月于梗上生苗叶,三月开花。花叶与人家所种者相似,但花瓣只五六片。五月结子黑色,如鸡头子。根黄白色,可长五七寸,大如笔管。近世人多看重,喜欢其花之诡异,于是秋冬移接,培以土壤,至春盛开,花形百变。但其根性失去本真,药中不可用此,绝无药力。[时珍说]牡丹唯取红白单瓣者入药。其千叶异品,虽有一定的药性,但气味不纯,不可用。《花谱》载,丹州、延州以西及褒斜道中最多,与荆棘无异,当地人取以为薪,其根入药最妙。凡栽花者,根下须白蔹末辟虫,穴中须点硫黄杀蠹,以乌贼骨针其树必枯,此为物性,不可不知。

根皮 【气味】 辛,寒,无毒。

【主治】 寒热,中风瘛疭,惊痫邪气,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噤癞疾。久服轻身益寿。治冷气,散诸痛,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痛。通关腠血脉,排脓,消扑损瘀血,续筋骨,除风痹,落胎下胞,产后一切冷热血气。治神志不足,无汗之骨蒸,鼻血吐血。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烦热。

【发明】 [元素说]牡丹乃是天地之精华,为群花之首。叶为阳,主发生。花为阴,主成实。丹者赤色,属火,故能泻阴胞中之火。四物汤加了它,治妇人骨结核。[时珍说]牡丹皮治手足少阴、厥阴四经血分伏火。伏火即阴火,阴火即相火。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肾气丸用了它。后人专以黄檗治相火,不知牡丹功效更胜。

牡丹

根皮〔气味〕辛,寒,无毒。〔主治〕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痛。通关腠血脉,排脓,消扑损瘀血,续筋骨,除风痹,落胎下胞,产后一切冷热血气。

【附方】 1.气胀不能动。用牡丹皮、防风,等分研末,每服二钱,酒送下。2.妇女恶血。用牡丹皮半两、干漆烧至烟尽半两,加水二杯,煎成一杯服下。3.伤损瘀血。用牡丹皮二两、虻虫二十一个熬过,同捣碎。每天早晨服一匙,温酒送下。4.刀伤后内出血。用牡丹皮研细,水冲服少许。瘀血自尿中排出。5.下部生疮。取牡丹末一匙煎服。一天三次。

木香

【释名】 也称蜜香、青木香、五木香、南木香。

【集解】 [颂说]木香根窠大如茄子,叶似羊蹄而长大,也有叶如山药、根大、开紫花者。不拘时月,采根芽为药。形如枯骨、苦粘牙者为良。江淮间亦有此种,称土青木香,不堪药用。《蜀本草》载,孟昶苑中常种,苗高三四尺,叶长八九寸,皱软而有毛,开黄花,恐怕也是土木香。[时珍说]木香,南方各个地方都有。《一统志》载,叶类丝瓜,冬月取根,晒干。

根 【修治】 [时珍说]凡入理气药,只生用,不见火。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久服不梦寤魇寐。消毒,杀鬼精物,温疟蛊毒,气劣气不足,肌中偏寒,引药之精。治心腹一切气,膀胱冷痛,呕逆反胃,霍乱泄泻痢疾,健脾消食,安胎。九种心痛,积年冷气,痃癖癥块胀痛,壅气上冲,烦闷羸劣,女人血气刺心,痛不可忍,末酒服之。散滞气,调诸气,和胃气,泄肺气。行肝经气。煨熟,实大肠。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主脬渗小便秘。

【附方】 1.闭目不语,状如中风。用木香研细,冬瓜子煎汤灌下三钱。痰盛者,药中加竹沥和姜汁。2.胃气闷胀,不思饮食。用木香、诃子各二十两,捣烂筛过,加糖和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酒送下。3.心气刺痛。用木香一两、皂荚炙一两,共研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送下。4.流动性气痛。用温水磨木香成浓汁,加热酒调服。5.小肠疝气。用木香四两,酒三斤煮过。每日取酒饮三次。6.气滞腰痛。用木香、乳香各二钱,酒浸,饭上蒸,均以酒调服。7.突然耳聋。用木香一两,切小,放苦酒中浸一夜,取出,加麻油一合,微火煎过,滤去药渣,以油滴耳。一天三四次。8.霍乱转筋。用木香末一钱,放入木瓜汁一杯中,加热酒调服。9.痢疾。用木香一块方圆一寸、黄连半两,同在半升水中煎干。单取木香,焙干研细,分三次服。第一次,橘皮汤送下;第二次,米汤送下;第三次,甘草汤送下。10.肠风下血。用木香、黄连,等分研末。放入猪大肠中,两头扎定,煮到极烂,然后去药食肠,或连药捣为丸子吞服。11.小便浑浊,状如精液。用木香、没药、当归,等分研末。以刺棘心的榨汁和药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饭前服,盐汤送下。12.小儿阴肿。用木香、枳壳麸炒各二钱半,炙甘草二钱,水煎服。13.各种痈疽、疮疖。用木香、黄连、槟榔,等分研末,油调搽患处。14.蛇虫咬伤。用木香不限量,煎水服,有奇效。15.腋下、阴下湿臭或已成疮。用好醋浸木香夹于腋下阴下,或研末敷患处。16.牙齿疼痛。用木香末加少许麝香揩牙,同时以盐汤漱口。

甘松香

【释名】 也称苦弥哆。

【集解】 [志说]《广志》载,甘松出于姑臧、凉州诸山。细叶,引蔓丛生,可合诸香。[颂说]今黔、蜀州郡及辽州也有。丛生山野,叶细如茅草,根极繁密,八月采,作汤浴令人身香。

根【气味】 甘,温,无毒。

甘松香

【发明】 [时珍说]甘松芳香能开脾郁,加入少量于脾胃药中,甚醒脾气。《拾遗录》载,寿禅师医术神妙,做五香饮,更加别药,止渴兼补益。五香饮:一沈香饮,二丁香饮,三檀香饮,四泽兰饮,五甘松饮。

【附方】 1.痨瘵熏法。甘松六两,玄参一斤,研末,每日焚。2.风疳虫牙。甘松、轻粉各二钱半,芦荟半两,猪肾一对,切炙为末,夜漱口后贴患处。3.肾虚齿痛。甘松、硫黄等分,研末,泡汤漱口。4.面?风疮。香附子、甘松各四两,黑牵牛半斤,为末,每天用其洗面。

山柰(nài)

【释名】 也称山辣、三柰。

【集解】 [时珍说]山柰生长于广西中部,家庭都可以栽种。根、叶都像生姜,发出樟木香气。当地人像吃生姜一样吃它的根,切开晒干,皮变成红黄色,里面的肉是白色,现在人做肉类食品时,取它作香料,可除腥臭味,使食品更美味。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暖中,除疟疾邪气。治受凉引起的心腹痛,寒湿病,霍乱,牙痛。

【附方】 1.一切牙痛。山柰子一钱,以面包,煨熟,入麝香二字,研末,从左右各喷一字入鼻孔内,用温水漱口。2.风虫牙痛。山柰为末,铺纸上作卷筒状,烧灯吹灭,趁热和药吹入鼻内。3.心腹冷痛。山柰、丁香、当归、甘草等分研末,以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酒送下。

高良姜

【释名】 也称蛮姜。子名红豆蔻。

【集解】 [颂说]岭南和贵州、四川一带也有高良姜。春天长出茎叶,有姜苗大,高一二尺左右。穗状花,嫩叶卷住花,颜色淡红色。嫩的放入盐,一朵一朵不散落,用朱槿花染成深红色。有醒酒的作用,而且也能解酒毒。

根 【气味】 辛,大温,无毒。

【主治】 积冷气,止呕吐反胃,帮助消化,能宽膈进食。去白睛翳膜,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润皮肤,解酒毒。

红豆蔻【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肠虚水泻,心腹绞痛,霍乱呕吐酸水,解酒毒。

【附方】 1.霍乱吐泻。用高良姜炙令焦香五两,加酒一升,煮三四沸,一次服完。2.脚气欲吐。用高良姜一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如找不到高良姜,可以母姜一两代替,清水煎服。疗效较差,然亦效果显著。3.胃痛。用高良姜四两,切片,分成四份:一两以陈米半合炒黄,去米;一两以陈壁土半两炒黄,去土;一两以巴豆三十四个炒黄,去豆;一两以斑蝥三十四个炒黄,去蝥。另取吴茱萸一两,酒浸一夜后,同高良姜一起再炒,共研末,以浸吴茱萸的酒调药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姜汤送下。又一方:高良姜三钱,五灵脂六钱,共研末。每服三钱,醋汤调下。4.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宽胸下气。用高良姜、干姜等分,炮过,研细,加面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饭后服,橘皮汤送下。妊妇忌服。5.脾虚寒疟。用高良姜麻油炒、干姜炮各一两,共研末。每服五钱,以猪胆汁调成膏子,临发病前,热酒调服。又一方:上方所制的药末,加胆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送下。又一方:高良姜、干姜,半生半炮各半两,穿山甲炮三钱,共研末。每服二钱,猪肾煮酒送下。6.双目红痛。用小管吹高良姜末入鼻。使打喷嚏,红痛即消。7.风牙痛肿。用高良姜二寸、全蝎焙一枚,共研末,擦痛处,吐出涎水,以盐汤漱口即可。

高良姜

根〔主治〕积冷气,止呕吐反胃,帮助消化。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润皮肤,解酒毒。

红豆蔻〔主治〕肠虚水泻,心腹绞痛,霍乱呕吐酸水,解酒毒。

豆蔻

【释名】 也称草豆蔻、漏蔻、草果。

【集解】 [别录说]豆蔻生长于南海。[颂说]豆蔻产于岭南等地。苗像芦,它的叶似山姜,根似高良姜。二月开花形成穗房,花长在茎下,由嫩叶卷曲而生。开始如芙蓉花,微红,穗头呈深红色。它的叶子逐渐长大,花渐渐绽开而颜色也逐渐变淡,也有变成黄白色的。南方人多采摘花当作果实,嫩的特别贵重,将穗头与盐一同腌制,重叠成朵状不会散。[时珍说]豆蔻大小如龙眼,形状稍长,外皮呈黄白色,薄而且棱峭,其核仁大小如缩砂仁而有辛香气味。滇广出产的草果,当地的人常用来作茶及作为食物佐料。广东人则取生豆蔻放入梅汁,盐渍让其泛红色,在烈日下晒干后,放入酒中,名为红盐草果。元朝时常把草果作为膳后果品。南方等地还有一种火杨梅,极似豆蔻,它的形态圆而粗,气辛而且不温和,人们也经常食用。

仁 【气味】 辛、涩,温,无毒。花:辛,热,无毒。

【主治】 主温中顺气,心腹痛,呕吐,去口臭。下气,止霍乱,主一切冷气,消酒毒。补胃健脾,消食祛寒。主心腹疼痛、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泻、呃逆反酸。主妇人恶阻带下,开郁破气。制丹砂。花,主调中补胃气及下气。止呕吐呃逆,治腹泻,消除酒毒。

豆蔻

花〔主治〕主调中补胃气及下气。止呕吐呃逆,治腹泻,消除酒毒。

仁〔主治〕主温中顺气,心腹痛,呕吐,去口臭。下气,止霍乱,主一切冷气,消酒毒。补胃健脾,消食祛寒。主心腹疼痛、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泻、呃逆反酸。主妇人恶阻带下,开郁破气。

【发明】 [震亨说]豆蔻温,能够驱散肌体滞留之气,消除膈上的痰湿。如果明知身体受了寒,还要吃寒的东西,胃便会隐隐作痛,这时只可以温散,可以食用豆蔻仁。如果是由于体内寒湿郁结造成的痰症,用此法亦效果显著。如果是内热郁结造成的病症,则不宜用蔻仁,以免温热相积成病。[时珍说]豆蔻治病,是用它的辛热浮散,能入太阴阳明经,除寒燥湿,助消化散积食。南方山区多潮湿,脾胃经常因寒湿郁滞而生病,所以吃的食物里常用仁与之相宜。然而过多食用就会助长脾热,损害肺,伤害眼睛。

【附方】 1.心腹胀满、短气。用豆蔻二两,去皮,研细。每服半钱,木瓜生姜汤调下。2.胃弱呕逆不食。用豆蔻仁二枚、高良姜半两,加水一碗合煮,去渣取汁,再以生姜汁半合倒入,和面粉做成面片,在羊肉汤中煮熟,空腹吃下。3.霍乱烦渴。用豆蔻、黄连各一钱半,乌豆五十粒,生姜三片,水煎服。4.虚疟自汗不止。用豆蔻一枚,面裹煨熟。连面研细,加平胃散二钱,水煎服。5.气虚瘴疟。用豆蔻仁、熟附子等分,加水一碗、姜七片、枣一枚,煎至半碗服下。6.赤白带下。用豆蔻连皮一枚、乳香一小块,面裹,煨至焦黄,同面一起研细。每服二钱,米汤送下。日服二次。7.脾痛胀满。用豆蔻仁二个,酒煎服。

益智子

【释名】 [时珍说]脾主智,此物能益脾胃,与龙眼名益智义相同。

【集解】[藏器说]益智子产于昆仑山脉及交界的地方,现在岭南一带也有。叶子像蓑荷,有一丈多长。它的根上有小枝,八九寸长,没有花萼。茎像竹箭,果实从茎心中长出。一枝上生十颗果实,大小像小枣一样。黑色的核,白色的皮,核小者为好。含之流涎。有的破皮取出核,把外皮加蜜煮粽,辛。晋卢循传下的刘裕益智粽,就是这样做的。[时珍说]现在用益智子作调味品,有酒的香味,可以加盐曝晒,也可做粽子吃。

益智仁 遗精虚漏,小便频数,益气安神,补不足,利三焦,调气。

仁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遗精虚漏,小便频数,益气安神,补不足,利三焦,调气。夜尿多,可取二十四枚子入盐同煎后服用。治风寒犯胃,和中益气,令人多唾。治心气不足,梦遗赤浊,热伤心闷,吐血、血崩等症。

【发明】 [时珍说]《夷坚志》里讲,苏州进士陆迎,忽吐血不止,气促抽风,狂躁直视,至夜深,想从窗户跳出去,持续两个晚上,用了很多药都无效。晚上梦见观音授一秘方,让他服用益智子,永除病根。梦中记下,后用此方治病,病果然好了。其方是用益智子仁一两,朱砂二钱,青橘皮五钱,麝香一钱,研为细末。每空腹用灯心汤送服一钱。

【附方】 1.小便频数。用益智子盐炒,去盐、乌药,等分研末;另用酒煮山药粉为糊,和药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服,盐汤送下。2.心虚尿滑、赤白二浊。用益智子仁、白茯苓、白术,等分研末,每服三钱,白开水调下。3.白浊腹满。用益智仁盐水浸、炒,厚朴、姜汁炒等分,加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4.腹胀忽泻。用益智子仁二两,浓煎饮下。5.妇女崩中。用益智子炒,碾细一钱,米汤加一点盐冲服。6.口臭。用益智子仁一两、甘草二钱,共碾成粉,常舐含口中。7.漏胎下血。用益智仁半两、缩砂仁一两,共研末。每服三钱,空心服,白开水送下。一日服二次。

荜茇(bì bá)

【释名】 也称荜拨。

【集解】 [恭说]荜茇生于波斯国。丛生,茎叶像蒟酱,果实紧细,味道比蒟酱辛辣。胡人用它来作调料。现在中原一带的人也拿来作烧肉食的香料。[颂说]如今岭南也有荜茇,多数生长在竹林中。正月发苗丛生,高有三四尺,茎像箸。叶子青色圆形像蕺菜,宽二三寸像桑叶,表面光滑厚实。三月开花,花为白色。七月结指头大小的子,长二寸多,青黑色像葚子。九月收来晒干。南方人喜欢它的辛香味,有的吃生叶子。若是从波斯国运来的味道更辛香。

【气味】 辛,大温,无毒。

【主治】 温中下气,补腰脚,杀腥气,消食,除胃冷、阴疝和胸腹胀痛。治霍乱冷气、心痛血气、水泻虚痢、呕吐反酸、产后泄痢,与阿魏合用更好。和诃子、人参、桂心、干姜,治脏腑虚冷肠鸣,又治头痛、鼻塞、牙痛。

荜茇

〔主治〕温中下气,补腰脚,杀腥气,消食,除胃冷、阴疝和胸腹胀痛。治霍乱冷气、心痛血气、水泻虚痢、呕吐反酸、产后泄痢,又治头痛、鼻塞、牙痛。

【发明】 [颂说]唐太宗因腹泻久治不愈,用名医汤药也不见效,于是下诏书征求秘方。有一个卫士把黄牛乳煎荜茇进献给唐太宗,用后果然效果显著。刘禹锡也遇到这种情况,后来多次在虚冷病者身上试验,果然见效。

荜勃没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五劳七伤,冷气呕吐,心腹胀满,食不消化,阴疝,痃癖,妇人宫寒不孕。治腰肾冷,除血气。

【附方】 1.冷痰恶心。用荜茇一两研细,每服半钱,饭前服,米汤送下。2.暴泄身冷。用荜茇、肉桂各二钱半,高良姜、干姜各三钱半,共研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送下。3.胃冷口酸。用荜茇半两、厚朴姜汁浸炙一两,共研末,加热鲫鱼肉,捣和成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米汤送下。4.瘴气成块,在腹不散。用荜茇一两、大黄一两,生用,共研末。加麝香少许,以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冷酒送下。5.妇女月经不调,下血无定时。用荜茇盐炒、蒲黄炒,等分研末,加炼蜜和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6.偏头风痛。令病人口含温水,在头痛的一侧。用鼻孔吸入少许荜茇末,效果明显。7.风虫牙痛。用荜茇末擦牙,煎苍耳汤漱口,去涎。又一方:荜茇、胡椒,等分研末,化蜡调末成丸子,如麻子大。用时取一丸,塞孔中。立止。

肉豆蔻

【释名】也称肉果、迦拘勒。

【集解】 [颂说]岭南人家多有栽种肉豆蔻。春生苗,夏抽茎开花,结实似豆蔻,六七月便可采用。[时珍说]肉豆蔻虽然花、实极似草豆蔻,但皮肉之颗粒不同。颗外有皱纹,内有斑纹,如槟榔纹。最易生蛀虫,只有烘干密封,可以稍做保存。

实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温中,消食止泻,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呕沫冷气,小儿乳霍。调中下气,开胃,解酒毒,消皮外络下气。治宿食痰饮,止小儿吐逆,产妇不下乳,腹痛。主心腹虫痛,脾胃虚冷,虚泻赤白痢,研末煮粥服。暖脾胃,固大肠。

肉豆蔻

实〔主治〕消食止泻,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呕沫冷气,小儿乳霍。

肉豆蔻〔主治〕消食止泻,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呕沫冷气,小儿乳霍。

【附方】 1.暖胃除痰,进食消食。肉豆蔻二个,半夏、姜汁炒五钱,木香二钱半,研末,蒸饼,制丸芥子大,每次饭后以津液下五丸。2.霍乱吐利。肉豆蔻研末,姜汤服一钱。3.久泻不止。肉豆蔻煨一两,木香二钱半,研末,和枣肉制丸,米汤服四五十丸。4.老人虚泻。肉豆蔻三钱,面裹,煨熟,去面,研末,陈米粉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米汤下。5.小儿泄泻。肉豆蔻五钱,乳香二钱半,生姜五片,同炒成黑色,去姜,研为膏,制丸绿豆大。适量,米汤服。6.脾泻气痢。豆蔻一颗,米醋调面裹,煨至焦黄,和面研末,又以陈米炒焦黄,研末和匀。每次三钱煎服。早晚各一次。7.冷痢腹痛,不能饮食。肉豆蔻一两去皮,醋和面裹,煨黄,捣末。每服一钱,粥饮调下。

姜黄

【释名】 也称宝鼎香。

【集解】 [藏器说]真正的姜黄,是种植三年以上老姜,能生花。花在根际。[颂说]今江、广、蜀地多有姜黄。叶青绿,长一二尺许,阔三四寸,有斜纹如红蕉叶而小。花红白色,至中秋时逐渐凋枯。春末始生,先生花,次生叶,不结实。根盘曲黄色,类似生姜而圆,有节。

根 【气味】 辛、苦,大寒,无毒。

【主治】 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治癥瘕血块,通月经,治扑损瘀血,止暴风痛冷气,下食。祛邪辟恶,治气胀,产后败血攻心。治风痹臂痛。

【附方】 1.心痛难忍。用姜黄一两、桂三两,共研末,每服一钱,醋汤送下。2.胎寒腹痛(婴儿啼哭吐乳,大便泻青,状如惊搐,出冷汗)。用姜黄一钱,没药、木香、乳香各二钱,共研末,加蜜调成丸,如芡子大。每服一丸,钓藤煎汤化下。3.产后血痛(腹内有血块)。用姜黄、桂心,等分研末,酒冲服一匙,血下尽后即愈。 4.疮癣初发。用姜黄研末擦上,效果很好。

姜黄

根〔主治〕心腹结积,下气破血,除风热,消肿痈。

补骨脂

【 释名 】 也称破故纸、婆固脂、胡韭子。

【集解】 [颂说]岭外的山地间多有补骨脂,四川合州也有。其茎高三四尺,叶小似薄荷,花微紫色,果实如麻子,形状圆扁而黑,九月可采用。

子【气味】 辛,大温,无毒。

【主治】 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伤败,肾冷精流,及妇人血气堕胎。男子腰疼,膝冷囊湿,逐诸冷痹顽,止小便,腹中冷。兴阳事,明耳目。治肾泻,通命门,暖丹田,敛精神。

补骨脂〔主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伤败,妇人血气堕胎。男子腰疼,膝冷囊湿,止小便。

【附方】 1.补骨脂丸,治疗元阳衰损,脚手沉重,夜多盗汗。用补骨脂四两炒香,菟丝子四两酒蒸,胡桃肉一两去皮,乳香、没药、沉香各二钱半研细,加炼蜜和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服,盐汤或温酒送下。自夏至起,到冬至止。每天服一次。2.男女虚劳。男女五劳七伤,下元久冷,一切风病,四肢疼痛。用补骨脂一斤,酒浸一夜,晒干,加黑芝麻一升炒,等麻子炸声绝后,簸去麻子,只取补骨脂研末,以醋煮面糊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服,温酒盐汤送下。3.肾虚腰痛。补骨脂一两,炒为末。温酒服三钱。或加木香一钱亦佳。又一方:补骨脂(酒浸,炒)一斤,杜仲(去皮,姜汁浸,炒)一斤,胡桃肉去皮二十个,共研末,以蒜捣膏一两,和各药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送空心服下。妇女用淡醋汤送下。常服本方可壮筋骨,活血脉,乌须发,益颜色。4.妊娠腰痛。用补骨脂二两,炒香后研成末。先嚼胡桃肉半个,然后用温酒调服药末二钱。5.定心补肾。炒过的补骨脂二两、白茯苓一两,共研末;另取没药五钱,酒浸后煮化,和药末捏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开水送下。故纸补肾,茯苓补心,没药养血,三者既壮,自然身安。6.精气不固。用补骨脂、青盐等分,同炒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7.小便频数,肾气虚寒。用补骨脂十两酒蒸过、茴香十两盐炒过,共研末,加酒,糊做成丸子,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盐酒送下,或熟米、猪肾和药煨吃亦可。8.小儿遗尿。用补骨脂炒过研末,每夜用开水冲服五分。9.阴茎不痿,精常流出,痛如针刺。用补骨脂、韭子各一两,共研末,每取三钱,加水二碗,煎至六成服下。日服三次,直至病愈。10.脾肾虚泻。炒过的补骨脂半斤、肉豆蔻生用四两,共研末,加枣肉膏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空心服,米汤送服。又一方:照上方,加木香二两。11.水泻久痢。用补骨脂炒一两,粟壳炙四两,共研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姜枣煎汁送下。12.牙痛日久。用补骨脂二两、青盐半两,炒过研细擦痛处。13.打坠腰痛。瘀血凝滞。用补骨脂炒、茴香炒、辣桂,等分研末。每服二钱,热酒送下。

郁金

【释名】也称马蒁。

【集解】 [恭说]郁金生于蜀地及西戎。苗似姜黄,花白质红,根黄赤。[颂说]今两广、江西州郡都有。[时珍说]郁金有二种:郁金香是用花,见郁金香本条;郁金是用根。苗如姜,根大小如指头,长者寸许。形如蝉腹,外黄内赤。

根 【气味】 辛、苦,寒,无毒。

【主治】 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单用,治女人宿血气心痛,冷气结聚,温醋抹服。治凉心。治阳毒入胃,下血频痛。治血气心腹痛,产后败血冲心,失心癫狂蛊毒。

郁金

郁金〔主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

【附方】 1.癫狂症。用郁金七两、明矾三两,共研末,加薄糊同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送下。2.痘毒攻心。用郁金一枚、甘草二钱半,加水半碗煮干,去甘草,将郁金切片焙干,研末,加龙脑香炒半钱。每服一钱,以生猪血五七滴和新汲水调下。二服后毒气从手足心发出,如痈状,病乃痊愈。3.厥心气痛。和郁金、附子、干姜,等分研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男用酒,女用醋送下。4.产后心痛。用郁金烧存性研细,取二钱,以米醋调灌,能转危为安。5.鼻血、吐血。用郁金研细,水服二钱。不愈。再服一次。6.阳毒下血,热气入骨,痛不可忍。用郁金五个,牛黄一个如皂荚子大,做成散剂,每服用醋浆水一碗煎三沸后,待温把药送下。7.尿血不定。用郁金一两、葱白一把,加水一碗煎成三合,温服。日服三次。8.风痰壅滞。用郁金一分、藜芦十分,共研末。每取少许,温浆水调下。同时,以浆水一碗,漱口吐涎。9.痔疮肿痛。用郁金研细,加水调匀搽患处。

蓬莪荗(péng é shù)

【释名】 蒁药。

【集解】 [志说]蓬莪荗生于西戎及广南各个州。叶似蓑荷,子似葚,荗在根下并生,一好一恶,恶者有毒。西戎人取来后,先给羊吃,羊不吃的话就丢弃掉。

根 【修治】 [时珍说]今人多以醋炒或煮熟入药,取其引入血分也。

【气味】 苦、辛,温,无毒。

【主治】 心腹痛,霍乱冷气,吐酸水,解毒食饮不消,酒研服之。又疗妇人血气结积。治一切气,开胃消食,通月经,消瘀血止扑损痛下血,及内损恶血。通肝经聚血。

【发明】 [颂说]蓬莪荗,古方中不见有人用。今医家治积聚诸为最要之药。与荆三棱同用效果较好,妇人药中亦多使。

蓬莪荗

【附方】 1.一切冷气,抢心切痛,发即欲死。久患心腹痛时发者,此可绝根。蓬莪荗二两醋煮,木香一两煨,为末。每服半钱,淡醋汤下。2.妇人血气,游走作痛,及腰痛。蓬莪荗、干漆二两,为末,酒服二钱。腰痛核桃酒下。3.小儿气痛。蓬莪荗炮熟为末。热酒服一大钱。4.上气喘急。蓬莪荗五钱,酒一盏半,煎八分服。5.气短不接。治气不接续,兼治滑泄,及小便热,王丞相服之有验。用蓬莪荗一两,金铃子去核一两,为末。入硼砂一钱,炼过研细。每服二钱。温酒或盐汤空心服。6.初生吐乳不止。蓬莪荗少许,盐一绿豆,以乳一合,煎三五沸,去滓,入牛黄两粟大,服之甚效也。

荆三棱

【释名】 又称京三棱、草三棱、鸡爪三棱、黑三棱、石三棱。

【集解】 [时珍说]三棱多生于荒废陂池湿地中。春天丛生,夏秋抽高茎,茎端复生数叶,开花六七枝,花皆细碎成穗,黄紫色,中有细子。其叶茎花实俱有三棱,并与香附苗叶花实一样,但长且大。其茎光滑三棱,如棕之叶茎。茎中有白穰,剖之织物,柔韧如藤。

根 【修治】 [元素说]入用须炮熟。[时珍说]消积须用醋浸一日,炒或煮熟焙干,入药乃良。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积聚结块,产后恶血血结,通月水,堕胎,止痛利气。治气胀,破积气,消扑损瘀血,妇人血脉不调,心腹痛,产后腹痛血晕。心膈痛,饮食不消。通肝经积血,治疮肿坚硬,下乳汁。

【发明】 [时珍说]三棱能破气散结,故能治各种病。其功可近于香附而力峻,故难久服。

【附方】 1.小儿气癖。三棱煮汁作羹粥,与母奶食,日亦以枣许与儿食,小儿新生百日及十岁以下,无问痫热痃癖等皆理之。秘妙不可具言,大效。2.痞气胸满口干,肌瘦食减,或时壮热。石三棱、京三棱、鸡爪三棱并炮,蓬莪荗三枚,槟榔一枚,青橘皮五十片醋浸去白,陈仓米一合醋浸淘过,巴豆五十个去皮,同青皮、仓米炒干,去豆为末,糊丸绿豆大。每次饮下三丸,日一服。3.反胃恶心,药食不下。京三棱炮一两半,丁香三分,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乳汁不下:京三棱三个,水二碗,煎汁一碗洗奶,取汁出为度,极妙。

香附子(莎(suō)草)

【释名】 也称雀头香、草附子、水香棱、水巴戟、水莎、侯莎、莎结、夫须、续根草、地毛。[时珍说]别录只说莎草,不提用苗用根。后世的人都用它的根,称其为香附子,而不知莎草这个名字。其草可为笠及雨衣,疏而不沾,故字从草从沙。亦作蓑字,因其为衣下垂緌,如孝子衰衣之状,故又从衰。

【集解】 [别录说]莎草生田野,二月、八月采。[弘景说]方药不复用,古人写诗多用,但无人认识。[恭说]此草根名香附子,一名雀头香,到处都有,茎叶都似三棱,合和香用。[颂说]苗叶如薤而瘦,根如箸头大。《唐玄宗天宝单方图》所载水香棱功用、形状与此相类。[时珍说]莎叶如老韭叶而硬,光泽有剑脊棱。五六月中抽一茎,三棱中空,茎端复出数叶。开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细子。其根有须,须下结子一二枚,子上有细黑毛,大者如羊枣而两头尖。

【气味】 甘,微寒,无毒。

根 【主治】 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眉。治心中客热,膀胱间连胁下气妨,常日忧愁不乐,兼心忪者。治一切气,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气。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

苗、花 【主治】 治丈夫心肺中虚风及客热,膀胱间连胁下时有气妨,皮肤瘙痒瘾疹,饮食不多,日渐瘦损,常有忧愁心忪少气等证。并收苗花二十余斤锉细,以水二石五斗,煮一石五斗,斛中浸浴,令汗出五六度,其瘙痒即止。四时常用,瘾疹风永除。煎饮散气郁,利胸膈,降痰热。

香附子(莎草)

苗、花〔主治〕治丈夫心肺中虚风及客热,膀胱间连胁下时有气妨,皮肤瘙痒瘾疹,饮食不多,日渐瘦损,常有忧愁心忪少气等证。利胸膈,降痰热。

根〔主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眉。治心中客热,常日忧愁不乐,兼心忪者。

【发明】 [好古说]香附治膀胱两胁气妨,心忪少气,能益气,为血中之气药。本草不言治崩漏,而方中用它治崩漏,因为它能益气止血。又能逐去瘀血,是推陈。正如巴豆治大便不通而又止泄泻同义。又说:香附为阳中之阴,血中之气药,凡气郁血气必用之。炒黑能止血治崩漏,为妇人之仙药。多服也能走气。[时珍说]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是足厥阴肝、手少阳三焦气分主药,且兼通十二经气分。生服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熟用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炒黑则止血,得盐水浸炒则入血分而润燥,青盐炒则补肾气,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炒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得参、术则补气,得归、苄则补血,得木香则疏滞和中,得檀香则理气醒脾,得沉香则升降诸气,得川芎、苍术则总解诸郁,得栀子、黄连则能降火热,得茯神则交济心肾,得茴香、破故纸则引气归元,得厚朴、半夏则决壅消胀,得紫苏、葱白则解散邪气,得三棱、莪荗则消磨积块,得艾叶则治血气暖子宫。它就是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附方】 1.未老先衰。用香附子一斤,水浸一夜,取出,擦去毛,炒黄,加茯神去皮四两,共研末,以炼蜜调末为丸,如弹子大。每晨服一丸,降气汤送下。降气汤是用香附子如上法处理半两、茯神二两、炙甘草一两半,合煎而成。除了治未老先衰之外,还能治胸痞、拒食、虚冷遗精等症。2.偏正头痛,热气上攻,头目昏眩。单用香附子一味,经过去皮、煮、捣、晒、焙之后,研细末,加炼蜜调成丸子,如弹丸大。每服一丸,水一碗,煎药至八成服下,妇女用醋汤煎服。3.一切气疾,胸腹胀满、恶心、气逆、翻酸、烦闷等。用香附子一斤、缩砂仁八两、甘草炙四两,共研末,盐开水送服。或研成粗末煎服亦可。4.心腹诸痛。香附子去毛,焙二十两,乌药十两、甘草炒一两,共研末。每服二钱,盐汤送下。5.心脾气痛(胸膛软处有一点作痛,俗称心气痛,实乃胃脘有滞所致,或起因于气,或起因于寒)。用香附子醋浸,略炒,研末;另用高良姜酒洗七次,略炒,也研末。两个分别收存,治病时,起因于寒者,姜二钱、附一钱;起因于气者,附二钱、姜一钱;起因于气与寒者,姜、附等分。三种情况都以热米汤加一匙姜汁和一小撮盐把药送下。服药七八次后,病根可除。6.心腹诸痛,心气痛、腹痛、小腹痛、血气痛等。用香附子二两、艾叶半两,在醋汤中蒸煮熟,去艾叶,炒香附子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送下。7.气虚浮肿。用香附子去皮,加醋煮干,焙研末。以醋糊调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常服,可使肿水从小便排出。又一方:香附子一斤,在童便中浸三日,取出,焙干研细,加糊为丸。每服四五十丸,米汤送下。日服二次。8.疝胀气痛。用香附末二钱,空心服,以海藻一钱,煎酒空心服下,并食海藻。9.妇人诸病。用大香附子擦去毛一斤,分作四份:一份醇酒浸,一份醇醋浸,一份盐水浸,一份童便浸。几日后,取出香附子,洗净,晒干,捣烂,微焙为末,加醋煮面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酒送下。瘦人,加泽兰、赤茯苓末二两;气虚,加四君子料;血虚,加四物料。10.赤白带下、血崩不止。用香附子去毛炒焦,研末,热酒冲二钱,立愈。已昏迷者,服三钱,米汤送下。11.安胎顺气。香附子炒后研细,浓煎紫苏汤送服一二钱。加砂仁亦可。12.妊娠恶阻,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起坐不便,饮食不进。用香附子二两,藿香叶、甘草各二钱,共研细。每服二钱,开水加盐送下。13.临产顺胎,怀胎九月或十月时服此。香附子四两、缩砂仁炒三两、甘草炙一两,共研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14.产后狂言,血晕,烦渴不止。用生香附子去毛研细。每服二钱,姜、枣煎汤送下。15.气郁吐血。用童便调香附末二钱服。又一方:香附子一两、白茯苓半两,共研末。每服二钱,陈粟米汤送下。16.肺破咯血。用香附子一钱,研细,米汤送服。日服二次。17.小便尿血。用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分别另煎汤。先服香附汤在口,后服地榆汤至尽。未见效,可照此再服。18.诸般下血症状。用香附子浸童便中一天,取出捣碎,醋拌,焙干,研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又一方:香附子以醋酒各半煮熟,焙研末,加黄秫米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米汤送下。日服二次。又一方:香附子末二钱,加百草霜、麝香各少许同服,见效很快。19.老小脱肛。用香附子、荆芥穗,等分研末。每取一匙,加水一碗,煎沸十多次后,淋洗患处。20.气郁头痛。用香附炒四两、川芎?二两,共研末。每服二钱,茶汤调下。常服可防头痛,又可明目。21.肝虚目痛。用香附子一两、夏枯草半两,共研末。每服—钱,茶汤送下。22.突然耳聋。用香附子瓦炒研末,早晚各服二钱,萝卜子煎汤送下。药忌铁器。23.诸般牙痛。用香附子、艾叶煎汤漱口,同时用香附子末擦牙。又一方:香附子炒存性三两,青盐、生姜各半两,共研末,每日擦牙。24.蜈蚣咬伤。嚼香附涂搽,立刻见效。

瑞香

【集解】 [时珍说]南方各州郡的山里都产瑞香。它的枝干婆娑,柔条叶厚,四季青而茂盛。冬天和春天交替的时候,开成簇的花,有三四分长,像丁香的形状,有黄、白、紫三种颜色。《格古论》中记载:瑞香三四尺高,有多种品类,有像枇杷叶的,有像梅叶的,有像柯叶的,有像毯子的,有挛枝的。但其中,只有挛枝的花紫而香味浓烈,叶像枇杷叶的能结果。瑞香最早出产于庐山,到宋朝,人们开始在家中栽植,之后才著名于世。挛枝,是指其枝节挛曲,像折断过的样子,它的根绵软而有香气。

瑞香

根【气味】 甘、咸,无毒。

【主治】 治急喉风,用开白花的一种研水灌服。

艾纳香

【集解】 [志说]《广志》中讲:艾纳出于西戎国,似细艾。又有松树皮上绿衣,也叫艾纳,可以和合诸香,烧它能聚其烟,青白不散,而与此不同。

【气味】 甘,温、平,无毒。

【主治】 恶气杀虫,主腹冷泄痢。伤寒五泄,心腹注气,烧之辟瘟疫,治癣辟蛇。

泽兰

【释名】 也称水香、都梁香、虎兰、虎蒲、龙枣、孩儿菊、风药。根名地笋。

【集解】 [弘景说]泽兰生长在各个地方,大多长于潮湿之地。叶子微有香味,可以煎油及做浴水,人们家里多有种植。茎方节为紫色。叶子像兰草但不很香。根名为地笋,产妇可以当作蔬菜吃。

叶【气味】 苦,微温,无毒。

【主治】 通九窍,利关节,养血气,消腹部肿块,通小肠,长肌肉,破除瘀血。治金疮,痈肿脓疮,产后腹痛,产后血气衰冷和积劳瘦弱。妇人产前产后百病。另可治鼻血、吐血、头目风痛、妇人劳瘦、男人脸黄。

地笋 【气味】 甘、辛,温,无毒。

【主治】 地笋主利九窍,通血脉。排脓治血,止鼻血吐血,产后心腹疼痛。产妇可以当作蔬菜吃,效果很好。

子 【主治】 治妇人三十六种疾病。

【附方】 1.产后水肿,血虚浮肿。用泽兰、防己,等分研末。每服二钱,醋酒送下。2.小儿蓐疮。由大人嚼泽兰心把疮周围封起来,效果显著。3.疮肿初起。把泽兰捣烂封住,效果显著。4.产后阴翻(产后阴户燥热,变成翻花状)。用泽兰四两,煎汤熏洗。二三次后,再加枯矾一起煎洗。

茉莉

【释名】 又叫柰花。

【集解】[时珍说]茉莉最早生长在波斯,后来移植到南海,现在滇、广两地的人,都植苗移栽。茉莉怕寒,不宜在中原种植。它茎弱枝繁,绿尖团,初夏时开白色的小花朵,花瓣重叠而没有花蕊,秋天过后花谢而不结果。它的花都在夜晚开出,芳香怡人,女人用为首饰,或用来做面脂,也可以熏茶,或蒸取液汁代蔷薇水。素馨和指甲花与它都属同类。

花 【气味】 辛,热,无毒。

【主治】 蒸油取液,做面脂和头油,长发、润燥、香肌,也可加入茗饮之中。

茉莉

根 【气味】 热,有毒。

【主治】 用酒磨些许服用,则昏迷一日者能醒,二寸则二日者能醒。凡跌损骨节、脱臼接骨的,用了则不知痛。

马兰

【释名】也称紫菊。

【集解】 [时珍说]湖泽潮湿的地方多有生长马兰。二月份开始长苗,茎为红色,根为白色,长叶子有刻齿状,形状像泽兰但不香。南方人多采摘来晒干作为蔬菜。到了夏天就可高达二三尺,开紫花,花谢后有细子。

根、叶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破宿血,养新血,止鼻衄、吐血、外伤、便血、疟疾,解饮酒过多引起的黄疸及各种菌毒、蛊毒。生捣为末,治蛇咬伤。另可治各种疟及腹中急痛,痔疮。

【发明】 [时珍说]马兰,辛,平,能入阳明血分,故能治血,与泽兰功效同等。如今人们用来治疗痔漏,据说效果显著。春夏取新鲜的,秋冬取干的,不用盐醋,白水煮来吃,并且喝其汁。或用酒煮焙研,糊丸,用米汤送服,天天服用。外用则用它来煎水,放少许盐,天天熏洗患处。《医学集成》里讲,治痔疮,可用马兰根捣烂敷患处,看见肉长平了,立即取下它,稍一迟缓,恐怕肉会多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