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八卷 草部(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附方】 1.诸疟寒热。用马兰捣汁,再加一点水,发病日早晨服。药中加入砂糖亦可。2.绞肠沙痛。用马兰根叶在口中细嚼,将汁咽下。3.打伤出血。用马兰、旱莲草、松香、皂树叶,冬日无叶,可用树皮共研细,搽入伤口。4.喉痹口紧。用马兰根或叶捣汁,加几滴醋滴入鼻孔中,或灌入喉中,痰出,口自开。5.水肿尿涩。用马兰、黑豆、小麦,加酒、水各一杯,煎成药一杯,饭前温服。

叶 〔主治〕通九窍,利关节,养血气,消腹部肿块,通小肠,长肌肉,破除瘀血。治金疮,痈肿脓疮,产后腹痛,产后血气衰冷和积劳瘦弱。

郁金香

【释名】也称作郁香、红蓝花、紫述香、草麝香。

【集解】 [藏器说]郁金香在二三月开花,状如红蓝,四五月采摘,则有香气。郁草像兰草。花萎后是纯黄色,与裹着嫩莲的芙蓉花相似,可以香酒。

【气味】 苦,温,无毒。

【主治】 治心腹间恶气鬼疰。还可做各种香药。

郁金香

石香葇(róu)

【释名】 又名石苏。

【集解】 [志说]石香葇生于蜀郡陵、荣、资、简州,及南中各处,生于山岩石缝中,二月、八月采。苗茎花实俱可用。

【气味】 辛香,温,无毒。

【主治】 调中温胃,止霍乱吐泻,心腹胀满。制硫黄。

薰草(零陵香)

【释名】 也叫蕙草、香草、燕草、黄零草。

【集解】 [颂说]薰草大多生于低矮潮湿的地里,叶如麻,两两相对,茎是方的。常在七月中旬开花,十分芳香。岭南的人都做窑灶,用火炭将它焙干,颜色到黄色为最好。江淮也有土生的,也可以做香,但不如湖岭的好,现在调和在香粉和面脂中,洗豆诸法都用它。但现在只有吴人栽种,而且各地都有出售。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明目止泪,疗泄精,去臭恶气,治伤寒头痛,上气腰痛。单用,治鼻中息肉和酒糟鼻。

【附方】 1.伤寒下痢。用薰草、当归各二两,黄连四两,加水六升,煮成二升服下。一日三次。2.伤寒狐惑(表现为:虫蚀下部,痛痒不止,脉数而无热,汗出不止)。病初起时,目尽赤,七八日后,四角变黄黑。薰草、黄连各四两,咬细。在白酸浆一斗中浸一夜。煮成二升,分三次服用。 3.头风旋晕,痰逆、恶心、懒食。用真零陵香、藿香叶、香附子炒,等分研末。每服二钱,茶汤送下。日服三次。4.小儿鼻塞头热。用薰草一两、羊髓三两,慢火熬成膏,去滓,以膏按摩背上。每天三至四次。5.头风白屑。用薰草、白芷等分,加水煎成汁,倒入鸡蛋白调匀,搽头几十次,以后永不生屑。6.牙齿疼痛。用薰草叶煎水含漱。7.梦遗失精。用薰草、人参、白术、白芍药、生地黄、茯神、桂心、炙甘草各二两,大枣十二枚,加水八升煮成三升,分二次服。8.妇人断产。薰草研末。每服二钱,酒送下。连续服五次,可保一年不孕。

茅香

【释名】 又称嗢尸罗、香麻。

【集解】 [志说]茅香生于剑南道各个州,其茎叶黑褐色,花白色,即非白茅香也。

花 【气味】 苦,温,无毒。

【主治】 中恶,温胃止呕吐,疗心腹冷痛。

【附方】 冷劳久病。茅香花、艾叶四两,烧存性,研末,粟米饭丸梧桐子大。初以蛇床子汤下二十丸至三十丸,微吐不妨,后用枣汤下。

苗、叶 【主治】 作浴汤,辟邪气,令人身香。

茅香

藿香

【释名】又称兜娄婆香。

【集解】 [时珍说]藿香方茎有节中虚,叶微似茄叶,洁古、东垣只用其叶,不用枝梗。今人并枝梗用之,因叶多伪故耳。

枝叶 【气味】 辛,微温,无毒。

【主治】 风水毒肿,去恶气,止霍乱心腹痛。脾胃吐逆为要药。助胃气,开胃口,进饮食。温中快气,肺虚有寒,上焦壅热,饮酒口臭,煎汤漱之。

【发明】 [杲说]芳香之气助脾胃,故藿香能止呕逆,进饮食。[好古说]手、足太阴之药。故入顺气乌药散,则补肺;入黄芪四君子汤,则补脾也。

【附方】 1.升降诸气。藿香一两,香附炒五两,为末,每以白汤点服一钱。2.霍乱吐泻,垂死者,服之回生。用藿香叶、陈皮各半两,水二盏,煎一盏,温服。3.暑月吐泻。滑石炒二两,藿香二钱半,丁香五分,为末。每服一二钱,淅米泔调服。4.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香附、藿香、甘草二钱,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服之。5.香口去臭。藿香洗净,煎汤,时时噙漱。6.冷露疮烂。藿香叶、细茶等分,烧灰,油调涂叶上贴之。

藿香

枝叶〔主治〕风水毒肿,去恶气,止霍乱心腹痛。脾胃吐逆为要药。助胃气,开胃口,进饮食。温中快气,肺虚有寒,上焦壅热,饮酒口臭,煎汤漱之。

迷迭(dié)香

【 集解 】 [时珍说]魏文帝时,从西域运来移植于庭中,曹植等对此作有赋。大意是这种草修干柔茎,细枝弱根。繁花桔实,严霜弗凋。收采阴干,摘去枝叶。入袋佩之,芳香甚烈。与现在的排香同一种气味。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恶气,令人衣香。

迷迭香

兰草

【释名】也称水香、香水兰、女兰、香草、燕尾香、大泽兰、煎泽草、兰泽草、省头草、都梁草、孩儿菊、千金草。

【 集解 】 [时珍说]兰草、泽兰是一类二种。都生长在水边低湿处。二月旧根开始发芽生苗,紫茎枝,赤节绿叶,叶呈对节生,叶上有细齿。但是,茎圆节长,叶片光滑并有分叉的是兰草;茎微方,节短而叶上长有毛的,叫泽兰。现在,吴人育苗移植,称之为香草,夏天采取,用酒油洒制,缠成把,当头饰卖出。

叶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利尿,杀蛊毒。生血,调气,养营,久服益气轻身不老,通神明。它的气味清香,能生津止渴,润肌肉,治消渴、黄疸。煮水,浴风病,消痈肿,调月经。煎水,解中牛马毒。主恶气,因气香泽可入膏涂头发。

兰草

香薷(rú)

【释名】 也称香菜、香茸、香葇、蜜蜂草。

【集解】[时珍说]香薷有野生的,有自家种的。方茎,尖叶,有刻缺,很像黄荆叶但要小些。九月份开紫色花抽穗。有细子细叶的,高只有数寸。中州人在三月份种植,称它为香菜,常用来充当蔬菜。

【气味】 辛,微温,无毒。

【主治】 鼻衄不止。有调中温胃,顺气,散水肿,祛热风的功能。主治腹痛、腹泻、呕吐、呃逆症。春月里煮来代替茶喝,可以不生热病。含汁漱口,除口臭。杵成末水服,止鼻血。主脚气寒热。

【发明】 [震亨说]香薷属金与水,有彻上彻下的功能。解暑,利小便。用叶子浓煎制成丸服用,清肺热。

【附方】 1.一切伤暑,头痛发热,转筋,干呕,四肢发冷等。用香薷一斤、厚朴姜汁炙过、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锉散。每服五钱,加水二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后服下。连进二服,效果显著。2.通身水肿。用干香薷五十斤,锉入锅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浓煎,浓到可以捏丸时,即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日服三次,药量可以逐日加一点以小便能畅为愈。又一方:香薷叶一斤,水一斗,熬烂,去渣,再熬成膏,加白术末七两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米汤送下。3.心烦胁痛。用香薷捣汁一二升服。4.鼻血不止。用香薷研末,水冲服一钱。

茎、叶〔主治〕治鼻衄不止。主治腹痛、腹泻、呕吐、呃逆症。春月里煮来代替茶喝,可以不生热病。含汁漱口,除口臭。杵成末水服,止鼻血。主脚气寒热。

爵床

【释名】 又称爵麻、香苏、赤眼老母草。

【集解】 [时珍说]原野多有爵床。方茎对节,与大叶香薷一样。但香薷搓之气香,而爵床搓之不香微臭,以此为别。

茎叶 【气味】 咸,寒,无毒,微辛。

【主治】 腰脊痛,不得着床,俯仰艰难,除热,可做浴汤。血胀下气。治杖疮,捣汁涂之立瘥。

爵床

假苏

【释名】 也称姜芥、荆芥、鼠蓂。

【集解】 [颂说]假苏到处都有生长。叶子像落藜而且很细,初生的时候假苏有辛香味可以吃。[时珍说]荆芥原是野生,现在为世人所用的,大部分是栽培的。二月份播下种子,生长出的苗茎方叶细,为淡黄绿色。八月开小花,作穗状花房,花房像紫苏。花房里有细小的子,像葶苈子一样。其苗炒来吃,辛香可口,也可用来作生菜。

茎、穗【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散瘀血,除湿痹,祛诸多风邪,通利血脉,助脾胃。主治各种寒热风症,比如口面歪斜,周身麻痹,劳渴出虚汗,头痛,背脊疼痛等病症,另可治淋巴结核及皮肤疮肿。助消化,解酒醉。作菜时生的熟的都可以吃,还可煎茶来喝。用豉汁煎服,可治严重的伤寒,能发汗。也是治疗妇女血症及疮疥的重要药物。产后中风抽搐、身体强直,研成粉末用酒送服。可散风热,清醒头目,利咽喉,消除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阴部生疮、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等。

【发明】 [时珍说]荆芥反鱼蟹河鲀的说法,本草医方中并没有这么说,然而稗官小说里,则往往有记载。据李延飞《延寿书》中说,凡是吃一切没有鳞甲的鱼,忌吃荆芥。吃了黄鳝鱼后再吃它,使人吐血,唯有地浆可以解。与蟹同吃,可以动风。还有蔡绦在《铁围山丛话》里记载,他住在岭峤,看见吃了黄鳝鱼又吃荆芥的人,立即就死了,甚于钩吻。洪迈的《夷坚志》里说吴国人魏几道吃了黄鳝鱼汤后,又采摘荆芥和着茶一起喝,一会儿脚发痒,上至心肺,乱走,急忙服药,过了两日才治好。陶九成在《辍耕录》里说,凡是吃了河鲀,不可以服荆芥药,因其作用相反,江阴曾有一儒者因此而丧命。《韦航纪谈》载,凡服荆芥这味药,忌吃鱼。古人杨诚斋曾见一个人因此而立即死亡。李时珍评价:荆芥是日常使用的药物,由于作用如此相反,所以详细描述,告诫用者其副作用。又据《物类相感志》说,河鲀和荆芥一起煮三五次,更换水后就没有毒了。这种说法与其他书所述的不同,大抵养生者,宁可信其有毒而引以为戒。

荆芥炭〔主治〕散瘀血,除湿痹,祛诸多风邪,通利血脉,助脾胃。

荆芥穗炭〔主治〕散瘀血,除湿痹,祛诸多风邪,通利血脉,助脾胃。

荆芥梗〔主治〕散瘀血,除湿痹,祛诸多风邪,通利血脉,助脾胃。

荆芥穗〔主治〕散瘀血,除湿痹,祛诸多风邪,通利血脉,助脾胃。

【附方】 1.风热头痛。用荆芥穗、石膏,等分研末。茶调下。2.风热牙痛。用荆芥根、乌桕根、葱根等分,煎汤随时含漱。3.小儿惊症。用荆芥穗二两、白矾半生半枯一两,共研末,加糊做成丸子,如黍米大,朱砂为衣。每服二十丸,姜汤下,日服二次。4.一切偏风,口眼歪斜。用青荆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起研烂,取汁浓煎成膏。将药渣去掉三分之一,将三分之二晒干为末。以膏和末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开水送下,早晚各服一次。5.中风口噤。用荆芥穗研细,取二钱,酒送服。6.产后中风,手足抽筋,产后血运,不省人事。用荆芥穗子,微焙为末。每服三钱,酒或童便送下。口噤则挑齿灌入,齿紧则由鼻灌入。7.产后血眩风虚,精神昏冒。用荆芥穗一两三钱、桃仁五钱去皮尖,炒,共研末。每服三钱,水送下。如喘,加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炒各三钱。8.产后下痢。用荆芥穗四五枝,烧存性,不能触油火。烧好后加麝香少许,以热开水调下。9.口鼻出血如泉涌。用荆芥烧存性,研细。每服二钱,陈皮煎汤送下。二服可愈。10.吐血不止。用荆芥连根洗过,捣汁半碗服下。服干穗末亦可。又一方:荆芥穗为末,生地黄汁调服二钱。11.小便尿血。用荆芥、缩砂,等分研末。每服三钱,糯米汤送下,日服三次。12.血崩不止。和荆芥穗在麻油灯上烧焦,研细。每服二钱。13.痔漏肿痛。用荆芥煮汤,每日洗痛处。14.大便下血。用荆芥炒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妇女用酒送下。又一方:荆芥二两、槐花一两,同炒研细。每服三钱,茶送下。15.瘰疬溃烂,牵至胸前两腋,块如茄子大。用荆芥根下段剪碎,煎汤热洗。洗后,见破烂处有紫黑点,以针刺破,让恶血流出。另用樟脑、雄黄,等分研末,麻油调匀扫烂处出水。次日洗过又扫,直至病愈。16.疔肿诸毒。用荆芥一把,切细,加水五升煮成一升,分为两次服饮。17.一切疮疥。用荆芥研末,加地黄自然榨汁熬膏,调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每服三五十丸,茶或酒送下。18.脚丫湿烂。用荆芥叶捣烂敷上。19.小儿风寒,烦热有痰,不省人事。荆芥穗半两焙,麝香、龙脑各一字,为末,每茶服半钱。20.头目诸疾,眼疾,风气头痛,头昏目眩等。荆芥穗为末。每服三钱,酒送下。21.癃闭不通,小腹急痛。用荆芥、大黄,等分研末。每服三钱,温水送下。小便不通者,大黄用量减半;大便不通者荆芥用量减半。

薄荷

【释名】 也称蕃荷菜、南薄荷、金钱薄荷。

【集解】 [颂说]薄荷到处都有生长,茎叶像荏略微尖长些,是治风寒的必要药,所以人们大多都栽种它。还有一种胡薄荷,与此相类似,区别在于味道不甜,生长在江浙一带,那里的人多用来当茶饮,俗称为新罗薄荷。还有一种石薄荷,生长于江南山石之间,叶子微小,冬天呈紫色,也可生吃。[时珍说]薄荷,多数人有栽种。二月份宿根长出苗,清明前后可分植。方茎赤色,其叶子为对生,初时形状不长而且叶梢是圆的,长成后就变成尖形。吴越、川蜀的人多用此代替茶叶。苏州所产的,茎小而气味芬芳,江西、川蜀稍粗。药用的薄荷以苏州出产为最好。《物类相感志》中记载,凡收薄荷,必须隔夜用粪水浇灌,雨后再去收割,则性凉,反之则性不凉。野生的,茎叶气味都相似,唯独在苏州城黉宫前有几十亩土地所种的是龙脑薄荷,名震天下。其芬芳之妙,与其他地方的完全不同。如果离开本地,其香味愈清冽。现在的人常把它加进糖果和制成糕点来享用。

茎、叶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成汁服用,能发汗。长期作菜生或熟吃,却肾气,辟邪毒,除劳气,解劳乏,使人口气香洁。煎汤可洗治膝疮。四季都可以吃。另可治因中风而失语、吐痰及各种伤风头脑风,是治小儿风涎的要药。榨汁服,可去心脏风热及口齿诸病。治淋巴结核疮疥,风瘙瘾疹。捣成汁含漱,去舌苔语涩。用叶塞鼻,止衄血。涂蜂螫蛇伤。

【发明】 [时珍说]戴原礼氏治疗猫咬伤,取薄荷的汁涂在伤口上效果显著,是因它们相互克制的缘故。[陆农师说]薄荷,猫、狗及虎的酒;桑葚,鸠的酒;芮草,鱼的酒。《食医心镜》里写道,薄荷煎豉汤,暖酒和饮、煎茶、生吃都可以,比菜更有益处。

薄荷

茎、叶〔主治〕 治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成汁服用,能发汗。除劳气,解劳乏,使人口气香洁。

【附方】 1.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风热。薄荷研细,加炼蜜和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噙含一丸。用白砂糖调丸亦可。2.眼睑红烂。用薄荷在生姜中浸一夜,取出晒干,研末,沸汤泡洗。3.瘰疬结核。用新薄荷二斤,捣烂取汁,皂荚一个,水浸去皮,黑牵牛半生半炒各一两,皂荚仁一两半,一起捣烂,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连翘汤送下。4.衄血不止。用薄荷汁滴入鼻中,或以干薄荷水煮,棉裹塞鼻。5.血痢不止。用薄荷叶煎汤常服。 6.火毒生疮。用薄荷煎汁频涂。立愈。

积雪草

【释名】也称胡薄荷、地钱草、连钱草、海苏。

【集解】 [别录说]积雪草生长在荆州的川谷中。[恭说]积雪草叶子呈圆形大小如铜钱,茎细而刚劲,蔓生。[颂说]积雪草现在到处都有生长。八九月份采摘苗叶,也能当作生菜吃,与薄荷相似,但味不太甜。生长在江浙一带的,那里的人多用来当作茶,俗称新罗薄荷,又叫连钱草。《庚辛玉册》里说:地钱,是阴草。生长在荆楚、江淮、闽浙一带,多长在宫院寺庙砌缝中,叶圆似钱,引蔓伏地而生,香如细辛,不见它开过花。

茎、叶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大热,恶疮痈疽,全身皮肤发红、发热。捣成汁服,主治热肿丹毒。主暑热,小儿寒热。腹内热结,捣汁服。单用可治颈淋巴结核及溃烂、鼠漏。可治皮肤肿毒,风疹疥癣。治风气攻胸,做成汤来喝,见效快。研成汁涂眼病。

【附方】 1.热毒痈肿。秋后收积雪草阴干为末,水调敷。2.妇人小腹疼痛。用夏五月采的积雪草,晒干,捣筛为末,每次服二钱,以好醋和匀,服用。3.男女血病。九仙驱红散:治呕吐诸血及便血、妇人崩中神效。用积雪草五钱,当归酒洗、栀子仁酒炒、薄黄炒、黄连炒、条黄芩酒炒、生地黄酒洗、陈愧花炒各一钱,上部加藕节一钱五分,下部加地榆一钱五分,水二钟,煎一钟服,神效。此方得之甚秘,此草与本草主治不同,不可晓也。4.牙痛塞耳。用连钱草即积雪草,和水沟污泥同捣烂,随左右塞耳内。

荠苧(qí zhù)

【释名】 也称臭苏、青白苏。

【集解】 [时珍说]荠苧处处平地都有生长。叶子像野生紫苏但比其长一点,有毛气臭,味道不是很好。

茎、叶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冷气泄痢。生食,除胸间酸水。捣碎,敷蚁瘘效果显著。

苏(别名白苏)

【释名】 也称紫苏、赤苏、桂荏。

【集解】 [颂说]苏到处都有,以背面都呈紫色的为最好。夏天采摘茎叶,秋天采摘种子。有几种:水苏、鱼苏、山鱼苏都属荏类。[时珍说]紫苏、白苏,都在二三月份下种,或者往年种子在地里自己生长。其茎方,叶圆而有尖,四周有锯齿。土地肥沃的正、背面都是紫色。土地瘠瘦时叶的正、背面都是白色的,即白苏,就是荏。采嫩紫苏的叶和着蔬菜吃,或用盐和梅汁制成酸菜吃,很香。夏天其叶可做成汤来喝。五六月份连其根一起采收,用火煨它的根,在阴处晾干,过冬叶子也不会落:八月份开钿紫花,后形成穗状花房,如荆芥穗。九月半枯时收种子,种子细如芥子但色为黄赤色,也可以榨取油,叫作荏油。《务本新书》里道,凡是在低洼空旷的地方都可以种植紫苏,以遮拦六畜。收摘种子打出的油,用来点灯很明亮,或熬出油用来保存器具。《丹房镜源》中说:紫苏子油能使五金八石变软。《沙州记》里说:乞弗虏之地,不种植五谷粮食,只吃紫苏子。故王祯说,紫苏有遮护的功能,又有作灯油的用途,不可缺少。如今有一种花紫苏,其叶细齿密,好像是用剪刀剪成的一样,香味、颜色、茎、子与紫苏并无不同,人称回回苏。

茎、叶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下气除寒,补中益气,通畅心经,益脾胃,其子功效更好。主治一切寒气造成的病症,如心腹胀满,开胃下食,止脚气和腹泻,通顺大小肠。煮成水喝特别好,与橘皮相适应。另有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解鱼蟹毒的作用。治蛇犬伤。用叶子做汤,可解一切鱼肉毒。

【发明】 [机说]宋仁宗命令翰林院定汤药,上奏说:紫苏煎汤为第一,用它能散胸膈浮气,但不知道喝多了会泄人真气。

子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下气,除寒温中,益五脏,补虚劳,润心肺,研成汁煮粥长期吃,能使身体强壮。可治腹泻、呕吐、反胃,利大小便,消痰止咳嗽,平肺气喘急,顺气治风邪,利膈宽肠,解鱼蟹毒。

紫苏子〔主治〕主治下气,除寒温中,益五脏,补虚劳,润心肺。研成汁煮粥长期吃,能使身体强壮。

叶〔主治〕下气除寒,补中益气,通畅心经,益脾胃。主治一切寒气造成的病症。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解鱼蟹毒。治蛇犬伤。

梗〔主治〕下气除寒,补中益气,通畅心经,益脾胃。主治一切寒气造成的病症。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解鱼蟹毒。治蛇犬伤。

【附方】 1.治乳腺炎。紫苏煎汤频服。同时捣烂敷于乳房。效果很好。2.梦中遗精。紫苏子一升炒研细为末,用酒冲服一钱,每日一次。3.风寒湿痹。此症因内寒湿气入于经络,致四肢挛急,脚肿不可落地。用紫苏子二两擂碎,水三升,研取汁,将粳米二合,加前汁做粥煮食。4.食蟹中毒。紫苏子煮汁喝。5.疯狗咬伤。紫苏叶嚼烂后敷涂在伤口上。6.腹泻霍乱胀痛。生紫苏捣成汁后喝最佳。干紫苏煮汁也可。7.吐血不止。紫苏不拘多少,放入大锅内,加水直至煎干,去滓后熬膏,将炒熟的赤豆捣为末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每次用酒冲服三五十丸。8.刀疮出血不止。将嫩紫苏叶、桑叶同时捣烂后贴伤口。9.毒蛇咬人。紫苏叶捣汁后敷于伤口。10.呃逆不止。将紫苏汁煮成浓汁,一次服三盏即止。

【释名】 白苏,鱼苏。

【集解】 [别录说]荏叶,九月采,阴干。[宏景说]荏状如苏,高硕白色,不甚香。其子研之,杂米作糜,甚肥美,下气补益。笮其子作油,日煎之,即今油帛及和漆所用者,服食断谷亦用之,名为重油。[颂说]白苏,方茎圆叶,不紫,亦甚香,实亦入药。

叶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调中,去臭气。调气,润心肺,长肌肤,益颜色,消宿食,止上气咳嗽,去狐臭,敷虫咬。

子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咳逆,下气,温中补体。生食,止渴润肺。止嗽。

【附方】 男女阴肿。男子:荏叶生捣,和醋封之。女子:绵裹里,三四易。

子〔主治〕咳逆,下气,温中补体。生食,止渴润肺。止嗽。

水苏

【释名】 也称鸡苏、香苏、龙脑薄荷、芥蒩、芥苴。

【集解】 [颂说]水苏处处都有,多数生长在水边。[时珍说]水苏三月份长出苗,方茎中空虚。叶子像紫苏叶稍长一点,齿密一些,正面有皱呈青色,对节生长。气味很辛烈。六七月开花成穗像紫苏的花穗,水红色。花穗中有细子,形状像荆芥子。可以播种且容易成活,隔年的根也能长出苗。在肥沃土地上成长的苗高达四五尺,南方人多用来当作菜,或用来煮鸡。长江以北的地方很多,然而人们不吃它。

水苏

茎、叶【气味】 辛,微温,无毒。

【主治】 下气,助消化。可除口臭,去邪毒及体内一切恶气。长期服用可通神明,轻身耐老长寿。治吐血衄血、妇科出血、血性白带、便血及肺痿病。酿成清酒和酒煮汁常服,治头痛目眩及产后抽搐。亦可作菜吃,能消除胃里的酸水。

【附方】 1.漏血欲死。用水苏煮汁一升服。2.吐血、下血。用水苏茎叶,煎汁服。3.吐血咳嗽。用水苏焙干研细,每服一钱,米汤送下。4.鼻血不止。用水苏五合,香豉二合,同捣烂,搓成小团,如枣核大,塞鼻孔中,血即止。又一方:水苏二两,防风一两,共研末。每服二钱,温水送下。同时以水苏叶塞鼻。又一方:水苏、生地黄,等分研末,冷水送服。5.风热头痛,热结上焦,致生风气,痰厥头痛。用水苏叶五两,皂荚炙去皮、去子三两,芫花醋炒焦一两,共研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饭后服,荆芥汤送。 6.耳卒聋闭。用水苏叶生捣,棉裹塞耳。7.头生白屑。用水苏煮汁或烧灰淋汁洗头。8.蛇虺蜇伤。用水苏研末,酒冲服。并涂伤处。

草之四 湿草类

菊、野菊、艾、蓍、茵陈蒿、青蒿、白蒿、黄花蒿、牡蒿、茺蔚、角蒿、刘寄奴草、夏枯草、丽春草、青葙、旋覆花、鸡冠、红蓝花、番红花、燕脂、大蓟小蓟、苎麻、续断、苦芺、漏卢、胡卢巴、大青、蠡实、苘麻、恶实、苍耳、天名精、箬、芦、甘蕉、麻黄、 木贼、龙常草、灯心草

【释名】 也称节华、女节、女华、女茎、日精、更生、傅延年、治蔷、金蕊、阴成、周盈。

【集解】 [时珍说]菊的种类有一百多种,宿根自生,茎、叶、花、色,各不相同。宋朝刘蒙泉等人,虽然都有菊谱,也未能详尽记载。其茎有株蔓、紫赤、青绿的差别;叶有大小、厚薄、尖秃之异;花有千叶单叶、有蕊无蕊、有子无子、黄白红紫、杂色深浅、大小之别;味有甘、苦、辛之辨。还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大概只有单叶的甘菊才能用来泡茶和入药。如《菊谱》中所记载的甘菊、邓州黄、邓州白、红菊。甘菊原产于山野,现在的人都栽种。它的花细碎,品位不太高,花蕊类似蜂窠,中间有细子,也可以菊枝压在土中种植。嫩叶和花都可以食。白菊花稍大,味不很甜,也在秋季采收。无种子的菊,称为牡菊。将它烧灰撒在土中,能杀死青蛙——这是物质相克的原因。

花、叶、根、茎、实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各种风症及头眩肿痛,流泪,死肌,恶风及风湿性关节炎。长期服用利血气,轻身延年益寿。治腰痛无常,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还可治头目风热、晕眩倒地、脑骨疼痛、全身浮肿,用菊作枕头可明目。生熟都可食。能养目血去翳膜,主用于肝气不足。

白菊【气味】 苦、辛,平,无毒。

【主治】 治风眩,能使头发不白。可用来染胡须和头发。同巨胜、茯苓制成蜜丸服用,去风眩,延年,益颜色。

【发明】 [时珍说]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饱经露霜,备受四季之气。叶枯不落,花槁不谢。味兼甘苦,平。过去人们认为它能除风热,益肝补阴,殊不知它得木水的精华尤其多,可补肺肾二脏。补水能制火,益金能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来治头及眼的各种风热,疗效甚佳。黄菊能滋阴,白菊能壮阳,红菊能行妇人血,都可入药。神仙都懂得这个道理,何况人呢?它的苗可作蔬菜,叶可生吃,花可做糕饼,根及种子可入药。装入布袋内可作枕头,蜜酿后可作饮品,菊的全身都是宝。古代圣贤将菊比作君子,神农将它列为上品,隐士将它放入酒中,文人墨客将它落下的花瓣拿来食用。费长房说饮菊酒九日,可以避邪。

白菊〔主治〕治风眩,能使头发不白。可用来染胡须和头发。同巨胜、茯苓制成蜜丸服用,去风眩,延年,益颜色。

【附方】 1.服食甘菊。《玉函方》记载:王子乔养颜延寿方是用甘菊,三月的前五天采它的苗,叫玉英;六月的前五天采它的叶,叫容成;九月的前五天采它的花,叫金精;十二月前五日采它的根茎,叫长生。将上述四物一起阴干一百天后,各取等分,捣杵千次后成末,每次用酒送服一钱。或者将蜜炼熟后做成梧桐子大的蜜丸,用酒送服七丸,每日三次。服百日后会身轻面润,服一年令白发变黑。服二年,齿落更生。服五年,八十岁的可返老还童。2.服食白菊。《太清灵宝方》引:九月九日采菊花二斤,茯苓一斤,一同捣碎后筛出末。每次服二钱,温酒调下,一日三次;或 者用炼过的松脂,和末做成鸡蛋大的丸,每次服一丸。久服令人延年益寿。3.酒醉不醒。将九月九日采的真菊研末,饮服一方寸匕。4.妇女阴肿。用甘菊苗捣烂熬汤,先熏后洗。5.膝风疼痛。用菊花、陈艾做护膝,长期使用则自愈。6.风热头痛。用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为末,每次服一钱半,用茶调下。7.痘疮入目,生翳障。用白菊花、谷精草、绿豆皮各等分捣成末,每次取一钱,干柿饼一个,淘粟米水一盏,同煮待水煮干时吃柿饼,每日三个。少则五七日,多则半月见效。

野菊

【释名】 又称苦薏。

【集解】 [时珍说]苦薏处处原野极多,与菊无异,但叶薄小而多尖,花小而蕊多,如蜂窠状,气味苦辛惨烈。

根、叶、茎、花【气味】 苦、辛,温,有小毒。

【主治】 调中止泄,破血,妇人腹内宿血宜之。治痈肿疔毒。

【附方】 痈疽疔肿,一切无名肿毒。用野菊连根捣烂,酒煎热服取汗,以渣敷之即愈。又一方:用野菊花、苍耳草各一握,共捣,入酒一碗,绞汁服,以渣敷之,取汗即愈。或六月六日采苍耳叶,九月九日采野菊花,为末,每酒服三钱,亦可。

野菊

根、叶、茎、花〔主治〕调中止泄,破血,妇人腹内宿血宜之。治痈肿疔毒。

【释名】 也称冰台、医草、黄草、艾蒿。

【集解】 [颂说]艾到处都有,以覆盖在道上及向阳的为最好。初春遍地生苗,茎似蒿,叶背呈白色,以苗短的为良。[时珍说]艾用来灸百病尤其好。近来以蕲州艾为最好,它已成为当地的特产,人们很看重它,称为蕲艾。艾多在山上及平原地区生长。二月宿根重新生苗成丛状生长,它的茎直生,为白色,高四五尺。叶向四面散开,形状似蒿,分为五个尖,桠上又有小尖,叶面青色背面为白色,有茸毛,柔软而厚实。七八月,叶间长出穗如车前穗。开小花结果实,累累盈枝,内有细子,霜降后开始枯萎。在五月五日收割茎,晒干后收叶。李月池赞道: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在五月五日鸡未叫时,采集像人形的艾,收藏好以备灸病,非常灵验。当日采的艾作为门神,挂在门上,可避邪气,称作“艾虎”。

叶 【气味】 苦,微温,无毒。

【主治】 灸百病。也可煎服。吐血腹泻,阴部生疮,妇女阴道出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生育能力。煎时不要见风。捣汁服,止伤血,杀蛔虫。鼻血下血,脓血痢,可水煮也可制丸、散。止崩血、肠痔血,疗金疮,止腹痛,安胎。苦酒作煎,治癣极效。捣汁饮,心腹一切冷气鬼气。带下,止霍乱转筋,痢后寒热。治带脉为病,腹胀腰疼,温中逐冷除湿。

【发明】 [诜说]春季采嫩艾作菜食,或者和面粉做成弹子大小的馄饨,每次吞三五枚,然后再吃饭,可治恶气。长期服用止寒痢。又可将嫩艾做成干饼,用生姜煎服,止泄痢及产后泻血,非常效果显著。

艾叶〔主治〕治百病。吐血腹泻,阴部生疮,妇女阴道出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生育能力。

【附方】 1.流行伤寒。用干艾叶三升,加水一斗,煮一升,一次服完。出汗为好。2.妊中作寒,大烧,发斑,由红变黑溺血。用艾叶一团,如鸡蛋大,加酒三升,煮成二升半,分两次服。3.中风,口歪眼斜。用五寸左右的小竹筒一根,一头插入耳内,四面以面密封,一头以艾灸之七壮。患右灸左,患左灸右。4.中风口噤。用熟艾灸承浆穴与颊车穴,各五壮。5.咽喉肿痛。用嫩艾捣汁,细细咽下。又一方:用艾叶一把,同醋捣烂,敷喉部。6.癫痫诸风。用熟艾灸前后阴之间。灸数随年岁增减。7.小儿脐风撮口。用艾叶烧灰。满填脐中,外用布缚定。或用蒜盖脐部,隔蒜用艾绒灸之。8.齿失色,舌变白,下痢,肛被虫蚀。用艾在管中烧着,熏下部令烟直达患处。艾中加少许雄黄、罂中烟熏,效果更好。9.头风面疮,痒出黄水。用艾二两,加醋一升,煎成浓汁,摊纸上贴,一天换二三次。10.蛔虫病。用白熟艾一升,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内服,能把虫吐出。又一方:取生艾捣汁,天明时,先吃一点香甜食品,随后服艾汁一升,可把虫打下。11.老小白痢。用陈艾四两、干姜炮三两,共研末,加醋煮陈米糊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12.诸痢久下。用艾叶、陈皮等分,煎服。也可用这两味药共研末,加酒煮烂饭成丸子。每服二三十丸,盐汤送下。13.痔疮。先用槐柳汤洗过,再以艾灸七壮。血秽泻后即愈。14.产后泻血不止。用干艾叶、老生姜各半两,煎浓汤服。15.忽然吐血。用熟艾三团,加水五升煮成二升,服。又一方:熟艾烧灰。取二钱,水送服。16.盗汗不止。用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加水一杯煎至八分,温服。17.火眼肿痛。用艾烧烟,将碗盖住,过会儿,刮取碗内烟煤,以温水调匀洗眼,水中加一点黄连汁更好。18.脸上黑痣。用艾灰、桑灰各三升,淋水循环几次取汁,浓煎成膏。常取少许敷痣上,能使痣烂脱。19.小儿烂疮。用艾叶烧灰敷搽。20.背疮初发。在患处先贴上湿纸,先变干的地方是疮头,用艾灸,不计次数。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毒即消散。如不散,也不能内攻了。21.虫蛇咬伤。用艾灸几次,效果显著。22.风虫牙痛。化蜡少许,摊纸上,铺艾一层,卷成筒,烧烟熏鼻。又用口吸烟气,即可止疼消肿。23.妊娠下血。用艾叶三两,川芎、甘草各二两,当归、地黄各三两,芍药四两,放入水五升、清酒五升中煮成三升,再加阿胶二两令化尽。每服一升。日服三次。24.妊娠胎动、腰痛,下血、倒产、子死腹中。用艾叶一团,如鸡蛋大,加酒四升煮成二升,分二次服。25.妇女崩中,血出不止。用熟艾一团,如鸡蛋大,阿胶炒为末半两,干姜一钱,水五碗,同煎服。

蓍(shī)

【释名】[时珍说]蓍也叫作耆,老人历年多,更事久,事能尽知。

【集解 】 [别录说]蓍原产于偏僻的山谷之中。[颂说]如今蔡州上蔡县的白龟祠旁也有蓍,它像蒿一样成丛生长,高五六尺,一根生有一二十茎,多的有五十茎,一抽茎便直条生长,所以不同于各种蒿。秋后在枝端开花,红紫色,形状如菊花,结的果实如艾实。《史记·龟策传》中记载,只有千年龟,才能游弋在莲叶之上。蓍有一百茎,而共系一根。它所生长的地方,无虎狼,无毒螫,褚先生说这是因为下有神龟守卫,上有云气覆盖。传言说如果天下和平,帝王得道,则蓍的茎长可达一丈,所以说它是神草。因此,占卜的人取它来作道具。

实 【气味】 苦、酸,平,无毒。

【主治】 益气,润肤,明目,令人聪慧先知,久服轻身不饥不老。

叶 【主治】 痞疾。

【附方】 腹中痞块。刘松石《保寿堂方》:蓍叶、独蒜、穿山甲末、食盐,一同用好醋捣和成饼,根据痞的大小贴上,烧两炷香的时间为宜。使痞化为脓血,从大便中排出来。

实〔主治〕益气,润肤,明目,令人聪慧先知,久服轻身不饥不老。

茵陈蒿(hāo)

【释名】 [藏器说]它虽为蒿类,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因陈。

【 集解 】 [弘景说]到处都有茵陈蒿。像蓬蒿但叶片更紧细些,秋后茎枯萎,过冬天也不会死,到了春天又重新生长,以前的人多把它移植来当蔬菜种。[时珍说]洪舜俞在《老圃赋》中说,酣糟紫姜之掌,沐醯青陈之丝,说的就是茵陈蒿。现在淮扬人在二月二日仍要摘野茵陈苗和粉面,做成茵陈饼吃。

茎叶 【气味】 苦,平,微寒,无毒。

【主治】 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令容颜白皙悦泽。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热去腹块,通关节,去滞热伤寒。

【附方】 1.大热黄疸。用茵陈切细煮汤服。生食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瘴疟,利小便。2.浑身风痒。用茵陈煮浓汤洗浴即愈。3.疬疡风病,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茵陈蒿两把,加水一斗五升,煮成七升,先以皂荚汤洗,再以茵陈汤洗。隔一天洗一次。4.风疾挛急,手足不能自由伸缩。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匀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5.遍身黄疸。用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6.眼热赤肿。用茵陈蒿、车前子等分,煎汤,以细茶调服数次。

茎叶〔主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令容颜白皙悦泽。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热去腹块,通关节,去滞热伤寒。

青蒿

【释名】 也称草蒿、方溃、香蒿。

【集解】 [别录说]青蒿到处都有。[保升说]青蒿高四尺左右,嫩时可以用醋腌成酸菜,味道很香美。《诗经》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说的就是它。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疥瘙痂痒恶疮,杀病虫,积热在骨节间,明目;夏季持续高烧,妇人血虚下陷导致出血,腹胀,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捣成汁服用。也可以晒干制成末,将小便加入酒中和末服。补中益气轻身,补疲劳驻颜色,长毛发令发黑亮不衰老,兼去叉发,杀风毒。治胸痛黄疸,生青蒿捣成汁服用,并把渣贴在痛处。又治疟疾寒热。把生青蒿捣烂敷贴在金疮上,可止血止疼。把它烧成灰,隔纸淋汁,和石灰煎,可治恶疮、息肉、黑疤。

【发明】 [时珍说]《月令通纂》中载,伏内庚日,取青蒿悬在门庭内,可辟邪气。阴干后碾成末,在冬至、元旦,各服二钱,效果良好。

子【气味】 甘,冷,无毒。

【主治】 明目开胃,炒后食用。治劳瘦,用健壮人的小便浸润后服用。可治恶疮、疥癣、风疹,煎水洗患处。治鬼气,把它碾成末,用酒送服方寸匕。

〔主治〕疥瘙痂痒恶疮,杀病虫,积热在骨节间,明目;夏季持续高烧,妇人血虚下陷导致出血,腹胀,及冷热久痢。杀风毒。治胸痛黄疸。治疟疾寒热。

【附方】 1.男女劳瘦。用青蒿锉细,加水三升、童便五升同煎至一升半,去渣留汁再煎成膏,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时及卧时各用温酒送下。2.虚劳盗汗,烦热口干。用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加入参末麦门冬末各一两,熬至能捏丸时,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饭后服,米汤送下。3.疟疾寒热。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捣汁服。4.温疟,只热不冷,痰多。用青蒿二两,在童便浸过,焙干,加黄丹半两,研末,每服二钱,白开水调下。5.赤白痢下。用青蒿、艾叶等分,同豆豉捣做饼,晒干。每用一饼,以水一碗半煎服。6.酒痔便血。用青蒿叶或青蒿茎,研末。便前用冷水,便后用水酒调服。7.各种刀伤。用青蒿捣封伤口,血止即愈。又一方:用青蒿、麻叶、石灰等分,一起捣烂晒干,临用时研成末搽伤处。8.牙齿肿痛。用青蒿一把,煎水漱口。9.耳出脓汁。用青蒿末棉裹塞耳中。10.鼻中息肉。用青蒿灰、石灰等分,淋汁熬膏点息肉上。

白蒿

【释名】 也称蘩、由胡、蒌蒿。

【集解】 [恭说]白蒿到处都有。叶颇像细艾,上面错落生长有白毛,比青蒿粗。从初生到秋天,都比其他的蒿要白。[时珍说]初春生苗,如嫩蒿,可浸泡清洗淘去苦水,煮来作菜食用。进入夏季后高三四尺,茎呈方形如黄麻茎,它的叶如艾叶但背面是青色的。一梗有三叶,叶有尖细的分叉。一节长一寸左右,节节生穗,丛簇抱茎。四五月间穗内开小花,红紫色,也有淡白色的。每片萼内有细子四粒,粒的大小如同蒿子,有三个棱,褐色。按《闺阁事宜》载,开白花的是益母草,治妇女产后血病;开紫色花的叫野天麻,功效稍逊。

苗根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五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久服轻身,耳目聪明不老。捣汁服,去热黄及心痛。曝为末,米饮空心服一匙,治夏月暴水痢。烧灰淋汁煎,治淋沥疾。利膈开胃,杀河鲀鱼毒。

【发明】 [时珍说]本经列白蒿于上品,有功无毒,而古今方家不知它的用处,难道是得不到服用它的秘诀吗?

【附方】 恶疮癞疾,凡是恶疾遍体,面目有疮者,皆可服用。用白艾蒿十束如升大,煮取汁,以曲及米一如酿酒法,候熟稍服用。

黄花蒿

【释名】也叫臭蒿。

【集解】 [时珍说]香蒿、臭蒿,都可以叫作草蒿。此蒿与青蒿相似,查此蒿色绿带淡黄,气辛臭不可食,人家采以罨酱黄酒曲者是也。

叶 【气味】 辛,苦,凉,无毒。

【主治】 小儿风寒惊热。

子【气味】 辛,凉,无毒。

【主治】 治劳,下气开胃,止盗汗及邪气鬼毒。

黄花蒿

子〔主治〕治劳,下气开胃,止盗汗及邪气鬼毒。

牡蒿

【释名】 又称齐头高。

【集解】 [别录说]牡蒿生于田野之中,五月、八月采。[弘景说]方药不复用。

苗 【气味】 苦,微甘,温,无毒。

【主治】 充肌肤,益气,令人暴肥。不可久服,血脉满盛。擂汁服,治阴肿。

【附方】 疟疾寒热。齐头蒿根、滴滴金根各一把,擂生酒一盅,未发前服。以滓敷寸口,男左女右。二日便止。

茺蔚(chōng wèi)

【释名】 又称益母、益明、贞蔚、野天麻、猪麻、郁臭草、苦低草、夏枯草、土质汗。

【集解】 [别录说]茺蔚生于海滨池泽,五月采。[弘景说]今处处有茺蔚。叶如荏,茎是方形,子形细长,有三棱。方用亦稀。

子 【气味】 甘、甜,微温,无毒。

【主治】 明目益精,除水肿。长期服用可以轻身。治血逆高烧,头痛心烦,产后血胀。舂内仁生食,补中益气,通血脉,增精髓,止渴润肺。治风解热,顺气活血,养肝益心,安魂定魄,调妇女经脉,治非经期大出血或出血不断、产后胎前各种病。长期服用令妇女有孕。

苗茎、叶、根 【气味】 苦、甘,寒,无毒。

【主治】 治荨麻疹,可作汤洗浴。捣汁服用,主治浮肿下水。消恶毒疔肿,乳痈及丹毒等,都可用益母草茎叶擦拭。另外,服汁,可下死胎,治产后血胀闷。将汁滴入耳内,主治耳聋。捣碎可敷蛇虺毒。用来作驻颜的药,可令人容颜光泽,除粉刺。活血破血,调经解毒。治流产及难产,胎盘不下,产后大出血、血分湿热、复感风邪,血痛,非经期大出血或出血不断,尿血、泻血,疳痢痔疮,跌打后内伤及瘀血,大小便不通。

茺蔚

子〔主治〕明目益精,除水肿。长期服用可以轻身。治血逆高烧,头痛心烦,产后血胀。

苗、茎、叶、根〔主治〕捣汁服用,主治浮肿下水。消恶毒疔肿,乳痈及丹毒等,都可用益母草茎叶擦拭。

【附方】 1.妊娠前后各种疾病。用连根收采的正在开花的益母草,阴干后,取叶及花、子,碾为末,加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不限丸数,以病愈为度。如做成梧桐子大的丸子,则每服为五十至七十丸。服药时,随不同的病症,用不同的汤汁送下:a胎前脐腹痛,用米汤;b腹痛胎动,下血不止,用当归汤;c胎衣不下,死胎不下,横生倒产,用炒盐汤;d产后头晕眼黑、发狂或不省人事,用酒服;e产后腹痛,时发寒热,出冷汗,用童便和酒或薄荷自然汁;f产后痢疾,用米汤;g产后月经不调,用温酒;h产后中风、半身不遂,用童便和酒;i产后气喘咳嗽,面目浮肿,用温酒;j产后流鼻血、舌黑口干,酒服;k产后大小便不通,烦躁口苦,用薄荷汤;l妇女久无子息,用温酒。2.产妇诸疾,内脏受伤瘀血。用益母草全草洗净,竹刀忌铁刀切为小段,煮烂,去草取汁,约得五六斗。澄清半日后,滤去浊渣,以清汁在慢火上煎成一斗状如糖稀。收存瓶中。每取一杯,和酒内服。一天两次。3.老少尿血。用益母草捣汁服一升。4.赤白痢。用益母草晒干、陈盐梅烧存性,等分研末。每服三钱,白痢以干姜汤、赤痢以甘草汤下。5.小儿疳痢。用益母草嫩叶同米煮粥吃,到病愈为止。常服嫩叶汁亦可。6.痔疮下血。用益母草叶捣汁服。7.各种痈疮,妇女乳痈、小儿头疮、黄烂热疮、疥疽阴蚀等。用益母草切五升,加水一斗半,煮成一斗,分几次洗。8.各种疔疮。用益母草捣烂封疮,另取益母草绞汁内服。又一方:益母草,烧存性。先用刀划破疔根,挤出血,然后挑药入疔内,疔深者,用捻子把药送入底部。过一会儿,有污血流出,拭净,再次上药,直到看见红血乃止。一二日后,根烂出,以针挑去,再敷上药,不久,合口自愈。9.喉闭肿痛。用益母草捣烂,加新汲水一碗,绞出浓汁一次饮下。冬月用益母草根。 10.耳内化脓。用益母茎叶榨汁滴耳内。11.新生小儿。先取益母草五两煎水浴之,不生疮疥。

角蒿

【集解】[恭说]角蒿似白蒿,花如瞿麦,红赤可爱,子似王不留行,黑色作角,七月、八月采。

【气味】 辛、苦,有小毒。

【主治】 干湿诸恶疮有虫者。治口齿疮绝胜。

【附方】 1.齿龈宣露,多是疳也。角蒿烧灰,夜涂上。切忌油腻、砂糖、干枣。2.口疮不瘥,入胸中并生者。不拘大人小儿,以角蒿灰涂之,有汁吐去,一宿效。

角蒿

刘寄奴草

【释名】 也称金寄奴、乌藤菜。[时珍说]李延寿《南史》中记载,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年轻时伐荻新州,途中遇一大蛇,刘裕便射中了它。第二天他再次前往,听见有杵臼声。循声寻找,看见童子数人皆着青衣,在榛林中捣药。便问其故。童子回答,我主为刘寄奴所射,今合药敷伤。刘裕问,为何不杀了他?童子回答,寄奴是将来的王,不能杀。刘裕大声呵斥,童子皆散,他就收了药返回。从那以后,每次遭遇金疮,敷此药即愈。于是,人们称此草为刘寄奴草。

【集解】 [恭说]刘寄奴草生于江南。茎像艾蒿,长三四尺,叶似山兰草而尖长,一茎直上有穗,叶互生,子似稗而细。[时珍说]刘寄奴一茎直上。叶似苍术,尖长糙涩,面深背淡。九月茎端分开数枝,一枝攒簇若干朵小花,白瓣黄蕊,如小菊花。花谢后有白絮,如苦荬花之絮。子细长,如苦荬子。

子、苗 【气味】 苦,温,无毒。

【主治】 破血下胀。多服令人下痢。下血止痛,治产后余疾,止金疮血,极效。心腹痛,下气,水胀血气,通妇人经脉?结,止霍乱水泻。小儿尿血,研末服。

【附方】 1.大小便血。用刘寄奴研末,茶调匀,空心服二钱即止。2.折伤瘀血,伤及腹内。用刘寄奴、骨碎补、延胡索各一两,加水二升,煎至七合,又倒入酒和童便各一合,一次温服。3.霍乱成痢。用刘寄奴草煎汁内服。4.汤火伤灼。用刘寄奴捣末。先以鸡毛沾糯米浆扫伤口,然后把药末敷上。5.小儿夜啼。刘寄奴半两,地龙妙一分,甘草一寸,水煎,灌少许。6.赤白下痢。用刘寄奴、乌梅、白姜等分,水煎服。赤多加乌梅,白多加姜。

子、苗〔主治〕破血下胀。多服令人下痢。下血止痛,治产后余疾,止金疮血,极效。心腹痛,下气,水胀血气,通妇人经脉郁结,止霍乱水泻。小儿尿血,研末服。

夏枯草

【释名】又叫夕句、乃东、燕面、铁色草。

【集解】 [恭说]平原的沼泽地带到处都生长夏枯草。[颂说]夏枯草在冬至过后便会长叶,像旋覆。三四月开花抽穗,为紫白色像丹参花,结子也抽穗。到了五月便枯萎了,所以应在四月采收。[时珍说]夏枯草生长在野外。苗高一二尺左右,其茎微呈方形,叶对节生,边缘有细齿。茎端抽穗,长一二寸,穗中开淡紫色的小花,一穗有四粒小子。把嫩苗煮后,浸去苦味,然后用油盐拌和做成酸菜吃,味道极佳。

茎、叶 【气味】 辛、苦,寒,无毒。

【主治】 治寒热淋巴结核、瘘管及头疮,破腹部结块,散瘘管结气、脚肿湿痹,轻身。

【附方】 1.明目补肝,肝虚目痛,冷泪不止。用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研末。每服一钱,茶汤调下。2.赤白带下。夏枯草开花时,采来阴干,研末。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3.血崩不止。用夏枯草研末,每服一小匙,米汤送下。4.产后血晕,心气欲绝。用夏枯草捣烂,绞汁服一碗,极效。5.打伤金疮。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伤处。6.汗斑白点。用夏枯草煎成浓汁,每天洗患处。

夏枯草

丽春草

【释名】 又称仙女蒿、定参草。

【发明】 [颂说]唐天宝中,颍川郡杨正进方,各医皆用有效。其方中说:丽春草治疗的症状为因时患伤热,变成阴黄,遍身壮热,小便黄赤,眼如金色,面又青黑,心头气痛,绕心如刺,头旋欲倒,兼胁下有瘕气,及黄疸等,经试用效果显著。其药春三月采花,阴干一升,捣散。每天刚亮时空腹取三方寸匕,和生麻油一盏顿服,日一服,隔五日再进,以知为度。其根疗黄疸,捣汁一盏,空腹顿服,须臾即利三两行,其疾立已。一剂不能全愈,隔七日更一剂,永瘥。忌酒面猪鱼蒜粉酪等。

丽春草

青葙

【释名】 也称草蒿、萋蒿、昆仑草、野鸡冠。子名草决明。

【集解】 [时珍说]青葙生长在田野间。嫩苗像苋菜,可食用。高三四尺,苗叶花与鸡冠花没有区别,但鸡冠花穗有的大而扁、团,青葙却在梢间开花,穗尖长四五寸,形状似兔尾,水红色,也有黄白色。它的子在穗中,与鸡冠子和苋菜子一样,难以辨认。

茎叶 【气味】 苦,微寒,无毒。

【主治】 治邪气皮肤中热、瘙痒异常,杀三虫。治恶疮疥虱痔蚀、阴蚀。捣汁服用,大疗温疬。止金疮血。

子 【气味】 苦,微寒,无毒。

【主治】 唇口发青。治五脏邪气,益脑髓,镇肝,明耳目,坚筋骨,祛风寒湿痹。治恶疮疥疮。

【附方】 鼻血不止。青葙子汁三合,灌入鼻中。

旋覆花

【释名】也称金沸草、金钱花、滴滴金、盗庚、夏菊、戴椹。

【集解】 [弘景说]旋覆花出产于近道下湿地,像菊花那么大。[时珍说]旋覆花状如金钱菊。水泽边生者,花小瓣单;人有栽者,花大蕊簇,是土壤的贫瘠与肥沃使它这样。根细白。

花 【气味】 咸,温,小毒。

【主治】 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肉,利大肠,畅血脉,益色泽。主水肿,逐大腹,开胃,止呕逆不下食。行痰水,去头目风。消坚软痞,治噫气。

【发明】 [时珍说]旋覆是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药。所治诸病,其功只在于行水下气通血脉。

旋覆花

花〔主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

【附方】 1.中风壅滞。用旋覆花洗净,焙过,研细,加炼蜜和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夜卧时以茶汤送下五至十丸。2.小儿眉癣(小儿眉毛眼睫,因生过癣后不能复生)。用旋覆花、赤箭(即天麻苗)、防风,等分研末,洗净患处,以油调涂。3.耳后生疮。用旋覆花烧过研细,以羊油调涂患处。

鸡冠

【释名】 [时珍说]以花的形状命名。

【集解】 [时珍说]鸡冠到处都有。三月长苗,入夏后高的有五六尺,矮的才几寸。叶青而柔,颇似白苋菜。可用油盐炒食,口味很好。六七月茎梢间开花,有红、白、黄三色。它的穗圆长,花朵宛如鸡冠,有长度长达一二尺的,层层卷出甚是可爱。穗中有子,黑细光滑,与白苋子一样。其穗如秕麦的形状,花期最长久,霜降后才开始凋谢。

苗 【气味】 甘,凉,无毒。

【主治】 疮痔及血病。

子【气味】 甘,凉,无毒。

【主治】 止肠风泻血,赤白痢。崩中带下,入药炒用。非经期阴道出血。

花【气味】 甘,凉,无毒。

【主治】 痔疮出血,痢脓血,赤白相杂,非经期阴道出血。将红花和白花分开用。

花〔主治〕痔疮出血,痢脓血,赤白相杂,非经期阴道出血。将红花和白花分开用。

【附方】 1.吐血不止。用白鸡冠花,在醋中浸煮七次,取出,研末。每服二钱,热酒送下。2.便血。用鸡冠花、椿根白皮,等分研末,加炼蜜和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黄芪汤送下。日服二次。3.五痔肛肿,久不愈,转瘘疮。用鸡冠花、凤眼草,各一两,加水二碗煎汤多洗。4.下血脱肛。用白鸡冠花、防风,等分研末,加糊做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又一方:白鸡冠花炒,棕榈灰、羌活各一两,共研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5.月经不止。用红鸡冠花一味晒干研细。每服二钱,空心服,酒调下。忌食鱼腥猪肉。6.产后血痛。用白鸡冠花,酒煎服。7.妇人白带。用白鸡冠花晒干为末,每天早晨空心服三钱,酒送下。如是赤带,可用红鸡冠花。8.白带沙淋。用白鸡冠花、苦葫芦等分,空心服,酒送下。9.赤白下痢。用鸡冠花煎酒服。赤痢用红花,白痢用白花。

红蓝花

【释名】也称红花、黄蓝。

【集解】 [志说]红蓝花一般都生长在梁汉和西域。《博物志》中说:红蓝花是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种子。现今魏地也有种植。[颂说]红蓝花如今到处都是。老百姓在菜圃里种植,冬季撒子,到了春天开始长苗,夏天才开花。花下结球猬,多刺,花就开在球上。种植的人乘着露水采摘花,采后又开,直到开尽为止。球中结子,白色的颗粒像小豆子般大小。把它的花晒干,可以做成红色的颜料来染布,还可做胭脂。[时珍说]红花在二月、八月、十二月都可以下种。像种麻一样在雨后播种。初生的嫩叶苗可以食用。它的叶如小蓟叶。到五月开花,像大蓟花,为红色。清晨采花捣熟,用水淘,然后用布袋滤去黄汁又捣,把淘酸粟米的水澄清以后再淘,又用布袋绞去汁,再用青蒿覆盖一夜,晒干,或者捏成薄饼阴干收用。在五月采它的果实,淘净捣后煎汁,加入盐醋椒料拌成蔬菜吃,味道很好。

花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产后失血过多饮食不进,腹内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红蓝花和酒煮服。也主治蛊毒腹大毒,多用破积血,少用养血,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

【发明】 [时珍说]《养疴漫笔》中讲,新昌有一个姓徐的妇女生产已死,但胸膈微热,有个姓陆的名医说,这是血闷的缘故,用红花几十斤就可以救活。于是马上买来,用大锅煮汤,盛了三桶放在窗格下,把徐氏抬来放在上面,熏蒸,汤冷后又加热。一会儿她的指头便能动弹,半日就苏醒过来。当初唐许胤宗用黄芪汤熏柳太后治风病就用此方法。

红蓝花

【附方】 1.风疾兼腹内血气痛。用红花一两,分为四份。先取一份以酒一升,煎成一杯半,一次服下。不止,再服。2.一切肿疾。用红花熟捣取汁服。3.喉痹壅塞。用红花捣烂,取汁一小升服下,病愈为止。冬月无花,可用干花浸湿压汁煎服。 4.胎死腹中,或胎衣不下。用红花煮酒服。5.产后血晕。用红花一两研细,分作二服,每服以酒二碗煎成一碗送下。6.耳朵化脓出水。用红花三钱半、枯矾五钱,共研末,先用棉花把耳擦净,然后把药末吹入耳内。无花则用枝叶为末亦可。

番红花

【释名】 也称洎夫蓝、撒法郎。

【集解】 [时珍说]番红花出产于西番回回国和天方国。元朝时候便开始食用。按张华《博物志》说,张骞从西域得到的红蓝花种,其实即是番红花,只因区域地气不同而稍有差异。

番红花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治心忧郁积,气闷不散,活血。久服令人心喜。又治惊悸。

【附方】 伤寒发狂、惊怖恍惚。用番红花水煎,冷服。

燕脂

【集解】 [时珍说]燕脂有四种:一种以红蓝花汁染胡粉而成,乃《苏鹗演义》中所说的燕脂叶似蓟,花似蒲,出西方,中国谓之红蓝,以染粉为妇人面色者也。一种以山燕脂花汁染粉而成,乃段公路《北户录》所说的端州山间有花丛生,叶类蓝,正月开花似蓼,土人采含苞者为燕脂粉,亦可染帛,如红蓝者也。一种以山榴花汁作成者,在郑虔胡《本草》中有记载。一种以紫铆染绵而成者,谓之胡燕脂,在李珣《南海药谱》中有载,今南人多用紫铆燕脂,俗呼紫梗是也。大抵皆可入血病药用。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活血,解痘毒。

【附方】 1.乳头裂破。燕脂、蛤粉为末,敷之。2.婴孩鹅口,白厚如纸。用坯子燕脂,以乳汁调涂之,一宿效。男用女乳,女用男乳。3.漏疮肿痛。猪胆七个,绵燕脂十个洗水,和匀,搽七次即可。

大蓟(jì)、小蓟

【释名】 也称虎蓟、马蓟、猫蓟、刺蓟、山牛蒡、鸡项草、千针草、野红花。

【集解】 [颂说]小蓟各地都有。二月生苗,长到二三寸时,和根一起可以当菜吃,味道很美。四月长高到一尺多,多刺,花从蓟中心长出来,如红蓝花但颜色为青紫色。

大蓟根,叶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出血,可令人肥健。捣根绞汁服半升,治崩中下血,立愈。主肠痈,腹脏瘀血,则生研,用酒和小便随意服。另外,对恶疮疥癣,则同盐研敷。

小蓟根,苗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养精保血。破旧血,生新血,暴下血、血崩,金疮出血,呕血等,都取汁温服。煎后和糖,可促进金疮愈合,服用也佳。可退热补虚损。苗生研后服汁,去烦热。作菜食,除风热。夏天热烦不止,捣汁服半升,立愈。

大蓟、小蓟

大蓟根〔主治〕主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出血,可令人肥健。

小蓟叶〔主治〕养精保血。破旧血,生新血,暴下血、血崩,金疮出血,呕血等。可退热补虚损。

【附方】 1.心热吐血。用小蓟叶和根,捣烂压汁,每服二小碗即可。2.九窍出血。用刺蓟捣汁和酒服。或取干蓟研细,冷水送服。3.崩中下血。用大、小蓟根一升,泡在酒一斗中,经过五天,取酒常饮适量。亦可用酒煎蓟根服或用生蓟捣汁温服。又一方:小蓟茎、叶,洗净,切细,研汁一碗,加生地黄汁一碗,白术半两,共煎到五成,温服。4.堕胎下血。用小蓟根、叶,益母草各五两,加水二大碗煎成一小碗,分二次服,一日服完。5.金疮出血不止。用小蓟苗捣烂敷伤处。6.小便热淋。用蓟根捣汁服。7.疔疮恶肿。用大蓟四两、乳香一两、明矾五钱,共研末。每服二钱,酒送下。以出汗为见效。8.疔疮恶肿。千针草四两,乳香一两,明矾五钱,为末。酒服二钱,出汗为度。

苎(zhù)麻

【释名】 也称绩纻或纻。

【集解】 [颂说]苎麻产于闽、蜀、江、浙,现在直隶池州府南陵县多有种植,其他州郡虽然也有,但却不多。它的苗高七八尺,叶如楮叶但无分叉,叶面青背白,有短毛。夏秋间开青花结细穗。根黄白而轻虚,适宜在二月、八月采割。按陆玑《草木疏》记载,一棵苎麻有数十茎,宿根在土中,春天自生,不需栽种。荆州、扬州每隔一年收割三次,各园内种植的一年可割两次,割来后剥掉皮,用竹刀刮其表皮,厚处自然脱落,得到里面如筋的部分,将其煮后搓捻成线用来织布。现如今江、浙、闽中的人们仍然采用此法。[时珍说]苎,即家苎,又有山苎、野苎。都可用来刮洗后煮食救荒,或和米粉做糕饼食,味道非常甘美。

根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安胎,敷丹毒热。治胸膈发热,胎漏止产后大出血,产前产后心烦,邪热,大渴,大狂,服金石药的人。暗箭毒,蛇虫咬伤。

【附方】 1.痰哮咳嗽。取苎根煅烧存性研末,用生豆腐蘸三五钱,食后效果甚佳。如未痊愈,可用猪肉二三片,蘸末后食用,效果更好。2.小便不通。用苎麻根、蛤粉半两为末,每次服二钱,空腹用新鲜水送下。3.脱肛不收。苎根捣烂煎汤,倒入盆中坐浴,效果良好。4.产后腹痛。将苎麻放在腹上,立刻止。

续断

【释名】 也称属折、接骨、龙豆、南草。[时珍说]续断、属折、接骨,皆以功命名。

【集解】 [弘景说]《桐君药录》中记载,续断生蔓延,叶细,茎如荏,大根,黄白有汁,七八月采根。如今都用茎叶节节断、皮黄皱、状如鸡脚者,又呼为桑上寄生。时人又有接骨树,高丈余,叶似蒴藋皮主金疮。

【气味】 苦,微温,无毒。

【主治】 伤寒,补不足,金疮痈疡折跌,续筋骨,妇人乳难。久服益气力。妇人崩中漏血,金疮血内漏,止痛生肌肉,及腕伤恶血腰痛,关节缓急。去诸温毒,通宣血脉。助气,补五劳七伤,破?结瘀血,消肿毒,肠风痔瘘,乳痈瘰疬,妇人产前后一切病,胎漏,子宫冷,面黄虚肿,缩小便,止泄精尿血。

【附方】 1.妊娠胎动。用川续断酒浸、杜仲姜汁炒去丝,各二两,等分研末,加煮烂了的枣肉,和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2.产后诸疾,血运、心闷、烦热、气接不上、心头硬、乍寒乍热等。用续断皮一把,加水三升煎成二升,分三次服。3.打扑伤损。用续断叶捣烂敷伤处即可。

苦芺

【释名】也称钩芺、苦板。

【集解】 [时珍说]苦芺有拇指那么大,空心,茎头长有苔像蓟,初生的可食用。《说文》说江南人吃它以下气,现在浙东人清明节采其嫩苗来吃,说是这样就会一年不生疮疖等病。也可以捣汁和米粉做成饼吃,其色青翠,久留不坏。

苗【气味】 苦,微寒,无毒。

【主治】 面目通身漆疮,烧灰敷贴,也可生吃。烧灰治疗金疮。又治丹毒。煎汤洗痔,非常灵验。下气解热。

漏卢

【释名】 也称野兰、荚蒿、鬼油麻。

【集解】 [弘景说]乔山是黄帝所葬处,在上郡。今漏卢出产于近道。时人取苗用,把根取名鹿骊根,苦酒磨后可以疗疮疥。[恭说]此药俗名荚蒿,茎叶似白蒿,花黄,生荚,长似细麻之荚,大如箸许,有四五瓣,七八月后皆黑,异于众草,属于蒿类。常用其茎、叶、子,未见用根。[藏器说]南人用苗,北土用根,为树生,如茱萸树,高二三尺,有毒杀蛊,山人以它洗疮疥。

根苗 【气味】 苦、咸,寒,无毒。

【主治】 皮肤热毒,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久服轻身益气,耳目聪明,不老延年。止遗溺,热气疮痒如麻豆,可作浴汤。通小肠,泄精尿血,肠风,风赤眼,小儿壮热,扑损,续筋骨,乳痈瘰疬金疮,止血排脓,补血长肉,通经脉。

【发明】 [时珍说]漏卢可催乳汁,消热毒,排脓止血,生肌杀虫。故东垣以它为手足阳明药。古方治痈疽发背,是由于漏卢汤的功用。

根苗〔主治〕皮肤热毒,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久服轻身益气,耳目聪明,不老延年。

【附方】 1.腹内蛔虫。用漏卢为末,每取一匙,和饼子肉汤同服。2.小儿疳病肚胀,或常泄痢,冷热不调。用漏卢一两,研细。每服一钱,加猪肝一两或盐少许同煮熟,空心一次服完。3.冷劳泄痢。用漏卢一两、艾叶炒四两,共研末。取末一半,加醋三升同熬成膏,把另一半药末加入,和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温水送下三十丸。4.产后带下。治方同上。5.乳汁不下,乳内胀痛,积久成痈。用漏卢二两半、蛇蜕十条炙焦、瓜蒌十个烧存性,共研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6.风痛,筋脉拘挛。用漏卢麸炒半两、地龙去土炒半两,共研末;另用生姜二两,取汁,加入三两蜜,同煎开几次,又加好酒五合,收存待用。服药时,取上制的药末,以收存的汤剂煨温后送下。7.一切痈疽。用漏卢、连翘、生黄芪、沉香各一两,生粉草半两,大黄微炒一两,共研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服至热退便停药。8.白秃头疮。用漏卢草烧灰,加猪油调匀涂搽。

胡卢巴

【释名】又称苦豆。

【集解】 [禹锡说]胡卢巴出广州并黔州。春生苗,夏结子,子作细荚,至秋采。现在人们多用岭南采来的。

【修治】 [时珍说]凡入药,淘净,以酒浸一宿,晒干,蒸熟或炒过用。

【气味】 苦,大温,无毒。

【主治】 元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治冷气疝瘕,寒湿脚气,益右肾,暖丹田。

【发明】 [宗奭说]膀胱气,用此合桃仁麸炒等分,为末。半为散,半以酒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盐酒下。其散以热米饮下,与丸子相间,空心服。日各一二服。

胡卢巴

子〔主治〕元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治冷气疝瘕,寒湿脚气,益右肾,暖丹田。

【附方】 1.小肠气痛。胡卢巴炒研末,每服二钱,茴香酒下。2.肾脏虚冷,腹胁胀满。胡卢巴炒二两,熟附子、硫黄各七钱五分,为末,酒煮曲糊丸梧桐子大,每盐汤下三四十丸。3.冷气疝瘕。胡卢巴酒浸晒干,荞麦炒研面,各四两,小茴香一两,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或盐酒下。服至两月,大便出白脓,则除根。4.阴?肿痛、偏坠,或小肠疝气,下元虚冷,久不愈者,沉香内消丸主之。沉香、木香各半两,胡卢巴酒浸炒,小茴香炒,各二两,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盐酒下。5.气攻头痛。胡卢巴炒,三棱酒浸焙,各半两,干姜炮二钱半,为末,姜汤或温酒每服二钱。6.寒湿脚气,腿膝疼痛,行步无力。胡卢巴酒浸一宿焙,破故纸炒香,各四两,为末。以木瓜切顶去瓤,安药在内令满,用顶合住签子固定,烂蒸,捣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下。

大青

【释名】[时珍说]其茎叶皆深青,故名。

【集解】 [时珍说]处处有之。高二三尺,茎圆。叶长三四寸,面青背淡,对节而生。八月开小花,红色成簇。结青实大如椒颗,九月色赤。

茎叶 【气味】 苦、微咸,大寒,无毒。

【主治】 时气头痛,大热口疮。除时行热毒,甚良。治瘟疫寒热。治热毒风,心烦闷,渴疾口干,小儿热疾风疹,及金石药毒。主热毒痢、黄疸、喉痹、丹毒。

【发明】 [颂说]古方治伤寒黄汗、黄疸等,有大青汤。又治伤寒头身强、腰脊痛,葛根汤内亦用大青。大抵时疾多用之。

【附方】 1.喉风喉痹。大青叶捣汁灌之,取效止。2.小儿口疮。大青十八铢,黄连十二铢,水三升,煮一升服。一日二服,以瘥为度。3.热病下痢。大青汤:用大青四两,甘草、赤石脂三两,胶二两,豉八合,水一斗,煮三升,分三服,不过二剂瘥。4.小儿突然肚皮青黑,乃血气失养,风寒乘之,危恶之候也。大青为末,纳口中,以酒送下。

叶〔主治〕时气头痛,大热口疮。除时行热毒,甚良。治瘟疫寒热。治热毒风,心烦闷,渴疾口干,小儿身热疾风疹,及金石药毒。主热毒痢,黄疸、喉痹、丹毒。

蠡(lǐ)实

【释名】也称荔实、蠡实、马楝子、马薤、马帚、马蔺子、铁扫帚、剧草、旱蒲。

【集解】 [颂说]今陕西各郡及鼎、澧州也有蠡实,靠近汴州最多。它的叶似薤而长厚,三月开紫碧花,五月结果有棱角,如麻大但为红色有棱角。周定王在《救荒本草》中说,它的嫩苗苦,可煮熟后换掉水,浸去苦味,用油盐调食。

实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皮肤寒热,胃中热气,风湿性关节炎,强筋骨,令人嗜食。久服轻身,止心烦,利大小便,令肌肤肥健。治金疮内出血,痈肿,妇女血气烦闷,产后出血不止,眩晕昏仆,非经期阴道出血。消一切疮痛,止鼻出血吐血,通小肠,消酒精毒,治黄疸杂毒,敷蛇虫咬伤。治小腹疝痛,腹内冷积,水痢等病。

花、茎、根、叶 【主治】 去白虫,治咽喉肿痛,多服会使人泄稀薄的大便。主要用于治痈疽恶疮。

【附方】 1.寒疝诸疾。用蠡实一升,每日取一把,拌面煮食,食尽一升见效。2.喉痹肿痛。用蠡实一合,升麻五分,加水一升,煎至三合,再加蜜少许搅匀慢慢饮下。又一方:蠡实八钱、牛蒡子六钱,共研末,每服一匙,空心服,温水送下。又一方:蠡实根叶二两,加水一升半,煮成一碗,慢慢饮下。又一方:用蠡实根捣汁三合,蜜一合,慢火合熬,点喉部,一日五至七次。3.水痢百病。用蠡实和等量的面粉或牛骨灰,空心服一匙,米汤送下。又一方:蠡实、干姜、黄连各等分,研为散,每服二匙,热汤送下。效果极显著。忌猪肉和冷水。4.肠风下血。用蠡实研破,酒浸数日,晒干一斤,何首乌半斤,雄黄、雌黄各四两,共研末,以浸泡蠡实的酒调末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一日三次。5.小便不通。用马蔺花炒、茴香炒、葶苈炒,共研末。每服一钱,酒送下。6.一切痈疽。用马蔺花和牛膝一同煎服。

苘(qǐng)麻

【释名】 又称白麻。

【集解】 [时珍说]苘麻也是今天的白麻。多生于湿地,人们可以种它。叶大似桐叶,团而有尖。六七月开黄花。结实如半磨形,有齿,嫩青老黑。中子扁黑,状如黄葵子。其茎轻虚洁白。北人取皮作麻。以茎蘸硫黄做灯,引火甚速。其嫩子,小儿可以吃。

实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赤白冷热痢,炒研为末,每蜜汤服一钱。痈肿无头者,吞一枚。

根 【主治】 亦治痢。古方用之。

【附方】 1.一切眼疾。苘麻子一升,为末。以豮猪肝劈片,蘸末炙熟,再蘸再炙,末尽乃为末。每服一字,陈米饮下,日三服。2.目生翳膜,久不愈者。用苘实,以柳木作磑,磨去壳,马尾连筛取黄肉去焦壳,每十两可得四两,非此法不能去壳也。用猪肝薄切,滚药慢炙熟,为末,醋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又一方:以苘实内袋中蒸熟,曝为末,蜜丸,温水下。

恶实

【释名】 也称鼠粘、牛蒡、大力子、蒡翁菜、便牵牛、蝙蝠刺。

【集解】 [时珍说]古人种恶实,用肥沃的土壤栽培它。剪嫩苗淘洗干净当蔬菜吃,挖根煮后晒干做成果脯,很营养人,现在的人已经很少吃了。三月长苗,长出来的茎高的有三四尺。四月成丛状开花,淡紫色,结的果实像枫球但要小些,花萼上的细刺百十根攒聚在一起,一个有几十颗子。它的根粗的有手臂粗,长的近一尺,为浅青灰色。七月采子,十月采根。

子【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明目补中,除风伤,风毒肿,各种瘘管。研末浸酒服,每日服二三盏,除各种风症,去丹石毒,利腰部。在吃饭前揉捏三枚恶实子吞服,可散各种结节筋骨烦热毒。吞一枚,出痈疽根。炒研煎饮,通利小便,润肺散气,利咽膈,去皮肤过敏,通十二经,消斑疹毒。

恶实

子〔主治〕明目补中,除风伤,风毒肿,各种瘘管。

【附方】 1.身肿欲裂。用牛蒡子二两,炒过,研细。每服二钱,温水送下。一日服三次。2.风热浮肿,咽喉闭塞。用牛蒡子一合,炒半生半熟,研细。每服一匙,热酒送下。3.头痛连睛。用牛蒡子、石膏,等分研末,茶调服。4.悬痈喉痛。用牛蒡子炒、甘草生,等分研末。水煎,含咽。5.风热痘疹。用牛蒡子炒、浮萍,等分研末。每服二钱,以薄荷汤送下。6.牙痛。用牛蒡子炒,煎水含漱。7.妇女吹乳。用牛蒡子二钱、麝香少许,温酒送下。8.关节肿痛。用牛蒡子三两,新豆豉炒、羌活各一两,共研末。每服二钱,白开水送下。

根、茎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肿,口渴,尿多。久服会轻身耐老。治齿痛劳疟,各种风症引起的双脚无力,慢性湿疹,咳嗽伤肺,肺脓疡和腹内积块,冷气积血。浸酒后服用可以去风和恶疮。和着叶子捣碎,敷贴在杖疮、金疮上,永不畏风。又治面目烦闷,四肢不健;通十二经脉,洗五脏恶气,可常作菜吃,令人身体轻灵。把根切细,拌上豆、面粉煮饭吃,可消胀壅。把茎叶煮汤,洗浴身体,可消除皮肤瘙痒。还可加入盐花生捣烂,消除一切肿毒。

【附方】 1.时气余热不退,烦躁发渴,四肢无力,不思饮食。用牛蒡根捣汁服一小碗,效果显著。2.伤寒搐搦。用牛蒡根十条,麻黄、牛膝、天南星各六钱,先锉后研,加好酒一升,再同研,榨药取汁,煎成黑膏。每服一钱,温酒送下。日服三次。3.一切风疾,年久不愈。用牛蒡根一升,生地黄、枸杞子、牛膝各三升,装在袋子里,泡在三升酒内。每天取饮适量。4.老人中风。用牛蒡根去皮,切一升,晒干,打成面,加大米四合,和做成饼,在豉汁中煮熟,添葱椒五味。经常空心取食,效果显著。5.头面忽肿,或连手足红肿。用牛蒡根洗净研烂,加酒煎成膏,摊布上贴肿处。同时以热酒送服根末一二匙,即感肿消痛减。6.头风白屑。用牛蒡叶捣汁,熬浓涂头上。次日晨,以皂荚水洗去。7.喉中热肿。用牛蒡根一升,加水五升,煎成一升,分三次服。8.牙龈肿痛。用牛蒡根一斤,捣汁,加盐花一钱,在银器中熬成膏,涂牙龈。9.小便不通、脐腹急痛。用牛蒡叶汁、生地黄汁各二合,和匀,加蜜二合。每取一合,又加水半碗,煎开几次,调滑石末一钱服下。10.经期胀痛。用牛蒡根二斤,锉小,蒸三遍,装入布袋,在二斗酒中泡五天。饭前温服一碗。

苍耳

【释名】 也称胡枲、常思、卷耳、爵耳、猪耳、耳珰、地葵、道人头、喝起草、野茄、缣丝草等。

【集解】 [时珍说]按周定王《救荒本草》说,苍耳的叶为青白色,类似于黏糊菜叶。在秋天结果实,比桑葚短小且多刺。嫩苗可以炊熟食用,用水浸淘拌来吃,可以充饥。其子炒去皮,研成面,可做成饼吃,也可熬油点灯。

茎、叶 【气味】 苦、辛,微寒,小毒。

【主治】 中风伤寒头痛,大风癫痫,头风湿痹,毒在骨髓,腰膝风毒。久服可耳聪目明,轻身强志。煮酒服用,主治狂犬咬毒。

实 【气味】 甘,温,有小毒。

【主治】 风寒头痛,风湿麻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疼痛。久服益气。治肝热,明目,治一切风气,填髓,暖腰脚,治瘰疬疥疮。炒香浸酒服,祛风补益。

【附方】 1.万应膏。治一切背上毒疮,无名恶疔,臁疮杖疮,牙疼喉痹。在五月五日采苍耳根、叶数担,洗净晒干,切细,用五口大锅,加水煮烂,用筛滤去滓,用丝布再滤一次。然后倒入干净锅里,用武火煎滚,文火熬稠搅成膏,用新罐贮封,常常敷贴即愈。牙疼敷牙上,喉痹敷在舌上或噙化,二三次即效果显著。每日用酒服一匙,效果非常显著。2.一切风毒,杀三虫。割取附着地面的苍耳叶,洗净晒干后捣烂筛滤,每次服方寸匕,用酒下,日服二次,晚服三次,病轻的人每日服二次。若肌体战栗,或出麻痘,这是风毒被挤出来的缘故,可用针刺破,除去黄汁便好。七夕重九的时候,都可采用。3.一切风症。苍耳嫩叶一石,切碎,和麦蘖五升作块,在蒿艾中放二十天成曲。取米一斗,煮作饭,加入三升曲酿酒。封十四天,成熟,每次空腹暖服,疗效非常好。封此酒,可用两层布,勿太严密,太严密就会溢出来,忌食猪肉。4.急性咽喉感染。苍耳根一把,老姜一块,研汁入酒服,立刻见效。5.水肿、小便不利。苍耳子灰、葶苈末各等分,每日用水下二钱。6.大风疠疾。用嫩苍耳、荷叶等分,研成末,每次服二钱,温酒送下。又一方:将苍耳叶研末,用大枫子油和成梧桐子大的丸,每次服三四十丸,以茶水下,每日服二次。又一方: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在五更带露时采苍耳草,捣取汁,熬作锭子。取鳢鱼即黑鱼一尾,须半斤重者,剖开不去肠,入药一锭,用线缝好,以酒二碗,慢火煮熟后吃,不过三五个鱼就痊愈了。忌盐、酱一百日。7.女人血虚,风邪攻脑,头旋闷绝,忽然倒地,不知人事。用苍耳草的嫩心,阴干研末,以酒送服一钱,其功效迅速。也治男子各种眩晕。8.一切疔疮恶疮。用苍耳草根、叶,捣烂和小儿尿绞汁,冷服一升,每日服三次,除疮根非常灵验。又一方,用苍耳根、苗烧灰,和醋淀涂搽,干后再涂,不超出十次,即拔出疮根。又一方,用苍耳根三两半,乌梅肉五个,连须葱三根,酒二盅,煎至一盅,热服取汗。9.鼻血不止。苍耳茎叶捣汁一小盏服。10.痔疾下血。五月五日采苍耳的茎和叶制成末,水送服一方寸匕,效果显著。瘟疫盛行时,全家都用冷水送服二钱,能辟邪恶,不沾染病。11.下痢脓血。苍耳草不拘多少,洗净,用水煮烂,去渣加入蜂蜜,用武火熬成膏,每次服一二匙。温水送服。12.产后痢疾。苍耳叶捣烂绞汁,温服半盏,每日服三四次,效果甚佳。13.牙齿痛肿。苍耳子五升,水一斗,煮取五升,趁热含在嘴里,冷后便吐出,吐后又含,不过一剂即愈。茎叶也可。或者加入少许盐。

实〔主治〕治肝热,明目,治一切风气,填髓,暖脚,治瘰疬疥疮。炒香浸酒服,祛风补益。

天名精

【释名】也称天蔓菁、天门精、地菘、玉门精、麦句姜、蟾蜍兰、蛤蟆蓝、豕首、彘颅、活鹿草、皱面草、母猪芥。果实名鹤虱,根名杜牛膝。

【集解】 [时珍说]天名精,嫩苗呈绿色,类似皱叶菘芥,微有狐臭,淘洗浸泡焙熟后也可食用。一生长便抽茎,开小黄花,像野菊花。结的果实如同蒿子,最粘人的衣服。狐臭很重,炒熟后却很香。真名叫鹤虱,生长在波斯国的最好。

叶、根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瘀血及经期腹胀腰痛欲死,下血,止血痢,利小便,除小虫,祛麻木,除胸中积热,止烦渴,消水肿。生肌血,止鼻出血,杀寄生虫,除各种毒肿、疔疮、瘘痔,刀枪内伤。身体瘙痒不止者,用天名精叶和根擦拭,立即止痒。

实 【气味】 苦,辛,小毒。

【主治】 研末,用肥肉汁调服一方寸匕,杀蛔虫、蛲虫。

【附方】 1.吐血不止。用天名精,晒干为末,每次服一二钱,用茅花泡汤调下,一日二次。2.咽喉堵塞。痰涎壅滞,饮水困难。用鹤虱草,即天名精,连同叶捣汁,用鹅毛扫入咽喉,祛痰即愈。3.急性咽喉炎。用天名精,研细后,再用生蜜和成弹子大的丸,每次含化一二丸,即愈。4.诸骨鲠咽。用天名精、马鞭草各一把去根,同白梅肉一个,白矾一钱,捣碎做成弹子大的丸,用棉布包裹后含在嘴里咽汁,骨刺便自软而脱。5.脊背痈疽。用天名精捣汁一升,每日服二次,即愈。6.大肠生虫不断,坐卧不安。用水调鹤虱末半两服用,不久自愈。

箬(ruò)

【 集解 】[时珍说]箬生长在南方的沼泽地。它的根和茎都像小竹,它的节、笋壳和叶都像芦荻,叶子的上面是青色,背面则是淡青色,十分柔韧。新旧交替,四季常青。南方人用它的叶子包粽子,做笠和包茶、盐,女人则用以衬鞋底。

叶 【气味】 甜,寒,无毒。

【主治】 吐血,鼻出血,呕血,咯血,下血(都用根、茎、节壳、叶等一同烧存性用,温热汤服一钱。)又能通小便,润肺顺气,治咽喉疼痛,消痈肿。

【附方】 1.咽喉闭痛。用箬叶、灯心草,烧灰,等分吹喉部,效果好。2.月经不止。用箬叶灰、蚕纸灰,等分研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3.小便不通。用干箬叶一两,烧灰,加滑石半两,研末。每服三钱,米汤送下。4.妇女乳痈。用端阳节包粽子的箬叶烧灰,每服二钱,酒送下。

根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消渴客热,止小便利。疗反胃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内热,弥良。解大热,开胃,治噎哕不止。寒热时疾烦闷,泻痢人渴,孕妇心热。

笋【气味】 小苦,冷,无毒。

【主治】 膈间客热,止渴,利小便,解河鲀及诸鱼蟹毒。解诸肉毒。

【发明】 [时珍说]按雷公《炮炙论·序》中说:益食加觞,须煎芦、朴。注:用逆水芦根并厚朴二味等分,煎汤服。盖芦根甘能益胃,寒能降火。

【附方】 1.骨蒸肺痿,不能食者,苏游芦根饮主之。芦根、麦门冬、地骨皮、生姜各十两,橘皮、茯苓各五两,水二斗,煮八升,去滓,分五服,取汗乃瘥。2.呕哕不止,厥逆者。芦根三斤切,水煮浓汁,频饮二升,必效。若以童子小便煮服,不过三服愈。3.五噎吐逆,心膈气滞,烦闷不下食。芦根五两,锉,以水三大盏,煮取二盏,去滓温服。4.反胃上气。芦根、茅根各二两,水四升,煮二升,分服。5.霍乱烦闷。芦根三钱,麦门冬一钱,水煎服。6.霍乱胀痛。芦根一升,生姜一升,橘皮五两,水八升,煎三升,分服。

茎、叶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霍乱呕逆,肺痈烦热,痈疽。烧灰淋汁,煎膏,蚀恶肉,去黑子。芦竹皮治金疮,生肉灭瘢。

【发明】 [时珍说]古方煎药多用劳水及陈芦火,取其水不强,火不盛也。芦中空虚,故能入心肺,治上焦虚热。

【附方】 1.霍乱烦渴,腹胀。芦叶一握,水煎服。又方:芦叶五钱,糯米二钱半,竹茹一钱,水煎,入姜汁、蜜各半合,煎两沸,时时呷之。2.吐血不止。芦荻外皮烧灰,勿令白,为末,入蚌粉少许,研匀,麦门冬汤服一二钱。三服可救一人。3.肺痈咳嗽,烦满微热,心胸甲错。苇茎汤:用苇茎切二升,水二斗,煮汁五升。入桃仁五十枚,薏苡仁、瓜瓣各半升,煮取二升,服。当吐出脓血而愈。

【主治】 霍乱。水煮浓汁服,大验。煮汁服,解中鱼蟹毒。烧灰吹鼻,止衄血。亦入崩中药。

【附方】 1.干霍乱病,心腹胀痛。芦蓬茸一把,水煮浓汁,顿服二升。2.诸般血病。水芦花、红花、槐花、白鸡冠花、茅花等分,水二盅,煎一盅服。

甘蕉

【释名】也称芭蕉、天苴、芭苴。

【集解】 [时珍说]《异物志》说,甘蕉,即芭蕉,是草类。看上去像树子,每株有一围多大。叶长有一丈多,宽有二尺多。它的茎部虚软如芋,都是重重叠叠的皮子互相包裹着。它的根像芋头,青色,大如车轮的中轴。花长在茎的末端,像酒杯那样大,形状和颜色像莲花。果子各有一个花房,果实随着花生长,每朵花都各自完整地闭合着,花中有六果,先后有序,但果子并非都能成熟,花自然也不是全都凋落。甘蕉的果有三种,未成熟时苦涩,成熟时甜而脆,像葡萄,可以充饥解渴。有一种果大小如拇指,长六七寸,果子的前端锐利得像羊角,每两个果子抱在一起的,名叫羊角蕉。剥去它的皮呈黄白色,味道最甜美。有一种果大小如鸡蛋,似牛乳的,名叫牛乳蕉,味道稍逊。有一种果子大小如莲子,长四五寸,形状成正方形的,味道最差。三种都可以用蜜制成果品。

【气味】 甘,大寒,无毒。

【主治】 生吃,止渴润肺。蒸熟晒裂,舂出果仁吃,可通血脉,长骨髓。止金疮溃烂流脓,解酒毒。晒干的甘蕉,可解热闷口渴,去小孩咳嗽,发热、口渴、舌红、便秘等症,压丹石毒。

根【气味】 甘,大寒,无毒。

【主治】 痈肿结热。捣烂后敷在溃烂处,可清热解毒。把根捣烂后服汁,主治产后出血、下腹胀闷。另外,治黄疸以及天行热狂,消渴烦闷,患痈疽热毒并金石发动,躁热口干,把根绞烂服汁。又治游风头痛。

甘蕉

蕉油 用竹筒插入芭蕉皮中,取出,用瓶子盛装。

【气味】 甘,冷,无毒。

【主治】 头中风热,解烦渴,以及烧伤。用蕉油梳头,使女人头发不落,又长又黑。癫痫病发作时,流口涎,眩晕心闷要昏倒的,饮蕉油后取吐,效果很好。

叶【主治】 疮肿热毒初发,研成粉末和生姜汁涂在疮肿处。

花【主治】 胸闷心痛,烧存性研成末,用盐汤小口服二钱。

【附方】 1.脊背毒疮。芭蕉根捣烂涂在患处,能愈合疮口。2.一切肿毒。用芭蕉根捣烂涂患处。3.小儿惊风。用芭蕉汁、薄荷汁煎熬混匀,涂在头顶,但要留囟门不涂;涂在四肢,但须留手心足心不涂。效果十分显著。4.伤寒发狂。用芭蕉根捣成汁饮服。5.风虫牙痛。用芭蕉根取汁一碗,煎热含漱。6.血淋涩痛。用芭蕉根、旱莲草等分,水煎服。日服两次。7.肿毒初发。用芭蕉叶烧存性,研末,和生姜汁涂搽。

麻黄

【释名】 也称龙沙、卑相、卑盐。

【集解】 [别录说]麻黄生于晋地及河东,立秋采茎,阴干。[时珍说]其根皮色黄赤,长者近尺。

茎 【修治】 [弘景说]折去麻黄节根,水煮十余沸,以竹片掠去水面上沫。根节能止汗。

【气味】 苦,温,无毒。

【主治】 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治身上毒风,皮肉不仁,主壮热瘟疫,山岚瘴气。通九窍,调血脉,开毛孔皮肤。去营中寒邪,泄卫中风热。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发明】 [时珍说]麻黄为肺经专药,治肺病多用。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历代医家解释,皆随文傅会,没有明其精微之人。时珍常常思考,认为,津液为汗,汗即血。津液在营为血,在卫为汗。若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憎寒。若风伤卫,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然而,风寒之邪,皆从皮毛入。肺主卫气,包罗一身,天之象。此证虽属于太阳,而肺实受邪气。表现在: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满。这不是肺病吗?由于皮毛外闭,邪热内攻,而肺气郁积。故用麻黄、甘草、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于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出汗后无大热,仅喘者,加以石膏。夏至后加石膏、知母,皆为泄肺火之药。因此,麻黄汤虽为太阳发汗重剂,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腠理不密,则津液外泄,而肺气自虚。虚则补其母脾。故用桂枝、甘草,外散风邪以救表,内伐肝木以防脾。佐以芍药、泄木而固脾,泄东以补西。使姜、枣,以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泻下后微喘者加厚朴、杏仁,以利肺气。发汗后脉沉迟者加人参,以益肺气。朱肱加黄芩为阳旦汤,以泻肺热。皆是脾肺之药。因此,桂枝虽为太阳解肌轻剂,实为理脾救肺之药。若少阴病发热脉沉,则有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根节【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止汗,夏月杂粉扑之。

麻黄

根〔主治〕止汗,夏月杂粉扑之。

【附方】 1.流行热病。用麻黄一两,水煎至半干,去渣留汁,加米及豉,煮成粥。先以热水洗澡,然后食粥,汗出即愈。2.伤寒黄疸。用麻黄一把,去节,棉裹,加酒五升,煮至半升,一次服完,微汗见效。3.脉沉、小便不利。用麻黄四两,加水五升煮,去沫,再加甘草二两,煮成三升。每服一升。盖厚被让出汗。不汗,须再次服药。注意避风寒。4.风痹冷痛。用麻黄去根五两、桂心二两,共研末,加酒二升,以慢火熬成糖稀。每服一匙,热酒调下,汗出见效。5.产后腹痛,血下不止。用麻黄去节,研成末。每服一匙,一日二三服,血下尽即止。6.盗汗阴汗。用麻黄根、牡蛎粉,共研末,扑身上。又一方:麻黄根、椒目,等分研末。每服一钱,酒送下。外用麻黄根、旧蒲扇,共研末,扑身上。7.诸虚自汗,夜卧更甚,久则枯瘦。用黄芪、麻黄根各一两,加牡蛎淘米水浸洗后煅过一起制成散剂。每服五钱,以水二碗,小麦百粒煎服。

木贼

【释名】[时珍曰]此草有节,面糙涩。用之搓擦则光净,称为木之贼。

【集解】 [禹锡说]木贼出秦、陇、华、成诸郡近水地。苗长尺许,丛生。每根一干,无花叶,寸寸有节,色青,经冬不凋枯。四月采。

茎 【气味】 甘、苦,无毒。

【主治】 目疾,退翳膜,消积块,益肝胆,疗肠风,止痢,及妇人月水不断,崩中赤白。解肌,止泪止血,去风湿,疝痛,大肠脱肛。

【发明】 [时珍说]木贼气温,味微甘苦,中空而轻,阳中之阴,主升,主浮。与麻黄同形同性,故亦能发汗解肌,升散火郁风湿,治眼目诸血疾。

【附方】 1.目昏多泪。木贼去节、苍术淘米水泡过各一两,共研末。每服二钱,茶调下。或加蜜做成丸子吞服亦可。2.急喉痹塞。用木贼在牛粪火上烧存性,每服一钱,冷水送下,血出即安。3.肠痔下血。用木贼、枳壳各二两,干姜一两,大黄二钱半,一起在锅内炒黑存性,研细。每服二钱,粟米汤送下。甚效。4.大肠脱肛。用木贼烧存性研末,敷肛部,并把它托入体内。药中加龙骨亦可。5.妇女血崩。用木贼、香附子各一两,朴硝半两,共研末。每服三钱,血色黑者用酒一碗煎,血色赤者用水一碗煎,连渣服下。日服二次。脐下痛者,加乳香、没药、当归各一钱同煎。忌食生冷硬物及猪、鱼、面等。6.月经不净。用木贼炒三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温服,每天服一次。7.胎动不安。用木贼去节、川芎,等分研末。每服三钱,水一碗,加金银一钱煎服。8.小肠疝气。用木贼锉细,微炒为末。沸汤送服二钱,效果显著。以热酒送下亦可。

茎〔主治〕目疾,退翳膜,消积块,益肝胆,疗肠风,止疾,及妇人月水不断,崩中赤白。解肌,止泪止血,祛风湿,疝痛,大肠脱肛。

龙常草

【释名】 又称粽心草。

【集解】 [别录说]龙常草生于河水旁,状如龙刍,冬夏生。

茎【气味】 咸,温,无毒。

【主治】 轻身,益阴气,疗痹寒湿。

灯心草

【释名】 也称虎须草、碧玉草。

【集解】 [时珍说]此药属于龙须一类,但龙须紧小而瓤实,此草稍粗而瓤虚白。吴人栽种,取瓤为灯炷,以草织席及蓑。外丹家以它伏硫、砂。

茎、根【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 五淋,生煮服。败席煮服,更良。泻肺,治阴窍涩不利,行水,除水肿癃闭。急喉痹,烧灰吹之甚捷。烧灰涂乳上,饲小儿,止夜啼。降心火,止血通气,散肿止渴。烧灰入轻粉、麝香,治阴疳。

【附方】 1.伤口流血。用灯心草嚼烂敷患处。2.鼻血不止。用灯心草一两为末,加丹砂一钱。每服二钱,米汤送下。3.失眠多梦。用灯心草煎水代茶喝。4.湿热黄疸。用灯心草根四两,加酒、水各半,煮半日,露一夜,温服。

灯心草

茎、根 〔主治〕泻肺,治阴窍涩不利,行水,除水肿癃闭。降心火,止血通气,散肿止渴。

草之五 湿草类

淡竹叶、地黄、牛膝、女菀、紫菀、麦门冬、萱草、槌胡根、鸭跖草、葵、蜀葵、菟葵、龙葵、龙珠、酸浆、迎春花、蜀羊泉、败酱、鼠曲草、决明、鹿蹄草、款冬花、地肤、瞿麦、王不留行、剪春罗、金盏草、葶苈、车前、狗舌草、马鞭草、女青、蛇含、鼠尾草、陆英、鳢肠、狼把草、甘蓝、连翘、蓝、青黛、水蓼、蓼、毛蓼、荭草、火炭母草、狗尾草、三白草、虎杖、莸草、萹蓄、荩草、蒺藜、谷精草、海金沙、地杨梅、水杨梅、地蜈蚣草、半边莲、紫花地丁、鬼针草、见肿消、攀倒甑

淡竹叶

【释名】它的根叫碎骨子。

【 集解 】 [时珍说] 淡竹叶处处原野都有。春天长苗,高数寸,茎细叶绿,很像竹米落地所生的细竹的茎叶。它的根一棵有几十条须,须上结有子,与麦门冬一样,只是更坚硬而已。随时都可采集,八九月抽茎,结细小而长的穗。民间把它的根苗采来捣汁,和米做酒曲,有浓烈的芳香。

【气味】 甘,寒,无毒。

叶 【主治】 去烦热, 利小便, 清心。根,能堕胎催生。

地黄

【释名】 也称芐、芑、地髓。

【集解】 [别录说]地黄原产在咸阳的山川及沼泽地带,以长在黄土地上的为佳。在二月、八月采根阴干。[时珍说]地黄,多数人以生长在怀庆的为上品,不过是因为各地随时代而兴废不同罢了。它的苗初生时贴地,叶如山白菜而有毛无光泽,叶面为深青色。又似小芥叶却要厚实些,不分丫杈。叶中撺茎,茎上有细毛,茎梢开小筒子花,红黄色。结的果实如小麦粒。根长四五寸,细如手指,皮呈赤黄色,晒干后成黑色。生食有土气味,俗称它的苗为婆婆奶。古人用它的种子播种,如今只栽植它的根。

地黄

熟地黄〔主治〕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补血,滋补五脏。治内伤引起的虚弱,通血脉,利耳目,黑发须等。

干地黄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元气受伤,逐气血虚弱,闭阻不通,填骨髓,长肌肉,除寒热积聚及风湿麻木。治跌打损伤。长期服用可轻身不老,服用生地黄疗效更好。治男子五劳七伤,妇女中气不足、子宫大出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补五脏内伤后引起的虚弱,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助心胆气,强筋壮骨,提神,安魂定魄。治惊悸劳伤、心肺受损、吐血、鼻出血、妇女阴道出血、产后血虚腹痛。能凉血生血,润肤,除皮肤疾病,祛除各种湿热。主心脏功能失调引起的手心发热疼痛,脾虚而卧床不起,足下发热疼痛。治齿痛唾血。

生地黄【气味】 性大寒。

【主治】 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热,通月水,利水道。捣贴心腹,能消瘀血。

【发明】 [戴原礼说]如果阴衰阳盛,则阳火炽盛,迫击阴位,日渐煎熬,为虚火之症,符合地黄的滋阴退阳的属性。

熟地黄 【修治】 [时珍说]熟地黄近时制法:拣取沉水而肥大的地黄,用加了砂仁末的好酒拌匀,放入柳木甑后在瓦锅内蒸,透气,晾干,再用砂仁酒拌匀蒸晾,如此反复九次。这是因为地黄性泥,得砂仁之香后功效进发,从而调理五脏冲和之气,归宿到丹田的缘故。只有用酒煮熟的不能用。

【气味】 甘、苦,微温,无毒。

【主治】 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补血,滋补五脏。治内伤引起的虚弱,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子宫出血、月经不调、产前后百病。滋肾水,补阴,去脐腹急痛。病后胫股酸痛,不能久坐,双目模糊。

【发明】 [元素说]生地黄性大寒可凉血,血热人可用;熟地黄性微温可补肾,血衰人可用。另脐下疼痛属肾经,非熟地黄不能除,是通肾的良药。[好古说]生地黄可治心火亢盛,手足心发热,人手足少阴厥阴,能益肾水,凉心血。脉搏洪实的人宜用。若脉虚弱,就适宜用熟地黄,凭借火力蒸九次,可补肾中元气。张仲景的八味丸中,以地黄为众药之首,这是天一所生之源。汤液四物汤,治藏血也以地黄为君,癸乙同归一治。

【附方】 1.利血生精。用地黄切二合,与米同煮,熟后以酥二合、蜜一合同炒香放入,再煮熟食下。2.明目补肾。用生、熟地黄各二两,川椒红一两,共研末,加蜜和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盐汤送下。3.病后虚汗,口干心躁。用熟地黄五两,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分三次服,日服完。4.咳嗽唾血,痈疽劳瘵。用生地黄汁十六斤、人参末一斤半、白茯苓末三斤、白沙蜜十斤,拌匀,小火熬三昼夜,成膏。每服一匙,开水或酒送下。5.吐血便血。用地黄汁六合,铜器煮开,加牛皮胶一两,等化尽后再加姜汁半杯。分三次服完。6.月经不调,久不受孕。用熟地黄半斤、当归二两、黄连一两,在酒中泡一夜,取出焙干研细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米汤或温酒送下。7.妊娠胎动。用生地黄捣汁,煎开,加鸡蛋白一枚,搅匀服下。8.产后血痛。熟地黄一斤、陈生姜半斤,同炒干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9.产后中风。用生地黄五两,捣出汁,生姜五两,也捣成汁。以生地黄渣浸姜汁中,生姜渣浸生地黄汁中,过一夜。次日取两药炒黄,焙干,研细。每服一匙,酒送下。10.热闷昏迷。用生地黄汁一碗灌下。如大渴饮水不止,则用生地黄根、生薄荷叶等分捣烂,榨取汁,加麝香少许,冷水调服。觉心下顿凉,即不再服药。11.跌打损伤,瘀血在腹。用生地黄汁三升,加酒一升半,共四升半煮成二升半,分三次服完。12.眼睛红痛。用生地黄、黑豆各二两,捣成膏,休息时先以盐汤洗眼,再以药膏涂盖在眼皮上。次日晨,用水把药膏浸湿、洗掉。13.牙疳脓血。用生地黄一斤、盐二合,共捣成团,外用面裹住,投火中烧焦,剥去面壳,药中加麝香一分,研匀,贴患处。14.耳鸣。用生地黄一截塞耳中,一天换几次。生地黄煨熟塞耳更好。15.犬伤。用地黄捣汁,饭饼涂之,百度愈。

叶 【主治】 恶疮似癞,患十年者,先用盐水清洗,然后将地黄捣烂,每天涂抹患处。[时珍说]根据《抱朴子》中记载,韩子治用地黄苗喂五十岁的老马,结果这匹马生下三个马驹,又活了一百三十岁才死。《朝野佥载》说,野鸡被鹰喙伤后,取地黄叶来治伤口。

实 【主治】 四月份采集,阴干,捣成末,用水送服,每日三次,功效与地黄相当。

花 【主治】 研末食用,功同地黄。如肾虚腰脊疼痛,将其研末,用酒送服一方寸匕,每日三次。

牛膝

【释名】 也称牛茎、百倍、山苋菜、对节菜。

【集解】 [别录说]牛膝原长在黄河流域的河谷。[时珍说]处处都有牛膝,惟以北方和巴蜀人家栽种的最良。秋季收种子,到春天便种植,嫩苗可作蔬菜。

根 【气味】 苦、酸,平,无毒。

【主治】 寒湿引起的四肢无力、麻木,阵发寒战、高热、小便涩痛及各种疮、四肢痉挛、膝痛不能屈伸。逐血气,疗伤热火烂,堕胎。补中气不足,益精而利阴气,实骨髓,止头发变白,除头痛和腰脊痛,妇女月经不调。治阴痿,补肾,助十二经脉,逐恶血;产后心腹痛及流血不止,落死胎。强筋,补肝脏气血不足。

茎叶【主治】 寒湿痿痹,老疟淋秘,诸疮。功同根,春夏宜用之。

茎叶〔主治〕寒湿痿痹,老疟淋秘,诸疮。功同根,春夏宜用之。

牛膝

【附方】 1.劳疟积久。用长牛膝一把,生切,加水六升,煮成二升,三次服完。2.消渴不止,下元虚损。用牛膝五两,研细,浸入生地黄汁五升中。日晒夜浸,直到汁尽。加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久服身体有益。3.妇女血病,月经淋闭,月经不来,绕脐寒疝痛,产后血气不调,腹中结癥瘕不散诸病。牛膝于酒中浸一晚,取出焙干;另用干漆炒令烟尽。各一两为末,加生地黄汁一升,慢火上熬成浓糊,团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服,米汤送下。4.产后尿血。用川牛膝水煎常服。5.口舌疮烂。用牛膝浸酒含漱,亦可煎饮。6.牙齿疼痛。用牛膝研末含漱,也可以用牛膝烧灰敷患处。7.痈疖已溃。用牛膝根略刮去皮,插入疮口中,留半寸在外,以嫩橘叶及地锦草各一把,捣后涂疮。

女菀

【释名】 又称白菀、织女菀、女复、茆。

根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风寒洗洗,霍乱、泄痢,惊痫寒热百疾。疗肺伤咳逆出汗,久寒在膀胱支满,饮酒夜食发病。

【发明】 [时珍说]按葛洪《肘后方》记载,治人面黑令白方:用女菀三分,铅丹一分,为末。醋浆服一刀圭,日三服。十日大便黑,十八日面如漆,二十一日全白便止,过此太白矣。年三十后不可服。忌五辛。孙思邈《千金方》用酒服,男十日,女二十日,黑色都从大便中出来。又《名医录》说:宋兴国时,有女任氏长相美貌,聘进士王公辅,不随心意,郁郁不闷,日久面色渐渐变黑。母家求医。一道人用女真散,酒下二钱,一日二服。数日面貌微白,一月如故。恳求其方,则用黄丹、女菀二物等分尔。据此,则葛氏之方,已试有验者矣。然则紫菀治手太阴血分,白菀手太阴气分药也。肺热则面紫黑,肺清则面白。三十岁以后则肺气渐减,不可多次腹泻,所以说不可服用。

紫菀

【释名】 也称青菀、紫蒨、返魂草、夜牵牛。

【集解】 [弘景说]紫菀在路边处处都有。铺地生长,花呈紫色,根有白毛。根很柔细有白毛的,叫白菀。[颖说]将它连根带叶取来浸泡在醋里,加入少许盐收藏做菜,辛香,号称仙菜。盐不宜多,否则会腐烂。

根 【气味】 苦,温,无毒。

【主治】 咳嗽气喘,胸中寒热结气。能去腹内寄生虫及双足萎弱无力,安五脏。疗咳嗽唾脓血,止哮喘、心悸、五劳体虚,补中气不足、小儿惊痫。还可治高烧休克,补虚顺气,劳气虚热,各种邪恶怪气。能调中消痰止渴,润肌肤,添骨髓,益肺气,主治右胁下包块。

紫菀

紫菀花〔主治〕咳嗽气喘,胸中寒热结气。能去腹内寄生虫及双足萎弱无力,安五脏。疗咳嗽吐脓血,止哮喘、心悸、五劳体虚,补中气不足。

【附方】 1.肺伤咳嗽。用紫菀花五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温服。日服三次。2.久咳不愈。紫菀、款冬花各一两,百部半两,捣筛为末。每服三钱,以姜三片、乌梅一个,煎汤调下。日服两次。3.吐血咳嗽。用紫苑、五味子炒过,共研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化一丸。

麦门冬

【释名】秦国名乌韭,齐国名爱韭,楚国名马韭,越国名羊韭。并称禹韭、禹余粮、忍冬、忍凌、不死草、阶前草。

【集解】 [颂说]麦门冬处处都有生长。叶青似莎草,长及尺余,四季不凋。根黄白色有须,根如连珠形。四月开淡红花,如红蓼花。实碧而圆如珠。江南出者叶大,或说吴地产者尤佳。

根【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疗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下肢麻痹,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去心热,止烦热,寒热体劳,下痰饮。治五劳七伤,安魂定魄,止嗽,治肺痿吐脓,时疾热狂头痛。治热毒大水,面目肢节浮肿,下水,主泄精。治肺中伏火,补心气不足,主血妄行,及经水枯,乳汁不下。久服轻身明目。

【发明】 [元素说]麦门冬若要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须加五味子、人参二味为生脉散,补肺中元气不足。[时珍说]赵继宗《儒医精要》中记载,麦门冬以地黄为使,服用令人头不白,补髓,通肾气,定喘促,令人肌体滑泽,除身上一切恶气不洁之疾,因为有君而有使。

根〔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疗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

【附方】 1.消渴饮水。苦瓜捣成汁,泡麦门冬二两,过一夜,麦门冬去心、捣烂,加黄连去皮毛研末,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每日二次饭后服。两天可见效。2.吐血鼻血。用麦门冬去心一斤,捣烂取汁,加蜜三合,调匀,分两次服下。3.齿缝出血。用麦门冬煎汤漱口。4.下痢口渴。用麦门冬去心三两、乌梅肉二十个,锉细,加水一升,煮成七合,细细饮下,效果显著。

萱草

【释名】又叫忘忧、疗愁、丹棘、鹿葱、鹿剑、宜男。[时珍说]萱的本意是“谖”。“谖”,就是忘掉的意思。《诗》说: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说的就是因为忧思不能自遣,便以种萱草欣赏玩味来忘掉忧愁。吴地的人称它为“疗愁”。董子说,如有人想忘掉忧愁,就送他丹棘,故萱草也叫忘忧。萱草的苗可食用,气味像葱,而鹿所吃的九种解毒草中,萱草是其中之一,所以也叫鹿葱。周处在《风土记》中说,怀孕的妇女如果佩戴萱草花就会生男孩,所以又叫宜男。李九华《延寿书》载,采摘萱草的苗做菜吃,会令人昏昏然像醉酒似的,所以叫作忘忧。

【集解】 [时珍说]萱草适宜生长在潮湿的地方,冬季长得很好,一丛丛的,叶子像蒲、蒜,柔弱而且颜色翠绿,新旧不断相替,所以四季青翠。五月抽茎开花,花有六瓣,四面垂下,早晨开放傍晚即蔫,在深秋就全部凋谢了。花有红、黄、紫三种颜色,结的果实有三个角,里面有子,且有梧桐子那样大,黑色,有光泽。萱草的根与麦门冬相似,最容易繁衍。人们采摘它的花苞,晒干后贩卖,成为菜馔中的上品。

萱草

苗花【气味】 甘,凉,无毒。

【主治】 治小便赤涩,身体烦热,除酒疸,消食,利湿热。制成酸菜吃,利胸膈,安五脏,轻身明目。

根 【主治】 治沙淋,下水气。满身酒疸黄色的人,可将根捣汁服用。如大热而引起鼻出血,研汁一大杯,加生姜汁半杯,咽下。将根捣碎后用擂酒送服,并将渣敷在乳头上,可催乳,治乳痈肿痛。

【附方】 1.通身水肿。萱草根、叶晒干研细,每服二钱,米汤送下,饭前服。2.小便不通。用萱草根煎水随时取饮。3.便后带血。用萱草根,加生姜油炒适量,酒冲服。

槌(chuí)胡根

【集解】[藏器说]生江南川谷荫地,苗如萱草,其根似天门冬。凡用抽去心。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润五脏,止消渴,除烦去热,明目,功如麦门冬。

鸭跖(zhí)草

【释名】 也叫鸡舌草、碧竹子、竹鸡草、竹叶菜、淡竹叶、耳环草、碧蝉花、蓝姑草。

【集解】 [时珍说]鸭跖草处处平原都有。在三四月的时候生苗,茎呈紫色,像竹叶,嫩的时候可食。四五月开花像飞蛾的形状,两片叶子像蛾翅,碧色可爱。结的角尖曲,像鸟的嘴,种子在角中,大如小豆。豆中有仁,灰黑色而皱,形状像蚕屎,巧匠采集它的花,取汁做画画的颜料,描绘的羊皮灯,颜色青碧如翠黛。

苗【气味】 苦,大寒,无毒。

【主治】 寒热、神志昏迷、狂妄多言,体内积水过多,疔肿,腹内肉块不消,又治小儿丹毒,发热癫痫,腹胀结块,全身气肿,热痢,还治蛇犬咬伤、痈疽等毒。和赤小豆煮食,可下水气,治风湿性关节炎,利小便,消咽喉肿痛。

鸭跖草

【释名】 也称露葵、滑菜。

【集解】 [颂说]葵,处处都有。将苗叶做菜,味更甜美。[时珍说]葵菜,古人种来作为家常菜,现在很少有人种了。葵有紫茎和白茎二种,以白茎为佳。它的叶大而花小,花为紫黄色,其中花最小的叫鸭脚葵。它的果实大如指尖,皮薄而扁,果仁轻虚如榆荚仁。四五月种的可留子,六七月种的叫秋葵,八九月种的叫冬葵,经年收采。正月复种的叫春葵,而宿根到春天也可再生。

苗 【气味】 甘,寒、滑,无毒。[时珍说]凡被狂犬咬伤的人,永远不能吃葵,一吃即病发。食葵一定要用蒜,无蒜就不要吃。

【发明】 [时珍说]《外台秘要》中记载,发天花时,片刻间周身流白浆,这是恶毒气。高宗永徽四年,这种疮自西域流行到中原,但煮葵菜叶,加蒜末食用就止住了。另外《圣惠方》也载,小儿发斑,用生葵菜叶绞汁,一点一点地喂,能散恶毒气,此即今痘疮。如今治此病,唯恐病人大小便频繁,伤了元气,痘发不出来。而葵菜性滑通窍,看来很不适宜,但过去人们却依赖于它,难道是古今的时尚不同,所以治法也随之而变了吗?

根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恶疮、淋症,利小便,解蜀椒毒。如小儿误吞铜钱无法取出,煮汁饮下则奇效如神。能利窍滑胎,止消渴,散恶毒气。

冬葵子 【气味】 甘,寒、滑,无毒。

【主治】 五脏六腑、寒热羸瘦、体弱多病,利小便。久服壮骨,长肌肉,轻身延年,还可治妇女乳汁内闭,肿痛。除痈疽病根,下丹石毒。通大便,消水气,滑胎,治痢。

冬葵子〔主治〕五脏六腑、寒热羸瘦、体弱多病,利小便。久服壮骨,长肌肉,轻身延年,还可治妇女乳汁内闭,肿痛。除痈疽病根,下丹石毒。通大便,消水气,滑胎,治痢。

【附方】 1.流行性斑疮。煮葵菜叶,与蒜齑合吃,效果很好。2.瘘疮不合。先以温热的淘米水洗净患处,再用葵叶微火烘暖贴上,贴过二三百叶,把脓引尽,即可合口生肉。忌鱼、蒜、房事。3.汤火伤疮。用葵叶研末,敷患处。4.消渴利便。葵根五两,加水三碗煮汁,天明后服下。日服一次。5.漏胎下血,血尽子死。用葵根、茎烧灰,酒冲服一匙。日服三次。6.产后淋沥。用葵子一合、朴硝八分,加水二升,煎成八合先煎葵子,后下朴硝,一顿服完。7.乳汁不通或乳房胀痛。用葵子炒香、缩砂仁,等分研末,热酒送服二钱,效果灵验。8.胞衣不下。用葵子一合、牛膝一两,加水二升,煎一升服下。9.脸上疮疖。用葵子、柏子仁、茯苓、瓜瓣各一两,共研末,每服一匙,饭后服,酒送下,日服三次。

蜀葵

【释名】 也称戎葵、吴葵。

【集解】 [时珍说]家家都有种植蜀葵。初春播种,冬季宿根也自生。苗嫩时可食用。叶似葵菜稍大,也像丝瓜叶,有分叉。过小满后,抽茎高五六尺。花像木槿而稍大些,有深红、浅红、紫色、黑色、白色。叶有单叶、千叶之分。以前的人描绘它茎疏叶密,叶翠花艳,有金黄色花粉,如檀心,颇为详尽。

苗 【气味】 甘,微寒、滑,无毒。

【主治】 除客热,利肠胃。煮食,治丹石发热,大人小孩热毒下痢。作蔬菜食,滑润七窍,治疗淋症,润燥,妇女易生产。捣烂涂火疮,烧研涂金疮。

根茎 【主治】 客热,利小便,散脓血恶水。

蜀葵

【附方】 1.小便淋痛。把蜀葵根洗净、锉细,加水煎开几次,服之极效。2.小便尿血。用蜀葵茎研细,每服一匙,酒送下。日服三次。3.肠胃生痈,即内痈。败血腥秽,脐腹冷痛。单叶红蜀葵根、白芷各一两,白枯矾、白芍药各五钱,研末,加熔化了的黄蜡和成丸子,梧桐子大,每次空心服二十丸,米汤送下。4.诸疮肿痛。用蜀葵根去黑皮,捣烂,加水调稠贴患处。5.妇女带下,脐腹冷痛,面色萎黄。蜀葵花一两,阴干为末,每服一小匙,空心服,温酒送下。治赤带用红花,治白带用白花。6.酒皶赤鼻。用蜀葵花研末,加猪油调匀,晚上敷涂,白天洗去。

菟(tú)葵

【释名】也称天葵、雷丸草。

【集解】 [恭说]菟葵苗如石龙芮,叶有光泽,花呈白色像梅花般,茎为紫黑色,煮吃很爽口。菟葵生长在低凹的沼泽和田间。[时珍说]据郑樵《通志》中记载,菟葵,就是天葵,生长在崖石之间,凡炼丹石的人,得到它后才能使丹石发挥出神效。所以《雷公炮炙论》载,如要使身体强壮,怎能忘记用紫背天葵?说是它能制铅。这种说法出自天台山的一个和尚。又根据《岣嵝神书》载,紫背天葵,生长在四川,是一种有灵性的草。一般都长在水边。

苗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尿中带石的各种淋症,止虎蛇毒。患各种疮,可捣汁饮用。涂在疮上,能解毒止痛。

龙葵

【释名】 又叫苦葵、苦菜、天茄子、天泡草。

【集解】 [恭说]龙葵到处都有。关河一带称其为苦菜。叶圆花白,果实像李子,成熟前呈青色,成熟后则呈黑色。只能煮食,不能生吃。[时珍说]龙葵、龙珠,为一类二种,到处都有。四月生苗,嫩时可食,柔软而润滑。逐渐长高到二三尺,茎大如筷子,又像灯笼草而无毛。叶像茄叶而小。五月以后开小白花,五开五谢,花蕊呈黄色。结的果实浑圆形,大如五味子,果上长有小蒂,数颗同缀。果实味酸,里面有细子,也像茄子的子。但果实生青熟黑的是龙葵,生青熟赤的为龙珠,性味相差不多。

苗 【气味】 苦、甘,滑、寒,无毒。

【主治】 解除疲劳,减少睡眠,去虚热浮肿,治风症,补益男子元气虚竭,女人败血。消热散血,压丹石毒。

子【主治】 疗肿,明目轻身,治风疾,益男子元气,妇女败血。

茎、叶、根 【主治】 捣烂,和土敷疔疮、火丹疮,效果良好。治痈疽肿毒、跌打损伤,能清肿散血。根与木通、胡荽煎汤服,可通利小便。

茎、叶、根〔主治〕捣烂,和土敷疔疮、火丹疮,效果良好。治痈疽肿毒、跌打损伤,能清肿散血。根与木通、胡荽煎汤服,可通利小便。

【附方】 1.脊背痈疽。用龙葵一两为末,麝香一分,研匀涂。2.损伤。取老鸦眼睛草的茎叶,即龙葵,捣汁服,再用渣敷患处。

龙珠

【释名】 也称赤珠。

【集解】 [藏器说]生长在道路边。果子圆如龙葵。把它的叶揉搓去汁后可食用。

苗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白发转黑,令人兴奋不睡。治各种热毒,石气发动,调中解烦。

子 【主治】 治疔肿。

酸浆

【释名】 也称醋浆、苦葴、苦耽、灯笼草、皮弁草、天泡草、王母珠、洛神珠。

【集解】 [时珍说]酸浆与龙葵,是同一类型的两个品种,苗、叶子都相似,只不过酸浆的茎上有毛,而与龙葵不同罢了。从五月份到进入秋天,都开小白花,五开五谢,花蕊呈黄色,花像杯子,无瓣,但有五个尖。结有一个像铃的壳,壳上有五个棱,一枝一颗,如悬挂的灯笼,所以又称为灯笼草。它的叶子嫩时可食。

苗、叶、茎、根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热烦闷,定志益气,利水道。捣汁服,治各种黄病效果较好。可治呼吸急促、咳嗽、风热,明目。治慢性传染病、高热不退、腹内热结、眼仁发黄、无食欲、大小便滞涩、骨热、周身无力贪睡、呕吐痰壅、腹部痞块胀闷、小儿无名瘰疬、风火邪毒引起的寒热,腹肿大,还可杀寄生虫,催产,去各种虫毒。都可用酸浆煮汁饮。也可生捣汁服。

子 【气味】 酸,平,无毒。

【主治】 烦热,定志益气,利水道。难产时服,即刻产下。可除热,治黄病,尤其益儿童。治阴虚内热及虚劳发热,身体消瘦如柴,胁痛热结。

酸浆

子〔主治〕烦热,定志益气,利水道。难产时服,即刻产下。可除热,治黄病,尤其益儿童。治阴虚内热及虚劳发热,身体消瘦如柴,胁痛热结。

迎春花

【集解】[时珍说]迎春花到处都有人家栽种。丛生,高的可长到二三尺,茎呈方形,叶厚。叶像初生的小椒叶但无齿,叶色面青背淡。节节生小枝,每枝长三片叶。正月初开小花,形状像瑞香花,黄色,不结果实。叶可食用。

叶 【气味】 苦涩,平,无毒。

【主治】 肿毒恶疮,取它的叶阴干,研末,酒服二三钱,出汗即愈。

蜀羊泉

【释名】又称羊泉、羊饴、漆姑草。

【集解】 [别录说]蜀羊泉生蜀郡山谷。[恭说]此草俗名漆姑,叶似菊,花紫色,子类枸杞子,根如远志,无心有糁。所在平泽有之,生阴湿地,三月、四月采苗叶阴干。

【气味】 苦,微寒,无毒。

【主治】 秃疮,恶疮热气,疥瘙痂癣虫。疗龋齿,女子阴中内伤,皮间实积。主小儿惊,生毛发,捣涂漆疮。

【附方】 黄疸疾。漆姑草一把,捣汁和酒服。不过三五次,即愈。

蜀羊泉

败酱

【释名】 也称苦菜、泽败、鹿肠、鹿首、马草。

【集解】 [时珍说]败酱处处原野都有,山里人将它拿来食用。江东人每次采来后都储藏。初春生苗,直到深冬才开始凋谢。初生时,叶铺地而生,像菘菜叶而狭长,有锯齿,绿色,面深背浅。夏秋茎高二三尺而柔弱,数寸一节,节间长叶,四面散开如伞,顶端开成簇的白花。南方人采嫩的急火蒸后当菜吃,颇有酱的气味。

根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疮,马鞍热气。除痈肿浮肿结热、风湿麻木、产后痛。治毒风所引起的萎缩麻木,破多年凝血。化脓为水,治产后各种病症,止腹痛、余疹烦渴。又可治血气胸腹痛,除腹内包块,催生落胎,治鼻出血吐血,白带夹血,红眼病和眼内息肉,耳流脓,疮疔疥癣丹毒,排脓补瘘。

【附方】 1.腹痈有脓。用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共捣为末。每取一匙,加水二升,煎成一升,一次服下。2.产后恶露。用败酱五两,加水四升,煮成二升,每服二合,日服三次。3.蠼螋尿疮。用败酱煎汁涂搽,效果显著。

根〔主治〕暴热火疮、赤气疥癞、痔疮、马鞍热气。除痈肿浮肿热结、风湿麻木、产后痛。治毒风所引起的萎缩麻木,破多年凝血。

鼠曲草

【释名】 也称米曲、鼠耳、佛耳草、无心草、香茅、黄蒿、茸母。

【主治】 鼠耳:主痹寒寒热,止咳。调中益气,止泄除痰,压时气,去热嗽。杂米粉作糗食,甜美。治寒嗽及痰,除肺中寒,大升

肺气。

【发明】 [震亨曰]治寒痰嗽,宜用佛耳草;热痰嗽,宜用灯笼草。

决明

【释名】 [时珍说]此为马蹄决明,以明目之功而出名。又有草决明、石决明,功效同决明一样。草决明即青葙子,是陶氏所谓的萋蒿。

【集解】[别录说]决明子生于龙门川泽,十月十日采,阴干百日。[弘景说]龙门在长安北。今处处都有。叶如茳芒。子的形状似马蹄,称其为马蹄决明,用时当捣碎。又别有草决明,是萋蒿子,在下品中。[时珍说]决明有二种:一种马蹄决明,茎为三四尺,叶大于苜蓿,而本小末奓,昼开夜合,两两相贴。秋开淡黄花五出,结角如初生细豇豆,长五六寸。角中子数十粒,参差相连,状如马蹄,青绿色,入眼目药最好。一种茳芒决明,《救荒本草》所谓山扁豆是也。苗茎像马蹄决明,但叶之本小末尖,正似槐叶,夜间也不合。秋开深黄花五出,结角大如小指,长二寸许。角中子成数列,状如黄葵子而扁,其色褐,味甘滑。两种苗叶皆可作酒曲,俗称独占缸。但茳芒嫩苗及花与角子,皆可煮茹及点茶食;而马蹄决明苗角皆韧苦,不可食。

子 【气味】 咸,平,无毒。

【主治】 治青光眼、眼睛浑浊、结膜炎、白内障、红眼病流泪,久服令人炯炯有神,轻身,助肝气。用水调末,可涂肿毒。熏太阳穴可治头痛。又可用来贴在胸口上,止鼻涕过多。作枕头,可治阵发性头痛,明目,效果比黑豆好。益肾解蛇毒。每天早晨取一匙,压碎后空腹吞下,百日后夜晚可看见物体。叶当蔬菜食用,利五脏,明目的效果也很好。

决明子〔主治〕治青光眼、眼睛混浊、结膜炎、白内障、红眼病流泪,久服令人炯炯有神。

【附方】 1.多年失明。决明子二升研末。每食粥以后饮服一匙。2.青盲雀目。用决明一升、地肤子五两,共研末,加米汤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汤送下。3.补肝明目。决明子一升,蔓菁子二升,以酒五升煮,曝干为末。每饮服二钱,温水下。日二服。4.目赤肿痛、头风热痛。决明子炒研,茶调敷两太阳穴,干则易之,一夜即愈。5.癣疮延蔓。决明子一两为末,入水银、轻粉少许,研不见星,擦破上药,立瘥,此为奇效良方。6.背疮初起。草决明生用一升捣,生甘草一两,水三升,煮一升,分二服。大抵血滞则生疮,肝主藏血,决明和肝气,不会损伤元气。

鹿蹄草

【释名】又称小秦王草、秦王试剑草。

【集解】 [时珍说]按轩辕《述宝藏论》中所说:鹿蹄多生江广平陆及寺院荒处,淮北绝少,川陕亦有。苗似堇菜,而叶颇大,背紫色。春生紫花。结青实,如天茄子。可制雌黄、丹砂。

【主治】 金疮出血,捣涂即止。又涂一切蛇虫犬咬毒。

鹿蹄草

款冬花

【释名】也称款冻、颗冻、氏冬、菟奚、橐吾、虎须。

【集解】 [颂说]如今款冬花生长在关中、雍州、华州的溪边。叶像葵而大,根呈紫色。在十二月开黄花,有青紫色的花萼,离地一二寸,初出时像菊花的萼,通直而肥实,不结种子。各种草木中只有它不畏冰寒,春天一到就率先长出。虽被冰雪覆盖,到时也照样发芽生长。春天人们采集它来代替蔬菜,味道香美可口。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咳嗽气喘、哮喘及咽喉肿痈,各种惊痫寒热邪气。消渴、呼吸急促。又治肺气及心跳急促、热劳咳、咳声不断、涕唾稠粘,肺部疼痛、吐脓血。能润心肺,益五脏,除烦消痰,清肝明目,治中风等疾病。

款冬花

款冬花 〔主治〕咳嗽气喘、哮喘及咽喉肿痈,各种惊痫寒热邪气、消渴、呼吸急促。又治肺气及心跳急促、热劳咳、咳声不断、涕唾稠黏、肺部疼痛、吐脓血。能润心肺,益五脏,除烦消痰,清肝明目,治中风等疾病。

【附方】 1.久咳不愈。早晨取款冬花一小团,拌蜜少许,放在瓦罐内烧烟,罐留一孔,让烟出,以口吸烟咽下。2.痰嗽带血。用款冬花、百合,经蒸、焙后,等分研末,加蜜做成丸子,如龙眼大。每天临睡时嚼服一丸,姜汤送下。3.口中疳疮。用款冬花、黄连,等分研末,以唾液调成饼子,以蛇床子煎汤漱口,将饼子敷患处。

地肤

【释名】 也称地葵、地麦、落帚、独帚、王帚、扫帚、益明、涎衣草、白地草、鸭舌草。

【集解】 [别录说]地肤原长在荆州的溪流、沼泽田野里。[颂说]今四川、关中一带到处都有地肤。初生时贴地,长五六寸,根的形状如蒿,茎赤叶青,像荆芥那样大。三月开黄白花,结青白色的子。八九月采果实。《神仙七精散》中记载,地肤子,是星星的精灵,嫩苗可当蔬菜吃。一株长有数十颗,攒簇成团,团直向上生长,很柔弱,干枯时可用来做扫帚。

子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膀胱热,利小便,益精气。令人耳聪目明,轻身,不易衰老。去皮肤内热,使人肌肤润泽。可散恶疮、疝瘕、滋阴。治阴卵诸疾,去热风,将地肤子煮水洗浴,和阳起石一同服用,治阳痿。

地肤子〔主治〕膀胱热,利小便,益精气。令人耳聪目明,轻身,不易衰老。去皮肤内热。可散恶疮、疝瘕、滋阴。治阴卵诸疾,去热风,治阳痿。

苗、叶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捣汁服,主治痢脓血、赤白相杂。煎汤洗眼睛,可除眼热近视、涩痛。治大肠泄泻,顺气,肠胃不通,解恶疮毒,利小便和各种淋症。[时珍说]据虞抟《医学正传》中载,虞抟的兄长在七十岁时,秋天患淋症二十几日,百医不效,后得一药方,取地肤草,捣汁服后就通了。

【附方】 1.风热赤眼。地肤子一升焙、生地黄半斤取汁,共做饼,晒干,研细。每服三钱,空心服,酒送下。2.头面肿痛、恶寒发热、大似伤寒。用地肤子同生姜研烂,热酒冲服汗出即愈。3.小儿疝气。用地肤子炒后研细。每服一钱,酒送下。4.血痢不止。用地肤子五两,地榆、黄芩各一两,共研末。每服一匙,温水调下。5.妊娠患淋。用地肤子十二两,加水四升,煎至二升半,分次服下。6.小便不通。用地肤草榨汁服,或用地肤草一把,加水煎服。

瞿(qú)麦

【释名】 也称蘧麦、巨句麦、大菊、大兰、石竹、南天竺草。

【集解】 [颂说]处处都有瞿麦。苗高一尺左右,叶像初生小竹叶且细窄。茎纤细有节。二月至五月,茎中间开花。七月结果实成穗,像麦。长在田野的瞿麦,花大如铜钱,红紫色。而人们栽种的瞿麦,花稍小妩媚,有红白、粉红、紫红、斑斓等色,俗称洛阳花。果实又如燕麦,只不过里面有小黑子。将它的嫩苗炸熟,用水淘洗后即可食用。

穗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腹部胀满、小便不通,出刺,去痈肿,明目去眼角膜上的白斑,破血堕胎,下瘀血。滋养肾气,逐膀胱邪气,止霍乱,长毛发。主治各种淋症及月经不通,破血块,排脓。

叶 【主治】 痔瘘并泻血,做汤粥食。又治小儿蛔虫,以及丹石药发,眼睛肿痛及肿毒。捣烂擦拭,治脓疮、妇人阴疮。

瞿麦

叶〔主治〕痔瘘并泻血,做汤粥食。又治小儿蛔虫,以及丹石药发,眼睛肿痛及肿毒。捣烂擦拭,治脓疮、妇人阴疮。

王不留行

【释名】 也称禁宫花、剪金花、金盏银台。

【集解】 [弘景说]王不留行今处处都有。叶似酸浆,子似菘子。多人痈瘘方用。[颂说]今江浙及并河近处都有王不留行。苗茎俱青,高七八寸左右。根黄色如荠根。叶尖如小匙头,也有似槐叶者。四月开花,黄紫色,随茎而生,如菘子状,又似猪蓝花。五月采苗茎,晒干用。[时珍说]王不留行多生麦地中。苗高者一二尺。三四月开小花,如铎铃,红白色。结果实如灯笼草子,壳有五棱,壳内包一实,大如豆。实内细子,如菘子,生白熟黑,正圆如细珠般可爱。

王不留行

炒王不留行〔主治〕金疮止血,逐痛出刺,除风痹内寒。久服轻身耐老增寿。止心烦鼻衄,痈疽恶疮瘘乳,妇人难产。治风毒,通血脉。游风风疹,妇人血经不匀,发背。下乳汁。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金疮止血,逐痛出刺,除风痹内寒。久服轻身耐老增寿。止心烦鼻衄,痈疽恶疮瘘乳,妇人难产。治风毒,通血脉。游风风疹,妇人血经不匀,发背。下乳汁。利小便,出竹木刺。

【发明】 [时珍说]王不留行能走血分,乃阳明冲任之药。民间有“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一说,可见其性行而不住。王执中《资生经》上说,一妇人患淋日久,诸药不见效果。他按方治诸淋,用剪金花十余叶煎汤,让妇人服。第二天早上,其夫来说,病情减了八分。再服,病愈。

【附方】 1.鼻血不止。用王不留行连茎、叶阴干,煎成浓汁温服,很快见效。2.大便下血。用王不留行研末,每服一钱,水送下。3.刀伤失血。用王不留行十分,蒴藋叶十分,桑根白皮十分,川椒三分,甘草十分,黄芩、干姜、芍药、厚朴各二分,前三味,烧存性,后六味,研末。两组和匀。治大伤,每服一匙,水送下;治小伤,只须用末敷伤处即可。妇女产后亦可服用。4.妇女乳少。用王不留行、穿山甲炮、龙骨、瞿麦穗、麦门冬,等分研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服药后再吃猪蹄汤,并一日数次用木梳乳,助乳汁流出。5.痈疽诸疮。用王不留行、桃枝、茱萸根皮各五两,蛇床子、牡荆子、苦竹叶、蒺藜子各三升,大麻子一升,以水二斗半,煮取一斗,多次洗患处。

剪春罗

【释名】 又称剪红罗。

【集解】 [时珍说]剪春罗二月生苗,高尺余。柔茎绿叶,叶对生,抱茎。入夏开花,深红色,花大如钱。结实大如豆,内有细子。人家多种之为玩。又有剪红纱花,茎高三尺,叶旋覆,夏秋开花,状如石竹花而稍大,四围如剪,鲜红可爱。结穗亦如石竹,穗中有细子。药方里看不到用它。计其功,应利小便、主痈肿。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火带疮绕腰生者,采花或叶捣烂,蜜调涂之。为末亦可。

金盏草

【释名】也称杏叶草、长春花。

【集解】 [颂说]金盏草,生长在常州。藤蔓延生长在篱下,叶叶相对。秋后结果子如芡实,子中变生一虫,脱出后能爬行。中夏采花。[时珍说]金盏草夏季结果实在萼内,宛如尺蠖虫多枚盘曲着的形状,故苏氏说它化成虫,其实不是真正的虫。

【气味】 酸,寒,无毒。

【主治】 肠痔下血久不止。

金盏草

葶苈(tíng lì)

【释名】 也称丁历、大室、大适、狗荠。

【集解】 [别录说]葶苈生于藁城平泽及田野,立夏后采实,阴干。[时珍说]郭璞说,实、叶都与芥相似,一名狗荠。狗荠即是葶苈。因此葶苈有甜苦二种。狗荠味微甘,即甜葶苈。

子 【气味】 辛,寒,无毒。

【主治】 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下膀胱水,伏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久服令人虚。疗肺壅上气咳嗽,止喘促,除胸中痰饮。通月经。

【发明】 [时珍说]甘苦二种,正如牵牛,黑白二色,急缓不同;又如葫芦,甘苦二味,良、毒也异。大概甜者下泻性缓,虽泻肺却不伤胃;苦者下泻性急,既泻肺也易伤胃,故以大枣辅佐。然而肺中水气满急者,非此不能除。

【附方】 1.阳性水肿。用甜葶苈一两半炒后研末、汉防己末二两,和鸭血及头同捣极烂,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视病情每服五至十丸,日服三次,以小便通畅为验。2.通身肿满。用苦葶苈炒四两,研细,和枣肉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桑白皮汤送下。日服三次。3.大腹水肿。用苦葶苈二升,炒后研末,与雄鸡血及头一起捣至极烂,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小豆汤送下。日服三次。又一方:葶苈二升,用酒五升泡一夜,服一合即通,日服三次。又一方:葶苈一两,杏仁二十枚,同熬成黄色。取出捣烂,分十次服。4.肺湿痰喘。用甜葶苈炒为末,加枣肉和成丸子服下。5.咳嗽上气,不能睡卧,或遍体气肿,或单面肿、足肿。用葶苈子三升,经微火熬研后,装入布袋,泡在清酒五升中。几日后饮酒,每次一杯。一天饮四次。如病急,等不到酒泡透,可以榨汁服。6.肺壅喘急。用葶苈炒黄,研末,加蜜和成丸子,如弹子大。服药时先用大枣二十枚,加水三升,煎取二升,然后放入葶苈一丸,继续煎水至一升,一次服下。7.月经不通。用葶苈一升,研末,加蜜做成丸子,如弹子大,棉裹,纳入阴道中。过一夜,换药一次,汗出即可停药。8.虫蚀齿。葶苈、雄黄,等分研末,调腊月猪油点痛处。

葶苈子〔主治〕疗肺痈上气咳嗽,止喘促,除胸中痰饮。通月经。

车前

【释名】 也称当道、马舄、牛遗、牛舌、车轮菜、地衣、蛤蟆衣。

【集解】 [颂说]四方各地、淮河流域以及接近河南北部的地方都有生长车前草。初春长出幼苗,叶子分布在地面上如同匙面。连年生长的有一尺多长,从中间长出几根茎,结长穗像鼠尾。穗上的花长得很细密,色青微红,结的果实如葶苈,红黑色。如今人们在五月采苗,七八月采果实。有的也在园圃里种植车前草,蜀中一带尤其时兴。将它的嫩苗当作蔬菜吃,润肠。

子【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下腹至阴囊胀痛、小便不畅或尿后疼痛,利尿,除湿痹。长期服用轻身耐老。治男子伤中,女子尿急、尿频、尿痛不思饮食,养肺强阴益精,使人有子,明目,疗目赤肿痛。去风毒,肝中风热,毒风冲眼,赤痛眼浊,头痛,流泪。压丹石毒,除心胸烦热。治妇人难产,养肝,清小肠热,止夏季因湿气伤脾引起的痢疾。

【发明】 [时珍说]按《神仙服食经》中记载,车前又叫地衣,是雷的精灵,服了可隐形,在八月采收。现在的车前草五月子已经老了,而说在七八月老的,只是土壤和气候有所不同。唐朝张籍作诗说:“开州五月车前子,作药人皆道有神。惭愧文君怜病眼,三千里外寄闲人。”如此看来,也以在五月采开州的车前子为好,又可见车前子治疗眼病的功效。欧阳公曾患痢疾,暴下如注,国医不能医治。夫人便到寻常药店求药,服后竟痊愈。于是极力询问其药方,原来是将一味车前子研末,用米汤送服二钱。说此药能利水道而不动气,通畅则清浊分明,而谷藏自止了。

车前

车前子〔主治〕下腹至阴囊胀痛、小便不畅或尿后疼痛,利尿,除湿痹。治男子伤中,女子尿急、尿频、尿痛不思饮食,养肺强阴益精,疗目赤肿痛。祛风毒,肝中风热,赤痛眼浊,头痛,流泪。治妇人难产,养肝,清小肠热。

【附方】 1.小便血淋作痛。用车前子晒干研细,每服二钱,车前叶煎汤送下。2.老人淋病,身体发热。用车前子五合,煮汁,去渣,用汁煮米粥吃,效果显著。常服此方,亦可明目。3.妊妇热淋。用车前子五两、葵根切一升,加水五升,煎成一升半,分三次服。4.滑胎易产。用车前子研末,每服一匙,酒送下。不饮酒者,可改用水送下。5.阴下痒痛,肿满即成险症。用车前子研细,每服一匙,水送下,日服二次。6.久患内障。用车前子、干地黄、麦门冬,等分研末,加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常服效果显著。7.补虚明目,肝肾均虚,眼昏黑花,或生障翳,迎风流泪。用车前子、熟地黄酒蒸后火焙各三两,菟丝子酒浸五两,共研末,加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日服二次。8.小便不通。用车前草一斤,加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分三次服。一方:上方再加冬瓜汁或桑叶汁。9.小便尿血。用车前草捣汁五合,空心服。10.鼻血不止。用车前叶捣汁饮下。11.刀伤血出。用车前叶捣烂敷伤处。12.湿气腰痛。用车前叶连根七棵、葱白连须七棵、枣七枚,煮酒一瓶常服。13.喉痹、乳蛾。用车前草、凤尾草捣烂,加霜梅肉少许煮酒,共研取汁。鸡毛蘸取刷喉。14.双目红肿。用车前草汁调朴硝末,卧时涂眼泡上,次日早晨洗去。

狗舌草

【集解】 [恭说]狗舌生渠堑湿地,丛生。叶似车前而无纹理,抽茎开花,黄白色。四五月采茎,晒干。

【气味】 苦,寒,小毒。

【主治】蛊疥瘙疮,杀小虫。研末和涂,即瘥。

马鞭草

【释名】 也称龙牙草、凤颈草。

【集解】 [弘景说]乡村墟陌有很多马鞭草。茎似细辛,花紫色,叶微似蓬蒿。[颂说]今衡山、庐山、江淮州郡都有马鞭草。苗类益母而茎圆,高二三尺。又说,龙牙草生于施州,高二尺以上。春夏有苗叶,至秋冬而枯。采根洗净可用。[时珍说]马鞭草春月生苗,方茎,叶似益母,对生,夏秋开细紫花,作穗如车前穗,子如蓬蒿子而细,根白而小。

马鞭草

苗、叶 〔主治〕阴疮,肿癖血瘕,久疟,破血杀虫。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通月经。治金疮,行血活血。捣涂痈肿,蠼螋尿疮,男子阴肿。

苗、叶 【气味】 苦,微寒,无毒。

【主治】 阴疮,癥瘕血瘕,久疟,破血杀虫。捣烂煎取汁,熬如饴,每空心酒服一匕。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通月经。治金疮,行血活血。捣涂痈肿,蠼螋尿疮,男子阴肿。

根【气味】 辛,涩,温,无毒。

【主治】 赤白下痢初起,焙捣罗末,每米饮服一钱,无所忌。

【附方】 1.疟痰寒热。用马鞭草捣汁五合,加酒二合,分二次服。2.鼓胀烦渴,身干黑瘦。用马鞭草锉细,晒干,加酒或水同煮至味出,去渣温服。3.大腹水肿。用马鞭草、鼠尾草各十斤,加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渣,再次浓煎,和粉做成丸子,如大豆大。每服二三丸,渐加至四五丸,效果甚好。4.阴囊肿痛。用马鞭草捣烂,涂搽。5.妇女经闭,结成瘕块。用马鞭草的根和苗五斤,锉细,加水五斗,煎成一斗,去渣熬成膏,每服半匙,热酒化下。日服二次。6.乳痈肿痛。用马鞭草一把、酒一碗、生姜一块,共捣汁内服,以渣敷患处。7.赤白下痢。用马鞭草五钱、陈茶一撮,水煎服。病初起时,用马鞭草根焙干,捣碎成末,每服一匙,米汤送下。

女青

【释名】 又称雀瓢。

【集解】 [别录说]女青,蛇衔根也。生朱崖,八月采,阴干。[藏器说]萝摩是白环藤,雀瓢是女青,二物相似,不能分别,终非一物也。

根【气味】 辛,平,有毒。

【主治】 蛊毒,逐邪恶气。

【附方】 1.人卒暴死。捣女青屑一钱,安咽中,以水或酒送下,立活也。2.吐利卒死。及大人小儿,卒腹皮青黑赤,不能喘息。急用女青末纳口中,酒送下。

蛇含

【释名】 又称蛇衔、威蛇、小龙牙、紫背龙牙。

【集解】 [别录说]蛇含出益州山谷,八月采,阴干。[弘景说]蛇衔处处有之。有两种,并生石上,亦生黄土地。当用细叶有黄花者。[时珍说]此二种:细叶者名蛇衔,大叶者名龙衔。龙衔亦入疮膏用。

【气味】 苦,微寒,无毒。

【主治】 惊痫,寒热邪气,除热,金疮疽痔,头疡。疗心腹邪气,腹痛湿痹,养胎,利小儿。治小儿寒热丹疹。止血协风毒,痈肿赤眼。解蛇毒蜂毒。治咽喉中痛,含咽之便效。

蛇含

【发明】 [颂说]古今治丹毒疮肿方通用蛇含。《古今录》验治赤疹,用蛇衔草,捣极烂敷之即瘥。赤疹由冷湿搏于肌中,甚即为热,乃成赤疹。天热则剧,冷则减是也。

【附方】 1.产后泻痢。小龙牙根一握,浓煎服之甚效,即蛇含是也。2.金疮出血。蛇含草捣敷之。3.身面恶癣。紫背草入生矾研,敷二三次断根。

鼠尾草

【释名】 也称山陵翘、乌草、水青。

【集解】[别录说]鼠尾生平泽中,四月采叶,七月采花,阴干。

【发明】 [弘景说]古方疗痢多用它。浓煮可丸服,或煎如饴服。今人也用作饮,或研末服。日服三次。

花、叶【气味】 苦,微寒,无毒。

鼠尾草

【主治】 鼠瘘寒热,下痢脓血不止。白花者主白下,赤花者主赤下。全疟疾水蛊。

陆英

【集解】[别录说]陆英生于熊耳川谷及冤句,立秋采。[时珍说]陶、苏《本草》、甄权《药性论》,都说陆英是蒴藋,并有所根据。马志、寇宗奭虽破其说,而无的据。仍当是一物,分根茎花叶用,如苏颂所云也。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骨间诸痹,四肢拘挛疼酸,膝寒痛,阴痿,短气不足,脚肿。能捋风毒,脚气上冲,心烦闷绝,水气虚肿。风瘙皮肌恶痒,煎汤入少酒浴之,妙。

鳢(lǐ)肠

【释名】 又称莲子草、旱莲草、金陵草、墨烟草、墨头草、墨菜、猢孙头、猪牙草。

【集解】[恭说]鳢肠生下湿地,所在坑渠间多有。苗似旋覆。二月、八月采,阴干。[时珍说]旱莲有二种:一种苗似旋覆而花白细的,是鳢肠;一种花黄紫而结房如莲房的,是小连翘。

草 【气味】 甘、酸,平,无毒。

【主治】 血痢。针灸疮发,洪血不可止者,敷之立已。汁涂眉发,生速而繁。乌髭发,益肾阴。止血排脓,通小肠。

【附方】 1.偏正头痛。鳢肠草汁滴鼻中。2.一切眼疾,翳膜遮障,凉脑,治头痛,能生发。五月五日平旦合之。莲子草一握,蓝叶一握,油一斤,同浸,密封四十九日。每卧时,以铁匙点药按摩顶上,四十九遍,久久甚佳。3.小便溺血。金陵草、车前草各等分,杵取自然汁。每空心服三杯,愈乃止。4.肠风脏毒,下血不止。旱莲子草,瓦上焙,研末。每服二钱,米饮下。5.痔漏疮发。旱莲草一把,连根须洗净,用石臼擂如泥,以极热酒一盏冲入,取汁饮之,渣敷患处,重者不过三服即安。

鳢肠〔主治〕血痢。针灸疮发,洪血不可止者,敷之立己。汁涂眉发,生速而繁。乌髭发,益肾阴。止血排脓,通小肠。

狼把草

【释名】 又称郎耶草。

【集解】 [藏器说]狼把草生于山道旁,与秋穗子并可染皂。[又说]郎耶草生于山泽间,高三四尺,叶作雁齿,如鬼针苗。鬼针,即鬼钗也。其叶有桠,如钗脚状。[禹锡说]狼把草出近道,古方中未见用到它,只有在《陈藏器》提到它但不详细。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黑人发,令人不老。狼把草:主赤白久痢,小儿大腹痞满,丹毒寒热。取根茎煮汁服。狼把草:主丈夫血痢,不疗妇人。根:治积年疳痢。取草二斤,捣绞取汁一小升,纳白面半鸡子许,和匀。空腹顿服。极重者,不过三服。或收苗阴干,捣末,蜜水半盏,服一方寸匕。可染须发,治积年癣,天阴即痒,搔出黄水者,捣末擦之。

狼把草

甘蓝

【释名】 也称蓝菜。

【集解】 [藏器说]甘蓝叶宽大可食。[时珍说]甘蓝属大叶冬蓝一类。河东、陇西、羌胡一带多种食,汉族地方少有。它的叶宽大而厚,煮来吃很甘美。耐严寒能过冬不死。春天也开黄色的花,生角结种子,功效与蓝相似。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长期食用甘蓝,大有益于肾,补脑髓,利五脏六腑。利关节,通经络中结气,心下胀气。能明耳目,使人精力旺盛,睡眠减少,益心力,壮筋骨。做成酸菜隔夜即变成黄色。和盐食用,治黄毒。

子 【主治】 人多睡。

连翘

【释名】 也称连、异翘、旱莲子、兰华、三廉。根名连轺、竹根。

【集解】 [颂说]今河中、江宁、润、淄、泽、兖、鼎、岳、利诸州都有。有两种:大翘生下湿地或山冈上,青叶狭长,如榆叶、水苏,茎赤色,高三四尺,独茎,梢间开花黄色,秋结实似莲,内作房瓣,根黄如蒿根,八月采房;小翘生冈原上,花叶实皆似大翘而细。南方生者,叶狭而小,茎短,才高一二尺,花亦黄,实房黄黑,内含黑子如粟粒,也称旱莲,南人用花叶入药。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去白虫。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泻心火,除脾胃湿热,治中部血证,以为使。治耳聋。

【发明】 [时珍说]连翘状似人心,两片合成,其中有仁很香,是少阴心经、厥阴包络气分主药。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故为十二经疮家圣药,兼治手足少阳手阳明三经气分之热。

茎、叶 【主治】 心肺积热。

翘根 【气味】 甘,寒、平,小毒。

【主治】 下热气,益阴精,令人面悦好,明目。久服轻身耐老。以做蒸饮酒病人。治伤寒瘀热欲发黄。

连翘

连翘〔主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泻心火,除脾胃湿热,治中部血症,以为使。治耳聋。

【附方】 1.瘰疬结核。用连翘、芝麻等分研末,随时吞服。2.痔疮肿痛。用连翘煎汤熏洗,后以绿矾加麝香少许敷贴。3.痈疽肿毒。用连翘草及根各一升,加水一斗六升,煮成三升服,至出汗。

【释名】 [时珍说]按陆佃《埤雅》云:月令仲夏令民无刈蓝以染。郑玄言恐伤长养之气也。然则刈蓝先王有禁,制字从监,以此故也。

【集解】 [别录说]蓝实生河内平泽,其茎叶可以染青。[弘景说]即今染襟碧所用,尖叶的为最佳。[恭说]蓝有三种:一种叶围径二寸许,厚三四分者,堪染青,出岭南,太常名为木蓝子;陶氏所说乃是菘蓝,其汁抨为淀甚青者,本经所用乃是蓼蓝实也,其苗似蓼而味不辛,不堪为淀,唯作碧色尔。

蓝实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解诸毒。杀蛊蚑疰鬼螫毒。久服头不白,轻身。填骨髓,明耳目,利五脏,调六腑,通关节,治经络中结气,使人健少睡,益心力。疗毒肿。

蓝叶汁 也称蓼蓝。

【气味】 苦、甘,寒,无毒。

【主治】 杀百药毒。解狼毒、射罔毒。汁涂五心,止烦闷,疗蜂螫毒,斑蝥、芫青、朱砂、砒石毒。

马蓝 【主治】 妇人败血。连根焙捣下筛,酒服一钱匕。

吴蓝【气味】 苦、甘,冷,无毒。

【主治】 寒热头痛,赤眼,天行热狂,疔疮,游风热毒,肿毒风疹,除烦止渴,杀疳,解毒药毒箭,金疮血闷,毒刺虫蛇伤,鼻衄吐血,排脓,产后血运,小儿壮热。解金石药毒、狼毒、射罔毒。

【发明】 [震亨说]蓝属水,能使败血分归经络。[时珍说]各种蓝形虽不同,而性味不远,故能解毒除热。只有木蓝叶力似少劣,蓝子则专用蓼蓝者也。至于用靛与青布,则是刈蓝浸水入石灰澄成,性味不能不少异,不可与蓝汁一概而论。有人病呕吐,服玉壶诸丸不效,用蓝汁入口即定,可取其杀虫降火。如此之类,不可不知。

【附方】 1.小儿赤痢。捣青蓝汁二升,分四服。2.上气咳嗽,呷呀息气,喉中作声,唾粘。以蓝叶水浸捣汁一升,空腹频服。须臾以杏仁研汁,煮粥食之。一两日将息,依前法更服,吐痰尽方瘥。3.飞血赤目,热痛。干蓝叶切二升,车前草半两,淡竹叶切三握,水四升,煎二升,去渣温洗。冷即再暖,以瘥为度。4.服药过剂,烦闷,及中毒烦闷欲死。捣蓝汁服数升。5.唇边生疮,连年不瘥。以八月蓝叶一斤,捣汁洗之,不过三度瘥。6.天泡热疮。蓝叶捣敷之,效果良好。7.疮疹不快。板蓝根一两,甘草一分,为末。每服半钱或一钱,取雄鸡冠血三二点,同温酒少许调下。

青黛

【释名】 又称靛花、青蛤粉。

【集解】 [志说]青黛从波斯国来。今以太原并庐陵、南康等处,染靛瓮上沫紫碧色者用之,与青黛同功。

【气味】 咸,寒,无毒。

【主治】 解诸药毒,小儿诸热,惊痫发热,天行头痛寒热,井水研服之。亦磨敷热疮恶肿,金疮下血,蛇犬等毒。《开宝》:解小儿疳热,杀虫。小儿丹热,和水服之。同鸡子白、大黄末,敷疮痈蛇虺螫毒。泻肝,散五脏郁火,解热,消食积。去热烦,吐血咯血,斑疮阴疮,杀恶虫。

【发明】 [宗奭说]青黛乃是蓝转化而成的。有一妇人患脐下腹上,下连二阴,遍生湿疮,状如马爪疮,他处并无,痒而痛,大小便涩,出黄汁,食亦减,身面微肿。医作恶疮治,用鳗鲡鱼、松脂、黄丹之药涂之,更加热痛。问她是不是爱酒食,喜欢吃鱼蟹发风等物。急令洗其膏药,以马齿苋四两,杵烂,入青黛一两,再研匀涂之。立刻热减,痛痒皆去。仍以八正散,日三服之。分败客热。药干即上。如此二日,减三分之一,五日减三分之二,二十日愈。此盖中下焦蓄风热毒气也。若不出,当作肠痈内痔。仍须禁酒色发风物。然不能禁,后果患内痔。

青黛

青黛 〔主治〕解诸药毒,小儿诸热,惊痫发热,天行头痛寒热,井水研服之。亦磨敷热疮恶肿,金疮下血,蛇犬等毒。

【附方】 1.心口热痛。姜汁调青黛一钱服之。2.内热吐血。青黛二钱,新汲水下。3.肺热咯血。青饼子:用青黛一两,杏仁以牡蛎粉炒过一两,研匀,黄蜡化和,做三十饼子。每服一饼,以干柿半个夹定。湿纸裹,煨香嚼食,粥饮送下。日三服。4.小儿惊痫、小儿夜啼。青黛量大小,水研服之。5.烂弦风眼。青黛、黄连泡汤,日洗。6.诸毒虫伤。青黛、雄黄等分,研末,新汲水服二钱。

水蓼(liǎo)

【释名】 也称虞蓼、泽蓼。

【集解】 [恭说]水蓼生长在低凹潮湿处和水边,叶子像马蓼,比家种的蓼大,茎呈赤色,用水洗净就可食,味道比蓼子好。

茎、叶 【气味】 辛,无毒。

【主治】 治蛇伤,把水蓼的茎、叶捣后敷在伤口上。绞汁服,可止蛇毒入腹引起胸闷。治脚气肿痛成疮,用水煮汁,捋患处,效果好。

【释名】 蓼类皆高扬,故字从翏,高飞貌。

【集解】 [别录说]蓼生长在雷州的河流沼泽地。[弘景说]现在处处都有蓼,它的种类也很多。人们所食用的有三种:一是青蓼,人们常食用,叶子有圆有尖,以圆的为佳,食用的就是这种。二是紫蓼,与青蓼相似,只是颜色为紫色。三是香蓼,相似于前两种,但有香气,微有辛味,人们很喜欢吃。[时珍说]古人种蓼为蔬菜,收种子入药,故《礼记》载:烹饪鸡、猪、鱼、鳖时,都把蓼填塞在腹中,而调制羹及鱼、肉片时,也须切蓼放入。但后世人们的饮食中不再用它,也就不再栽种,只有造酒曲的还要用蓼的汁。如今只以平原沼泽所生的香蓼、青蓼、紫蓼为好。

实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明目温中,耐风寒,下水气,除面部浮肿、痈和溃疡。治鼻炎,除肾气,治花斑癣,止霍乱,治小儿头疮。

苗、叶 【主治】 辛,温,无毒。

【主治】 口疾病,大小肠邪气,利中益志。用干苗叶酿酒,治风寒,效果极好。做菜生食,益腰脚。煮汤捋脚,可治霍乱引起的两腿挛缩。每天煮汁饮,治腹部或肋部癖块。捣烂后可敷接触性皮炎。脚突然软弱无力,可将赤蓼烧灰淋汁浸泡,再将桑叶蒸热后盖在脚上,立刻会好。可杀虫,伏砒霜。

【附方】 1.霍乱烦渴。蓼子一两、香薷二两,每服二钱,水煎服。2.治胃脘冷,冬卧脚冷。秋日取,蓼晒干,用六十把,加水六石煮成一石,去渣,拌米饭造酒。酒熟后,每日饮适量。十天以后,眼明气壮。3.肝虚转筋,吐泻。用蓼茎、叶切三合,加水一碗、酒三合煎成四合,分二次服。4.小儿冷痢。用蓼叶捣汁服。

毛蓼

【集解】 [藏器说]毛蓼生山足,似马蓼,叶上有毛,冬根不死。

茎、叶 【气味】 辛,温,有毒。

【主治】 痈肿疽瘘瘰疬,杵碎纳疮中,引脓血,生肌。亦作汤,洗兼濯足,治脚气。

荭(hóng )草

【释名】 也称茏古、游龙、石龙、天蓼、大蓼。

【集解】 [别录说]荭草生长在水边,像马蓼但略大些,现多长在低洼处。[时珍说]荭草茎粗如拇指,有毛。叶大如商陆叶。花色浅红,成穗。深秋子成熟,形状扁如酸枣仁稍微小些,颜色赤黑而子仁白,微有辛味。熟后可食。

实 【气味】 咸,微寒,无毒。

【主治】 消渴,去热,明目,益气。

【附方】 1.慢性淋巴结炎。水荭花子,不论多少,一半微炒,一半生用,一同研末,饭后用好酒调服二钱,一日三次。不管是否溃烂,坚持服,效果很好。2.癖痞腹胀。用水荭花子一升,再研三十个去皮的独头蒜,刚取的狗脑一个,皮硝四两,放在石臼内捣烂,摊在患处,盖上一层油纸,再用线捆好。在酉时贴上,次日辰时取。若不见效,再贴二三次。如果化脓溃疡,不要见怪,再看虚实,每天兼服消积类的药,双管齐下。服至半月,最多一个月,没有不愈的。有喘满不止的为实,不喘的为虚。

花 【主治】 散血,消积,止痛。

荭草

【附方】 1.胃脘血气。水荭花一大撮,水二盅,煎取一盅服,这是百户毛菊庄屡经试验过的药方。2.心气?痛。把水荭花研末,热酒送服二钱。另一方:男子用酒、水各一半煎服,女子用醋、水各一半煎服。

火炭母草

【集解】 [颂说]火炭母草生长在恩州原野中。茎红且柔软,像细蓼。叶端尖细,接近梗的地方成方形。夏季开白花,秋季结果实如椒,青黑色,味甜可食。

叶 【气味】 酸,平,有毒。

【主治】 去皮肤风热,流注骨节,痈肿疼痛。捣烂用盐酒炒后敷肿痛处,每日更换。

狗尾草

【释名】也称莠、光明草、阿罗汉草。

【集解】 [时珍说]原野垣墙多有生长狗尾草。苗叶似粟而小,穗也似粟,黄白色而无实。采茎以竹筒盛,治目病。

狗尾草

【主治】 疣目,贯发穿,即干灭。赤眼卷毛倒睫者,翻转目睑,以一二茎蘸水刮去恶血,效果很好。

三白草

【释名】 [弘景说]叶上有三白点,俗因以名。

【集解】 [恭说]三白草生池泽畔,高尺许。叶似水荭,亦似蕺,又似菝葜。叶上有三黑点,非白也。古人秘之,隐黑为白尔。根如芹根,黄白色而粗大。[藏器说]此草初生无白,入夏叶端半白如粉。农人候之莳田,三叶白则草便秀。故称其为三白。若云三黑点,苏未识矣。其叶如薯蓣,亦不似水荭。

【气味】 甘、辛,寒,有小毒。

【主治】 水肿脚气,利大小便,消痰破癖,除积聚,消疔肿,捣绞汁服,令人吐逆,除疟及胸膈热痰,小儿痞满。根:疗脚气风毒胫肿,捣酒服,亦甚有验。又煎汤,洗癣疮。

虎杖

【释名】 也称苦杖、大虫杖、斑杖、酸杖。

【集解】 [保升说]处处都有虎杖。生长在潮湿的地方。三月生苗,茎如红蓼,叶圆如杏仁。六七月开花如菊,花有四瓣花瓣,颜色红如桃花,次第开到九月中旬才停止。在陕西西山的山脚潮湿处尤其多。

根 【气味】 微苦,温,无毒。

【主治】 调经,破瘀血瘀块。浸酒服,治腹痛腹胀。治骨节风痛和血瘀,则煮汁用酒服。治大热烦躁,止渴,利小便,压一切热毒。治产后子宫大量出血,恶心,恶血不下,胸闷腹胀。

【发明】 [权说]人们在夏季,将虎杖的根和甘草,一同煎为饮品,颜色如琥珀,味道甜美可爱。如把瓶放置在井中令其冷如冰,称为冷饮,胜过茶,极解暑毒。将虎杖汁和入米粉中做糕吃味道也很美。泡酒服用,化瘀血通闭经。孕妇忌服。

【附方】 1.小便五淋。用虎杖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2.月经不通。用虎杖三两,凌霄花、没药各一两,共研末。每服一钱,热酒送下。又一方:虎杖一斤,去头,晾干,研细,在水中浸一夜,煎取二斗。加土瓜根汁、牛膝汁各二斗,一起熬浓,状如糖稀。每服一合,酒送下。昼两服,夜一服,月经即通。3.腹内结块,坚硬如石,痛如刺。用虎杖根一石,洗干净,捣成末,掺入五升米饭中搅匀,倒好酒五斗泡起来。每饮一升半,忌食鲜鱼和盐。4.消渴引饮。用虎杖、海浮石烧过、乌贼骨、丹砂,等分研末,渴时,以麦门冬汤冲服二钱。日服三次,忌酒、鱼、面、生冷、房事。

虎杖根〔主治〕调经,破瘀血瘀块。治腹痛腹胀。治骨节风痛和血瘀。治大热烦躁,止渴,利小便,压一切热毒。治产后子宫大量出血,恶心,恶血不下,胸闷腹胀。

莸(yóu)草

【释名】 又称马唐、马饭、羊麻、羊粟、蔓于、轩于。

【集解】 [别录说]马唐生下湿地,茎有节生根,五月采。[藏器说]生南方废稻田中,节节有根,着土如结缕草,堪饲马。又说:莸生水田中,状如结缕草而叶长,马可以吃它。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马唐:调中,明耳目。《别录》:煎取汁,明目润肺。又说:莸,消水气湿痹,脚气顽痹虚肿,小腹急,小便赤涩,并合赤小豆煮食,勿与盐。绞汁服,止消渴。捣汁,敷毒肿。

萹蓄

【释名】也称扁竹、扁辨、扁蔓、粉节草、道生草。

【集解】 [颂说]萹蓄春天铺地而生,散布在路旁。苗似瞿麦,叶似落帚叶,但不尖。细茎节节外蔓。三月开红花。可采茎叶食用。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疗女子阴蚀。煮汁饮小儿,可疗蛔虫。主霍乱黄疸,小便不通及魃鬾病,小儿未断奶母亲又怀孕所导致的小儿往来寒热,形瘦腹大,毛发散乱,情思不悦,微微下痢的病。

萹蓄

【附方】 1.霍乱吐利。用萹蓄放豉汁中,下五味,煮羹汤吃。2.腹内蛔虫。用萹蓄十斤,锉细,加水一石煎至一斗。去渣,再次煎浓。头天晚上禁食,次日空心服一升,虫即可打下。3.痔发肿痛。用萹蓄捣烂取汁服一升。无效可再服。另取萹蓄汁和面做饼,一天吃三次。4.恶疮痂痒。用萹蓄捣烂封患处,痂落病愈。

荩(jìn)草

【释名】 又称黄草、绿竹、绿蓐、?草、王刍、鸱脚莎。

【集解】 [别录说]荩草生青衣川谷,九月、十月采,可以染作金色。[恭说]青衣县名,在益州西。今处处平泽溪涧侧皆有。叶似竹而细薄,茎亦圆小。荆襄人煮以染黄,色极鲜好。俗名绿蓐草。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久咳上气喘逆,久寒惊悸,痂疥白秃疡气,杀皮肤小虫。治身热邪气,小儿身热。洗一切恶疮,有效。

蒺藜(jí lí)

【释名】 也称茨、旁通、屈人、止行、休羽、升推。

【集解】 [颂说]同州的沙苑及牧马草地上蒺藜最多,路旁也有。绿叶细蔓,七月开黄紫花,似豌豆花而略小些。九月结果实成荚,味甜,微带腥臭。灾荒年可食用,将它炒后去刺,磨面做成饼,蒸来吃,救饥荒。

子 【气味】 苦,温,无毒。

【主治】 恶血,破癥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治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可做摩粉。治诸风,疗吐脓,去燥热,益精,小便多,及蛔虫心腹痛。

子〔主治〕恶血,破肿瘕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治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可做摩粉。治诸风,疗吐脓,去燥热,益精,小便多,及蛔虫心腹痛。

白蒺藜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补肾,治腰痛泄精,虚损劳乏。

【附方】 1.腰脊引痛。用蒺藜子捣成末, 加蜜做成丸子,如胡豆大,每服二丸,酒送下。日服三次。通身浮肿。用杜蒺藜每日煎汤洗。2.大便风秘。用蒺藜子炒一两、猪牙皂荚去皮、酥炙五钱,共研末。每服一钱,盐茶汤送下。3.月经不通。用杜蒺藜、当归,等分研末。每服三钱,米汤送下。4.难产。用蒺藜子、贝母各四两,共研末,米汤冲服三钱。过一会儿如仍不下,可再次服药。5.腹内蛔虫。用初秋采集的蒺藜子,阴干收存。每服一匙,日服三次。6.多年失明。用初秋采集的蒺藜子,阴干捣成散,饭后服,水送下。日服二次。7.牙齿松动。用蒺藜去角,生研五钱,加淡浆水半碗,盐少许,温时漱口,甚效。或以蒺藜根烧灰贴牙,亦能固齿。8.多年鼻塞,不闻香臭。用蒺藜两把,加水一大碗煮取半碗,先令病人仰卧。满口含饭,随后以药汁一合灌入鼻中,如不通,可再灌。至鼻中喷出一两个小肉坨子息肉,病即愈。9.面上瘢痕。用蒺藜子、山栀子各一合,共研末。加醋调匀。夜涂脸上,清晨洗去。10.白癜风。用白蒺藜子六两,生捣为末。每服二钱,热水送下。日服二次。一月后断根。服至半月时,白处见红点,即预示效果显著。

谷精草

【释名】也称戴星草、文星草、流星草。

【集解】 [颂说]谷精草处处都有。春生于谷田中,叶茎俱青,根花并白色。[时珍说]此草收谷后,荒田中生,江湖南北多有。丛生,叶似嫩谷身。抽细茎,高四五寸,茎头有小白花,点点如乱星。九月采花,阴干。

花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喉痹,齿风痛,诸疮疥。头风痛,目盲翳膜,痘后生翳,止血。

【发明】 [时珍说]谷精体轻性浮,能上行阳明分野。凡治目中诸病,须加用。明目退翳之功,似在菊花之上。

【附方】 1.脑痛眉痛。用谷精草二钱、地龙三钱、乳香一钱,共研末。每用半钱,烧烟筒中,熏鼻。2.偏正头痛。用谷精草,研末,加白面糊调匀摊纸上贴痛处,干了改换。又一方:用谷精草末、铜绿各一钱,硝石半分,混匀,随头痛的左、右边,吸入左右鼻孔中。3.鼻血不止。用谷精草为末,每服二钱,熟面汤送下。4.目中翳膜。用谷精草、防风,等分研末,米汤冲服,甚验。5.小儿雀盲。用羊肺,张绍棠《味古斋》版本是用羊肝一具,原物不洗,竹刀剖开,放入谷精草一撮,瓦罐煮熟,每天吃一些,效果显著。忌用铁器。如不肯吃,可炙熟后捣烂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茶送下。

海金沙

【释名】又称竹园荽。

【集解】 [时珍说]江浙、湖湘、川陕皆有,生于山林下。茎细如线,引于竹木上,高尺许。其叶细如园荽叶而甚薄,背面皆青,上多皱纹。皱处有沙子,状如蒲黄粉,黄赤色。不开花,细根坚强。其沙及草皆可入药。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通利小肠。得栀子、马牙硝、蓬沙,疗伤寒热狂。或丸或散。治湿热肿满,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茎痛,解热毒气。

【发明】 [时珍说]海金沙,小肠、膀胱血分药也。热在二经血分者宜之。

【附方】 1.热淋急痛。海金沙草阴干为末,煎生甘草汤,调服二钱,此陈总领方也。一加滑石。2.小便不通,脐下满闷。海金沙一两,腊南茶半两,捣碎,每服三钱,生姜甘草煎汤下,日二服。亦可末服。3.脾湿肿满,腹胀如鼓,喘不得卧。海金沙散:用海金沙三钱,白术四两,甘草半两,黑牵牛头末一两半,为末。每服一钱,煎倒流水调下,得利为妙。

海金沙〔主治〕通利小肠。得栀子、马牙硝、蓬沙,疗伤寒热狂。或丸或散。治湿热肿满,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茎痛,解热毒气。

地杨梅

【集解】[藏器说]生江东湿地,苗如莎草,四五月有子,似杨梅也。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赤白痢,取茎、子煎汤服。

水杨梅

【释名】 又称地椒。

【集解】 [时珍说]生水边,条叶甚多,生子如杨梅状。《庚辛玉册》云:地椒一名水杨梅,多生近道阴湿处,荒田野中亦有之。丛生,苗叶似菊。茎端开黄花,实类椒而不赤。实可结伏三黄、白矾,制丹砂、粉霜。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疔疮肿毒。

地蜈蚣草

【集解】[时珍说]地蜈蚣草生村落田野间。左蔓伸向右边,右蔓伸向左边。叶密而对生,如蜈蚣形,穗长,人称过路蜈蚣。蔓延上树者,称为飞天蜈蚣。根、苗皆可用。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解诸毒,及大便不通,捣汁。疗痈肿,捣涂,并末服,能消毒排脓。被蜈蚣伤者,加入盐少许捣涂,或末敷。

半边莲

【集解】[时珍说]半边莲,小草也。生阴湿塍堑边。就地细梗引蔓,节节而生细叶。秋开小花,淡红紫色,只有半边,如莲花状,故名。又称急解索。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蛇虺伤,捣汁饮,以渣围涂之。又治寒齁气喘,及疟疾寒热,同雄黄各二钱,捣泥,碗内覆之,待色青,以饭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九丸,空心盐汤下。

〔主治〕 蛇虺伤,捣汁饮,以渣围涂之。又治寒齁气喘,及疟疾寒热,同雄黄各二钱,捣泥,碗内覆之,待色青,以饭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九丸,空心盐汤下。

紫花地丁

【释名】 又称箭头草、独行虎、羊角子、米布袋。

【集解】 [时珍说]处处都有。其叶似柳而微细,夏开紫花结角。平地生者起茎,沟壑边生者起蔓。《普济方》中说:乡村篱落生者,夏秋开小白花,如铃儿倒垂,叶微似木香花之叶。此与紫花者相戾,恐怕是另外一种。

【气味】 苦、辛,寒,无毒。

【主治】 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疬,无名肿毒恶疮。

【附方】 1.黄疸内热。地丁末,酒服三钱。2.痈疽恶疮。紫花地丁,连根,同苍耳叶等分,捣烂,酒一盅,搅汁服。3.痈疽发背,无名诸肿,贴之如神。紫花地丁草,三伏时收,以白面和成,盐醋浸一夜贴之。一切恶疮:紫花地丁根,曝干,以罐盛,烧烟对疮熏之,出黄水,取尽愈。4.喉痹肿痛。紫花地丁叶,入酱少许,研膏,点入取吐。

茎、叶〔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疬,无名肿毒恶疮。

鬼针草

【集解】 [藏器说]生池畔,方茎,叶有桠,子作钗脚,着人衣如针。北人谓之鬼针,南人谓之鬼钗。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蜘蛛、蛇咬,杵汁服,并敷。涂蝎虿伤。

【附方】 割甲伤肉,不愈。鬼针草苗、恶实子根捣汁,和腊猪脂涂。

见肿消

【集解】[颂说]生于筠州。春生苗叶,茎紫色,高一二尺,叶似桑而光,面青紫赤色,采无时。

【气味】 酸,涩,有微毒。

【主治】 消痈疽肿及狗咬,捣叶贴之。

【附方】 一切肿毒,及伤寒遗毒,发于耳之前后,及项下肿硬。用见肿消草、生白及、生白蔹、土大黄、生大蓟根、野苎麻根捣成饼,入芒硝一钱,和贴留头,干即易之。若加金线重楼及山慈姑尤妙。

攀倒甑(zèng)

【集解】[颂说]生于宜州郊野,茎叶如薄荷。一名斑杖,一名接骨。[时珍说]斑杖名同虎杖,接骨名同蒴藋,不知是不是一类。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解利风热,烦渴狂躁,捣汁服,甚效。

草之六 毒草类

大黄、商陆、狼毒、防葵、狼牙、?茹、泽漆、大戟、甘遂、续随子、莨菪、云实、蓖麻、常山 (蜀漆)、藜芦、附子、木藜芦、漏篮子、乌头、射罔、白附子、虎掌(天南星)、由跋、蒟蒻、半夏、蚤休、鬼臼、射干、凤仙、曼陀罗花、玉簪、羊踯躅、芫花、醉鱼草、鸢尾、石龙芮、毛茛、牛扁、荨麻、海芋

大黄

【释名】也称黄良、将军、火参、肤如。

【集解】 [恭说]出产于蜀中。赤茎,大叶。茎高达六七尺而且脆,味酸,可以生吃。根大如碗。

根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下瘀血,血流不畅,寒热,破胸腹肿块,消化不良。清洁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积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老血凝结。通女子经候,利水肿,利大小肠,除热肿毒,小儿寒热食积,烦热蚀脓。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水气,温瘴热疟。泻诸湿热不通,除下焦湿热,消宿食,泻心下肿块。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湿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大黄

大黄炭〔主治〕下瘀血,血流不畅,寒热,破胸腹肿块,消化不良。清洁肠胃,调中化食。除痰实,肠间积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

【附方】 1.吐血鼻血,心气不足。用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热服。下泻即验。2.伤寒痞满,心下满而不痛。用大黄二两、黄连一两,泡入麻沸汤中。过一会儿,绞渣取汁,分二次温服。此方名大黄黄连泻心汤。3.热病谵狂。用大黄五两,锉细,炒到微红,加水煎成膏子,每服半匙,冷水送下,此方亦治伤寒发黄。4.腰脚风气作痛。用大黄二两,切成小块,加少许酥油炒干,不能炒焦。捣烂筛过。每服二钱,空心服,煮开过多次的姜汤送下。泻出冷脓恶物,痛即止。 5.风热积壅。用大黄四两、牵牛子半炒半生四两,共研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白开水送下。如要微泻,每服可加十至二十丸。6.腹中痞块。用大黄十两,研末,加醋三升、蜜两匙,和匀,煎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能吐泻即验。又一方:陈石灰半斤,瓦器上炒至极热,等稍冷后,加大黄末炒热一两、桂心末略炒半两,以醋调成膏,摊在布上贴患处。又一方:大黄二两、朴硝一两,共研末,以大蒜同捣成膏贴患处。7.脾癖疳积。用大黄末三两,加醋熬成膏,倒在瓦上日晒夜露三天;再加硫黄一两,以形如琥珀者为好、宫粉一两,一起研匀。十岁以下小孩,每服半钱,大人每服一钱半,米汤送下。忌生冷鱼肉,只吃白粥半月。如一服不愈,半月之后再服。8.小儿诸热。用大黄煨熟、黄芩各一两,共研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五至十丸,蜜汤送下。9.赤白浊淋。用大黄研末,每次取六分,放入破了顶的鸡蛋中,搅匀,蒸熟,空心吃下。三次见效。10.大便秘结。用大黄末一两、牵牛头末半两,和匀每服三钱。有心烦现象者,酒送下。无此现象者,蜜汤送下。11.伤寒霍乱,涎流吐逆,不能言语,牙齿动摇,喘气闷绝。用大黄、人参各半两,加水二碗,煎成一碗,热服即安。12.食后即吐。用大黄一两、甘草二钱半,加水一升,煮成半升,温服。13.产后血块。用大黄末一两,加头醋半升,熬膏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温醋化下。14.男子疝气。用大黄末调醋涂患处,药干即换。15.头眼昏眩。用酒炒大黄,研末,清茶送服二钱。16.风热牙痛。用大黄烧存性,研末,早晚擦牙。17.口腔糜烂。用大黄、枯矾,等分研末,擦牙,吐涎。18.鼻内生疮。用生大黄、杏仁捣匀,加猪油调涂。又一方:用生大黄、黄连各一钱,麝香少许,共研末,加生油调涂。19.损伤瘀血。用大黄酒蒸一两、杏仁去皮三七粒,共研细,加酒一碗,煎成六分,鸡鸣时服。至晚间有瘀血排下为验。20.肿毒初起。用大黄、五倍子、黄檗,等分研末,新汲水调匀涂患处。每天四至五次。21.痈肿热痛。用大黄研末,加醋调匀涂患处。药干即换。

商陆

【释名】 也称当陆、章柳、白昌、马尾、夜呼。

【集解】 [时珍说]以前的人种商陆是当成蔬菜,根、苗、茎、叶都可以蒸来吃。有的用灰汁来煮也很好。服用丹石的人吃了它更好。其中赤色与黄色两种,有毒,不可以吃。周定王在《救荒本草》里说,章柳茎干,粗细如鸡冠花干,上面微有棱线,颜色微有点紫赤。非常容易生长种植。《雷公》里面说:商陆花白色的叫白菖,仙人采摘它制成糕点,可以下酒吃。另一种叫赤昌,苗和叶都与白菖相像,不可以吃,有伤筋骨、消肾之毒。

根 【气味】 辛,平,有毒。

【主治】 水肿疝瘕麻痹,腹胀。疏通五脏,散水气,通大小肠,消各种水肿症。另可治喉痹不通,切成薄片用醋炒,涂在喉外,效果好。

商陆

【附方】 1.湿气脚软。用商陆根切成小豆大,先煮熟,再加绿豆同煮成饭,每日进食,病愈为止。2.水气肿满。用商陆根去皮,切成豆大颗粒,装一碗,加糯米一碗,同煮成粥,每日空心吃下。微泻为好,不得杂食。又一方:白商陆六两,取汁半合,加酒半升,看病人情况适量给服,腹泻为效。又一方:白商陆一升、羊肉六两,加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和葱豉一起煨汤吃。3.腹中症结。用商陆根捣汁或蒸烂,摊布上,放在患处,药冷即换,昼夜不停。4.产后腹大、坚满,喘不能卧。用商陆根三两、大戟一两半、甘遂炒一两,共研末。每服二三钱,热汤调下,腹泻即停药。

狼毒

【释名】 [时珍说]观其名,知其毒矣。

【集解】 [弘景说]宕昌也出狼毒。曾说只有数亩地生,蝮蛇食其根,故为难得。也用太山所生长的。现在所用的出自汉中及建平。云与防葵同根,但置水中沉者是狼毒,浮者是防葵。俗用亦稀,作为治疗腹内病的药耳。[保升说]根似玄参,唯浮虚者为劣也。[时珍说]狼毒出秦、晋地。现在的人往往以草?茹为之,是错误的。

根 【气味】 辛,平,有大毒。

【主治】 咳逆上气,破积聚饮食,寒热水气,杀飞鸟走兽。除胸下积僻。治痰饮癥瘕,亦杀鼠。合野葛纳耳中,治聋。

【附方】 1.心腹连痛,作胀。用狼毒二两,附子半两,捣筛,蜜丸梧桐子大。一日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止;又从一丸起,至三丸止,以瘥为度。2.九种心痛。一虫,二蛀,三风,四悸,五食,六饮,七冷,八热,九气也。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及落马坠车,瘀血中恶等症。九痛丸:用狼毒炙香,吴茱萸汤泡,巴豆去心,炒取霜,干姜炮、人参各一两,附子炮去皮三两,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空腹温酒下一丸。腹中冷痛,水谷阴结,心下停痰,两胁痞满,按之鸣转,逆害饮食。用狼毒三两,附子一两,旋覆花三两,捣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食前白汤下,日三服。3.一切虫病。用狼毒杵末,每服一钱,用饧一皂子大,砂糖少许,以水化开,卧时空腹服之,次早即下虫。4.干癣生痂,搔之黄水出,每逢阴雨即痒。用狼毒末涂之。

防葵

【释名】 又称房苑、梨盖、利茹。又名爵离、方盖、农果。

【集解】 [别录说]防葵生临淄川谷,及嵩高、太山、少室。三月三日采根,曝干。[普说]茎叶如葵,上黑黄。二月生根,根大如桔梗根,中红白。六月花白,七月、八月实白。三月采根。

【正误】 [弘景说]防葵现在都用建平生长的。本与狼毒同根,犹如附子、天雄、乌头,其形亦相似,但放在水中不下沉。而多年的狼毒,也不能沉。[藏器说]二物一是上品,一是下品,善恶不同,形质又别。陶氏以浮沉为别,后人因而用之,将以防葵破坚积为下品之物,与狼毒同功。今古因循,遂无甄别,殊为谬误。

【气味】 辛,寒,无毒。

【主治】 疝瘕肠泄,膀胱热结,溺不下,咳逆湿喑,癫痫惊邪狂走。久服坚骨髓,益气轻身。疗五脏虚气,小腹支满胪胀,口干,除肾邪。中火者不可服。久服主邪气惊狂。膀胱宿水,血气瘤大如碗者,悉能消散。

【发明】 [时珍说]防葵乃神农上品药。黄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鹊、吴普皆言其无毒;《独别录》言中火者服之,令人恍惚见鬼。

【附方】 1.肿满洪大。防葵研末,温酒服一刀圭,至二三服。身瞤及小不仁为效。2.伤寒动气。伤寒汗下后,脐左有动气。防葵散:用防葵一两,木香,黄芩、柴胡各半两。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

狼牙

【释名】 也称牙子、狼齿、狼子、犬牙、抱牙、支兰。

【集解】 [别录说]狼牙生淮南川谷及冤句。八月采根,晒干。[时珍说]狼牙生于建康及三辅,色白者善。

根 【气味】 苦,寒,有毒。

【主治】 邪气热气,疥瘙恶疡疮痔,去白虫。治浮风瘙痒,煎汁洗恶疮。杀腹脏一切虫,止赤白痢,煎服。

【附方】 1.小便尿血。用狼牙草焙干、蚌粉炒、槐花炒、百药煎,等分研末。每服三钱,空心服,淘米水调下。2.妇女阴痒。用狼牙二两、蛇床子三两,煎水热洗。3.妇女阴蚀,阴部溃烂。用狼牙三两,加水四升煎取半升,洗患处。一天四至五次。4.毒蛇伤螫。用狼牙根或叶捣烂,加猪油调匀涂搽。

?(l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