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十三卷 虫部(1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周礼》reference_book_ids":[7224859397342628868]}],"16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6,"start_container_index":16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2},"quote_content":"《唐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5642324003]}],"15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5,"start_container_index":15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1},"quote_content":"《尔雅》reference_book_ids":[688337756002189620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虫之一 卵生类上

蜜蜂、蜂蜜、蜜蜡、土蜂、大黄蜂、露蜂房、虫白蜡、五倍子、螳螂、雀瓮、蚕、原蚕、石蚕、九香虫、雪蚕

[李时珍说]虫乃生物中之微小者,种类繁多,故字从三虫会意。《考工记》说,外骨、内骨、却行、仄行、连行、纡行,以项鸣、喙鸣、旁鸣、翼鸣、腹鸣、胸鸣者,皆为虫类。其物虽微,不可与麟、凤、龟、龙为伍,但有羽、毛、鳞、介、倮之形体,有胎、卵、风、湿、化生之差异,蠢笨与轻巧的运动含有灵异,各有性情特征。记其功用,察其毒害,让圣人辨析。

蜜蜂

【释名】 也叫蜡蜂。

【集解】 [颂说]各地皆有。[时珍说]蜜蜂有三种:在林木或土穴中作房的,是野蜂;被人们用器具养的,是家蜂。体小而微黄,蜜皆味浓甘美;在山岩高峻处作房的,叫石蜜。这种蜂黑如牛虻,其蜜味酸色红。三种蜂群都有各自的蜂王。蜂王比其他蜂都大,颜色为青苍色。皆一日两衙,应潮上下。雄蜂尾部都尖锐,雌蜂尾部都有歧,相交则黄退,嗅花蕊用触须代替鼻子,采花蜜则用尾部吸取。王元之《蜂记》说,蜂王所在的地方,众蜂不敢螫。如果众蜂失去了蜂王,则会众溃而死。它们酿蜜如脾,称为蜜脾。取蜜不能多取,取多则蜂饥而不能繁衍;也不能取少,取少则蜂变懒惰不再酿蜜。蜜蜂子,生长在蜜脾中,如蚕蛹呈白色,岭南人取头足未成形的,用油炒熟食。

蜂子 【气味】 甘,平、微寒,无毒。

【主治】 主除蛊毒,补虚弱伤中。久服可使人光泽容美,长生不老,轻身益气。治心腹漏,面目枯黄。主丹毒风疹,腹内留热,利大小便涩,除浮血,下乳汁。

【附方】 须眉脱落,皮肉烂疮。用蜜蜂子、胡蜂子、黄蜂子并炒各一分,乌蛇、白花蛇并酒浸,去皮、骨,炙干、全蝎去土、炒、白僵蚕炒各一两,地龙去土,炒半两,蝎虎全,炒、赤足蜈蚣全,炒各十五枚,丹砂一两,醋熬雄黄一分,龙脑半钱,研末。每次服一钱匕,温蜜汤调服,每天三五次。

蜜蜂

蜂蜜

【释名】 亦称蜂糖。生于岩石者名石蜜、岩蜜。

【集解】 [别录说]多生长在武都山谷、河源山谷及许多山石间,白色如膏的为上品。[弘景说]石蜜即崖蜜。在高山崖石间长青色,有点酸味,吃了令人心烦。蜂是黑色,似虻。木蜜是在树枝上,青白色。土蜜则是在土中,青白色,味酸是家养的,树上挂的,白色,味道浓厚。现今晋安檀崖上的土蜜,据说最好。产于东阳,临海,江南西部等处的多是木蜜。出于潜、怀安许多县的崖蜜多。也有树木和家养的。许多蜜都有杂质,煎煮要亲自看才放心。凡是蜜蜂做蜜,需要采集许多花粉,方能酿出,呈饴状。[藏器说]寻常的蜜,有树上做的,土中做的。北方地燥,多数在土中;南方地湿,多数在树上。各地因本地情况而异。崖蜜出自另一种蜂,正如陶所说的出自南方崖岭间,蜂窝在崖上,土窟中。人不容易取,只能用长竿刺蜜出来,用东西接,多的时候有三四石,味酸,色绿,入药胜过普通的蜜。张华《博物志》说,南方诸山幽僻处,出蜜蜡。蜜蜡都在绝崖石壁,不攀缘就得不到,只有到山顶用篮悬下来,才能取到。蜂走后蜡留在石上,有成群结队的灵雀来吃。到春天,蜂回来了一切依旧,叫作蜜塞,这就是石蜜。[颂说]食蜜也有两种:一种在山林树上作房,一种在人家的窠槛中作房,这两种蜜味道都很浓厚。近来宣州有黄连蜜,黄色,味稍苦,主目热;雍、洛间有梨花蜜,白如凝脂;亳州太清宫有桧花蜜,淡红色;柘城县还有何首乌蜜,颜色红。因为蜂蜜采各种花粉,所以温凉性随花的不同而异。[宗奭说]山蜜多在石中木上,有的经过一两年时间,气味醇厚。家蜂蜜一年取两次,气味不足,因此不好,并且时间长了还容易变酸。[时珍说]陈藏器所说的灵雀是小鸟,还叫蜜母,黑色。正月就到岩石间寻找安家处,蜂群也一起来。

【修治】 [时珍说]炼制沙蜜,每斤加水四两,放在银或石器中,用桑柴火慢慢炼,撇去浮沫,到滴水成珠不散即可,这叫作水火炼法。还有一种是用器皿盛好,放入汤中,煮一天,至滴水不散即可,这样不伤火。

【气味】 甘,平,无毒。[颖说]蜜的气味以花为主,冬、夏的最好,秋天次之,春天的很容易变酸。闽、广蜜很热,因为南方雪霜少,许多花性热,四川的蜜性温,西部的蜜性凉。[刘完素说]蜜是由蜂制出的,蜂寒而蜜温,性质不同。[时珍说]蜂蜜生凉热温,不冷不燥,得中和之气,故十二脏腑之病,没有不适宜的。但吃多了会生湿热,小儿更不宜吃。王充《论衡》说,蜂虿禀太阳火气而生,毒在后面,蜜是蜂酿的液,吃多了有毒,但炼过后就没有毒了。[宗奭说]蜜虽无毒,吃多了也生风。朱丹溪说蜜喜入脾。[朱震亨说]西北天高气燥,所以人吃了会有好处,东南潮湿多食则伤脾。[思邈说]七月不要吃生蜜,使人暴下霍乱。青、赤、酸的,吃了心烦。也不能与生葱、莴苣同吃,会腹泻。食蜜饱后,不能吃咸鱼,令人暴死。

【主治】 治心腹邪气,惊风癫痫,安五脏诸不足。可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能强志气、轻身、不饥不老、延年益寿。养脾气,除心烦,助消化,止痢疾、肌中疼痛、口疮,明耳目。治牙龈炎、唇口疮、目肤赤障,杀虫。亦可治心痛及赤白痢,水化蜜浆,顿服一碗即止,也可用姜汁同蜜各一合,和水送服。常服可使面色红润。治心腹血刺痛及赤白痢,同生地黄汁各一匙服,即愈。和营卫,润脏腑,通三焦,调脾胃。

【发明】 [弘景说]道家用石蜜来做丸饵,是必需之药。仙方也单服食,说能长生不老。[时珍说]蜂采集无毒的花粉,酿以大便成蜜,所谓臭腐生神奇。蜂蜜入药后的功能有五种:清热、补中、解毒、润燥、止痛。生的性凉,所以能清热;熟的性温,所以能补中;甜而性平,所以能解毒;柔而濡泽,所以能润燥;缓能去急,所以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所以能调和百药,与甘草有同样的功能。张仲景的治阳明结燥、大便不通、蜜煎导法,可谓是千古奇方。[诜说]凡觉有热,四肢不和,就服蜜浆一碗,效果佳。又点目中红肿,以家养白蜜为最好,木蜜次之,崖蜜更次。与姜汁熬炼,治癞效果尤佳。

【附方】 1.大便不通。用蜜二合,微火煎至饴糖状,趁热做成长一寸的挺,一端尖细。待冷却变硬后塞入肛门,不久即可通便。2.产后口渴。用炼蜜不限量,熟水调服即可。3.痘疹作痒。用蜂蜜不限量,好酒调服。4.五色丹毒。用蜂蜜调干姜末,敷涂。5.口中生疮。蜂蜜浸大青叶含咽。6.龟头生疮。用蜂蜜煎甘草涂擦。7.肛门生疮(肛门主肺,肺热则肛门肿缩生疮)。用蜂蜜一斤,猪胆汁一枚,微火煎浓,做成挺子,塞肛门内,令通即愈。8.热油烫烧。用蜂蜜涂擦。9.疔肿恶毒。用生蜜与隔年葱研膏。把疔刺破涂上,半小时后,以热醋洗去。10.大风癞疮。用生姜二斤,捣取汁,拌入蜂蜜一斤,微火煎浓,收存。每日清晨服如枣大一丸,温酒送下,一天服三次,忌生冷醋滑等物。11.脸上斑点。用蜂蜜调茯苓末敷擦。12.目生珠管。用生蜜涂目。仰卧半日洗去。每天一次。

蜜蜡

【释名】 [弘景说]生于蜜中,故名蜜蜡。

【集解】 [弘景说]蜂先以此为蜜跖,煎蜜可得。初时极香软。人更煮炼,或少加醋酒便黄赤,以烛色为好。今医家皆用白蜡,取削出来,于夏天暴晒百日许,自然变白。

【气味】 甘,微温,无毒。

【主治】 蜜蜡:主下痢脓血,补中益气,使人不饥、耐老。[权说]和松脂、杏仁、枣肉、茯苓等分合成,食后服五十丸,不饥。[颂说]古人荒年多食蜡度饥,若同大枣同嚼,易烂。白蜡:疗久泄澼后重见白脓,补绝伤,利小儿。久服则轻身不饥。孕妇胎动,下血不绝,欲死。以鸡蛋大,煎三五沸,投好酒半升服。

【发明】 [时珍说]蜜成于蜡,而万物中至味,没有甘于蜜者,没有淡于蜡者。为什么非得厚此薄彼呢?蜜属阴,气味俱厚,故养脾;蜡属阳,气味俱薄,故养胃。厚者味甘,性缓质柔,故润脏腑;薄者味淡,性啬质坚,故止泄痢。张仲景治痢用“调气饮”,千金方治痢有“胶蜡汤”,其效甚捷,都据此理。华佗治老少下痢,食入即吐,用白蜡方寸匕,鸡蛋黄一个,石蜜、发灰、苦酒、黄连末、各半鸡蛋壳。先煎蜜、蜡、苦酒、鸡蛋四味,调匀,再加黄连、发灰,熬至可制成丸时为止。二日服尽,有奇效。

【附方】 1.赤白痢(腹痛难忍,里急后重)。用黄蜡、阿胶各三钱,同熔化,加黄连末五钱,搅匀,分三次热服。效果甚佳。此方叫作“仲景调气饮”。2.热痢及妇女产后下痢。用蜡二棋子大小、阿胶和黄檗各二钱、当归二钱半、黄连三钱、陈米半升,先用水三升,煮米至一升,去米入药,煎至一杯,温服。有神效。此方叫作“千金胶蜡汤”。3.肺虚咳嗽(体倦肌瘦,发热减食)。用黄蜡熔滤使净,浆水煮过八两、化作一百二十丸,以蛤粉四两为衣。每服一丸,加胡桃半个细嚼,温水送服。服药后静卧一段时间,闭口不语。一天两次。此方叫作“立效丸”。4.肝虚雀目。黄蜡不限量,熔汁,加蛤粉适量调匀。每次用刀子切下二钱,夹进破开的二两猪肝中,麻绳捆定后煮熟。乘热熏眼。待水转温,取肝吃下。每日两次,直至病愈。效果极佳。5.脚上冻疮。浓煎黄蜡涂擦。6.汤火伤疮,红肿成脓。麻油四两、当归一两,煎焦去渣,加黄蜡一两搅化,冷却后摊布上贴好,极效。7.呃逆不止。用黄蜡烧烟熏二三次即止。8.各种疮毒。黄蜡一两、香油二两、黄丹半两,同化开,收存瓶中,备用。

土蜂

【释名】 又称蜚零、马蜂。

【集解】 [藏器说]多穴居作房,赤黑色,最大的土蜂能螫死人,亦能酿蜜,蜂子大而且很白。[颂说]土蜂子,江东的人喜食。又有一种很像土蜂的木蜂,人们也吃它的蜂子。大概是蜂类同科的缘故,它们的性质和功效都差不多。

蜂 【主治】 烧末,用油调和,敷在蜘蛛咬成疮的患处,效果佳。

蜂子 【气味】 甘,平,有毒。

【主治】 主痈肿。利大小便,治妇人带下病。用酒浸泡后敷面部,有美容之功效。

房 【主治】 主痈肿不消。方法是:研末,用醋调和涂患处,干后换掉,不能口服。治疔肿疮毒。

【附方】 疔肿疮毒。土蜂房一个,蛇蜕一条,用黄泥固济,煅成性,研末。每服一钱,空腹用酒冲服。轻者一服见效,重者二服即可痊愈。

大黄蜂

【释名】 黑色者称胡蜂、壶蜂、玄瓠蜂。

【集解】 [颂说]在人家屋上及林木间做房。黄色,比蜜蜂大得多,在山林间结房,大的如巨钟,房有数百层。当地人采取时,用草衣遮蔽身体以防被螫,再用烟火熏散蜂母,才敢攀缘崖木断其房蒂。一房蜂儿有五六斗至一石左右。拣形状如蚕蛹莹白的,用盐炒爆干,寄到京城和洛阳。那里的人认为这是仙家的物品。

蜂子 【气味】 甘,凉,有小毒。

【主治】 主心腹胀满痛,干呕,轻身益气。还能治雀斑和面疱。

露蜂房

【释名】 也叫蜂肠、百穿、紫金沙。

【集解】 [弘景说]此蜂房多在树腹及地中。药用的露蜂房,是指人家屋间及树枝间包裹者。[恭说]此房悬在树上得风露。蜂是黄黑色的,长寸许,螫马、牛及人,可致死。

【气味】 苦,平,有毒。[之才说]与丹参、黄芩、芍药、干姜、牡蛎相恶。

【主治】 寒热邪气,癫疾,肠痔。火熬良。疗毒、毒肿。合乱发、蛇皮烧灰,以酒日服二方寸匕,治恶疽、附骨痈,根在脏腑,历节肿出,疔肿恶脉诸毒皆瘥,上气赤白痢,遗尿失禁。烧灰酒服,主阴痿。水煮,洗狐尿刺疮。煎水,洗热病后毒气冲目。煎水漱牙齿,可止风虫疼痛。又洗乳痈、蜂叮、恶疮。

【发明】 [时珍说]露蜂房是阳明药。外科、齿科及他病所用,皆取其以毒攻毒,兼具杀虫之功。

【附方】 1.小儿卒痫。大蜂房一枚,加水三升煮成浓汁洗浴。一天洗三四次。2.手足风痹。用露蜂房大者一个,小者三四个亦可,烧成灰,加独蒜一碗,百草霜一钱半,一起捣烂敷痛。忌生冷荤腥。3.风虫牙痛。露蜂房煎醋热漱。又方:蜂房一枚,孔内以盐填实,烧后研末,擦患处,过一会儿以盐汤漱去。或取一块咬齿间。又方:露蜂房一个、乳香三块,煎水含漱。又方:露蜂房同蝎研末,擦患处。4.喉痹肿痛。用露蜂房灰、白姜蚕等分研末。乳香汤每送服半钱。5.舌上出血,窍如针孔。有紫金沙(即露蜂房顶上实处)一两、贝母四钱、芦荟三钱,共研末,加蜜和成如雷丸大的丸子。每服一丸,加水一小碗,煎至五成,温服。如吐血,则用温酒调服。6.吐血、鼻血。治方同上。7.崩中漏下。用蜂房末三指撮,温酒调服,效果极佳。8.小儿下痢,赤白痢。蜂房烧末,水送服五分。9.小儿咳嗽。蜂房二两,洗净烧研。每服一二分,米汤送服。10.二便不通。用蜂房烧末,酒送服二三钱。一天服两次。11.阴痿。用蜂房烧末,新汲井水送服二钱。12.绦虫、蛔虫病。用蜂房烧存性。酒送服一匙。13.乳石热毒(壅闷,头痛口干,小便浑浊,赤少)。用蜂房煮汁五合服下。乳石末从小便中排出。极效。14.头上疮癣。将蜂房研末,调猪油涂擦。15.妇女妒乳(乳痈,汁不出,内结成肿,即为妒乳)。将蜂房烧灰,研末。每服二钱,以水一小碗,煎至六成,去渣,温服。16.蜂螫肿痛。将蜂房研末,调猪油敷涂,亦可用蜂房煎水洗痛处。

露蜂房〔主治〕寒热邪气、癫疾、肠痔。疗毒、毒肿。治恶疽、附骨痈,疔肿恶脉诸毒皆瘥,上气赤白痢,遗尿失禁。主阴痿。洗乳痈、蜂叮、恶疮。

虫白蜡

【集解】 [时珍说]唐宋以前,浇烛、入药所用白蜡,皆蜜蜡也。此虫白蜡,则自元以来,人始知之,今则为日用物矣。四川、湖广、滇南、闽岭、吴越东南诸郡皆有之,以川、滇、衡、永产者为胜。蜡树枝叶状类冬青,四时不凋。五月开白花成丛,结实累累,大如蔓荆子,生青熟紫。冬青树子,则红色也。其虫大如虮虱,芒种后则延缘树枝,食汁吐涎,粘于嫩茎,化为白脂,乃结成蜡,状如凝霜。处暑后则剥取,谓之蜡渣。若过白露,即粘住难刮矣。其渣炼化滤净,或甑中蒸化,沥下器中,待凝成块,即为蜡也。其虫嫩时白色作蜡,及老则赤黑色,乃结苞于树枝。初若黍米大,入春渐长,大如鸡头子,紫赤色,累累抱枝,宛若树之结实也。盖虫将遗卵作房,正如雀瓮、螵蛸之类耳。俗呼为蜡种,亦说蜡子。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生肌止血定痛,补虚续筋接骨。

入丸散服,杀瘵虫。

【发明】 [震亨说]白蜡属金,禀受收敛坚强之气,为外科要药。与合欢皮同入长肌肉膏中,用之神效。[时珍说]蜡树叶亦治疮肿,故白蜡为外科要药,正如桑螵蛸与桑木之气相通也。

【附方】 头上秃疮。蜡烛频涂,勿令日晒,久则自然生发。

五倍子

【释名】亦称文蛤、百虫仓。法酿过名百药煎。

【集解】 [志说]五倍子处处有。子色青,大者如拳,内多虫。[颂说]以蜀中者为最佳。生于肤木叶上,七月结实,无花。木青黄色。实青,至熟而黄。九月采子,曝干,染家具用。[时珍说]五倍子,宋《开宝本草》收入草部,《嘉祐本草》则移入木部,虽知生于肤木之上,而不知其为虫所造。肤木即盐肤子木。此木生于丛林处,五六月有小虫如蚁,食其汁,老则遗种,结小球于叶间。初起极小,渐渐长大而硬,大如拳或小如菱,形状圆长不等。初时青绿,久则细黄,缀于枝叶间,很像结的果实。壳坚脆,中空虚,有细虫。山人于霜降前采取,蒸杀出售。否则虫必穿坏,壳薄且腐坏。

五倍子〔主治〕收顽痰,解热毒,能除痰饮咳嗽,生津止渴,解酒毒热毒,治喉痹下血血痢诸病。

【发明】 [震亨说]五倍子属金与水,噙之善收顽痰,解热毒,佐以他药更好。黄昏咳嗽,是因为火气浮入肺中,不宜用凉药,宜用五倍、五味收敛而降。[时珍说]盐肤子及木叶,皆酸咸寒凉,能除痰饮咳嗽,生津止渴,解酒毒热毒,治喉痹下血血痢诸病。五倍子是虫食其津液结成,故所主治与盐肤子相同。味酸咸,能敛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气寒,能散热毒疮肿;性收,能除泄痢湿烂。

【附方】 1.虚劳遗浊。“玉锁丹”:治肾经虚损,心气不足,思虑太过,真阳不固,漩有余沥,小便白浊如膏,梦中频遗,骨节拘痛,盗汗虚烦,食减乏力。此方性温不热,极有神效。用五倍子一斤,白茯苓四两,龙骨二两,研末,水糊成如梧桐子大的丸。每服七十丸,饭前用盐汤送服,一日三服。2.寐中盗汗。五倍子末、荞麦面等分,水和做饼,煨熟。夜卧待饥时,干吃二三个,勿饮茶水,有奇效。3.自汗盗汗。常出为自汗,睡中出为盗汗。用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一夜即止。4.心疼腹痛。五倍子生研末。每服一钱,铁杓内炒,起烟黑色者为度。将好酒一盅倾入杓内,服之立止。5.消渴饮水。五倍子研末,水服方寸匕,一日三服。6.小儿呕吐。用五倍子两个一生一熟,甘草一握湿纸裹,煨过同研末。每服半钱,米泔调服。7.小儿夜啼。五倍子末,津调,填于脐骨。8.暑月水泄。五倍子末,做成饭丸如黄豆大。每服二十丸,荷叶煎水调服,即时见效。9.热泻下痢。五倍子一两,枯矾五钱,研末。糊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五十丸,米汤送服。10.泄痢不止。五倍子一两,半生半烧,研末,糊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三十丸,红痢烧酒送服,白痢水酒送服,水泄米汤送服。11.滑痢不止。将五倍子醋炒七次,研末。米汤送服。12.脾泄久痢。五倍子炒半斤,仓米炒一升,白丁香、细辛、木香各三钱,花椒五钱,研末。每服一钱,蜜汤送服,日二服。忌生冷、鱼肉。13.赤痢不止。文蛤炒研末,用水浸乌梅肉和成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七十丸,乌梅汤送服。14.肠风下血。五倍子、白矾各半两,研末,顺流水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七丸,米饮下。忌酒。15.脏毒下血。五倍子不拘多少研末,大鲫鱼一只,去肠胃鳞腮,填药令满,入瓶内煅存性,研末。每服一钱,温酒送服。16.粪后下血。不拘大人、小儿。五倍子末,艾汤送服一钱。17.肠风脏毒,下血不止。五倍子半生半烧,研末,陈米饭和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二十丸,饭前粥饮送服,日三服。18.风眼赤烂。用五倍子煅存性,研末。入飞过黄丹少许,敷。日三次,甚佳。19.耳疮肿痛。五倍子末,冷水调涂,湿则干掺。20.鼻出衄血。五倍子末吹。再以末同新绵灰等分,米饮送服二钱。21.牙缝出血,不止者。五倍子烧存性,研末,敷之即可止。22.牙龈肿痛。五倍子一两,瓦焙研末。每以半钱敷痛处,片时吐去涎。内服祛风热药。23.口舌生疮。赴筵散:用五倍子、密陀僧等份,研末。浆水漱过,干贴。又一:用五倍子一两,滑石、黄檗(蜜炙)各半两,研末。漱净掺之,便可饮食。24.下部疳疮。用五倍子、枯矾等分研末,擦。又一:用五倍子、花椒去子,炒各一钱,细辛焙三分研末。先以葱汤洗净,擦。一二日可生肉。25.阴囊湿疮,出水不瘥。用五倍子、腊茶各五钱,轻粉少许,研末。先以葱椒汤洗过,香油调擦,以瘥为度。26.鱼口疮毒。初起,未成脓者。用南五倍子炒黄研末,入百草霜等分,以腊醋调,涂患处。一日一夜即消。27.诸疮。五倍子、黄檗等分,研末,敷。

螳螂

【释名】亦称刀螂、拒斧、不过。子房名螵蛸、蜱蛸、致神、野狐鼻涕。[时珍说]螳螂两臂如斧,当辙不避,故得“当郎”之名。俗称刀螂,拒斧,又称不过。

【集解】 [弘景说]螳螂俗呼石螂,逢树便产,以桑上者为最好,因为兼得桑皮之津气。

【修治】 [别录说]桑螵蛸生于桑枝上,即螳螂子。二三月采,蒸过火炙用。

螳螂 【主治】 小儿急惊风搐搦。生者能食疣目。

桑螵蛸 【气味】 咸、甘,平,无毒。

桑螵蛸〔主治〕伤中疝瘕阴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利小便。

【主治】 伤中疝瘕阴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利小便。疗男子虚损,五脏气微,梦寐失精遗溺。久服可益气养神。炮熟空心食,止小便利。

【发明】 [宗奭说]男女虚损,肾衰阴痿,梦中失精遗溺,不可缺少。邻家一男子,小便日数十次。如稠米泔,心神恍惚,瘦弱食减。让他服用“桑螵蛸散”,未终一剂,病愈。其药可安神,定心志,治健忘,补心气,止小便数。用桑螵蛸、远志、龙骨、菖蒲、人参、茯神、当归、龟甲醋炙各一两,研末。卧时,人参汤调服二钱。

【附方】 1.遗精白浊,盗汗虚劳。用桑螵蛸炙、白龙骨,等分研末。每服二钱,空心盐汤送服。2.小便不通。用桑螵蛸炙黄三十枚、黄芩二两,水煎,分两次服。3.妊娠遗尿不禁。用桑螵蛸十二枚,研末,分两次米汤送服。4.咽喉肿塞。用桑上螳螂窠一两,烧灰。马屁勃半两,研匀,加蜜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三五丸,煎犀角汤送服。

雀瓮

【释名】[藏器说]毛虫做茧,形如瓮,故名雀瓮。俗呼雀痈,声相近也。[保升说]雀好食其瓮中子,故俗呼雀儿饭瓮。[时珍说]俗呼毛虫,又名杨瘌子,因有螫毒也。此虫多生石榴树上,故名天浆。[宗奭说]多在棘枝上,故说棘刚子。

【集解】 [别录说]雀瓮出汉中。生树枝间,蛅蟖房也。八月采,蒸之。[弘景说]蛄蜥,蚝虫也。在石榴树上。其背毛螫人。生卵形如鸡子,大如巴豆。[藏器说]蚝虫好在果树上,大小如蚕,身面背上有五色斑毛,有毒能刺螫人。欲老者,口中吐白汁,凝聚渐硬,正如雀卵。其虫以瓮为茧,在中成蛹,如蚕之在茧也。夏月羽化作蛾,放子于叶间如蚕子。[时珍说]蛄蜥处处树上皆有,牡丹上尤多。入药唯取榴棘上、房内有蛹者,正如螵蛸取桑上者。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寒热结气,蛊毒鬼疰,小儿惊痫。[颂说]今医家治小儿慢惊。用天浆子有虫者、白僵蚕、干蝎三物各三枚,微炒捣末。煎麻黄汤,调服一字,日三服。[藏器说]雀瓮打破取汁,与小儿饮,令无疾。小儿病撮口者,渐渐口撮不得饮乳。但先赘口傍见血,以瓮研汁涂之。

【附方】 1.撮口噤风。用棘科上雀儿饭瓮子未开口者,取内物和乳汁研,灌之。又方:棘刚子五枚,赤足蜈蚣一条,烧存性,研匀,和饭做麻子大的丸子。每服三五丸,乳汁下。2.小儿脐风。白龙膏用天浆子有虫者一枚,真僵蚕炒一枚,轻粉少许,研匀。以薄荷自然汁调,灌之。3.急慢惊风。将天浆子房去皮生用三枚,干蝎生用七枚,朱砂一钱,研匀,和饭做如粟大的丸子。每服二丸,荆芥汤送下。4.小儿痫疾。棘枝上雀瓮,研,其间虫也,取汁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