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十三卷 虫部(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释名】自死者为白僵蚕。

【集解】 [时珍说]蚕即孕丝虫。种类很多,有大、小、白、乌、斑色的差异。蚕属阳性,喜干燥,不喜潮湿,食叶卵不饮,三眠三起,二十七天就衰老了。蚕吐丝成茧,茧里面是蛹,蛹化为蛾,蛾产卵,卵再变化成蚕;也有胎生的,与母同老,是神虫。凡是用蚕类做药,一定要选用食桑叶的蚕。

僵蚕〔主治〕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黯,令人面色好。治男子阴痒病、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

白僵蚕【气味】 咸、辛,平,无毒。

【主治】 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黯,令人面色好。治男子阴痒病、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研末,封疔肿,拔根极效。治口噤发汗,以七枚研末,酒服,治中风失音,并一切风疰。焙研,以姜汁调灌,治中风,喉痹。散风痰结核,头风,风虫齿痛,皮肤风疮,丹毒作痒。

蚕蛹 【主治】 炒食,治风及劳瘦。研末饮服,能治小儿疳瘦,长肌退热,除蛔虫。煎汁饮服,可止消渴。

茧卤汁 即茧中蛹汁。

【主治】 主百虫入肉。用汤淋浴小儿,可去疥疮、杀虫。

蚕茧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烧灰酒服,治痈肿无头,次日即破。又疗诸疳疮及下血、血淋、血崩。煮汁饮服,止消渴反胃,除蛔虫。

蚕蜕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主血风病,益妇人。

蚕连 【主治】 治吐血、鼻出血、肠风泻血、崩中带下、赤白痢。还治妇人难产及吹乳疼痛。

【附方】 1.小儿惊风。白僵蚕、蝎梢等分,天雄尖、附子尖各一钱,微炮研末。每服三分或半钱,以姜汤调灌。效果极佳。2.风痰喘嗽,夜不能卧。用白僵蚕炒过,研细、好茶末各一两,共研末。每服五钱,睡前开水泡服。3.喉风喉痹。用白僵蚕炒、白矾半生半烧,等分研末。每服一钱,自然姜汁调灌,吐出顽痰,即见效。小儿服,则加少许薄荷、生姜同调。又方:白僵蚕炒半两、生甘草一钱,共研末,姜汁调服,涎出立愈。又方:白僵蚕二十一枚、乳香一分,共捣研末。每取一钱烧烟,熏入喉中,涎出即愈。4.偏正头风,夹头风,两太阳穴痛。白僵蚕研末,葱茶调服一匙。又方:白僵蚕、高良姜等分研末。每服一钱,睡前茶送服。一天服两次。5.突然头痛。白僵蚕研末,每服二钱,熟水送服。6.风虫牙痛。用白僵蚕炒、蚕蜕纸烧,等分研末擦痛处,过一会用盐汤漱口。7.疟疾不止。白僵蚕直者一个切作七段,棉裹为丸,朱砂为衣。一次服,桃李枝七寸,煎汤送服。8.脸上黑斑。用白僵蚕末,水调涂擦。9.瘾疹风疮。白僵蚕焙过,研末,酒送服一钱。10.野火丹毒(从背上、两胁发起)。用白僵蚕十四枚和慎火草捣涂。11.小儿口疮,口中通白。白僵蚕炒黄,拭去黄肉、毛,研末,调蜜敷涂。12.小儿鳞体(皮肤如蛇皮鳞甲之状,亦称胎垢、蛇体)。用白僵蚕,去嘴,研末,煎汤洗浴。13.项上瘰疬。白僵蚕研末,每服五分,水送下。一天服三次。14.崩中下血。用白僵蚕、衣中白鱼,等分研末,水冲服。一天服两次。15.大小便血,淋沥疼痛。用茧黄、蚕蜕纸,并烧存性,晚蚕沙、白僵蚕,并炒,等分研末,加麝香少许。每服二钱,米汤送服。一天服三次。16.吐血不止。用蚕蜕纸烧存性,调蜜做成如芡实大的丸子,放口中含化咽津。

原蚕

【释名】 [弘景说]原蚕是重养者,俗呼为魏蚕。[时珍说]按郑玄注《周礼》所说:原,再也。谓再养者。

【集解】 [颂说]原蚕东南州郡多养之。此是重养者,俗呼为晚蚕。北人不甚养之。周礼禁原蚕。[弘景说]僵蚕为末,涂马齿,即不能食草。以桑叶拭去,乃还食。此见蚕即马类也。

雄原蚕蛾【气味】 咸,温,有小毒。

【主治】 益精气,强阴道,交接不倦,亦止精。壮阳事,止泄精、尿血,暖水脏,治暴风、金疮、冻疮、汤火疮,灭瘢痕。

【发明】 [时珍说]蚕蛾性淫,出茧即媾,至于枯槁乃已,故强阴益精用之。

原蚕沙 [时珍说]蚕沙用晒干,淘净再晒,可久收不坏。

原蚕沙〔主治〕肠鸣,热中消渴,风痹瘾疹。祛风缓,诸节不随,皮肤顽痹,腹内宿冷,冷血瘀血,腰脚冷疼。治消渴癥结及妇人血崩,头风、风赤眼,祛风除湿。

【气味】 甘、辛,温,无毒。

【主治】 肠鸣,热中消渴,风痹瘾疹。祛风缓,诸节不随,皮肤顽痹,腹内宿冷,冷血瘀血,腰脚冷疼。熨偏风,筋骨瘫痪,手足不随,腰脚软,皮肤顽痹。治消渴癥结及妇人血崩,头风、风赤眼,去风除湿。

【发明】 [宗奭说]蚕屎饲牛,可以代谷。用三升醇酒,拌蚕沙五斗,甑蒸,于暖室中,铺油单上。令患风冷气痹及近感瘫风人,就以患处一边卧沙上,厚盖取汗。若虚人须防太热昏闷,令露头面。若未痊愈,间日再作。[时珍说]蚕属火,其性燥,燥能胜风去湿,故蚕沙主疗风湿之病。有人病风痹,用此熨法得效。按陈氏经验方一抹膏:治烂弦风眼。以真麻油浸蚕沙二三宿,研细,以篦子涂患处。不问新旧,隔宿即愈。同桑柴灰淋汁,煮鳖肉做丸,治腹中癥结。

【附方】 1.丈夫阴痿。未连蚕蛾二升,去头、翅、足,炒为末,炼蜜做梧桐子大的丸子。每夜服一丸,可御十室。2.遗精白浊。晚蚕蛾焙干,去翅足,为末,和饭做如绿豆大的丸子。每服四十九,淡盐汤送服。3.血淋疼痛。晚蚕蛾为末,热酒服二钱。4.小儿口疮及风疳疮。宫气方用晚蚕蛾为末,贴之,妙。5.止血生肌。用晚蚕蛾炒为末,敷之即止,甚效。6.竹刺入肉。取晚蚕蛾生投竹筒中,令自干死,为末。取少许,津和涂之。7.蛇虺咬伤。生蚕蛾研,敷之。8.玉枕生疮。用原蚕蛾炒、石韦等分,为末。干贴取瘥。9.半身不遂。蚕沙二硕,以二袋盛之,蒸熟,更互熨患处。仍以羊肚,粳米煮粥,日食一枚,十日即止。10.风瘙瘾疹。用蚕沙一升,水五斗,煮取一斗二升,去滓,洗浴。避风。11.头风白屑。蚕沙烧灰淋汁洗之。12.消渴饮水。晚蚕沙,焙干为末。每用冷水下二钱,不过数服。13.妇人血崩。蚕沙为末,酒服三五钱。14.月经久闭。蚕沙四两,砂锅炒半黄色,入无灰酒一壶,煮沸,澄去沙。每温服一盏,即通。15.跌扑伤损。蚕沙四两炒黄,绿豆粉四两炒黄,枯矾二两四钱,为末,醋调敷,绢包缚定。换三四次即愈。

石蚕

【释名】亦称沙虱、石蠹虫、石下新妇。

【集解】 [宗奭说]附生在水中的石头上,吐丝作茧如钗股,长约一寸,用来隐蔽自己。它的颜色如泥,蚕在其中。

【气味】 咸,寒,有毒。

【主治】 主五种癃症,破石淋,堕胎。它的肉能行气破结,通利水道,除热。

九香虫

【释名】又名黑兜虫。

【集解】 [时珍说]产于贵州永宁卫赤水河中。大如小指头,状如水黾,身青黑色。至冬伏于石下,土人多取之,以充人事。至惊蛰后即飞出,不可用矣。

九香虫

【气味】 咸,温,无毒。

【主治】 膈脘滞气,脾肾亏损,壮元阳。

【发明】 [时珍说]用九香虫一两,半生

焙,车前子微炒、陈橘皮各四钱,白术焙五钱,杜仲酥炙八钱。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钱五分,以盐白汤或盐酒服,早晚各一服。可治上述诸症。

雪蚕

【释名】 又称雪蛆。

【集解】[时珍说]雪蚕生长在阴山以及峨眉的北坡,两山的积雪常年不化,雪蚕就生长在里面。雪蚕大如瓠,味极甘美。王子年《拾遗记》载,员峤的山上有冰蚕,色黑,身长六七寸,有鳞角。因霜雪覆盖便吐丝作茧,长一尺,色彩多样。遇水不湿,遇火不烧。尧在位时,人们将它进献给尧,其质地轻暖柔滑。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主治内热渴疾,解毒。

虫之二 卵生类下

蝴蝶、蜻蜓、樗鸡、斑蝥、芫青、蜘蛛、壁钱、蝎、水蛭、蚁

蝴蝶

【释名】又叫蛱蝶。

【集解】 [时珍说]《岭南异物志》载,有人行船于南海,看见蛱蝶大的如蒲帆,小的如蒲扇,称肉得八十斤,味极肥美。

【主治】 小儿脱肛。将它阴干研末,用唾液调半钱,涂于手心,直至病愈。

蜻蜓

【释名】亦称蜻虰、负劳、诸乘、纱羊。

【集解】 [宗奭说]此物生于水中,所以大多都在水上飞行。[时珍说]蜻蜓头大露目,短颈长腰单尾,翼薄如纱,食蚊虻,饮露水。水虿化蜻蜓,蜻蜓交于水上,附物散卵,再变生为水虿。蜻蜓有五六种,只有青色大眼者或雄者可入药。

【气味】 微寒,无毒。

【主治】 强阴,止精。亦可壮阳,暖肾。

樗(chū)鸡

【释名】 也叫红娘子、灰花蛾。[时珍说]其鸣叫有一定的时间,故冠以鸡名。

【集解】 [别录说]生于河内川谷樗树上。七月采,曝干。[宗奭说]形如蚕蛾,但腹大,头足微黑,翅两重,外灰内深红,五色皆具。[时珍说]樗即臭椿。此物初生,头方而扁,尖喙向下,六足重翼,黑色。稍长即能飞,外翼灰黄有斑点,内翅五色相间。居树上,布置成行。秋深生子在樗皮上。

【修治】 [时珍说]凡使去翅、足,以糯米或用面炒黄色,去米,面用。

【气味】 苦,平,有小毒,不可近目。

【主治】 心腹邪气,阴痿,益精强志,生

子好色,补中轻身。腰痛下气,强阴多精。能通血闭,行瘀血。散目中结翳,辟邪气,治犬伤。

【附方】 1.子宫虚寒,月经不调。用樗鸡六十枚,皂荚、葶苈、大黄各一两,巴豆一百二十枚,共研末,加枣肉做成如弹子大的丸子。棉裹塞阴道内,三日取出。每日以鸡蛋三枚、胡椒末二分,同炒吃,酒送服。久则子宫变暖。2.瘰疬结核。用樗鸡十四枚,乳香、砒霜各一钱,硇砂一钱半,黄丹五分,共研末,加糯米粥和药做饼,贴患处。一月病愈。

斑蝥(máo)

【释名】 亦称斑猫、龙尾、龙蚝、斑蚝。[时珍说]斑言其色,蝥刺言其毒。亦作螯蝥,讹为斑猫。

【集解】 [别录说]斑猫生于河东川谷中。八月取,阴干。[弘景说]此种一生五变,主疗皆相似。二、三月在芫花上,称为芫青;四、五月在王不留行草上,称为王不留行虫;六、七月在葛花上,称为葛上亭长;八、九月在豆花上,称为斑蝥;九、十月复还地蛰,称为地胆。斑蝥大如巴豆,甲上有黄黑斑点;芫青,青黑色;亭长,身黑头赤。[时珍说]《太平御览》引《神农本草经》说,春食芫花为芫青,夏食葛花为亭长,秋食豆花为斑蝥,冬入地中为地胆。

【气味】 辛,寒,有毒。[时珍说]斑猫、芫青、亭长、地胆之毒,茶、靛汁、黄连、黑豆、葱,皆能解。

【主治】 寒热,鼠瘘,恶疮疽,蚀死肌, 破石癃。血积,伤人肌。治疥癣,堕胎。治瘰疬。疗淋疾,敷恶疮瘘烂。治疝瘕,解疗毒、沙虱毒、轻粉毒。

【发明】 [宗奭说]妊娠者不可服。治淋方多用,极苦人,需斟酌。[时珍说]斑蝥,人捉它时,尾后恶气射出,臭不可闻。故入药也专主走下窍,直至精溺之处,蚀下败物,痛不可当。

【附方】 1.瘰疬不消。斑蝥一个,去翅足,以粟一升,去粟,加薄荷四两,共研末,以乌鸡蛋调末做成如绿豆大的丸子,空心用茶送服三丸;加至五丸后,每日减服一丸;减至一丸后,每日服五丸,以消为度。又方:用斑蝥一枚。去翅足,微炙,空腹时节以浆水或蜜水一碗送服。病重者服至七枚可愈。2.痈疽拔脓(痈疽不破,或破而肿硬无脓)。斑蝥研末,加蒜捣如膏药,调水贴患处。不久脓即出。3.疔肿拔根。斑蝥一枚捻破,在疮上划成米字形开口后,将斑蝥封住,不久出根。4.积年癣疮。斑蝥半两,微炒研末,调蜜敷涂。5.疣痔黑子。斑蝥三个、砒霜少许、糯米五钱,同炒黄,去米,加蒜一个,捣烂点疣痔。6.妊娠胎死。用斑蝥一枚,烧过,研末,水送服,即下。

芫青

【释名】又名青娘子。[时珍说]居芫花上而色青,故名芫青。世俗讳之,呼为青娘子,以配红娘子也。

【集解】 [别录说]三月取,曝干。[弘景说]二、三月在芫花上,花时取之,青黑色。[颂说]处处有之。形似斑蝥,但色纯青绿,背上一道黄文,尖喙。三、四月芫花发时乃生,多就芫花上采之,曝干。

【气味】 辛,微温,有毒。[时珍说]芫青之功同斑蝥,而毒尤猛,盖芫花有毒故也。畏、恶同斑蝥。

【主治】 蛊毒、风疰、鬼疰,堕胎。治鼠瘘。主疝气,利小水,消瘰疬,下痰结,治耳聋目翳,荆犬伤毒。余功同斑蝥。

芫青

【附方】 1.偏坠疼痛。青娘子、红娘子各十枚,白面拌炒黄色,去前二物,熟汤调服,立效。2.目中顽翳。用青娘子、红娘子、斑蝥各两个,去头足,面炒黄色,蓬砂一钱,蕤仁去油五个,为末。每点少许,日五六次,仍同春雪膏点之。3.塞耳治聋。芫青、巴豆仁、蓖麻仁各一枚,研,做枣核大的丸子,棉包塞之。

蜘蛛

【集解】 [弘景说]蜘蛛有数十种,今入药唯用悬网如鱼罾者。[宗奭说]蜘蛛种类多,都有毒。今人多用人家檐角、篱头、陋巷之间,空中结圆网,大腹深灰色者。[时珍说]蜘蛛布网,其丝右绕。种类很多,大小颜色不一,《尔雅》只分蜘蛛、草、土及蟏蛸四种。蜘蛛啮人甚毒,多见于典籍。刘禹锡《传信方》载,判官张延赏被斑蜘蛛咬颈上,一宿有二赤脉绕项下至心前,头面肿如数斗,几乎不救。

【气味】 微寒,有小毒。

【主治】 蜈蚣、蜂、虿螫人,取蜘蛛置咬处,吸其毒。主蛇毒疟,止呕逆霍乱。取汁,涂蛇伤。烧啖,治小儿腹疳。主脱肛、狐臭。斑者,治疟疾疔肿。

【发明】 [颂说]张仲景治阴狐疝气,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者,“蜘蛛散”为主。炒焦的蜘蛛十四枚,桂半两,为散。每服八分一匕,一日两次。或以蜜丸亦通。[恭说]蜘蛛能制蛇,故能治蛇毒。

【附方】 1.婴儿口噤,不能吮乳。用蜘蛛一枚,去足,炙焦,研末,加猪乳一合,和匀,分三次慢慢灌服。有奇效。2.泄痢脱肛。大蜘蛛一个,瓠叶两重,包扎定,烧存性,加黄丹少许,共研末。先以白矾、葱、椒煎汤洗,揩干后,再以药末摊布上,把脱肠轻轻托上收进。3.颏下结核。用大蜘蛛不拘多少,好酒泡过,研烂,去渣,睡前饮服。有效。4.瘰疬结核。用大蜘蛛五枚,晒干,去足,研细,调油涂擦。一天两次。5.疔肿拔根。蜘蛛捣烂,和醋。先把疔肿四围挑出血令根稍露,然后敷药。干了即换,经一日夜,根即拔出。6.虫、蛇、蜈蚣等咬伤。用蜘蛛研汁敷涂。7.一切恶疮。用蜘蛛晒干,研末,加轻粉、麻油涂擦。8.吐血。用蜘蛛网炒黄,研末,酒送服。

壁钱

【释名】 亦称壁镜。[时珍说]以窠形命名。

【集解】 [藏器说]壁钱虫像蜘蛛,作白幕如钱,贴于墙壁间,北方人称为壁茧。[时珍说]大如蜘蛛,形扁斑色,八足而长,按时蜕壳,膜色光白如茧。有人说其虫有毒,咬人致死。唯以桑柴灰煎取汁,调白矾末敷。

【气味】 无毒。

【主治】 鼻衄及金疮出血不止,捺取虫汁,注鼻中及点疮上。治大人、小儿急疳,牙蚀腐臭,以壁虫烧研贴。又主喉痹。

【释名】亦称主簿虫、杜伯、虿尾虫。[时珍说]《唐史》载,剑南本无蝎,有主簿将至,遂称为主簿虫。许慎说,蝎即虿尾虫。长尾为虿,短尾为蝎。葛洪说,蝎前为螫,后为虿。古语说,蜂、虿垂芒,其毒在尾。

【集解】[时珍说]蝎似水黾,八足而长尾,有节,色青。今捕者多以盐泥食。入药需去足焙用。

【气味】 甘、辛,平,有毒。

【主治】 诸风瘾疹及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涩,手足抽掣。小儿惊痫风搐,大人痃疟,耳聋疝气,诸风疮,女人带下阴脱。

【发明】 [宗奭说]大人、小儿通用,惊风不可缺。[颂说]古今治中风抽掣、小儿惊搐方多用它。[时珍说]蝎产自东方,色青属木,足厥阴经药,故治厥阴诸病。诸风掉眩搐掣,疟疾寒热,耳聋不闻,皆属厥阴风木。

【附方】 1.小儿脐风(初生儿断脐后伤风湿,唇青、口撮、吐白沫,不吸乳)。用全蝎二十一个,酒炙研末,加麝香少许,每服二三分,用金银煎汤调服。2.慢脾惊风(小儿久病或吐泻后生惊,转成慢脾)。用蝎梢一两,研末,酒调匀,填入一枚挖空的石榴中,盖好,用文火粘搅熬成膏。取出放冷,每服二三分,金、银、薄荷汤调服。又方:用全蝎、白术、麻黄去节,等分研末。二岁以下小儿,每服二三分;三岁以上小儿,每服半钱,薄荷汤送服。3.天钓惊风,翻眼向上。用于蝎全者一个,瓦炒好,朱砂约三粒绿豆大。共研末,加饭做成如绿豆大的丸子。另以朱砂少许,同酒化服一丸,立愈。4.风淫湿痹(手足不举,筋节挛疼)。用全蝎七个、瓦炒,加麝香三分,研匀。空心以酒三碗调服。5.肾气冷痛,肾脏虚冷,冷气攻脐腹,两胁疼痛。用干蝎七钱半,焙干研末,以酒及童便各三升,煎如稠膏,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二十丸,酒送服。6.小肠疝气。用小全蝎焙干研末,每发时服一钱,加麝香一二分,温酒调服。过一会儿再服一次,有奇效。7.肾虚耳聋。用小蝎四十九个、生姜如蝎大四十九片,同炒至姜干,研末,温酒送服。至一二更时,再服一次,醉不妨。次日耳中如闻笙簧声,即见效。8.脓耳疼痛。用蝎梢七枚,去毒,焙干,加麝香半钱,研末,挑少许入耳中。日夜三四次,以愈为度。9.偏正头风。用全蝎二十一个、地龙六条、土狗三个、五倍子五钱,共研末,酒调匀,摊贴太阳穴上。10.风牙疼痛。用全蝎三个、蜂房二钱,炒,研细,擦痛处。11.肠风下血。用干蝎炒、白矾烧各二两,共研末。米汤每送服半钱。12.诸痔发痒。用全蝎不拘多少,烧烟熏痒处,即见效。13.诸疮毒肿。用全蝎七枚、栀子七个,以麻油煎黑,去渣,加黄蜡化成膏,敷涂患处。

水蛭(zhì)

【释名】 亦称至掌。大者名马蜞、马蛭、马蟥、马鳖。[宗奭说]江浙人称大者为马鳖,腹黄者为马蟥。

【集解】 [别录说]水蛭生于雷泽池泽中。五、六月采,曝干。[弘景说]处处河池有。有多种,以水中马蜞得啮人、腹中有血者,干者为佳。其余不堪用。[保升说]惟采水中小者药用。还有石蛭生于石上,泥蛭生于泥中。

【气味】 咸、苦,平,有毒。[别录说]微寒。畏石灰、食盐。

【主治】 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癥积聚,无子,通利水道。堕胎。治女子月闭,欲成血劳。主赤白游疹,痈肿毒肿。对折伤坠扑畜血有功。

【发明】 [成无己说]咸走血,苦胜血。水蛭咸苦,以除畜血,是肝经血分药,故能通肝经聚血。

【附方】 1.产后血运(血结于胸中,或偏于少腹,或连于胁肋)。用水蛭炒、虻虫去翅足炒,没药、麝香各一钱,共研末,以四物汤调服。2.跌打损伤(瘀血凝滞,心腹胀痛,大小便不通)。用红蛭石头炒黄半两,大黄、牵牛头末各二两,共研末。每服二钱,热酒调服。当排出恶血,以尽为度。此方叫作“夺命散”。3.坠跌内伤。用水蛭、麝香各一两,锉碎,烧出烟,研末。酒服一钱,当有积血排下。4.赤白毒肿。水蛭十余枚令咂病处,取皮皱肉白为效。冬月无蛭,地中掘取,养暖水中,令活动。将患者痛处的皮肤擦干净,然后用竹筒装水蛭合上,不久,水蛭吸满人血自脱,如需多吸,另换新蛭。

水蛭〔主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症积聚,无子,通利水道。堕胎。治女子月闭,欲成血劳。主赤白游疹,痈肿毒肿。对折伤坠扑蓄血有功。

【释名】又称玄驹、蚍蜉。[时珍说]蚁有君臣之义,故字从义。亦作螘。大者为蚍蜉,亦说马蚁。赤者名垄,飞者名螱。扬雄方言云:齐鲁之间谓之蚼蚁,梁益之间谓之玄蚼,幽燕谓之蚁蛘。

【集解】[时珍说]蚁处处有之。有大、小、黑、白、黄、赤数种,穴居卵生。其居有等,其行有队。能知雨候,春出冬蛰。壅土成封,说蚁封以及蚁垤、蚁蝼、蚁冢,状其如封、垤、蝼、冢也。其卵名蚳,古人食之,故内则、周官馈食之豆有蚳醢也。今惟南夷食之。刘恂《岭表录异》说:交广溪峒间酋长,多取蚁卵,淘净为酱,味似肉酱,非尊贵不可得也。又说:岭南多蚁,其窠如薄絮囊。连带枝叶,彼人以布袋贮之,卖与养柑子者,以辟蠹虫。

蚁〔主治〕疔肿疽毒。

虫之三 化生类

蛴螬、蚱蝉、蝉蜕、蝉花、蜣螂、天牛、蝼蛄、萤火、地鳖、蜚蠊、蜚虻

蛴螬(qí cáo)

【集解】 [别录说]蛴螬生河内平泽及人家积粪草中。取无时,反行者良。[弘景说]大者如足大趾,以背滚行,乃快于脚。[时珍说]其状如蚕而大,身短节促,足长有毛。生树根及粪土中者,外黄内黑;生旧茅屋上者,外白内黯。皆湿热之气熏蒸而化,宋齐丘所谓“燥湿相育,不母而生”就是指这个。

【气味】 咸,微温,有毒。[别录说]微寒。[之才说]蜚蠊为之使,恶附子。

【主治】 恶血血瘀,痹气破折,血在胁下坚满痛,月闭,目中淫肤、青翳、白膜。疗吐血在胸腹不去,破骨踒折血结,金疮内塞,产后中寒,下乳汁。取汁滴目,去翳障。主血止痛。汁主赤白游疹,疹擦破涂之。取汁点喉痹,得下即开。主唇紧口疮,丹疹,破伤风疮,竹木入肉。

蛴螬

【发明】 [弘景说]同猪蹄做羹食,甚下乳汁。[时珍说]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治筋急养血,地黄丸中用之。取其治血瘀痹之功。

【附方】 1.小儿脐疮。蛴螬研末敷之。不过数次即愈。2.小儿唇紧。蛴螬研末,猪脂和,敷之。3.赤白口疮。蛴螬研汁,频擦取效。4.丹毒浸淫。以蛴螬捣烂涂之。5.痈疽痔漏。蛴螬研末敷之。6.竹木入肉。蛴螬捣涂之,立出。

蚱蝉

【释名】也叫蜩、齐女。[时珍说]蝉者,变化相禅。蚱,像蝉声。蜩,像其音调。崔豹《古今注》说,齐王后怨王而死,化为蝉,故蝉名齐女。

【集解】 [弘景说]蚱蝉,即哑蝉,雌蝉。不能鸣。形大而黑,五月便鸣。俗云:五月不鸣,婴儿多灾。[宗奭说]蚱蝉,夏月身与声俱大,始终一般声。趁昏夜,出于土中,爬至高处,拆背壳而出。日出则畏人,亦畏阳光炙干其壳,不能蜕。[时珍说]蝉,诸蜩之总名。自蛴螬变为蝉,三十日而死。方首广额,两翼六足,以胁而鸣,吸风饮露,溺而无粪便。夏月始鸣,大而色黑者为蚱蝉。

【气味】 咸、甘,寒,无毒。

【主治】 小儿惊痫夜啼,癫病寒热,惊悸,妇人乳难,胞衣不出,能堕胎。小儿痫绝不能言。杀疳虫,去壮热,治肠中幽幽作声。

【发明】 [时珍说]蝉主产难、下胞衣,是取其能退蜕之义。

蚱蝉〔主治〕小儿惊痫夜啼,癫病寒热,惊悸,妇人乳难,胞衣不出。小儿痫绝不能言。杀疳虫,去壮热,治肠中幽幽作声。

【附方】 1.百日发惊。用蚱蝉去翅、足,炙过三分、赤芍药三分、黄芩二分,加水二碗,煎至一碗,温服。2.破伤风病,角弓反张。用秋蝉一个、地肤子炒八分、麝香少许,共研末,酒送服二钱。3.头风疼痛。用蚱蝉两个,生研,加乳香、朱砂各半分,做成如小豆大的丸子,每用一丸,随头所在的一侧纳入鼻中,以出黄水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