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十四卷 鳞部(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水蛇

【释名】又称公蛎蛇。

【集解】 [时珍说]生活在水中,处处都有。体大如鳝,黄黑色,有花纹,咬人但毒性不大。

肉 【气味】 甘、咸,寒,无毒。

【主治】 治消渴、烦热、毒痢。

皮【主治】 烧灰用油调,治小儿骨疽脓血不止。

【附方】 1.消渴烦热。用活水蛇一条,削去皮,炙黄研末,蜗牛五十个,水浸五日,取涎汁加蛇肉末、天花粉末一起煎稠,再加麝香一分,和粟饭做成如绿豆大的丸子。每服十丸,姜汤送服。2.小儿骨疮。用《海上方》的治法:“小儿骨痛不堪言,出血流脓实可怜。寻取水蛇皮一个,烧灰油抹敷疮边。”3.手指天蛇毒疮。水蛇一条,截去头尾,取中间如手指长一段,刮去骨肉,以蛇皮包手指上,几天后即愈。

黄颔(hàn)蛇

【释名】 俗称黄喉蛇。

【集解】 [时珍说]多生活在人们的房室里,以吞食老鼠和小鸡为生。身上的花纹黑黄相间,喉咙下呈黄色,大的近丈长。毒性不大,乞丐多喂养它来玩耍,死后即食之。

肉 【气味】 甘,温,有小毒。

【主治】 治风癞顽癣恶疮。需酿酒服用,也可做羹。

蛇头 【主治】 烧灰,治久疟,将其研末入丸散中。

蝮(fù)蛇

【释名】 又称反鼻蛇。

【集解】[弘景说]黄黑色如土,有白斑,黄颔尖口的,毒最烈。[藏器说]众蛇之中只有它是胎生的,着足断足,着手断手,一会儿全身即开始糜烂。七、八月毒盛时,啮树以泄其毒,树一会儿即死;又吐涎沫在草木上,着人成疮身肿,称为蛇漠疮,极不易治。

蝮蛇

肉 【气味】 甘,温,有毒。

【主治】 酿酒可治癞疾诸瘘、心腹痛,且可下气结。

胆【气味】 苦,微寒,有毒。

【主治】 治疗各种漏疮,研末涂抹患处。

皮 【主治】 烧成灰可治疗疔肿、恶疮、骨疽。

蜕【主治】 主身痒、疥癣。

骨【主治】 主赤痢。烧成灰,饮用三钱。

鳞之三 鱼类

鲤鱼、鲢鱼、鳙鱼、鳟鱼、草鱼、鲻鱼、白鱼、石首鱼、鲥鱼、鲫鱼、鲂鱼、鲈鱼、鳜鱼、鲨鱼

鲤鱼

【释名】[时珍说]鳞有十字纹理,故名鲤。死后鳞不反白。

【集解】[颂说]鲤鱼处处都有。有从头至尾的胁鳞一道,无论鱼大小皆有三十六鳞,每鳞上有小黑点。诸鱼中唯此鱼最佳,是食物中之上等品。[弘景说]鲤鱼是最佳的鱼种之一,形态可爱,变化颇多,甚至可以超越江湖,所以仙人琴高常乘它远行。但山涧水中的鲤鱼不可食。

肉 【气味】 甘,平,无毒。[宗奭说]鲤为至阴之物,有三十六鳞,阴极则阳复,故《素问》《脉诀》均述热则生风,食鲤鱼过多时能动风热。已患风热症的患者食后贻害无穷。[时珍说] 按丹溪朱氏所言,诸鱼在水,一刻不停地游动,故皆能动风动火,不单指鲤鱼。[诜说]鲤鱼脊上两筋及黑血有毒,山涧溪水中的鲤鱼脑中有毒,不可食。凡烧烤鲤鱼,不可让烟入眼,否则损伤视力。流行病后,痢疾腹泻后,皆不可食,服天门冬、朱砂者不可食。不能与狗肉及葵菜同食。

【主治】 煮食,可治咳逆上气、口渴、黄疸,通利小便。消除下肢水肿及胎气不安。温补,去冷气、胸闷腹胀、上腹积聚不适等症。烧研末,能发汗,治咳嗽气喘,催乳汁和消肿。用米饮调服,治严重腹泻。

胆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主目热红痛等症,还可治青光眼,有明目的作用。久服可使人强悍健壮,益志气。点眼可除红肿疼痛,视物不清。滴耳,治聋病。

脑髓 【主治】 治各种抽搐症状。煮粥食可治突然耳聋。和胆等分,点眼,可治青光眼。

血 【主治】 小儿红肿疮毒,涂于患处立即见效。

肠 【主治】 小儿皮肤生疮。同醋捣烂,棉布裹后塞入耳内。治疗痔瘘时,切断鱼肠烤熟,棉布裹后贴于患处。

骨【主治】 女性白带多、带血、阴部疮疖。又治鱼鲠不出。

皮【主治】 治瘾疹。烧研灰,用水服,治鱼鲠六七日不出。

鳞 【主治】 烧研成灰后以酒服,治产妇滞血腹痛。亦治吐血,崩中漏下和痔疮脱出。

【附方】 1.水肿。用大鲤鱼一尾,加醋三升煮干吃下。一天一次。又方:用大鲤鱼一尾,赤小豆一升,加水二斗煮汁,一次服完,下泻即愈。2.胎动不安。用鲤鱼一尾治净,阿胶炒一两,糯米二合,水二升,加葱姜、橘皮、盐各少许,煮汤喝下,五或七天见效。3.乳汁不通。用鲤鱼一尾,烧后研末,每服一钱,酒调服。4.咳嗽气喘。用鲤鱼一尾,去鳞,纸裹炮熟,去刺研末,同糯米煮粥空心服。5.一切肿毒,无论已溃未溃。将鲤鱼烧灰。调醋涂擦,直至病愈。6.小儿咽肿、痹痛。用鲤鱼胆二十个,和灶底土调匀涂咽外,立即见效。7.睛上生晕。用体长一尺二寸鲤鱼的胆,滴汁在铜器上,阴干后,竹刀刮下。取少许点眼。8.赤眼肿痛。用鲤鱼胆十个、轻粉一钱,和匀,收存瓶中,每日点眼。又方:用鲤鱼胆五个、黄连末半两,和匀,加蜂蜜少许,收瓶中,放在饭上蒸熟。每天取药涂眼五或七次。9.女人阴痿。用鲤鱼胆雄鸡肝各一个,共研末,加鱼卵做成如小豆大的丸子。每服一丸。

鲢鱼

【集解】[时珍说]处处都有。形态像鳙鱼,鱼头小而形体扁,有细小的鱼鳞和肥大的肚腹。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温中益气,多食会令人中焦生热。

鳙(yōng)鱼

【释名】 也称鱃鱼。

【集解】 [藏器说]眼睛旁有一种骨头,叫作“乙”,食鳙鱼时去除乙骨。[时珍说]鳙鱼在江河湖泊中都有,状似鲢鱼,黑色,它的头最大,有重四五十斤的,味道没有鲢鱼好。鲢鱼的肚好吃,而鳙鱼的头味美。有的人把鲢鱼与鳙鱼看成一种鱼,这是错误的,两种鱼的头大小不同,颜色黑白也不同。

【气味】 甘,温,无毒。[藏器说]只可食用,无他用。

【主治】 温补脾胃,强身,消除赘疣。

鳟(zūn)鱼

【释名】 亦称赤眼鱼。

【集解】 [时珍说]到处都有。形小,身圆而长,有一条红色的脉纵贯全骨止于鱼目,鱼鳞细小,青底赤纹。好食螺、蚌,不易捕获。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温补脾胃。多食容易引起风热和疥癣。

草鱼

【释名】又称鲩鱼。

【集解】 [时珍说]体长而身圆,肉松厚,形似青鱼,有青、白两种颜色。白色鲩鱼味道比较好,商人多销售它。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温暖中焦的脾胃。不能多食,否则容易引发多种疮疡。

胆汁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喉痹飞尸,暖水和搅服。

鲻(zī)鱼

【释名】 又称子鱼。

【集解】 [志说]生长在江河浅水中,体圆而头扁。有爱食泥的习性。[时珍说]鲻鱼生在东海,略似鲭鱼,比鲭鱼更长,鳞有点点黑斑。鱼子满腹,还有黄脂,味道很鲜美,水獭喜欢吃。东南沿海的人们把它视为佳品,腌制后留到冬天吃。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有开胃、通利五脏的作用,可令人肥健。与任何药物共用皆无妨。

白鱼

【集解】[刘翰说]生长在江河湖泊中。外观呈白色,喜昂头,体形大者长达六七尺。[时珍说]白鱼形窄肚扁。鱼鳞细,头尾俱向上,肉中有细刺。夏至后皆浮于水面,捕鱼者常趁此时机大量捕获,所以人们称为时里白。用鲜鱼做汤味道特别好。腌腊糟藏,味道更佳。

【气味】 甘,平,无毒。[诜说]宜用新鲜的白鱼和豉一起煮汤,虽可免于发病,但也不可多食。隔夜的鱼最好不要吃,吃了会使人腹部冷痛。腌或糟藏皆可食。[瑞说]多食生痰。与枣同食,患腰痛。

【主治】 开胃下气,去水气,令人肥健。助脾气,调整五脏,通十二经络。可治肝气不足,补肝明目,助血脉。患疮疖的人食后,可促使其成熟,加快脓液排出。

石首鱼

【释名】又称石头鱼、江鱼、黄花鱼,干者名鲞鱼。

【集解】 [志说]此鱼出水能叫,夜间可发光,头中有像棋子的石头,故得此名。有一种野鸭头中亦有石头,人们传说那是石首鱼进化来的。[时珍说]石首鱼生长在东海,形似白鱼,扁平而骨脆,鳞细呈金黄色。如果离开水的时间长了,金色就会消失。鱼头部有莹洁如玉的白石两枚,玲珑尖峭,有的像人工雕琢的,到秋后就化生为有冠的野鸭。鱼腹中的白鳔可作为胶用,用来粘接器皿杂物,牢固如漆,因此被广泛运用。《临海异物志》载,小的石首鱼叫口目跴水,稍大一点的叫春来。田九成《游览志》载,每年四月自海洋来,绵延数里,鱼来时的声音犹如雷鸣。渔民用竹筒探到水下,听到它们的声音后就下网捕捞。向鱼的身上泼些淡水,它们就浑身无力了;第一次来的鱼味道最好,第二三次来的鱼就慢慢变小,味道也没有以前鲜美了。鱼捕上来以后,在船内装满坚冰,将鱼冷冻。不然鱼容易腐败,不能运到远方。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和莼菜一起做汤,能开胃益气。

【附方】 1.开胃益气。用石首鱼与莼菜做汤吃。2.胃有积食。将石鲞鱼炙熟吃。3.蜈蚣咬伤。用白鲞皮贴伤处。

鲥(shí)鱼

【释名】 [宁源说]这种鱼只在初夏才出现,其他时间不出现,故得名“鲥鱼”。

【出产】 [时珍说]鲥鱼最早出产在江东,现在江中都有,而以江东为最多。所以应天府用来作为贡品进献给皇上。每年四月,海中的鱼逆流沿江而上,捕鱼的人都把它视为珍品。唯四川人称之为瘟鱼,因畏惧而不敢食。

【集解】 [时珍说]鲥鱼形体扁平秀丽,似鲂鱼但略长,体白如银,肉中有很多像毛一样的细刺,它的卵非常细腻。所以何景明称鲥鱼银鳞细骨,彭渊材恨其味美但刺多。大的有四五尺长,鱼腹下有三角形的硬鳞,坚如铠甲。它的脂肪就藏在鳞甲中,自己非常爱惜。鲥鱼性喜浮游,渔民用丝网沉在水中数寸即可捕获。一旦它的鳞片挂在网上,它就不再动了。捞出水后很快死亡,而且极易腐败。袁达《禽虫述》中说,鲥鱼挂网即不动,是因为它珍惜它的鳞甲。鲥鱼不宜烹煮,只有用笋、苋、芹、荻这类植物,将鲥鱼不去鳞一起蒸熟食用,其味才鲜美。也可以用酒糟藏。鲥鱼的鳞和其他鱼的不同,用石灰水浸泡,晒干后就会一层层叠起来,用来做女人的饰物,非常好看。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补虚劳,治疗小儿慢性营养不良和顽症,不宜多食。蒸出的鱼油用瓶装后埋于土中,过一段时间取出涂于火烧伤的皮肤上,效果尤佳。

鲫鱼

【释名】又叫鲋鱼。

【集解】 [保升说]所有池塘水泽地域都有。形似小鲤鱼,形体黑胖,肚腹大而脊隆起。大的重三四斤。[时珍说]喜欢藏在柔软的淤泥中,不食杂物,所以能补胃。冬天肉厚且鱼子多,味道鲜美。郦道元《水经注》中说,蕲州、广齐、青林湖中的鲫鱼大的有二尺长,味道极肥美,可祛寒亦能避暑。东方朔《神异经》载,南方湖中多产鲫鱼,长有几尺,食之能避暑,祛风寒。《吕氏春秋》载,鱼中味道鲜美的,有洞庭湖的鲋鱼。由此可以断定,鲫鱼是鱼中之上品,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肉 【气味】 甘,温,无毒。[鼎说]不宜与蒜同食,会致体内热盛。与砂糖同食则易得肠虫病,引起消化不良。与芥菜同食易引起水肿症。与猪肝、鸡肉、雉肉、鹿肉、猴肉同食,易生痈疽。与麦门冬同食,对人体有害。

【主治】 与五味煮食,作用是温中下气,补虚羸,止下痢肠痔。和莼菜一起做汤饮用,治疗脾胃虚弱、饮食不下,调理中焦,补益五脏。和茭白煎汤,治疗丹石发热。生捣,涂恶核肿毒不散及恶疮。同赤小豆捣烂外敷,治疗丹毒。烧成灰和着酱汁涂抹,治疗诸疮久不收敛。用猪油煎鱼灰服用,治疗肠烂急性化脓性炎症。和小豆煮汁服,可消水肿。烤鱼滴出的油涂抹妇人阴部及诸疮处,可杀虫止痒。剖开鱼腹后塞入白矾,烧烤研末冲服,治疗肠风血痢。用硫黄酿后,五倍子煅烧,研末用酒冲服,治疗便血。酿茗叶煨服,治疗消渴。酿胡蒜煨好后研末冲服,治疗膈气。酿盐花烧研成粉,掺入齿缝,止牙痛。和当归一起焙干,研磨成粉,可用来止牙出血和乌胡须。和酒、盐一起焙干成粉,可治疗急疽。和附子一起烤焦后加油混合,擦可治头部脓疮和斑秃。生的捣烂后,涂敷,治疗恶核肿毒不散及恶疮。

【发明】 [震亨说]诸鱼属火,唯鲫鱼属土,有调补胃肠的功效。但多食亦能动火。

头 【主治】 治疗小儿头疮和口疮、重舌和眼睛视物不清。烧成灰研末冲服,可治疗咳嗽及下痢。用酒送服,治疗脱肛及女性子宫脱垂,也可用油调擦。烧灰和酱汁涂抹,治疗面部黄水疮。

子【主治】 调中,益肝气。

骨 【主治】 治疗虫咬引起的烂疮,烧成灰敷于患处。

胆汁 【主治】 涂于各种恶疮上,杀虫止痛。点于喉中,治疗骨鲠,竹刺不出。

脑 【主治】 治疗耳聋。将其放在竹筒中蒸后,滴入耳中。

【附方】 1.脾胃虚冷。鲫鱼半斤切碎,放入煮开的豉汁中,加胡椒、莳萝、干姜、橘皮末,空腹吃下。此方叫作“鹘突羹”。2.突患水肿。用鲫鱼三尾,去肠留鳞。以商陆、赤小豆等分,填满鱼腹,扎定,加水三升久煮,去鱼,吃豆饮汁。两天吃一次,不过三次小便即通,病愈。3.消渴饮水。用鲫鱼一尾,去肠留鳞,以茶叶填满,湿纸包好,煨熟吃下。吃过数尾即可痊愈。4.肠风下血。用活鲫鱼一大尾,去肠留鳞,以五倍子末填满,包泥中,烧存性,研末。每服一钱,酒送服,或加饭做成丸子,一天服三次。5.肠痔滴血。常用鲫鱼做汤吃。6.反胃吐食。用大鲫鱼一尾,去肠留鳞,以绿矾末填满,包泥中,烧存性,研末。每服一钱,米汤送服。一天服两次。7.膈气吐食。用大鲫鱼一尾,去肠留鳞,用大蒜片填满,纸包,泥封,晒至半干,炭火煨熟。取鱼肉和平胃散末一两,共捣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三十丸,米汤送服。8.小肠疝气。每次取鲫鱼一尾,加茴香煮食,久食自愈。9.妊娠感寒。大鲫鱼一尾烧成灰,酒送服一匙。无汗,腹中缓痛者,醋送服。10.妇人血崩。用长五寸的鲫鱼一尾,去肠,以血竭、乳香填满,绵包好,烧存性,研末。每服三钱,热酒调服。11.小儿丹毒。用鲫鱼肉切五合、赤小豆末二合,一起捣匀,调水敷患处。12.小儿头疮(昼开出脓,夜即复合)。用四寸长的鲫鱼一尾,去肠,去皮的大附子一个研末填入鱼腹,炙焦,研细,敷疮上,然后捣蒜封住。13.诸疮肿毒。用一斤重的鲫鱼,去肠,以柏叶填满,纸裹,泥包,煅存性,加轻粉二钱,共研末,调麻油涂擦。14.骨疽脓出。用鲫鱼一尾,去肠,以盐填满,扎定,加水一碗,煮至干焦。研末,调猪油涂擦,如有微痛,不必顾虑。

鲂(fáng)鱼

【释名】 又称鳊鱼。[时珍说]体形略显方形,其身体扁平,因此得名。

【集解】 [时珍说]各处皆有出产,尤以汉河最多。头小颈短,脊背隆起,腹部宽阔,鳞细,色青白,腹内有脂肪,味道肥美。鲂鱼生性喜居于水流动的地方。《诗经》曾说,要吃鱼,一定要吃河里的鲂鱼。还有俗语说“伊洛鲤鲂,美如牛羊”。又有一种火烧鳊,头和尾都像鲂鱼,只是脊骨更为隆起,上有赤红色的鳍一直与尾相连,就像蝙蝠的翼,黑底红纹,颜色就像被烟熏了一样,所以叫“火烧鳊”。大的有二三十斤。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调理胃气,滋利五脏。和白芥子同食能助肺气,胃中之风,消食。助脾气,增强食欲。做汤吃对人有益,其功用与鲫鱼相同。患小儿营养障碍与痢疾的人不宜食用。

鲈鱼

【释名】又称四鳃鱼。

【集解】[时珍说]江浙一带多见,尤以浙江为最多。每年四五月出现,身长不过数寸,形似鳜鱼,色白,有黑点,口大鳞细,有四个鳃。杨诚斋诗云:“鲈出鲈乡芦叶前,垂虹亭下不论钱。买来玉尺如何短,铸出银梭直是圆。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一双鲜。春风已有真风味,想得秋风更迥然。”《南郡记》载,吴人将鲈鱼进献给隋炀帝,隋炀帝称赞它是金粉玉肉,实乃东南美味!当年张翰因为想念家乡鲈鱼的美味,弃官回乡,所以诗中曾有“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的句子。

【气味】 甘,平,有小毒。[禹锡说]多食会诱发腹胀和腹疮肿,忌与乳酪同食。李鹏飞说:鱼肝不能用,否则使人面皮剥脱。

【主治】 补五脏,益筋骨,调和肠胃,治疗水气。腌制或晒干会更好,能补益肝肾,安胎。

鳜鱼

【释名】 又称石桂鱼、水豚。

【集解】 [时珍说]生长在江湖中。形体扁平,肚腹宽阔,口大鳞细,首和尾短,难以屈曲。体表有黑色的斑彩,颜色鲜明的是雄性,稍微黑一些的是雌性,鱼背上有鳍刺。鱼的皮比较厚,肉紧凑,肉中没有细刺。食性杂,亦食小鱼。夏天藏在石缝中,冬天藏在淤泥里。鳜鱼小的才好吃,长到三五斤就不好吃了。李鹏飞《延寿书》说,鳜鱼背上有十二根大刺,和十二月相对应。若食用时被鲠住对人的伤害很大,只有用橄榄核磨水吞咽才可消除,可能这就是鱼惧怕橄榄的原因。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治疗腹内恶血,杀肠道寄生虫,

益气力,健身强体,补虚劳,另可益胃固脾,治疗肠风泻血。

【发明】 [时珍说]张杲《医说》中说,越州有一位姓邵的女子,十八岁时就已经患痨病多年,偶尔喝了鳜鱼汤病就好了。这正与其能补虚劳、益脾胃的说法吻合,看来仙人刘凭、隐士张志和都嗜食此鱼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附方】 骨鲠竹木刺入咽喉。用在腊月收获阴干的鳜鱼胆研末冲服。每次用皂荚子大小的鱼胆粉煎后用酒趁热含咽。能吐则鲠随涎沫流出,不吐再服,以吐出为限度。酒因各人的酒量而定,没有不出来的。鲤鱼、鲩鱼、鲫鱼的胆都可以这样使用。

鲨鱼

【释名】 又叫吹沙、沙沟鱼。

【集解】 [时珍说]生在南方溪涧中,大的有四五寸长,其头尾一般大小。头像鳟鱼头,体圆似鳝鱼,肉厚唇重,有细鳞。外观颜色黄白,身上有黑斑,背部有硬刺,尾部不分开。生活在沙沟中,游时吹沙,咂食细沙。很小时腹内即有子,味美。俗称呵浪鱼。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暖中益气。

鳞之四 无鳞鱼

鳢鱼、鳗鲡鱼、鳝鱼、泥鳅、鲟鱼、鮧鱼、河鲀、比目鱼、乌贼鱼、虾、海虾、海马、鱁鮧、鱼生、鱼鲊、鱼脂、鱼魫、鱼鳞、鱼子

鳢(lǐ)鱼

【释名】 又称蠡鱼、黑鳢、乌鳢、玄鳢、文鱼。[时珍说]头有七颗星,夜间朝向北斗,是自然界的规律,故称为鳢鱼。

【集解】 [弘景说]北方处处都有。[时珍说]体长而圆,头尾相等,鳞细色黑,有斑点花纹,极像蝮蛇,有舌、齿及肚,背腹有刺连续至尾部,尾部无分叉。形状可憎且有腥味,属于低劣的食品。南北方皆有人喜欢它并视为珍品。道家称之为水中怪物,迷信的人们忌讳它。